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一、成立新生儿死亡评审小组,其成员由新生儿科、儿科和妇产科专家组成。

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主要针对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

三、定期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县级每季度一次,县级开展评审工作时至少聘请市场级产、儿科专家各一名,必要时聘请引起新生儿死亡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保证评审工作质量。

四、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发生新生儿死亡事伯后7天内,应当组织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并完整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到县妇幼保健院。

五、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要严格执行保密的原则,少数服从多原则、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依据的原则、各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支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召开评审会时,要求有关医院家组提供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复印件,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评审专家组完成评审后,向市妇幼保健所上报“新
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七、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并监督指导辖区内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改进。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为了获得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准确数据,查找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高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

二、报告制度1. 孕产妇死亡报告(1)孕产妇死亡,科室必须及时汇报,由医院主持死亡病例讨论。

(2)医院应将孕产妇死亡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孕产妇死亡报告应包括孕产妇的基本情况、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孕期保健情况等内容。

2. 围产儿死亡报告(1)围产儿死亡,科室必须及时汇报,由医院主持死亡病例讨论。

(2)医院应将围产儿死亡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围产儿死亡报告应包括围产儿的基本情况、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分娩情况等内容。

3. 出生缺陷报告(1)出生缺陷,科室必须及时汇报,由医院主持病例讨论。

(2)医院应将出生缺陷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出生缺陷报告应包括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出生缺陷类型、诊断时间、诊断依据等内容。

三、评审制度1. 孕产妇死亡评审(1)医院应组织专家对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评审。

(2)评审内容应包括孕产妇的基本情况、死亡原因、孕期保健情况、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

(3)医院应根据评审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 围产儿死亡评审(1)医院应组织专家对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评审。

(2)评审内容应包括围产儿的基本情况、死亡原因、分娩情况、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

(3)医院应根据评审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 出生缺陷评审(1)医院应组织专家对出生缺陷情况进行评审。

(2)评审内容应包括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出生缺陷类型、诊断依据、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

(3)医院应根据评审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四、管理制度1. 报告卡管理制度(1)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报告卡由专人负责管理。

(2)报告卡应填写完整、准确、规范,并按时上报。

(3)报告卡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是一种针对新生儿死亡原因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分析和评估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找出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为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死亡提供依据,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审组织:设立专门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委员会,由产科、儿科、病理科、护理、麻醉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新生儿死亡案例进行评审。

2. 评审程序:对新生儿死亡案例进行严格的登记、报告、审核、调查、分析、总结等程序,确保评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评审内容:对新生儿死亡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病、先天性畸形等)、母体因素(如妊娠期疾病、分娩并发症等)、医疗因素(如诊疗失误、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多个方面。

4. 评审结果:根据评审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提高产科医生和护士的业务水平、完善新生儿救治体系等,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5. 评审监督:对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评审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通过实施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新生儿死亡问题的重视程度,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散居儿童健康管理制度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临床医务制度三甲评审

散居儿童健康管理制度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临床医务制度三甲评审

市立医院临床医务制度三甲评审复评审修订版资料目录:散居儿童健康管理制度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制定目的规范我市散居儿童健康管理,保障儿童健康。

二适用范围全市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人员三主要内容1管理内容1.1 根据儿童的体格发育和心理发育特点,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评估和指导,注意筛查高危儿并进行专案管理,对发育偏异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

1.2 指导合理喂养和平衡膳食,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婴儿合理添加辅食并进行正确的食物转换,预防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发生。

1.3 对儿童常见疾病进行综合管理,做好常见病的预防指导。

14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眼保健、听力保健及口腔保健,降低视力不良及踽齿的发生。

1. 5定期监测儿童体格及智能发育,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 6指导家长做好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预防工作。

1.7指导家长预防儿童意外事故的发生。

1 .8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1.9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

2 .管理要求2.1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对辖区内0-6岁散居儿童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2∙2规范使用《母子健康手册》和儿童健康管理软件°2. 3各类表格记录齐全、清楚、完整、及时、准确。

