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册孟子二章
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课文档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 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现存 篇七,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等章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
《孟子》列为“
”四之书一。
第三页,共27页。
注音: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曾益 zēng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gēng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周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 的际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编了 《离骚》;左丘明掉明后开具了《国语》;孙膑被 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 蜀地,有《吕氏春秋》流流传到后世上;韩非被囚 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第二十页,共27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狱官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 起用的,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 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 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第七页,共27页。
第八页,共27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行动都不如意,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
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第九页,共27页。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常常 过错
通“横”,梗塞,不顺
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
奋起 表现 脸色
明白,知晓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 内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孟子〉两章》知识讲解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两篇文章。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4、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今某某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X,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知识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pàn 叛,背叛2、解词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违背道义。
课文分析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_《《孟子》两章》课件_人教版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 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 解释和阐述;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 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 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 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违背、阻挠 动词,扰乱 用来的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 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 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 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 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 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 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 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fú 夫 guō 郭 sù 粟 guă 寡
qīபைடு நூலகம்
pà n 畔
戚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结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要“人和” (举例论证)
论据: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孟子两章课件
•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 照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 不同之处: •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其文气势充分,感情充满, 逻辑周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备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 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照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照,点明文章主旨。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 畔,通“叛”,背今叛义。:因之婚:姻他联,成代的关词系。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两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孟子两章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顺接。
之:指城。
而:表转折。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谿:通“溪”(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之:到。
至:极点。
(1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17)畔:通“叛”,背叛。
(18)顺:归顺,服从。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18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 明确主旨
核心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 丰 富 学 生 知 识 积
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 识积累,为课文补 累 , 增 强 阅 读 兴
b、“夫环而攻之”。
环、域、固、威、 疏通重点句子,从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顺,和重点句子翻 整体上理解文言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 译
文,为后面的探究
么?
小组讨论交流
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
1、结合问题分组探究作者的思路。
明确:
分组探究教师出示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科
语文
课题
18、孟子二章
课型
新授
知识 1、 积累古汉语知识。 教 能力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 学 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目 情感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 态度 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3、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
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 齐读课文
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赏析语言特色
4、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
《孟子》《〈孟子〉二章》课文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欲:想要,喜爱。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得兼:兼得,同时得到。
舍:舍弃。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帮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
)[甚: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恶(wù):憎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心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不可以干呢?)[如使:如果,假使。
则:那么。
凡:凡是。
者:第一个“者”指代办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不采用,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不做,因为所喜欢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情。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是故:因为。
非独:不单,不仅。
心:心意.耳:语气助词,罢了。
]【句段分析】“鱼”用来比喻“生”。
“熊掌”用来比喻“义”。
形象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题旨,通篇议论,由此展开。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导入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了解孟子其人
你了解了哪 些关于孟子的信 息?和大家一起 分享一下。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 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 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 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 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 根本。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富有说服力和感 染力,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