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
企业管理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浅析
企业管理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浅析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市场上同时存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交换价值相等的货币,质量好的良币会被熔铸或收藏,退出流通领域,而质量差的劣币则会取代良币充斥市场。
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刚好相反,在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道德环境、制度约束有缺陷的地方,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清官总被贪官排挤,盗版软件冲击正版,小道消息容易传播,娱乐圈盛行潜规则,医生拒“红包”成另类……企业管理中更是如此!如果在晋升、薪酬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公平,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比如一些人通过欺骗、贿赂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升迁、捞到了好处,别人就会纷起效仿,而那些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人,开始可能发发牢骚,继之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同流合污,把自己也变成“劣币”。
用不多久,这个企业就会变得人浮于事、乌烟瘴气。
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大锅饭盛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久而久之,“老黄牛”能不被“懒汉”驱逐?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论资排辈,只看资历,不重能力,长此以往,“人才”能不被“庸才”驱逐?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风气败坏、纪律废弛、是非颠倒,假以时日,正直善良者能不被钻营取巧者驱逐?这也说明,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劣币”的破坏性作用远比“良币”的建设性作用要大。
就像箱子里出现了一个“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整箱子都变成“烂苹果”。
可怕的,并不在于一个“烂苹果”,而是它的惊人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单位很快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就像一位巧匠花一年时间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它。
“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也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比喻。
这就告诉我们,企业管理要出效益,首先必须在各方面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建立健全一种公平合理的机制。
导向正确了,才能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制度健全了,才能防止坏人作恶,好人变坏。
劣币驱逐良币真实例子
劣币驱逐良币真实例子1.晚清“劣币驱除良币” 的故事1840年鸦片战斗之后,我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国内银贵钱贱的局面,也就是说白银的价值上升,铜钱相对贬值。
可是到了1870年左右, 由于英法德等列强纷纷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白银失去了货币功能,因此国际银价立刻大跌,一时之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了银贱钱贵的局面,也就是说白银贬值,铜钱升值。
当时清政府的铸币权把握在地方各省手中,这个时候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立即把握这个机会,大举铸造铜元,谋取巨大利益。
当时铜元的购买力大幅度上升,市场上对铜元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造出铜钱就有人要。
地方政府为了大赚一笔,就会在铜钱的成色(也就是含铜量)上下工夫,他们造出的铜钱虽然仍旧保持着原有的面值,但是实际含铜量却削减了许多,因此这些铜钱都变成了劣币。
甚至还有些财政困难的省份会派人到铜钱含铜量比较高的省份去收购铜钱,然后把这些良币熔化后再铸成含铜量更低的铜钱,以此牟利。
这样一来, 老百姓就会把含铜量比较高的铜钱留下来,而把含铜量比较低的铜钱花出去,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当时各省都铸造铜钱,而且铜钱越铸造越小,含铜量也越来越低,到了清朝末年,状况已经严峻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里,钱竟然会漂移起来。
消失了这种状况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知道国家要完了。
由于铜钱变得越来越劣质,物价开头急速上涨,老百姓辛辛苦苦赚的钱就被地方政府通过这样的手段剥削走了,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也更加穷苦。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银价大跌,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在出口时只能换到不断贬值的白银, 可是当我们购买外国的轮船和枪械时却要付出更多的白银,因此晚清的对外贸易也急剧恶化了。
2.古玩市场的劣币驱除良币例子2023年所谓的“汉代玉凳” 被拍出了2.2亿元的天价,很快这件事就成为了社会舆论争论的热点,先是保藏界围围着“汉代玉凳” 的真假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后来有网友爆出这个玉凳出自江苏省邳州市。
很快,就有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位邳州市的赵姓商人,他承认这个“汉代玉凳” 是自己组装的。
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
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
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劣币驱良币劣币驱良币著名的经济学定律叫(也称格雷欣法则),是英国的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的,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称币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货币为良币,币值低的货币为劣币,则二者并行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
久而久之,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劣币劣币驱良币的产生有几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兑换比率,而且此比率差大于两地之间的运输费用。
