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合集下载

解析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 语文

解析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 语文

机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评析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试题评析,专家认为,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评述_特点、建议与启示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评述_特点、建议与启示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评述_特点、建议与启示一、背景介绍2020年全国高考中的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这一部分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现代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下面将从试题特点、建议与启示三个方面来评述这一部分试题。

二、试题特点1. 文本内容全面202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了不同主题和不同文体的文本,如对科技问题的解读、对乡村文化的探索等。

这种多样性的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跨领域思维的能力。

2. 试题结构合理试题结构分为基础题和综合题两部分。

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本中的细节、主旨、观点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而综合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将不同文本进行对比、联系和评价。

这种结构既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也能够展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理解与思考的结合试题中不仅要求学生对于文本进行理解,还要求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试题中要求学生对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评价,这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建议1. 多读不同领域的现代文本为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可以多读一些不同领域的现代文本,如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跨领域思维,加深对于不同领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现代文阅读试题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评价和思考,这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多参与讨论、写作和辩论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强化归纳和总结能力试题中常常会要求学生对于文本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笔记、写读后感和总结等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四、启示通过对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评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跨领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现代文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跨领域思维能力,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具备跨领域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评析:
一、总体评价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整体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既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

试题结构清晰,梯度明显,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二、具体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涵盖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多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近义词辨析、多音字辨析等题目,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2.阅读理解部分:选材广泛,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考查学
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设置上,既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有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写作部分:以“自己经历和思考”为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
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紧贴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表达真情实感。

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题目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的评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 1。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内蒙地区参加的全国II卷,整套试卷基于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在全民抗疫、精准扶贫、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势下选材命题。

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交融。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命题方向——紧扣时代旋律,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即紧跟时代脉搏,传承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奋发图强;厚植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如文学类文本小说《书匠》,表现出的匠人技艺固然会被科技所取代,匠人精神却不会泯灭,故事所表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渐染下,普通百姓的人格魅力和人性之美。

第九小题,则是要求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匠人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具有的,体现出一种精神传承。

再如第22题作文所给的墨子的话和抗疫援助物资上的诗词,都彰显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全球抗疫为背景,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放眼全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试题结构——题型稳定,充分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

整套试题紧密贴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题型稳定,试题全面覆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

全国II卷是一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内的试题,命题组人性化的考虑到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考生复习的影响,保持了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

作为“后考试大纲时代”的第一次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承受了新旧高考更叠带来的影响,完全延续了2019年高考的试卷结构,试题模块、试卷小题数和各小题的分数全部保持不变。

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仍然延续语段式形式,以“三合一”的方式考查词语辨析、语句衔接、修改病句,略有差异的是今年没有考成语辨析,而是加入了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难度较成语考察有所下降。

主观题方面,无论是补写语句还是压缩语段,继续沿用老题型,考生只要准备充分,这类题型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育专家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11页)

教育专家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11页)

教育专家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谢维和(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3个特点: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试题质量稳中有进。

“稳”是指保持高考内容改革的稳定性、有序性。

“进”体现在3个方面:(1)体现高考内容改革“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和目标;(2)试卷结构、题型更加完善;(3)较好地把控了试题难度。

第二,从试题的导向性上看,落实和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通过试题背景材料和题目设问,体现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

第三,试题较好地反映和彰显了高考的定位和功能。

首先,把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结合起来,试题中既体现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领,也体现选拔功能;其次,试题重视对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再次,试题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比如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体现了教育要求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目标。

王宁(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上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体现立德树人。

试题直面社会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二,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试题不仅考查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

第三,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贯彻新课标精神,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

张志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20年高考有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总体来说,语文试题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高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高考科学选才、引导教学的基本功能。

有3点感受:第一,把握时代脉搏,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2020年的高考命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如何考查考生的使命担当,对命题来说是重大挑战。

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联系自身,感悟生命,不仅考查书面表达能力,也考查考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卷三本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当代青年培养奋斗精神。

