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货币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三国、两晋、十六国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196-439年)是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
三国魏初实行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至明帝,才铸“曹魏五铢”。
蜀汉广铸“直百五铢”大钱。
吴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大钱。
两晋时期,西晋沿用“曹魏五铢”,东晋主要用孙吴及蜀汉旧钱。
十六国时期,后赵曾铸“丰货”,成汉在成都铸造过“汉兴”小钱。
夏铸“大夏真兴”。
前凉曾铸“凉造新泉”。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
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
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两晋货币: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
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
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
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
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钱币东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
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期代。
北朝经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后改为北齐。
西魏后改为北周。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结束,历史E出现过西晋?满短暂统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江南地区的东晋和宋。
舞、梁、陈政治上求得“偏安”,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历经五朝十六国的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北。
齐、北周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由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货币经济倒遐。
货币制度极不统一,直到隋朝,五铢钱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一)两晋十六国货币 1.西晋、东晋货币西晋统一三国后,沿用汉魏五铢;没有铸造新钱,市场流通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王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晋以后,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行孙吴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经剪凿过的完整五铢,可当千枚小钱使用。
传世五铢中有“五朱”、“五金”小钱,江南一带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确是何朝钱。
2.十六国货币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动乱,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朝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政权多自铸钱币.属区域性地方货币,形制皆为方孔圆钱。
丰货。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铸“丰货”,钱文篆书.有大小字两种。
大字而无内廓。
径2.4cm,重3克。
丰货钱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
汉兴。
东晋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改元“汉兴”,铸此钱,钱文隶书,有直读、横读两种,钱体轻薄而小-直径l.67cm,重约l克。
这是我国最早以帝王年号命名的货币。
汉兴钱发现少,尤以横渎者少见。
大夏真兴,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
形制仿莽泉,径2.2—2.3cm。
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市场作伪多,超过23cm者均为伪钱。
大夏真兴是古钱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凉造新泉。
西晋不年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地区建立前凉政权,铸“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
不为人熟知的南北朝钱币,正在逐渐成为热门~
不为人熟知的南北朝钱币,正在逐渐成为热门~北朝十六国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史称北朝。
