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战略共57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 邮箱 | 搜索本网站搜索搜索网站首页|今日中国|中国概况|法律法规|公文公报|政务互动|政府建设|政务要闻|人事任免|新闻发布 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2月09日 来源:新华社【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 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 (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 (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52
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 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 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 文件”。
21
“小康”,在历史上是相对于 “大同”而言的。语出《诗经》、 《礼记》。是古人用来描述仅次 于大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反映了 古人对宽裕、殷实、稳定、安宁 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憧憬和期盼。 但,它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得到 实现。
22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小康 目标的提出起步于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是邓小平 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作的科学 构想。
38
能源和交通属于 基础产业
中国铁路的五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 1998年10月1日 2000年10月21日 2001年10月21日 2004年4月18日
39
基础设施建设
西电东送 让光明照耀神州大地 2000年11月8日开工 南水北调 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2002年12月27日开工
三峡工程
3.十六大提出,21世纪 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这是实现第三步战 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 的发展阶段
32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 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 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3
三、实现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一)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解决“三农”问题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 等国家相继开始了电气革命。而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覆灭和 军阀混战时期,机遇再次与我们 擦肩而过。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社科1327黄永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
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
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
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
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
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
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这一状况。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课件新人
第一页,共57页。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页,共57页。
情景导入
你是怎样理解漫画中的 “幸福之家”的?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识记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 任务;了解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2.通过互动探究,理解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主要内容 3.通过自主预习和互动探 究,理解人民参与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的主要方式和意义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1)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 __有_道__德__、有文化、 _有__纪_律___的公民。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思__想_道_德__素_质______和科学文化 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五页,共57页。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1)地位:教育是__民_族__(m__ín_z_ú_)振和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2)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_教__育__(jiàoyù) 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__民_(_ré_n服mín) 务;把__立_德_树__人____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十六页,共57页。
服务人民的一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项活动既促进 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使青年志愿者们 得到了锻炼,对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加深对中国 国情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是培育“四有”公民的一个很 好的举措。
第十七页,共57页。
2.教材 P100(在我们……) 【提示】 1987 年 8 月 8 日,杭州市武林广场的一 把大火将 5 000 多双温州生产的劣质皮鞋付之一炬,温州 在当时几乎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痛定思痛后,温 州人重整发展思路,竖起“质量立市”大旗;2002 年 8 月 2 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第 34 次会议作出决定:
低碳经济有答案
一、简答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101-102页)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是什么? (99-101页 )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97-99页)4.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 (171-173页 )5.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187-189页)6. 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 (177-179页 )7. 简述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7-229页)8.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197-198 )9.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包括哪些? (265页)10. 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有哪些? (279页)1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有哪些? (330-331页 )12.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哪些 (21页 )13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哪些内容? (270-274页 )14. 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128页 )15.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156-157页 )16. 中国低碳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83-85页)17.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69-170页 )二、多选1.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A B C)156-157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2.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
(A B C)235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高效化3. 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A BC D)36A技术创新 B制度创新 C产业转型 D新能源4.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等替代煤、石油,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8月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课题组成员: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宋立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史育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刘泉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申兵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郭春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云平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杜飞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路红艳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策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保奎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录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 1一、战略背景 