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

合集下载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井」字形纹、格子纹和
细网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11.彩陶葫芦形壶
• 简介:1976年青海省乐都县柳 湾出土,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 藏。 高11.3厘米, 口径5.3厘 米 ,底径4厘米 。

泥质红陶。侈口,短颈,
上下两腹,两腹连接处置双耳。
黑、紅两彩,口部对错锯齿纹,
颈部饰黑、红彩宽带纹,上腹
部饰三条折线纹,两腹连接处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1.彩陶三角折带纹弯柄罐
• 简介:1988年甘肃省永登县出 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11.6厘 米 ,口径9.5厘米 ,底径4.9厘 米。

土黃陶。罐腹一側有一弯
曲的长柄,器型新颖独特,为
饮用的器皿。黑、红彩纹。口
內绘正倒三角形带纹和线纹,
器表通体绘三角折带和复道三
7.彩陶盘
• 简介:1985年青海省民 和县新民出土,青海省 民和县博物馆藏。 高4.9 厘米, 口径14.8厘米 , 底径7.8厘米 。

泥质红陶。敞口,
浅收腹,腹壁一对镂孔。
黑、红两彩,內彩为同
心圆圈十字形纹,十字
形纹间空处填充格子纹,
口沿平行短线纹,外口 部绘一周黑彩宽带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马厂类型人物纹彩陶
2.彩陶垂腹罐 •简介:1985年青海省民和县新民 出土,青海省民和县博物馆藏。 高19.7厘米, 口径6.1厘米 ,底 径8.4厘米 。 • 泥质红陶。小口,双耳,长 垂腹。黑、红两彩,口部连弧纹, 颈部宽带纹。四条竖向寬带紋分 飾腹身部,宽带纹间饰网纹和由
网纹组成的黑彩回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9.彩陶树形纹单耳瓶
• 简介:1950年兰州市出土,甘肃省 博物馆藏。 高24.6厘米, 口颈9.1 厘米 ,底径8.8厘米 。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马家窑文化陶器鉴赏——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为例

马家窑文化陶器鉴赏——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为例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建于1979年1月,是全州唯一的州级综合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9.24平方米。

现有馆藏文物3621件,其中一级文物65件,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艺术精品。

鉴赏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本文涉及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和所选陶器所属的相对时代。

简单来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

本文从馆藏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件器物。

这五件器物中的前三件属于较早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后两件属于较晚的半山类型。

1 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简介1.1 马家窑类型四圈纹彩陶壶壶高24.9厘米,口径8.7厘米,腹径8.6厘米。

泥质橙黄陶,撇口,粗长颈,溜肩,圆腹,平底。

通体施黑彩,颈部绘有五条宽带纹,腹部饰四组椭圆形圈纹,内填细密的网纹,每个圆圈外周与其他纹饰相交处均匀地饰有四个点纹(图1)。

1.2 马家窑类型压印纹尖底素陶瓶瓶高50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0厘米。

泥质橙黄陶,喇叭口,颈细而长,圆折肩,深腹下收为尖底,腹部附对称双耳。

上腹部压印小菱格纹,下腹部压印绳纹(图2)。

1.3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壶高25.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

泥质橙黄陶,敞口,宽平沿微折,短颈,溜肩,圆腹下收,平底,有对称双腹耳。

通体施黑彩绘,宽沿上饰有斜三角纹,口内饰宽带纹,颈部饰粗宽带纹,肩部饰同心圆纹,腹部饰主题纹饰漩涡纹,圆心填网纹,陶质细腻光滑,纹饰绚丽(图3)。

1.4 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四鋬彩陶钵钵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12.3厘米。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作者:辛昌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1期【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在中国彩陶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马家窑文化石岭下彩陶,阐述其造型及纹饰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石岭下彩陶纹饰作为华夏文明的源泉——彩陶,新世纪后,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发掘报告已证实,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

1922年至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彩陶,分别命名为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最初马家窑文化彩陶被认为属于仰韶文化彩陶的一个分支,后随着马家窑文化彩陶精品不断被发现,如今考古学界基本上已公认,马家窑文化彩陶可以属于一独立的文化系统。

其出土数量之多、器形之多变、纹饰之精美,代表了华夏彩陶文明的最高水准。

文化界习惯称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仅夏商周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

五千年前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而是记载在彩陶上。

通常所说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其典型代表器物就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然而,由于沉睡地下太久,距今五千年至八千多年,出土时间太短,1920年出现,距今仅九十余年,故民国以前的古玩界少有识彩陶者,连民国古玩大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写尽数百种稀奇古怪的收藏品,也不见有彩陶的详实记述。

