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校本活动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国学与国人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拓宽教师视野,深化教师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
活动时间:2017年3月25日
主持人:***
参与:全体教师
活动记录:***
一、何谓国学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但是定义仍然需要学术商榷,未得到确定定义。国学内容: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
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历代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和《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国学机构“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书院等。近些年,适应“国学热”也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机构。国学经典: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二、学习国学的用途和好处
学习国学,可以让你知书达理、文质彬彬、豁达友善,武的部分让你神清气爽、身健体康、神采飞扬。这是学国学的好处。至于用途,第一是修身养性,明白并践行仁义礼智信,个人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受到他人的敬重与喜爱;第二是知人性明事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能很好地处理自己
的人生问题及人际关系问题;第三是懂天地通古今,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样的学识能力在工作生活中,岂不无往而不利?第四,可以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并常有使人羡慕嫉妒恨的精彩表达,能大大增强你言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三、国学的基本内容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四、人生修养的精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最璀璨的结晶,只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慢慢陨落。现在社会功利主义盛行,无信仰精神缺乏支柱的大众活的很痛苦。学习国学让社会回归真、善、美,姑国学文化精义就是儒学真、善、美的标准及实践。现代人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改言、改性、改心。 2.要受教、受苦、受气。3.要思考、思想、思虑。4.要敢说、敢做、敢当。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
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五、人生修养的七个步骤
《大学》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人生修养的七个步骤要做到:
1、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知——乃一切生命的本能,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是以“知”为基本前提。(佛头著粪的故事)
身体之知——知疼、知痒、知味、知音……
精神之知——知善恶、知是非、知美丑、知亲疏……
传统心性之学的核心,乃在于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渠道,全面提升人的知觉能力,这就是“致良知”之学。《易》云:“知几其神乎!”古人云:“圣人知几,故动无不善”。(管仲、卫姬的故事)
2、止: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止——知觉的对象。只有在“知止”上狠下功夫,心性修养才可能得以提升。世间事,坏就坏在不知止。不知止,则人生漫无目的,烦恼永无休止。
势不可使尽,势使尽则祸必至;福不可享尽,福享尽则
人必穷;便宜不可占尽,便宜占尽众必远;聪明不可用尽,聪明用尽人必侮;规矩不可行尽,规矩行尽心必繁;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说尽人必易。
止于何处——止于自己的能力、行为和责任半径。《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3、定:无定不慧,定慧等持
定——指定力,乃“知止”所养成的结果,故云“知止而后有定”。
戒、定、慧——佛教的三大学处,戒是基础,定是手段,慧是目标。三学又以定学为中心,无定则戒律不净,有定则智慧乃生。
定从戒而得。戒就是知止。故青年人戒之在色,中年人戒之在名,老年人戒之在财。
4、静:修身惟静,宁静致远
主静——传统的心性修养,无论何种宗派,皆侧重在一个“静”字上。《道德经》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诸葛亮《诫子书》云:“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乃人生之贵相。每临大事有静气。
5、安:人生之要,心安第一
在儒家而言,心安则“修己”之功已毕,贤人境界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