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常考地貌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Chapter 10滨海与浅海沉积体系

Chapter 10滨海与浅海沉积体系

对海底沉积物 影响不大
波长大, 波高近等; 周期短,似正弦波
一)坡度对波形的控制
在陆棚区或深水区,波浪图像呈近正弦曲线,为长而缓、斜率小的波,波浪摆动的直径向下呈指数 函数减小(图 10-3A)。当水深超过浪的半波长时,向前传播的浪成为一系列的脊和槽的正弦图像切面, 因此,陆棚区或深水区底部水的动荡通常是很小的,一般没有沉积物的运动,所以常把水深等于 1/2 波 长处,作为浪基面。故当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沉积物所受到的波浪的扰动已很弱,这就是地质学上
4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十章
把此深度作为浪基面的理由。 当深水的波浪进入浅水区时,随着波速的减小,除了波浪产生波浪折射现象外,将发生以下的变化:
波长减小,陡度(波高/波长)增大,即波形从对称变为不对称,当深度接近于 4/3 波高时,波浪的破 碎作用就发生了;水的质点运动轨道从圆形变为椭圆形、直到往复的直线运动。只有波浪的一个特征, 即周期保持不变;这就形成了水动力的分带。
根据波浪的起因不同,海洋波浪有风浪、暴风浪和津浪(Tsunami也称海啸)。其中风浪是经常性持 续起作用的波浪,是影响沉积作用和海滩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暴风浪与津浪均为突变性的短暂事件,但 它们的作用巨大。
正常气候时,当风吹过海平面时所形成的海(湖)面波动,由于风的流动带有涡流和阵发性,它以 不规则的切线应力作用于水面,将能量传递给水面。起初在水面上吹起波纹,波纹不断发展成波浪。它 是海岸带向沿岸传送能量的主要形式,不仅本身具有侵蚀海岸和搬运改造沉积物的作用,而且还可派生 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和回流(Rip current)。前者引起沉积物的沿岸漂流,后造成沉积向海迁移。 风浪从其生成区传播到沿岸地带,波谱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海水深度变浅,依次出现风浪、涌浪(Swell)、 升浪(Build—up)、破浪(Breaker)、拍岸浪(碎浪)或激浪(Surf)和冲浪(Swash)(图 10-3)。因

沉积环境特征

沉积环境特征

沉积环境特征沉积环境是指各种地质现象和过程下形成沉积岩的物理、化学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沙丘、冰川、风蚀、火山喷发等各种环境。

不同沉积环境对岩石的形成、岩性的特征及岩石特殊结构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海洋沉积环境可以分为浅海和深海两种,根据水深和洋盆大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环境和相应的岩石类型。

浅海环境的特征:1. 海滩和潮间带沉积:地理位置高于水面的海岸和海滩是最容易观测到的浅海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质是由波浪、潮汐、河流物质组成的砂、泥。

2. 潟湖沉积:潟湖是多孔的、未进入直接的海洋水体,沉积物质以河流运来的细沙、泥沙为主。

3. 海湾沉积:海湾是一种不断进出海水的狭窄区域,沉积物质多为由悬浮物质、水体流动带来的泥沙,并受到潮汐、流体和风等力量的影响。

1. 大洋盆沉积:大洋盆是整个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有陆地和来自海底的火山碎屑、生物残骸等。

2. 斜坡海盆沉积:斜坡海盆是由大陆架斜坡向深海过渡带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主要是混合了火山物质、生物残骸和悬浮物质的泥沙,常常发现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泥岩。

3. 深海平原沉积:深海平原是远离陆地的大洋盆的低矮部分,主要沉积物质为由大气和洋流带来的悬浮物质、火山碎屑和生物残骸等,通常形成的是黑色泥盆和硅质岩。

河流沉积环境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沉积环境,分别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条件,因此沉积岩类型也各不相同。

上游环境主要为山区,其特征是水资源充沛,流速快、物质含量低,因此沉积物质多为碎屑、砂石及少量细沙和泥;中游沉积环境主要是平原地带,河流的流速和坡度会降低,沉积物质由于流速减小而逐渐富含细沙和泥。