民国后期、新中国建国后初期,彩陶只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并出现在博物馆里。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一些文化学者、美术院校的师生去甘肃、青海写生,偶见偏僻乡村道路边,村头散落一些彩陶碎片捡回去当作标本研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史前彩陶被大规模考古挖掘,但是有些地方村民在农田基建时偶尔挖出的彩陶、素陶被当作不祥之物打碎,遭到严重破坏。

而有的地方村民在耕作期间,也开始零星地发现完整的彩陶及陶片,彩陶才被偶然流进市场。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作者:乔一秀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规律;色彩绚丽质朴。

每种纹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的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越是古老的的文化,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

关键词:彩陶纹饰;造型;陶器类型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3-01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也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

它的制陶业相当发达,是其他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其数量众多,图案多样,题材丰富,花纹精美,构思灵妙,具有独自的特色,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简妙的动物图纹,轻盈的舞姿,对比的几何图形,简约的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筑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现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

马家窑文化上乘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有各的特点。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形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翁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马家窑时期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马家窑类型的房屋,一般是半地穴式建筑,以方形建筑为主。

马家窑类型的制陶居址比较集中,制陶比仰韶时期的进步,窑室分离开来,烧窑的温度提高。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比前期制作成熟,数量繁盛,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百分之八十,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色泽黝黑发亮,纹饰以漩涡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古朴有力;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纹样以双排弧形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致,流畅生动;晚期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彩,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肃彩陶的⽂化艺术收藏价值彩陶是新⽯器时代⼈们制造的⽇⽤器⽫,烧制时绘制了不同的花纹,作为⼀种装饰艺术形式,也同时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化信息,源远流长地孕育和影响着后来的⽂化发展,给⼈⽆限的启迪与遐想。

新⽯器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中⼼、全国范围内多种⽂化相并存和多元发展的⽂化格局,彩陶也先后发⽣于这些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化之中。

共同的农业⽣产的需要,决定了不同地域之民族⽂化,普遍经历了彩陶⽂化的发展阶段。

⼀、⽢肃彩陶⽢肃最早的彩陶,是秦安⼤地湾⼀期⽂化,距今约⼋千年,是⽼官台⽂化的⼀个重要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之⼀。

继续⼤地湾⼀期⽂化,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彩陶以及仰韶晚期彩陶的发展。

中原地区在仰韶⽂化之后,进⼊以素陶为主的龙⼭⽂化阶段,⽢青地区马家窑⽂化的彩陶仍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阶段,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平。

马家窑⽂化有马家窑、半⼭、马⼚三个相承发展的阶段。

马家窑⽂化之后,⼜有⾟店⽂化、四坝⽂化的彩陶⼀直延续到殷周时代。

⽢肃的各类⽂化彩陶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不仅花纹繁丽、制作精美、⽽且数量极多,形式也极为丰富,许多花纹都经历了产⽣、发展与衰亡的历程,形成完整的序列,为认识彩陶的产⽣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彩陶的花纹形式各类⽂化彩陶,因地域与时代的不同⽽各具风采,最早的彩陶以宽带纹为特征。

宽带纹是彩陶的起源,但⼏乎存在于所有不同⽂化类型的彩陶,存在于彩陶发展的始终。

宽带纹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繁复的花纹带。

即使在彩陶⾛向衰亡的阶段,宽带纹仍显⽰了在花纹形式中的重要位置。

彩陶花纹发展的历程,说明了宽带纹始终处于核⼼的位置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花纹带作为宽带纹意象的延伸与再现,从⽽构成琳琅满⽬的各类彩陶花纹形式。

彩陶花纹有抽象⼏何形纹与像⽣性花纹两类形式,但更主要以⼏何纹形式⽽存在。

像⽣性花纹主要有鸟纹、鱼纹等动物花纹,也有⼈形纹、⽇⽉纹等形式。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原始社会美术
——蛮荒中的生存创造
>>
0
>>
1
>>
2
>>
3
>>
4
>>
一.旧 石 器 时 代 美 术
○原始人类
前额低平,眉骨隆起 牙床坚实,肌肉发达 肩宽臂长,头部前倾 步履稳健。
>>
0
>>
1
>>
2
>>
3
>>
4
>>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火—原始人类的主要伴侣)
>>
0
>>
1
>>
2
>>
3
>>
4
>>
○打制石器
﹡陶器的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贮藏器等。 ﹡陶器的装饰形式主要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
0
>>
1
>>
2
>>
3
>>
4
>>
Ⅰ彩陶艺术 概
彩陶是新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彩陶即彩 ﹡考古发 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 现的新石 器彩陶, 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橙红色胎地 历经数千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 红 山 文 化 陶 裸 体 女 像
>>
0
>>
1
>>
2
>>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马家窑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先民文化,得名于河南省郑州市马家窑村。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而闻名,三个主要类型是彩绘陶、纹刻陶和鹤形陶。

