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1. 引言1.1 概述《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长篇叙事诗中,苏轼以雄奇壮丽的场景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忧虑情怀。
本文将全面分析《赤壁赋》中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并探讨其在文学上的价值与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赤壁赋》创作背景和苏轼写作的动机;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赤壁赋》中所展现出来的苏轼豪情壮志;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出来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关心之情,并评价其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苏轼《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之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通过评价苏轼及其作品的意义,我们也将认识到《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传达出来的普世价值。
2. 赤壁赋的背景与创作动机2.1 时代背景《赤壁赋》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骈文,写于公元1082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然而,在这个喜乐盈门的时代表面下隐藏着隐忧。
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加之南方湖广地区洪灾频发和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使得北宋政权逐渐陷入困境。
通过《赤壁赋》,苏轼想要表达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政府腐败现象的愤懑。
2.2 苏轼的创作动机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在诗歌、散文和辞章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然而,在他创作《赤壁赋》之前,他曾经历过一段痛苦而坎坷的人生经历。
由于反对权贵集团控制下的朝廷政治,苏轼先后几次被贬谪到各地,甚至被迫远离家乡。
这段流亡生活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词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把酒问天的手法,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三国时期周瑜的赞美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视野。
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少有的豪放派作品之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词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通过描绘作者打猎时的豪情壮志和狂放不羁的姿态,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而“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不屈精神。
整首词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导语:中国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苏轼谪居黄州,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此文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
作者赋中言愁,而又自解其愁,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由于作者构思巧妙,使文章景、情、理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一、由景生事,由事生情这一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三段。
眼前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使“客”自然联想到曹操诗句“月明星稀”,而“客”之所处长江赤壁之景又使“客”联想到赤壁之战;于是文章铺陈曹操“一世之雄”的盛事,将“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正面推到读者面前,这就是“由景生事”。
而推出曹操是为了言志抒情,文章通过“而今安在哉”这一发问过渡,表达出以下的伤感情怀,“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更何况“侣鱼虾友麋鹿”,如“蜉蝣一粟”之平庸渺小之辈。
身处逆境,吾生须臾,又何必再去建功立业!看来只有逃避现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这又“不可乎骤得”。
想超脱而不得,可谓哀伤到极点了。
结句“托遗响于悲风”写出了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
至此,由景生事,由事生情,情终于被发挥至极致,但又与景、事交融,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说教之弊。
二、由景明理,由理及情第三段“客”的回答,实际上反映了苏轼自己被贬谪到黄州后的消极思想,第四段以“苏子曰”领出苏轼人生观矛盾的另一面,先由景明理——针对客所言“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苏轼仍选取眼前景物“江水”和月亮作导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着就境取譬,借景明理,由江水、月亮的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上升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之一生只要能“立德”“立功”“立言”,就能不朽,就能“无尽”,所以对天地万物,“又何羡乎”?当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赤壁诗词鉴赏
赤壁诗词鉴赏
《赤壁赋》是两汉战国末期,以陆羽和司马迁为首的蜀汉著名将领所作的一首史诗,它记载了陆羽、司马迁与刘备的赤壁联军抗击曹操的精彩故事,也镌刻了蜀汉英雄性格。
这首史诗首先诉苦誓:“日夜山河在,长河落日在。
赤壁湖名在,九百里长津。
”一种深重的叹息贯穿全文,抒发了六合赤壁守卫者的坚守信念,对于将士们的威武,以及他们的英姿和抗敌的决心。
这两句唐诗在战场上展现出无数英雄的骄傲实力。
随后,该诗又以一抹激动的激昂,形容了六军欢乐的场面:“赤壁路难行,铁马磨津坚。
车轮摩碎中,云雨惊飞起。
万里旗鼓沸,三军振笛声。
吴蜀威将争,胜败凶豪英”。
当百万军队挥动锋矛,激起热血澎湃时,这种胜利的希望感自然是不可阻挡的。
史诗中同时以细腻入微的文笔深究了守正与担绝众的斗争,以及英雄的自律。
它还记载了司马迁的士气大陆式的豪迈毅力:“灞桥烟尘中,豪杰较斗双。
挥金惊浪争,勇气耀史端”。
这种朴实无华却像千军万马,奔腾澎湃的神韵,油然而生,犹如一抹彩虹般普照心灵,激发出无限活力。
总之,《赤壁赋》是一首史诗,它向世人敞开了无限激情,挑起了气势恢宏的壮丽景象,使陆羽、司马迁等众多英雄个性永流传,成为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鉴赏《赤壁》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宋代苏轼在黄州所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类似的情况。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颇有情致: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锈迹斑斑的断戟,无疑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设想“如果当年没有东风的帮助会怎样”,可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翻出新意。
