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全解
化学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c4f554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2.png)
化学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化学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溶液中物质的行为以及酸碱反应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离度的定义、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影响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离度的定义电离度是指在溶液中溶解的物质分子或离子的离解程度。
当物质溶解时,其中的分子或离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部分分子或离子会发生离解,形成溶液中的离子。
电离度可以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的离解程度,它通常用符号α表示,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物质的电离反应的平衡常数。
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可以用离子浓度的比值来表示电离平衡常数。
以酸碱反应为例,对于弱酸HA的电离反应:HA ⇌ H+ + A-电离平衡常数Ka可以用下式表示:Ka = [H+][A-]/[HA]其中[H+]表示氢离子(质子)的浓度,[A-]表示阴离子的浓度,[HA]表示酸分子的浓度。
电离平衡常数的值越大,说明酸的电离程度越大。
三、影响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有显著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动能,使得反应速率增加,促进电离反应的进行。
2. 溶液浓度: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对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溶液浓度越高,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越大。
这是因为溶液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促进电离反应的进行。
3. 溶剂性质:溶剂的性质对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也有一定影响。
不同溶剂对物质的电离程度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剂通常会增加物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而非极性溶剂则相反。
4. 分子结构: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会影响其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
分子中的官能团以及原子间的键的强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
综上所述,化学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是描述溶液中物质行为的重要指标。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e540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a.png)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的科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是重要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总结一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
一、电离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电离度是指在某种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离解并形成水合离子的程度。
电离度的计算方法可以依据溶液的浓度和离解度公式来进行。
1.1 浓度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电离度之前,首先需要计算溶液中每种离子或溶质的浓度。
浓度(C)可以用溶质物质的物质量(m)与溶剂的体积(V)之比来表示,即C = m/V。
常用的浓度单位包括摩尔/升(mol/L)。
1.2 电离度的计算方法电离度(α)是指溶液中电离物质的分子离解数与总物质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
在实际计算中,电离度通常用离解度(α)来近似代替。
离解度是指溶液中电离物质离解为离子的程度。
离解度可以通过浓度计算得到。
若溶质A存在于水溶液中,溶液浓度为Ca,该溶质完全离解为离子时,离解度为1。
若溶质只有一部分离解为离子时,离解度小于1。
离解度(α)可以用离解度公式来进行计算:α = (Ca - Cb)/Ca其中,Ca为分子完全离解为离子后的浓度,Cb为实际离解物质的浓度。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的比值的定量度量。
它用于衡量反应的偏向性和反应的速率。
2.1 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一个反应的电离平衡常数(K)可以通过给定反应物和产物浓度的比值来计算。
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A + bB ⇌ cC + dD其中,a、b、c、d分别为反应物和产物的化学计量系数。
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为:K = (C^c * D^d) / (A^a * B^b)其中,C、D、A、B分别为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
2.2 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电离平衡常数(K)的值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偏向性。
当K>1时,反应向产物方向偏向;当K<1时,反应向反应物方向偏向;当K=1时,反应在反应物与产物之间达到平衡。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0142c4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a.png)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化学是一门涉及物质变化与性质的科学,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电离与电离平衡。
电离是指物质在溶液中将分子或离子分解成离子的过程,电离平衡则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正反应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掌握物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来总结一下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应用。
一、电离度的计算方法1. 电离度的定义电离度(α)是指溶液中电离物质得到离子的能力和程度。
通常以离子浓度与溶质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即α = [离子浓度] / [溶质浓度]。
2. 电离度的计算公式在溶液中,当物质A电离为x和y个离子时,其电离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α = (x + y) / c其中,c为物质A的浓度。
3. 电离度的应用电离度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比如溶液的电导率、电解质的强弱比较等。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 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电离平衡常数(K)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比的一个常数。
对于一个反应aA ⇌ bB + cC,其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K = [B]^b [C]^c / [A]^a。
2. 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计算电离平衡常数:(1) 给定各物质的浓度,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平衡浓度关系来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2) 利用Tafel方程进行计算,Tafel方程是将电极的电势表示为浓度的函数,可用于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3. 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化学平衡问题的解决中,比如反应的进行方向、反应的平衡位置、化学反应的速率等。
三、教学方法与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离反应和电离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考点强化电离平衡常数及相关计算
![考点强化电离平衡常数及相关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a7f4cc4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1.png)
考点强化电离平衡常数及相关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相或溶液中,反应中生成的离子浓度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它描述了酸碱性质和溶解度等重要的化学行为。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方法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取决于反应的类型。
我们可以将反应分为酸碱反应、溶解度反应和气相反应。
在酸碱反应中,电离平衡常数通常使用酸度计算,即酸解离常数。
以酸HA为例,它在溶液中可解离为H+和A-,其反应方程为HA ⇌ H+ + A-。
