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老子》五章 课件 (共31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老子》五章 课件 (共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ca65a114be1e650e52ea99b9.png)
君子看人背后,小人背后看人。远离那些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请记住,他(她)能说别人坏话,就能在暗地说你坏话!这就是俗话说的, 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 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力争冒出新笋。 宁可笑着流泪,绝不哭着后悔。 成功是一种观念,成功是一种思想,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 人的一生,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一帆风顺,并不等于行驶的是一条平坦的航线。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抢走你的坚强。 学习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天气影响身体,身体决定思想,思想左右心情。 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做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 同步授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 同步授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60f426770bf78a64295427.png)
理解
•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像有无相 生一样,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 的,可以相互转化。
• 老子认为,这种方法论可以运用于政教。
小国寡民。使 有什伯之器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国家变小,使 人民稀少。即使有各 种各样的的器具也不 使用。使人民重视死 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 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 地方去布阵打仗。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斯:就; 恶:丑; 已:矣;
生:生成; 成:成就; 形:衬托
倾:补充; 和:调和; 随:追随
(译文):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就知道丑了; 当天下都认为“善”是“善良”的时候,就知道邪恶了。 所以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的,“难”跟“易”是相互辅 助的,“长”跟“短”是相互衬托的,“高”跟“低”是 相互依附的, “声”与“音”互相调和,前跟后相互追
• 这是“无为”而大治。
归结
• 第一章: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运行规则 与变化规律。是永恒的,难以穷尽的。有 无相生,道是玄妙之门。
• 第二第十九章:不言而教,无为而治。绝 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 第七十八章: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 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
•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
(章七十七)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 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 不足时拉一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第2课《老子》五章 (共8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第2课《老子》五章 (共8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9d155a2cc58bd63086bd96.png)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 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假如你从来未曾害怕受窘受伤害,那就是你从来没有冒过险。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不要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的自己。 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这世间最可依赖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要指望他人,一定要坚强自立。 只要更好,不求最好!奋斗是成功之父。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为坚持。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树立必信的信念,不要轻易说“我不行”。志在成功,你才能成功。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就算你的朋友再多,人脉再广,其实真正对你好的人,你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个。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树立必信的信念,不要轻易说“我不行”。志在成功,你才能成功。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就算你的朋友再多,人脉再广,其实真正对你好的人,你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个。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4ecc0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8.png)
其人其书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 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 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 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课文解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 而是自作聪明之意。②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见,显露、 表现。素,未染色的丝。抱,持守。朴,未雕琢的木。③绝学:抛弃学问(有人 认为是抛弃一切外在的学问,有人认为是抛弃那些讲仁义、圣智、巧利的学问)。
联系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下面的这种困惑 你有吗?你能尝试用老子智慧解决这个疑惑吗?请谈谈其中的道理。 “在人生路上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我都很努力朝着 目标迈进。可是当我获得了我追求的成功以后,我梦想的那些掌声、 鲜花、关注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落在我身上。我很失落。我还要再去 追求这些吗?可不去追求,我也会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人教版语文选修《老子》五章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老子》五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c2cc01453610661fd9f415.png)
如张振镛也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 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
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更有人认为:“《老子》五
千言,确是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生
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
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
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它包含 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 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二、客观事物的真 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 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一章,带有 开宗明义的作用。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 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修身名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陈寿《三国志》 赏读: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 做。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
修业,有所作为。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赏读:要想让人不知道,就莫如不做。后衍变为“若
理以形象化、具体化。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 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 之处,“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 顿挫抑扬;有时若短兵相接,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 回味无穷”,“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 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老子》中比喻不 仅仅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
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更有人认为:“《老子》五
千言,确是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生
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
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
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它包含 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 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二、客观事物的真 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 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一章,带有 开宗明义的作用。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 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修身名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陈寿《三国志》 赏读: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 做。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
修业,有所作为。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赏读:要想让人不知道,就莫如不做。后衍变为“若
理以形象化、具体化。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 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 之处,“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 顿挫抑扬;有时若短兵相接,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 回味无穷”,“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 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老子》中比喻不 仅仅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
《老子》五章课件
![《老子》五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f442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d.png)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 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读其文
解词: 莫:没有一个 易:代替
垢:耻辱
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 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
读其文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 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 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没有人 肯去做。因此圣人说:(若)能承担国家 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 (若)能承 担国家的灾难,才算是天下人的君王。正 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悟其道
1. 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
老子提出的“道”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认 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么道就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了。 也就是说“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因为“道”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而人类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名”也是如 此。
悟其道
2.“道”到底是什么? “道”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是老子对宇宙运行规
不去。
读其文
解词:
恶(è):丑陋
相倾:相向、相对
和:应和/和谐
而(表转折连词):却
居:居功(自傲)
读其文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 知道怎样才算善,就知道不善了。所以,有与无由相互 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由相互 对立而体现,高与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由相对 立而和谐,前与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 “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 不开创它。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却不自 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居功,只有他不居功,他的功绩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 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读其文
解词: 莫:没有一个 易:代替
垢:耻辱
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 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
读其文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 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 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没有人 肯去做。因此圣人说:(若)能承担国家 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 (若)能承 担国家的灾难,才算是天下人的君王。正 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悟其道
1. 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
老子提出的“道”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认 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么道就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了。 也就是说“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因为“道”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而人类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名”也是如 此。
悟其道
2.“道”到底是什么? “道”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是老子对宇宙运行规
不去。
读其文
解词:
恶(è):丑陋
相倾:相向、相对
和:应和/和谐
而(表转折连词):却
居:居功(自傲)