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古人写咏史怀古这类题材,往往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或托古讽今,或怀古伤己,《赤壁》一诗也不仅仅是故作奇谈、驰骋议论。
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
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作者:————————————————————————————————日期:苏轼词作欣赏苏轼,又名苏东坡。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后赤壁赋译文篇一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的区别作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的区别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三首非常著名的古诗,它们都是在描写同一个地方——赤壁。
可是虽然讲的是同一个地方,这三首诗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哦!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首诗——《赤壁赋》。
这是东汉时期大文豪曹操写的一首长诗。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打败了东吴国的军队,就在战胜的兴高采烃之际,他亲自到了赤壁这个地方,被它那壮丽雄伟的山水风光所吸引和震撼,于是就创作了这首赞美赤壁山河的诗歌。
曹操在诗里写道,赤壁的山峰高耸入云,绵延数十里;江水汹涌澎湃,浪花飞溅;整个景色壮观无比,令人敬畏。
他还描写了当地动植物的情景,比如说青翠的松树、婆娑的竹林、善于捕猎的雄鹰等等。
总之就是一幅幅生动明快的赤壁山水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了。
不过,尽管这首诗词写景很到位,可是曹操当时还是一肚子兵家思想呢。
他在诗里把赤壁比作一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认为控制了赤壁就等于控制了整个江山。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赞美自然,实际上也透露出了一股浓浓的曹魏征战的气息。
再说第二首《后赤壁赋》,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作。
他年少成名,也很喜欢到赤壁这种胜景中游览。
和父亲不同的是,曹丕在诗里把更多的笔墨花在描写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上。
比如他写道自己坐在扁舟上远望,只见"皓腾薄耀,云烟罥阁"——这就是说赤壁上空云雾缭绕、景色朦胧美妙。
他还提到自己在茫茫河面放眼遥望,只见"妒家洲渚,怅予徘徊"——没等他多想,船就已经离开那些小岛渚了,心中顿生惆怅。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和曹操相比,曹丕的这首诗更多地写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怀,而不单单是在单纯地描绘赤壁的山川景物了。
最后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赤壁怀古》。
和前面两首诗不一样,这首诗并非亲临赤壁时所写,而是杜牧在家中回忆起那里的情景时怀着一种"古人"的心情写下的。
杜牧首先追忆了当年曹操曹丕在赤壁时的情形,接着就把目光转向了自己当下的心境。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自由、语言优美著称。
本文将从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人生哲思两个方面对他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苏轼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寄托。
在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几乎是写实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把火照在芰荷上,泛然灯影弄晴河。
”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浪漫情怀。
苏轼对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柔美婉约、温柔细腻的特点。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可怜未央杨柳堤,呜呜咽咽十三丝。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出了他浪漫诗人的特质。
二、苏轼的人生哲思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对于人的生存、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他的《后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通过这样的诗句,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痛苦与遗憾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风与月,更源自于人性中的情感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拷问。
苏轼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哲思的一部分。
他在诗中对友谊、亲情、爱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的友谊的思念之情。
苏轼对亲情和爱情的描写也同样充满了哲思,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向往。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词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 第14课《后赤壁赋》
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 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 (jué, 跌倒)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 更深刻的情感。
曲笔双关,寓情颇深。
(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悲( 予亦悄然而悲)
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 赤壁做准备。
朗读前两段,疏通文意, 注意下列要求:
◇注意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
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是岁:这一年. 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 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将:准备。 归:回。 从:跟随。 既:已经。 尽:全,都。 仰:抬头。 顾:环顾。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已而:过了一会儿。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 薄:迫近。 顾:可是。 安所:从哪里。 谋: 商量。 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 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
全篇的情感如何发展?
