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在强迫症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对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治疗焦虑症和强迫症是两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在过去的几十年,心理学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治疗焦虑症和强迫症方面的应用,以及其中的一些有效方法。

焦虑症是一种过度恐惧或担心的情绪障碍,患者常常感到紧张、易怒、疲劳和失眠等。

心理学家在治疗焦虑症时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这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减少焦虑的方法。

CBT的基本理念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体验。

因此,对焦虑症患者来说,他们的消极思维和不适应的行为习惯是焦虑发作的主要原因。

CBT的目标是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减少焦虑。

其中一个常用的CBT技术是认知重构。

焦虑症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种认为自己会遭遇灾难的过度担忧思维模式。

认知重构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识别这种过度担忧的思维,并找到替代性的合理思维。

例如,一个患者可能认为一次社交失误会导致他失去所有朋友,而认知重构的目标是教会他理性地思考,意识到一次失误并不足以破坏所有的社交关系。

除了认知重构,CBT还包括行为实验。

行为实验通过给患者提供新的经验来挑战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例如,一个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可能会害怕在公众场合说话。

行为实验的目标是鼓励他们逐渐接触并参与这种情境,通过实际经验来改变他们的恐惧感和焦虑。

强迫症是一种表现为强烈的、难以抵抗的冲动和行为的精神障碍。

与焦虑症一样,强迫症的治疗也广泛采用了CBT。

CBT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曝露与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

ERP基于两个核心概念:曝露和反应预防。

曝露是指暴露于患者强迫症状所引发的恐惧或焦虑的情境中,让患者逐渐习惯并适应这种情境。

例如,一个患有洗手强迫症的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不去洗手来暴露自己于细菌的恐惧。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一、概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

强迫思维是以刻板的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意向,强迫行为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

患者明知这些思维和(或)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必要、多余;患者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这类疾病在精神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

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 0.8%~3.0%。

国内报告的强迫症时点患病率为 0.1%~0.3%,终生患病率为 0.26%~0.32%。

强迫症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青少年前期和成年早期,多发病于 19~ 35 岁,至少1/3 的患者在15 岁以前起病。

儿童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4%,多起病于 7.5~12.5 岁。

儿童强迫症的男女比例为3:2,但从青春期开始,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基本相当。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发病具有鲜明的生物-心理- 社会模式特征。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是多基因遗传方式。

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5~6 倍,而且其先证者如在童年确诊则有着更高的患病风险。

遗传度可能据原发症状的不同而相异。

2.神经生化因素:许多中枢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强迫症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别是各种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可能是强迫症的重要原因。

3.神经内分泌因素:患者在基础或刺激状态下丘脑下部-垂体激素水平存在异常。

4.神经免疫因素:感染或免疫中介因素至少在部分强迫症患者亚群中起一定作用。

5.神经电生理学:强迫症对刺激的过度觉醒和过度专注有关,额叶皮层的过度兴奋所致。

6.神经影像学:由脑通路功能异常引起,主要是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异常。

(二)心理及社会因素1.人格特点强迫症的人格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敏感、人际关系欠佳、情绪不稳。

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第29卷第6期2006年1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9 No.6Nov. 2006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金洪源, 赵 岩(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收稿日期:2006207210作者简介:金洪源(19532),男,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赵 岩(19782),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

摘 要: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对它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焦点。

在对强迫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关于强迫症的心理机制的观点,发现各个流派的观点存在分歧,有必要逐步走向整合。

关键词:强迫症;心理机制;冲突与融合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6)0620053203Comme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Mental Mechanism of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 IN Hong 2yuan , ZHAO Yan(S chool of Education ,L 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 y ,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s a kind of neurosi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trollable obsession and com 2pulsion.The domestic and alien 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focused on the pathogenesis of OCD.This article has defined OCD and mainly analyzed the viewpoints of the Psychoanalysis ,Humanistic Psychology ,Behaviorism and Cognitive behavior Psy 2chology about the mental mechanism of OCD.There is conflict among these theories.Further analyzing their difference ,we fou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se theories come into fusion.K ey w 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mental mechanism ;conflict and f usion 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症状严重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及时诊治病程容易迁延,是难治的精神障碍之一。