3. 4按照要求分析汇总儿童健康监测指标,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参考文献4.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主席令8届第33号)5.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办妇幼发[2015]54号)6. 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国卫办妇幼发[2015]59号)4《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卫妇社发[2009]235号)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2017年2月)6《省"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今年-2025年)7《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今年-2030年)通过对死亡新生儿死因分析,研究主要死因分布及变化趋势,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精编文档).doc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

掌握新生儿死亡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死亡,保护新生儿健康。

并为制定新生儿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

一、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组织1、成立南丰县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聘请县直医疗机构儿科、内科、外科、产科、麻醉、保健等专家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所。

2、县直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工作3、各单位均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对象1、凡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者。

三、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程序1、城市:由各医疗保健单位报→县级妇幼保健所。

四、新生儿死亡报告内容1、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填报,一式二份,县妇幼保健所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2、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组织评审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一式二份,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3、新生儿死亡总结报告,各县妇幼保健机构填写,一式二份,留存一份,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上报市。

五、新生儿死亡报告时间对发生在本医疗保健机构的所有新生儿死亡及时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7天内),并在规定时间内交至辖区内县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7天内)。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1、每季度评审一次,分别在每年的7月、10月、1月、4月15日前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并将所有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在评审后2周内各2份上报给抚州市妇幼保健院。

七、评审结果分类第一类:可避免死亡。

根据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而造成的死亡。

第二类: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为了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孕产妇和围产儿健康管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监测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报告范围和内容1. 孕产妇死亡报告范围:所有在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发生的死亡事件。

2. 围产儿死亡报告范围:所有在分娩过程中以及出生后42天内发生的死亡事件。

3. 报告内容:包括死亡时间、地点、死者姓名、年龄、孕周、死因、分娩方式、分娩情况、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信息。

三、报告程序和时限1. 孕产妇死亡报告程序:(1)死亡发生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并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

(2)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上报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3)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上报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2. 围产儿死亡报告程序:(1)死亡发生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填写《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并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

(2)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将《围产儿死亡报告卡》上报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3)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将《围产儿死亡报告卡》上报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四、评审程序和内容1. 评审程序:(1)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对报告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案例进行评审。

(2)评审专家应根据死亡案例的病历资料、调查报告等材料,分析死因、诊断和治疗过程,评价医疗服务质量。

(3)评审结果应书面报告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通报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

2. 评审内容:(1)评审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是否存在医疗过错。

(2)评审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评审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五、结果运用和整改1. 评审结果运用:(1)对评审结果良好的医疗机构,予以表扬和奖励。

死胎死产管理制度

死胎死产管理制度

死胎死产管理制度一、建立死胎死产登记制度为了有效管理死胎死产的情况,首先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登记制度。

医院应对每一例死胎死产情况进行登记,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必要信息。

通过建立这样的登记制度,可以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死胎死产的情况,也可以为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明确死胎死产处理流程对于每一例死胎死产情况,医院应建立一套明确的处理流程。

从患者到医院的报到、到医生的检查诊断、再到家庭的心理疏导,都应该有详细的流程和规定。

在这一过程中,医院应尽可能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

三、建立心理疏导制度对于家庭来说,失去孩子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因此,医院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为家庭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同时,医院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理解死胎死产对家庭的影响。

四、加强医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对于死胎死产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医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和需求。

医院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医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死胎死产的了解,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五、建立合理的纪念活动对于家庭来说,失去孩子就像失去了一部分生活的意义。

为了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一现实,医院可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让家庭能够在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

同时,这样的活动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死胎死产的问题。

六、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死胎死产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这一制度的监督和评估。

医院应定期对死胎死产的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医院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医院能够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完善的死胎死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有效管理死胎死产的情况,也可以给家庭和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深圳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

深圳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

深圳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分析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依据《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广东省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试行)》、《广东省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一章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和调查制度一、报告对象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孕产妇、围产儿死亡。

孕产妇死亡定义:指妇女从妊娠开始至妊娠结束后42天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包括内外科原因,计划生育手术,宫外孕,葡萄胎死亡,不包括意外原因(如车祸、中毒等)死亡。