而生物颗粒质的沉积也多。

下游环境主要是平原和河口地带,水流速度和承载河道的沉积物质逐渐减小,沉积物主要以细泥沙和悬浮物为主。

在河口地带,气候、水体、水流的变化也会影响沉积物性质,因此沉积物质多是细泥沙以及不同来源的颗粒物质。

湖泊沉积环境的特征取决于湖泊的类型、大小、结构和位置,主要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季节性湖泊等,不同的湖泊环境对其沉积物质和岩石类型也具有不同的影响。

海底地貌研究报告

海底地貌研究报告

海底地貌研究报告海底地貌研究报告一、引言海底地貌研究是地质学和海洋科学的交叉领域,通过对海底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地质活动、海洋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旨在对海底地貌的研究做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二、海底地貌的特征1. 海底山脉:海底山脉是在洋壳上形成的等高线长条形起伏地表,表面由火山岩和侵入岩构成。

2. 海沟和海沟盆地:海沟是海底形成的深而狭长的沟壑,通常位于两个板块碰撞的边缘区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海沟盆地则指海底地势较平坦的区域,由沉积物填充。

3. 海底扇:海底扇是由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的三角形地形,常见于河流进入海洋的河口处。

4.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的火山口和火山岩构成的地形,其中的岛山一般位于海平面以下。

三、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1. 盘古大陆碎裂:盘古大陆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的大陆之一,在4000万年前碎裂为数个板块,形成了全球性的洋脊。

2. 海底板块运动:地球上的洋脊和地堑分布在全球各大洋中,是地球板块分裂和重组的结果,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3. 海底沉积作用:海底地质作用包括沉降、沉积、变形等过程,沉积物的沉积和堆积会对海底地貌产生重要影响。

4. 海底火山活动:海底火山活动也是海底地貌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可以形成山脊、火山岛等地貌。

四、海底地貌研究的方法1. 地质钻探:地质钻探是通过从海底取得岩样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海底地壳的结构、组成和年龄等信息。

2. 声纳测深:声纳测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测量海底深度,通常结合声学反射波形状获取海底地貌的信息。

3. 海底摄影:通过潜水器、遥控无人潜水器等设备在海底进行摄影和录像,可以获取海底地貌的直观图像。

4.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海洋进行遥感观测,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底地貌信息,对海底地貌的高程、形态等进行建模和识别。

五、海底地貌研究的意义和应用1. 理解地质活动:通过研究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可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地壳沉降和变形等地质活动的过程与机制。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是指沉积在海洋浅水区域的沉积物,主要包括沉积岩、沉积土壤和沉积物等。

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和沉积环境的不同,浅海沉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浅海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1. 碎屑岩类沉积
碎屑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碎屑物质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砂岩、泥岩和千枚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的物质,如岩石碎屑、河流冲积物等。

碎屑岩类沉积的特征是颗粒粗大,沉积速度较快,沉积厚度较薄,常见于海岸带和浅海陆架。

2. 生物碳酸盐类沉积
生物碳酸盐类沉积是指由海洋中的生物残骸和分泌物沉积而成的沉积物,包括珊瑚石、贝壳石和海洋泥灰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骨骼、壳和分泌物等,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3. 碳酸盐岩类沉积
碳酸盐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碳酸盐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
大理石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碳酸盐,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4. 硅质岩类沉积
硅质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硅质生物残骸和分泌物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硅质岩和硅质海绵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硅质生物,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深海和海山等地方。

总之,浅海沉积的类型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沉积类型。

对于地质学家和石油勘探人员来说,了解浅海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对于研究地质历史和勘探石油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质学家通过深海探测和海底地质调查,揭示了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海底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海洋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海底地形特征1.大洋脊:大洋脊是海底地球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地球地壳的生长中心。

大洋脊由两个平行的断裂带组成,中间隆起,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脊。

大洋脊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2.海沟:海沟是海底地貌中的一种深陷地形,通常位于大洋脊的附近。

