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合集下载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于是,便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异常群体。

但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

通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是讨论有无精神障碍的一对范畴,心理正常是具备正常功能以,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健康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丧失了以上功能,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属于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用来讨论心理正常水平的高低和程度的一对范畴。

心理不健康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大类。

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冲突没有缓解,持续发展,逐渐加重,就很有可能成为心理疾病。

比方说你血压有点偏高,但还不是高血压,自己注意调节,也没事;可还要是不注意,继续那种不良生活习惯,就有可能发展成高血压,就真的病了,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可以从以下三个原则来判断:(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比如某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

例如:对面明明没有人,却声称自己看到有个人走过来,并且坚信看到了,他有可能产生了幻觉。

再比如,认为有人要害自己,有人总是跟踪自己,监视自己,并深信不疑,这就是被害妄想。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了妄想。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补充复习部分)PPT课件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补充复习部分)PPT课件

静态地看,它是一种状态。 动态地看,它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 上下波动的过程。 动态 两个标准差

健康常模 两个标准差
静态
知识点 3
人对生理、心理 和社会刺激 的“共鸣” A、人是心理健康的主体,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 现者。 B、人具有人性,人性是生物、精神和社会这三 种基本属性的辨证统一体。 C、由于人性中包含生物、精神和社会性,所以, 人对生存环境中的生物、精神和社会性刺激或压 力,可以产生反应,产生“共鸣”。这一特性, 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做为比拟。
要点 5---判断心理正常
与异常的标准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1) 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 “标准”和“角度”不同。“标准”凭数 据, “角度”凭经验。
要点 6---区分正常与异常的 心理学原则
知识点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
统一性原则 知识点 (2)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 知识点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评估:
1、 上述三种看法,各自强调的侧面不同,但有 同一个特点,即,都是对心理健康人的具体描 述。未能进一步抽象和概括,使定义无法达到 一般性和抽象的水平; 2、 描述的情况,过分侧重个人内省过程、自我 评价和内心体验,很难使用客观实验方法进一 步证实。如,“幸福感” “满足个人基本需 求” “发挥身心潜能”等。 3、理想的定义,有待进一步切磋!
三、六个大问题,通过15个独立单元讲解
(注意!! 每个独立单元,就是一个
学习的要点)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4、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5、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6、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7、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11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一书 中提出十条标准。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 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 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 抵抗力。
12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 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其基本技法有:精神分析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格 式塔治疗法、行为主义治疗法、认知治疗法、现实治疗法等。
18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5种模式:
2.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改善心理障碍和 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 论基础上的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 其基本技法有:放松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认知 行为矫正等。
案例中的学生,言谈举止离奇古怪,我们有理由怀疑她的心理 已经出现异常。
34
2.有无过度或与事实相反的情绪反应
人是感情动物,自然有喜、怒、哀、乐、忧等情绪的变
化。但心理正常的人,其情绪反应适度,而且与事件本身表
达的情感反应一致,则易于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心
理异常的人,情绪反应过度,或者兴奋异常,手舞足蹈,语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 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 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15
3.马建青七标准论。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 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 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环境; (6)保持人格完整;(7)符合年龄特征。

人们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和幸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们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和幸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们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和幸福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情况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的良好表现,它来自于个体对于生活的把握和情绪的平衡,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呢?在下面的有序列表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寻找自己的乐趣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我们可以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毕业了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或者把自己的时间用于与家人、朋友和孩子一起度过。

通过这些行为,我们可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二、与亲密的人建立联系亲密的社交关系可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心理健康,也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以处理的情况,如离婚或失业等。

通过与伴侣、家人和朋友建立联系,我们可以得到支持和安慰,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烦恼和快乐,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同样的支持和关爱。

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处理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师或顾问来完成。

如果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或者自我疗愈的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我们可以向家庭医生或健康中心咨询有关心理治疗的情况,从而得到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四、学习如何缓解和控制压力和焦虑感压力和焦虑感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而这些情况在某些时刻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缓解和控制压力和焦虑感。

例如:定期锻炼身体、调整饮食、学习如何放松等这些都是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感的方法。

五、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对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进行关注和管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体验。

通过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同时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我们还可以积极的调整我们的态度来审视问题,寻找积极的方面。