乐: 叹: 良辰美景,笑谈之乐。 美中不足,乐的短暂。 前赋强调人和自然同样伟大,但后赋 不敢肯定。
情 感 变 化
复识:
悲、恐、凛: 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深感个体的 微不足道,膜拜大自然 。 精神的升华,明白现在的人生,只是在 惊寤 : 人间的瞬息存在。“变与不变”,本质 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探究第二段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什 么样的感叹?
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的冬夜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 不可复识矣.”的慨叹,从中隐约可看出主客双方已 由山段所写的欢乐情绪向忧伤情绪转变.且“江山不 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 壁冬景的山水画.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赤壁赋讲解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赤壁赋讲解《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个人感慨的赋。
全篇分为前后两篇,前篇以赤壁之战为引子,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引发对英雄成败的思考;后篇则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 《赤壁赋》正文讲解:前篇:1. 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的自然景观,如“折戟沉沙铁未销”,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
2. 英雄成败的思考: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引发对英雄成败的思考。
他提到“曹公败走,操之过也”,表达了对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同时也暗示了英雄的成败往往与个人决策有关。
3. 对历史的反思:苏轼在赋中提到“此地空余黄鹤楼”,通过黄鹤楼的空寂,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英雄的怀念。
后篇:1. 与友人的对话:苏轼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友人提出“人生如梦”,苏轼则回应“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2. 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苏轼在对话中提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 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苏轼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 学习要点:- 文学价值:《赤壁赋》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文学形式,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 历史背景: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中的意象和隐喻。
- 语言特色:苏轼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学习时要注重体会其语言的韵味和节奏。
- 思想情感:通过学习《赤壁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结语:《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苏轼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学习这篇赋,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欣赏,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希望同学们在背诵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其内涵,感悟其精神。
《赤壁赋》翻译分析资料讲解
朗诵
‖诵后感知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第一段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干支纪年法
农历每月十六
漂浮 在
已经,过了 农历每月十五
《赤壁赋》2016翻译分析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 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 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 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 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 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 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 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 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 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 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 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黄州丰收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 孤独;但其“尊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 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 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苏轼1079 年12月被贬黄州,1084年4月调任汝州团练副使), 他一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 二书;另一方面,他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作就有 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散 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
诸葛亮的古诗
诸葛亮的古诗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横跨政治、军事、文学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下面将列举出一些诸葛亮的古诗,以及相关的参考内容。
1.《出师表》此诗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年迈的皇帝刘备的奏章,表达了他的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其中,“天意不可知,人事皆难料”形象地表达了历史的变幻无常和个人行动的局限,故而需要更为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参考内容: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文学价值,不仅展现了诸葛亮智谋和胆略,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
这首诗被收录在《三国演义》中,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2.《竹枝词》此诗为诸葛亮与好友、魏国文学家曹操的文学竞赛之作,其中“锦带团花何处好,一朝选在龙虎榜”以及“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等铿锵有力的语言,揭示了诸葛亮文学才华和人格力量。
