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 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 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 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 作为法则。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 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 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 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 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 语
《淮南子·原道训》 的“至德观”:“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 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行而不可得穷极 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 之不断,焚之不然(燃)……利贯金石,强济天下; 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zhan回川谷之 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 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 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曰:“是水也,有清明 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道Leabharlann Baidu?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 在。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
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 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 法
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 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 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 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 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 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 所以谓之“自然”。
2.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 “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 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