11、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12、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53、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6二、襄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81、发展现状82、优势条件163、主要问题20三、重点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211、产业选择依据212、重点工业选择223、重点服务业选择26第二篇战略思路29一、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291、指导思想292、战略方针29二、战略定位301、中国汽车新城302、中国新能源之都303、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314、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315、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三、战略目标331、制造业高端化332、服务业规模化343、农业现代化34四、发展战略361、绿色导向战略362、创新驱动战略363、开放引领战略364、结构优化战略365、融合互动战略366、集群发展战略36第三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7一、构建“一核两带”的总体格局381、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382、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403、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41二、优化园区功能布局421、优化市区产业空间布局432、创新发展高新区433、跨越发展经开区45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455、积极创建海关特殊监管区466、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46三、促进产城互动47四、引导县市产业发展47第四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49一、做大做强汽车产业491、趋势和选择492、做强整车513、做大零部件51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541、壮大农产品加工业542、振兴装备制造业593、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624、跨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665、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706、优化发展医药化工产业73三、积极发展其他产业771、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77 第五篇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80一、全面振兴文化旅游业811、繁荣壮大文化产业812、突破性发展旅游业87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931、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962、推进重点物流领域发展963、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984、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98三、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981、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1012、发展新型流通业态1013、完善特色专业市场体系1024、健全农村商业流通网络1025、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1036、稳健发展房地产业103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104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1042、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053、高起点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1064、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1075、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108第六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09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111、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百亿斤产粮大市地位111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23、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打造千亿级林产业基地113二、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1141、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1142、发展质量型农产品114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14三、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1151、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152、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153、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115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1151、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1152、强化农业信息服务116五、构建农业循环发展模式1161、加快发展循环农业1162、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116六、增强农业支撑服务能力117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172、健全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117第七篇战略实施和发展路径118一、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1181、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182、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1223、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12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23二、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1241、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1242、加强财税政策引导1253、提供多元金融支持125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1265、强化产业的科技支撑126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127三、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281、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1282、探索产业发展互动合作机制1283、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1294、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1295、建立完善产业襄阳建设决策机制129四、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1301、现代制造业发展工程1302、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1313、现代农业发展工程133图表、专栏目录图1-1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比较 2表 11 襄阳市工业化阶段判断9图1-2 产业轮动图9图1-3 2006-2011年襄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10图1-4 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各城市农业总产值比较11图1-5 2006-2011年襄阳市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11图1-6 2011年襄阳市与周边城市工业增加值比较12图1-7 2011年襄阳市工业内部结构13图1-8 2006-2011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变化13图1-9 2010襄阳市与省内其他地市级城市服务业规模比较14图1-10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14专栏1-1 两分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15表1-2 2011年襄阳市主要开发区指标16表1-3 襄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09年)16图1-11 襄阳市区位示意图17图1-12 襄阳市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变化18图1-13 襄阳是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19表1-4 襄阳市R&D投入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20图1-14 2010年襄阳服务业内部结构21图1-15 襄阳市重点产业选择的结构模型22表1-5 2010年襄阳市工业产业和比重23表1-6 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4 表1-7 襄阳市工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5表1-8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各行业比重变化26表1-9 湖北省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27表1-10 襄阳市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8专栏2-1 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表2-1 襄阳市产业发展目标35专栏3-1 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空间需求37图3-1 “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38专栏3-2 汉十沿线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1专栏3-3 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2图3-2 市域工业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3-4 高新区各空间板块发展导向44图3-3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4-1 襄阳市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方向53图4-1 汽车产业链简图54专栏4-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55图4-2 纺织服装产业链57专栏4-3 农产品加工重点产业基地、板块和集群59专栏4-4 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60专栏4-5 各种新能源汽车比较64专栏4-6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66专栏4-7 