专家精准解析 关于强迫症的精神分析

专家精准解析 关于强迫症的精神分析

专家精准解析关于强迫症的精神分析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最经典的神经症之一,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强迫思维”和“强迫疑虑、反复检查”以及“怕脏、强迫洗涤”。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强迫症,在得病之初,往往会有一些心理诱发因素,比如,学习压力大,受到批判和委屈等,患者会存在一些现实原因所导致的内心痛苦。

如果只有这些现实原因,往往不构成强迫症的发病,最多也只能是急性应激障碍,或者演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遇到诱发因素,导致强迫症,往往还跟得病前的个性因素有关,比如,内向,固执刻板,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和自尊,消极思维,缺少积极主动的行为应对,不善交往,缺少朋友和社会支持,等。

这些个性特点,跟早年生活经历有关,特别是幼年创伤,缺乏母爱和社会支持。

强迫症患者,往往会采取压抑、隔离和转移、理智化(包括合理化)等防御机制,躲避压抑其痛苦情绪。

强迫症病人内心,充满理想与希望,同时却缺少真正的乐趣,也缺少自信心,低自尊,不敢相信自己是可爱的,缺少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强迫症OCD

强迫症OCD

强迫症OCD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一.定义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这些习惯包括自身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是非常痛苦、徒劳而又很难自己克服的)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强迫症的基本特征是由严重的,周期性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二.临床症状①强迫观念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

三.类型1.清洗和清洁(会把精力集中于担心自己被污染或是因为某些物品或环境而污染了别人)2.检查(有检查仪式的个体会通过过度重复地检查潜在的不利情况来试图阻止糟糕的事情发生)3.重复(故意重复一些行为来消除或是缓解头脑中某种害怕的想法)4.排序分类(特别注意按一定的方式安排周围的事物,有时这意味着平衡地,用某种特殊的形式或位置来布置事物)5.囤积(有囤积行为的个体会收集别人看似无用的东西,有这种强迫形式的人被驱使睇收集东西的理由是,以后的某个偶然机会可能就会用到这些东西)6.精神仪式(会用一些特别的想法,又叫做思想强迫观念,来解开或取消令其痛苦的萦绕于心的想法,突如其来的念头或是图像)7.“单纯”型强迫观念(会长期地固着于一些冲动的烦恼的想法,去不会产生仪式性的观念或是行为)特别注意,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不止一种类型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四.临床症状一、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一)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

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

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5则范文)

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5则范文)

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5则范文)第一篇: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精神分析疗法是否适用于治疗强迫症?强迫症的实质就是内心存在强迫与反强迫两股力量之间的冲突,一方明知道这些观念、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再现这些观念和行为,但其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呢?上海神光心理咨询理专家认为,这其中往往有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因素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假设,精神分析疗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强迫症治疗实践中,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疗法的内容:精神分析疗法是一套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非常重视求助者早年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动机,并认为强迫症产生的原因在于早年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心理冲突,认为只要找到了这些冲突,并在催眠的状态下帮助求助者化解这些冲突,那么强迫症状也就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精神分析疗法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事人内心的心理冲突,并有助于解决某些情绪问题。

强迫症状所致的心理冲突给当事人在心理上所带来的痛苦是非强迫人所难理解的,究其痛苦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所累积的心理负能量得不到有效地释放,而且持续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短则数年,多则数十年,并且还会产生相应的伴发症状,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因此,没有人能比强迫症人更渴望摆脱强迫,而目前所通用的药物治疗也能暂时帮助其缓解某些表面症状,如果长期服用还可能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及药物戒断反应,因此,精神分析也成为很多强迫症人接受心理治疗的选择,只是由于疗程和费用问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也是精神分析难以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心理专家谈药物治疗强迫症的困境药物治疗强迫症的困境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强迫症人约有500-100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5‰~10‰,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可真正有实力的治疗强迫症的医院却并不多,而且全部采用的是药物治疗的模式,那么强迫症人是如何看待这些治疗强迫症的医院的?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提出了如下看法:众所周知,目前关于强迫症的治疗模式无非就是医学和心理学两种不同的取向,事实上,更多的人还是偏向于医学模式,在医学模式中最常用的就是药物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表明,药物治疗给人带来的往往是喜忧参半的结局,喜的是终于能让自己看到一点康复的希望,忧的是到底有没有预期的效果?有没有副作用?特别是在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纠结,在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以后感觉症状会减轻很多,似乎药物治疗还是非常有效的以一种治疗方式,与其每天饱受痛苦和煎熬,不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说不定还能有奇迹出现,这就是强迫症人的心理,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有些时候还是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估计不足。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重复、持续的思维或行为。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强迫症的治疗及其效果。