海沟是地球地壳板块俯冲的结果,是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

海沟的深度可达数千米,是地球陆地最深的地方。

3.海山:海山是海底地形中的隆起地形,通常呈圆顶状或圆锥状。

海山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海山通常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数量众多,高度和体积各异。

4.海岭:海岭是位于海底的一种连续的山脊,通常呈线状或弧状。

海岭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海岭通常位于大洋脊的延伸部分,与大洋脊相连。

二、海底地貌形成机制1.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到地壳表面,形成了火山口和火山岛。

岩浆也可以通过断裂带进入海水中,形成了大洋脊和海山。

2.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滑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隆起。

地壳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地壳板块滑动形成海岭。

3.海水侵蚀和沉积:海水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以及悬浮物质的沉积,也参与了海底地貌的形成。

海水的侵蚀作用会削弱地形,形成海底沟谷和洞穴。

沉积作用会积累海底的沉积物,形成海底扇和海底丘等地貌特征。

4.冰川作用:冰川是形成海底地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冰川的融化和流动会带走和沉积大量的物质,改变海底地形。

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底地貌包括冰碛丘、冰川谷和冰蚀地貌等。

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陈宏言(1989-),男,福建漳州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助理工程师。

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北部湾近岸海区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要,海洋地质调查又是重中之重。

北海—涠洲岛浅海区的地形地貌形成与该区海岸带基岩的性质及松散物质组成有关。

对该区沿岸地貌形态、山势走向、河网系统、岛屿与港湾排列等综合分析,认为构造奠定了海岸的基本轮廓,而冰后期海侵使海岸发生冲淤变化,泥沙经运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1-2]。

对海底地形地貌的探测主要采用RTK 导航系统、单波束测深仪和侧扫声呐等3种仪器共同完成。

RTK 导航系统主要起到导航定位的作用。

单波束测深仪通过大量单点数据得出整个面的水深数据,再依靠范围内交叉测线的布置覆盖整个区域。

在地形测量中单波束测深仪和RTK 导航系统的组合能有效地完成近岸海底地形的测量。

侧扫声呐对海底的扫描可以有效地识别海底地貌特征。

因此,将单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和导航定位系统共同组合即可有效地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为了探究北海市近岸海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笔者采用HD-380双频数字测深仪和侧扫声呐4200-MP 对北海—涠洲岛测线海底进行地形地貌扫描(往返共测量2次),期间结合底质取样、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海底地形地貌探测过程中在银滩码头(坐标:X2 367 993.147 9,Y463 353.679 7)建立了单站水位验证点,该点的高程为4.14m。

1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1.1 海底地形特征海底地形的探测由单波束测深仪和RTK 导航系统共同完成,水深数据处理为实际测量的水深值减去测量时的潮高,高程校正主要利用单站校正,校正后的水深数据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水深基准面。

北海—涠洲岛测线(C01A-C01B)位于广西北部湾北海市至涠洲岛海区,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

此次测量实测的水深范围为6.4~24.32m。

该测线上海底地形大部分较平坦,水深总体趋势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在接近涠洲岛处水深急剧变小(水下岸坡)。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2、大洋盆地沉积物特征
(1)深海软泥
褐色软泥 广布于大洋盆地,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的石英 砂、火山灰、宇宙物质几风尘等组成,富含Fe、Al质,一 般呈红褐色,碳酸盐含量小于30%.
钙质软泥 碳酸盐为主的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 各大洋区,生物碎屑含量大于30%.
硅质软泥 以硅质为主的软泥,生物碎物礁所隔离出来的一部分近岸 海礁,常有排水口与广海相连。
三、海洋和海陆交替带研究的 实际意义
1.海岸砂矿:砂金、金刚石、锡石、锆 石和独居石等砂矿的重要产地。
2.海岸工程:港口、潮汐发电、建筑物 和防止海水入侵大陆、利用海岸摊除养 殖水产和开发三角洲与海岸旅游资源等 等,都必须研究海岸带地质、地貌、沉 积物、内外动力作用过程和海平面的升 降等。
(2)沿岸流堆积地形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斜交时,波浪作用的退流方向与重力沿海底 向海的切向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泥沙便沿着波浪退流与重 力切分量的合力方向呈“之”字形沿岸运动,称泥沙纵向运动。
①沙嘴:由于海湾区波浪折射分散和波浪的季 节变化,堆积体生长端呈钩状,这种沉积体称 为沙嘴。
②连岛沙坝:在有屏障海岸,于屏障体的波影 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 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
(1)波浪
波浪要素与浪基面
波长
波高 波峰
平均海平面
波谷
水深
海底
浪基面(水深=L/2) :或r=0.5he-2a
浅水波
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浅水区,波浪会因 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变形直至破碎。
对称波
非对称波
激浪
洗浪
波浪
倾浪 破浪
底流
波浪在不同水深作用示意图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海洋地貌及其沉积物