以下是对每种类型的详细描述:1.彩绘陶:彩绘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以其精美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彩绘陶主要包括彩绘纹样和器物彩绘两个方面。

彩绘纹样主要出现在陶壶、陶罐、陶盘等各种陶器上,纹样以符号和几何图案为主,如螺形纹、同心圆、回纹等,整体给人一种简洁而富有美感的视觉享受。

器物彩绘则是将多种颜色的矿物质掺入陶料中,经过烧制而形成的彩色图案,如红、黑、白、黄、褐等,这些颜色的运用使得陶器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气息。

2.纹刻陶:纹刻陶是指在陶器表面刻画各种纹饰和图案的一种陶艺形式。

纹饰和图案的刻画通常是通过利用利器在陶壁上直接刻划而成,如用刀、针等。

纹刻陶主要有两种类型:线纹陶和雕镂陶。

线纹陶以纹线的延续、相互交织为主要特点,常见的纹线有波浪线、直线、弧线等。

雕镂陶则是在陶壁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如动物、人物、植物等,这些图案经过细致的刻划,使得陶器更加生动和立体,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3.鹤形陶:鹤形陶是马家窑文化中一种特殊的陶器类型,得名于其造型极像鹤的形态。

鹤形陶主要以陶制的鹤为主体,这些鹤在构造和装饰上都非常精细,给人一种生动而优雅的感觉。

鹤形陶通常有两种形态:立鹤和仰鹤。

立鹤指的是鹤站立的形态,身姿威严,常常加上彩绘和纹刻装饰,增加了艺术的韵味。

仰鹤则是指鹤仰天挺立的形态,鼾然挺立,翅膀展开,给人一种震撼和崇敬的感觉。

鹤形陶常被用来象征祥瑞和吉庆,具有一定的宗教和仪式意义。

总而言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包括彩绘陶、纹刻陶和鹤形陶三个类型。

其中彩绘陶以图案鲜艳、色彩丰富为特点;纹刻陶以纹饰的刻画和图案的雕镂为特点;鹤形陶则是通过陶制的鹤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鹤的优雅和祥瑞之意。

马家窑文明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色[整理版]

马家窑文明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色[整理版]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现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

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橙黄陶为主。

陶器器形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

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彩陶图案反映出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

内彩特别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

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

早期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中期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波纹和鸟纹,蛙纹、同心圆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

图案结构巧妙,线条流畅,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

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广和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650年~4350年间,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

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

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

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

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

半山晚期,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

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厂类型是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年~4050年之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

马厂时期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

彩陶纹饰以黑彩为主。

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

马家窑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类型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有一种被称为彩陶的陶器,距今有5000年了。

因此,人们把这种彩陶叫做马家窑文化彩陶。

这里所说的马家窑文化,也就是考古学上常说的新石器时代。

我国从1924年起,先后发掘了几十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经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陶器的国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时期的典型文化。

它的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青海地区。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以来,先民们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远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陶器,烧制陶器则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

2。

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代表着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

它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

特点是: 1.纹饰繁密精致,有波浪纹、弧线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等,还出现了少量的指甲纹。

这些纹饰有的由浅变深,有的则渐变到无纹饰,具有简洁、洗练、明快的艺术效果。

2.造型上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几何形态,如盆、钵、罐、瓶等。

而且出现了新的器型,如双耳壶、小口尖底瓶等。

但是与仰韶文化相比较,它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1)装饰繁缛。

特别是器口的唇边都加堆塑,呈宽厚的连珠状,下面再加堆大圆圈作为底足,这样便形成了器腹和器足同时堆塑、共用的繁缛形式。

3.在器形上与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

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我国人民的生产活动已扩展到南北各地,并由此而分布到全国各地。