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其强迫症状。

治疗过程中,心理学家会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强迫行为是不必要的,并教授一些应对策略。

同时,患者也会逐步暴露于触发其强迫症状的情境下,以促使患者逐渐适应和减少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重塑他们的思维方式,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

2. 药物治疗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外,药物治疗也是心理学对强迫症的常见治疗手段之一。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治疗强迫症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药物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降低患者的强迫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治疗,通常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暴露和阻断治疗暴露和阻断治疗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强迫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尤为有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被故意暴露于触发其强迫症状的情境中,但被要求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阻止其强迫行为的发生。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逐渐习惯并接受强迫症状所引起的不适感,以及控制住自己的强迫行为。

虽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明显的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患者的强迫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4. 心理教育和支持除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外,心理学还强调在强迫症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和支持的重要性。

通过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强迫症的病因、机制和治疗方法,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此外,提供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也是心理学在强迫症治疗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学家会定期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并通过关心和倾听来减轻患者的不安和恐惧感。

总结起来,心理学对强迫症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和策略。

内观暴露疗法---助您找到最好的解决强迫症的方向-公务员考试

内观暴露疗法---助您找到最好的解决强迫症的方向-公务员考试

内观暴露疗法---助您找到最好的解决强迫症的方向-公务员考试内观暴露疗法---助您找到最好的解决强迫症的方向盖德本文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治疗强迫症的各种疗法,每个疗法基于的原理及有效的模式和有效程度,相信广大的强迫的朋友看到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现有疗法综述1、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攻击和性本能的无意识冲动,这种冲动能潜在性地导致极端的焦虑,然而,通过压抑和反向形成可减轻这种焦虑。

弗洛伊德同时还认为,如果个体为了避免发育过程中的生殖欲期与恋母期的冲动而退缩到肛门期,强迫症状就会发生。

这种解释仅仅在精神分析学派中被人接受。

临床实践表明,基于经典的精神分析学说而实施的动力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治疗对绝大部分强迫症患者效果不佳。

2、认知疗法认知治疗是指不断地挑战和对抗那些已经被歪曲的、导致和维持强迫症朋友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想法和信念。

认知疗法是由阿尔伯特艾丽斯和阿隆贝克等人发明的。

在这种疗法中,来访者被鼓励明确那些不合适的歪曲的想法和观念,并用更合适的现实的想法去取代他们。

这一过程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沟通交流而完成。

这个过程被称为认知重构。

尽管来访者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强迫症的康复至关重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的证据可以证明在没有暴露和行为阻止的参与下,认知疗法能够独立的对强迫症产生很好的疗效。

因为绝大部分的强迫症朋友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合适的,只是仍然受着情绪上的困扰。

3、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始创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理论来源是上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疗法的学者们认为强迫症状是一种适应不良行为,和其他正常的行为一样,都是在环境刺激影响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或通过学习而得的行为模式。

这些症状同样可以用学习的方法和条件消退的原理和方法来消除,使适应不良行为得到纠正。

常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行为疗法有:系统脱敏法、思维停止法、和厌恶疗法。

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使用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有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还不是非常理想。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强迫障碍CBT强迫障碍(OCD)是一种焦虑性疾患,其特征是患者不断出现一些强迫念头,冲动或影像,导致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为了消除这些强迫念头所带来的焦虑,患者会不断进行强迫行为。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OCD的诊断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包括出现强迫思考、强迫行为或两者兼具,强迫思维或行为是费时的,或引起临床上显著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减损等。

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是OCD的核心症状。

强迫思考是指持续且仿佛出现一些想法、冲动或影像,在困扰的症状干扰时,有时候个案的感受是侵入的、不想要的,这会对大部分的个案造成明显的焦虑或痛苦。

而强迫行为则是重复的行为或心智活动,个案必须响应强迫思考或根据某些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来被迫地做出这些动作。

这些行为和心智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者预防发生一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