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4】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项选择题】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A. 诊断B. 咨询C. 治疗D. 特点【答案】D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如此是:A. 现实原如此B. 道德原如此C. 快乐原如此D. 社会原如此【答案】C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A. 防御机制B. 动机冲突C. 性的冲突D. 抑制能力【答案】C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A. 防御机制B. 本能动力C. 心理异常D. 快乐原如此【答案】A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B. 力比多的驱动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开展的每个阶段D. 潜意识的结构【答案】C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B. 存在与潜能的冲突C. 潜能与本能的矛盾D. 本能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B. 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C. 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D. 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答案】A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如此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如此认为: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B. 心理过程通过人格表现出来C. 人格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是稳定的D. 人格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答案】A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A. 能够进展自我校正B. 属于感知综合障碍C. 不能承受现实检验D. 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答案】C10. 感觉减退多见于:A. 抑郁状态B. 感染后虚弱状态C. 睡眠障碍D. 精神运动性抑制【答案】A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A. 幻觉B. 错觉C. 妄想D. 谵妄【答案】A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A. 内感性不适B. 非真实感C. 内脏性幻觉D. 被洞悉感【答案】C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A. 真性幻觉B. 假性幻觉C. 主观幻觉D. 脑内幻觉【答案】B14. 思维鸣响属于:A. 思维障碍B. 注意障碍C. 情感障碍D. 感知障碍【答案】D15. 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A. 思维奔逸B. 思维散漫C. 被洞悉感D. 妄想心境【答案】A16. 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A. 思维缓慢B. 思维云集C. 被洞悉感D. 妄想心境【答案】A17. 违背本人意愿地在脑海中涌现出大量观念,这种症状可能是:A. 破裂性思维B. 强迫观念C. 强制性思维D. 超价观念【答案】C18. 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可能出现于:A. 被害妄想B. 钟情妄想C. 关系妄想D. 夸大妄想【答案】C19. 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A. 坚信配偶不忠B. 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C. 痴迷某种观念D. 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答案】A20. 如果出现注意X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A. 注意减弱B. 自知力不完整C. 注意狭窄D. 内心被披露感【答案】C21. 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样症状属于:A. 错觉B. 幻觉C. 虚构D. 错构【答案】C22. 精神发育迟滞形成的原因是:A. 内心冲突变形B. 获得性知识的丧失C. 内心冲突强烈D. 早期大脑发育不良【答案】D23.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中危险来自于:A. 超我B. 冲动C. 自我D. 现实【答案】A24. 情感反响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这种表现可出现于:A. 情感淡漠B. 意志增强C. 情绪倒错D. 意志减退【答案】C25. 某人行为被动,生活极度懒散,这种症状最可能是:A. 意向倒错B. 情感倒错C. 意志缺乏D. 意志减弱【答案】C26. 关于求医行为,正确的说法是:A.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定主动求医B. 神经症者一定主动求医C. 重性精神病患者多主动求医D. 神经症者多主动求医【答案】D27. 神经症症状可因压力增大而加重,因压力减小而减轻,这说明神经症是:A. 功能性的B. 慢性的C. 器质性的D. 可逆的【答案】A28.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称为:A. 情感障碍B. 急性应激障碍C. 认知障碍D. 创伤后应激障碍【答案】D29. 对于人格障碍者,心理咨询的效果是:A. 良好的B. 极差的C. 有限的D. 未知的【答案】C30.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是:A. 焦虑性人格障碍B. 强迫性人格障碍C. 偏执性人格障碍D. 分裂样人格障碍【答案】B31. 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A. 心理不健康状态B. 异常心理状态C. 功能性机能失调D. 神经过程紊乱【答案】A32. 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A. 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B. 会造成心理活动异常的各种内在机制C. 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D. 各种心理活动根本规律和普遍性原如此【答案】A33.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是:A. 灾难性压力B. 生物性压力源C. 叠加性压力D. 精神性压力源【答案】B34. 个体不良的认知结构属于:A. 社会性压力源B. 生物性压力源C. 叠加性压力源D. 精神性压力源【答案】D35. 因社会交往不良而形成的压力源属于:A. 生物性压力源B. 社会性压力源C. 精神性压力源D. 混合性压力源【答案】B36. 人的内心冲突与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A. 压力B. 适应C. 冲突D. 情绪【答案】A37. 一个高中生在分科时,既想学理科也想学文科,这时他到的冲突属于:A. 双趋式冲突B. 双避式冲突C. 趋避式冲突D. 双重趋避式冲突【答案】A38.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对人:A. 是完全负面的B. 有很大破坏性C. 可有积极作用D. 没有明显影响【答案】C39.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响可以经历以下阶段:A. 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B. 