古今徐娘半老,风华正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为他赋予了一生的明媚和唯美。
参考内容:诸葛亮的《竹枝词》结构清新简洁、音律优美悦耳、言辞含蓄婉存,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突出地位的世间佳话,被誉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
3.《将进酒》此诗是诸葛亮晚年时期写的一首长诗,展现了他豪迈爽朗的性格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名言,成为世人驰骋人生的箴言。
参考内容:诸葛亮的《将进酒》以豪情激荡、热情奔放的艺术形式,体现出诗人丰富的人生哲学和人文思想,令人叹为观止。
4.《后赤壁赋》此诗是诸葛亮为纪念赤壁之战而作,描绘了壮士的慷慨激昂和江南水乡的迷离美景。
诗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是最为经典的描写。
参考内容:诸葛亮的《后赤壁赋》是古代文学中的集大成之作,既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体现了诗人对壮士气概和江南水乡的艺术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5.《山坡羊·画》此诗为诸葛亮赠送给其友谢延的诗,以婉转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山坡羊群在山间游荡的美景和人们对自然美好的回味之情。
《前赤壁赋》(诗词翻译赏析)
《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古诗词文言文赏析《前赤壁赋》教学课件
请输入标题
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 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 忧愁得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 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 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请输入标题
本文押韵比较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押韵
字并体会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四段 往 长
第二段 桨 光 方
瞬尽
参考答案:
慕 诉缕妇 第三段稀 飞 诗
主取 月色竭适
昌苍 郎
第五段
东空 雄
酌藉白
鹿属 粟
穷终 风
请输入标题
鉴赏: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成熟孕育了苏轼惊世千古杰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背景提示
请输入标题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 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 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 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 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 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 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 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为苏轼伴奏的客触景生怀,有感于人生的短促。他按自己的感受吹箫,箫声是 一种悲凉的调子,由此引出苏轼的惊讶与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第三段文 字,启下写“悲”。“托遗响于悲风。”(抒情)
赤壁赋与滕王阁序的比较古诗词赏析
赤壁赋与滕王阁序的比较古诗词赏析赤壁赋与滕王阁序是两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其中赤壁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则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杰作。
这两篇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赞赏。
本文将分别对赤壁赋与滕王阁序进行赏析,并比较二者在古诗词领域的独特之处。
赤壁赋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
赤壁赋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战场上的壮丽景象。
全文以游船在江河之间穿梭的方式展开,既有娓娓道来的叙述又有多元化的描绘手法。
曹操以身临其境的视角,通过感官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直接感受到水波潋滟、箭雨纷飞的情景。
同时,赤壁赋中充满了对人物的生动刻画,曹操、周瑜、刘备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形象得以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之相比,滕王阁序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哲思思考。
王勃以滕王阁为背景,通过描写历史上曾在此任职的滕王、滕子楼等人的英勇事迹,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文温情脉脉,以叙事性强的方式展开,通过对滕王等人的赞美,表达了作者深厚的乡情之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
滕王阁序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一种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忠诚、勇敢等美德的推崇。
王勃通过描绘滕王阁高楼耸立、美景如画的场景,将情感和景物相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赤壁赋和滕王阁序在古诗词领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二者在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上有所不同,也各自有其独到之处。
赤壁赋注重描写战争场面,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激烈的战争氛围;而滕王阁序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词句表达作者对家园及英雄人物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两篇作品都充满了辞章义理,语言优美,字句精炼,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尊崇之情。
综上所述,赤壁赋与滕王阁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各自在描写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赤壁赋以战争场面描写为主,展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壮丽景象;滕王阁序则以情感抒发为主,表达了作者对家园和英雄人物的深厚情感。
读出《赤壁赋》的意蕴内涵
读出《赤壁赋》的意蕴内涵《赤壁赋》是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所作的一篇赋。
作者夜游赤壁时触景生情,写出了自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时而自在,时而低回,时而洒脱,呈现出悲喜交融的气氛。
学生要想理解该文情景交融和言理真切的特点,不仅要换位思考,揣摩文本内涵意义,还需要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从意义与情理的角度找出其中关键点,体味大师手法之绝妙。
一、不慌不忙朗读:通晓情感基调诗词朗读太重要了,少之,犹如烹饪食材无盐,食之无味。
诗词朗读需要学生仔细揣摩作者意图,需要学生从每一个字词的读音、节奏和内容中品味,有意识地关注语段韵律、语速停顿和语气衔接,让每一个字发出最强音,每一个短语绽放出耀眼光彩。