但是这些行为或心智活动,与其期望去抵消或预防的现实状况是不符合和的,或显然是过度的。

OCD的强迫思考的类型包括攻击、怕受污染、性、囤积(或节省)和宗教等。

攻击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害怕伤害自己或别人,或做出令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怕受污染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怕脏、怕触摸、怕清洁剂、化学药品等各种污染物;性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出现不合理的性画面或思考,如对自己的小孩性侵犯;囤积(或节省)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认为每样东西都很重要,舍不得丢掉,因此堆积很多东西;宗教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担心冒犯神明,或担心道德上的对错。

XXX是一种有效的治疗OCD的方法。

XXX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来减轻他们的症状。

XXX的治疗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暴露和反应防御预防等。

认知重构是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以减少强迫思考的出现。

暴露是指让患者面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并逐渐适应这些情境,以减少强迫行为的出现。

反应防御预防是指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地应对强迫念头和行为,以减少其对生活和职业的影响。

精神分析背景下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分析与思考

精神分析背景下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分析与思考

精神分析背景下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分析与思考作者:牛丽丽谢阳熙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一例强迫症个案为例,以精神分析理论为背景,通过对来访者心理咨询过程的梳理,了解到来访者强迫症状的出现与幼年的经历有紧密的关系,更与来访者有一个严厉、刻板的父亲有密切的关联,借助精神分析技术地使用,将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转变为意识的心理活动,去除无意识对心理冲突的压抑与禁锢,破除心理防御机制的掩饰,使来访者进一步理解症状存在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其强迫症状得到大大缓解,并以此对家庭教育、父子(女)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强迫症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养成,就每个成年个体而言,其人格特征、行为模式无不刻着主要抚养着——父母的印记。

笔者在心理咨询的十几年工作实践中发现,已经确诊为神经症的大学生大多与其早年的特殊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受其主要抚养者——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质等影响。

一、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这是一例有关强迫症的个案报告,案例的发表征得了来访者本人的同意,出于保密原则,笔者对来访者的资料做了必要的处理。

本个案中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时间约一年半,以来访者专升本考入某高校而终止。

心理咨询设定为每周一次,一次为50~60分钟,本文个案共进行了30次心理咨询(因来访者心理咨询期间是在校学生,过程中除寒暑假及各种法定假日等,基本能够保证一周一次心理咨询)。

(一)基本情况来访者,男,咨询时18岁,汉族,独生子,身高185厘米左右,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三代无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史。

母亲(身高160厘米左右)是公务员,父亲(身高180厘米左右)是某公司职员,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感情一般。

父亲一直对来访者要求特别严厉,期望很高,来访者很惧怕父亲。

大一军训后,来访者主动来到就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前无任何咨询史),主诉出现频繁的不必要的洗手情况,并因此感到焦虑,很担心被同学们议论,压力大或特别焦虑的时候洗手更为频繁。

四种有关治疗强迫症方法

四种有关治疗强迫症方法

四种有关治疗强迫症的方法有关治疗强迫症的方法,精神健康网专家指出,针对不同类型患者,需要有相应的应对原则,即使是同一种疗法,可用手段也很多样,需要患者和治疗者慎重选择。

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它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其可用手段主要包括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阴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逆转意图疗法、模枋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可能看到行为疗法所包含的内容,患者开始犯晕了,但正是这一疗法涵盖的手段足够广泛,其才能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尽快帮助恢复健康。

家庭心理干预这一有关治疗强迫症的方法,精神健康网专家介绍说,比较适合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应用。

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

而父母的这些表现均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不利于其消除病态观念和行为,有时反而强化其行为和观念。

所以家庭心理干预对于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强迫症是十分必要的。

治疗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多接触患者的家属,同样对他们做好心理健康宣教,使患者父母对子女强迫症发病的病因、病程、治疗、护理和预防有较清醒的认识,解除他们因对疾病不了解而产生的疑虑、恐惧、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在恢复期的强迫症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表明,这一心理护理方法能全面提升即将回归正常生活的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促使患者自觉克服病态心理,消除顾虑,保持乐观情绪,以利早日康复。

认知领悟疗法这一有关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又被称为中国精神分析法,它主要是通过解释使强迫症患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进而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的一种心理疗法。