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C. 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D. 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答案】C40. 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响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A. 稳定程度B. 相对强度C. 主要特点D. 本质属性【答案】B41.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压力的有效缓冲器是:A. 较少的社交活动B. 现代化的家庭居住条件C. 较多的家庭成员D. 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答案】D42. 防御机制是如下哪一项的功能:A. 本我B. 自我C. 镜我D. 超我【答案】B43.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言谈或书信中,其单独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这种症状是:A. 思维贫乏B. 逻辑倒错性思维C. 思维不连贯D. 破裂性思维【答案】D44. 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以与与自身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响,这种症状是:A. 情绪脆弱B. 情绪倒错C. 情绪迟钝D. 情绪淡漠【答案】D45. “四面楚歌〞可以用来形容:A. 同时性叠加压力B.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C. 继时性叠加压力D. 破坏性压力【答案】A46. 受害者出现焦虑、紧X、失眠、注意力下降等情况,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灾难征候群〞的:A. 警觉期B. 惊吓期C. 恢复期D. 康复期【答案】C47. 在应对压力过程中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响,说明其处于“一般适应征候群〞:A. 警觉阶段B. 搏斗阶段C. 衰竭阶段D. 康复阶段【答案】B48. 巴甫洛夫认为兴奋过程的薄弱和抑制过程的优势是下面哪一项的神经机制:A. 神经衰弱B. 癔病C. 心境障碍D. 精神分裂症【答案】B49. 强迫性计数属于:A. 思维奔逸B. 思维云集C. 强迫观念D. 强迫动作【答案】C50. 精神分裂症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用脑子能听到声音,这种症状属于:A. 思维形式障碍B. 真性幻觉C. 感知综合障碍D. 假性幻觉【答案】D51. 患者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语词杂拌,这种症状是:A. 病理性赘述B. 思维不连贯C. 破裂性思维D. 逻辑倒错性思维【答案】B52. 人在抑郁状态下出现的病理性感觉阈限增高在临床上的表现是:A. 感觉过敏B. 感觉减退C. 假性幻觉D. 内感性不适【答案】B53.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程为:A. 数分钟至数小时B. 数小时至数天C. 数周到数月D. 半年以上【答案】A有疑义,应该选择B,待中科院更正。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试题(有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试题(有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DA 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B 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C为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宣泄自己的情绪 D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许又新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CA 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发展考察分析B 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C 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评价D 以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3、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CA 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B 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C 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D 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张的情绪4、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AA 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B 环境适应力C 心理自控能力D 社交能力5、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DA 见人都热情接待B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C 经常努力工作D 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6、郭念锋认为: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AA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B 心理活动的强度C心理康复能力 D 环境适应能力7、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内在机制,这理论来自:AA 精神分析学派B人本主义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8、郭念锋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情时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体验,我们称这个人:AA 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B 人格相对稳定性C 心理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D心理活动协调性9、不合理信念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评价环境,便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一理论来自:DA 精神分析学派B 人本主义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10、郭念锋认为:心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反应强度强烈,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属于:BA 心理问题B 心理紊乱C 边缘状态D 神经症11、关于错觉的理解,以下那些是正确的:AA 是歪曲的错觉B 只在病人中存在C 病理性错觉多持续时间较短D 错觉存在时间较短12、以下哪些症状属于思维障碍:DA 错觉B 虚构C 注意增强D 妄想13、错构是:DA 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其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