还有最主要的前提是那个国家实行的是双本位制货币,就是金和银都是流通中的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还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生活中,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比如伪证书驱逐假证书,伪学历驱逐假学历,不学无术之士驱逐真正的人才,“恶”驱逐“善”,“谎言”驱逐“真实”,“轻浮”驱逐“踏实”,“丑”驱逐“美”……再比如,上公交车,挤的人总比遵守秩序的人容易得到座位,久而久之,人们上车时,总是争先恐后,没有人遵守秩序。
再如,在“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些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
再比如,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者只能吃苦受穷,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
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
在网络中,也常常有人抱怨“劣币驱良币”,意思是指在某个论坛或平台从小变大,来论坛或网络平台的新手人数剧增的时候,导致论坛中的发贴质量和回复质量与数量下降;论坛中会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元老级人物被涌进来的大量新手稀释,自己的威望地位和自豪感减弱从而提不起进入论坛或平台的兴趣甚至退出,论坛会员感受论坛今不如昔,怀念以前的论坛气氛,感慨“劣币驱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是金银复本位制。
当时大量的金银铸币进入流通领域,以满足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然而市场上的商品出现了随着金银市场比价会变动的两重价格。
很多国家试图规定金银的比价,但是未见其效,出现了银币贬值,大量的充斥着市场;金币则被人们收藏、输出而退出流通。
其实这是经济学里的一个现象,谓之“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货币流通中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
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所谓良币,必然被收藏或熔化,,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即所谓劣币,则充斥市场。
它是由16世纪英国人T.格雷欣首先发现的,故通称格雷欣定律。
从某一角度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这一定律的理论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解释事物的变化和运动,解释在一个时期为什么事物能运动到它现在这样;都认为存在随机因素,事物的运动随时都可能被扰乱,产生变异,存在按照某种规则对变异进行有序的筛选机制。
在货币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
在每一时期都会出现与该时期相适应的货币制度,正如金银复本位制被当时人们普遍接受那样。
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又是当时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和变异。
它的产生给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人们拥有更深的经济知识来解释并解决,使人们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未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
达尔文说过: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是进化最快的地方。
人们为了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自然产生了利益驱动和得到美好事物的思想。
大多数人也就都会选择实际价值高的良币,也急于将手中的劣币抛会市场或转架于其他人。
再者,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
。
二、劣币驱逐良币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劣币 驱动良币”的规律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领域,人们用 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 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淘汰定律,这是与达 尔文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是完全相悖的,但它在现实 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金亚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我们 身边一直都存在,那么我们金亚公司中是否存在上述的现象, 在此进行分析,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案例一:QSB话题 从2013年开展QSB话题以来,我们小组都有这种感觉,话题 感觉是越来越没有内容,但是个别人员在话题时谈自己工作的感 受,谈自己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如果这样下去,其他人本来有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吗?所以后续我们采 用投票的方币以保护流通。
与正品基本一样价格却低很多,在人均购买力较低
的中国,盗版产品能够让更多的人提高福利。
二、劣币驱逐良币的表现形式
但盗版的低价格却最直观的的侵害了正版产商的利益。对 于那些正正经经开发的公司来说,他们辛辛苦苦的创新被盗 版商加以简单的复制以后就不再值钱了,这样一来这些公司
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会输给低成本的盗版商们。一来二去,这
劣币驱逐良币
目录
♣ 一、劣币驱逐良币的定义 ♣ 二、劣币驱逐良币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 三、生活中怎么改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四、金亚案例分析
♣ 五、总结
一、劣币驱逐良币的定义
• 每个人都对着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和朋友一起去购物,在 找零时偶尔会听到朋友或抱怨找补的钱太旧,或炫耀钱包里 都是崭新的钱币;当自己买东西找零时,潜意识里总是习惯 性的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很旧的钱币找出去,把看起 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有一天就突然发现自己身边 基本上都是漂亮, 比较新的钱币了。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很 自然就会发生的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宋代 , 国产 生了 最 早 的 纸 币—— 交 子 。为 了 交 易 的 我 逐 良币” 的现象 : 币用得越来 越 多 , 良币逐 步退 出流通 。 方便和各地 间贸易的需要 , 劣 而 与铜 钱和 劣质 铁钱 相 比 , 们迫 人 中国古代货币史 上 , 币驱 逐 良币的现 象 可 以分 成 不 足值 切地需要一 种携 带方 便 , 用 于 民间 日常 支付 的货 币 。到 劣 适 铜钱 驱逐足 值 铜 钱 、 钱 驱 逐 铜 钱 、 币 驱 逐 铜 钱 三种 情 铁 纸