强迫症的最佳治疗方法大全

强迫症的最佳治疗方法大全

强迫症的最佳治疗方法大全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数不甚数。

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广大强迫症患者总结总结强迫症的治疗方法,祝愿大家早日的摆脱强迫。

健健康康的生活每一天。

首先在唠叨一句小编将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分为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部分,下面是详细信息。

值得申明一下的是:本文由整理编辑。

一、心理治疗方法大全1、顺其自然法治疗强迫症顺其自然法治疗强迫症:用于治强迫症的顺其自然法是指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顺应自己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强迫症患者往往有过分追求完美的情结,所以当有一些不好的、自我感觉不舒服的心理体验时,他们就会不承认、不接纳这些感受想法,想人为的去用一种方式摆脱改变这些想法,以达到保护自己和追求完美的目的,然而却只能适得其反,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还加重了疾病的症状。

相反,如果将这不舒服的情感体验看作一种规律,顺应它,不极力消灭它,治疗强迫症也许自然而然。

譬如反复关门的行为利用顺其自然法来治疗强迫症的话:患者总是关了十几下、二十几下仍旧怀疑没关好,这样他们会产生两种整体思想,一种就是这样会不安全?会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这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第二种,在关门的同时为自己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感到焦虑。

进行治疗时让患者顺其自然,想关门,那就关,随便关多少下都行,直到觉得无聊了。

关门时不去对行为加以思索。

这样做的根据是,强迫来自潜意识,由于患者一直将坏的东西压制在潜意识中,当潜意识在承受不住时需要无能量的宣泄,并通过一些异常的行为表现出来,于是强迫症状被激发出来,所以需要做的就是不加压制,顺其自然。

就像弹簧,越是压制它就跳的越高。

顺其自然法治疗强迫症的理由也可以参考这一点。

也就是说,患者如果能够放弃和自己的潜意识作战,与自己的强迫融洽相处,在想要实施时任其而去,它自然闹闹就会收手。

当然,这样的治疗强迫症方法最好加上药物的治疗和心理的辅导。

2、治疗强迫症6步走先说说“记分法”。

这些年来,某事能一次完成,他会给自己2分,表示优秀;重复一次,给自己1分,表示合格;再重复一次,给自己0分,表示很危险。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烈的焦虑和强迫性思维,以及对特定行为或思维的强迫性需求。

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强迫症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三个主要的心理病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从而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关于强迫症的理论。

他认为,强迫症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冲突无法完全被解决所导致的,这些未解决的冲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进而通过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得到表达。

比如,一个童年时期曾经遭受严重惩罚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洁癖强迫症,因为他们不断清洗身体或环境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感。

2.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视为一种学习和认知的障碍。

据此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触发的,而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则被视为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强迫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过度评估风险和危险,并过度强调某些行为与焦虑之间的联系。

从而导致他们进一步产生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以减轻自身的不安情绪。

3.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的发展归因于脑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

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脑内杂质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谷氨酸,可能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被认为可能导致神经回路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强迫症的症状。

此外,神经生物学派还提出,遗传因素对于强迫症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强迫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较高。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冲突和压抑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学习和认知障碍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脑化学物质异常理论。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深入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全面解释强迫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精神分析学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学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学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问题。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些力不从心,无法解决潜在的深层次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学发展历史精神分析学发源于20世纪初的维也纳,由维也纳心理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他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为“无意识冲突理论”,即个体的行为和情感稳定状态是由其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冲突和抑制所决定。

弗洛伊德认为,任何心理问题都与童年阶段潜意识的体验有关。

受弗洛伊德及其学派影响,精神分析学不断发展,目前精神分析学已成为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有深层次的内在动机,大多数人并不认识或无法表达。

这些动机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得到发展。

个体的失败、挫折、焦虑、不满足和痛苦在无意识中得到表达,表现为各种症状。

通过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其内心的冲突和需求,使潜意识中表达不出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得以表达,从而缓解精神问题。

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梦境解析、情感焦点治疗等。

通过这些方法,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回忆,而治疗师则会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回忆和梦境,挖掘出患者内心的潜在问题和需求。

具体来说,治疗师会与患者相处一段时间,以了解其情感状态和经历,并与其进行交流和互动,引导其探索内心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找到其症状的内在原因。