围产儿死亡定义:指妊娠满28周以上(或生体重≥1000g 以上)至产后7天内死亡的胎儿及新生儿,不包括计划生育要求引产的死胎、死产。

二、报告程序(一)孕产妇死亡报告时间和部门1、责任单位在孕产妇死亡后12小时内电话报告管辖地段防保机构,同时录入妇幼信息系统上传。

24小时内电话报告辖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2、辖区妇幼保健院在接到责任单位电话报告后须在孕产妇死亡48小时内电话报告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3、市级妇幼保健院在接到辖区妇幼保健院的电话报告后,做出详细记录,及时向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二)围产儿死亡报告时间和部门1、围产儿死亡同时合并孕产妇死亡的上报时间,责任单位应随孕产妇一同上报。

2、单发生围产儿死亡的,责任单位应及时录入妇幼信息系统上传。

三、报告内容1、孕产妇:死者姓名、年龄、现住址、户籍、首诊地点、分娩地点及时间、死亡地点及时间、死亡初步诊断等。

2、围产儿:母亲姓名及年龄、出生天数、户籍、首诊地点、分娩地点及时间、死亡地点及时间、死亡初步诊断等。

四、报告的责任单位(一)所有发生、发现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的医疗保健机构是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报告责任单位。

(二)孕产妇、围产儿转诊途中死亡的,报告责任单位是转出单位。

(三)孕产妇、围产儿不在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报告责任单位是辖区防保机构。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为了加强新生儿死亡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我院于2019年开始了对新生儿死亡的评审工作,以评估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各种因素、确定不良事件的原因和措施、促进新生儿医疗质量的改进。

通过评审,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有效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一、评审发现的问题1.新生儿在出生后未及时体检,未发现异常情况2.医师未按照规范操作,导致新生儿出现意外3.新生儿家庭医生跟进不及时,新生儿病情恶化二、问题的原因分析1.体检不及时——医院体检制度不完善,护士的体检工作不到位。

2.医师操作不规范——医师操作不熟练或未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3.家庭医生跟进不及时——远程医疗技术不够成熟,家庭医生跟诊工作需要完善。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1.完善体检制度,规范护士体检工作,确保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一次全面体检。

2.加强医师培训,注重操作规范,提高医师的操作技术。

3.推广远程医疗技术,在远程医疗的技术支撑下,家庭医生能够及时获取专家的指导,更好地处理新生儿的病情。

四、实施效果及未来展望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以来,在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的帮助下,医院的新生儿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了提高。

医院的体检机制得到加强,措施得到了落实,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受了全面体检,发现并及时处理了存在的问题;医师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加强,出现操作规范不到位的情况的几率也随之下降;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的推广,可以让家庭医生在处理新生儿病情时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新生儿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继续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技术,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为广大父母及新生儿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保护。

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个家庭所关注的重点。

对于妇幼保健院而言,提供高质量的新生儿医疗服务是其职责使命。

针对新生儿死亡风险较高的情况,本院实施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旨在评估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因素,确定原因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新生儿死亡评审专项方案

新生儿死亡评审专项方案

龙湾区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一、评审对象龙湾区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新生儿死亡病例。

二、评审范围对符合条件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三、评审职责1. 区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专题经费。

(4)立即反馈评审结果,并向市级妇幼保健院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汇报。

(5)组织制订对应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实施。

2. 区妇幼保健所职责在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具体组织和实施。

1)搜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汇报卡》(以下简称“死亡汇报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教授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并搜集评审组负责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汇报”(见附件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汇报”(见附件4)。

3)向市级妇幼保健院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汇报”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汇报”,同时将全部“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汇报卡”上报到市级妇幼保健院。

四、评审标准遵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要求》。

1. 保密标准: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和结论对外披露。

所提供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2. 少数服从多数标准:依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3. 相关学科参评标准:死亡原因包含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教授参与评审。

4. 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判定依据。

五、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1. 评审频率:每六个月评审一次。

2. 评审内容及程序(1)资料搜集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发生后组织院内死亡新生儿病例讨论;由产、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汇报卡”,并报至区妇幼保健所。