酸度常数Ka定义为[H+][A-]/[HA],其中[H+]表示氢离子浓度,[A-]为阴离子浓度,[HA]为酸浓度。
酸度常数的对数值称为pKa,pKa = -logKa。
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来测定酸的酸度常数或pKa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方法来预测。
在溶解度反应中,电离平衡常数又被称为溶解度常数。
以固体AgCl的溶解度反应为例,AgCl在水中溶解为Ag+和Cl-,其反应方程为AgCl(s) ⇌ Ag+(aq) + Cl-(aq)。
溶解度常数Ksp定义为[Ag+][Cl-]/[AgCl],其中[Ag+]表示Ag离子浓度,[Cl-]为Cl离子浓度,[AgCl]为AgCl浓度。
Ksp的值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来测定。
溶解度常数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溶解。
在气相反应中,电离平衡常数通常使用平衡常数来表示。
以气体反应A(g) ⇌ B(g)为例,反应方程可以表示为A ⇌ B。
平衡常数Keq定义为[B]/[A],其中[B]表示B的浓度,[A]为A的浓度。
当A和B分别为气体时,Keq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来测定。
平衡常数越大,说明B的生成倾向性越大。
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时,需要注意反应的浓度或分压。
在溶液中,浓度可以通过化学计量关系和溶解度等计算得到。
在气相反应中,可以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分压。
此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的温度因素。
电离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通常可以通过Van 't Hoff方程来预测。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电离度 电离平衡常数(知识梳理及训练)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电离度 电离平衡常数(知识梳理及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2427996b9e314332396893f1.png)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电离度 电离平衡常数(知识梳理及训练)核心知识梳理1.电离度(1)电离度概念与表达式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占弱电解质分子总数的百分数。
(常用符号α表示) 可用数学式表示为α=已电离弱电解质分子数弱电解质分子初始总数×100%或α=已电离弱电解质物质的量(mol )弱电解质初始总物质的量(mol )×100%或α=已电离弱电解质浓度(mol·L -1)弱电解质初始浓度(mol·L -1)×100% 即α=Δcc×100%(c :弱电解质初始浓度,Δc :已电离弱电解质浓度)(2)意义:衡量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在相同条件下(浓度、温度相同),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度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
(3)影响因素问题思考20 ℃时,在0.5 L 0.2 mol·L-1的HA 溶液中,有0.01 mol·L-1的HA 电离成离子,求该温度下的电离度。
答案 α=0.01 mol·L -10.2 mol·L -1×100%=5%。
2.电离平衡常数 (1)①填写下表(25 ℃)弱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 电离常数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K b =1.8×10-5 CH 3COOH CH 3COOHCH 3COO -+H +K a =1.8×10-5 HClOHClOH ++ClO -K a =3.0×10-8②CH 3COOH 酸性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HClO 酸性,判断的依据:相同条件下,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c (H +)越大,酸性越强。
③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能够反映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电离平衡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溶液中电离度的计算和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
![溶液中电离度的计算和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91f938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4.png)
平衡常数的应用: 用于计算反应的 平衡组成,预测 反应方向和程度
定义: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 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
表达式:Kc=([C]^p×[D]^q)/([A]^m×[B]^n),其中C、D等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p、q等表示它 们的系数次幂
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及反应程度 计算反应热力学函数的变化 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预测反应方向和平衡组成
PART THREE
电离度是描述电解质在溶液中离解程度的物理量,而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关系。
电离度和平衡常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可以通过平衡常数来计算电离度,反之亦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电离度的大小影响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的大小又影响化学反应的 进行。
了解电离度和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和规律。
解释电离度和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分析电离度和平衡常数在化学平衡移动中的作用 探讨电离度和平衡常数在化学反应方向判断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电离度和平衡常数在实验设计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汇报人:XX
溶剂:极性溶剂中 电离程度增大
判断弱电解质的强弱
计算弱酸或弱碱的浓度
计算溶液的pH值
计算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
PART TWO
平衡常数: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 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时,反应物和 生成物浓度的相 对比值
平衡常数的计算
公
式
:
Kc=c(C)^p×c(
D)^q/c(A)^m
×c(B)^n
平衡常数的意义: 表示反应的进行 程度,Kc越大, 反应进行越完全
高中化学-第3课时 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
![高中化学-第3课时 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https://img.taocdn.com/s3/m/13db3ed0f12d2af90342e601.png)
电离平衡常数 1.概念: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
中电离出来的各种离子浓度幂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 度幂的比值是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例如:HF H++F-
c ( H+) .c( F-)
Ka=
c(HF)
④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使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五、平衡移动分析
勒夏特列原理仍适用
练习达标
1.将0 .1mol/L的氨水稀释10倍,随着氨水浓度的降低,下列数据逐 渐增大的是( )AC
A.[H+]
B. [OH- ]
C.[OH-] /[NH3·H2O] D.[NH4+]
画出用水稀释冰醋酸时离子浓度随加水量的 变化曲线。
NH3·H2O NH4++OH-
Kb=
c ( NH4+).c( OH- ) c(NH3·H2O)
科学视野P42:电离常数
如:H2S
H++HS- K1=1.3×10-7
HS-
H++S2- K2=1.3×10-15
一般K1>>K2 >>K3 , 说明多元弱酸的电 离主要以第一步为主
a、第一步电离出的H+抑制了第二步的电离。(主要原因)
②同一物质: 因为电离是吸热过程。 K 值只随温度变化,温度越高,K越大。
1.电离常数的意义:判断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
练习
递进题组
25 ℃时,部分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化学式 电离平衡
常数
CH3COOH 1.7×10-5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cfbd44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2.png)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化学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而又复杂的学科,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以期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
一、物质的电离度的计算方法物质的电离度是指在溶液中的一部分分子或离子发生电离的比例。
电离度计算方法的核心在于应用了电离平衡的原理。
电离度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α = (n / N) × 100%其中,α表示电离度,n表示电离物质中已经发生电离的物质的量(mol),N表示电离物质的总量(mol)。