形。
了南宋 时期 , 子成 为 其 流通 中最 主要 的货 币 。而在 特殊 会
地 区发行 的纸币 , 川 引 、 如 淮交 、 湖会 以及南 宋 中央政 府所
在地 的东南会子 , 因 为发 行量 过 多 , 导致 价值 日益“ 都 而 折 在秦朝末 年 即公 元前 2 6年 , 皇 帝 即位 。汉 朝 代 秦 阅 ” 纸 币 贬 值 纸 币 发 行 的 不 断 膨 胀 , 得 流 通 中 的 铜 钱 0 汉 , 使 以后 , 放弃 了中央 对 于铜 币 铸造 的 垄断 权 , 许 私铸 , 允 意在 越发减 少 , 收藏 和毁铸为器 的情 形更 加 普遍 , 钱流 向北 方 铜 改变“ 秦钱 重难用”的情形 。而这种行 为则 造成 了流 动 中的 以及海 外的现象 也愈 加严重 。另外 , 质铜 钱大 量流 通 , 劣 伪 都是私铸 的轻 小的铜钱 , 甚至 出现 了不 到一铢 重 的半 两钱 , 造 会 子 也 开 始 出 现 , 得 货 币 流 通 愈 加 混 乱 。 使 造成 了劣 币大量流动 的情 形 。高后 二年 ( 元前 1 6年) 公 8 行
() 钱驱逐铜钱 。 2铁
l “ 币驱逐 良 币” 劣 的基 本原 理
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
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浅谈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一、格雷沙姆定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过:“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与金属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
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金属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战争、弥补财政赤字等,但结果非常清楚,即价值不足的不良货币最终会将价值充足的良好货币从市场中驱逐出去,这就是著名的格雷沙姆定律。
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二、“劣币驱逐良币法”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的货币制度改革,货币种类纷繁复。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出现多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在用较为著名的几例子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王莽的货币改革王莽上台后,为了削弱汉代旧民族的势力,掠夺人民的财富,他以“拓古改革”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货币制度改革。
春秋时期的刀布币与战国时期的刀布币形态不同。
由于复杂而混乱的货币体系,私人交易并不顺利。
此外,每次重组的硬币尺寸都在缩小,但价格却越来越高,这实质上是在剥削普通人的财富。
货币改革的失败也是新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莽在位期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
在第二次货币改革期间,他赚了很多钱。
大钱是一种空钱,它本身是不够的。
根据坏钱驱逐好钱的原则,人们放弃了使用5泰铢的钱,转而使用私人创造的大钱。
就这样,价值不高的大笔资金将全部5泰铢资金从市场上驱逐出去。
第三次货币改革的新货币是: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类和布匹),共有28种产品,即28个不同的品种。
这些货币按固定汇率兑换成小泉。
根据《汉书》第二卷至第十四卷《食物志》第四章,“鲁莽是真的。
劣币驱逐良币
达尔文“优胜劣汰”悖论——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法则或格勒善定律(Gresham's Law),是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铸币局长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提出的。
它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面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币值(重量或成色)较高的货币(良币)会被收藏而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而市面上充斥着币值较低的货币的一种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或者,即使能够花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是次品市场的意思。
“柠檬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柠檬市场效应。
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到淘汰,而劣等商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商品。
【1】劣币就相当于“柠檬市场”的劣等商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终取代良币充满整个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
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
比如,我们可以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成“良币”。
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而又不受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
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
货币银行练习题简答和计算
简答题1、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
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
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2.试总结劣币驱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并运用这一机理解释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答: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
浅谈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一、格雷欣法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过:“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与金属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
这句话很生动的体现出,一种金属货币在时间的慢慢推移中逐渐走向越来越不足值的境地。
