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
![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de6071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8.png)
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如下:1、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2、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4、育人为本就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育人为本要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594d3ec0da38376baf1fae3f.png)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四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二、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三、实践活动,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增强实效。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它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需要“聪察强毅”的才,但更需要“正直中和”的德,道德是人才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怎样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怎样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崭新课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中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校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竞赛、评比,认真领会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4a036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4.png)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
育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品德上,而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我对育人为本的心得体会:
1.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他们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只有全面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和有作为的人才。
2. 以德育为先: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中,德育是首要的,也是其他育人要素的基础。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自主发展,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适应并脱颖而出。
4. 培养社会责任感:育人为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育人为本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品德和自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教育理念。
只有以育人为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和有作为的人才。
简述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
![简述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baf413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7.png)
简述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
育人为本儿童观,一直以来村官决定着中国孩子们成长的轨迹。
育人为本指的
就是以人为本,把培养孩子的智力,良好品德以及早日健康成长作为育儿的第一要务。
把孩子思想素养,道德修养放在相应的重要位置;把他们的良好品德道德来放在学习、生活上,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特质;给予他们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更有竞争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教育景象,而不是视其教育仅仅为机械的学习;注重孩子的体魄振养,培养孩子运动热情,锻炼孩子的敏捷思维,使他们更有活力。
育人为本儿童观有效地指导着孩子们准确认知世界、把握自身素质,学会审视
自我、衡量自我,调整自我,运用自己的素养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也极大强调孩子们努力结识朋友,调节朋友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并与环境一起逐渐成长。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希望通过努力的训练,建立他们的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让他们学会担当民族未来的使命,走出一条安全、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
育人为本儿童观,强调把人的思维健康、优良品德等重力放在学习和生活中,
注重每一名孩子的体质和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
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拥有作者瘦高的见地,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活力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5aee623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1.png)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素质的提升,以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为出发点和关注重点。
以下是这一理念的几个关键要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优势和需求。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发现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并通过个性化教学和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2.培养情感素质: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自我认知、自我理解和人际交往等情感素质。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3.倡导关爱、尊重和包容: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相互尊重。
教师以身作则,用关爱和理解去引导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尊重他人差异,包容多样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强调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外在发展,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个体的发展。
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情
感素质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成为有自信、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发展的人才。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120d6b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e.png)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Science development, make people the center of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work of applicationLei Fa-yu【Abstract】Make people the center, set up new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Make people the center, teach artificial origin;Overall, moderate, can keep on development Be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basic contents of view is mutually contact, mutually promote of whole;Make people the center, be want to take student as corpus, the outstanding person“s chara cter development;Make people the center be humanities concern and morals which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with body now to the student education.【Key words】Make people the center;Education is origin;Teach artificial origin;Overall;Moderate;Can keep on a development “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育人为本名词解释
![育人为本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f8736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7.png)
育人为本名词解释
育人为本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注重发展人的潜能和自主性的教育方式。
具体来说,育人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生为主体。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
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智力、体魄、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完善的发展,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
3. 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己任。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良知、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育人为本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只有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https://img.taocdn.com/s3/m/a45df969482fb4daa58d4b54.png)
答:一、首先要正确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在于服务社会。
所谓全面发展,就发展对象而言,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发展内容而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忽视德育倾向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因而,教育务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
但是,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既不是全面发展,也无法保证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
二、“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上的保证。
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在竞争的时代里,学生更容易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思想品德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忽视思想品德在成才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达到了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因素。
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四、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