北朝与南朝并存,两者合称南北朝,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间铸行过多种钱币。
北魏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鲜卑贵族首领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重建代国。
是年改国号为魏,改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后魏、元魏)。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政权对峙。
太和五铢: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
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普品2000~3000元左右,极美品价格在7000元以上。
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
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
普品200~400元左右,美品市价600元以上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
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永安五铢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
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永平五铢:到了宣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发展,钱币的使用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1.直百五铢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始铸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
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
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纹饰。
直百五铢2.小泉直一三国早期新莽六泉,乃指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所铸六泉,即大泉五十、状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幺泉一十和小泉直一。
在这六泉之中,一大一小两头即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发现较多,存世量较丰,唯有中间之四枚泉反之量少为珍,其中尤其又以状泉四十最珍,旧出稀罕,曾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中泉三十次之。
莽钱总的来说,铜质优良,铸制精美,诸泉皆为美泉。
小泉直一3.太平百钱三国早期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
初期铸大钱直径2.6~2.7厘米,重5~7克。
存世小钱多见,钱径仅1.3厘米,重0.7~1克,应为后期减重钱。
由于减重过甚,劣小亦如“直百” ,“钱”字或省写作“金”。
据传亦有仅书“太平”二字之小钱。
钱背亦可见星号、水波纹等。
常见的有两种形制:1、钱背有波折纹,并在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
2、光背,但轻重大小不一,一般大者重量在3~4克之间,小者仅有0.4~0.5克。
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钱”,存世极罕。
太平百钱4.定平一百三国中期定平一百”钱体薄小,有大小二种。
大者径1.6厘米、重1克左右;小者仅径1.2厘米,重约0.6克。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直读,光背。
此钱近年仍有出土;其确凿归属尚待进一步考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
“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货币制度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背离典范的现象。
在东汉末年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社会秩序严重受损,货币流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此时,民间开始出现了私铸铜钱的现象,导致铜币的质量低劣,大小不一,币值难以确定。
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权开始发行临时性的货币,如镜泉、刀币等,这也被视为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早期形态。
到了晋朝,尤其是晋武帝时期,货币制度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整合与规范。
在晋武帝时期,正式颁布实行“五铢钱法”,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次货币制度改革。
五铢指的是铜币的五种重量规格,即大铢、中铢、小铢、大半、小半。
这种铜币的发行方便了货币的统一和标准化,减少了盗铸私铸的现象。
五铢钱法的实行使得铜币的顶面上印有明确的文字及方形孔洞,以方便进行串带而不容易断裂。
此外,在地方政权方面,各地也陆续开始铸造自己的地方性货币。
但是,五铢钱法的实施期限较短,很快被取而代之的新货币所取代。
南朝时期,由于分裂局面的形成,地方政权的兴起以及社会经济的不稳定,货币制度又进一步复杂化。
