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
1.支持不足。
目前,村集体经济缺乏良好的支持。
法规不明确,
管理规定不完善,这使得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2.融资难。
由于村集体经济处于初创阶段,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因此融资难成为了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没有足够的资本,村集体经
济难以开展规模化的经营活动。
3.技术落后。
村集体经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无法达
到高效盈利的要求,限制了其有效运营。
4.市场需求不稳定。
因为村集体经济主要依托当地的资源和市场,而当地的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不稳定,使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确定
性较大。
原因:
1.传统习俗的影响。
在不少地区,传统的经济观念和习俗还根深
蒂固,许多村民对于村集体经济的理解和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
2.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村集体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混乱、权力过分集中等,这些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了经营
效益的下降。
3.农村环境的差异化。
由于农村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村集体
经济在不同地区面临着差异化的发展情况,这也为发展造成了一定的
困难。
4.对于信息化的缺失。
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影响
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掌握市
场动态和发展方向,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其在农业改革中的开创性举措而声名远扬。
小岗村的农业改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末,小岗村的贫困状况令人揪心。
当时,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模式导致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们辛勤劳作却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土地条件并不优越。
土壤肥力不足,水源也相对匮乏,这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收成。
在这样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农民们为了生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当时的政策环境也对小岗村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自主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小岗村的村民们具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渴望。
他们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深刻认识到现状的不可持续,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
1978年的一个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秘密按下了红手印,签订了“大包干”契约。
他们决定将集体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实行“大包干”,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农民们承诺,如果干不好,不仅粮食要归公,还要接受惩罚。
然而,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大包干”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
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精心照料自己的土地,投入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因为收成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大家都想方设法提高产量。
小岗村的农业改革不仅改变了本村的命运,也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其成功实践证明,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能够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岗村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小岗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小岗村的故事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小岗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
一
同 志挂 职 小 岗村 党 支部 书 记 , 小 岗村 再 一 一 次 获
得 了新 的生机 , 实现 了跨跃 式 的发展 。
的推 广 和实 施 , 探 索 出一 条 适 合 我 国 国情 的致
富道 路 , 也 因此 在 我 国农 村 发 展历 史 上 留 下 r 深深 的烙 印 。2 0 0 4年 , 中 国优 秀 共产 党 员沈浩
此百思不得其解, 并力求揭开其 中的“ 黑箱” 。
本 文 旨在通 过实地调研 , 查找 小岗 目前经济发 展
愿, 发 展 仍 存 在 诸 多 问题 , 严 重 影 响 了小 岗的 快 速 、 健 康 发 展 。文 章 在 调 研 的 基 础 上 , 对 小 岗发 展 中 的 现
实 困境 进 行 思 考 , 并提 出破 解 对 策 , 以 期 重 现 昔 日辉 煌 。
[ 关键词 ] 小 岗; 小 岗村 ; 现 实 困境 [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0 [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5 . 0 0 9
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观光旅游使小岗与风阳县内人文自然景点连线一体经多年发展小岗现已成为集农家风情游农业历史观瞻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的省市级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农家乐旅游示范村
第3 5卷
第 5期
哈 尔滨 学 院学 报
J 0URN AL OF HARB I N U NI VERS I TY
小岗村的故事
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
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干协议书上,明 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 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 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 18岁。事实正如他们想的一样,关于大包干对与错的争 论一直争论了多年。
16日至26日,农牧渔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工 作会议,讨论如何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表示 要用大胆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巩固和完善联 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把主要精力转到抓好商品生 产上来,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小朋友们!看了小岗村的 故事,有什么感想呢?快和大 家一起分享吧!