例如,当有一个物质A分子的溶液中,已经有1mol的A分子电离成了离子,A的总量为2mol,则可以计算得到电离度为50%。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化学反应的产物浓度与反应物浓度的比值的常数。
对于一般的电离平衡反应:A ⇌ B + C,可以应用电离度的概念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平衡常数K的计算方法如下:K = [B] × [C] / [A]其中,[A]、[B]和[C]分别表示反应物A、产物B和产物C的浓度。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点拨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然后给予指导和解释。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利用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师可以模拟物质的电离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理解。
例如,可以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及其与电离度的关系。
3. 数学和化学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如代数方法和计算公式,辅助计算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
高中化学知识点—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电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4f6d2672fad6195f302ba60f.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概 念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仅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化合物类型 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所含物质 强酸、强碱、盐等 水、弱酸、弱碱电离情况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电离不可逆) 不完全电离(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联 系 都属于电解质说明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个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特点: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可根据此原理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情况. ①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电离方程式中用可逆符号“”表示.例如:CH 3COOH CH 3COO - + H +NH 3·H 2O NH 4+ + OH -②将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增多,但电解质的分子数减少,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性降低.③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升高温度,可使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多,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④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相同的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例如,在0.1mol ·L -1”滴有氨水的溶液(显浅红色)中,存在电离平衡NH 3·H 2O NH 4+ + OH -.当向其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a . NH 4Cl 固体.由于增大了c(NH 4+),使NH 3·H 2O 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 -)减小,溶液红色变浅.b .NaOH 固体.NaOH 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OH -抑制了NH 3·H 2O 的电离,从而使平衡逆向移动. [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弱酸的电离常数用K a 表示,弱碱的电离常数用K b 表示. (1)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①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常数表达式: 例如,一定温度下CH 3COOH 的电离常数为:CH 3COOH CH 3COO - + H +)()()(33COOH CH c COO CH c H c Ka -+⋅=一定温度下NH 3·H 2O 的电离常数为:NH 3·H 2O NH 4+ + OH -)()()(234O H NH c OH c NH c Kb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特点及电离常数表达式:a .分步电离.是几元酸就分几步电离.每步电离只能产生一个H +,每一步电离都有其相应的电离常数.b .电离程度逐渐减小,且K 1》K 2》K 3,故多元弱酸溶液中平衡时的H +主要来源于第一步.所以,在比较多元弱酸的酸性强弱时,只需比较其K1即可.例如25℃时,H 3PO 4的电离; H 3PO 4 H 2PO 4-+ H + 343421105.7)()()(-+-⨯=⋅=PO H c H c PO H c KH 2PO 4-HPO 42-+ H +842242102.6)()()(--+-⨯=⋅=PO H c H c HPO c KHPO 42-PO 43-+ H +132********.2)()()(--+-⨯=⋅=HPO c H c PO c K注意 a .电离常数表达式中各组分的浓度均为平衡浓度.b .多元弱酸溶液中的c(H +)是各步电离产生的c(H +)的总和,在每步的电离常数表达式中的c(H +)是指溶液中H+的总浓度而不是该步电离产生的c(H +).(2)电离常数的特征.同一弱电解质的稀溶液的电离常数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无关,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K 值不变;温度不同,K 值也不同.但由于电离常数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在室温时,可不考虑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3)电离常数的意义:①表明弱电解质电离的难易程度.K 值越大,离子浓度越大,该电解质越易电离;反之,电解质越难电离.②比较弱酸或弱碱相对强弱.例如在25℃时,HNO 2的K =4.6×10-4,CH 3COOH 的K =1.8×10-5,因此HNO 2的酸性比CH 3COOH 的酸性强. 6.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方程式.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像酸一样电离出极少量的H +,又能像碱一样电离出少量的OH -(这叫做水的自偶电离).水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H 2O + H 2O H 3O + + OH -简写为:H 2O H + + OH -(2)水的离子积K W .一定温度下,水的电离常数为:)()()(2O H c OH c H c K -+⋅=即c(H +)·c(OH -)=K ·c(H 2O)设水的密度为1 g ·cm3,则1 L H 2O =1 000 mL H 2O =1 000 gH 20=55.6 mol ,即H 2O 的起始浓度为55.6 mol ·L -1.由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它电离时消耗的水与电离前相比,可忽略不计.例如,25℃时,1 LH 2O 中已电离的H 2O 为10-7mol ,所以c(H 2O)≈55.6 mol ·L -1,即K ·c(H 2O)为一常数,这个新的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表示为:c(H +)·c(OH -)=K W说明 ①一定温度下,由于K W 为一常数,故通常不写单位,如25℃时K W =1×10-14.②K W 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温度不变,K W 不变;温度变化,K W 也发生变化.③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时,纯水中的c(H +)、c(OH -)同时增大,K W 也随着增大.例如:25℃时,c(H ’)=(OH -)=1×10-7 mol ·L -1 ,K W =1×10-14100℃时,c(H ’)=(OH -)=1×10-6 mol ·L -1 ,K W =1×10-12但由于c(H +)与c(OH -)始终保持相等,故仍显中性.④在任何以水为溶剂的溶液中都存在H +和OH -,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当溶液中的c(H +)增大时,c(OH -)将减小;反之,当溶液中的c(OH -)增大时,c(H +)则必然减小.但无论在中性、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c(H +)与c(OH -)的乘积(即K W )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的稀溶液.只要温度相同,不论是在纯水中,还是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K W 都是相同的.⑤一定温度下,不论是纯水中,还是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由H 2O 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总是相等的.如25℃时,0.1 mol ·L-1的盐酸中,c 水(H +)=c(OH -)=1.010114-⨯=1×10-13 mol ·L -1. ⑥水的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例如,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均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即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向水中投入活泼金属如钠等,由于金属与水电离产生的H +直接作用而促进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的实质]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的电离,因此都含有H +和OH -.