读其文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 知道怎样才算善,就知道不善了。所以,有与无由相互 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由相互 对立而体现,高与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由相对 立而和谐,前与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 “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 不开创它。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却不自 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居功,只有他不居功,他的功绩
老子五章_课件(上课)
![老子五章_课件(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8d859e9a9b89680203d8259c.png)
讨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 看待老子的这些思想?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xiàn, 呈现, 显露
没有染色的 生丝。这里 比喻品质纯 洁、高尚的
圣人。
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合乎自然 法则的社会法律。
• 翻译:这三点仅仅作为文教(原则)是不 够的。所以还应当使人民知所依从:表现
和坚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弃绝了学问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 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 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 哲学思想的基石。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 的道。犹如马致远在《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 马。”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 《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 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 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 :“天道远,人道迩。”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 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的 生 活老 有子 哪的 些哲 启学 示对 ?我
们 日 常
以柔克刚 大智若愚 知人者智 天网恢恢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大器晚成
以德报怨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疏而不失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功成身退
学习目的
1. 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
2. 领悟《老子》五章的思 想内涵。
老子
《老子》五章课件课件
![《老子》五章课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3b3a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c.png)
浅析自然与道之间的相通性,深入探索古人对自然 和生命的看待。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1
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的含义和作用。
2
顺其自然的理念
探讨顺其自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古人对顺应自然的认识。
3
心灵与大自然的共鸣
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人的内心和大自然的相互印证。
第五章:道的修行和人的养生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具体介绍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 让您深入了解道德经的精髓。
第二章:道的本质和道的运作
道的本质和实质
从道的意义和性质入手,分析道的 本质和实质,为您揭示道德经的天 人合一思想。
善与恶
探讨古人对善与恶的认识,思考善 恶的界限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 响。
虚空和实在
1 道的修行和渐进之法
道的修炼过程与方法,深入介绍道家修身养性的渐进之法。
2 谦抑和淡泊的心态
阐述谦虚谨慎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3 人的养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介绍老子对人的养生与保健的思考,提出健康与长寿的生活方式。
结语: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道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 从中汲取力量。
在传统中汲取现代灵感
借鉴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探索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 新意义和应用。
老子五章课件PPT
本课件是关于《老子》第一至五章的精品PPT。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将了解 道德经的基本背景以及其核心思想,领略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一章:道德经的概述
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背景
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道 德经》,帮助您了解老子及其 思想的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1
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的含义和作用。
2
顺其自然的理念
探讨顺其自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古人对顺应自然的认识。
3
心灵与大自然的共鸣
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人的内心和大自然的相互印证。
第五章:道的修行和人的养生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具体介绍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 让您深入了解道德经的精髓。
第二章:道的本质和道的运作
道的本质和实质
从道的意义和性质入手,分析道的 本质和实质,为您揭示道德经的天 人合一思想。
善与恶
探讨古人对善与恶的认识,思考善 恶的界限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 响。
虚空和实在
1 道的修行和渐进之法
道的修炼过程与方法,深入介绍道家修身养性的渐进之法。
2 谦抑和淡泊的心态
阐述谦虚谨慎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3 人的养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介绍老子对人的养生与保健的思考,提出健康与长寿的生活方式。
结语: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道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 从中汲取力量。
在传统中汲取现代灵感
借鉴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探索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 新意义和应用。
老子五章课件PPT
本课件是关于《老子》第一至五章的精品PPT。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将了解 道德经的基本背景以及其核心思想,领略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一章:道德经的概述
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背景
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道 德经》,帮助您了解老子及其 思想的背景。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共79张PPT)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共7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9fbd8cc281e53a5902ff65.png)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 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 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 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 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老子》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 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 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 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 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它是中国历史 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 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 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 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 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 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
13、不出户,知天下。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 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 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 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老子》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 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 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 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 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它是中国历史 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 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 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 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 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 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
13、不出户,知天下。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 法
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 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 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
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 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 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 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 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
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 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 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பைடு நூலகம்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 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 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 语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 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 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 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 所以谓之“自然”。
2.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 “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 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道”?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 在。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 作为法则。
《淮南子·原道训》 的“至德观”:“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 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行而不可得穷极 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 之不断,焚之不然(燃)……利贯金石,强济天下; 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zhan回川谷之 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 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 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曰:“是水也,有清明 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 法
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 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 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
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 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 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 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 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
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 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 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பைடு நூலகம்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 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 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 语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 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 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 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 所以谓之“自然”。
2.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 “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 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道”?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 在。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 作为法则。
《淮南子·原道训》 的“至德观”:“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 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行而不可得穷极 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 之不断,焚之不然(燃)……利贯金石,强济天下; 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zhan回川谷之 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 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 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曰:“是水也,有清明 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