(2)召开评审会区妇幼保健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召开新生儿死亡评审会。

1)了解死亡新生儿诊治情况相关人员汇报“死亡调查表”(需携带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原始病历或复印件到会,以备教授问询);2)评审组教授针对死亡病例进行提问并讨论;确定新生儿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篇一:2014年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2014年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一、评审目的明确新生儿死亡原因,确定每一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确定死亡的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干预措施。

二、评审方法评审采取个案专家评审形式,充分发挥专家优势,从专业角度讨论,客观、真实地分析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全过程,找出在孕产期、新生儿期及新生儿科诊断和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的改进意见及对策。

三、评审范围、对象及新生儿死亡现状概述民勤县2013年10月—2014年9月底新生儿死亡5例,均为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全部为本地户口;县级医疗机构分娩3例,省市级医疗机构各分娩1例;死亡新生儿母亲4例为高中文化水平,1例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本次新生儿死亡评审3例(1例死亡地点为省级医疗机构、1例为放弃治疗,死亡地点为家中,无资料,无法评审)。

四、评审结果(一)死亡新生儿基本情况:死亡3例新生儿全部为本地户口,农村户籍2例,城市户籍1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顺产1例,剖宫产1例,臀牵引助产1例;1例新生儿母亲产前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死亡地点3例均为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均前进行了抢救治疗。

(二)新生儿死因构成3例均为新生儿窒息。

(三)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占66.7%,不可避免死亡1例,占33.3%。

五、分析与建议(一)死亡新生儿基本情况:农村户籍新生儿占66.7%,提示农村经济水平低下,自我保健水平较低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社会因素,因此要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改善人口综合素质,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贫困农业县的长期奋斗目标。

(二)死亡新生儿的分娩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1例新生儿母亲产前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2例新生儿是巨大儿,因此应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对高危妊娠的专案管理工作,及时规范治疗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严格按照程序管理高危孕产妇;同时加强产前宣教工作,定期产前检查,防治巨大儿的出生率。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

加强家庭护理教育
通过加强家庭护理教育,提高 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和技 能。
完善社会经济保障
通过完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 减少贫困和缺乏医疗保障对新
生儿生存的影响。
04
评审经验总结与启示
评审经验总结
评审流程规范化
评审结果客观性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流程逐步规范化 ,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评审结果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确保 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评审方法选择与实施
专家评审法
邀请新生儿医学、护理 、保健等方面的专家, 对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
专业评审。
现场调查法
对医院、社区等新生儿 服务机构进行现场调查 ,了解新生儿死亡的实
际情况。
数据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 行整理、分析和比较,
找出问题及原因。
比较分析法
将本市新生儿死亡情况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或国 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
专家团队专业化
评审专家团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 专业背景,为评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
评审启示与建议
加强围产期保健
加强孕妇围产期保健,提高孕妇和胎 儿的健康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提升医疗质量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责任心, 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救中心等多学科 协作,形成救治合力,提高新生儿救 治成功率。
加强新生儿科建设,提高新生儿救治能力。
政策建议内容及实施方案设计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新生儿健康的认识。
实施方案设计
政策建议内容及实施方案设计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和时间表。
加强监督和评估,及 时调整政策措施。
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

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新)

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新)

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医医院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围产儿死亡评审时围产保健工作质量的监测手段之一,为规范我县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根据县卫生局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1、评审对象:县内各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围产儿死亡病例。

2、评审程序(1)一级评审:(死亡发生医院组织的评审)1)凡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在2周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围产儿死亡评审。