治疗期间,治疗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精神分析学深入挖掘个体内心潜在的问题,因而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学可以治疗各种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慌症、暴食症、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分析学通过挖掘个体的内心问题和需求,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交环境,从而解决其身心问题。

切实有效地缓解和治愈患者的病状,避免了环境和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总之,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卓越的疗效深受医学界和患者的赞誉。

2022年医学专题—精神分析在强迫症中的应用

2022年医学专题—精神分析在强迫症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在治疗强迫症中的应用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官能症,指求助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求助者一方面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穷思竭虑,都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那些强迫性的欲望或观念是同他的人格不相容的,但又是被迫地出于自己的内心。

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现念或欲望,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甚至为了减轻焦虑和恐惧而做出一些仪式性的行为,他明知没必要,但欲罢不能,因而感到痛苦。

强迫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3%,是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的第四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有精神动力性治疗 J、认知一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森田疗法等各种心理治疗,也有的配合药物治疗,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强迫症病人被潜在的无意识动机驱使,而自我的意识不能觉察,不能意识到症状与内心冲突的关系。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其精神动力学和深层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至今仍指导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

其中的自由联想法主要是创造条件让患者倾诉,而且越是荒唐和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在治疗方面的价值越大。

在进行自由联想时,医生要以患者为中心,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一般来说,医生往往鼓励患者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的一切经历、精神上的创伤或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

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致病情绪或矛盾冲突,把它带到意识领域,使患者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故对强迫症有良效。

精神分析疗法是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 重视患者的童年创伤和无意识动机。

认为强迫症的症结是在排便训练的肛门欲期留下的, 强迫症有幼年的根源, 因此他强调幼年经验的重要性, 重视挖掘领悟幼年情结。

弗洛伊德 强迫症案例

弗洛伊德 强迫症案例

弗洛伊德强迫症案例摘要:一、弗洛伊德简介1.生平介绍2.学术成就二、强迫症的概念1.定义2.症状表现三、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2.性欲发展阶段3.强迫症状背后的心理动力四、弗洛伊德的强迫症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2.患者症状描述3.治疗方法及效果五、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与启示1.局限性2.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启示正文:【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犹太家庭,青年时期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神经症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治疗,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论,被誉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患者反复出现强制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往往对自身的想法和行为无法控制,导致严重的焦虑和痛苦。

【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患者在童年时期受到性压抑和冲突所导致的。

他将人的性欲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个阶段,患者若受到过度的性刺激或压抑,可能导致心理发展失衡,从而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状。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状是患者试图通过强制性行为来弥补童年时期的心理缺陷。

【弗洛伊德的强迫症案例分析】弗洛伊德曾分析过一个名叫“丹尼尔”的强迫症患者案例。

丹尼尔总是担心自己会伤害到别人,尤其是在愤怒时。

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弗洛伊德发现丹尼尔在童年时期曾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导致他在性欲发展阶段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抑。

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帮助丹尼尔认识并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最终减轻了他的症状。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与启示】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代研究认为,他的解释过于强调性欲因素,忽略了遗传、环境等其他影响因素。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仍为强迫症的治疗提供了启示,即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动力,帮助患者认识并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从而改善症状。

关于强迫症的讲座课题名称

关于强迫症的讲座课题名称

关于强迫症的讲座课题名称强迫症是大脑中支配我们行动的神经递质失调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

它是一种心理疾病,与人格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病程往往较长,病程长短不定,且常伴有多种症状。

在我国,目前患病率为0.43%,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

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是一种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强迫性的心理疾病。

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在内容上存在显著相似性,即会出现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模式,往往是反复的重复动作和思维模式;存在强迫观念或行为模式的人,有强迫性思维或行为;此外,强迫行为也可能不为人所知。

如做一些不愿违背自己意愿或无法控制的事情时(如反复重复使用已定事件或已知时间),就可能伴有焦虑、恐惧、害怕等强迫症状,其程度与强迫症程度相似或相当。

1.精神分析学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迫观念和行为,另一类是强迫活动。

这两种人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有关(主要是环境中物质刺激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是在童年时父母离异或失去父母的庇护而受到虐待(有研究表明父母酗酒可能与强迫症状的出现有关).另一些人则是从小就不习惯独立生活(有研究显示这两种人格的形成与父母离婚或失去父母的庇护有关).这些患者常常会以反复的事情为借口来强迫自己改变某件事情的观念和行为。