彩陶的分布也相应地扩展到南方的浙江、江苏、福建、湖南等省份。

因此,我国的彩陶工艺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而形成了各地区的不同风格。

马家窑文化除上述几种基本类型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类型,如一种把泥条盘筑法和轮制法结合起来的“半地穴式”房屋;也有属于更晚一些的水井式圆形或椭圆形木架建筑的“地面式”房屋;以及在制陶工艺上新创的用线条分割器体,再按需要涂以黑色、红色等彩绘,其效果近似壁画的“彩陶三角”和“彩陶马家窑”。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的一种文化遗址。它是受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因此有人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测定马家窑文化距今约四至五千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和涅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多以泥条盘筑法制成,焙烧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种类有钵、瓮、豆、瓶、盂、杯、壶等。由于类型不同,器物造型略有区别。在装饰方面多见彩陶。
马家窑类型装饰在马家窑文化体系中最为精彩,纹饰线条均匀柔和,波线、曲线大量应用,图案以几何形纹为主,还有动物纹和人物纹。一些纹饰如鱼纹、火焰纹比仰韶文化更加生动逼真。最具艺术特色的是波纹和漩涡纹,其组织结构巧妙,线条优美,笔锋流利生动,委婉曲折,在漩心中央与交错相连的涡线空档处饰以圆点,象征着波浪上跳跃的水珠,整个图案奔腾动荡,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此外,某些马家窑类型器物通体布满纹饰,连器物内壁皆绘纹饰,俗称内彩。
半山型的纹饰表现手法多样,以曲线构成的纹饰花样较多,如同心圆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连弧纹等。锯齿纹很常见,多用来作镶边。还有一种最特殊的人形播谷状的谷神纹。在颜色上多见黑彩、红彩,同时有少数紫红色彩。半山型的纹饰构图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很多器皿平视与俯视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此是半山类型纹饰的显著特征。
马厂类型的彩陶,某些器物加涂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色或黑色线条构成,常见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纹饰线条无论粗细,描绘得非常规整,以折线、曲线、圆圈纹,回纹为基本纹饰进行多种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一是彩陶盆,高12cm,口径33cm,底径15cm。此盆以泥质红陶制作,盆施黑彩,内绘以底为中心的旋纹,外绘弧线纹和圆点纹。整个图案虽然旋动多变,但组织得相当严密,这是设计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即在器形中心对称各方,设辅助定位点,后将各点连接,形成主次结构,再展开多元的图案花纹。这种卓越的图案定位法,显示了陶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彩绘技术的精湛熟练,线条多用柔美的弧线,用笔流畅自然,色调单纯明快,浓亮如漆,对比强烈,艺术效果极佳,是马家窑类型彩陶器中的上乘之作。二是麦纹彩陶罐,高42cm,口径11cm,底径10cm,筒形直颈,丰肩鼓腹,下收成小平底,器身为鱼篓形网纹和麦纹,腹间有双半环形耳。三是网纹彩陶罐,高42cm,口径12cm,底径10cm,筒形直颈,丰肩鼓腹,下收成小平底,由黑红彩绘成的网纹,优美怡人,每组网纹之间绘有带状两边带锯齿状的竖条纹饰,形制稳重美观。四是三口两系葫芦纹彩陶三联罐,高30cm,口径5.5cm,底径8cm,葫芦形网状纹与圆饰横纹相互配合,极显雅致,腹间有双半环形耳,有着强烈的韵律感,具有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