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30年 伟的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是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安 徽省小村庄——凤阳县小岗村。
从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 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起,以包产到户、包干到 户等为主的责任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1987年,全 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 全国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 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 责任制。
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 知》(简称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通知》指出: 1983年1月发出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经 过一年的试行,取得明显的成效,证明所提出的基本目标、 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央决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 农村工作的正式文件,继续贯彻执行。1984年农村工作 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 水平,梳理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通知》要求:土 地承包期一般延长到十五年以上,以鼓励农民增加投资, 培养地力,实行集约经营;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 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制 止对农民的不合理摊派,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农村工业 适当集中于集镇;发展林牧渔业;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 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
安徽落后的根源
安徽落后的根源先来说观念的落后。
安徽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本应是一个富庶之地。
但20多年过后,这个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而闻名天下的“明星村”,依然温饱而不富裕。
究其原因,农村大包干是在极度贫困的背景下进行的,那时小岗村人最大的愿望是填饱肚子。
有了饭吃,小岗人小农意识的本性开始显现,满足于“一群鸡,两头猪,三亩地”的小生产格局,而这是与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格格不入的。
当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时,小岗人却束手无策:办企业不会,跑市场没门。
小岗村至今还流传这样的话:“小岗想致富,愁的是没门路,盼的是服务,想的是政府。
”一种等靠要的意识弥漫开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推着别人改革的小岗人如今却需要被人家推着改革。
可以说,小岗村是安徽许多乡村的缩影。
就在小岗人固步乡村一隅为小富即安而沾沾自喜时,江浙一带的农民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玩了命地钻市场,跑供销,较快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记得去年底在浙江采访时,一位民营企业主告诉我,10多年前他去安徽做生意,发现许多农民冬天农闲时靠在墙角晒太阳,他就纳闷,这里看起来也并不富裕,农民为何不利用这季节出去赚点钱呢。
我说,“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对安徽人来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可谓耳熟能详。
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仅全省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就有过4次。
但回过头来看大多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有人戏称为“越讲解放思想,思想越不解放”。
最后,这种“叶公好龙”式的解放思想,只能流于形式。
于是乎,在各种会议、文件和讲话中,充满了大话、空话和套话,以至出现多中心变成无中心,假中心干扰真中心,非经济工作过多冲击经济工作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基本上是步步紧跟中央政策,又基本上是步步跟不上。
沿海发达地区是上头没说不让干什么,人家只管干什么,就创造性地发展了地方经济。
安徽曾是上头让干什么,才敢干什么,上头没让干的,坚决不干,思维的原则是防错而不是出新。
结果是看着跟得紧,就是发展不起来。
小岗村问题
对现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思考摘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2006年凤阳县小岗村书记沈浩提出农村改革重新“走回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
当年的农村“改革开放第一村”,当年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率先搞“大包干”的小岗村,现在为什么又要提出走回集体。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并迅速地改变了我国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而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但在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逐渐地不适应中国现有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越来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的主要制度性制约因素,因此,适时地进行农业土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关键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集体规模经济,土地流转,小岗村“走回集体”,“三农”问题;正文:一直以来从没去关心过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要写这个论文,很多以前没去注意的细节,现在才有了认识和体会。
我们现在不去追问小岗村的故事是真是假(虽然我也认为那是真的),估且认为那是假的,这不是现在讨论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上,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工业化发展所需资本积累也主要从农业中获取,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滞后。