试题注重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试题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试题关注人类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上组织材料,编制试卷。

试题挖掘其育人价值,紧密贴合立德树人的核心,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全面育人,坚持五育并举理念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题,回应教育改革,加强教学导向。

德育的内容已经说过。

体育的内容也有体现。

美育和劳动教育则通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和材料旨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彰显美育主张;通过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等试题素材,蕴含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

故五育并举,也应该是我们分析本套试题不可或缺的视角。

三、文字当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疫情防控和高考延迟影响,今年的高考试题坚持了稳字当头。

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命题难度适中,试题结构相对稳定,保持题型和考点稳定,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较为平稳,且紧跟时代热点,考点和题型更多体现延续性、稳定性。

具体表现如下。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从不同的逻辑、思维角度考查,较往年没有变化。

2、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单则对话式材料的文本阅读,材料的呈现形式较往年有所不同,但题目仍为两道选择题和三道主观题,选择题的难度一般。

3、文学类文本阅读:延续了往年对小说文本的考查,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在表现手法上带有非常明显的散文化特色。

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延续了以往的特点,选取了“二十四史”中的文章,其中传主多为忠臣良将和清官廉吏。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山东使用)、新高考Ⅱ卷(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各命制1套。

1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

1.1 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如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我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参与抗疫的切身体验,分析和发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再如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1.2 关注人类未来,思考使命担当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未来,思考使命担当。

如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意在引导学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再如北京卷作文题,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要求根据背景材料中的一句话——“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写一篇议论文,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1.3 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如全国Ⅰ卷作文题给出的背景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定,从“历史人物评说”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观照现实,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
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 D. 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
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5题详解】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 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 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B项,“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 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新路”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 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分析可知, 选项缩小的范围。 ● 故选B。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
根”,实现脱贫致富。 ● B.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
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 C.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
●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 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 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 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新高考预测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新高考预测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新高考预测随着7月8日最后一门英语科目的考试结束,2020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见证历史的一年,咱们的高考语文试卷(重庆考生考试全国Ⅱ卷)在今年有哪些特点,以此观测未来的高考语文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我们来一一解析。

1试卷整体情况评析全国高考语文一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

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Ⅱ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整体而言,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不忘铸魂育人的考试初心,具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厚植国家情怀、开拓国际视野、涵养美好品德、勇担时代使命等价值功能。

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关注思想导向、情感熏陶、人格养成。

试卷知识点、题型没有大的变化,选取的材料考生也比较熟悉。

总体难度较去年持平,便于学生发挥,但是也具有一定延续性,值得同学们注意。

2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解析(1)稳定性在特殊的背景下,今年的高考试题体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①、宏观上看:试卷结构、考点分布、试题类型都与2019年保持一致,试卷仍是由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古诗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板块组成。

②、微观上看:今年试卷的语言材料类阅读的难度、具体试题的难度等,较2019年有所降低。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2个简答题,考点分别是人物形象鉴赏和内容概括。

前者要求分析人物心情,并指定了相关段落,大大降低了难度。

后者点名“匠人精神”,要求概括具体体现的地方,都较为容易作答。

再如作文设计了人物情节,题干中明确给出了“携手统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延续了近年来讲题审题难度,让学生尽情展露写作才能的命题特点。

(2)正面价值导向全国Ⅱ卷凸显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开拓国际视野、涵养美好品德、勇担时代使命等价值导向。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阅读彰显“工匠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中4则材料聚焦“精准扶贫”,文言文阅读中人物传记表现了主人公刚正不阿的品格,作文题目中,呼应了社会关切的疫情话题等等,无不体现了鲜明的正面价值观引导。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评析作者:齐志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3期疫情之下,2020年高考备受瞩目,而全民聚焦下的高考作文再一次引发热议。