南朝梁、陈、南朝宋等政权纷纷进行铜钱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货币体系。
例如,梁朝的西昌五铢钱、南朝宋的宣平通宝,陈朝的天康通宝等。
这些货币的特点是材质上多采用黄铜或白铜,且凸起的文字清晰可辨。
此时,地方货币愈发复杂,各地方政权都进行了大量的折衷妥协,多数是以明文规定的公众信用为基础,而不是以政权的强制性担保作为发行背书。
随着北方政权的兴起,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北朝的代表性货币是鲜卑族政权北魏的开皇通宝、隋朝的开皇通宝等。
这些铜钱多以方形为主,币面正面有明确的文字,背面一般有一至四个字符,同时辅以方块孔或圆孔。
这些货币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较好地继承了晋朝五铢钱法的传统。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币
。
值尺 度 实 际 已 渗 透 到 唐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各个 方 面
。
时 已提升副县长的 土 桑 同志 被任命 为
筹建 处 主 任 作 者 单位 陕 西 历 史博 物馆
,
。
开 办 金 矿 正 是 土 桑 多年
的 心 愿 他 义 无 返 顾 地 走 上 了这 坎 坷 之
,
分裂 导 致 经 济 上 的 箫 条 货 币制 度 的
无序
。
之灾的
。
”
还有些人说
。
“
土 桑 出风头 挖
,
,
黄 金 货 币从 数 量 质 量 和 使 用 都
,
、
、
志 便 不 顾个人安危 和 高山 缺 氧 的 困
,
金 子 是 劳 民伤 财 哪里 放狄
” 。
破 坏 了草 原 状 民 到 这些 不公正 的舆论
, ,
受 中 亚 货 币文 化 的 影 响
。
以及 当时金
,
了 坚 实 的 基础
,
。
作贡献
,
别说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官 就是死 也要死在
。 ”
银矿 冶业和 制 作技 术 的提 高 金 银 货 币
称 多县 既 然 宁 着聚 宝 盆 就 应 当
扎 朵 金 矿 的 建设 现 场
就这 样 在
,
在唐代 的 货 币 经 济 中 发 挥 了 重 要 的 作
河流 无 处 不 笼 革 着 宗 教 的 神 秘
。
在唐 朝 边 贸 中 域 外 金 银 货 币 充 当
,
扎 朵金 矿 的 成功 饱含 着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4.北周:币制变动频繁
(1)初年使用西魏五铢,561年,铸布泉,当5枚五铢 (2)574年,铸“五行大布”,当10枚布泉 (3)579年,铸“永通万国钱”,当10枚五行大布
南北朝经济与货币差异
经济发展程度:南朝先进,北朝落后
货币制度:南朝铸币状况较连贯、发达,
但不规范;北朝铸币不多,实物货币相对
(1)蜀汉
初期:军费不足,铸行“直百五铢”,大而厚重 后期:铸“直百”钱(薄小)、“蜀五铢”、
直一钱、定平一百、太平百钱
(2)东吴:铸行五种铜钱,主要流通两种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
大泉五十
(二)两晋时期的铸币流通(265-420年) 1.西晋:未铸钱,流通前代旧钱 2.东晋:不铸钱政策,流通孙吴铸币,比轮、四文、沈 郎钱、女钱、稚钱 ——两晋不铸钱,流通中被剪凿销毁,轻重杂行出现钱荒 3.北方十六国:铸币流通极度萎缩、以实物贸易 后赵石勒铸造“丰货钱”
大量贮藏。
4.支付手段:具有购买力,用来支付债务、赋税等。
(五)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中国古代每个时期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它们相辅相 成、互为补充,共同支撑商品经济发展。
此时期的布帛同秦汉的黄金、明清的白银一样,在货币体系中占 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此阶段黄金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物货币可减少 商品活动的损失,有利于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以回收钱币,导致民间私铸盛行,货币流通情况反而恶化)
2.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1)东魏:初期沿用北魏永安,私铸现象严重,
为此543年收铜改铸,仍称永安五铢
(2)西魏:沿用,540年、546年两次改铸
3.北齐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两晋(公元265-420年)至南朝刘宋前 十年(公元430年)的一个半世纪内, 政府基本上实行不铸钱的通货紧缩政 策,有几十年不铸造钱币,主要流通 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旧钱;另外民间 还有少量沈郎钱和女钱、稚钱等私铸 小钱流通,以致钱荒不断出现,物贱 钱贵(P89-90)。
沈郎钱
“沈郎钱”指的 是东晋大将军王 敦手下的一名参 军沈充所铸的钱 币(P90)。
◆总之,战乱、财政困难、私铸猖 獗,使得此时的钱币普遍减重、贬
值,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大小很不
统一,五铢钱体制已经名不符实
(见上图)。
◆政权不稳、财政困难、币值多变、金 属币材供给不足和粮帛等物质匮乏、 钱币减重、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品质
优良的钱币流通减少,人们不愿使用
劣质钱币,以致实物货币盛行,形成
东汉已有綖环钱、仅剩内郭的剪边五铢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綖环五铢钱
☆随后建立的南齐政权为应付前 朝留下的通胀而实行通货紧缩
政策,不铸造钱币,致使物贱
钱贵,加重了人民的税收负担。
☆南齐之后建立的南梁为了维持军政开 支而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除了铸造不 足值的“公式女钱”以外,也大量铸