如何识别马家窑文化的四种类型

如何识别马家窑文化的四种类型
做阐述。 马 家 窑 文化 石 岭 下 类 型


1 9 4 7 年 首 先 发 现 于 甘 肃 省 武 山县 城 关 镇 石 岭 下 遗 址 而 得 名 。属 马家 窑 文 化 马 家 窑 类 型 地层 之下 和仰 韶 文 化 庙 底 沟类 型 地层 之 上 过 渡 性 遗 存 。 其主要特征是 : 出土 器 物 的 陶 质 以 泥
质 红 陶 为 主 。另 有 夹 砂 红 陶 和 夹砂 灰 陶 .多 呈 橙 黄 色 和砖 红 色, 有少量橘红色。动物鲵鱼 , 变 体 鸟纹 及 形 式 多样 的 几 何纹 是 其 主 要纹 饰 。 器 形 有 敞 口碗 、 卷沿盆、 侈 口细 颈瓶 、 小 口尖 底 瓶、 彩壶 、 彩 陶罐 等 。 其 中 细 颈瓶 器 形 、 变体 鸟 纹 和 漩 涡 纹 的 彩 饰, 与马 家 窑 类 型 比较 接 近 ; 而砖红色 , 疏 朗 的 构 图和 很 少 “ 内 彩” 又 与庙 底 沟 类 型 近 似 。 因 此 , 其 起 着 承上 启 下 的作 用 。 二、 马家 窑 文 化 的 马 家 窑 类 型 因1 9 2 4 年 首 先 发 现 于 甘 肃 临 洮 马 家 窑 而 得 名 .该 遗 址 已 于1 9 8 8 年1 月公 布 为 全 国第 三 批 重 点 文 物保 护单 位 。 据 多次 考 证, 其 年 代 为公 元 前 3 3 0 0 年~ 前2 9 0 0 年。 从 大 的范 围讲 , 马家 窑 类 型 遗存 主要 分 布 于 陇东 山地 、 陇西平原 、 宁 夏南 部 和 青海 西 北部 、 西 至 甘 肃武 威 。 马 家 窑 类 型 彩 陶 多 为橙 黄 色 , 彩绘 花 纹 , 全部为黑彩。 最 大 特点 是许 多器 物 在 口沿 、 外 壁 和大 口器 的里 西 可 具 人情 , 本来 无 生 气 的东 西 可 有 生 气 ” 的一 种 美 感 体 验 。 移情手法使客观事物性格化 , 给 无生 命 之 物 以 生命 , 令 无 情 事 物 有 情 化 ,使 所 托 之 物 成 为 词 人 在 特 定 环 境 下 自我 独 特 心境 的 印证 。 如李 清照 《 醉花 阴》 : “ 莫道 不消 魂 , 帘 卷西 风 , 人 比黄 花瘦 。” “ 黄花” 是 李 清 照词 中多 次 出 现 的意 象 , “ 瘦” 的黄 花 在 词 人 的 审 美观照中, 超 出 了物 理 的界 域 , 而 达 到“ 物我 同 一 ” 的境界, 成 了 词 人 的 自我精 神 品格本 身 。 使 一个 身 体清 瘦 、 满 面愁 容 的少 妇 形 象 浮现 出来 . 词人 的 内心 世界 与外 在环 境 的贴合 完美 统一 。 又如 《 如梦令》 : “ 昨夜 雨 疏 风 骤 。 浓 睡 不消 残 酒 。 试 问卷 帘 人. 却 道 海 棠依 旧 。 知 否 。知 否 。应 是绿 肥 红 瘦 。” “ 绿肥红瘦” 写 出 了绿 叶茂 盛 、 花渐 凋谢 、 落 红 纷 纷 的景 象 。 一个 “ 瘦” 字, 将 花 零 落得 揪 心 的惜 春 之 情 表 达 得 淋 漓尽 致 。 再如《 临江仙( 梅) 》 : “ 玉 瘦 檀 轻 无 限恨 , 南楼羌管休吹。 浓 香 吹 尽 有 谁知 。 暖 风 迟 日也 , 别到杏花肥。 ” 用“ 玉瘦” 表 现 颜 色 浅红 如 玉 色 的 白梅 姿 态 清 瘦 ,仿 佛 词 人 自 己 因相 思 而 消 瘦 的 形体 . “ 真是亦花亦人 , 梅 与人浑然一体 ” , 将 主 人 公 对 离 人 的 深情 思念 、 相思 憔 悴 瘦 损 的忧 心 意 味 表 现 得悠 远 深 长 。 古诗词中用“ 瘦” 表 现 梅 姿 表 情 达 意 的还 有 很 多 , 如 陈 亮 的《 点绛唇 ( 咏梅 月 ) 》 中: “ 一夜 相思 , 水边清浅 横枝瘦 ” , 汪 藻 的《 点绛唇》 的( 此 词 一 说 为 苏 轼 子 苏 过作 ) 中: “ 新月 娟娟 , 夜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

