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及分子诊断进展(崔巍)

合集下载

临床血液学基础检验常见问题的应对

临床血液学基础检验常见问题的应对

镜检阳性判断标准
n 白细胞计数异常 n Dohle小体粒细胞显见 n 中毒颗粒粒细胞显见 n 空泡变性粒细胞显见 n 原始和幼稚细胞≥ 1% n 早、中幼粒细胞≥ 1% n 晚幼粒细胞>2% n 异型淋巴细胞>5%
n 存在异常红细胞 n 可见NRBC
n 存在巨大血小板 n 存在血小板聚集
统计分析
– 应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 – 血液与抗凝剂的体积比一般为9:1 – 当标本HCT>0.55时,应对血液与抗凝剂的体积比
调整
红细胞比容(HCT)增高的处理
• HCT>55% 时,血浆相对减少
– 调整抗凝剂
• 采血量不变,Hct增大,所需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剂减少,总量减少
所需抗凝剂(ml)=(100% - Hct)×血液(ml)×0.00185 – 针对3ml血量1:9抗凝的采血管,取出多余抗凝剂
XS-800i
WBC (x10^9/L) < 3或 > 30
PLT (x10^9/L) < 80或 >1000
不成熟粒细胞 有核红细胞 异常红细胞 血小板聚集
不成熟粒细胞 血液科全推
血常规复检规则的统计分析
复检规则设置流程
确定方案及目标
确定镜检阳性标准 仪器校准/比对 双盲法 仪器检测和镜检
多余抗凝剂(ml)=0.3 ml -所需抗凝剂(ml) – 用注射器取2.7ml静脉血,因取出抗凝剂过程破坏
采血管负压,需告知临床用注射器采血后,取下
5.4 检验前程序
5.4.8 • 应根据检验项目明确列出不合格标本的类
型(如有凝块、采集量不足、肉眼观察有 溶血的标本等)和处理措施
不合格标本处理
红细胞碎片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 能量匹配 打分函数
• 计算策略 格点对接:在空间节点上计算相互作用能 碎片生长:以锚定碎片为中心,生长分子 结构
DOCK
• 以球体探针扫描大分子表面,并形成负模 丛集
• 确定对接位点的负模丛集,围绕其形成格 点盒子,计算能量
• 将配体分子拆分为刚性碎片 • 配体分子在负模丛集内重新生长为完整分
子,依靠格点盒子提供的信息计算能量
分子动力学
ai (t )

Fi (t ) mi
Fi

U q (t ) qi
dqi H dt pi dpi H dt qi
速度方程 力方程
分子动力学
所有原子 的位置
体系总势能
所有原子 的位置
体系总势能
所有原子 的位置
体系总势能
势能梯度 (力)
势能梯度 (力)
化学键的振动
α-螺旋 β-折叠 蛋白质折叠
10-15
10-12
10-9
10-6
10-3
100
(fs)
(ps)
(ns)
(μs)
(ms)
(s)
Time
分子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轨迹的分析
• 温度
• 温度的变化
• 能量很重要 • 绿色:动能 • 红色:势能 • 黑色:总能
• 有时候我们 更关心势能
• 能量最低构象
SurFlex
• 确定对接区域 • 以碎片探针在对接区域进行扫描,保留能
量值合理的位置,形成丛集 • 根据可旋转键拆分配体分子成基本碎片 • 在由探针构成的丛集中重新组合配体分子
碎片,并调用探针计算出的能量值 • 重复组合配体分子
AutoDock
• 空间匹配 以探针测定格点

微流控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沈韧;万谅;贾艳伟
【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18(010)005
【摘要】微流控技术是近二三十年来飞速发展的一种对微小量级的液体进行操控的技术.通过压力装置、机械装置、电路控制系统、甚至是光波、声波等多种装置可以驱动微升到皮升量级的连续液体或者离散液滴进行移动、融合、分裂等动作.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技术可以节省样本和试剂用量,减少反应时间,缩小仪器体积,并提高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具有将一系列生化反应集成到一张微小的"芯片实验室"上的潜力.本文概述了微流控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微流控芯片在核酸检测、免疫分析、细胞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以展示该技术在临床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挑战.【总页数】6页(P289-294)
【作者】沈韧;万谅;贾艳伟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999078;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999078;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99907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微流控技术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J], 李玮;田山;廖斐;董卫国
2.微流控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进展 [J], 李恒;史烨萍;周思达;李警予;冯宇;李含;宋梦慈;贺志安
3.微流控技术在急诊降钙素原检测中的应用 [J], 金宁;朱驰;马俊
4.微流控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J], 朱婧旸;董旭华;张维宜;陈美莲;刘海泉;赵勇;朱永恒
5.微流控技术在解决猪体外受精中多精入卵问题中的应用进展 [J], 刘芊萩;陈强;雷安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性指标如图1所示,图(左)白血病细胞成为一个单一的群体,很难区分原始或病态的白血病细胞和成熟的细胞。

但是通过CD45和(SSC)设门法之后(图右),看到图(左)无法区分细胞被分成了五群。

在这五群中,成熟细胞CD45表达的荧光比较强。

A门里是淋巴细胞,B门里是单核细胞,C门里就是粒细胞群,D门里是原始细胞,一般CD45表达较弱。

一些细胞碎片、红细胞和转移来的瘤细胞,由于不表达CD45,可能位于D门、D门偏下或者E门的位置。

CD45结合侧向散射光之后能把白血病细胞找出来,减少了其它细胞的干扰。

对D门里的白血病细胞做进一步的分型,就能准确看到白血病细胞群免疫分型的表达情况。

图13.白血病的特异性标志免疫表型分析主要是根据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把白细胞分成T细胞、B细胞和原始细胞。

T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胞浆内的cCD3、抗TCRαβ、抗TCRγδ、CD2、CD5、CD8、CD10和CD7;B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胞浆内的cCD79a、CD22、CD19 、CD10和CD20;髓系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胞浆内的cMPO、CD117、CD13、CD33、CD14、CD15和CD64;NK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CD16、CD56和CD57;红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GlyA和CD36;巨核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CD41、CD42和CD61;一系列非特异标志在不同的白血病中可能都有表达,尤其是表达在早期的造血干组细胞上,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CD34和HLA-DR。

其中,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来讲比较特异的是胞浆内的CD3,当胞浆内CD3出现阳性的时候,高度怀疑是T淋巴细胞白血病。