造价值较低、与铜钱比价不合理的铁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鹅眼钱;寺库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P88)
◆公元189年,年仅34岁的东汉灵帝病死后,东汉王
朝因宦官与外戚的争斗又陷入内乱之中,皇权旁
落。
◆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即位后先后被董卓、李傕
(jué )、郭氾、曹操等权臣劫持。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东汉献帝,自己做 皇帝,国号魏。随后,刘备(221年)和孙权 (229年)也相继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和吴,三国 鼎立。
魏晋南北朝货币史札记七则
魏晋南北朝货币史札记七则魏晋南北朝史料中有关货币的内容并不多见,而且这些史料还存在语焉不详或是互相抵牾的情况,致使后人在理解相关史实时出现偏差。
今不揣浅陋,就个人目力所及者,略举数条、并加辨证,以就教于方家。
一、董卓钱的铭文汉末,天下大乱。
董卓曾铸造过一种劣质钱币,关于这种钱币的形制,《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记载:“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
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
”以此来看,董卓所铸钱币属于一类劣质小钱,不仅体型较小,而且铸造粗糙,甚至连钱文都没有。
于是,学界曾普遍认为董卓钱是没有铭文的。
但是,《晋书》却有不同的记载。
《晋书·食货志》这样描述董卓所铸之钱:“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
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
”虽然《晋书》对于董卓钱形制的记述与《三国志》大体相同,但《晋书》却明确提出董卓钱是有铭文的,并非“无文章”,只是因为铸造技术低下,文字不可辨识,故曰“文章不便”。
因此,这里的“不便”应是“不辨”之讹误,意思为钱文不可辨识。
袁宏《后汉纪》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初平元年(190)六月,“卓发洛阳诸陵及大臣冢墓,坏洛阳城中钟虡,铸以为钱,皆不成文。
更铸五铢钱,文章城郭不可把持。
”袁宏为晋人,距汉末甚近,所叙自然较它书为确。
《后汉纪》中明确提及,董卓因铸钱仓促之故,钱币“皆不成文”,也就是说钱币文字因铸造技术所致不可辨识,但文字是有的。
我们依据考古出土实物资料,认定董卓钱的铭文为“五铢”二字。
董卓此次铸钱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搜刮民众钱财,由于金属铜在古代一直是代表着固定价值的稀缺资源,董卓试图通过铸造面值与之前相同、但重量却大幅度下降的劣质钱,以换取民众手中贮藏的足值钱,如此才能达到快速掠夺财富之目的。
况且此前整个东汉时期流通的钱币均为五铢钱,董卓完全没有必要重新铸造一种新的钱币样式,这样只会增加使用者的反感情绪,阻碍市场流通,故认为这种小钱是有文字的,也属于五铢钱的一种。
两晋时期的货币
两晋、南北朝钱币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混乱、货币经济衰退的时期。
这一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铸币杂乱无章,在某些时期的某些地区,货币不能流通,以谷帛交易,倒退到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状态。
1、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货币有哪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货币有:小五铢、兴汉钱、丰货钱、建孝四铢、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肖齐五铢、剪边五铢、铁五铢、“四柱”五铢、“二柱”五铢、陈五铢、太货六铢、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大统五铢、布泉、永通万国等。
2、两晋时期“小五铢”有什么特点?指的是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的一名参军沈充所铸的钱币,又称“沈郎钱”。
钱文“五朱”二字横读,有外形。
面有外郭。
钱径1.9厘米,重约1.15克。
3、两晋时期“汉兴钱”有什么特点?成汉主李寿于汉兴元年(公元338 年)铸。
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这种钱有横、直读两种,直读者钱文为篆书,横读者钱文为隶书。
4、两晋时期“丰货钱”有什么特点?后赵石勒于公元319年铸,难于流通,一般交易仍用谷帛。
丰货钱有篆书、隶书两种,其钱文由右向左横读,钱面分有内廓或无内廓, 钱径多为2.4厘米,重2.1克至2.8克。
5、南北朝时期“(元嘉)四铢”有什么特点?南朝宋所铸钱币,因流通不畅,后改铸五铢钱。
此钱钱文为'四铢”。
6、南北朝时期“孝建四铢”有什么特点?南朝宋孝武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铸行。
其书体为薤叶书。
钱面文为“孝建”,背文为“四铢”。
初铸钱径约2.2厘米,重2.4克左右;未久即见减重,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7、南北朝时期“孝建二铢”有什么特点南朝宋钱币,公元465年铸。
此时允许民间铸造,结果愈铸愈劣, 一千钱垒起来还不到三寸高,入水不沉,随手破碎。
有些特小者,称“鹅眼钱”。
&南北朝时期“肖齐五铢”有什么特点?南朝齐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铸。