’强迫观念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离婚所造成的一种创伤影响(没有亲密关系)。

有的人则是从小就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基础(缺乏良好家庭关系).而另一些则是因为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的人则是童年时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如父母离异等.此外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童年时期出现过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而造成的。

这些人在以后很可能发生强迫症病例。

而另一些则是由神经官能症(强迫症状)所致.这两种症状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健康而且对社会功能也有所损害。

强迫菌:心理咨询、关系治疗和精神分析学都可以帮助您改变强迫症状2.人格特征(1)强迫冲动:主要表现为担心或害怕做错事和不情愿的事。

强迫症案例分析

强迫症案例分析

强迫症案例分析引言:患有强迫症的病人,有的脑海中反复不断地出现某一件往事、某一句话、某一段歌曲(强迫回忆);有的对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或日常琐事无休无止地思索(强迫性穷思竭虑);有的对业已完成的事情总也放心不下,疑虑不安(强迫怀疑);有的在想到、看到、听到一个词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外一个词或观念,甚至产生与原来相对立的词或观念(强迫联想及强迫性对立观念);有的表现对某些事物不合情理的担心、厌恶等情绪反应,明知不必要如此,却无法克服(强迫情绪);有的反复体验到内心里违背自己意愿的冲动,如走到高处则产生往下跳的冲动(强迫意向)。

上述的这些病症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使病人十分痛苦。

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和情绪引起的焦虑,病人会做出某些强迫行为,比如反复不断地洗手,不可克制地检查、计数。

有的病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对称,要遵循固定不变的仪式顺序,比如,出门时一定要左脚先迈出家门,回家后脱下的鞋一定要头朝东(强迫性仪式动作)。

这些仪式程序对他们来说往往象征着凶吉祸福以及能逢凶化吉等意义.病人明知这样做很可笑,却又不做不行,否则焦虑不安.可是,做了之后虽然紧张焦虑消除了,却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内容摘要:本文是对一例高中毕业班女生强迫症的心理咨询记录及分析报告。

从来访者成长过程和学习、生活事件了解到来访者性格和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来访者自从进入高三年以来,整天忧心忡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候忧虑自己会生病,有时候担心自己在回家路的上会出车祸,甚至担忧自己为什么还有杀人的念头,而且害怕这种念头真的会变成杀人的行为,于是,她害怕与人交往,整天呆在家里不敢上学校,感到自己极端的恐惧和痛苦。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CCMD-3)》的诊断标准,本案例符合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症状,且病程超过半年,故诊断为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然后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领悟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的原理进行咨询辅导,根据来访者的生活状态和本人的回访证明本咨询案例为是效咨询辅导。

浅谈强迫症的相关问题

浅谈强迫症的相关问题

浅谈强迫症的相关问题作者:谢艳玲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21年第7期谢艳玲作者单位:441022 湖北省襄阳市安定医院【关键词】强迫症;抑郁;心理中图分类号 R749.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14-124-04生活中的我们正常人群应该都体验过短暂的不自控思维,由于没有对心情造成影响,也就不会引起显著痛苦的感受。

本文介绍的强迫症[1](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持续出现的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患者明知这些观念和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仍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这类疾病在神经症性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移为突出特征。

强迫症的强迫性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它们几乎总是令人痛苦的、或者内容为暴力、猥亵方面的,或仅仅因为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患者认为它是属于自己的。

强迫动作或仪式是一再出现的刻板行为。

从根本上讲,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

患者常将其视为能防范某些在客观上不大可能的事件,且他们认为事件对患者有害或者是患者造成的危害事件。

这种行为通常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且反复企图加以抵抗。

在病程漫长的病例中,抵制可能十分微弱。

往往存在植物性焦虑症状,不过,不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兴奋的内在紧张或心理紧张的痛苦感也很常见。

强迫性症状特别是强迫思维与抑郁有密切的关系。

有强迫障碍的人常存在的症状,患有复发性抑郁障碍的人在抑郁发作时可有强迫思维。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抑郁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一般会伴有强迫症状严重度的平行变化。