其原因可以是多种譬如战争、弥补财政赤字等,但是结果却很明确,即不足值的劣币最终会把足值的良币驱逐出市场,也即是著名的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二、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的货币制度改革,货币种类纷繁复。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出现多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在用较为著名的几例子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王莽的货币改革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
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
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
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莽在其当政期间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而在其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发型了大钱,大钱是一种虚钱,其本身并没不足值,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当时人们放弃使用五铢钱,而纷纷转向私铸大钱,如此一来,本来不足值的大钱就将足值的五铢钱驱逐出了市场。
第三次货币改革的新货币是: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即28个不同的品种。
这些货币有固定汇率兑换成小泉直一。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载,“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迺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
货币与货币制度练习及答案
CH1&CH2 练习一、填空题1、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铸币的过程。
2、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职能。
3、价格是()的货币表现。
4、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的作用。
5、一国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是()。
6、没有商品(劳务)在同时、同地与之作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职能的特征。
7、至今为止历史上最理想的货币制度通常被认为是()。
8、划分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一般性标准,是()。
二、单项选择题: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A、金银的稀缺性B、交换产生与发展C、国家的强制力D、先哲的智慧2、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A、简单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3、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律出现在()A、金本位制B、银本位制C、金银复本位制D、金汇兑本位制4、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蓄水池功能源于()A、金属货币的稀缺性B、金属货币的价值稳定C、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和熔化D、金属货币的易于保存5、单纯地从物价和货币购买力的关系看,物价指数上升25%,则货币购买力()A、上升20%B、下降20%C、上升25%D、下降25%6、金银复本位制的不稳定性源于()A、金银的稀缺B、生产力的迅猛提高C、货币发行管理混乱D、金银同为本位币7、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A、特殊等价物B、一般等价物C、普通商品D、特殊商品8、金本位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危机B、第一次世界大战C、黄金储备不足且分布不平衡D、纸币的产生三、多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如下特征()A、价值比较高B、金属的一种C、易于分割D、易于保存E、便于携带2、信用货币包括()A、银行券B、支票C、活期存款D、商业票据E、定期存款3、货币支付职能发挥作用的场所有()A、赋税B、各种劳动报酬C、国家财政D、银行信用E、地租4、对本位币的理解正确的是()A、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B、本位币具有有限法偿C、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D、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E、本位币具有排他性5、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有()A、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B、贵金属非货币化C、国家强制力保证货币的流通D、金银储备保证货币的可兑换性E、货币发行通过信用渠道6、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A、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C、贮藏手段D、世界货币E、价值尺度7、对货币单位的理解正确的有()A、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B、规定了货币单位的名称C、规定本位币的币材D、确定技术标准E、规定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量8、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具有以下的特点()A、人民币是可兑换货币B、人民币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C、人民币是信用货币D、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力E、人民币具有有限法偿力9、在金本位时代,黄金流进,会引起()A、信用扩张,通货增加B、本位币汇价上升C、物价上涨D、贸易顺差E、外汇收入增加10、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货币A、价值尺度B、外汇储备C、支付手段D、价值贮藏E、流通手段四、判断题1、劣币驱逐良币律产生于信用货币制度的不可兑换性。
劣币驱逐良币
生活中的班级:学号:姓名:“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
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
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其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而已。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早出晚归是好,但是我们不应该沉溺于电子游戏或者也不能低头学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人生活得精彩灿烂。
在中国,提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很多人都会想到公交挤车的一幕。
的确,在中国,“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似乎在公共秩序领域显得更为突出,也更为直白。