通 常 所 说 的 五 千年 中 同 文 明 史 ,
陶 。故 发掘 历 史 遗 物 与 发 掘 历 史 文化 陶 色 多 橙 黄 色或 砖 红 色 ,黑 色 彩 绘 。
其 典 型 代 表 器 物 就 是仰 韶 文化 和 马 家 价 值 是 两种 概 念 。 以 马 家 窑 为 例 ,完 纹 饰 有 彩 绘 、旋 纹 、附 加 堆 纹 等 。彩
【 学术研究 】 l A c a d e mi c r e s c e r c h
_ 。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 点
辛 昌一 文 I 摘 要】- 5家窑 文化彩 陶在 中国彩 陶艺术 史上 占有重要 的地 位,其继承 了仰韶 文化庙底 沟类型 的风格,但表现 更
勾精 细 ,形 成 了绚 丽 而 又典 雅 的 艺 术 风 格 ,比 仰韶 文 化 有 进 一 步 的 发展 。 本 文 主要 探 讨 马 家 窑 文 化 石 岭 下 彩 陶 , 阐 述 典造 型 及 纹 饰特 征 。
窑 文化彩 陶 。
整 公 正 的表 述 应 该 是 这 样 的 :马 家 窑 绘 花 纹 有 单 线 或 多线 平 行 条纹 、波 浪
然 『 f I i , 由 于 沉 睡 地 下 太 久 ,距 村 的村 民是 最 早 发 现 、后 被 称 之 为 马 纹 、垂 弧 纹 、鸟 纹 ( 突H { 表 现 鸟 的头

些 文 化学 者 、美 术 院 校 的 师生 去 甘 下 彩 陶最 为典 型 。 马 家窑 文 化石 岭 下
历史 。I 9 2 2 年至1 9 2 4 年 ,瑞 典 考 古学 肃 、青 海 写 生 , 偶 见 偏 僻 乡 村 道 路 类型 的 陶器 , 以甘 肃 省武 山 县城 关镇

临夏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探析

临夏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探析



为不同纹饰之问 的组合物 , 诸如锯齿纹 、 菱形纹 , 最后用垂 胡 纹结束纹饰绘制 。 另一个特征就是装饰部位 的变化 ,半山期的装饰部位一 般为容器上腹 , 下腹不绘制纹饰。 半 山晚期的时候旋涡纹和大 锯齿纹逐渐 消失 , 出现 了圆圈纹 , 这也是半 山期结束 的标志 , 亦是彩陶文化下坡路的标志。 四、 晚期马厂类型彩陶特征 马厂类型 因首次 发现 于青 海省 民和县 马厂源而得名 , 年 代约为公元前 2 2 0 0年一 前2 0 0 0 年。 在继承 了半山期的彩 陶器 型之后 , 马厂期的彩陶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 , 最显著 的代表就是 单耳筒状杯 。马厂早期 的彩陶多经过打磨 , 图案丰富 , 纹饰 多 样, 以红 陶为主 , 夹有 白陶和灰 陶 , 到 了晚期便 很少有彩 陶打 磨 了 ,器物表面 比较粗糙 。纹饰基本继承了马家窑期 和半 山 期, 多为大圆圈、 神人 、 波浪 、 几何形状。 马厂期 的发展分成了两支 ,一股以青海省乐都县一带 为 中心 , 在 兰州西部 , 遍 布青海 地区 , 这 也是后来 齐家文化 的雏 形。彩陶器 型多为壶 , 比半山期彩陶瘦 高 , 最大半径从腹部上 移, 纹饰多为大圆圈和抽象神人 , 图案松散 。另一股沿着河西 走廊往西北发展 , 形成后来 的四坝文化 , 后来经过甘肃进入新 疆, 逐渐湮灭在历 史长河里 。 器型多为单耳筒状杯 、 盆类 , 很少 有壶瓶等物 ,纹饰 以几何形状 为主 ,体现 出了游牧 民族的特
对州
神 州 文 化
马 晓 燕
甘肃省临夏回族 自治州博物馆 7 8 1 1 0 0
临夏地 区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探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部 双耳代表双翼 , 一般来说半 山期 的器型重 明 文 化特 征 。 本文以马家窑、 边 家林 、 半 山和 马 厂 四 个 类 型 , 从 了鸟型的彩 陶, 图案纹饰、 彩绘技 艺等方面论述 了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 。 心降低 , 多在腹部 , 并且腹部半径 和高度相 当, 表 面打磨光滑 , 关键 词 : 马 家窑 文化 彩 陶特 征 制 陶技术极 为高超 。 半 山期 用彩方面 的显著特征 是出现了红彩 ,早期仍 旧是 随着发展 , 出现 了红彩 , 到 了后来红彩 的 比例越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甘肃 , 具有完整的彩陶历史 。 以黑彩 为主 , 黑红相间 , 在内侧会绘制简单 的 从八千年之前 的大地湾文化开始 , 历经仰韶的发展 , 马家窑 的 来越大 。多为暗系的紫红色 , 外侧 为十字形和波浪纹 , 颈部 多为菱 辉煌 , 齐家文化 、 沙井文化 , 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里 , 流经 了十二 弧形纹和三角形的纹饰 , 肩部为锯齿纹 。半山期 的纹饰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 多 个不 同的文化类型 ,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 。 其中马家窑 形纹 ,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8.彩陶网纹提梁铃
• 简介:1956年甘肃省皋兰县糜地峴 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11.9厘 米 ,底径4.9厘米。

