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下册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纲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4、自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二、练习提纲1、听写生字、新词: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明白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资料,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录音机、录相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透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此刻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最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3、感情导读,理解资料。
(1)出示导读问题: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我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透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亲人离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离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述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孩子与亲人分别的故事,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勇敢面对离别的精神。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亲人离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珍贵。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亲人的理解和感受。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
3.4 实践环节(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亲人离别的情景。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勇敢面对离别。
3.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等方面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4.3 学习效果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亲情珍贵和勇敢面对离别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再见了亲人》课文文本。
5.2 教具(1)课件或投影片。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亲人离别的情景,感受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感受亲人离别的情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亲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最亲爱的家人。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教师总结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亲人离别的情景。
(2)教师通过举例、讲解,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
(2)学生进行亲情表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报。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2. 拓展作业:调查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3. 实践活动评估:评价学生在亲情表演中的表现,关注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开展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绘画比赛”、“亲情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亲人的关爱。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感动于()。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阻击()焦急()供应()故意()支持()侦察()崎岖()反义词:唯一()温暖()困难()支持()慌张()伤心()清楚()暂时()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感叹句疑惑句)(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人心旷神()化险为()自信不()转()阵地()惑不解()然自得礼()之帮《再见了,亲人》的教案篇二【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⑴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⑴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2、精读重点段:⑴提出要求:(屏幕显示)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和感受亲情的可贵,明白亲情的意义。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离别和重逢的优秀文章。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个孩子与亲人分别的故事,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2 教学内容安排本章将从文章的背景、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2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亲人的关爱,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4.2 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4.3 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4.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强调亲情的可贵和珍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表现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情感态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检查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珍惜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来感受亲情的可贵。
6.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于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6.3 辅助材料准备一些与亲情相关的图片、故事和案例,以便于在教学中进行举例和讲解。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本章的教学内容需要安排2课时进行讲解和讨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亲情的珍贵,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学生能够明白离别的痛苦,学会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再见了亲人》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离别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鸟与它的亲人分别,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最终与亲人重逢。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亲人和离别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3 词汇学习: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和书写练习。
3.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亲情和离别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学生需要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学生需要写一篇关于亲情和离别的小短文。
4.2 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完整,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教学改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媒体:使用课件、图片等教学媒体,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创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亲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2)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亲人团聚的场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亲人的离别体验。
(2)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引出本课课题《再见了亲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讲解重点生字词。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亲人,并说明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大家共同感受亲情的伟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深刻,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准备:1. 课件:亲情主题图片、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等。
2. 教学道具:亲情礼物(如手链、项链等)。
3. 教学资源:相关亲情故事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展示亲情主题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亲人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引出本课课题《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再见了,亲人》是一本描绘亲人离别情景的绘本,通过讲述小动物们与亲人分别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学会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1.2 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亲人离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认识绘本《再见了,亲人》的基本情节,了解小动物们与亲人离别的场景。
(2)通过观察绘本插图,分析画面中的情感表现,培养学生感受亲情的能力。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4)创作亲情主题的绘画作品,展示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2 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绘本《再见了,亲人》,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插图。
(2)学生观察绘本插图,分享自己对画面情感的感受。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讲述自己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
(4)学生进行亲情主题绘画创作,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绘画创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亲情离别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2 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色彩搭配、画面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3 学生家庭观念的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绘画创作中对亲情的表述,评价学生对家庭观念的认同和珍惜亲情的态度。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绘本《再见了,亲人》(2)绘画材料(如彩笔、水粉、画纸等)(3)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4.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电脑(3)画纸、彩笔、水粉等绘画工具第五章:教学建议5.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绘画创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难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2篇)《再见了亲人》篇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
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关键。
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内涵,引导学生切实感悟。
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聚的感性认识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
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
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
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情感是言语的生命。
2023最新-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7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
(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
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亲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 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能。
3. 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能。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表演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表演故事,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课文相关图片或道具。
3.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亲人的概念。
b.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课文《再见了,亲人》。
2. 朗读课文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
b.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课文a.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表演展示a.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表演课文故事。
b. 学生通过表演,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亲人之间的感情。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亲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a.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意,感受亲情的温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表演展示对亲人之间感情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亲情的文章或故事,进一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或福利院,体验亲情的重要性。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
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上勾下连,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1、介绍时代背景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3、学习词语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三、精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四、总结学法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__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之情,学会感恩和珍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懂得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珍惜。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资料: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拓展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配合。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书写。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生字词,互相纠正发音和书写错误。
4.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再见了,亲人》是一部描绘亲情、友情与成长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面对亲人离世、友情变迁和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珍贵、友情的真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2 课程目标(1)理解亲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2)体验成长的痛苦与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再见了,亲人》第一至第四章的内容,包括主人公小杨的亲人离世、结识新朋友小梅、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小杨在面对亲人离世和友情变迁时的心理变化。
2.2 课时安排本章内容共安排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进行分组讨论。
(3)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纸质教材:供学生阅读、做笔记。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3)学生对主题思想的领悟水平。
(4)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1)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建议。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2)开展亲情、友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悟。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亲情的意义和如何珍惜身边的人。
5.2 教学拓展(1)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纪念馆、慰问孤寡老人等,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
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
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
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