11道作文题目,形式不同,方向各异,但总体呈现出稳定趋势,难度适中,在核心素养下考查考生写作的关键能力,命题中体现鲜明的个体意识,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写作。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认为,“2020年高考作文最大的特点是人文性,强调了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强调了尊重个体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高考作文写作中不乏对考生自我意识的考查,引导考生发现自我。

然而纵观2020年高考作文题,这方面却显得尤为突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考场作文的书写意在呼唤一个时代的到来——考生自我被发现的时代。

这既与疫情相呼应,也是高考命题的应有之义。

疫情促使每一个个体对自我进行反思、对自我与社会、国家关系重新思考;而高考命题也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注重通过命题引导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接下来将以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具体阐释这一命题特点及趋势。

一、发现自我,命题注重对自我的考查1.情境设置,“我”的在场性写作《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考试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任务为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存在“功利化”套路式写作,针对不同类型文题,教师机械性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范式、套路,堪稱“万能模板”,殊不知,教师自己可能都没有去验证模板到底是否万能。

而“情境化写作”可以很好规避这一问题。

作文中具体情境的设置,为考生写作限制了一个场景,考生需要置身于这个场景中进行写作。

张清华教授指出,写作“首先讨论写作者的身份问题,也就是要确定‘我是谁、我为什么写作、我为谁来写作’,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自我’定位不准确,写作恐怕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

”而这种“自我”的准确定位,就是“我”的在场性写作。

考生需要将“我”这一主体意识贯穿于写作情境始终。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详细分析(近40页)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详细分析(近40页)
比较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 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卷)
跨文本阅读。22. 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 者的小诗。(天津卷)
阅读表格。4.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江苏卷)
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 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下定义就是用判断的形式把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揭示 出①来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 结两合种的形特式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 其1.演种化概的念过+是程+为种研差究(对突象出,特④征探或寻本这质些属现性象)产+属生概、念形成 及2.其种演差化(背突后出的特原征因或和本规质律属。性)+属概念+叫+种概念
一、将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和非(连2续02文0年本全整国1合卷,) 选用两篇非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
(二)在选材方面,重视文化传承,彰显时代特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文化传承:《孝的家庭伦理意义》《艺术品历史物质性》《谈谈〈古文
观止〉》《历史地理学》《谈谈诗歌朗诵》等等。 前沿科技、时尚文化:航天发射、弹幕文化、网络阅读、食物能量、有
氧运动等等。 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精准扶贫、新基建、国家防疫、中国面孔、天问
3.考查内容及要点方面。如:将文言文当作文学作品来考,“16. 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浙江卷);高考改 革要求重视传统文化,多套考卷增加了文化常识考查题,而浙江卷则体现 在对《论语》的理解与评价上。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述评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述评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述评2020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已经落下帷幕,这场与千万考生命运息息相关的考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门对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语文考试的卷面设计和评分标准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卷面设计和评价标准进行述评,同时探讨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题材和内容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广度。

从传统经典的文言文阅读,到现代短文阅读,再到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试卷内容既保持了传统的朴素和深度,又融入了时代的潮流和多元的文化元素。

这种多样性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适应性和现代性。

其次,在命题和题目设置上,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和现实问题的探讨。

比如,阅读理解部分的题目设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社交软件的使用等热点问题。

在作文部分,选取了“青春与时代”、“人与自然”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社会问题,发挥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念。

这种题目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个人到社会层面思考问题。

然而,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试卷难度上,部分考生反映全国卷整体难度较大,有些题目的理解和应用难度超出了不少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一些考生感到压力过大,对整体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在评分标准上,部分作文命题较为开放,评卷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标准不一致、主观性较强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得分感到困惑,对评卷标准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可以进一步研究考生的心理和能力需求,合理设计试卷的难度和题目设置,以保证考生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加强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明确评分标准和流程,提高评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时,也要加强对评卷教师的培训和督导,确保评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020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2020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2020高考语文全国一卷引言高考语文作为中国高中生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在考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试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阅读理解部分1. 阅读下面这篇诗歌,请回答问题。