在城市中人流拥挤,一辆公交车开过来,还未停稳,就有无数人蜂拥而上,你争我抢,挤着上车。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想排队,可面对这样的衣服场面,谁还敢排队,谁还想排队,不挤的下场就是坐不上车,就意味着等车的时间和辛苦都白白的浪费却没人能给你买单。
于是疯狂挤车的“劣币”就取代了想排队等车的“良币”,这就是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的狂挤公交的原因。
公共秩序领域很多其他不守秩序的问题也大都如此,而且有个看似很奇怪的现象,不少守秩序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后也变的不守秩序起来。
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中国人天生就不守秩序,而是在目前的状况下“劣币”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良币”得不到应有的赞赏和维护,所以久而久之,“劣币”就取代了“良币”的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英语: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也称作格雷欣法则或格勒善定律(Gresham's Law),是一个经济学定律。
托马斯·格雷欣为16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铸币局长,格雷欣观察到,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d money,贵金属含量高),在市面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而使得在民间流通的大多为劣币,良币则较少见于世,此定理也被广泛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
贵金属货币古罗马时代,人们会私自从金银钱币上削下一小角,再将此种货币充当买卖媒介;因货币本身的贵金属含量减少,货币的价值也减小。
久而久之,人们很快就觉察到市面上的贵金属货币越来越轻,就把未遭毁损的足值金银货币积存起来,只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进行买卖,而坏钱则渐渐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
为控制此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边缘带有锯齿刻纹的货币,如果货币边缘的刻纹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被动过手脚。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制度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美国及法国长期采用。
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金银之间的相对开采成本、市场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
“良币”并非只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较有优势的货币。
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一枚金币熔化后能换取超过十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十个银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一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
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高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出并换成银币(相对上的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买到更多的银币,进而使私人财产增加。
有时民间会以此方法大量敛财,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纸钞货币进入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贪心是劣币驱逐良币定律的唯一有效保证。
劣币驱逐良币亦称格雷欣法则,指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这两种货币有一定的法定兑换比率,当这种法定兑换比例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场上价值高的货币将被人们收藏起来,而拿价值低的去付款,从而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冲斥的现象。
在古罗马时代,一些耍小聪明的人经常从政府发行的金银币上刮下来一点点,然后再拿出去使用,当一个钱币被人刮的次数多了,这个钱币就会变得比正常的货币轻很多,古罗马人也不都是笨蛋,他们就把那些没有刮过的钱藏在家里,然后把那些刮过的拿出去使用,这样整个流通领域里都是被刮过的“坏钱”,而好钱都被人们收藏起来,退出了流通领域,于是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官方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了一项措施,那就是把钱币的四周铸造成尖尖的锯齿状。
这样一来,只要这些锯齿变平了,就说明被人磨过,人们就会拒收这样的钱币,这才解决了问题。
即使到了近代,格雷欣法则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1792年,美国处于建国初期,当时政府规定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银币和金币的铸造比例为15:1,这个比例大致就是当时市场上金银的比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银开始贬值,在国际市场上要用15.5盎司的白银才能换回1盎司的黄金。
这时,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用银币付钱,把金币收藏起来或拿到国际市场兑换成更多的白银,就这样金币被银币驱逐出了流通领域,美国变成了银本位制。
后来美国一看黄金就快流光了,于是国会出台政策,规定铸造货币时降低美元的含金量,这才逆转了当时的局势。
格雷欣法则的规律不仅仅出现在货币流通领域,在其它很多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比如一个又自己开发团队的正规软件公司,当他们开发出一款软件后,很快会被其他盗版软件商拿去售卖,由于这些盗版商都不需要考虑研发费用,只需将其他盗版软件商拿去售卖,由于这些盗版商不需要考虑研发费用,只需将其刻盘出售即可,所以价格非常低。
那些正版软件商的价格则要高很多,自然竞争不过那些盗版商,最后只能亏损出局。
生活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大全
【案例1】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创伤。
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些祖国优秀的人才,知识分子遭到极不公平的对待,要么是下乡劳作,与农民打交道,要么就被红卫兵批斗。
那是一个坏人当道的社会,四人帮猖獗,致使中国人才严重流失,也使得中国文化,科技停滞不前。
历史上的有些朝代有存在类似的情况,忠臣得不到重用,奸臣霸占朝野。
那些忠臣总是被奸臣算计,排挤,甚至陷害,最后使得他们不得不隐居山林,他们的才能从此被埋没。
这很像货币金融里格雷欣法则,奸臣和忠臣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忠臣的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被隐藏,而奸臣的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被重用。