特别是缺乏激励机制的“人民公社”制度,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法发挥出来,农业生产率低下,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徘徊不前,以致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法解决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时候得准备出门讨饭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秘密签下一份协议,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和结构,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农民向国家和集体交纳一定的税赋和提留后,剩下的全部归自己所有。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陈窗曾德方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三农”问题越来越凸显,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的名字:小岗村。
小岗村的经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岗村的发展历程和所给我们的启示。
一、小岗村的发展历程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是一个行政村,总人口768人,耕地152.3亩,平均分配到每个村民家庭的只有0.2亩。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村的粮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到1980年只有5000斤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全村居民的需求。
当时,村民们的生活非常贫困,饥寒交迫。
在此背景下,1978年底,小岗村的18名村民决定试验自留地制度,将所有的耕地平均分给每个家庭,自己负责种植和管理。
这场试验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饥荒问题,还开创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先河。
之后,全国范围内也相继推出了土地承包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1984年,小岗村的村民们又自发组织了一个小麦合作社,通过合作种植、抗旱、除草等,彻底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实现了小岗村的由穷变富。
二、小岗村的启示和借鉴1. 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小岗村的村民们通过试验自留地制度,在土地承包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之前,首创了一种基于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2. 基于合作的经营理念。
小岗村的村民们通过自发组织的小麦合作社,彻底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实现了小岗村的由穷变富。
这证明了集体经营和合作的力量,为今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 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
小岗村的村民们在试验自留地制度的时候,破除了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守思想和地方利益的束缚,大胆探索,实践出真知。
这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先导。
4. 突破政策的束缚。
小岗村的试验在当时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上级部门甚至发文指责。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陈窗曾德方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
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
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
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
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
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
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
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也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中国农村改革源头探究——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户
( )98年前滁 州农 村形 势 一 17 原滁县 地 区 (9 3年 1月 8 F国务 院 批 准 撤 19 t 销滁 县地 区设 立 省辖 地 级滁 州市 ) 于安 徽 东 部 , 位 南 与南 京 隔江相 望 , 与蚌 埠接 壤 , 北 东与扬 州相 连 , 西 与合 肥 毗邻 。滁 州 市本 身 设 琅 琊 、 南谯 区 , 天 辖 长县 (9 3年 9月 1 19 8日撤县设 县 级 天长 市 ) 来安 、 县、 全椒县 、 定远县 、 阳县 、 山县 (94年 5月 3 凤 嘉 19 1
个 丰 富的传统 春节 假 日, 人 分 给半 斤 白面 、 每 半 ( ) 省 委六条 ” 尊重 生产 队 自主 权 二 “ 和
斤肉和 3斤大米 , 才算有了一顿年饭。
下, 生产关系上盲 目 追求“ 一大二公” 到“ , 文革” 期
间对农业的破坏 已到 了登峰造极 的地步。17 年 98
凤阳县统计 , 15 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算起 , 从 93 到
17 年的 2 年间 , 98 6 这个农业县 的粮食实际征购量 为 1.7亿斤 , 19 同期农村 回销、 城镇供应粮 l.8 5 6 亿斤 , 购相 比 , 国家没 有颗 粒 贡献 , 而吃 国家 销 对 反
纯调 进粮 37 亿 斤 。 .1 17 9 8年春 节 前 夕 , 徽 省 委 分 管 农 业 的 书 记 安 王光 宇 同志来 到凤 阳县 , 当时凤 阳县 委书记 陈庭 和 元一 起 到了梨 园公社 前 王生 产 队。看 了全村 1 1户
人家 , 除了 l 户箩筐里有一小块猪肉外 , 其余 l O户
全部 是清锅 冷灶 , 有一 粒 粮 食 , 年 人 多数 是外 没 成
日 撤县设县级明光市)总面积 13 万平方公里。 , .3
小岗村思想总结
小岗村思想总结小岗村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重要思潮,也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对后来的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岗村是位于中国安徽省的一个普通农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岗村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富者富,穷者穷,各自负责,各得其所”,这句口号简洁明了,凝聚着改革的精神和目标,代表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小岗村思想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的农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垄断地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得农民无法自主经营和劳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小岗村的一些勇敢农民带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他们将集体土地进行了均分,每个农户经营一块地,自负盈亏,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经营。
