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 转换 碱基置换 基因突变 诱变 突变 移码突变 添加 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易位、倒 位 自发突变 颠换 缺失
1、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 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简称诱变。 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
若干诱变剂的作用机制及诱变功能
诱变因素 碱基类似物 羟 胺 亚硝酸 烷化剂 在DNA上的初级效应 掺入作用 与胞嘧啶起反应 A、G、C的氧化脱氨作用 交 联 烷化碱基(主要是G) 烷化磷酸基团 丧失烷化的嘌呤 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双链变形) 形成嘧啶的水合物 形成嘧啶的二聚体 碱基的羟基化核降解 DNA降解 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C脱氨基 结合到一个基因中间 遗传效应 AT=GC双向转换 GC→AT的转换 AT=GC双向转换 缺失 AT=GC双向转换 AT→TA的颠换 GC→CG的颠换 巨大损伤(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码组移动(+或-) GC→AT转换 码组移动(+或-) AT=GC双向转换 码组移动(+或-) 巨大损伤(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丧失嘌呤 CG→TA转换 码组移动
诱变处理 (UV照射60s) 中间培养 (30度振荡过夜培养)
淘汰野生型 (青霉素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影印培养法) 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营养要求的鉴定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的定义: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 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 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或遗传重组,简称重组。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H. Fraenkel-Conrat(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 叶病毒(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 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
HRV TMV
TMV HRV
原始株
拆开
重建
感染
分离纯化
结 论
核酸是负载遗传信息的真正物质基础
1、普遍转导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定义: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 组上任何DNA小片段的“误包”,而将其遗传性 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1)完全普遍转导(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2)流产普遍转导
2、局限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定义: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 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 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Heredity variation
Contents
1
2 3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基因工程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4
5 5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证明核酸是微生物遗传物质
(一)转化实验(1928年,Griffith) 1、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 (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②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关的菌体 野生型 (wild type) — 能在[-]中生长; 营养缺陷型 (auxotroph)— 能在[+]或[A]生长; 原养型 (prototroph)— 能在[-]中生长。
③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原菌株(出发菌株) 诱变剂处理
青霉素法
抗生素法 淘汰野生型 菌丝过滤法 同一培养皿 检出缺陷型 夹层培养法 限量补充培养法 逐个检出法 影印接种法 制霉菌素法
(1)低频转导(LFT)
定义:指通过一般溶 源菌释放的噬菌体所 进行的转导,引起只 能形成极少数(104~10-6)转导子,故 称低频转导。
(2) 高频转导(HFT)
定义: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 就会产生含50%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 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转导受体菌,可获得 高达50%左右的转导子,故称高频转导。 双重溶源菌:同时感染有正常噬菌体和缺陷噬菌 体的受体菌。双重溶源菌被紫外线等诱导时,正 常的噬菌体(如)具有补偿缺陷噬菌体(如 dgal)所缺失的部分基因的功能,使两种噬菌体 同时获得复制;存在于双重溶源菌的正常噬菌体 被称作助体噬菌体。
(一)突变的类型 按是否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 和鉴别来分:
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选择性突变株
突变株的表型
形态突变型
非选择性突变株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二)突变的特点
1、稀有性:突变率低; 2、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 3、可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4、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 5、可逆性:正向突变;回复突变或回变; 6、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 发地产生; 7、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原因之间无直 接的对应关系。
丫啶类 紫外线
电离辐射
加热 Mu噬菌体
2、自发突变 (spontaneous mutation)
自发突变 :是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 的低频率突变。
原因: (1)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 (2)由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物引起; (3)由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等; (4)转座(Indel诱变假说)。
(1)碱基置换 转换:嘌呤被嘌呤所置换或嘧啶被嘧啶所置换; 颠换:嘌呤被嘧啶所置换或嘧啶被嘌呤所置换。
(2)移码突变 诱变剂使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增添 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 读框架发生改变,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
(3)染色体畸变
某些强烈理化因子, 如电离辐射(X射 线等)和烷化剂、 亚硝酸等引起DNA 分子的大片段损伤。
(四)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1、损伤机制 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 间形成共价结合的嘧啶二聚体。二聚体的出现会 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 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影响DNA的复制和 转录,从而引起突变或使细胞死亡。