对于B淋巴细胞白血病来讲,胞浆内的CD79a和CD19是比较特异的,cCD79a最具特异性。

cCD3和cCD79a分别表达于早期T细胞和B细胞。

cMPO是髓系特异标志。

如图2所示为B-ALL的表达图。

2014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2014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一等奖8项201401070 IgA肾病免疫炎症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防治的创新技术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陈香美、蔡广研、司徒卓俊、彭佑铭、郑丰、李锦滔、那宇、张雪光、梅艳、张利、朱晗玉、王远大、王涌、陈大鹏、李平201401231 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研究与应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赵充、麦海强、张力、卢泰祥、李宇红、谢方云、胡伟汉、刘孟忠、孙颖、柳娜、陈磊、唐玲珑、毛燕萍、周冠群201401258 脑卒中发生机理与临床救治新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费舟、潘伟生、章翔、黄国柱、李兵、路钢、蒋晓帆、郭庆东、李侠、张磊、吴志萍、姬西团、高大宽、付洛安、胡世颉201401134 胃黏膜癌变的新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房殿春、姚礼庆、杨仕明、汪荣泉、周平红、刘海峰、梁后杰、彭贵勇、陈东风、201401073 听神经病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与诊治防控的临床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秋菊、肖中举、翟所强、唐杰、杨仕明、高维强、邢光前、于宁、王大勇、冀飞、于201401034 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推广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孙燕、王金万、徐兵河、冯奉仪、储大同、周际昌、张湘茹、王奇璐、李树婷、韩晓红、李青、周立强、张频、王子平201401126 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安华章、于益芝、刘星光、徐胜、刘书逊、韩超峰、蒋应明、杨鹏远、侯晋201401287 活体肝移植的创新性研究香港大学卢宠茂、万钧、李珮瑜、吴德斌、耿玮、李长贤、刘小兵二等奖25项201402234 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抗病毒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南方医科大学、Humanity and health limited天下仁心有限公司、深圳市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侯金林、孙剑、廖家杰、王战会、周彬、陈金军、陈永鹏、马世武、李咏茵、黄璇201402213 胰腺重大疾病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治疗措施的创新和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友、姜洪池、吴河水、孙备、杨智勇、赵刚、熊炯炘、陶京、周峰、刘涛201402069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及其在骨质疏松促骨形成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张令强、贺福初、张戈、卢克锋、秦岭、尹秀山、邢桂春、李英贤、崔宇、何珊201402062 血糖及相关代谢异常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与机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周玉杰、杨士伟、王志坚、吴永健、杨新春、聂绍平、周迎生、华琦、赵迎新、刘宇扬201402275 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多组学研究及其转化应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蔡志明、桂耀庭、黄毅、吴松、侯勇、李泽松、韩永华、孙小娟、黄卫人、李英睿201402142 疑难危重心血管手术麻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张铁铮、孙莹杰、曹惠鹃、耿智隆、金强、侯明晓、周锦、李林、许霁虹、宋丹丹201402106 新生儿脑病诊治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文浩、朱长连、邵肖梅、孙金峤、熊曼、程国强、张崇凡、王来栓、曹云、杨毅201402130 常见良性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如文、谭群友、周景海、龚太乾、邓波、于磊、郭伟、蒋耀光、范士志、马铮2014021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防治技术及其转化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季光、张莉、柳涛、黄诚、刘建文、王峥涛、宋海燕、王淼、王磊、杨丽丽201402308 基于稀土纳米上转发光技术的即时检验系统创建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科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杨瑞馥、周蕾、黄惠杰、黄立华、郑岩、林长青、余韶华、张平平、屈建峰、谢承科201402178 血管发育与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在血管病变干预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张力、季勇、朱建华、周斌、余路阳、胡晓晟、严卉、谢利平、陈婷、周逸蒋201402152 病毒性肝炎免疫损伤特点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涂正坤、姜艳芳、金清龙、李娟、李婉玉、石晓东、张洪、冯俊燕、孙捷201402133 癫痫防治新技术开发及相关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王学峰、王克威、肖波、张建国、李世绰、关国良、王文志、茆顺明、唐敦立、陈国俊201402026 提高心血管核医学诊断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何作祥、杨敏福、方纬、赵世华、窦克非、刘秀杰20140212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上海市胸科医院、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韩宝惠、沈洁、顾爱琴、高志强、王慧敏、姜丽岩、钟华、施春雷、张伟、钟润波201402232 Cl-通道对脑血管重构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中山大学关永源、周家国、王冠蕾、汤勇波、杜艳华、王小广、马明明、吕晓飞、刘捷201402061 脑重大疾病磁共振评价体系及诊疗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李坤成、高培毅、蒋田仔、朱朝喆、于春水、王亮、林燕、卢洁、于爱红、王志群201402105 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案的优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董智慧、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201402316 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技术创新及相关基础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殷长军、王美林、吕强、秦超、李普、张正东、顾民、华立新、邵鹏飞、李鹏超201402166 新发传染病处置高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明浩、鲍倡俊、崔仑标、祁贤、焦永军、朱叶飞、汤奋扬、郭喜玲、汪华、史智扬201402262 急性重症高原病的流行特征及其集束化治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马四清、吴世政、吴天一、张雪峰、郗爱旗、张淑坤、林丽君、何宗钊、陈强、许雪侠201402046 我国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及关键防治技术的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赵雁林、许绍发、何广学、逄宇、王宇、程京、金奇、高微微、邢婉丽、郭永201402245 脑卒中临床诊治关键技术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潮、刘鸣、李浩、林森、关俊文、刘翼、陶文丹、蒋艳、贺民、谢晓东201402107 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杜美蓉、李大金、金莉萍、朴海兰、朱晓勇、李明清、唐传玲、赵洪波201402188 经胸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曹华、陈良万、陈强、张贵灿、陈道中、张蕙、徐帆、王齐敏、黄忠耀、邱罕凡三等奖47项201403198 表观遗传学的免疫调控关键技术及其抗肿瘤作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山东大学、济南市中心医院姜国胜、高成江、常晓天、汪运山、宋冠华、张彩、任霞、李霞201403050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新药研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岐黄制药有限公司、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谢雁鸣、王和鸣、邓文龙、鞠大宏、魏戌、沈霖、支英杰、宇文亚201403119 额侧位喉部分切除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董频、谢晋、李永团、高尚、王国良、陈歆维、张佳、王果201403317 胰腺癌三级预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成锋、林东昕、赵平、车旭、吴晨、王贵齐、赵心明、张建伟201403131 抑郁症相关分子基础研究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谢鹏、邱江、周健、李琦、杨德宇、郑鹏、牟君、朱丹201403154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和磷酸酶生物学功能新发现及抑制剂的筛选吉林大学付学奇、邢述、赵志壮、马俊锋、李婉南、胡鑫、徐雪松、董洪钵201403016 肾上腺髓质素功能多样性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齐永芬、齐建光、金红芳、唐朝枢、杜军保、张靓、滕旭、蒋维201403267 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南方、姚晓光、周玲、索菲娅·阿布力克木、张德莲、常桂娟、周克明、努尔古丽·买买提201403313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德培、尹岭、何毅、王恒、崔蒙、陈杰、洪晓顺、杜冠华201403029 炎症标志物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建军、陆宗良、惠汝太、徐波、郭远林、朱成刚、吴娜琼、徐瑞霞201403165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及遗传学临床应用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占伊扬、朱国庆、沈冲、丁海霞、贾坚、门琛、李妍妍201403238 广西黑衣壮族和白裤瑶族人群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广西医科大学尹瑞兴、刘唐威、潘尚领、林伟雄、冯启明、杨德寨、吴锦珍、吴海201403020 血脂异常防治技术及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胡大一、陈红、孙艺红、叶平、李瑞杰、余金明、丁荣晶、王家宏201403039 疑难性心肌肥厚疾病诊断技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方全、程中伟、田庄、曾勇、方理刚、张抒扬、严晓伟、朱文玲201403104 心肌重构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邹云增、龚惠、姜红、葛均波、苑洁、孙爱军、陈瑞珍、杨茗201403037 中国过敏性疾病诊疗体系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尹佳、叶世泰、乔秉善、孙劲旅、周俊雄、王良录、李宏、王瑞琦201403097 代谢性炎症调控对糖尿病β细胞功能保护和血管并发症防治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彭永德、刘志民、丁晓颖、石勇铨、王育璠、钱镭、邹俊杰、陈向芳201403094 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疾病进展的基础和临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谢青、韩泽广、项晓刚、黄健、王晖、邓庆、蔡伟、桂红莲201403040 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李晓光、刘明生、管宇宙、邹章钰、王悦、翦凡、李本红201403175 抑郁症的共病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袁勇贵、吴爱勤、侯钢、张志珺、刘阳、柏峰、李海林、李晶晶201403085 边疆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批量介入救治方法规范的研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刘惠亮、郑静晨、马东星、吴晓霞、陈金宏、李红、侯海军、张璐201403041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细胞表型和分子表型的临床系列应用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崔巍、韩冰、张之南、郭野、黄春梅、陈倩、刘定华、王斐201403129 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医院张晓莉、府伟灵、彭智培、谭霭仙、黄庆、陈翠敏、朱静、汪江华201403071 超声引导子宫及卵巢病变原位治疗方法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晶、韩治宇、梁萍、于晓玲、张冰松、关铮、李秀丽、马霞201403019 中国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模式的初步建立北京肿瘤医院郭军、孔燕、斯璐、迟志宏、崔传亮、盛锡楠、毛丽丽、李思明201403128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系列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宽生、曾勇、吴泓、夏锋、李晓武、陈敏、冯凯、黄纪伟201403170 基于异种细胞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安全性研究及临床应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东南大学、江苏省传染病医院施晓雷、丁义涛、顾忠泽、赵伟、吴亚夫、韩冰、任昊桢、郑以山201403038 GP73在肝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毛一雷、杨华瑜、徐海峰、田亚平、桑新亭、卢欣、张宏冰、钟守先201403288 活体肝移植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陈新国、潘澄、徐光勋、李威、蒋文涛、淮明生、刘蕾201403233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及发病学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常光其、李晓曦、林勇杰、胡作军、吕伟明201403132 膀胱癌应用基础及临床治疗重庆医科大学吴小候、罗春丽、张尧、唐伟、何云锋、王德林、尹志康、陈在贤201403123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下尿路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华大学徐月敏、傅强、张耀鹏、王华平、冯超、邵惠丽、陈仕艳、张炯201403294 心脏移植临床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夏家红、方敏、刘金平、史嘉玮、王国华、孙宗全、蒋雄刚201403063 颅底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张俊廷、吴震、贾桂军、张力伟、刘阿力、贾旺、万虹、陈绪珠201403108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NF-KB/PR-B失平衡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郭孙伟、袁蕾、聂姬婵、卢媛、郑峪201403161 乙型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母婴传播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周乙华、胡娅莉、王志群、陈洁、戴毅敏、张姝、武巧珍、许碧云20140309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颜华、由彩云、于金国、毛春洁、张惟、韩金栋、高军、胡艳滨201403100 视网膜脱离视觉功能保护策略研究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汪枫桦、宋正宇、刘海芸、宫媛媛、董凯、王雯秋、冯竞仰201403246 口腔颌面部肿瘤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热化疗干预的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梁新华、李龙江、汤亚玲、潘剑、陈宇、李一、华成舸、张壮201403118 重要疑难真菌病及皮肤病的诊治研究上海长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廖万清、姜远英、潘炜华、曹永兵、施伟民、王彦、方伟、陈敏201403018 生物活性短肽的产学研集成研究北京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李勇、蔡木易、张召锋、王军波、朱翠凤、许雅君、林峰、梁江201403028 HPV DNA检测技术筛查宫颈癌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襄垣县妇幼保健院乔友林、赵方辉、张询、章文华、潘秦镜、陈凤、陈汶、李凌201403043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余宏杰、王宇、杨维中、冯子健、高占成、廖巧红、高立冬、陈恩富201403187 生命不同阶段暴露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男(雄)性生殖发育的损害效应安徽医科大学徐德祥、王华、姬艳丽、孟秀红、张程、陈远华、赵梅201403068 水体生物污染危害、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李君文、屈卫东、舒为群、邱志刚、郑唯韡、陈济安、金敏、谌志强201403116 基于方证相应的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何建成、袁灿兴、孙永宁、浦斌红、庄燕鸿、罗瑞静、滕龙、洪芳201403065 银屑病(白疕)“从血论治”辨证体系的系统确证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王莒生、周冬梅、孙丽蕴、王萍、邓丙戌、张广中、陈维文、张苍国际合作奖1项201404045钱秉中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卫生管理奖2项201405099 日间手术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兴鹏、程南生、钟力炜、唐国春、马洪升、刘国华、许迅、万国华201405211 我国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方鹏骞、张晋、朱嘉龙、王碧艳、熊昌娥、陈婷、张霄艳、张凤帆医学科普奖2项201406183 基于地域特点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系列健康教育科普作品绍兴市人民医院郭航远、袁敏、陈利坚、王勋英、彭放、池菊芳、邢杨波、杨芳芳201406180 《相约健康》综合科普项目浙江省医学会、杭州市卫生局、杭州电视台骆华伟、王莉、滕建荣、方健国、夏茂松、毛国雄、邵珍珍、朱立卫生政策奖1人201407319胡善联复旦大学。