2)评审由医务科组织,妇产科、儿科和相关科室(如病理科、医技科室、护理部等)人员参加。

3)评审应根据围产儿病因及处理经过,明确死亡原因,找出死亡影响因素,从管理、技术水平、人员设备等各方面提出教训和改进意见,明确评审结论及其理由。

4)各医院要设立围产儿死亡评审记录本,如实记录评审过程和讨论意见。

评审后1周内填写《围产儿死亡评审表》,并将评审表及病理摘要电子板、纸质送县妇幼保健院。

(2)二级评审:(县级评审)1)评审时间:每半年一次。

2)评审对象:县各医疗机构已完成一级评审、且确定没有医疗纠纷或医疗纠纷已处理完毕的围产儿死亡病例。

3)参加人员:县卫生局和县妇幼保健院有关人员、各医疗机构妇产科、妇保科、儿科或相关科室的有关人员。

4)评审资料准备:各医院于二级评审前15天内将原始病历送县妇幼保健院。

早期新生儿死亡病例由分娩所在单位提供分娩时资料。

县妇幼保健院对围产儿死亡一级评审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复印,于评审前5天送评审主持人和评审专家审阅。

5)评审资料整理:二级评审后,由妇幼保健院负责填入《围产儿死亡评审表》,并总结分析围产儿主要病因及处理经过(病例摘要),加盖妇幼保健院公章后,上报县卫生局和市妇幼保健院。

3、评审结论分为三类:可以避免死亡、创造条件可以避免和不可避免死亡。

4、组织管理(1)市卫生局负责死亡评审工作的监测检查。

(2)市妇幼保健院负责死亡评审的具体管理工作,负责督促、质控医疗保健机构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向市卫生局和监测办汇报和向死亡发生单位反馈评审及质控情况。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 国内外成功经验已显示开展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评 审对降低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可起到积极的促进 作用(改进服务质量)。
➢ 卫生部于2007年开始研究制定新生儿死亡评审规 范,预试验结果证明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具有可操 作性和可行性。
.
7
二、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2009年9月卫生部下发《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试行)》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卫生厅局根
按照省级评审工作要求,收集和上报 省级评审需要的新生儿死亡病历复印 件和相关个案调查资料。
.
20
妇国
幼家

级 监
健测
机县
构级
16个县(市、区)的4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济南市中区:全区(15个办事处);
济南历下区:文东办事处;
济南天桥区:北村办事处、南村办事处;
济南槐荫区:南辛办事处、青年公园办事处;
据当地情况在医疗保健机构逐步开始实施。
.
8
➢ 2010年5月省卫生厅依据卫生部《新生儿死亡评审规 范(试行) 》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新生儿死亡 评审工作的通知》(鲁卫妇社发〔2010〕9号),对 全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进行了部署。
➢ 2011年11月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转发卫生部妇社 司关于增加2010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内容通知 的通知》对国家级监测地区和省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工 作做进一步说明和调整。
从家庭到医疗机构
从乡卫生院院到县及 以上医院
医院间转诊
医务人员和产妇之间
医生和医生之间(如没有 重症病人之间的交接)
医生和护士之间
产科与新生儿科之间 医院间医务人员之间 其它(具体说明)
因素
孕期
缺少药物、氧气供应或设备 静脉用液 抗生素 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更好的开展全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专家组建立和人员资格审查;同时负责评审结果的反馈;协调解决评审工作所需经费。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专家组成员开展定期的培训;如果专家组成员有变动应及时补充,保证评审工作如期进行;对评审工作进监督指导。

三、全市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主要针对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

四、市、县两级要定期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县级每季度一次,市级每半年一次。

每次召开评审会时参会的专家要在7人以上,其中新生儿科/儿科专家和妇科专家各不少于2人。

县级开展评审工作时至少聘请市级产、儿科专家各一名,必要时聘请引起新生儿死亡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保证评审工作质量。

五、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发生新生儿死亡事件后7天内,应当组织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并完整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到相应的妇幼保健机构。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要严格执行保密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依据的原则。

各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支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召开评审会时,要求有关医院为专家组提供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复印件,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新生儿死亡病例、《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定期提交到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进行死亡评审。

八、各级评审专家组完成评审后,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九、市级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除完成金川区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死亡新生儿的评审外,还应选派专家参加县级评审工作。

同时每年组织一次全市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死亡病例评审及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全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质量。

收集省级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后,上报到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并选派专家参加省级评审。

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并监督指导辖区内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改进。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有典型意义的评审结果向下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并督查相关工作改进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