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Word版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和我校教育教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教育思想(方法)如下1、有教无类其本意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因材施教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
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
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子夏迟缓一些。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
第二,个别观察。
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还有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还有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2影响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
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教无类
赏 析 评 价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结:本 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学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试结合《论语· 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的认识。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喜欢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表推测 通‚欤‛ 磨。’ 动词,说的是 介词,跟 《诗经》
这 定后标志 之于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其斯之谓 与?”子曰:“赐也,始可 与言《诗》
已矣, 语气词连用,其 加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 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 匠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 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 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 事情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资 料 补 充
触类旁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定人。
结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绘自己的一世:“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世中有一大部分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代留下一笔可贵的财产。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拥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芒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红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在孔子从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单开创了私学这类新的教育形式,并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 . 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赐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赐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能够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说“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能够复于善,而不妥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以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一样,也不该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能够说他也是把“类”看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 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领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区等等)差别。
全章仅仅四个字,但是孔子教育思想系统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010级高等教育学杨苏莉摘要:一直以来,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是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和主张的重要部分。
其争论的重点主要是“教”和“类”的不同理解,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
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未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有主张。
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二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对象当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棚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由此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对象的扩大。
高等教育也进入的后大众化时代,并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民教育”这个新概念。
然而许多学者常常把“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相提并论。
虽然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全民教育”,探讨“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孔子的思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的一生都勤奋好学,追求上进。
其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能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从30岁左右起,就开始从事教育活动。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进行讲学。
因此,他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达40多年。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
二、“有教无类”的具体内容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完整版)《有教无类》教案.doc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
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井田制度被破坏, 王权和奴隶主贵族走向了衰落。
正是针对这种紧张的现实情况, 孔子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教育对象为特点的有教无类思想,想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达到缓和尖锐局势、巩固统治的目的。
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在仁的具体论述基础上提出来的。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体现是爱人。
这里孔子所指的人是大范围的人,不仅仅指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包括爱他人、爱众人。
因而爱人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有教无类,让愈多的人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奉行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不同。
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和其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只有经过习,才能为形成更优的品格奠基。
正是在该理论支持下,有教无类思想应运而生。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关于有教无类思想内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首先关于教字,古今同义,作为教育之意,没有分歧。
而历来人们的争论点更多的是在类的解释上。
梳理前人关于类的诠释,大多数将类解释成种类、类别。
正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又如南朝儒家学者黄侃所言人乃有贵贱, 同宜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差, 本无类也。
二人皆把类解释为种类,而这种解释也历来被更多人所接受。
此后关于类的解释出现的族类、善恶、贵贱等等,皆为后人在类别基础上对类的一种扩展、一种细化。
(完整版)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第一备课人:李兴明第二备课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孔子思想迂腐,守旧,认为现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时,不能跟上时代,孰不知我们头脑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让我们了解孔子,更好的认识孔子,你会觉得“哦原来孔子思想这么先进”。
三、重点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重点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过程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有教无类原文
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 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 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 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 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 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 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
孔圣人办教育和现代西方的课堂、学校教育制度相当,孔子 当为教育家了,但是孔子当时的教育内容可能有些问题,可 能有些狭窄,笼统地讲有点像文学院,官学院的味道,好象 没有技术学院的味道。后来科举制度所传授的内容,不出五 经四书的范围,完全是迎合政治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比西 方广泛研究、传授的教育方式差距很大。说的苛刻点孔子以 来的科举制度,不是真教育,而是政治新娘、政治伴侣们的 嫁人技巧
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导致了从政者如何获得、维护 当官的技巧,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在这样的思想 局限下,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稳定不变。现代 社会不同,西方的政治教育超越了教人如何获得、 维护当官的技巧,而是直接讲政治的原理、效率、 技术,西方人为了达到最大的政治投资效益,政治 像机器一样被不断地发明、设计、制造、对比试验, 所有的从政人员,就像技术工程师一样在不断地构 想更合理的政治机器,政治事物的处理就象流水生 产线一样,一环套一环,很有秩序、效率和观赏性。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有用 的人才,力图使社会走向理想中的境地。他所培养 的人才,应该是“志于道”之人,是为了维护社会 道德意识而能够杀身成仁的人。在维护社会意识的 同时,孔子也强调社会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主张民有所生有所养,注意尽量减 轻对民众的剥削。但这些主张是建立子建设理想社 会教育目的基础之上的。。
儒家的有教无类
儒家思想之一: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
’”意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
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
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论语》十二章》word教案 (5)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字词句解析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三、语言特点【思考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