血液科新技术研究进展

血液科新技术研究进展

血液科新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血液科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工具。

本文将对血液科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血液科研究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改变细胞内的基因序列,能够对遗传性疾病进行治疗或预防。

在血液科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血液病的治疗。

例如,在遗传性贫血病的治疗中,通过编辑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成功地纠正了异常基因,将健康的细胞重新引入到患者体内,实现了血红蛋白的正常合成。

这一研究成果为遗传性贫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科诊断中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快速准确分析的技术。

它通过对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对血液中的异常细胞进行鉴定和定量。

在血液科诊断中,流式细胞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流式细胞术,医生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判断血液病的类型和程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免疫治疗在血液科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或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在血液科治疗中,免疫治疗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

例如,采用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淋巴瘤和白血病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具备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杀灭癌细胞,并带来长期的疗效。

四、血浆输注技术在血液科临床中的应用血浆输注技术是一种将新鲜血浆输注给患者的治疗方法。

血浆是由血液离心分离得到的液体部分,其中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

在血液病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血浆输注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输注血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减轻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液体活检技术在血液科研究中的应用液体活检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和细胞来实现早期癌症诊断和治疗监测的技术。

质谱成像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质谱成像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学 报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6):653 - 661653质谱成像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王颂凯1,2,邹宇琛1,2,孙士鹏1,2,闫郅烨1,2,汤维维1,2,李萍1,2*,李彬1,2**(1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98;2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南京 211198)摘 要 质谱成像(MSI)作为一种无标记的分子成像技术,弥补了传统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空间分辨能力的不足,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代谢物、脂质、多肽及蛋白质的组织分布研究。

随着MSI技术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在精确定位药物组织分布、可视化药物代谢过程、追踪药物递送等研究领域备受关注,为药物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本文介绍了多种常见MSI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关键参数、技术优势与不足,重点综述了近年来MSI技术在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药物组织分布研究、药物递送、中药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以期拓展MS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推动药物研发进程。

关键词质谱成像;组织分布;药物临床前研究;药物递送;药物分析;中药分析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5048(2023)06 -0653 -09doi:10.11665/j.issn.1000 -5048.2023091901引用本文王颂凯,邹宇琛,孙士鹏,等.质谱成像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3,54(6):653–661.Cite this article as:WANG Songkai,ZOU Yuchen,SUN Shipeng,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rug research[J].J China Pharm Univ,2023,54(6):653–661.Recent advances i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rug researchWANG Songkai1,2, ZOU Yuchen1,2, SUN Shipeng1,2, YAN Zhiye1,2, TANG Weiwei1,2, LI Ping1,2*, LI Bin1,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Medicin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2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ChinaAbstract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MSI), a label-free molecular imaging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the spatial localization of 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s, lipids, peptides, and proteins,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 of high spatial resolving power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With the nonstop advancement of its achievable sensitivity and spatial resolution, MSI technique has been providing novel perspectives into the preclinical studies of drugs, such as in vivo localization of drugs and their metabolites, visualization of drug metabolism, and drug delivery tracking.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basics of MSI tech⁃niques, including basic principles, key features,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with particular highlight of the recent applications of MSI in drug efficacy and safety evaluation, drug distribution research, drug delivery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recent publications, aiming to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MSI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rugs.Key words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tissue distribution; preclinical drug research; drug delivery;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2374028)收稿日期2023-09-19 通信作者*Tel:************E-mail:liping2004@**Tel:************E-mail:binli@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374028)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6):653 - 661第54 卷药物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结合强度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血液分析仪日常室内质量控制中新鲜血比对方案的建立