他们放弃了原来的集体经济模式,走上了一条农民自我解放、富裕起来的道路。
这种经验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并对后来的农村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小岗村思想的核心是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按劳分配,自由决定经营方式和生产内容,形成差别化的经营方式和收入分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一思想打破了原有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证明,农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主体和决定者,只有解放和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中国的农村改革也逐渐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将农民置于改革发展的核心地位,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小岗村思想的核心观点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道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出了农民自主经营、按劳分配、差别化发展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它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
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
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
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
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
“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
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
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
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
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
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
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
马哲小岗村案例
案例中“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
”还是原来那帮人,分田到户以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大包干”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调动了小岗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即: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凤阳流传着一首《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凤阳流传着一首《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极大鼓舞了村民的生产热情,从而争产创产,取得极大成绩。
这些变化说明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作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医院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小岗村的遭遇告诉我们,一步领先并不等于步步领先。
靠国家给政策,减税免费,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转变观念。
现在的小岗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正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小岗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
小岗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理念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小岗村正在迈出改革的新步伐。
对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地将改革推向深入。
”这一论断,我深表赞同。
磕磕绊绊向前走——对安徽凤阳小岗村尝试合作经济的调查
时 间 , 岗村 显得 热 闹非 凡 , 小
岗村发展 合作社 ” 的协 议 。上海大 龙 游 、工 业 等 ,开始 实施 三 步 走 的 部 并引来广泛议论。有人称小 岗村 正 畜 禽 养 殖 有 限 公 司 在 合 作 社 持 股 署 : 第一 步是 发 展 小 岗的现 代 农业 , 在回归集体经济 :有人据此认为小 8 % 小 岗村村 委持 股 1 , 州市 粮 土 地合 并 以后 ,租 给 上海 一 家公 司 5, O 滁
心 , 心 打麻 将 ” 诸 如 此 类 的报 道 醉 等 时见 报 端 ;一 步越 过 温饱 线 ,二 十 “
年 未进 富裕 门 “也 早 已成 了 当地 流 传 的加i 口溜。 其实 ,8年 来 , 岗人并 没 有停 2 小 0 6年 2月 1 8日, 小 办合作化农场 ,将建起特色农业科 止 过 努 力 : 工 业 , 展 养 殖 , 整 食局 持股 5 。2 0 搞 发 调 产业 结 构 …… 然 而 ,企 业办 一 个 倒 岗村与上海大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 技园、优质有机猪标准化连锁养殖 准 个 , 殖也 没 多大 起 色 。 到头 来 , 商议 土地 入股事 宜 , 备在小 岗村 养 小 区 基 地 和 高 效 饲 用 原 料 实 验 农 养
价 说这 是 小 岗村 一种 否 定 之否 定 螺 地 , 土地 转租 ~ 般 只 收 赞 3 0元 , 0 很 个 小 小 的村 庄 ,以当 时大 包干 的 带
旋 式发展 的大胆探 索 。
然 而 , 者 在实 地 调 查 中发 现 , 记
大一 部分 根本 就不 收钱 。“ 些 出去 头人 严俊 昌和 严宏 昌 为代 表 ,分 别 一
岗人走上 了农业股份制产业化的道H 记者 调 查 I EDA C A I Z
案例4-1 小岗村的今昔
案例“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今昔。
“一年跨出温饱线,三十年没过富裕坎”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案例4-1 小岗村的今昔[案例文本]材料1:《“大包干第一村”的今昔30年》(扬州晚报,2008-2-18)小岗村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村落,30年前,小岗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岗家家穷光蛋,磙子一住就要饭。
”学大寨时,小岗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可派出一人外出“搞生活”(乞讨),人口多的可派两个。
1978年秋,公社调整了小岗生产队班子:严俊昌为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严立学为会计。
11月24日,晚饭后,严俊昌溜达去了严立华家,“商量怎么解决温饱的问题。
”后来,人越聚越多,18个人,最后以摁手印的方式,把全队五头黄牛、一个破耙全都分了,彻底包产到户。