强迫症在两性间的发生率相同,患者的人格常带有突出的强迫反映性特征。

发病多在童年或成年早期;病程多变。

若不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转成慢性的可能性更大。

据调查,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精神科门诊患者患病率约10.0%,平均发病年龄20岁,男性19岁稍早于女性2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在治疗强迫症中的应用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官能症,指求助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求助者一方面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穷思竭虑,都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那些强迫性的欲望或观念是同他的人格不相容的,但又是被迫地出于自己的内心。

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现念或欲望,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甚至为了减轻焦虑和恐惧而做出一些仪式性的行为,他明知没必要,但欲罢不能,因而感到痛苦。

强迫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3%,是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的第四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有精神动力性治疗 J、认知一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森田疗法等各种心理治疗,也有的配合药物治疗,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强迫症病人被潜在的无意识动机驱使,而自我的意识不能觉察,不能意识到症状与内心冲突的关系。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其精神动力学和深层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至今仍指导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

其中的自由联想法主要是创造条件让患者倾诉,而且越是荒唐和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在治疗方面的价值越大。

在进行自由联想时,医生要以患者为中心,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一般来
说,医生往往鼓励患者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的一切经历、精神上的创伤或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

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致病情绪或矛盾冲突,把它带到意识领域,使患者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故对强迫症有良效。

精神分析疗法是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 重视患者的童年创伤和无意识动机。

认为强迫症的症结是在排便训练的肛门欲期留下的, 强迫症有幼年的根源, 因此他强调幼年经验的重要性, 重视挖掘领悟幼年情结。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积极想象和自我认知分析等技术挖掘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以及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然后进行合理的解释, 让患者领悟到症状的真正意义。

体验和感受症状的幼稚与可笑, 症状因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消除, 从而调整精神活动, 逐渐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国内钟友彬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对幼年经验不勉强追忆, 主要让患者领悟症状是实际的儿童态度去对待某些事物的结果, 并对领悟的作用和本质作了新的解释。

强迫症给内心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患者无法克服强迫行为和思维。

患者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或者思想充满着愤恨。

强迫症的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心里深层次的负面能量没有得到释放。

强迫和焦虑往往是一并发生的。

强迫症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发病起因是长期不良的心理暗示。

每一个强迫症病人在潜意识深处都有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扰,强迫症的出现是因为患者渴望得到心理抚慰,来消除恐惧。

自我认知精神分析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所谓的自我认知精神分析,就是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在每一个不同的生命历程中对自己做一个客观的总结和评价。

以做到对真正的自我人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经过自我对自我的总结和分析患者会发现,患者过去的成长中总有一些自己无法面对的心理问题,或许是一次严重的精神伤害又或许是现实里至今无法解决的生活方面的难题。

患者也许从来就没有愿意面对那些问题。

患者一直把它压抑在潜意识深处,强迫症病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逃避困难。

惩罚自我思考问题的决断能力。

强迫症病人总是优柔寡断,患者要从一件小事情上做起,在生活的
每一件小事情上培养自己果断思考问题的习惯。

就是一个问题一旦决定了,当自己想推翻了重新来,自己主观上要克服这种想法,哪怕第一次的决定是错误的,只要决定了就要去实施
强迫症的精神分析治疗一直没有被重视过。

有人说,弗洛伊德没有治疗过一例强迫症患者。

这是个误解,弗洛伊德最大的伟大是发现了潜意识,荣格的伟大是补充了潜意识的概念——集体潜意识。

那么精神分析治疗对神经症的治疗到底有效还是无效呢。

根据我实际的临床经验来说,效果是明显的。

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停留在为患者解析梦和一些神秘的心理思维活动上,以达到了解和释放精神能量的目的。

没有的解析梦的治疗是基本无效的,是近代精神分析治疗方面一个严重的误区。

真正的精神分析治疗应该在深刻解析致病的真正心理动机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一些认知方面的纠正治疗。

为患者深刻解析一个真正的自我,在表面的行为动机下真正的心理出发点。

很多真正的潜意识的行为动机被患者有意识的掩盖了。

这个是心理本能,潜意识习惯用理智意识不到的精神力量操控我们,使我们习惯用种种借口来掩盖真正的行为动机。

真正的精神分析应该为患者去除那些表面的伪装,但是这个治疗必须获得患者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否则就是错误的分析和有误导患者的嫌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