土黃陶。上有提梁,腹部中空,
內有小石子,摇之作響,为珍贵的原
始乐器。器表施浅红色陶衣,黑色彩
纹。腹部通体绘网线纹、竖带纹和点
纹,底部绘十字和三角折线纹,應為
随身携帶的可摇響的小型乐器。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9.彩陶树形纹单耳瓶
• 简介:1950年兰州市出土,甘肃省 博物馆藏。 高24.6厘米, 口颈9.1 厘米 ,底径8.8厘米 。

泥质土黄陶。一侧饰单肩耳而
另一侧饰小突□的瓶是马厂类型出
现的新的彩陶器型。黑、红彩纹。
这类彩陶瓶的腹部,常绘三角折帶
纹,在正倒相错的三角形陶地中还
填充著各种单独纹样,而这件彩陶
马厂类型人物纹彩陶
彩陶人头像壶
• 简介:1971年青海省民和县山城 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高16.5厘米, 口径8.3厘米, 底 径9.8厘米 。

侈口,弧形颈,鼓腹,双耳,
壶的肩部置一捏塑的人头像,目、
口、耳镂雕而成,面类、双耳下 及口涂黑彩。壶颈部竖向条纹,
肩部菱形纹,腹部饰拆线纹。
马厂类型人物纹彩陶
• 简介:1977年青海省民和县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高18.1厘米, 口径5.2厘米 ,长13.2厘米。

泥质土黃陶。壶形口在腹的一
端上部,扁圆形斜顶腹、平底,腹
的一端有一尾形□,腹两侧有对称
环耳,形似昂首翘尾的臥鸭。颈部
绘黑彩弦纹,腹部绘黑彩一正一倒
的蛙形纹。由壶口在腹的和
细网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何庆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马家窑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大致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不同时期,彩陶的器型在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演化与改变,从石岭下类型开始发展,到细致丰富的马家窑类型,发展到联系较为紧密的半山与马厂类型,随后逐渐式微,对日后青铜时代的西北地区的器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彩陶;马家窑;造型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23-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14马家窑文化位于甘肃省西部、青海省南部地区,是中晚期仰韶文化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向西分化的一支,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也有文献认为还有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文化有发达的农耕与狩猎技术,同时也诞生了丰富的彩陶文化。

在文明的演进中,陶器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存储、运输、烹饪食物和水,加快了文明的繁荣,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来探究器型的演变。

一、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约在公元前378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考古发现石岭下类型所属地层在马家窑文化之下、庙底沟文化之上,因此可能是二者间的一个过渡性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湟水流域的石岭下文化与早期马家窑文化遗存存在较大差距,不可能是马家窑文化的来源,而陇山两侧、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地区石岭下遗存与大地湾四期遗存交错分布地区,是寻找马家窑文化来源的最值得关注的地区。

[1]但本文不再追溯起源问题,仍将其看做马家窑文化四种类型之一。

石岭下类型出土器物以灰陶为主,红陶和夹砂粗陶次之[2],颜色多为橙黄色或橙褐色,这类器型的最大直径往往在腹部,口沿较平。

在这些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鲵鱼纹彩陶瓶。

二、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其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

马家窑文化——精选推荐

马家窑文化——精选推荐

马家窑⽂化马家窑⽂化,1923年⾸先发现于⽢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化是仰韶⽂化向西发展的⼀种地⽅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岭下、马家窑、半⼭、马⼚等四个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夏河及湟⽔流域⼀带。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

对马家窑⽂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马⼚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前为⽌意见还没有完全统⼀。

马家窑⽂化彩陶,在绝⼤多数中国⼈的语⾔系统⾥是个⽂化名词,但是在⽢肃⼈的和临夏⼈的语意⾥,马家窑彩陶是⼀种司空见惯的器物,⼈们总会在穿街⾛巷的⽣活空间⾥谈到它,看到它,甚⾄能触摸到它,临夏⼈习惯于把它叫“陶罐罐”。