心理健康标准分类

心理健康标准分类

心理健康标准分类
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心理正常: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没有明显异常,能够正常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

2. 心理亚健康: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轻微的异常表现,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例如焦虑、抑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但尚未达到临床诊断的程度。

3. 心理疾病: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已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程度。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

4. 心理障碍:指个体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分类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分类可能有所差异。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会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和分类需结合具体情况来看,并由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评估和判断。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第 1 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心理健康的概念()知识点: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的要求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知识点:心理健康的概念(识记)心理健康从四个方面理解:1.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调2.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3.不断发展健全人格。

4.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第二单元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知识点: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识记)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3.暗示性4.心理活动强度5.心理活动耐受力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知识点: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识记)1.体验标准2.操作标准3.发展标准知识点:心理健康七标准要点: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领会)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各有自己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性质、在逻辑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我们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为此将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量心理健康,不足取。

第三单元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知识点: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应用)1.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2.人与环境协调原则3.身心统一原则4.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5.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知识点: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应用)生理方面的途径心理方面的途径社会方面的途径第 2 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第一单元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知识点: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领会)(应用)1.统计学角度2.人类学角度3.社会学角度4.精神医学角度5.认知心理学角度第二单元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知识点: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领会)(应用)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第三单元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知识点: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识记)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四单元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知识点:心理健康的状态(领会、应用)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

心理健康标准层次

心理健康标准层次

心理健康标准层次
心理健康标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无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在心理上的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或疾病。

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

2. 心理困扰:个体可能遇到一些短期的心理困扰,例如轻微的焦虑、烦躁、抑郁等,但这些问题并不会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通常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或心理支持来缓解和解决。

3. 心理疾病:个体可能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通常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介入和治疗。

4. 严重心理障碍:个体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自闭症等。

这些障碍会导致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出现严重的异常,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需要专业精神医生或精神科医院的治疗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多个层次,属于连续性的范围,不同层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因此,在评估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并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干预。

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在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咨询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不同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问题,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处于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应对自如,它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那么,什么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呢?首先,人的个体差异、性格特点以及认知方式等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障碍则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有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异常变化,导致人的行为减弱或失去正常的能力,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并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往往是长期积累、缓慢起病的。

面对心理健康和障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自己和他人。

首先,保持身心愉悦、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都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方式来对付心理障碍。

正确认知自我、排除负面情绪、练习心理调节技巧、缓解压力等等都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

另外,家庭、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也对心理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信、提升自尊、减少孤独感和排斥等负面情绪。

在心理健康和障碍的问题中,我们更不能忘记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亲人和朋友间互相理解和包容,关注彼此的心理健康状况,多给予关心和支持,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总之,心理健康和障碍问题是我们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在这个看似美好而又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干部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ppt课件

干部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ppt课件

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压力管理的方法包括时间管理、放松技巧和积极心态。技巧包括深呼吸、锻 炼和寻找乐趣。
充分休息与工作间歇的重要性
充分休息和定期工作间歇对于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身 体恢复、提高专注力和创造力。
压力如何引发心理障碍
长期压力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压力可能影响大脑和身体的功能,导致情绪问题和行为变化。
恐怖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恐怖症症状包括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极度恐惧。治疗方法包括暴露疗法、认 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失眠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失眠症症状包括难以入睡、难以保持睡眠和早醒等。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睡眠规律。
身心疲惫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身心疲惫的原因包括过度工作、长期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方法包括休 息、放松和保持平衡。
培养心理健康的方法
培养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良好的自我管理、积极应对压力、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
抑郁症
症状:持续忧郁、失去兴趣等
精神分裂症
症状:幻觉、妄想等
焦虑症
症状:过度焦虑、恐慌、心慌等
自闭症
症状:社交障碍、重复行为等
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抑郁症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自责感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生活方式改变。
干部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 障碍ppt课件
培训课件旨在帮助干部培养心理健康,并了解心理障碍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重要性、方法和预防策略都将在本次课程中介绍。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拥有强大心理能力,并能适应日常生活压力,保持积极情绪和 良好情感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促进创造力、增强抗压能力, 并提高幸福感和工作绩效。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关键差异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关键差异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关键差异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是两个在心理学领域中经常讨论的概念。

虽然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键差异。

下面将列出一些关键点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一、定义和范围1.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心理、情绪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情感、健康行为、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健康。

2. 心理障碍:指个体在心理、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异常状态或困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二、症状和表现1. 心理健康:个体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如快乐、满足和希望,并具备应对生活中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2. 心理障碍:个体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如抑郁、焦虑和恐惧,并且难以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困境。

三、持续时间和强度1. 心理健康: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并且能够应对一定的挫折和困难。

2. 心理障碍:个体的消极情感和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原因和风险因素1. 心理健康:个体普遍具备良好的情感、社交和认知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且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 心理障碍:个体可能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问题、创伤经历和化学物质的滥用。