海洋地貌及其沉积物

A、深水区水质点运动深水区水质点沿轨道运动一周,波形往前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

同一波峰的平面延伸联线称波峰线,垂直波峰线的方向为波浪运动方向。

C、浅水区波浪波浪进入浅水区,水质点运动与海底摩擦,自海面向海底,水质点运动轨迹的形态发生变化,由圆形渐变为椭圆形,扁度随水深减小而增大,称浅水波。

D、进退流在浅水区(水深小于1/2波长),由于受到底部沉积物阻挡,波浪的外形变得不对称,波浪的前坡变陡,后坡变缓,波峰变窄,波谷拉长产生明显的横向流(进退流)。

此时波浪具有明显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各种海岸地貌。

E、波浪折射和沿岸流波浪进入浅水区后,由于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斜交或海底地形的起伏变化,都会随着水深的减小而使波浪传播速度改变,在一个波峰线上,有些段运动速度快,有些段运动速度慢,波峰线发生弯曲,称为波浪折射。

与此同时,形成平行海岸的波浪流,称为沿岸流。

主要的表层洋流3、海流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的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

有些海流有定向性,每年大致向一个方向流动,流速和水量没有多大变化。

From Wikipedia17.5万吨重From Wikipedia海滩B、海蚀崖海蚀穴扩大后,致使上面岩石悬空发生崩坠,形成向海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

C、海蚀桥F、海蚀柱D、海蚀柱E. 波切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E. 沙嘴:在凸形海岸,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出的泥沙堆积体。

在AB段波浪作用方向与岸线夹角为45°(φ),BC段的夹角小于45°(φ‐π),当泥沙流进入BC段时,搬运能力降低,在海岸转折处发生堆积并不断向前伸长,便形成沙嘴。

沙嘴的尾端常呈向岸方向弯曲形状,这多是波浪折射或两个方向波浪作用所致,在港湾海岸的沙嘴,由于潮汐作用也可使沙嘴尾端发生弯曲。

F. 连岛沙坝连接岛屿与陆地的沙坝叫连岛沙坝。

08海岸海底地貌

08海岸海底地貌

2021/8/14
43
小结
• 1、区分海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 2、海岸演化的3个阶段 • 3、典型海底地貌及沉积物特征 • 4、海平面的概念
2021/8/14
44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因为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研究比较困难,而 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在海岸带表现为海侵和海退,因此主 要依靠海侵、海退的交替来推断海平面的变化。
海侵指海平面上升和陆地下沉时,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海侵的标志为现代沿海平原地区,第四纪沉积层中的海 相沉积夹层。
海退指海平面下降和陆地上升时,海岸线向海的方向扩 展,海退的标志为现代沿海平原地区,第四纪沉积底层 中的陆相沉积物。
2021/8/14
4
2、海岸类型
• 海岸是海洋与陆地分界靠陆的一侧,其分界线为海岸线。
(1)成因和形态分类
2021/8/14
5
(2)物质组成分类
• 基岩海岸: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 • 沙质海岸:由沙粒构成的海岸 • 泥质海岸:由泥质构成的海岸,地形平坦 • 生物海岸:有生物生长的海岸,如红树林海岸
• 海底地貌:海平面以下的海底形态,包括从浅海 到深海区域的海底地形。
2021/8/14
24
一、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
陆棚又称为大陆架,平均坡度为0.1˚;宽度为0~1500km,平 均为74km;水深为10~20m到200m左右,绝大部分陆棚水深 在200m以内,平均为133m。现代海洋陆棚面积约为 2×107km2,占海洋总面积的7.5%,是海洋沉积最集中和
• 浅海:零米(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为准)到水深200m的水域,浅海的 海底称为大陆架。阳光充足,营养物质丰富,含氧量高,生物繁盛, 是海洋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地带。