史载其钱沿用汉制, 钱文为“五铢”,难识别。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屯田制、课田制的推行,使得农业获得很 大的发展 商品交换非常活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1.
三国· 魏国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 魏初期曾一度废钱不用,交易皆用谷帛; 文帝曾复用五铢钱,但时间短暂,前后不 到几个月;
《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黄初二年(公元 221年)春三月,初复五铢。冬十月,以谷贵罢 五铢钱”。
至魏明帝(公元227年)时才复铸“五铢” 钱。
魏五铢
魏文帝,明帝皆铸有 五铢,新钱形仿汉制 五铢,故称“魏五 铢”。
魏五铢轮廓清晰,钱 形厚重,边廓压金。
2. 三国· 蜀
蜀钱有 “直百五铢”、 “直百”、“犍为 五铢”等。 “直百五铢”: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 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直径一般2.6—2.8厘米,重8-8.9克,有减重 现象,最轻薄者,不足0.8克。 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 五铢钱”。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 如“为”字或四出文。
元嘉四铢
孝建四铢
孝建元年(454年)改 铸“孝建四铢”。
钱文篆书,面文“孝 建”与“背文”四铢 ‘组合成“孝建四 铢”。 “孝建四铢”是继 “汉兴”之后的又一 种以年号名钱的金属 铸币。自此,年号钱 渐渐兴起。
“永光”、“景和” 二铢
废帝永光元年(465年) 和景和元年(465年) 又铸“永光”、“景 和”年号的二铢钱, 且允许民间私铸。 直径约1.6—1.8厘米, 重约1.1克。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时期之一,该时期的货币制度也有一定的特点和变革。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动荡,货币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以下是关于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货币制度开始出现问题。
此时,各地出现了由私人发行的山水钱、族姓钱等私铸钱币,这标志着货币制度逐渐私人化。
2. 发展:在三国时期(220-280年),各个地方政权会发行自己的钱币。
例如,蜀汉一度发行了以巴蜀地方产品如蜜蜡为原料的蜀汉钱。
而曹魏则发行了以铜为原料的五铢钱。
这些货币通行于各自的地区,从这一时期开始,各地方政权逐渐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来维持本地的经济生活。
3. 统一:到了晋朝(265-420年),由于北方政权的兴起和南方政权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开始向统一趋势发展。
晋武帝时期颁布的《十六国币制》的规定,制定了一种规范的币制。
二、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特点1. 金属货币流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如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晋代的钱币大多是铜质的,流通于各地。
在南方,也开始有白银质地的银钱流通。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济动荡和战乱,质量不佳、过多的造假和伪造铜钱也开始流通于市面上。
2. 货币的分等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逐渐分为不同的等级。
例如晋朝颁布的《十六国币制》规定货币分为“重”、“厚”、“轻”、“薄”等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货币在金属含量和价值上有所区别。
3. 地方发行与中央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例如曹魏的五铢钱和蜀汉的蜀汉钱。
然而,到了晋朝,由于统一的需要和经济的稳定性要求,晋朝开始颁布统一的货币制度,对各地方政权的货币发行实行一定的控制和管制。
三、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变革1. 纸币的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物价的飞涨和经济的不稳定,纸币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
[魏晋南北朝历史]魏晋南北朝钱币太货六铢为何遭到世人抵制
[魏晋南北朝历史]魏晋南北朝钱币太货六铢为何遭到世人抵制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上承三国的时期,三国,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三,三个政权各自为政,各自铸造钱币,造成钱币市场的饱和,到了魏晋南北朝,钱币泛滥,货币贬值严重,这是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此时期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
太货六铢为何不受欢迎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种类较多,在钱文上已打破了铢两相称的习惯,出现了一些国号钱、年号钱及古语钱,如“丰货”、“汉兴”、“凉造新泉”、“大夏真兴”、“永光”、“景和”、“天清丰乐”等等。