血液分析仪日常室内质量控制中新鲜血比对方案的建立

文章编号:1673-8640(2021)06-0662-05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640.2021.06.018血液分析仪日常室内质量控制中新鲜血比对方案的建立郑翠玲,王 力,程 焱,崔 巍(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21)摘要:目的建立新鲜血比对方案,完善血液分析仪日常室内质量控制(IQC),保证临床标本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方法每日采用血液分析仪配套质控品完成IQC后,抽取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内,且血量约为2 mL的新鲜血标本。

选择性能良好的血液分析仪作为靶机,以其他血液分析仪为比对仪器。

以新鲜血标本在靶机中测定的结果作为靶值,比对仪器的测定结果作为测定值,比较靶值和测定值的差异,计算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计数项目的相对偏差。

仪器间相对偏差标准为198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88)允许误差的1/2,血液分析仪运行过程中的相对偏差标准为CLIA'88允许误差的1/3。

根据偏差标准对相对偏差进行评价。

结果比对仪器与靶机的相对偏差符合1/2 CLIA'88允许误差的偏差范围的要求,仪器间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血液分析仪运行过程比对数据的相对偏差符合1/3 CLIA'88允许误差的偏差范围的要求。

结论建立的新鲜血比对方案既能保证血液分析仪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仪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又能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方便、经济、有效的日常IQC。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新鲜血;比对方案;室内质量控制Fresh blood comparison program in daily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of hematology analyzers ZHENG Cuiling,WANG Li,CHENG Yan,CUI Wei.(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the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2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fresh blood comparison program so as to ensure the comparable and consistent results of clinical specimens,and to improve the daily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 of hematology analyzers. Method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daily IQC with supporting quality control products,2 mL fresh blood sample was drawn with test results within reference ranges. A hematology analyzer with good performance was selected as the target,and the remaining instruments were used as comparison instruments. The results tested by the target instrument were used as the target values,while the results tested by the comparison instruments were used as the measured values. Comparing the target values and the measured values,the relative deviations of white blood cell(WBC),red blood cell(RBC),hemoglobin(Hb),hematocrit(HCT) and platelet(PLT) were calculated. The 1/2 of allowable error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of 1988(CLIA'88)was the relative deviation standard between different instruments,while the 1/3 of allowable error was the relative deviation standard of the same hematology analyzer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elative deviation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deviation standard. Results The relative deviations of the comparison data among the comparison instruments and the reference instrument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1/2 CLIA'88 deviation range,showing the accurate and comparable determination results among the instruments. The relative deviations of the comparison data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whole cell analyzers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1/3 CLIA'88 deviation range,indicating the stable instruments. Conclusions The fresh blood comparison program could not only ensure the comparability of determination results among hematology analyzer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ame instrument during operation,but also perform convenient,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IQC on the hematology analyzers.Key words:Hematology analyzer;Fresh blood;Comparison program;Internal quality control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8ZX10302-205);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学研究课题(E2019D07)作者简介:郑翠玲,女,1978年生,博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肿瘤分子诊断研究。

流式细胞术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 F l o w cy t o m e t r y, F C M), 临床上也被称为流式细胞分析,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对单个细胞的多个参数进行定性/ 定量( 相对/ 绝对) 分析的生物医学分析技术,检测速度快、通量高、灵敏度高、采集数据量大、节约样本及成本,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液学、免疫学、肿瘤学、精子学等检验领域,是未来临床检验不可替代的检测方法之一。

传统流式细胞术,也被称为荧光流式细胞术,是基于荧光标记及荧光发射光谱检测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定量方式多为定性分析,检测参数类型单一、数目有限,数据分析复杂且缺乏标准化分析流程,不同检测中心间数据重现性差,这些都限制了它在临床检验中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近年来,为克服以上问题,流式细胞术不断突破与创新,从定性检测发展为定量检测;从单参数分析、双参数分析发展成为多参数分析;从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到胞内抗原及分泌到胞外的抗原;从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发展为检测蛋白定位、蛋白功能及蛋白翻译后修饰等;从一维定量检测发展为二维定量定位分析,从体外检测发展为体内检测等;这些突破使得流式细胞术可以实现从单细胞水平去认识细胞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免疫表型、分子表型甚至各种复杂的信号通路变化等,因此将更为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

1定量流式细胞术定量流式细胞术( Q u a n tit a ti ve fl o w cy t o m e t r y, QFCM),即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或微球上荧光素的中值荧光强度 ( M e d i a n fl u o r e s ce n t i n t e n s it y, M F I ) 或每个细胞结合的抗体单位( A n ti b o d i e s b o und t o p e r ce ll,A BC) 来对生物分子进行相对或绝对定量的流式细胞技术。

定量流式细胞术已被证明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临床检验技术,但由于M F I缺乏标准化度量方法,容易引起不同检测中心检测结果重现性差,导致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靠性, 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因此,标准化M F I测量为流式细胞术实现精确定量分析,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必经之路。

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及CD59对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意义

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及CD59对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意义

常细胞相对减少,也会影响结果[6]。流式 细胞仪和抗 CD55、CD59 单克隆抗体直
细胞表面分子,故异常血细胞膜上 GPI 2.1 CD55 和 CD59 的表达率 对照组 接检测和计数 PNH 患者细胞膜有缺陷
生成障碍,导致 PNH 患者血细胞膜上 中性粒细胞 CD55 绝大部分表达为阳性, 的异常细胞,可大大减少上述因素的影
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 0.05)。 1.2 试剂 鼠抗人 CD55 抗体-荧光素 3 讨论
测中性粒细胞 CD55 -、CD59 -和红细胞 CD59 -均大于 5%。有学者认为,此类患
异硫氰酸酯、鼠抗人 CD59 抗体-荧光素
CD55 又称为衰变加速因子,可加速 者虽然有关 PNH 的溶血试验阴性,但与
提示本方法对pnh的病情评综上所述cd55cd59抗原的检测提高了pnh克隆的检出率不但使典型pnh的诊断更加可靠也可使无典型血红蛋白尿发作的亚临床型pnh得以明和cd59抗原检测j中华血液学杂志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hbvdna水平
现代实用医学 2011 年 5 月 第 23 卷 第 5 期
1 资料与方法
达,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 CD59 呈阴性 率均超过 5%,结合文献超过 5%为异常[5],
表达。见表 1。
检出率为 100%。另 4 例临床从无血红
1.1 一般资料 9 例 PNH 患者,均符合 2.2 不同病情 PNH 患者的 CD55 和 蛋白尿,外周血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无
参考文献[3]诊断标准。其中男 5 例,女 CD59 表达率 将 PNH 患者按病情分为 减少,上述糖水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和
[3] 张振萍,刘建华,李红.尿微量蛋白的联合 检测对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1):88-89.

“检验医学”遇上“人工智能”

“检验医学”遇上“人工智能”