有道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b45866951e79b8969022626.png)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
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正确地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水平、提高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实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水平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以促动人的不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联合国首届可不断发展教育会议宣言》指出,教育在可不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动作用。
教育作为促动社会可不断发展和促动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水平。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https://img.taocdn.com/s3/m/1d2dfb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a.png)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贯穿了每个人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改变。
以往注重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现在已经不再适用。
相反,人们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注重个体发展和个性呵护的教育理念。
人们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感到无助和压抑。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教育。
育人以德,则是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储备,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只是一个人成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就需要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积极向上、勇于承担责任等美德,从而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具有挑战性。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具备很高的教育素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并且能够因材施教。
这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以人为本教育实施的重要条件。
育人以德也需要教育者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思想。
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先要自己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学会做人。
教育者还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实施以人为本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都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这也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
综合素质(幼儿园)-“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综合素质(幼儿园)-“育人为本”的儿童观](https://img.taocdn.com/s3/m/b874062fce2f0066f4332268.png)
PART
02
二、儿童观的含义★
(二)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人是物性生命和非物性生命的统一体,人虽然来自自然,但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的 自然规定,而是文化“化”人的产物。儿童在本质上是人,因此他同样具有自然性和 社会性双重生命。幼儿老师应从两个方面看待儿童,一方面以“儿童作为自然的存在” 看待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儿童作为社会的存在”看待儿童应享有的社会地位和 权利。
PART
02
二、儿童观的含义★
含义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能力 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成长的形势和成因,以及教育 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儿童观是幼儿教师实施幼儿教育的思 想基础,直接决定着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看待儿 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这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保证。
由于儿童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才更加绚丽多彩。同时,儿 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一种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PART
02
二、儿童观的含义★
(三)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自己的活 动方式,儿童不需要理由地喜欢游戏。儿童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交友方式,儿童之间 有成人不知道的秘密,儿童通过彼此的联系而弥补了他在成人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儿 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情感、独立人格等,要正确看待儿童的活动需要和儿童 的差异。
2.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 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儿童身 心发展的速度都各不相同, 其身心素质的综合特征也不 同,幼儿教师应当将儿童看 成独特的个体,因材施教,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3.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简述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内容
![简述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e2b530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3.png)
简述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内容
“育人为本”,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思想,努力培养孩子们能够拥有可持续发
展的社会性能力和品德一直被认同。
基于这一理念,儿童观就可分为几部分来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儿童的成长应是生态的过程,以家庭教育为基础,让孩子实现自我发展
才能无往而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家庭对孩子们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应该把家庭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媒介来激励孩子们,不仅仅要注重孩子在学习上的定量表现,更应该重视孩子们心理、社会和道德层面上的发展。
其次,育人为本的儿童观暗示用教育来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天赋、注重认知能力
的塑造以及前瞻视野的定义。
教育不仅提升孩子的智力,更要提升他们的思维表现力,树立他们良好的道德和社会规范,帮助孩子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和身心机能,使之可在成长过程中拥有自由、理性、勇敢、思想活跃的特质。
最后,儿童观应将注意力放在儿童们具有独特性格和创造力的开发上,更应该
重视孩子们有关艺术育儿等诸多方面的提升,帮助他们发展高层次的压力耐受能力,挑战社会不断变化的步伐,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育人为本的儿童观的内容,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可以让孩
子们在拥有良好,健康的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去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
![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488d4da783e0912a3162a5a.png)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全面推行和认真抓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技全面发展。
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们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过程中,各班各学科总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后进生存在,即那些在道德行为、学习成绩和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较差且较难管理的学生。
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主要表现在:惹是生非,在校称王称霸;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提问不能积极准确回答;做作业抄袭;组织纪律散漫;小偷小摸,好吃懒做;沉溺网吧,且时常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家顶撞老人,毫无礼貌。
这部分学生的言语行为在学校在社会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因此,正确引导这些后进生,做好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动力,对班级工作和这些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仅要问:人类进入21世纪了,人类的素质,智能不低下,为什么还会有这些落后生存在,造成他们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
我校地处半山区农村,各方面条件发展不平衡,学生的父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小学文化程度也没有,在家说话做事随便,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影响。
致使孩子把家中的恶习带入校内,现在的网吧、游戏厅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管理不善,使学生贪恋网吧、游戏厅,夜不归宿。
二是这类学生自己在同学面前丢掉了自尊自信。
他们的心理是反正“我”在挨家父母骂,在校同学笑,破罐子破摔。
三是孤立无援。
有些学生本来不错,可有时会偶尔失态,而老师对那种原本不错的学生突然迟到、不交作业或其他方面一时犯错误,不能正确对待,正确引导,而是十分生气,在班里讽刺挖苦,致使后来越变越差。
四是有部分学生辨不清是非,分不出好坏,把从社会上、网吧、游戏上的反面偶像当作”活宝”去模仿,不但自己学坏了,而且还带动了班内部分学生变差,确实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
要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与社会和家庭联系。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https://img.taocdn.com/s3/m/0fb3f26d71fe910ef02df8ce.png)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马元沛党的十七大对“育人为本”教育目标的表述。
突出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尊敬学生的重要性,指引学生发展。
“德育为先”一个“为先”,特别明确地规定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第一的地点。
师德古来有之,不一样时代对师德有不一样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给予了新的内涵。
所以,修师德、树师表、讲课老师风、教书以育人为本,不单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针对上述我就浅谈几点教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浅显认识,望同仁赐教。
1、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是权衡教师个人行为和质量的最高要求,也是当教师的实质要求。