五、干预和治疗1. 心理健康: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交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2. 心理障碍:个体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药物干预和社会支持等来缓解症状和恢复心理健康。

六、社会认知和接纳1. 心理健康: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个体的心理健康,鼓励积极情感和行为的表达。

2. 心理障碍:社会对心理障碍仍存在偏见和歧视,缺乏对个体困扰和支持的理解。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在定义、症状、持续时间、原因、治疗和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关键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理解心理问题,并为相关个体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希望能够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促进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心理健康对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心理健康对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是个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具有积极和适应性的特点。

而心理障碍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功能上出现异常,导致情绪和行为受到限制或困扰的一种情况。

因此,维持心理健康对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健康对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探讨。

一.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人充分发展潜力。

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积极地面对困难并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至关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相处,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此外,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个体提高自尊和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心态,并增强对困难的抵抗能力。

二.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一个稳定和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支持,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同样,友好、支持和尊重的学校和工作环境也对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方面,这些环境能够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个体应对挑战和压力。

另一方面,它们也能提供合理的工作和学习压力,使个体能够充分发挥潜力。

2.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均衡的饮食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身心的疲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并促进身心健康。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和焦虑。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素质也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什么是心理健康?答: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⑴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

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转自环球网校⑵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⑶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⑷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

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⑸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

有人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

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

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⑹心理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

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其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

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转自环球网校⑺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

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⑻自信心。

当一个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

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

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

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⑼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剥夺,必须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兴奋,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⑽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

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3、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有哪些?答: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转自环球网校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和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

所谓无自和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⑵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个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⑶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是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4、情感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⑴情感淡漠。

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

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严重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

对饥饿和疼痛反应也不大。

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之也无动于衷。

情感淡漠这个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晚期或单纯型的主要症状,和思维贫乏同时存在。

⑵情绪低落。

也可以叫情绪抑郁,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

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

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

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

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

情绪抑郁见于抑郁性精神病或并发性抑郁。

⑶焦虑。

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顾虑重重。

认为病情严重无法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以致搓手顿足,坐卧不安若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

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疑病观念。

多见于焦虑性神经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惊恐发作,为急性和严重的焦虑发作。

发作时患者有濒死感、失控感和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循环、呼吸、泌尿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一般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⑷情感脆弱。

这是一种情感调节上的障碍。

在外界轻微刺激下甚至无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动的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

性格懦弱的正常人也可表现为轻度情感脆弱。

但经常出现的情感脆弱表现则是病态的,这个症状多见于动脉硬化性脑病、外伤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等。

5、简要说明自制力障碍的概念。

转自环球网校答: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病和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能力。

任何躯体患者都会感到自己患了病,感到痛苦。

不论是否积极求治,都不希望这种病痛持续存在。

因此都是有自知力的。

而心理障碍则不然。

患有严重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的人,在患病期间,对他们异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完全不能自己觉察和客观地判断,不承认自己有病。

各种严重的痴呆患者也是如此。

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低下也多能自己辨认。

这种情况便是自知力丧失或叫自知力障碍。

6、如何定义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答:心理问题,是指在时间性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

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心理紊乱,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辑。

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难以克服。

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

7、心理卫生的含义是什么?心理卫生工作有哪些主要特点?答:心理卫生的本意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实际应用有三个含义: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卫生的狭义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而言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可以实现三级预防功能。

心理工作的特点:⑴对象涉及全民。

心理卫生工作的对象不论民族、地区、阶层、职业、地位、年龄、文化、性别,即包括了全体社会成员,它是全民的事业。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为了人人,人人需要心理健康”。

⑵内容涵盖广泛。

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产活动到人们的休息闲暇,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都必须涉及到大量的心理卫生问题。

⑶范围涉及全社会。

心理卫生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

它的对象是全社会的人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是社会因素。

同时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⑷途径多种多样。

心理卫生工作的途径包括宣传教育、医疗门诊、咨询服务、社区活动等,而每一个方面又可涉及到多种途径。

⑸效果隐蔽长远。

心理卫生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效果潜移默化,具有隐蔽性和长远性,而且难以用数量概念来简单地估算。

8、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⑴青春期的心理卫生,首先是性问题的心理卫生。

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少年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像成人一样完成各种社会义务,这就是“成人感”。

这种“成人感”或是独立性是少年时期的突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