这一类钱由于奇货可居,伪造也多。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货六铢是怎么样的呢?太货六铢的模样太货六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六铢钱,面文“太货六铢”,玉箸篆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
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
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
太货六铢是什么样子的由于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
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宣帝是陈王朝中倒数第二个皇帝,其子陈叔宝即陈后主,更是荒淫无度至极。
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嫔妃一起游玩,制淫词,唱淫调,朝纲混乱。
隋兵南下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
太货六铢的细节图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后主这是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金融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一)金属铸币的流通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铸币流通很不稳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钱荒)频 繁而且交替出现:
(1)东汉末年董卓铸造不足值的小钱, 钱币减重,致使物价飞涨,小钱难以流 通,民间以实物交易。
(2)曹操用五铢钱取代小钱后,由于五 铢钱增铸不多,出现钱荒,物价暴跌。 魏文帝曹丕废五铢钱,改用谷帛等实物 货币。
3、两晋至南朝刘宋前十年(公元430年) 不铸造钱币;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很 少铸造钱币; 北魏前100多年也未铸造钱币; 其余北朝铸造发行的钱币数量也不大; 加上流通中钱币被毁损较多,以致这个 时期出现钱荒,物价惨跌。
4、东汉以后黄金作为货币使用日 渐减少,白银在西晋、南北朝时期 也有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出现。此 时的货币材料是多样的,有布帛等 实物、还有铜、铁、铅锡、金银等 金属。
◆总之,政权不稳、财政困难、
币值多变、金属币材供给不足 和粮帛等物质匮乏、钱币减重、 劣币驱逐良币,使得钱币流通 减少,实物货币盛行,形成钱 帛平行的货币制度,这是货币 制度的倒退。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1、两晋时期的信用仍以私人的高利放款为主, 也有政府的赈贷,此时的信用没有新的进展。 2、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得寺庙成为从事 存放款活动的高利贷场所。 ◆南朝的寺庙通过其经营的典质(质库)这种 信用机构来办理高利贷的抵押放款和质押放 款。而北朝的寺庙通过僧祗粟来办理高利贷。
曹操(左) 与魏文帝曹 丕(右)
(3)蜀汉和东吴政权为筹集军政经费以对抗 曹魏,都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铸造不 足值的“直百五铢”和“大泉五百”、“大 泉五千”等钱币,致使物价暴跌,大钱难以 流通,谷帛等实物货币流行。
魏晋南北朝货币
曹 魏 五 铢
文帝五铢 背景:曹魏初年经济疲敝,实行实物经济政策, 魏文帝恢复汉朝制度,铸造五铢钱 特点:粗率,轮廓浅平,文字模糊,有的带有 星点,有的铸以横画或竖画。
五铢
明帝五铢
背景:文帝五铢使用几个月就废止了,民间依 旧货物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227)重新铸 造五铢钱;
特点:轮廓明晰,钱型厚重,钱径一般 2.5 厘 米,重约 3.4 克;“五铢”二字清楚,字画肥 硕,朱字头圆折,近似东汉五铢。
二、蜀汉钱币
蜀 汉 五 铢
蜀五铢 铸造者: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 特点:钱文粗糙,形体较小。有内外廓。背面模铸阴 文或符号,铜色发暗。
刘备父子铸造的钱币
值百五铢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为解决财政困难发行直百 五铢。与一百枚五铢相等,是大值虚币。 值百 蜀汉后期铸,薄小,大小不一。面文“直百”,书写草率。背铸 文字或符号,间有传形。殆民间铸。
魏 晋 南 北 朝 钱,在这一时 期也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林立人短暂, 也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新式钱币; 少数民族的政权国家大量进入,产生了 一批创新性的货币; 对后世隋唐以至于元明清的货币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一、曹魏五铢
少量的钱币
传刘备称帝后发行太平百钱、世平百钱 (背有水波纹),蜀汉晚期又发行定平 一百。
三、东吴货币
东 吴 货 币
背景:东吴时期除了发行五铢钱以外,突出的就是一系列大面值 的虚值钱; 这一系列的虚值钱扰乱了市场秩序,发行时间都不长; 钱币: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东吴大帝孙权嘉禾五年(236)铸大泉五百,重十二铢,值五百 个五铢。随后又相继铸造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魏晋南北朝货币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历经了战乱和混乱,表现出一种多元