诗歌内容暂缺这篇诗歌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题型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抓住主题和核心意思,并能够对其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进行分析。

2. 阅读下面这个短文,请回答问题。

短文内容暂缺这篇短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情节,以及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这种题型考察了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抽象能力,能够从短文中抓住重点和纵深思考。

二、作文部分1. 请你就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

作文内容暂缺这个题目要求考生就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合理、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考生的作文还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2. 请你根据提示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内容暂缺这个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写一篇记叙文。

考生需要根据提示的关键词和描述要求,进行情节的组织和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叙事能力。

同时,考生的作文还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结构完整、连贯。

三、语言运用部分1. 请改写下面这句话。

原句:她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

改写句:她在阅读的同时,享受着音乐的美妙。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对原句进行改写,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运用能力。

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原句的含义,抓住重点信息,并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2. 请给下面这个段落添加适当的标点符号。

段落暂缺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在一个给出的段落中添加适当的标点符号,考察考生的语言规范性和标点运用能力。

同时,考生还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的表达,确保标点符号的使用合理、清晰。

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评析

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评析

学语文2021年第1期考试园地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评析**本文系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DCF130016)的子课题“有效教学方法与技能发展的研究”(KTA932)暨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AH2019225)研究成果□刘刚许琳摘要: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呈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命题紧扣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对接新课标,加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试卷结构稳定,设计科学,实现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考改革;语文核心素养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5套(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III 卷、新高考Ⅰ卷(山东使用)、新高考Ⅱ卷(海南使用)),其中,全国Ⅰ卷主要面向安徽、湖北、福建、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西、广东、河南等教育大省。

研读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可发现今年高考与过去相比,清晰地呈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中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

一、立德树人为魂,强化育人功能全国Ⅰ卷试题紧扣高考评价选才育人的核心功能,凸显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奋斗等道德素养。

试卷命题充分地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设置各种文化情境以浸润、熏陶考生的品格,促使考生从中习得良好品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一)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语文全国Ⅰ卷命题在选材上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发挥文化浸润功能和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这样的选材无疑是让青年学生汲取思想精华,对考生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写作题给出的背景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君臣合作、相互信任、齐心协力共成霸业的历史陈述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定,从“历史人物评说”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通过观照现实,坚定文化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来源:教育部考试中心时间:2020-07-07(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试题评析,专家认为,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3.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天津作文题“中国面孔”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家庭伦理与‘孝’”(全国Ⅰ卷)、“《古文观止》”(全国Ⅲ卷)、“中国历史地理学”(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殷墟甲骨文”(全国Ⅱ卷)、“中华文化”(全国Ⅲ卷)、“中华文明史”(江苏卷)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此外,为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

例如古代诗歌阅读中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陆龟蒙、陆游、韩驹的诗,文学类阅读中海明威、沈从文、刘庆邦、葛亮、于坚、梁衡的小说和散文,语言文字运用中篆刻艺术、潍坊风筝等语料,都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素材,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素材,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

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1.取材多样,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

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以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

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2.巧设情境,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

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Ⅲ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词。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如新高考Ⅰ卷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正误好坏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强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浙江卷的第6题给出两组宣传抗疫的图片,要求学生为图片拟出标题,并简要评价图片的创意,既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语言发挥空间,又能考查出语言表达的概括力和精确度。

3.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

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

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

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

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上海卷作文“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全国II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守正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等,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

以素养、能力、水平为考查基点,促进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综合改革行稳致远。

1.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

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新高考II卷作文题,设计了写一篇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对接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观察具体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2.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今年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Ⅰ卷、Ⅱ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在试卷的结构上,布局更为均衡。

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能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

在试题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

现代文阅读I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文意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

如全国新高考I卷信息类阅读题“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需要学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和综合,同时需要学生知道定义的要求,这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的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稳字当头,坚定学生作答信心试卷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从而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