【案例2】?案例一: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
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在此场景中,所谓的“良币”是指那些规规矩矩排队的人,他们遵守了道德规范,但是却往往被插队的人(劣币)挤到一边,往往是最后上车或者根本及挤不上车的人。
这种情形的危害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插队的队伍,久而久之,当没有任何一个人遵守秩序时,乘客的效率会变得极低,同时也存在例如踩踏事故的隐患。
解决方案:树立警示牌提醒乘客遵守排队秩序,安排文明督导员进行监督,同时,每位乘客应该自觉提高个人修养,遵守道德规范?案例二:在有些单位,埋头苦干,勤勉努力而又默默无闻的员工(良币)会受到忽视,而那些阿谀奉承,擅长拍马屁的员工(劣币)则受到老板的重视,频频升职。
这样的危害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越累越少的员工干实事,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解决方案:创新员工评价机制,注重业绩,提倡实干,杜绝浮夸案例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
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
对市场经济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分析
机 制。
在很长 的历史发展时期 ,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 中使 用的货
币 是 用 金 属 铸 造 的 铸 币 。铸 币 与 我 们 今 天 使 用 的 纸 币 是 不 同 的 ,铸 币本 身 就有 价 值 ,它 本 身 所 采 用 的 金 属 是 其 价值 的 直接 体 现 ,其 面值 的 基 础就 是其 重量 和 成 色 。铸 币 在 市 场 流 通 的过 程 中会 出 现 两 个 问 题 :一是 在 铸 造 的 过 程 中不 可 能 保 证 每 一个 铸 币 都 有 一 样 的 重 量 和 成 色 ;二 是 在 长 久 的 使 用 过 程 中 ,每 一 个 铸 币 都 会 出 现 不 同 程 度 的 磨 损而 导 致 其 重 量 的 减 少 。因 此 , 同样 面值 的铸 币 ,其实 际价 值 是有 所差 别 的 。
例加 以证明 。通货膨胀最直接 的原因就是流通的货币量过大。 在通货膨胀时期 ,物价不断上涨 ,这样人们在使用 良币消费时 就会党得吃亏 ,于是会更多的选择使用 劣币进行消费 ,直接造 成 多余 的货币均为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出现 了。金银复本 位制 的特征是金 、银两种货币都是主币 ,并按照法定 的比价来
义就是 当两种货币名义价值相等而市场实际价值不 同时 ,买方
会 优 先 用 掉 实 际 价 值 低 的货 币 ,而 尽 可 能 的 保 留 实际 价 值 高 的 货 币 。反 之 ,对 于 卖 方 来 说 ,卖方 也 会 尽 可 能要 求 买 方 用 良币 付 款 。 因此 ,我 们 不 难 看 出劣 币驱 逐 良 币 中的 “ 驱 逐 ”一 词 是 从 买 方 角度 来说 的 。
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
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一、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1.1、概念解析劣币驱逐良币律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同一货币单位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保留价值较低的货币而花费价值较高的货币。
这里的“劣币”和“良币”并非指货币的质量,而是指货币的价值稳定性和可信度。
通常情况下,劣币指的是价值不稳定或者不被人们信任的货币,良币则是相对稳定和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货币。
1.2、历史典故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在当时,人们会将银币和铜币一起流通,而银币的价值显然高于铜币。
由于银币和铜币的面值相等,人们自然倾向于留下银币而花费铜币。
这就导致了铜币的频繁流通,而银币逐渐被淘汰出局,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
1.3、实际应用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并不局限于货币领域,它同样适用于各种市场和社会现象。
人们往往会选择保留价值不稳定或无法被信任的事物,而将稳定可靠的事物消耗掉,这种现象在商业、政治、社会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二、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具体运用2.1、货币领域在货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律经常出现在通货膨胀时期。
当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人们会更倾向于将价值稳定的货币储存起来,而将贬值快的货币用于交易。
这就会导致更多的劣币流通,而良币逐渐退出市场。
2.2、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劣币驱逐良币律也经常出现。
一些劣质、低价的产品由于价格诱人,可能会占据市场份额,而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反而销售疲软。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律在市场竞争中的体现。
2.3、社会道德在社会道德层面,劣币驱逐良币律同样适用。
一些不道德行为由于可以获得短期利益,可能会更容易得到认可,而正直、诚信的行为却不易受到重视。
这就是社会道德中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典型案例。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劣币驱逐良币律并非一种不可逆转的规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合理规则和制度来遏制和改变的现象。
在货币领域,通过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维护货币稳定等手段可以减轻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降低劣币驱逐良币的程度;在社会道德方面,通过教育、舆论引导等手段可以塑造正直诚信的社会风气,减弱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
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
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How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是指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这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就通过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
君子斗不过小人,或者君子不屑与小人纠缠,甚至为伍,小人得寸进尺,日渐猖獗,正直人士惹不起躲得起,从此退避三舍,销声匿迹。
公交、地铁、车站等等,凡需要求排队者,往往是不守规矩者捷足先登,抢到座位和先机,也赢得了时间,可老老实实排队者却连最后一趟车也挤不上去,劳心劳神,费时费力。