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的光荣传统,积极兴学育才。孔子把发 展教育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 教育无论是对改造社会,移风易俗,还是对 发展个人的天性,改变个人的命运都是至关 重要的。
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教育对社会政 治经济的影响上,孔子的论述颇多,颇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二 条: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由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通过与冉由的谈话,孔子从正面阐发了如何在正常的情况 下富国教民的问题。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 条件:庶、富、教,这三者中,教育最重要。只有通过实施 有效的社会教化,才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的生 活质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1、立志乐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于道”,“乐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欲 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强调正确 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三 孔— —孔 府孔 庙孔 林
孔子在世界
孔子在首尔
孔子在柏林
英国
孔 子 在 英 国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
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 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乐礼善学,尚中贵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 。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当代价值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当代价值概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
教育公平实际指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地享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平等地占有,也就是每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现在人民大众和国家对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然而我们绝不能脱离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否则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育公平措施。
在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教育、学术皆由“王官”世守。
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大权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
后来,“国之贵游子弟”、“国之俊选”皆可入学,教育范围扩大了一点点,但是平民仍根本不能步入学校大门。
到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文化下移,下层平民要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在这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大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庶鄙之中,使文化知识广泛地传布到平民那里去。
这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是教育的一次大普及、大解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全章仅此四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其中“教”即教育,“类”即等级、类别,包括高等级的贵族或低等级的平民。
“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三国时期何晏认为“有教无类”的“类”是根据贵贱分的类,即“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2】南北朝的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把“有教无类”疏解为:“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3】意思是说人虽说有贵贱之分,但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不应该因为种族差异和贫贱之分而剥夺一些人的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 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 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睡觉
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 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效果,比不上学习啊。‛
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 就 危险 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译文】 孔子说:‚只知学习却不去思考就会 迷惑无收获;只知思考却不去学习就很危险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 孔子的称赞。表明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同 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 •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 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 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 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 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 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评析】
•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 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 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 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 《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有教无类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人虽说有贵贱之分,但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不应该因为种族差异和贫贱之分而剥夺一些人的受教育的权利。
让所有的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则人们就会向善,因此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教育。
他的弟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潦倒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既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也有做过盗贼的严涿聚。
这表明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只要是诚心诚意来跟随孔子学习的,他都不会拒绝。
(二)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其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
“回也闻一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参也鲁”;但经孔子教诲,最终都成了高材生。
在学习态度上,“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但孔子都收之为徒,因材施教。
以上材料说明,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虽然对他们的智力素质要进行考察和评价,但他从来不因为其智力愚笨而将其拒之门外,相反,他对这些人给予了更多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也不论年龄和职业之分,都应该接受教育。
从地域上说孔子是鲁国人,但其学生不限鲁国,还有来自卫、齐、蔡、秦、宋等国。
从种族说,属华夏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蛮夷族和戎狄族,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当时吸收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这一点。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就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年龄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解释就叫“终身教育”。
这也是早期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闪光点。
三、有教无类的意义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管对过去历史还是现在对现在的教学观念都有着重
大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社科也,王者不追,来着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它打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让更多的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
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二)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有教无类赋予其现代教育意义,可以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随着民主教育深入人心,它使人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而我们现在提倡的则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不仅如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又进一步将其外延。
正如有人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一切学生,而且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同时在人类社会跨入新的世纪以来,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内容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用发展性的眼光和手段去着眼于未来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教育。
不仅要使他们人人都受教育,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更具用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使之不仅会学习,会生活,有技能,会创新,更要会做人。
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代社会大教育的教育范围,同时又体现了今天的教育所非同以往的高度主体性和发展性。
这难道不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吗?
1.有教无类,针对国家、社会而言,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比如像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应扩大招生规模;还要创办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像自考考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们不必按传统方式到固定课堂上课,全球学习网等新的教育网点学习知识,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学习资料更容易促进自身有效的学习。
2.有教无类,针对教师而言,要求我们人人做园丁,而不是单纯做伯乐。
园丁是全面地去培养和浇灌每一株幼苗(即每一个学生)。
而伯乐只是把少数优秀分子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
当然,今天的素质教育并不排除丛云云众生中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同时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特长。
这也是孔夫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教学原则之一。
总的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有着局限性的。
他的教育对象是不彻底的,但其中的思想价值还是巨大的,孔子认为的通过教育,人人都可以革新自我。
这样,人人接受教育就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一种必要性了,也就符合当今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