化发展的态势。
主要有铜钱、银钱、贯、粟、米等五种货币,只有铜
钱是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
魏晋时期的货币主要有铜钱。
当时铜钱主要有大钱和小钱,大钱
为八文钱,重约16.7g,钱面上铸有“天平正义”的字样;小钱为一文钱,重 2.2g,钱面上铸有“正宗正信”的字样。
此外,还有大秦元钞,重3.9g,有“大秦高祖”的字样,穿州发行的秦开元纪、圆形的两穗
大匠钱等。
南北朝货币制度上,货币种类更加丰富。
主要有钱、贯、粟、米
等四种货币。
其中钱仍是主要流通货币,但随着内容不断变化,重量
也有轻重之分,包括小钱、中钱、大钱等,其中大钱又称“肆钱”,
相当于一乙两重。
贯是契丹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重约4.4g,由于其
质量较高,因此一直流传到宋朝为止;粟等以谷物为货币,十文粟相
当于一文钱,米以斤为单位,每斤米等同七文钱,因此在民众当中得
以流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虽然表现出多元化态势,但由于体制
及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整体仍是不成熟的货币体系,导致货币的
流通受到一定限制。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金融制度。
魏晋时期,以铜钱(“古钱”)为主体,因此也称之为“古钱制”。
古钱由硬银钱和软货币两种形式组成。
硬银钱主要有三种,即开元通宝、明元通宝、两面开凸版。
而软货币方面,魏晋期间使用的最主要的是文白钞,即在钱币正反面进行书写的文白钞。
到了南北朝时期,古钱制虽然仍然作为主体,但同时出现了新的货币,即纸币,纸币是由青、蓝、黑、紫等不同颜色的纸材制成。
这种货币制度仍然实行了大约600年,直到明代康熙以后才被废止。
随着北宋帝国的崩溃,南宋政权采用了比较简单的货币制度。
主要使用的是银钱、铜钱、锭货币和章法货币,其中银钱和铜钱是市场交易的主流,而锭货币和章法货币则主要用于大规模的官员福利。
至元朝,货币制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萧何的《金融管理条例》,将硬币包括古钱、铜钱、白钞称为“前货”,而纸币则称为“后货”。
另外,也实行了金属币制,将金、银两种金属的币别称为“秉币”,其中银币又称为“应币”,金币则叫做“金融”。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十分复杂,不同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货币。
但不管怎样,这段时期的货币制度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货币制度,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铢天下的插曲二——魏晋南北朝(下)
五铢天下的插曲二——魏晋南北朝(下)今天我们来说说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南北分治。
南方为汉族统治区,沿袭自东晋,经历宋齐梁陈四朝。
北方为鲜卑族统治区,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逐步汉化。
最后杨坚自北向南统一了华夏大地建立大隋朝。
今天我们就不说历史了,直接说钱币。
南朝沿袭东晋北朝鲜卑汉化,所以南北朝的钱币基本都在五铢的体系之内。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较为频繁,铸币种类也就比较多,贡献了不少热门的收藏标的。
先说南朝。
四铢:南朝宋铸第一种钱币,外形和五铢差不多重约2克,目前的成交价在1000上下。
四铢部分版本孝建四铢:南朝宋铸,正面年号“孝建”背面面值“四铢”,目前的成交价格也在1000上下。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南朝宋铸,正面年号“大明”背面面值“四铢”,此品罕见。
大明四铢两铢、永光、景和:南朝宋末铸造,钱体薄而小,均属罕见。
永光、景和两种钱币均属珍品南朝齐国一直努力推动货币紧缩,未铸币。
太清丰乐: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铸造,面纹为太清丰乐四字,“太清”是年号,“丰乐”是吉语。
是为数不多在面纹上铸有吉语的通行货币。
目前的成交价格在7000以上。
少见的吉语通行货币-太清丰乐太货六铢:南朝陈铸,重4克,铸造精美存世较多,目前的成交价在1500以上,美品在3000+。
目前收藏界最常收藏的南朝货币-太货六铢再看北朝:太和五铢:北魏太和年间铸造,又一个第一,第一个年号与面值同时铸造在面纹上的钱币,“太和”是年号“五铢”是面值。
太和五铢现在的成交价在3000+。
太和年铸,面值五铢永安五铢:北魏永安年间铸造,铸造较精美存世较多,目前的成交价(光背)在200-800之间。
有一种背上有“土”字,较为罕见。
永安五铢背上“土”也有一种说法是“土”字加上穿口一起是“吉”常平五铢:北齐铸,“五铢”是面值,“常平”可能是吉语,铸造精美存世量多,目前美品的成交价格在500+常平五铢的版式统一铸造精美,是北朝钱币收藏的必备品种北周五铢:北周铸造,面纹只有五铢二字,但是铸造面纹与汉五铢、隋五铢均有明显差异。
中国最早的货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
简明中国货币史
中国最早的货币:海贝
秦汉:货币统一“五铢钱”
三国魏晋:重物轻币、形制多样
唐:纪年“开元通宝”
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明:纸币为主,亦有铜钱、白银
清:白银为主,也有铜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以后又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铸“布泉”,与王莽“布泉”重名。但钱文为 玉箸篆,制作精美规整,内外廓清晰。