作者简介:陈鸣,男,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诊断及临床检验新技术的研究.作者简介:郭玮,女,教授㊁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的相关研究.作者简介:崔巍,女,研究员,主要从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研究.作者简介:陈瑜,男,主任技师,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及新型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作者简介:刘善荣,男,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早期调控机制和分子诊断的研究.本文引用格式:陈鸣,崔巍,陈瑜,等. 检验医学 遇上 人工智能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5):513G517.专家面对面检验医学 遇上 人工智能陈㊀鸣1,崔㊀巍2,陈㊀瑜3,郭㊀玮4,刘善荣5(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重庆400038;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100021;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浙江杭州310003;4.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5.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200433)㊀㊀关键词:人工智能;㊀检验医学;㊀质量控制;㊀数据管理;㊀床旁检验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G4130.2020.05.001中图法分类号:R 446.1文章编号:1673G4130(2020)05G0513G06文献标识码:A陈鸣㊀㊀陈鸣:人工智能(A I)是研究㊁开发用于模拟㊁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㊁方法㊁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最早可溯源至20世纪50年代,1956年M c C a r t h y 在美国达特默斯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 人工智能的概念.近年来,随着A I 相关学科发展㊁理论建模㊁技术创新㊁软硬件的整体发展,A 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将A I 上升到国家发展规划高度,其中针对医疗领域提出了 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 的任务部署.我国检验医学发展从原始的手工检验起步,经历了半自动化分析到全自动化分析的检验现代化阶段,目前正处在全实验室自动化和实验室信息化时代,而A I 可能为检验医学的下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以专家系统(M E S )㊁人工神经网络(A N N )㊁数据挖掘(D M )为支撑的A I 技术在疾病诊断㊁提升检验流程自动化程度㊁个体化结果的分析和D M 等医学检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期主持人邀请了国内从事智能检验研究的多位专家,一起来探讨A I 技术目前在智能检验领域的优势与挑战,同时对下一步A I 技术领域的方法方向进行了展望.1㊀陈鸣:A I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其在检验医学应用中有何优势,对分析前㊁分析中㊁分析后检验有哪些贡献?崔巍崔巍:A I 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㊁自然语音识别㊁决策支持和语言转换等研究领域.从历史上看,科学的进步㊁工程技术的发展都会应用于医学并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A I 更是如此.通过检索P u b M e d 可发现,过去几年中有83000余篇文献涉及A I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检验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决策所需信息70%来自检验,其主要工作为样本的检测和结果的解读,这正是包括图像识别和决策系统等A I 技术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甚至能颠覆现有的技术和应用.A I 在分析前阶段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标本采集㊁转运和不合格样本识别,如抽血机器人㊁样本转运机器人㊁自动样本传送的无人机及不合格样本的自动识别.在分析中阶段,图像识别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可帮助解决检验项目中的形态学判读问题,包括骨髓片㊁血涂片㊁尿沉渣㊁荧光切片㊁细菌菌落等.通过深度学习和神经元网络,计算机已经能够根据细胞形态对红细胞进行分类.在分析后阶段,A I 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进行智能化的报告审核与复检㊁危急值报告,甚至通过对多个检测项目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试管标签错误.而且,A I技术可以帮助实现从检验报告到诊断报告的转变.采用A I 技术,通过多参数的数据发掘,可以找到外周血中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关键指标,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这是传统地靠单一检验项目做不到的.陈瑜陈瑜: 云大物移智 在检验医学中应用,将颠覆现有技术,突破人类极限,产生许多新的细化领域.分析前,有自动分管和贴码㊁机器人采血㊁机器物流㊁标本分拣机,实验室内有全自动标本前处理系统.分析中,有智能质控㊁中间件㊁自动审核㊁细胞阅片㊁远程检验等新技术.分析后,有智能解释㊁疾病诊断㊁疾病相关因素分析和检验效能评价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主要优势有:优化检验流程,实现机器换人;提升检验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增加患者服务可及性和检验价值.郭玮郭玮:A I 在21世纪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检验医学的高度数据化则为A I 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首先,自动化高通量检验设备的发展使得实验室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人工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进行有效的分析,需要能够自我学习和处理数据的A I 技术;其次,检验医学通过量化的指标描述患者的状态,采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 I S )一类的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数据,这样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库形式便于A I 的学习.高度数据化的特点也促成了A I 在检验医学应用中的优势.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状态,检验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采集了检验各个环节的信息,尝试去了解这些环节对检验结果和患者诊疗的影响,包括分析前㊁分析中㊁分析后各个阶段,这也构成了A I 的应用场景.分析前,A I 可以参考患者信息,为临床医生推荐检测项目,避免遗漏以及浪费;分析检验前标本运输时间,提升运转效率;检查标本检验前状态,自动识别问题标本或不合格标本.检验耗材以及人员等安排管理也可由A I 优化.分析中,A I 可以作为传统质控和检验人员的补充,通过分析数据波动,实时进行质量控制;分析细胞形态学图像信息和高通量检测数据,缓解此类对经验要求较高岗位的人员短缺现象.A I 还可以用于标本流与仪器使用效能平衡的控制.分析后,A I 则可以审核并发现错误报告;进行报告解读和潜在疾病分析;基于实验室数据建立中国人群或地区性参考区间及数据库.刘善荣:A I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已经引起了刘善荣人们的关注,比如在医学影像识别㊁疾病辅助诊断等.检验科自动化程度高,数据量大,且L I S 的普及让这些海量检测数据以电子形式存储.检验大数据为A I 在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目前A I 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检验分析前阶段涉及环节㊁人员多,是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约70%的检验差错可溯源至此阶段.门诊智能采血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排队叫号㊁判断患者检验信息㊁核实检验项目㊁血样传输的全程自动化,提高检验效率,有利于化解因排队等引起的医患纠纷.V a s c u l o gi c 公司研制的采血机器人通过A I 算法综合分析手臂的红外和超声信号,定位静脉最佳采血位点,根据血流量自动调整进针深度,可有效解决人工采血耗时费力的问题,也将缓解患者对采血的畏缩情绪.接受标本后到得出检测结果是检验分析中阶段.这个阶段产生大量数据,A I 的应用将会大大加速检验数据的即时高效分析.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尝试对血涂片㊁尿沉渣涂片等标本进行自动图像识别,但当时的计算能力不够,细胞数据库规模小,因此识别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视觉技术发展,遵循数字扫描成像㊁图像特征提取㊁多层模型训练的范式开发分析系统可以在血细胞㊁尿液有形成分㊁骨髓细胞等多种形态学分析领域进行推广,实现形态学检验的全自动化.有研究人员通过心肌肌钙蛋白I (c T N I )检测结果数据集,建立了多层感知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标本稀释的实验室全自动化管理.该模型降低了人力㊁检测试剂的消耗,避免检验报告发送延迟.这些都提示A I 在检验分析中阶段大有可为.检验分析后阶段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标本来源的患者个体状况差异,个性化审核是智能化审核系统的改进目标.有学者在L I S 中将A I 用于检验结果的审核,用于减少错误发生以及建立标准化报告准则.此模型可根据检验数据进行学习并验证,最后得出较为精确的数学算法,建立智能个性化审核系统.A I 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是个趋势,也必将改变医学检验现在的诊断模式.2㊀陈鸣:A I 的良好性能很大程度需要大数据的支持,面对人体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在进入临床前还有哪些质量管理问题需要解决?崔巍:大数据就是A I 的血液,机器学习㊁深度学习都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持,而目前A I 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获取数据,针对某一对象如何将不同渠道来源的数据整合.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患者个体的差异,医学大数据和其他领域大数据相比更为复杂,特别是临床诊断治疗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隐私.A I和大数据应用于临床,首先要保证网络安全㊁患者信息㊁临床数据的安全,传统的网络安全尚需要不断地完善,而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可大大加强网络数据的安全.其次,要解决数据采集与共享中的伦理和授权问题,哪些数据可以被哪些人员在什么范围内由谁授权使用?如何保护患者和医院诊疗信息不被错误使用?保护患者的隐私是医院的重要职责,因此,不解决伦理和授权问题,每个医院㊁每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就只能独立使用,无法分享,从而限制医学大数据的完整性,也就限制了A I在检验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水平.另外,还必须要解决医学数据的质量和标准化问题.由于不同医院临床实践中所遵循的方案不同,不同医院的数据定义㊁标准不同,不同检测系统存在系统误差,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来源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使用这样的数据训练出来的A I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或者只能在某一系统内使用,不具有通用性.