“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谁被杀头,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
”1979年春,小岗的“秘密”被一级级传上去。
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经实地考察后批示,干到秋天。
可还没到秋天,地委书记王郁昭又来了,回去后开了常委会,最终决定支持小岗。
6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
离开时,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
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叮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
车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1979年秋收,小岗生产队正式记载的粮食产量是13.3万斤,比以前翻了4倍。
“那年景,家家过门墩都有粮食,直堆到屋坝子。
”大包干当年,严俊昌家就新盖了6间茅草房,后来又盖了几次。
1993年,盖上了砖瓦房。
“拖拉机,电视机,手表,慢慢地,什么都有了。
”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就来了。
“见你种烟、种棉花、种油料,都要收钱,连养猪还要收20块钱的猪头税。
多的一户有两三千,我家有一两千。
”为此,严俊昌写信向万里反映。
安徽凤阳小岗村发展问题研究(研究生期间的作业)
安徽凤阳小岗村发展问题研究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
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如果没有33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波,小岗村也会像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庄一样默默无闻。
即使现在看去,它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显眼的就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
这还是由和它结成友好姊妹村的江苏张家港长江村投资80万元修筑的。
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它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一段凤阳花鼓词唱出了安徽凤阳数百年逃荒要饭的沧桑历史。
小岗村多年以前只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离县城有30多公里,交通条件相当不便,大部分农民至今仍依靠手扶拖拉机等粗重交通工具往返于村镇之间。
它的出名是从1978年开始的以率先实行“大包干”而闻名,这年年底发生在小岗的自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让小岗领风气之先,在此后每当提及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小岗村都会被仿佛提起,小岗村,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已经被载入历史教科书。
小岗村做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现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
小岗其实原先只是一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
2008年3月,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小岗行政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849户、3823人。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虽然只是中国300多万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当因为有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大包干”,而注定成为被世人关注的一个村,小岗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包干精神”,农业大包干是党领导下的伟大创举。
当年凤阳全县实行“包干到组”时,由姓严的一个家族主要构成的小岗村,却几次分组也分不出结果来,甚至分成父子组、兄弟组还是干不好。
关于凤阳小岗村发展的几点思考
村 目前 的旅 游 开发 存在 问题 和 宜采取 的举 措 , 出 以小 岗村 为 代表 的农 村 的 发 展 思 考 。 提
[ 键词 J岗村: 土 地流 转; 发 展 思 关 、
[ 图分 类 号】 2 1 中 F 9
[ 献 标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6 1 8 4 (0 0 1 - 0 1 0 文 1 7 - 1 3 2 1 ) 0- 0 — 4 0
一
、
小 岗村 的历 史 背 景及 现 状
2 2元跃 升 为 4 0元 ,使 原 先 吃 粮 靠 人 均 水 平 2 0 0 00多 元 。 随 着 村 民 的 生
( ) 岗 村 的 历 史 一 小
返 销 、花 钱 靠 救 济 、生 产 靠 贷 款 的 活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绝 大 多 数 家 庭 都
“ 靠 ” , 跃 脱 颖 为 “ 家 吃 新 三 队 一 家
小 岗村位 于安徽凤 阳县 东部 , 隶 属 于 小 溪 河镇 , 凤 阳县 城 4 距 0公 里 。小 岗村在 全 国改革 之 初 , 因实 行
购 置 了彩 电 、 箱 、 衣 机 等 基 本 家 冰 洗
用 电 器 和 一 些 小 型 农 用 机 械 , 许 多
—
—
SAN NONG U JAO 、 J I
三 聚 农 焦 鍪
几 考 关 于凤 阳小 岗村发 展 的 点 思
陶 东凤
( 阳县委 党校 , 安 徽 凤 阳 23 0 ) 凤 3 1 0
[ 要】 国是 农 业 大 国 , 业 的发 展 各 具特 点 。本 文在 参 阅大 量相 关材 料 的基 础 上 , 具 有代 表 性 的 大 包干发 摘 中 农 对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BAC
克里斯玛型
• 巫术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克里斯玛 (charisma) 。克里斯玛,是指某种特殊的 超自然的人格特质,据说它可以通过某种 渠道遗传或是继承,具有它的人即具有支 配的力量,而被支配者就会产生对它完全 效忠和献身的情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 受到‘克里斯玛’的暗示,会无意识地产 生一种迷狂,自身也会被这种迷狂所吞没。 很显然,是一种被动态。
BACK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大包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大包干 协议,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 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 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 全国农村的推广,促得全国农民不断走上 富裕的道路。
时代先锋——沈浩同志
• 2009年11月6日凌晨,安徽省 1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1 记 沈浩去世,胡锦涛在批示中对1 沈浩 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1 浩的亲 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1 慰问。
BACK
吃粮靠返销
• 过去农民一年收获的粮食,交纳了农业 税后,剩下的不够家庭食用,需要再向粮 站购买,这部分粮食就是返销粮.现在不 征收农业税,返销粮这个名词就失去意 义了.