2、修复机制
(1)光复活作用 经紫外线照射后的 微生物立即暴露于 可见光下时,可明 显降低其死亡率的 现象,称为光复活 作用。(光解酶)
光滑型(S) 粗糙型(R)
有 荚 膜 菌落光滑 分泌毒素 致 病
无 荚 膜 菌落粗糙 无 毒 不 致 病
S型
R型
2、方法 转化实验(1)动物实验
转化实验(2)细菌培养实验
热死S菌—————不生长 活 R 菌—————长出R菌 热死S菌—————长出大量R菌和10-6S菌
+活R菌
平皿培养
பைடு நூலகம்
转化实验(3)S型菌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 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
(2)切除修复(暗修复)
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 复被紫外线等诱变剂 (包括烷化剂、X射线和 γ射线等)损伤后的DNA 的机制。这种修复作用 与光无关。
二、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二)诱变育种 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 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 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 试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不同培养皿 鉴定缺陷型
生长谱法
抗生素法
菌丝过滤法
夹层培养法
逐个检出法
影印接种法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生长谱法 [+]
无菌水洗下
离心清洗后配成菌悬 液(107-108/ml)
0.1ml
培养
.
[-]
举例——枯草杆菌氨基酸缺陷型
菌体前培养
(使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细胞悬浮液制备 (调整细胞浓度为108个/ml)
2、质粒的种类 按其功能划分: (1)接合性质粒:如F质粒; (2)抗药性质粒:如R质粒; (3)产细菌素的质粒:如Col质粒; (4)具有生理功能的质粒:如固氮的mega质粒、 降解性质粒等; (5)产毒质粒:如Ti质粒。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 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 诱导产生。(野生型、突变型)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 变的几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 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胞数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2、诱变育种的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4)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 (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7)设计高效筛选方案; (8)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Ames test
3、转化过程
4、转染 (transfection)
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 细胞,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称为转 染。 与转化的区别: ①病毒或噬菌体并非遗传基因的供体菌; ②中间不发生任何遗传因子的交换或整合; ③最后不产生具有杂种性质的转化子。
(二)转导 (transduction) 定义: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 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 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由转导作 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称为转导子。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1、定义: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 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形成的重组细胞称 为转化子。 2、影响菌株间发生转化的因素 ①与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有关; ②最易与细胞表面结合的是dsDNA; ③转化需要的最低DNA浓度极低(10-5µ g/ml); ④ 发生转化的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受体细胞 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 理状态)。
3、溶源转变
(lysogenic conversion)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 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 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 主基因上,而使后者获 得了除免疫性以外新性 状的现象,称溶源转变。
理论依据: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都是核酸, 所以任何能改变核酸结构的因素都可引起核酸生 物学功能的改变。 生物的“三致”(致突变、致畸变、致癌变) 物质可引起核酸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其功能的 改变。 基本原理:Salmonella typhimurium 的his-菌株在 [-]的平板上不能生长,如发生回复突变,则能生 长。
3、3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春日霉素产生菌的孢子悬液 诱变 (1)产量突 涂布平板 变株的筛选 培养2天( 29℃)
培养4-5天
生物鉴定板上含供试菌种
(29℃ )
培养17-18小时 (29℃) 检查抑菌圈的大小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①与筛选营养缺陷型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inimal midium,MM) — [-]; 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CM) — [+];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al medium,SM) —[A]
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 1944
①加S菌DNA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
长出S菌
活R菌
只有R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A. D. Hershey和 M. Chase, 1952年 DNA含P不含S, Pr含S不含P。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1、质粒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指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 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 即cccDNA(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
特点
(1)超螺旋结构; (2)携带某些核基因组上所缺少的特殊功能的基因; (3)独立存在于细胞内的复制子; (4)当用一些理化因素处理时,可使子代细胞中的质 粒消除; (5)某些质粒可与核染色体发生整合或脱离 — 附加体; (6)质粒与质粒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具有重组功能; (7)有些质粒不表现任何功能 — 隐蔽性质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