读出词的本味,需要学生慢慢读,细细品,给文字找到最好的归属。
《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很是值得玩味。
很多同学在朗读时对“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难以理解,是的,变化太大了。
作者认为“余音袅袅”,为何?其实,倘若看看前面歌的内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便会有感悟。
月朗星稀的夜晚,泛舟河上。
面对皎洁的月光,会想到谁?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不知我心。
在寂静的夜晚听着洞箫,孤独的苦闷与内心的煎熬,无疑和此景产生融合。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明白吗?朗读,反复朗读便可知曉。
一位学生深情演唱了歌词,吹洞箫的学生附和着,自然就给同学们留下了值得回忆的地方。
静听着这样的音乐,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触,顺着作者的言说去仔细品味,朗读的节奏和音效也就呈现出来了。
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思融入到语篇中,通过朗读回味其中的意境,定会有深刻认知。
后赤壁赋诗词赏析
后赤壁赋宋代: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木叶:树叶。
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
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ú)。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已而:过了一会儿。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
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
薄,迫,逼近。
松江之鲈: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
苏轼被贬后乐观的诗词
苏轼被贬后乐观的诗词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苏轼被贬后乐观的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被贬后乐观的诗词:《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苏轼被贬后乐观的诗词:《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后赤壁赋 (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 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①。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 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②?”归而谋诸妇。
妇 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③。
划然长啸,草 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④。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⑤。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 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⑦。
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⑧?”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①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相唱和。
②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以产四鳃鲈著名。
顾:可是。
③摄衣:撩起衣服。
履巉(chán)岩:走上险峻的山崖。
披蒙茸:分开丛生 的野草。
踞虎豹:踞坐在状如虎豹的大石上。
攀栖鹘(hú)之危巢:攀登鹘鸟巢 居的崖壁。
鹘,一称“隼”,猛禽类。
危:高。
冯(píng)夷:神话传说的水神 名,即河伯。
幽宫:深宫,此指水府。
④划然:象声词。
长啸: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
⑤“听其所止”句:任凭它(舟)随便漂流,停在哪里就歇在哪里。
⑥玄裳缟衣:黑裙白衣。
丹顶鹤(俗称仙鹤)身上纯白,羽尾黑色,故云。
⑦羽衣: 《汉书·郊祀志上》 : “使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
”颜师古注: “羽 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也。
”按:五利将军栾大为汉武帝时方士, 故后世称道士为羽士,道服为羽衣。
蹁跹(piān_xiān):状如舞蹈之旋行貌。
⑧畴昔:从前,过去。
这里指昨天。
◇鉴赏 此篇承 《前赤壁赋》 而来, 也写赤壁, 却自有其特色。
前赋写秋夜泛舟江上, 月白风清, 流波万顷, 主客由良辰美景而生感慨, 议论宇宙人生, 表观旷达情怀。
1/6
后赋则由写水转向写山, 着重描绘于冬夜江岸上的见闻感受, 充满了超尘绝世的 奇想,并用虚幻的梦境来表现作者超尘绝世以求解脱的情思。
前赋长于说理,后 赋精于体物,写法不同,主旨却一致。
二赋合读,更能体会其中好处。
本篇以写景、 叙事为主。
开篇即写作者与客人自雪堂步归临皋, 由良夜美景, 带出主客闲情逸致。
接着文笔一顿,写到主人乘兴复游赤壁。
下面便细致描画出 赤壁冬夜之景与登山泛舟情况, 笔触冷峻, 淋漓写出寂寥清冷、 幽森凄清的夜色, 并突出孤鹤掠舟形象,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
篇末写梦,且点明梦中道士为鹤所 化,恍恍惚惚,扑朔迷离,曲折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力求解脱的独特感受。
文章铺叙有致, 行文流畅, 有真实, 有梦幻, 有层次, 有情致, 写鹤以寄意, 托梦以寓怀,可谓匠心独具。
◇妙评 虞集云:“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
’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 《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
末用道士化鹤 之事,尤出人意表。
”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 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 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
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奇妙。
若无后赋,前 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 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
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 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
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读此两赋, 胜读《南华》一部。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 此赋与前赋有同处,有异处,有同而异处,有异而同处。
尤不可不知。
…… 究之两赋情景, 与两赋笔法, 虽皆异, 而着想之奇同, 惜词之工同, 见地之高同, 结构之妙同。
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
人能详析两赋同异,而熟读 之,何患不增长许多学问,开悟无限法门。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东坡真仙人也。
若此二篇亦文亦诗,亦阳刚亦阴柔。
随笔挥洒,皆成妙谛。
令人读之,但觉飘飘弃屣,迥出尘埃之外矣。
——近代·贺培新《文编》卷下 [《后赤壁赋》诗词 鉴赏 ]相关文章: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