页岩气资源开发前景66专栏4-8 国家支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68图4-3 金红石深加工产业链69专栏4-9 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70图4-4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分类71专栏4-10 襄阳市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分析73图4-5 生物医药产业链75图4-6 磷化工产业链76图4-7 废铅回收及再利用、再回收示意图77图4-8 废旧汽车拆解加工再制造示意图78图5-1 襄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80专栏5-1 汉江沿线城市对汉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83专栏5-2 绿色印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84专栏5-3 襄阳兴建现代化会展中心规模的考量85图5-2 2006-2010年襄阳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7表5-1 2003-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88 专栏5-4 鄂西圈文化与旅游资源举要89专栏5-5 四大特色旅游区建设90图5-3 旅游产业链示意图92表5-2 2008-2011年襄阳市物流业主要指标93图5-4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货运量比较94专栏5-6 《全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节点城市94 专栏5-7 物流业发展目标的确定95图5-5 重点物流领域与物流工程示意图97图5-6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比较99专栏5-8 襄阳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99专栏5-9 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前景102专栏6-1 现代农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110专栏6-2 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111专栏6-3 襄阳市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112表7-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引导功能118专栏7-1 北煤南运大通道119表7-2 铁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0表7-3 公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4 空运及水运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5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22表7-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3表7-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4表7-8 工业项目134表7-9 服务业项目139表7-10 农业项目147表7-11 交通项目148表7-12 能源项目150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本规划以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为视角、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襄阳已有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绿色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互动、集群发展的战略,全面谋划到2015和2020年产业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与都市襄阳、绿色襄阳和文化襄阳发展协调一致,为襄阳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战略蓝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_洪银兴
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进入城市化中期。这意 结构。按此学说,我国基本上是发展劳动密集和
的 方
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了新兴工业国的产业 土地、环境资源密集的产业,即使是利用外资的
向 和
结构特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建立以城市为主导 高科技产业也是主要利用我国劳动、土地和环境 动
的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的作用相应凸显。
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 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 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 GDP 的总量达到世界 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进 入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阶 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
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
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 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
造”部分少,品牌也是用外国的多,这意味着中国
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价值不高。
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能源、资源、环境供给
不够持续,增长效益低。据 2009 年数据,GDP 占
世界比重,我国为 8.6%,美国为 24.3%,日本为
8.7%;消耗的世界煤炭,我国为 46.9%,美国为
15.2%,日本为 3.3%;消耗的世界石油,我国为
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产业结构最为突 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
论我国批发产业的振兴战略
论我国批发产业的振兴战略马龙龙2011-05-09摘要:针对我国商品流通体系“两头活跃、中间萎缩”的现状以及理论界“批发无用”的观点,本文对批发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并提出批发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具体措施。
本文基于对批发产业相对萎缩的内外生动因的分析,指出我国批发产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既符合批发、零售产业博弈演进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传统体制下积累的批零结构矛盾所致。
提振批发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我国批发环节所呈现出的积极发展趋势也将推动批发与生产、零售走向协调和高效。
在此基础上,对提振我国批发产业的政策规制应更多着眼于“规范”而非“控制”,并将重点置于促进现代化批发流通体系的早日成型以及引导批发与零售动态协调之上。
关键词:批发产业,零售产业,批零结构,振兴战略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生产者和零售商向批发环节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批发产业特别是国有批发和独立批发逐渐表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众多批发企业举步维艰。
在此背景下,曾在欧美国家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占据主流的“批发无用论”似乎又在中国实现了新的实践检验。
总结“批发无用论”的主要论调,大致可将批发业萎缩的原因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诱致了批发业的萎缩。
在经济条件方面,商品标准化、交通现代化以及金融保险独立化,使得批发业的专有职能日益弱化,生产商和零售商更容易实现纵向一体化(罗纳德·科斯,1994);在生产条件方面,市场垄断加深、供应链一体化延伸以及产品线拓展,都会在强化生产商地位的同时弱化批发商地位,正如马克思所断言的“一旦工场手工业(尤其是大工业)相当巩固了,它就又为自己创造市场,并用自己的商品来夺取市场。
这时,商业就成了工业生产的奴仆”;在社会条件方面,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需求方的组织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程度不断加深,必然会逐步强化零售业地位,挤压批发业市场空间。
二是批发商营销职能被替代加速了批发业的萎缩。
党校复习资料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部分1、我国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53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第56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举措?第57页第(三)点: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什么?第52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新时期,如何推进党的建设?第65页: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文化建设的现代化
1、历史对当代的启示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不能代表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人生观、价 值观、审美观。 (3)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4)有历史眼光,包括同时具有“向后看”和“向前看” 的唯物辩证眼光,动态、总结和预测能力以及战略性思 维。 (5)全球视野和文化多样性思考。
加拿大魁北克历史城区
罗布林卡
(历代达赖喇嘛起居地)
南斯拉夫科托尔 自然与文化历史区
丽江古城
奥地利舍恩布伦宫苑
杭州西湖
罗马 城
明清皇家陵寝 -明孝陵神道石刻
欧洲小镇 西递宏村
“欣赏包 容他者” 是人类 提升文 化素质 的重要
条件
第7页/共59页
关于“文化建设”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 世界发展趋势-“文化”逐渐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推动力量 二2 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到了“文化引领”的新时代。 三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路径符合党总体战略方向的变革 四 发挥传统文化内涵是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五 江苏的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消费力显然严重不 和文化传播能力相当弱小,
足。(读书事例)
中国还是文化产品的净进
口国。
第21页/共59页
2、最高决策机构十分重视当代“文化建设”
2002年
第一次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之一写进党章。
2005年10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26页/共59页
国家各部委、各部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要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