一种溶液是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是由该溶液中的c(H +)与c(OH -)的相对大小来决定的.酸性溶液:c(H +)>c(OH -)中性溶液:c(H +)=c(OH -)碱性溶液:c(H +)<c(OH -)例如:25℃时,因为K W =1×10-14,所以:中性溶液:c(H +)=c(OH -)=1×10-7 mol ·L -1酸性溶液:c(H +)>1×10-7 mol ·L -1,c(OH -)<1×10-7 mol ·L -1碱性溶液:c(H +)<1×10-7 mol ·L -1,c(OH -) >1×10-7 mol ·L -1100℃时,因为K W =1×10-12,所以:中性溶液:c(H +)=c(OH -)=1×10-6 mol ·L -1酸性溶液:c(H +)>1×10-6 mol ·L -1,c(OH -)<1×10-6 mol ·L -1碱性溶液:c(H +)<1×10-6 mol ·L -1,c(OH -) >1×10-6 mol ·L -1[溶液的pH](1)溶液的pH 的概念:在c(H +)≤1 mol ·L -1的水溶液中,采用c(H +)的负对数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2)数学表达式: pH =-1g[c(H +)]若c(H +)=10-n mol ·L -1,则pH =n .若c(H +) =m ×10-n mol ·L -1,则pH =n -lgm . (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pH 的关系. ①常温(25℃)时:pH =7,溶液呈中性,c(H +)=c(OH -)=1×10-7 mol ·L -1.Ph <7,溶液呈酸性,pH 小(大) c(H +)大(小) 溶液的酸性强(弱).PH >7,溶液呈碱性,pH 大(小) c(OH -)大(小) 溶液的碱性强(弱).②pH 范围为0~14之间.pH =0的溶液中并非无H +,而是c(H +)=1mol ·L -1;pH =14的溶液中并非没有OH -,而是c(OH -)=1 mol ·L -1.pH 减小(增大)n 倍,则c(H +)增大为原来的10n 倍(减小为原来的1/10n 倍),相应的c(OH -)减小为原来1/10n 倍(增大为原来的10n 倍).③当溶液中的c(H +)>1mol ·L -1时,pH <0;c(OH -)>1mol ·L -1时,pH >14.因此,当溶液中的c(H +)或c(OH -)大于mol ·L -1时,一般不用p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c(H +)或c(OH -)来表示.所以,pH 只适用于c(H +)或c(OH -)≤1 mol ·L -1的稀溶液.④也可以用pO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 是OH -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OH =一lg[c(OH -)].因为25℃时,c(H +)·c(OH -)=1×10-14,所以:pH + pOH =14. [溶液中pH 的计算] (1)基本关系式:①pH =-1g[c(H +)]②c(H +)=10-pH mol ·L -1③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总是相等的,即:c 水(H +)=c 水(OH -).④常温(25℃)时,c(H +)·c(OH -)=1×10-14⑤n 元强酸溶液中c(H +)=n ·c 酸;n 元强碱溶液中c(OH -)=n ·c 碱· (2)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溶液加水稀释后pH 的计算. ①强酸与弱酸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由于弱酸中原来未电离的弱酸分子进一步电离出离子,故弱酸的pH 变化小.设稀释10n 倍,则:强酸:pH 稀 = pH 原 + n 弱酸:pH 稀 < pH 原 + n当加水稀释至由溶质酸电离产生的c 酸(H +)<10-6 mol ·L -1时,则必须考虑水的电离.如pH =5的盐酸稀释1 000倍时,pH 稀=6.98,而不是等于8.因此,酸溶液无论如何稀释,溶液的pH 都不会大于7. ②强碱与弱碱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弱碱的pH 变化小.设均稀释10n 倍,则: 强碱:pH 稀 = pH 原 — n 弱碱:pH 稀 > pH 原 — n当加水稀释至由溶质碱电离产生的c(OH -)<10-6 mol ·L -1时,则必须考虑水的电离.如pH =9的NaOH 溶液稀释1 000倍时,pH 稀≈7,而不是等于6.因此,碱溶液无论如何稀释,溶液的pH 都不会小于7. (3)两强酸或两强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 ①两强酸溶液混合.先求出:212211V V V H c V H c H c ++=+++)()()(酸 再求;pH 混=-1g[c 混(H +)] 注:V 1、V 2的单位可为L 或mL ,但必须一致.②两强碱溶液混合.求算两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时,不能直接根据题中给出的碱的pH 求算混合液的pH ,而必须先分别求出两强碱溶液中的c(OH -),再依下式求算c 混(OH -):212211V V V OH c V OH c OH c ++=---)()()(混然后求出c 混(H +)、pH 混.例如:将pH =8的Ba(OH)2溶液与pH =10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c(H +)应为2×10-10 mol ·L -1,而不是(10-10 + 10-8)/2 mol ·L -1.(4)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解题步骤:分别求出酸中的n(H +)、碱中的n(OH -)→依H + + OH -=H 2O 比较出n(H +)与n(OH -)的大小.①n(H +)=n(OH -)时,恰好中和,混合液显中性;pH =7.[反之,若混合液的pH =7,则必有n(H +)=n(OH -)]②n(H +)>n(OH -)时,酸过量,则:碱酸余碱酸酸)()()()(V V H n V V OH n H n H c +=+-=+-++再求出pH 混(求得的pH 混必小于7).注:若已知pH 混<7,则必须利用上式进行相关计算.⑧ n(H +)< n(OH -)时,碱过量.则:碱酸余碱酸酸)()()()(V V OH n V V H n OH n OH c +=+-=-+--然后求出c 混(H +)、pH 混.注:若已知pH 混>7,则必须利用上式进行相关计算.(5)强酸与强碱混合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时,强酸的pH 酸、强碱的pH 碱与强酸溶液体积V 酸、强碱溶液体积V 碱之间的关系:当溶液呈中性时:n(H +) =n(OH -)即:c(H +)·V 酸=c(OH -)·V 碱25℃时,有c 酸(H +)·V 酸=1×10-14/c 碱(H +)·V 碱,整理得:c 酸(H +)·c 碱(H +)=1×10-14 V 碱/V 酸,两边取负对数得:{-1g [c 酸(H +)]} + {-lg[ c 碱(OH -)]}={-lg(1×10-14)} + {-lg (V 碱/V 酸)} 故 pH 酸 + pH 碱 =14 + lg(V 酸/V 碱)①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1,即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合. ②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4)(10-+碱酸pH pH ∶1③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1410碱酸pH pH +-7.盐类的水解 [盐类的水解](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产生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说明 盐类的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互为可逆过程:盐 + 水酸 + 碱 - 热量(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弱碱阳离子(如NH 4+、A13+、Fe 3+等)或者弱酸阴离子(如CH 3COO -、CO 32-、S 2-等)与水电离产生的OH -或H +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弱碱、弱酸(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引起水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的大小发生变化. (3)各种类型的盐的水解情况比较:盐的类型 强酸强碱盐 强酸弱碱盐 弱酸强碱盐 弱酸弱碱盐 水解情况 不水解 水解 水解 水解参与水解的离子弱碱阳离子 弱酸阴离子 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溶液的酸碱性 正盐显中性;酸式盐因电离产生H ’而显酸性 酸性[弱碱阳离子与H 2O 电离产生的OH-结合而使得c(H +)> c(OH -)] 碱性 [弱酸阴离子与H 2O 电离产生的OH-结合而使得c(H +)<c(OH -)] 依组成盐对应的酸、碱的电离常数尺的相对大小而定K 酸>K 碱:溶液呈酸性K 酸<K 碱:溶液呈碱性实例正 盐:KCl 、Na 2SO 4、NaNO 3、KNO 3等 酸式盐:NaHSO 4等CuCl 2、NH 4C1、FeCl 3、A12(SO 4)3 CH 3COONa 、NaClO 、NaF 、K 2S 、K 2CO 3CH 3COONH 4、NH 4F 、(NH 4)2CO 3 说明①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小,水解后生成的难溶物的微粒数、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数都很少,没有沉淀、气体产生,因此不能用“↑”、“↓”符号表示②发生水解的盐都是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而促进水的电离(而酸或碱则总是抑制水的电离)①判断某盐是否水解的简易口诀:不溶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 ②判断盐溶液酸碱性的简易口诀: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都弱具体定(比较等温时K 酸与K 碱的大小). (4)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原则:方程式左边的水写化学式“H 2O ”,中间符号用“”,右边不写“↓”、“↑”符号.