马家窑⽂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化,它们与仰韶⽂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其中(⽯岭下类型)就是仰韶⽂化跟马家窑⽂化的⼀个过渡期,⽯岭下类型距今5500年—6000多年,出⼟在⽢肃武⼭⼀带,武⼭属于⽢肃定西市,武⼭是⽢肃和陕西的交界。

⽯岭下器形和纹饰受影仰韶⽂化较⼤。

此后马家窑⽂化彩陶开启了新的篇章。

马家窑⽂化最早发现于⽢肃临洮县城西南10公⾥的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南⾯的⿇峪沟⼝⽽得名。

1924年,毕业于瑞典皇家学院的约翰.古纳.安特⽣,他⾝穿洋装,戴着⽆边眼镜来到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进⾏⼤量的考古挖掘。

出⼟的有盆、瓶、罐、瓮、缸等等。

造型优美,纹饰奇特,⾊彩绚丽,制作精良。

其中彩陶的绘制中以⽑笔作为绘画的⼯具,以⿊⾊作为主要的基调。

向⼈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匠们对美的追求!马家窑⽂化包括马家窑、半⼭、马⼚三个⽂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类型,半⼭类型早于马⼚类型。

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类型和马⼚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马家窑类型和半⼭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因此,有⼈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化,与半⼭--马⼚⽂化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早期在时间上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的,晚期与齐家文化相接;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阶段,大约延续了近1250多年(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

下面就马家窑文化的四种类型的特征、花纹、器型做阐述。

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遗址而得名。

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过渡性遗存。

其主要特征是:出土器物的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

另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多呈橙黄色和砖红色,有少量橘红色。

动物鲵鱼,变体鸟纹及形式多样的几何纹是其主要纹饰。

器形有敞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小口尖底瓶、彩壶、彩陶罐等。

其中细颈瓶器形、变体鸟纹和漩涡纹的彩饰,与马家窑类型比较接近;而砖红色,疏朗的构图和很少“内彩”又与庙底沟类型近似。

因此,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该遗址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多次考证,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前2900年。

从大的范围讲,马家窑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

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彩绘花纹,全部为黑彩。

最大特点是许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绘有优美的纹饰。

花纹中几何纹主要为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桃形纹、草叶纹和多层三角纹。

动物纹主要为各种造型的鱼纹、鸟纹、蛙纹和蝌蚪纹。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物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图案花纹繁缛;线条流畅,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自称韵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到了晚期,彩陶的纹饰多用较粗的笔道,出现了大锯齿纹及大漩涡纹,标志着其已向半山类型过渡。

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为包括半山墓地在内的许多居址和墓地的总称。

其分布范围为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

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型主要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造型特征主要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近似球形。

彩陶的纹饰色彩鲜明绚丽,色调明快热烈,花纹精细雅致,构图繁密绚丽。

纹饰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橙黄色的土陶上,用红黑两色相间的线纹或锯齿纹,或粗或细、或宽或窄、或直或曲,组合成漩涡纹、平行带纹、
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等各种图形,同时也有大量的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

其中特别是由锯齿纹构成的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最鲜明特征,后来凡发现与此风格相同的陶器,均被称之为半山类型陶器。

到了半山类型晚期的陶器,纹饰更加精美繁丽。

如有代表性的旋形纹,纹饰中心逐渐扩大,并在其中饰以更加精细的各种花纹。

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得半山类型的彩陶不仅繁密富丽,而且达到很强的工艺性装饰效果,从而将中国彩陶的纹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

其地域分布与半山类型大致相仿,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承续和发展,因此,其保留了半山类型的富丽优美;有许多的变化和创新;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犷刚健的特点;其彩陶陶质较粗糙,半山彩陶中典型的锯齿纹,在这时已基本不见,除了黑红两色相间并用之外,这一时期又发展出了一条黑线两边各镶一条红线的画法,外表附有一层红色陶衣。

早期以较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和变体蛙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间或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雷纹、回纹等。

最典型的当为各种几何图案,其中的方格纹往往是由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细密的平行线组成的,每一条线条之间间距小但又互不粘连,细密精湛,准确严谨,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

其器型绝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以小口鼓腹瓮最典型,新发现的器型主要是单把筒形杯。

夹砂陶器也多饰有条带较粗的附加堆纹。

值得一提的是马厂类型晚期的双耳罐,耳部加长,以菱形纹和编织纹为基本母纹,以单一的色彩绘出各种变化多样的纹饰,成为后来齐家文化彩陶纹发展的主要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