地史学 浅海滨海 沉积环境 龚一鸣

地史学 浅海滨海 沉积环境 龚一鸣

障壁海岸亚环境
障壁岛、泻湖、海岸萨布哈、潮汐通道、冲越扇、 潮汐三角洲(不是潮控三角洲)、潮坪等。
1、萨布哈
Sabkha是指波斯湾海岸的一片荒芜低平的盐碱地,代表干旱气候 条件下有盐壳的盐坪、盐沼和盐碱滩沉积环境。对潮上带的盐坪称海 岸萨布哈,大陆内干旱盆地形成的盐碱滩,干盐湖则称为大陆萨布哈。
底部为一套潮坪沉积的碳酸盐泥、藻泥碳和纹 层碳酸盐沉积,其上为萨布哈沉积。靠陆方向(上 部萨布哈)为结核状硬石膏层、碳酸盐和石英砂、 肠状石膏层。向海方向(下部萨布哈)则为块状的 石膏软泥沉积。 波斯湾的特鲁西尔海岸现代潮坪和萨布哈是一 个最近三百年内形成的海退序列。
(2)后滨 海岸沙丘下界与平均高潮线之间,只有在特大风暴和异常高潮时才能被 水淹没,受到波浪和弱水流的作用。后滨是一个平坦的狭长地带。 主要是砂,常有生物介壳,可以由风暴浪带来大量介壳堆积形成介壳层。 在浅的洼地中可发育纹层泥和藻席。由于蒸发作用,可发育盐壳。常见潜穴 和足迹,但一般不易保存下来。发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
(二)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环境
1、地貌单元划分 标志性特征:以发育海滩为特征。 根据地貌、水动力和沉积物特征,可分:海岸砂丘、后滨带、前滨带 和临滨带
海岸砂丘:下界位于最大风暴涨潮位附近。 后滨:海岸砂丘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相当于潮上带。 前滨: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相当于潮间带。 临滨: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之间,属于潮下带。前滨与临滨地区常发育有沿岸沙坝。 过渡带:浪基面以下(附近)。
4、沉积特征
(1)海岸砂丘:指海平面之上的海滩砂经风的改造作用而形 成的沙丘带(位于特大风暴潮以上,基本是风成作用)。
在砂的供给充分,有强劲的向岸盛 行风和海岸不断向海推进的地区经常发 育海岸砂丘,其宽度可达10km。 沉积物(成分、结构):成分单 一(石英),缺乏泥和化石。分选好, 细-中砂。石英砂表面常发育因颗粒撞 击而形成的碟形坑,表面多呈毛玻璃状。 海岸砂丘是海滩砂风成改造而成,分选 好,圆度高,中粒砂为主,重矿物相对 集中。 沉积构造:风成砂丘大型槽状交 错层理。纹层和层系厚度较大。前积纹 层倾角陡,可达30度-40度,层系厚度 数十厘米。砂丘内部常有大量弯曲的侵 蚀面。沙丘之间常有植被生长,植物腐 烂后可形成泥碳层和根系层的透镜状夹 层。

简述浅海的沉积特征

简述浅海的沉积特征

简述浅海的沉积特征摘要:一、引言二、浅海沉积特征概述1.沉积物来源2.沉积物类型3.沉积作用三、浅海沉积环境的影响因素1.水流作用2.生物活动3.气候变化四、我国浅海沉积特征的地区差异1.沿海地区2.内陆湖盆地区五、浅海沉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矿产资源2.生物资源3.环境保护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浅海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浅海的沉积特征入手,探讨其沉积物的来源、类型和作用,以及影响浅海沉积环境的主要因素,旨在为我国浅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浅海沉积特征概述1.沉积物来源浅海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的河流输送、海岸带的侵蚀作用、海底火山喷发和地球化学作用等。