整个方程式中电荷、质量要守恒. ①强酸弱碱盐: 弱碱阳离子: M n + + nH 2O M(OH)n + nH +如CuSO 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Cu 2+ + 2H 2O Cu(OH)2 + 2H +说明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SO 42-)>c(Cu 2+)>c(H +)>c(OH -) ②弱酸强碱盐:a . 一元弱酸对应的盐.如CH3COONa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 H2O CH3COOH + OH-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Na+)>c(CH3COO-)>c(OH-)>c(H+)根据“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守恒”可知:c(Na+) + c(H+) =c(CH3COO-) + c(OH-)b.多元弱酸对应的盐.多元弱酸对应的盐发生水解时,是几元酸就分几步水解,且每步水解只与1个H2O分子结合,生成1个OH-离子.多元弱酸盐的水解程度是逐渐减弱的,因此,多元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由第一步水解决定.例如K2CO3的水解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CO32-+ H2O HCO3-+ OH-第二步:HCO3-+H2O H2CO3 + OH-水解程度:第一步>第二步.所以K2CO3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K+)>c(CO32-)>c(OH-)>c(HCO3-)>c(H2CO3)>c(H+)根据“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c(K+) + c(H+) =2×c(CO32-) + c(OH-) + c(HCO3-)⑧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 NH4++ H2O CH3COOH + NH3·H2O因为K(CH3COOH)=K(NH3·H2O)=1.8×10-5,所以CH3COONH4溶液呈中性.[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1)盐本身的组成决定盐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大小.对于强碱弱酸盐来说,组成盐的阴离子对应的酸越弱(强),则盐的水解程度越大(小),溶液中的c(OH-)越大(小),pH 也越大(小).例如: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溶液与NaClO溶液相比,由于酸性CH3COOH>HClO,故pH较大<碱性较强)的是NaClO溶液.又如: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NaB、NaC三种溶液的pH的大小顺序为:NaA>NaB>NaC,则三种酸HA、HB、HC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A<HB<HC.(2)盐类的水解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①温度.因为盐水解时吸热,所以升温,盐的水解程度增大,盐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增强.②浓度.盐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故加水稀释能促进盐的水解.但因为溶液体积增大得更多,所以盐溶液中的c(H +)或c(OH-)反而减小(即酸性或碱性减弱).③向能水解的盐溶液中加入与水解产物相同的离子,水解被抑制;若将水解产物反应掉,则促进盐的水解.例如,在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 3H2O Fe(OH)3 + 3H+.若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则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了Fe3+的水解;若加入少量盐酸,则水解平衡向左移动,Fe3+的水解受到抑制.[盐类水解的应用](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或pH范围).如A12(SO4)3。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知识梳理及训练)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知识梳理及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ed93c24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5.png)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电离度 电离平衡常数(知识梳理及训练)核心知识梳理1.电离度(1)电离度概念与表达式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占弱电解质分子总数的百分数。
(常用符号α表示) 可用数学式表示为α=已电离弱电解质分子数弱电解质分子初始总数×100%或α=已电离弱电解质物质的量(mol )弱电解质初始总物质的量(mol )×100%或α=已电离弱电解质浓度(mol·L -1)弱电解质初始浓度(mol·L -1)×100% 即α=Δcc×100%(c :弱电解质初始浓度,Δc :已电离弱电解质浓度)(2)意义:衡量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在相同条件下(浓度、温度相同),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度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
(3)影响因素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度减小浓度当弱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大时,电离度减小;当弱电解质溶液浓度减小时,电离度增大问题思考20 ℃时,在0.5 L 0.2 mol·L-1的HA 溶液中,有0.01 mol·L-1的HA 电离成离子,求该温度下的电离度。
答案 α=0.01 mol·L -10.2 mol·L -1×100%=5%。
2.电离平衡常数 (1)①填写下表(25 ℃)弱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 电离常数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K b =1.8×10-5 CH 3COOH CH 3COOHCH 3COO -+H +K a =1.8×10-5 HClOHClOH ++ClO -K a =3.0×10-8②CH 3COOH 酸性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HClO 酸性,判断的依据:相同条件下,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c(H+)越大,酸性越强。
电离平衡常数k和电离度α的关系公式
![电离平衡常数k和电离度α的关系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d6445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1.png)
电离平衡常数k和电离度α的关系公式电离平衡常数k和电离度α的关系公式在化学反应中,电离平衡常数k和电离度α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关系,并通过简化的实例来解释这一关系公式。
1. 电离平衡常数k的概念电离平衡常数k是描述化学反应中离子产生的程度的一个指标。
在一个平衡反应中,反应物会生成产物,同时产物也会再转变为反应物。
而电离平衡常数k则表示在平衡态时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一般的电离平衡反应:aA + bB ↔ cC + dD其电离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可由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浓度表示如下:k = [C]^c [D]^d / [A]^a [B]^b其中,[A]、[B]、[C]和[D]分别表示反应物A、B和产物C、D的物质浓度。
2. 电离度α的概念电离度α是电离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离子形式的程度。
它表示的是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中有多少被电离成离子的,是一个以百分比(%)表示的数值。
对于单一物质的电离反应,电离度α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α = (电离物质的浓度) / (电解质的浓度)× 100%电解质的浓度是指溶液中所有电离出来的粒子的总浓度。
电离度α可以用来描述强弱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
3. 电离平衡常数k与电离度α的关系公式电离平衡常数k与电离度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进一步的推导,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公式。
对于一元电离反应(仅涉及一个反应物和一个产物):A ↔ C+其电离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可以简化为:k = [C+] / [A] = α这表明在一元电离反应中,电离平衡常数k等于电离度α。
这是因为一元电离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之比就等于产生的离子与反应物的浓度之比。
对于多元电离反应(涉及多个反应物和产物),由于存在多个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电离平衡常数k与电离度α的关系则会更加复杂。
4. 个人观点和理解电离平衡常数k和电离度α是描述电离反应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分别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衡量了反应的特征。
新版高中化学通过讲义:电离平衡常数
![新版高中化学通过讲义:电离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46d2db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4.png)
K1=4.3×10-7 K2=5.6×10-11
K1=9.1×10-8 K2=1.1×10-12
三、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 内因: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 外因:电离平衡常数只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增大。