5.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铸“五行大布”,一当布泉十。钱文玉箸篆, 制作规整。
6.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铸“永通万国”,一当五行大布十。钱文玉 箸篆,制作非常精美,与布泉、五行大布合称“北周三品”。
少量的钱币
传刘备称帝后发行太平百钱、世平百钱 (背有水波纹),蜀汉晚期又发行定平 一百。
东
三、东吴货币
吴
背景:东吴时期除了发行五铢钱以外,突出的就是一系列大面值
的虚值钱;
货
这一系列的虚值钱扰乱了市场秩序,发行时间都不长;
币
钱币: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东吴大帝孙权嘉禾五年(236)铸大泉五百,重十二铢,值五百
魏
文帝五铢
五
背景:曹魏初年经济疲敝,实行实物经济政策, 魏文帝恢复汉朝制度,铸造五铢钱
铢
特点:粗率,轮廓浅平,文字模糊,有的带有
星点,有的铸以横画或竖画。
五铢
明帝五铢
背景:文帝五铢使用几个月就废止了,民间依 旧货物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227)重新铸 造五铢钱; 特点:轮廓明晰,钱型厚重,钱径一般2.5厘 米,重约3.4克;“五铢”二字清楚,字画肥硕, 朱字头圆折,近似东汉五铢。
蜀
二、蜀汉钱币
汉
蜀五铢 铸造者: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
五
特点:钱文粗糙,形体较小。有内外廓。背面模铸阴
铢
文或符号,铜色发暗。
刘备父子铸造的钱币
值百五铢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为解决财政困难发行直百 五铢。与一百枚五铢相等,是大值虚币。
值百 蜀汉后期铸,薄小,大小不一。面文“直百”,书写草率。背铸文 字或符号,间有传形。殆民间铸。
8.四柱五铢
梁敬帝(555-557)铸“四柱五铢”,面有外廓,背有内外廓。面 和背各铸有两星点,共四星点。
9.天嘉五铢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铸“天嘉五铢”,有内外廓,钱文与内廓 不相连,制造较精美。
10.太货六铢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铸“太货六铢”,重如其文。钱文玉 箸篆,制作精良。最初一枚当十枚“天嘉五铢”,造成混乱,后来 只值一枚。
5.梁五铢
梁武帝(502-549)铸“五铢”,径2.4厘米,重3.4克。背有外廓。 铸造较工整。
6.女钱
梁武帝时又铸行一种五铢,无外廓,仅有内廓,径2厘米、重1.5 克。因其薄小,俗称“女钱”,与梁五铢共行。因是官方发行,又 称“公式女钱”。
7.二柱五铢
梁元帝(552-555)铸“二柱五铢”,钱面穿上穿下各铸一星点。 较工整,面有外廓,背有内外廓。
个五铢。随后又相继铸造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十
四、、十六国钱币
六 国 钱
1.凉造新泉
前凉(317-376)张轨铸,第一个以国号为名的方孔圆钱。篆书, 形体、字体有所分别。
币
2.丰货
后赵石勒铸。篆书、隶书两种,钱面有内廓或无内廓。
3.汉兴
成汉李寿汉兴(338-343)年间铸造,钱文有横读和竖读两种, 是中国最早年号钱。
魏 晋 南 北 朝 钱 币
主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体货币是五铢钱,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在这一时 期也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林立人短暂, 也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新式钱币;
少数民族的政权国家大量进入,产生了 一批创新性的货币;
对后世隋唐以至于元明清的货币产生了 深远影响;
曹
一、曹魏五铢
南
六、南朝货币
朝
1.四铢
货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铸造“四铢”。
币
2.孝建四铢、孝建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铸四铢,背面加“孝建”二字,俗称“孝 建四铢”。有的省“四铢”,仅“孝建”二字。
3.永光、两铢
宋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造重仅二铢的“永光”和“两铢”代替四铢。 制作较粗糙。
4.景和
宋废帝景和元年(465)铸造“景和”,笔画较两铢、永光清楚。 存世极稀罕。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政 权林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货币,他们大都寿 命短暂,代表了短命的王朝和破败的经济;
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有价值的货币对于后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十六国时期成汉的 汉兴钱是最早的年号钱;前凉早的凉造新泉是 最早的年号钱;大夏的大夏真天是最早的国号 与年号结合的货币;
4.大夏真兴
夏赫连勃勃真兴(419-425)年间铸造,将国号和年号首次铸造 在一起。
北
五、北朝货币
朝
.太和五铢
货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加有年号,开始从记重钱 向年号钱过渡。
币
2.永安五铢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外廓较宽,永安二字接廓。东、
西魏继续铸造
3.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造“常平五铢”,“平”字上一横巧妙借 用穿下廓。制作精美,数量很少。
这些货币对于唐代以后的货币类型产生了深远 影响,许多新的样式都在这个时期发源。
魏晋南北朝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