十八个红手印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时代背景
•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 “三靠村”; • 中国大的格局稳定,但发展方式未固 定,处于混乱当中; • 部分农民渴望一个政策能够稳定自己 的生活。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 • 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最红的红太阳,伟大 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 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林副统帅,永远健康, 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伟大的统帅,伟大的 舵手,我们最最最最 •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 敬爱的毛主席,万寿 亲 无疆,万寿无疆,万 寿无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
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集体经济精英人物领导班子信任危机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问题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中国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
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
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
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
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
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
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
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
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
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
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
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研究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农村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分析和比较。
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
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
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
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
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
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是名誉馆长,关友江是现任副董事长。
开馆近两年,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希望在馆里和‘带头人’合影。
如果游客在馆内餐厅订餐,‘带头人’会走上前向游客敬酒,往往是掌声四起。
”(肖波、杨玉华,2007)昔日的“英雄”如今沦落为陪游客合影、向游客敬酒的“象征”性人物,落落为打造小岗村旅游业的“工具性”人物之时,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还是一个历史的无奈?或许这其中的辛酸与苦楚只有这些“带头人”自己最清楚。
而且,一旦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在小岗待下去或者天不假时,小岗的旅游业是否会受到重大影响?小岗村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精英人物和一个稳固厚实的权力中心,这是小岗改革初期注定其走不远、也迈不开大步的命运。
特别是当这种情形持续至今之时,更是加剧了这种命运的艰难性色彩。
有关当年改革时的情形,只要看看张德元先生《小岗村观感》一文的调研材料即可。
“小岗生产队(当时小岗是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因为家族因素作怪,内部不团结,分了几次组也未分出个结果来,亲兄弟都拢不一起,最后严俊昌出于无奈,就对大家说,既然你们谁和谁都干不到一起,那就分到户吧。
就这样,小岗的‘包产到户’比其他村的“包产到组”先走了一步,最后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其他村也就随之由‘包产到组’改为‘包产到户’,而小岗人在这次农村变革中,却因为‘内讧’成了英雄。
” 因改革初期的内讧成了改革的英雄,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个人的幸运?或许正是这种初期改革时缺乏一个强有力、能够统一全体村民意志的核心人物,致使其弄巧成拙地成为了历史的英雄。
虽然在改革初期这种情形的出现完全有可能成为英雄,但是,却内在地注定了这种改革本身所包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所在。
特别是改革的方向难以把握。
当改革初期的这种“内讧”一直存在之时,其后的改革“受阻”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例如,最近几年围绕土地是集中起来搞合作经营还是维持土地的分散状态问题,“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与村支书沈浩之间的“矛盾”就是最好的明证。