四、电离度 1. 概念:弱电解质达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 (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2. 影响因素 ①内因: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及浓度 3. 意义:表示不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在相等条件下可用电离度比较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题型一: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
【例 1】(2021·全国高二)下表是几种弱酸在常温下的电离平街常数:
CH3COOH
H2CO3
H2S
H3PO4
1.8×10-5
Ka1=4.3×10-7 Ka2=5.6×10-11
Ka1=9.1×10-8 Ka2=1.1×10-12
Ka1=7.5×10-3 Ka2=6.2×10-8 Ka3=2.2×10-13
五、电离常数的计算 1. 列出“三段式” 2. 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比较小,最终 计算时,一般弱电解质的平衡浓度≈起始浓度(即忽略弱电解质 电离的部分)。
举个例子
例:25 ℃ a mol·L-1 的 CH3COOH
CH3COOH ⇌ CH3COO-+H+
起始浓度/mol·L-1
a
0
0
变化浓度/mol·L-1
C.据图表可知,电离平衡常数:Ka(H2CO3) > Ka(HClO);根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次氯酸不能制备碳酸, 故 CO32- +2HClO=CO2 +H2O+2ClO- 反应不能发生; D.据图表可知,电离平衡常数:Ka(H2CO3) > Ka(HClO) > Ka( HCO3- );根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碳酸与次 氯酸的盐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氢根离子,故 2ClO- +CO2 +H2O=CO32- +2HClO 反应不能发生;
高中化学 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
![高中化学 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2cc3bd436529647d26285294.png)
[H+]/(mol.L-1)
5.90×10-4 1.32×10-3 1.86×10-3
结果表明增大c(HAc)的浓度,[H+]浓度增大,但电离 度却是减少的。这是因为HAc的电离度是一个比值, 即α=[H3O+]/c(HAc)。α与[H3O+]及c[HAc]都有关。
7
• 在25℃,0.1mol/L的下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分 别为:
B、CH3COO-
C、OH-
D、C2H5O-
17
例:某二元弱酸溶液按下式发生电离H2A H+ +HA—, HA— H+ + A 2— , 已知K1>K2,设有下列四种溶液:
A .0.01mol/L的H2A B . 0.01mol/L的NaHA溶液 C . 0.02mol/L的HCl与0.04mol/L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
• α= 132/10000×100% = 1.32%。
3
3、电离度的测定方法(见教材76页)
CH3COOH
CH3COO - + H+
纯HAc溶液中,忽略水解离所产生的H+,达到平衡时:
测得已知浓度的HAc 的pH ,由 pH =-lg c(H+), 计算出c(H+),即可算出α。
4
4、影响电离度大小的因素
2. 已知某二元酸H2A,其电离方程式为
H2A→H+ +HA— ;HA— H+ +A2— 。测得25℃时 0.1mol/L的H2A溶液中c(H +)=0.11mol/L,该条件下 HA—的电离度是
A. 1 % B. 9.1 % C. 10 % D. 20 %
24
某氨水的pH=a, 其中水的电离度为1;某硝酸的pH=b , 其中水的电离度为2 ;且a+b= 14,a>11。将氨水和硝酸 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其中水的电离度为3。相同 条件下纯水的电离度为4。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 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PPT课件
![高中化学 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acbe99360cba1aa911da2f.png)
.
5
• 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度的外因:
1.浓度 浓度越稀,电离生成的离子相互间碰撞合成 分子的机会越少,其电离度就越大;
相同2.温温度度下:温浓度度升越高时大,,平越衡小向;吸浓热度方越向小移,动,越而大多 相同数浓电解度质下电: 离温时度都越要高吸, 收越热量大,;温因度此越电离低度, 增越大小。即:
[NH4+] [OH-] Kb = [NH3·H2O]
3、意义:25℃时 HF K=7.2×10 –4 HAc K=1.8×10 –5
∴ 酸性:HF > HAc
在一定温度下,电离常数与浓度无关。 温度升高,K电离增大
①电离度是转化率的形式,电离常数是平衡常数的形式; ②
电离度受浓度的影响,电离常数不受浓度的影响; ③两者均
HPO42- + H2O
PO43- + H3O+
Ka3 [P[43 H O ][4 P 2H 3]O O . ]4.7 19 0 13
16
1.已知25℃时,
KHF=7.2×10-4
KHCN=4.9×10-10
KHNO2=4.6×10-4
KCH3COOH=1.8×10-5
B
相同浓度的上述溶液中溶质分子浓度最大的是
.
9
例1:在一定温度下,在100ml某一元弱酸的溶液中,
含有该弱酸的分子数为5.42×1020个,并测得该溶液的
C(H+)=1×10-3mol/L。在该平衡体系中,这种一元弱
酸的电离度约为 A. 9% B. 10%
C. 3% D. 0.1% (B)
例2:在0.2mol/L 的醋酸溶液中, 当
CH3COO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学,电离,标准平衡常数意义,计算方法
![化学,电离,标准平衡常数意义,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634319cc7931b765ce1527.png)
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以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为幂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分子的浓度以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为幂的乘积的比值,即溶液中的电离出来的各离子浓度乘积(c(A+)*c(B-))与溶液中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浓度(c(AB))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叫做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这个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弱电解质AxBy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AxBy==可逆==xA+ + yB-则,K(电离)=[A]·[B]/ [AxBy]式中[A+]、[B-]、[AB]分别表示A+、B-和AxBy在电离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
标准平衡常数【标准状态】:以273.15K(0℃)为温度,101.325kPa为压力的状态由于你做实验时,有时候没有必要或很难将状态控制在标准状态,一定的反应物,标准状态的浓度是一定的,部分数据【已通过实验测定给出】,可作为常量。
标准状态浓度记为cθ【除以标准状态的浓度cθ】平衡浓度÷标准状态浓度(即cθ),(cθ通常会给出或可查到)对于反应 aA+bB=dD+eE标准平衡常数Kθ与实验平衡常数Kc(溶液反应)和Kp(气体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Kc和Kp可能有单位,而Kθ的单位为一;★ Kc只用于溶液中,与Kθ数值相等;Kp只用于气体中,与Kθ数值常常不相等;Kθ适用于任何反应;★ Kθ在热力学中应用,Kc和Kp在实践中应用.溶液反应Kc数值上等于Kθ是个规定,也已经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了该结论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也不管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最后都达到平衡,这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是个常数,用K表示,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一般有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化学反应m A+n B⇋pC+qD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c(C)^p*c(D)^q]/[c(A)^m*c(B)^n],。
高二化学选修1_知识总结: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
![高二化学选修1_知识总结: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55348ec376baf1ffd4fad71.png)
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
从化学平衡角度来看,电离平衡常数相当于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电离度相当于化学平衡转化率,既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又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电离度(α)的大小与电离平衡常数(K)及浓度(c)有关,K越小,c越大,α就越小;反之,K越大,c越小,α就越大。
该公式的意义是:同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其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溶液浓度越稀,电离度越大;相同浓度的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电离平衡常数越大,电离度越小。
这一规律被称为稀释定律。
将上述公式变形,即可得到计算一元弱酸溶液中c(H+)的简化公式:
c(H+) =
同样可以得到计算一元弱碱溶液中c(OH-)的简化公式:
c(H+) =
电离度小到什么程度时,才可以用简化公式计算c(H+)或c(OH-)呢?