渐渐心中愤懑,开始大力效仿,从此大家一哄而上,就看谁的能耐了。
再比如,在一个送礼成风的年代里,正宗的名烟名酒等贵重礼品不受重视,畅销的却是那些假冒伪劣的产品。
只要外观包装一样,谁会劳神费气力去验证那送来礼品的真伪。
送礼者心知肚明,购买假货既能减少花费,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何乐而不为?收礼者也明白,收下的礼品自己不会去消费,转手就会送到别人的手上,也会起到一样的效果。
至于这假货最终落到何人的手上,无人顾及,因为最终的消费者可能与这礼品所包含的意义没有丝毫的关系了。
不只是在“吃大锅饭”时代,就在当今的许多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有油水可捞的单位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
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者,却得不到升迁,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倒是溜须拍马者,有关系背景者,啥也不干,也照样一路高歌猛进。
甚至外行领导内行者也有之。
有能力者感到失意,无奈,一走了之,另谋高就,寻找能够大展身手之地。
而因各种原因不能辞职者,也只好消极抵抗,得过且过,装傻装疯,再也不用功。
剩下了一大堆碌碌无为的无能之辈,在那里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可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却是“良币驱逐劣币”。
劣币之所以能够驱逐良币,是因为劣币有市场,有需求,还大受追捧,有百利而无一害,怎能不趋之若附?如果劣币没有需求和市场,劣币行为还要受到严厉制裁的话,那劣币就会消退。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最重要的规律,至今仍是世界货币流通中的一种重要规律。
其本质是,多数货币被市场排斥,正货被劣货排挤,良币被劣币驱逐,经济资源在遵循这一准则的情况下流动起来,从而达到经济调节的目的。
在古代,这一规律的实施依赖于国家的货币制度和监管机制。
实行“货币劣化”政策的国家,一般采取高利率的手段,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而实行“货币优化”的国家则通过降低利率,来鼓励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到低风险的资产中去。
此外,社会上对公司和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也影响货币流通规律,当信任增强时,正货的流通会更加顺畅,反之则会被新兴的劣货压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的货币流通规律更依赖于金融市场化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受到货币流动规律的影响更加明显,他们越发积极地寻求投资领域内的机会,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很多时候,投资者会把资金从货币流动规律不良的资产转移到货币流动规律良好的资产上,从而预期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有效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市场把握准确,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首先,投资者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即风险承受能力、收益期望等;其次,应根据得到的信息,把握市场走势,避开投资风险暴露地带;最后,正确识别产品可以把握市场走势,及时介入市场以获得收益。
总而言之,“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对投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
投资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一规律,准确掌握市场走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期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如果投资者能够熟悉、运用这一规律,就可以确保自己的投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用货币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
篇一:判断题
第三章
1、凯恩斯认为,利率仅仅决定于两个因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
答案:正确
2、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同方向的。
()答案:错误
3、实际利率是以实物为标准计算的,即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
答案:正确
4、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官定利率,可以诱使厂商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
()答案:错误
5、负利率是指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答案:正确
6、一般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
蓄的收入效应。
()答案:错误
7、传统经济学中的利率理论强调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
求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答案:错误
8、一笔为期5年,年利率为6%的10万元贷款,用单利计算法计算的到期本利和是130000元。
()答案:正确
9、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实行固定利率会给债务人造成
较大的经济损失。
()答案:错误
10、在我国,月息5厘是指月利率为5%。
()答案:错
误
第六章
1、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基本区别在
于商业银行是唯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答案:正确
2、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中,流动性与盈利性正相关。
()答案:错误
3、信托业务由于能够使商业银行获利,所以是资产业务。
()答案:错误
4、商业银行是对企业进行长期投资、贷款、包销新证
券的专业银行。
()答案:错误
5、在信托关系中,托管财产的财产权即财产的所有、
管理、经营和处理权,从委托人转移到受托人。
()答案:
错误
6、债管理理论盛行的时期,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得到扩大,从而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答案:错误
7、呆滞贷款指的是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单经营停止的贷款。
()答案:正确
8、商业银行进行证券(信用货币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投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益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即充当二线准备。
()
答案:正确