(王刚,2006)由此观之,小岗村近年来的发展之所以出现了停滞不前,与全国大多数的村庄没有显著差异,如果将其与改革初期这18户农民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敢闯敢干精神相比,今天这种精神显然难以彰显。
个中原因,首先恐怕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有关。
二、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上文的分析主要是强调改革初始时期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有关键性的人物在场,一旦这种人物缺席,改革的成败与发展的效果势必受阻。
这是我们在考察诸如小岗村这样的村庄时首先必须关注的一点。
与此同时,我们强调改革必须要有核心和关键的人物在场,但并不是说单有这一因素就足以有效推进改革。
关键人物如果能够将改革的诸多做法不断制度化,尤其是形成一个良善的治理机制的时候,成功推进改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据此,我们首先需要考察的是,小岗村的村治情形。
小岗村现任支书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就任的。
沈浩2004年到小岗村任职,挂职3年。
1993年严俊昌退休后,小岗村的书记一直是由省里派下来的。
(张志,2006)由省级下派干部到村里工作,无论是从哪一点上来说,这都于理于法说不过去。
如果按照法条主义,这显然与《村民组织法》的精神——“四自”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相违背。
如果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即政府不应该插手属于社会领域的事务、更不谈不上直接派遣干部驻扎的问题。
然而,谁让它是“明星村”呢?(查四自原则)而且,这种由省级直接派遣干部的做法到底效果如何呢?村民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不妨看看《小康》杂志记者张志采写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试水“集体制”》一文的具体描述:“上面派下来的书记影响了小岗的发展。
派下来两三年就走了,他任期的这几年规划都得不到实施就换了,如果是小岗人治理小岗村早就不是这样了。
”严宏昌对此直言不讳,他是县政协委员,但今年他提交的提案不是“岗人治岗”,而是修一条从小岗村向北通往307省道的公路。
严金昌对《小康》说:“上面派的宣传队、工作组都是搞上两年就走了,搞了政绩就走。
我们对他们持怀疑态度。
”“他们以小岗名义办工厂,要国家的钱,办工厂不在小岗土地上,那不是挂小岗牌子骗国家的钱嘛。
”严俊昌也认为,外地来的人不能起多大作用,“他能脚踏实地保持正确的态度吗?他做了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严金昌说:“我们是有矛盾,对他们有看法。
从县到镇的干部,他们也都恨我们这些老头子。
”(张志,2006)当年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如今是这样矛盾重生的干群关系。
尤其是村支书由省级“空降”,引起群众诸多质疑,更是值得我们反思。
站在政府的立场来考虑,哪个政府也不愿意错过“小岗”这块牌。
免不了千方百计对之进行控制、干预和支配。
新中国建国以来,省级“空降”村支书恐怕不是多见、而是罕见之事。
尤其是当村支书与当地群众关系处理不善之时,当村民对村支书存在诸多猜疑之时,村里的干群关系势必显得更加复杂、更加缺乏有秩序的状态。
特别是空降支书是为了“捞取政绩”,或者任何“政绩”都捞不到之时,受苦的依然是我们的被治者农民。
这就清晰地说明,小岗村本身的治理机制就有问题。
虽然空降的支书能够在与外界交往时扩大影响,提高治理者的整体水平,带来新的治村理念,也会带来新的项目和发展思路……然而,“空降”支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极为严峻的,有很多问题甚至是致命的。
“空降”支书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难以获得其合法性——群众真正认可、接纳村支书及其管治。
当农民视“空降支书”皆为“政绩”来、皆为“政绩”往时,“空降支书”的存废问题恐怕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港人治港已经兑现10年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已经颁布整整10年了,可是在我们小岗村,“岗人治岗”却从1993年至今给架空了。
如果连“岗人治岗”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其后果只能是,上面越是控制,越是代理,越是空降,其本能的反感与距离感也难以消弭。
只要空降支书问题不解决,只要捞取政绩思想还在作怪,治理良善的机制恐怕也就难以形成。
问题恰恰在于,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是村庄走向集体化非常关键的一步。
上述种种情形表明,靠空降支书是难以解决村庄集体化经济的发展问题的。
三、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理论中,信任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信任与合作紧密相联。
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成功合作的产物。
我们不妨从信任的三个维度——理性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来分别对之做一些阐述。
从理性上来说,信任是一种与他人的关系,给予信任也就是给予一种可信性。
于是,信任被视为是对他人的可信性的反映,他们的可信性在相信的行动者的判断中是主观地接受的。
在这里,信任具有一种知识论的性质:它们归结为信任者获得的关于被信任者的一定的知识和信息。
没有这种知识,也就很难有信任;即使有的话,也可能是盲目的信任。
正是基于此,背叛信任的机会也是很高的。
从心理上来说,信任毋宁是来自于过去的、最初的家庭中,后来在其他群体、兴趣团体和组织中,渗透着信任或不信任的关系的历史。
它们是个人信任的历史经验的痕迹,固化在信任的行动者的人格中。
就信任文化而言,信任文化可以为相信他人提供充足的影响,而不信任文化可能唤起不信任的行为。
文化不是上帝给予的,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社区、或社会群体的历史积累的集体经验的沉淀物。
因而这种文化信任,也就具有一种关于重大的集体的、历史的系谱学的特质。
(彼得·什托姆普卡,2005:8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