因此,要建立标准化的指南,推广标准化的编码,加强检验结果的互认性,扩大数据适用范围.陈瑜:数据智能㊁机器学习等均需要经数据标注㊁高质量㊁多中心的资料支持,经模型及算法训练㊁测试和参数优化,才能发挥良好的性能.数据的质量是A I的基石,否则是 垃圾 进㊁ 垃圾 出,没有任何应用价值.数据的质量要求如下,(1)数据语义标化:不同来源的数据,其数据格式㊁内容需进行标准化处理; (2)数据质量标化:不同仪器㊁试剂㊁标本等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应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保证不同中心数据的可比性;(3)数据标签标注:数据只有经专家或专用方法进行数据结果的解释(数据标注),否则不知道数据的意义无法进行机器学习;(4)数据完整性检查:疾病诊断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只有提供较完整的数据才做出较正确的结果;(5)数据特征提取:从众多数据源中抽取出机器学习算法不能识别的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为算法可以识别的特征的过程.郭玮:虽然A I在检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医学实践需要对每一个生命负责,因此A I 在进入临床应用前,一定要进行完善的质量管理.而这些质量管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首先,A I是基于检验大数据的,因此检验大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A I的质量.为了保证检验大数据的质量,需要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检验大数据的代表性.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考虑检测方法差异㊁试剂换代和试剂批号更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数据库的梳理㊁更新和不同部门及医院之间数据的共享㊁互认.其次,在检验大数据的基础上,A I需要利用算法进行建模,模型的可靠性决定了A I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这要求A I在建模时也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因此,需要全面考虑生物学变异等潜在的参数建立A I模型.同时,建立出的模型在应用前应该反复验证,并通过贝叶斯更新㊁迁移学习等手段在新的应用场景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最后,A I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会涉及应用合理性和隐私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管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要求在A I进入临床前,需要建立明确的使用流程,以及合适的风险规避预案.刘善荣:A I的良好性能很大程度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但人体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A I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看,A I相关产品进入临床前需要解决以下质量管理问题.第一个重要问题是数据质量以及标准化.由于A I类医疗器械是以大量的临床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数据的质量就有一定的要求.目前A I类的产品普遍以辅助诊断为主要目标,如果基础数据出现偏差,对产品提供的结果会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对数据质量进行识别,不能一味追求大数据从而对最终的输出结果产生影响.而不同的医生使用产品时对同一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而这些数据是否能标准统一化也是影响产品最终输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数据筛查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A I医疗产品需要输入大量的临床数据以及面对形式多样的患者,如何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是一个大问题.同时,产品对于数据量较少的标本,是否会因数据不足无法推算而导致漏诊,是否会有相应的提示.A I产品会进行自我深度学习,但应用前期数据积累时需要对不同技术㊁材料和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人工标记.要防止因为标记人员的水平不同而导致数据在机器上无法准确表达.网络风险以及隐私信息保护也必须要考虑.目前A I类产品大多采用云计算以及云平台进行数据管理,患者的信息存储在云端,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以及不会被黑客等利用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3㊀陈鸣:A I将检验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如何实现向检验数据管理人员或检验医师的职能转型?崔巍:每一次科学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检验医学都会带来检验技术的更新㊁检验能力的提高㊁日常工作流程的改变,并促进检验人员知识和观念的更新甚至岗位职能的转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今天,检验的自动化使得临床检验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和半自动方法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检验常规工作的效率和标本检测能力,使得检验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检测系统的质量控制,开发更多的检验项目;计算机网络和L I S的广泛使用,实现了从抄写报告结果到实现检验结果自动接收的转变,报告打印㊁结果查询,完善㊁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使得检验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工具关注检验结果的审核㊁复检,能够更积极主动地与临床沟通,为临床与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个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检验从业人员的资质和工作重心也在悄然改变,从过去的中专㊁大专学历,到今天的本科㊁硕士㊁博士;从过去的检验技师,到今天的检验医师;从单纯的保证检验结果质量,到关注检验与临床的结合,传统的医学检验,也发展成为当今的检验医学.A I应用于检验,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渐实现从检测报告到诊断报告的转变.借助于A I技术,依托检验的海量数据,检验工作者可以不再对一个个独立的检验项目进行解读,而是通过机器学习对多维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预测,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具价值的检验报告,这也促使检验医技师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甚至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与此同时,也要求检验工作者对计算机㊁A I有更多的了解.近年来,随着A I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增加,2020年高盛㊁摩根大通等顶级投行都减少了传统金融背景人员的录用,大幅增加了工程师职位,招收具有计算机㊁统计背景的人员.可以肯定,随着A I在检验医学应用中的不断发展,医院和检验科对掌握A I系统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人员需求也会越来越多.陈瑜: A I+检验 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可能,但现实非常残酷,真正的应用乏善可陈.假设在理想A I支持下,实现了检验诊断性报告,(1)检验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和检验结果,不同的异常程度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2)结果摘要:健康指数㊁结果等级㊁可能患有的疾病,包括复检时间和个性化建议;(3)项目解读:基于知识图谱的解释和问答;(4)历史结果㊁人群分布;(5)提供病例匹配算法,查找相似患者资料和人群数据概况.这时检验数据库管理员或检验医师的职能增加了A I算法和性能优化,诊断性报告的审核,疾病队列建立和预测,参加多学科综合治疗(M D T).郭玮: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A I在检验医学领域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从当下出发,思考在A I时代检验工作者的职能范畴.当然,那时的职能绝不仅仅是检验数据管理人员或检验医师.因为即使在当下,检验工作也是多维度的,并不是简单的仪器数据收集和检验结果解读,就像外科医生并不等于内科医生加手术机器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可以换一个角度,从A I的本质来思考,A I 对于检验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上文所述,虽然A I能够以相对于人类更快速地进行学习和发现人类不易发现的信息,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等同甚至超出人类的智能.在检验工作中,人类智能是通过一个个检验工作者来体现的.A I的引入也就意味着多了一名或多名检验工作者进行数据判读㊁报告审核㊁结果解读等工作.一方面,这会导致人力资源转移到低通量㊁人工较重的项目,如和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沟通工作.另一方面,这也导致更多检验工作者从常规岗位中解放出来,成为管理者,完成组员到组长的身份转化.与之前不同的是,组长管理的将是A I,但同样需要进行带教㊁管理㊁监管的工作,也就是从事A I的优化㊁维护和监控,这将会对检验工作者在计算科学㊁数据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刘善荣:检验医学的发展及其对临床的支撑需要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检验技师主要进行项目和操作流程管理,确保项目的规范化开展及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检验医师主要是对结果的解读及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随着A I的发展和深度介入医学检验,检验全过程的管理都有可能由A I 完成.检验工作者就需要进行转型,由重技术㊁懂管理㊁重质控㊁懂临床的技术型人才向重问题㊁重方向㊁懂临床㊁重转化的创新型人才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注重以下3个方面: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新理论㊁新技术㊁新方法,逐步形成系统扎实的研发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己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敏锐性,善于把握医学科学新动向,拓展新思维,增强对研发全过程的技术指导㊁把控能力和产品意识;丰富自己与临床沟通的经验,强化为临床医师合理解读检验结果㊁实施临床诊治的能力;能够深入了解临床疾病诊疗的新需求,并评估需求的合理性与可实现性.随着A I在医学检验的介入力度,临床检验检测会变得简洁高效,检验工作者的转型无论对从业人员和学科都非常重要.4㊀陈鸣:检验数据众多,某些指标可能不被人们认识或了解,如何从海量的医疗数据中提取潜在的信息和模式,A I在传统指标二次开发中有哪些应用和挑战?崔巍:传统的检验项目的解读是条例式的,每个项目结果对应一个或几个可能的病理㊁生理状态,如血糖升高既可能是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也可能是应激状态下的高血糖,或是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糖等;反之,某一病理状态也会导致多个检验项目异常,如肝功能损伤可导致转氨酶㊁谷氨酰胺转肽酶㊁胆碱酯酶㊁碱性磷酸酶㊁总胆汁酸等生化指标异常,也会导致DG二聚体等凝血项目的异常,当然,也可能从病原学角度检测到肝炎病毒或抗体.