9、中间业务是指银行所从事的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影响资产和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答案:错误
10、活期存款是个认为继续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帐户。
()答案:错误
第一章
1、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金属铸币。
()答案:错误
2、金铸币本位制在金属货币制度中是最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案:正确
3、劣币驱逐良币律产生于信用货币制度的不可兑换性。
()答案:错误
4、纸币之所以能成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答案:错误
5、信用货币制度下金银储备成为货币发行的准备。
()
答案:错误
6、货币的产生源于交换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商品内部矛盾的演变。
()答案:正确
7、金属货币自由铸造制度的意义在于使铸币价值与金属价值保持一致。
()答案:正确
8、人民币制度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答案:正确
9、金属货币制发挥蓄水池功能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大的币材金属贮藏。
()答案:正确
10、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纸制货币。
()答案:正确
第二章1、现代社会中,银行信用逐步取代商业信用,并使后者规模日益缩小。
()
答案:错误
2、商业票据的背书人对票据不负有连带责任。
()答案:错误
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
答案:正确
4、银行信用是当代各国采用的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答案:正确
5、商业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
信用形式。
()
答案:错误
6、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
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答案:正确
7、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并不形成直接的债权
和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
答案:正确
8、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答案:正确
9、一般而言,盈余单位仅仅拥有债权而没有负债。
()答案:错误
10、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作为一个整体,居民个人是我国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答案:正确
11、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发展是信用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答案:错误
12、直接融资中的信用风险是由金融机构来承担的。
(
)答案:错误
篇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在以下哪种货币制度
中()。
a.金本位制b.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
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
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金融学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信用凭证,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代用货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
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一种以支票或信用卡为支付
工具、依靠商业银行转帐结算业务进行支付的信用货币。
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将被人们收藏,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将充斥市场。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境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
般等价物作用时的职能。
五、简答题
1.信用货币有哪些特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信用凭证,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信用货币有以下特征:
①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
十足的内在价值,也不能与黄金等贵金属兑换。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④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
2.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国货币层次的内容是什么?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统计口径时,最主要的依据是流动性的强弱。
我国货币供给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存款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
3.我国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人民币是我国惟一合法的通货
人民币的发行权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统一掌管
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发行和经济发行原则
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4.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指将香港本地的货币与某种特定的外币挂钩,按照固定汇率进行纸币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
在香港,纸币是由汇丰、渣打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的。
以美元作为港币发行的基础和依据,并使二者保持固定的汇率,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点。
六、论述题:
试述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及金本位制向信用货币制度演变的过程
1.金本位制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是因为金本位制本身有缺陷:
第一,黄金产量与储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2.金本位制向信用货币过渡的过程:
金本位制经历了从典型的金本位制到金块本位制、金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