根据稀释定律:K/c越小,则α越小,至于α小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忽略已电离的酸的浓度,这要看人们对于计算结果的精确程度的要求而决定。
一般情况下,当K/c≥500,则弱酸的电离度α小于5%,此时采用近似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约为2%,这就可以忽略电离的影响而采用近似公式计算。
因此,我们一般就以K/c≥500作为近似计算的条件。
1/1。
化学反应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9d18e9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c.png)
化学反应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化学反应中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是理解和描述反应过程中离子的生成和消失的重要概念。
电离度指的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解程度,而电离平衡常数则是描述电离反应中离子浓度的定量指标。
本文将详细探讨化学反应中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和应用这些概念。
1. 电离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离度是反应物或产物在溶液中离解的程度,通常用符号α表示。
对于单一离子的电离,电离度可以根据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初始物质浓度进行计算。
例如,对于盐酸(HCl)的电离反应:HCl → H+ + Cl-电离度可以通过计算溶液中的H+离子或Cl-离子浓度与起始HCl浓度的比值来确定。
例如,如果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为C,起始HCl的浓度为C0,则电离度可以表示为α = C/C0。
通常情况下,电离度的值介于0和1之间,表示溶质分子或离子离解的程度。
2. 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离平衡常数(也称为解离常数或离解常数)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平衡状态的定量指标,通常用符号K表示。
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A + bB → cC + dD电离平衡常数可以用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来表示。
根据平衡常数公式:K = [C]^c[D]^d / [A]^a[B]^b其中,[A]、[B]、[C]和[D]分别表示反应物A、B以及生成物C和D的浓度。
K的数值代表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向前或向后进行的趋势。
当K大于1时,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进行,反之,当K小于1时,反应向反应物的方向进行。
K的数值还可以用来推导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3. 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电离平衡常数的值取决于电离度的大小。
对于单一电离的反应,电离平衡常数可以通过电离度的平方来表示。
例如,在以下反应中:H2O ⇌ H+ + OH-电离平衡常数Kw表示水的电离常数,可以表示为Kw = [H+][OH-],其中[H+]和[OH-]分别表示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离子浓度。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d94315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6.png)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教案:化学反应中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引言: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电离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教案将围绕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展开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电离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电离度是指在溶液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物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程度。
电离度可以通过计算电离率来确定。
1. 电离度的概念电离度描述了溶液中溶质离子与溶质分子/离子之比例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
电离度与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
2. 计算电离度的方法电离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α = n / N其中,α表示电离度,n表示离子的数量,N表示分子的数量。
二、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动力学平衡状态下,反应体系中离子浓度的比例关系。
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1. 电离度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电离度的大小可以影响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
电离度越大,电离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越偏向生成离子的方向。
2. 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反应的离子生成式有关。
一般来说,电离平衡常数可通过在动力学平衡状态下,测定反应体系中各离子浓度的比例来计算。
三、影响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因素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和化学平衡系统中的其他离子。
1. 温度对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会使电离度增加,从而使电离平衡常数也增大。
2. 浓度对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浓度增大会使电离度增大,从而使电离平衡常数增大。
3. 其他离子对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在化学平衡系统中,其他离子的存在会对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产生影响,可能使反应偏向生成离子的方向,也可能使反应偏向生成分子的方向。
结语:化学反应中的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概念。
通过理解电离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性质和规律。
化学物质的电离与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物质的电离与电离平衡常数](https://img.taocdn.com/s3/m/97b5b33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b.png)
化学物质的电离与电离平衡常数电离是指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电离平衡常数是描述电离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和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物质的电离现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电离的概念及类型电离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过程,指化学物质在溶液或气体中,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离子的现象。
根据化学物质电离的方式和程度,可以将电离分为完全电离和部分电离。
1. 完全电离当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时,所有的分子都会转化为离子形式,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最大值。
常见的例子是强酸和强碱的电离反应,例如HCl溶于水生成H+和Cl-。
2. 部分电离当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只有一部分分子发生电离时,称为部分电离。
此时溶液中既存在电离产物离子,又存在未电离的分子,离子浓度小于完全电离时的最大值。
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反应属于部分电离,例如乙酸在水中部分电离成CH3COO-和H+。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电离平衡常数是描述电离反应的平衡状态的一个定量指标。
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 +B ⇌C + D电离平衡常数K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K = ([C][D]) / ([A][B])其中,[A]、[B]、[C]、[D]分别表示反应中物质A、B、C、D的浓度。
三、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电离平衡常数可以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来计算。
在反应过程中,浓度的变化受到化学平衡定律的限制,即质量守恒定律。
对于电离反应A + B ⇌ C + D,当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下面以部分电离的乙酸为例,展示如何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乙酸在水中的电离反应可以表示为:CH3COOH ⇌ CH3COO- + H+假设加入的乙酸的初始浓度为C,电离平衡时,乙酸电离成CH3COO-的浓度为α,H+的浓度也为α。
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K = ([CH3COO-] [H+]) / ([CH3COOH])考虑到乙酸电离程度较小,可以假设电离速度远小于浓度,因此乙酸浓度几乎不变,可以将其视为初始浓度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CH3COO- D、C2H5O-
例:某二元弱酸溶液按下式发生电离H2A H+ +HA—, HA— H+ + A 2— , 已知K1>K2,设有下列四种溶液:
1.浓度 浓度越稀,电离生成的离子相互间碰撞合成 分子的机会越少,其电离度就越大;
相同2.温温度度下温: 浓度度升越高时大,,平越衡小向;吸浓热度方越向小移,动,越而大多 相同数浓电解度质下电: 离温时度都越要高吸, 收越热量大,;温因度此越电低离度, 增越大小。即:
• 因此在表示各种电解质电离度大小时,应注明浓度和
C(Ac-)
α=
100%
C(HAc原)
C( H+ -)
α=
100%
C(HAc原)
•25℃,0.1mol/L的HAc溶液中,每10000个 HAc分子里有132个分子电离成离子。求该 醋酸的电离度
• α= 132/10000×100% = 1.32%。
3、电离度的测定方法(见教材76页)
CH3COOH
= 1.3×10-3 mol/L
4、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用K1、K2、K3表示.