鉴于疾病的复杂性㊁患者个体的差异,以及检测系统性能的差异,单一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其对特定疾病诊断治疗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尽可能多的相关检验项目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维度数据集进行分析,这类似于采用数字编码技术的细菌鉴定,根据同一细菌的不同生化㊁免疫㊁发酵反应结果进行综合判读,鉴定出细菌的菌属.这种多维度的数据集就是通常所指的大数据,A I技术就是对大数据进行统计㊁分析㊁判定的最佳技术路径.采用机器学习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单一检验项目所无法提供的信息,更具临床价值.例如提高疾病风险预测的准确性,预测患者的预后及住院时间.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数据的获取和数据的质量及标准化.陈瑜:检验数据众多,但属于不完整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检测,需要更多的检验㊁检查㊁临床表现等支持,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判断.这些数据存在电子病历㊁L I S㊁医学影像系统等多源异构的系统中.A I 能整合到临床工作流程中,完善海量数据和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辅助诊断效率和准确性.A I能实现个体决策融合为群体决策,包括数据共享㊁隐私保护㊁算法的透明度㊁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性㊁跨多个平台.郭玮:A I除了可以参与检验医学的日常工作,也可以用于检验数据的深度挖掘,对传统指标进行二次开发.疾病引起的人体变化是系统性的,同一疾病可以引起多种检验指标的变化,包括已知的该疾病的特异性指标和未明确相关性的非特异性指标.A I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检验工作者从检验数据中发现非特异性指标与疾病的相关性,甚至潜在的诊断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多种标志物联合应用的数据模型,从而提供更好的疾病诊断㊁疗效预后工具.当然,二次开发意味着对检验数据更加精细的分析,从传统指标显著变化的大趋势延伸到某一疾病㊁某一人群㊁某些生理现象联动的小趋势.这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真实可靠的检验数据集,又需要和临床数据实现有效的整合.而在此之上,二次开发的研究方案和建模流程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来探索和确立.刘善荣: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一方面,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检验数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检验项目的理解和检验数据的解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疾病的发生是机体对致病因素作出的整体反应.但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检验人员,对机体整体指标的变化与疾病发生与治疗的关系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分析,这也导致对大量检验传统指标变化的诊断价值认识不清楚.依托检验大数据建立A I模型对疾病进行诊断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改变了依靠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指标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评估的诊断模式,最大程度避免了疾病的误诊和漏诊;另一方面可以全面评估机体指标的整体变化与疾病发生及治疗之间的关系,可能重新发现或者评估大量传统指标的新用途新价值.依赖L I S 积累的大量数据,A I在传统指标的二次开发可首先在肿瘤㊁心脑血管疾病㊁老年痴呆等重大慢性病中开展.这一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同时面临很多挑战:检验A I诊断模型的建立无法独立开展完成,需要临床科室的病理㊁影像诊断㊁手术㊁用药㊁预后相关数据的佐证和支撑,因此临床科室参与度是很重要的因素;数据的质量是第二个挑战,数据的质量包含临床检测的一致性,比如检测的时间点㊁检测设备,还有数据的可溯源性.数据一致性差,难以溯源,就不可能对疾病相关个体进行有效评估,A I诊断模型的建立和传统指标的二次开发就不可能展开.传统指标的二次开发和检验A I诊断模型的建立与推广将会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诊断模式,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检验专业人员的接受在一定时间内也是这一工作面临的挑战.5㊀陈鸣:床旁检验(P O C T)是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取得检测结果的一类检验方式,A I 在P O C T智能化㊁信息化方面有哪些应用前景?崔巍:P O C T是临床检验的特殊应用场景,是实验室检验的延伸,也受益于A I技术.嵌入A I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监测贫血㊁尿路感染㊁糖尿病㊁心房颤动㊁中风等12种疾病,并实时记录血压㊁心电图㊁体温㊁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5个生命体征. P O C T产品简单易用,无论是在临床科室还是居家保健,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国内大多P O C T的应用还处于单机方式,但随着5G网络的建设以及物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展,可以预见在很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的产品都会具备蓝牙㊁4G/5G㊁W i F i等无线连接能力.由于P O C T产品的使用者大多不是专业的检验人员,因此更需要简单清晰的结论,并希望能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疗效给出趋势性的监测,这正是A I 的应用前景.当大量的使用者检测得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使用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根据特定的算法,云端可为每一个检测结果反馈评估意见,将对患者提供警示和预测等建议.陈瑜:P O C T适宜居家检验,在智能化㊁信息化管理方面更有优势:(1)患者的依从性高,可以收集患者的自我跟踪数据,如饮食㊁运动㊁生命体征等,结合基于循证的临床知识㊁潜在的生物学机制㊁基于人口的健康风险评估,进一步提高疾病或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将P O C T结果以直接明了的文字描述呈现给患者,可进行全面的㊁动态的解释或诊断报告,更利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必要时可以和医疗机构整合,推荐医生.郭玮:P O C T和可穿戴检测设备是常规检验的重要补充.为了实现便携性,P O C T一定程度上损失了数据的精度,为A I的应用设置了障(下转第531页)。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脑脊液细胞学诊断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脑脊液细胞学诊断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脑脊液细胞学诊断关鸿志;汪玄;赵燕环;郭玉璞;陈琳;梁智勇;钟定荣;李剑;崔巍;钱敏;任海涛;凌庆【摘要】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方法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PCNSL的诊断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分析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结果21例患者临床-神经影像学分型包括脑脊膜型13例,实质型4例,室管膜(下)型3例,眼型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1例均见淋巴瘤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检查17例呈B淋巴细胞优势,符合B淋巴细胞来源淋巴瘤,10例Ki67阳性细胞比例在40%~60%.7例流式细胞分析中5例以B细胞为主,B细胞比例66%~87%;1例以NK/T细胞为主.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3例为IgH单克隆,1例为T 细胞受体单克隆.最终6例行脑活检并确诊PCNSL.综合上述结果,21例确诊PCNSL,其中B细胞型19例,T细胞型2例.结论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基因重排检测和流式细胞分析的脑脊液学方法,是诊断PCNSL的重要途径.【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03)003【总页数】6页(P273-278)【关键词】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作者】关鸿志;汪玄;赵燕环;郭玉璞;陈琳;梁智勇;钟定荣;李剑;崔巍;钱敏;任海涛;凌庆【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曾经是一种少见颅内肿瘤,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临床上PCNSL已经成为“颅内病变查因”主要的鉴别诊断之一,而PCNSL的某些特殊类型如脑膜型更是临床和病理学诊断的难题。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崔巍;吴卫【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05(7)2【摘要】采用流式细胞术不但可以对细胞表面的抗原和受体进行分析,对细胞内的抗原或分子也可以进行检测.细胞微球试验(CBA)技术的出现,使得流式细胞仪的应用范围从细胞检测发展到细胞外检测.目前,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分析,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上CD55和CD59的检测,肺泡灌洗液中T细胞亚群的检测,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和GPIb/IX的检测,干细胞CD34的计数,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计数等.此外,其他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还包括细胞周期时相和倍体分析,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复合蛋白和GMP140的测定,耐药蛋白和突变型P53的测定等.随着检测方法学的成熟,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细菌学检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总页数】5页(P147-151)【作者】崔巍;吴卫【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R33【相关文献】1.流式细胞术在微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Ⅰ、流式细胞术对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测量方法的探讨 [J], 张利华2.植物研究中的流式细胞术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进展 [J], 翟妞;周会娜;许亚龙;刘萍萍;陈千思;郑庆霞;张其东;陈霞;张慧;徐国云3.实践教学法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探讨——OSCE在研究生轮转出科考核中的应用研究 [J], 安智;贺巧艳4.实践教学法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探讨——OSCE在研究生轮转出科考核中的应用研究 [J], 安智;贺巧艳5.文献报告会教学法在武汉市某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J], 李希;吴骁伟;尹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崔俐;林卫红;徐丹;扬弋;王绍;张淑琴【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06(010)008【摘要】神经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50%以上,具有侵袭性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的特点。