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放心教育事业的,更不行能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所以教师在建立“教书以育人为本”思想的同时,第一要建立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以及今世的魏书生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把教育工作干的有滋有味,仿佛他们不是在“工作” ,而是在享受幸福、品尝快乐。
在我看来,教育界的优秀教师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由于他们对所干的教育工作风趣,或许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教育工作极大的热忱干出来的。
其次,教师不该是被动地选择教师职业,而是要主动地选择这一岗位,心甘宁愿地当教师,让教师在焚烧自己的时候,享遇到人生的兴趣,感觉到人生的价值。
假如哪位老师到了只是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时,那他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真实的教育是发自心里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真实意义上的老师是有工作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只有敬业爱岗,热爱本员工作的老师才能育出好的学生来。
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爱他人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爱是师德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详细表现,更是教师教勤学生的前提。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育人、塑造人的事业,不可以没有感情、没有爱,爱是当教师的道德底线,没有爱学生最最少的开始,那严格地讲就不配当老师。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念的理解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c242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7.png)
"育人为本"是一种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
以下是对育人为本儿童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1. 个体差异的尊重:育人为本的理念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才能。
在教育中,应该尊重并充分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其个性特质。
2. 全面发展的关注:育人为本的观念倡导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体育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个体,使其在不同领域都能够有所表现。
3. 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育人为本意味着教育不应该是教师主导的,而是以儿童为主体。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需求、兴趣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应性强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
4.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育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还能够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5. 家校合作:育人为本的理念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
是家庭的责任。
鼓励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和支持儿童的成长。
总体而言,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爱。
这一理念的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机构、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
通过关注每个儿童的需求和潜能,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系朝着更为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ac8ce6da76a20029bd642d13.png)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10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发布。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纲要的重点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即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前进速度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凸现,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追求“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基层九年制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这样凸现“人”的概念,“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579c5508eff9aef8941e06bc.png)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简述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
![简述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0fd176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e.png)
简述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教育家卢梭等先驱者提出以来,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思想和指导方针。
育人在教育中是一项制度性的和系统性的行为,其要求侧重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和培养一种能够适应现代文明和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及能力。
据此,在实施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各项要求,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实施者必须清晰明了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是因材施教,并强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实施者必须理解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把其融入到实际教学实践中来。
其次,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实施者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强调学习与发展的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线。
实施者要创设一种充满学习氛围的教室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发展放在教育原则的重要位置。
实施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指导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独特的方式,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实施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实施者要坚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鼓励和参与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我价值。
实施者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学生的社会活动价值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以开放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更多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实施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要求实施者要清楚地理解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学习放在首位,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我价值,把学生的社会活动价值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环境下,对“育人为本”教育观念的一点理解
![新课程环境下,对“育人为本”教育观念的一点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abf7418cc17552707220858.png)
新课程环境下,对“育人为本”教育观念的一点理解目前,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应时而生,与时俱进,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这对新时期教师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具有极大的挑战。
如何对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拥有着奇特的思维方式和自由的精神领域的学生实施良好的教育呢?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的教育。
下面就谈谈笔者对它的一点理解:1.“育人”教育,应先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1.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说过:“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是做学问。
”学会做人,是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
而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小事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1.1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例如,有的学生随便给别人起绰号,要教育他在“名字”上尊重别人,使他明白没有任何语言比亲切地称呼他人的名字更能打动人心,给别人起绰号,滥用贬称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听讲,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活,要明确告诉他,应该注意倾听别人谈话,这样不但能使自己听懂课,听明白别人谈话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上尊重了别人。
并要求学生做到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1.1.2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能博得他人的信任。
诚实守信的学生,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
比如,对于爱说谎的学生,不能仅就他说谎本身批评他:“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还了得?”这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帮助。
应先对他的言行进行观察,找到真正的原因,使谎言不攻自破。
并乘此机会让学生冷静思考进行自我道德评价,自己去承认错误,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到说实话、诚实,才是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
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联合国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宣言》指出,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
第五,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学习机会。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
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需要。
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