多元弱酸: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为主,依次
减弱;酸性的强弱由K1决定 例如碳酸在水溶液中:
H2CO3
H++HCO3-
K1
C(H
)
C
(
HCO
3
)
C(2-
K 2 C(H ) C(CO32 ) C(HCO3 )
例1:在一定温度下,在100ml某一元弱酸的溶液中,
含有该弱酸的分子数为5.42×1020个,并测得该溶液的
C(H+)=1×10-3mol/L。在该平衡体系中,这种一元弱
酸的电离度约为 A. 9% B. 10%
C. 3% D. 0.1% (B)
例2:在0.2mol/L 的醋酸溶液中, 当
CH3COOH
结果表明增大c(HAc)的浓度,[H+]浓度增大,但电离 度却是减少的。这是因为HAc的电离度是一个比值, 即α=[H3O+]/c(HAc)。α与[H3O+]及c[HAc]都有关。
• 在25℃,0.1mol/L的下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分 别为:
HF HCOOH NH3·H2O HAc α 8.0% 4.24% 1.33% 1.32%
• 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关系(以CH3COOH电离为例):
CH3COOH
CH3COO- + H+
初始浓度 C
0
0
平衡浓度 C(1-α)
C·α C·α
例:在25℃时,0.10mol/L CH3COOH溶液中[ H+]是 多少?已知Ka=1.8×10-5。
解: CH3COOH
CH3COO- + H+
平衡时[ H+] = C·α
CH3COO - + H+
纯HAc溶液中,忽略水解离所产生的H+,达到平衡时:
测得已知浓度的HAc 的pH ,由 pH =-lg c(H+), 计算出c(H+),即可算出α。
4、影响电离度大小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的本性,电解质越弱,电离度越小
P76表4.1 越强越电离 (2)外因
• 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度的外因:
高中化学 电离度 电离平衡常数
一、电离度
在一定条件下的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已经电离 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电解质总数(包括电离的没有电 离的)的分数。
100% 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
溶液中原来电解质的总分子数
表示方法: CH3COOH
α=
n(Ac-) n(HAc原)
n(H+) α= n(HAc原)
CH3COO - + H+
H2PO4 - +H3O+
Ka1
[H2PO4][H3O] 6.92103 [H3PO4]
H2PO4- + H2O
HPO42- + H3O+
Ka2
[HPO 4 2 ] [H3O ] [H2 PO 4 ]
6. 23 108
HPO42- + H2O
PO43- + H3O+
Ka3
[PO4 3 ] [H3O ] [HPO 4 2 ]
H++ CH3COO-已达平衡时,若要
使醋酸的电离度减小,溶液中的c(H+)增大,应加入
A. CH3COONa
B. NH3·H2O
(C)
C. HCl
D. H2O
五、电离平衡常数 简称:电离常数
1、定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时,各组分浓度的关系。
2、表达式:
Ka =
[H+] [Ac-] [HAc]
[NH4+] [OH-] Kb = [NH3·H2O]
则它们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HCN 0.01%
HF>HCOOH> HAc > HCN >NH3·H2O
4、有关电离度的计算.
电离度实质是: 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计算方法是三步法
“初”、“电离”、“平”
例1.某一弱酸HA,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的弱酸分 子数与离子总数之比为9.5:1,求此一元弱酸的电 离度.
每步电离都各有电离常数,分别用K1、K2表示。在 25℃时,K1=4.2×10-7,K2=5.6×10-11,K1>>K2, 一般说,多元弱酸溶液的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
酸 HA
K
水溶液
中的酸
(25 oC )
稀磷酸溶液中C(H+)>>C(PO43-) 而非C(H+)=3C(PO43-)
H3PO4+H2O
3、意义:25℃时 HF K=7.2×10 –4 HAc K=1.8×10 –5
∴ 酸性:HF > HAc
在一定温度下,电离常数与浓度无关。 温度升高,K电离增大
①电离度是转化率的形式,电离常数是平衡常数的形式; ② 电离度受浓度的影响,电离常数不受浓度的影响; ③两者均 可用来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及其相对强弱的。但用电 离度时必须在同温同浓度条件下,而电离常数只须在同温 下便可。
越热温越度。电离, 越稀越电离(电离过程吸热)
用电离度比较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时必须在同 温同浓度条件下 一般不注明温度是指25℃
表 不同浓度HAc的电离度α和[H+]
c/(mol.L-1) 0.020 0.100 0.200
α(%) 2.95 1.32 0.932
[H+]/(mol.L-1)
5.90×10-4 1.32×10-3 1.86×10-3
4.79 1013
1.已知25℃时,
KHF=7.2×10-4
KHCN=4.9×10-10
KHNO2=4.6×10-4
KCH3COOH=1.8×10-5
B
相同浓度的上述溶液中溶质分子浓度最大的是
A、HF B、HCN C、HNO2 D、CH3COOH
2.下列阴离子,其中最易结合H+的是( )
A、C6H5O- C、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