临床常规化疗药物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且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全身的毒副作用,使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

抑胶素作为一种特异性氯离子通道阻滞剂,它能特异性与胶质瘤细胞表面的氯离子通道结合,进而杀死瘤细胞,是高效低毒、不易发生耐药的抗胶质瘤药物。

【总页数】2页(P830-831)【作者】崔俐;林卫红;徐丹;扬弋;王绍;张淑琴【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J], 姜慧轶;林卫红;马涤辉;刘仕成;崔俐2.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的体内试验 [J], 崔俐;林卫红;孙艳梅;徐丹3.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抑瘤效应及对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J], 崔俐;林卫红;姜慧轶;王绍;张淑琴4.抑胶素对C6脑胶质瘤细胞缝隙连接蛋白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J], 林卫红;崔俐;马涤辉;谢晓娜;姜慧轶;王绍5.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J], 林卫红;马涤辉;崔俐;谢晓娜;姜慧轶;王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NH实验室诊断及规范化操作探讨

PNH实验室诊断及规范化操作探讨

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FLARE)
ssc Count
CD45
FLARE
原理: 气单胞菌溶素(aerolysin) 直接连接于GPI锚蛋白,GPI阴 性的PNH细胞对aerolysin出现抵抗。利用这一特性,采用荧 光素(如ALEXA-488)标记aerolysin变异体(FLARE),通过 流式细胞术或激光共聚焦等方法分析GPI阳性或阴性细胞

CD55和CD59计数
外周血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CD55和CD59表达
• 健康人 – 完全阳性 – 单一阳性峰
• PNH – 表达出现缺失 – 双峰/三峰/单一阴性峰
FSC

CD55
CD59
CD59更适合鉴定PNH红细胞克隆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nd related disorders by flow cytometry. Sourc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Oncology, 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ons, Baltimore, Maryland 21231, USA. BACKGROUND: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is a rar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isorder
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CD59表达
B细胞CD59的表达
健康人淋巴细胞上CD59不完全阳性表达,尤其 是CD8+T细胞和NK细胞
n=50
Cwuwi wW.ethi,emeteagla. llEexryp.rceosmsion of CD59 on lymphocytes and the subsets and its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paroxysmai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diagnosis. Clin Lab Haematol, 2004. 26, 95-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DS免疫表型及分子诊断进展
崔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背景 MDS诊断进展
细胞表面分子
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
单纯形态学 1976年FAB分型
细胞内部遗传物质
染色体核型 + 基因分子生物学
诊断标准
MDS 诊断需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确定标准 (⑴)必要条件: ① 持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红细胞 (HGB<110 g/L)、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1.5×109/L]、血小板 (PLT<100×109/L); ② 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患 (2) 确定标准: ① 发育异常: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发育异 常细胞的比例≥10%; ②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 ③ 原始细胞:骨髓涂片中达 5%~19%; ④ MDS 常见染色体异常。
正常造血过程中: 原始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CD45增强(绿色箭头) 原始细胞向粒细胞分化:先是颗粒增多/SSC增强,早幼粒时SSC达到顶峰,后颗粒减少, CD45增强(橙色箭头) MDS时:粒细胞颗粒度减低/SSC减小,“Blast hole”被趋于成熟的粒细胞占据,单用 CD45/SSC射门时可能导致原始细胞计数不准确
SF3B1突变见于75.3%的RARS/RCMD-RS
Yoshida K, et al. Nature 2011; 478: 64-69.
K700E为SF3B1最常见突变位点
Papaemmanuil E,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365: 1384-1395.
SF3B1突变MDS表型特征
诊断——SF3B1突变
SF3B1: Splicing Factor 3B Subunit 1 (剪接因子3B亚基1) 其编码蛋白是剪切体中U2小核核糖核蛋白(U2snRNP)的核心成分,在RNA剪接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SF3B1基因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与多种恶性血液病有关。
Yoshida K, et al. Nature 2011; 478: 64-6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年版)
诊断标准
当患者符合必要条件、未达确定标准、临床表现高度疑似 MDS 时,应进
行MDS辅助诊断标准指标的检测 辅助标准: ① 流式细胞术检查结果显示骨髓细胞表型异常,提示红细胞系和(或) 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 ② 遗传学分析提示存在明确的单克隆细胞群; ③ 骨髓和(或)外周血中祖细胞的 CFU(±集簇)形成显著和持久减少。 符合者基本为伴有骨髓功能衰竭的克隆性髓系疾病,此类患者诊断为高度 疑似 MDS。
500,000 细胞/管 上机检测
PBS+ 0.5%PFA
室温放置 <24小时
室温 10分钟
<300g
室温,避光 15分钟
抗体选择
粒细胞成熟过程中核心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
原始 早幼 中幼 晚幼、杆状核 分叶核
Leuk. Res. 2008;32(1):5–17.
MDS病态造血表现
正常对照 MDS
2016 WHO 髓系肿瘤新分类
2016 WHO 髓系肿瘤新分类
2016 WHO 髓系肿瘤新分类
MDS: Report requirements and tips
Report: • Must still count morphologic blast % in blood and BM and include actual % in report • Provide % dysplasia (any unique features) • Flow cytometry “ok” as ancillary tool, but not required • Flow blast % should not replace morphologic % • Cytogenetics required on all cases (del 5q, other) • Molecular testing has utility (e.g. SF3B1 (if rings), NPM1 (if approaches AML), TP53 (prognosis)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年版)
诊断方法
MDS免疫分型
Ø Ø Ø Ø
操作流程的规范化 抗体选择 分析方案的选择 流式积分系统
操作流程
抗凝剂: 首选肝素 (备选EDTA) 骨髓标本 裂解红细胞
氯化铵 红细胞裂解液 (不含固定剂) 离心 洗涤 染色
PBS+ 0.5%BSA/HSA 洗涤 固定
• 白细胞计数更高 • 血小板计数更高 • 无进展生存期更长
Papaemmanuil E,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365: 1384-1395.
SF3B1突变有望成为独立亚型纳入MDS诊断标准
Malcovati L, et al. Blood. 2014;124(9):1513–21.
Leuk. Res. 2008;32(1):5–17.
MDS病态造血表现——粒细胞
粒细胞CD13/CD16表达模式 正常对照 MDS
MDS患者未成熟粒细胞CD13表达缺失
Leuk. Res. 2008;32(1):5–17.
MDS病态造血表现——粒细胞
MDS患者中性粒细 胞颗粒度减少
粒细胞CD13/CD16 表达模式异常
MDS患者幼稚单核细胞 (CD36+CD14-)增多 或成熟单核细胞CD14表 达减弱/缺失
MDS患者单核细胞 异常表达CD56
Leukemia (2012) 26, 1730 - 1741
MDS病态造血表现——红系组分
MDS患者红系组分CD71/CD235a表达模式改变
Leukemia (2012) 26, 1730 - 1741
MDS流式评分系统
MDS流式评分系统
Ogata流式评分系统

表 Ogata 参数 CD34+髓系原始细胞百分比(%) CD34+B 系祖细胞百分比(%) 淋
式评分系统 cut-off 值 ≥2 ≤5 ≤4 或≥7.5 ≤6 得分 1 1 1 1
巴细胞/髓系原始细胞 CD45 平均荧光强度比值 淋
Leukemia (2012) 26, 1730 - 1741
MDS病态造血表现——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粒细胞 CD11b/HLA-DR表达模式
正常对照 MDS
MDS患者单核细胞 增多,且HLA-DR弱 表达部分显著增多
粒细胞正常
Leuk. Res. 2008;32(1):5–17.
MDS病态造血表现——单核细胞
粒细胞/ 巴细胞 SSC 峰值比 得分≥2 时即为 Nhomakorabea合 MDS
Ogata流式评分系统
P4
Della Porta MG, et al. Haematologica. 2012;97(8):1209–17.
MDS分子诊断进展
90%MDS存在重现性基因突变
Rafael Bejar, and David P. Steensma Blood 2014;124:279328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