这些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水化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沉积矿藏。

2.沉积物类型根据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可分为碎屑沉积、生物沉积和化学沉积三大类。

碎屑沉积主要包括砂、泥、砾等,来源于陆地河流输送和海岸带的侵蚀;生物沉积则由生物残骸和有机质组成,如藻类、软体动物、珊瑚等;化学沉积则主要由海水中的溶解物质经化学反应而成,如碳酸盐、硫酸盐等。

3.沉积作用浅海沉积作用主要包括沉积、构造抬升、剥蚀和淹没等。

沉积作用是浅海沉积物不断堆积的过程,使得海底地形逐渐升高;构造抬升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海底地形抬升;剥蚀作用则是海水侵蚀海底地形,使其地貌复杂化;淹没作用则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或海底地形下降,使原本露出水面的陆地变为海底。

三、浅海沉积环境的影响因素1.水流作用海水流动对浅海沉积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潮流、海流和涡流等水流作用会带动沉积物运动,改变海底地貌和沉积物分布。

2.生物活动生物活动对浅海沉积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死亡后的残骸堆积形成生物沉积,同时,生物活动还会促进沉积物的固结和改造。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海平面、河流输送、海水化学成分等,进而影响浅海沉积环境。

海岸海底地貌

海岸海底地貌

2、海岸带堆积物
• (1)海滩沉积 海滩沉积包括
砾石、砂和粘土沉积
基岩海岸:砾石 沉积比较发育,形成砾 滩
沙质海岸:以中 、细砂沉积为主,坡度 较大 的海岸带有粗砂沉 积
(2)瀉湖和障壁岛沉积物
• 瀉湖:被沙嘴、沙堤、障壁岛隔离或半隔离的浅海湾,通 常有潮汐口与开阔海域连通。 淡化瀉湖:发育在潮湿气候区,水面高于外海海 面。沉积细的碎屑物质,粉砂、粘土,含有机质; 咸化瀉湖:发育在干旱气候区,水面低于外海
• 水障面壁。岛:以以化细学砂沉和积极为细主砂,为夹主细粒碎屑沉积。
(3)生物堆积物
• 主要发育在生物海岸和泥质海岸。 • 生物海岸带:发育滨海沼泽 • 泥质海岸带:腹足、双壳类等繁盛
三、海岸的演化
• 初期(幼年)阶段:海水 的侵蚀能力很强,海岸坡 度较陡,海岸线弯曲;
• 中期(青年)阶段:海岬 部位波切台不断扩大,海 岸线不断向陆地方向后退 ,海蚀崖高度增加,在波 切台上发育海蚀桥和海蚀 柱,并有少量砂砾堆积物 ;海湾地区海岸线向海推 进,曲率变小;
海面变化的依据
1 现今海面以上的古海面遗迹 如海蚀穴、海蚀崖等等,是过去海岸
线的残存和海洋作用的产物。
2 现今海面以下的古海面遗迹 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如河流相残
余沉积,古河道,水下三角洲和人类 遗迹等等,它们只能说明海面有过升 降,并不代表古海面的绝对高度。
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1 海洋水量的变化 2 洋盆容积的变化 3 海陆位置的相对变化 4 海水物理性质变化 5 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
阳光沙滩成了死亡地狱。
(1)海岸侵蚀地貌 • 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发育在基岩海岸的岩石中。
海蚀穴:形成于海平面附近深度大于宽度的洞穴。 海蚀凹槽:沿着海平面发育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 海蚀崖:海蚀过程中,海岸线后退,海岸崩塌形成的悬崖峭壁。 海海蚀蚀拱柱桥::由发海育蚀在作波用切台上,与海蚀崖相连的似拱桥状的地貌。 形成的分布在波切台 上的岩石柱体。 波切台:沿着平均海 平面向陆地延伸并向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要点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要点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分布地带: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南北纬30o左右)的清澈、温暖、滨浅海地带条件:浅水、暖水、清水、阳光充分、没有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

生物: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

沉积物:主要是两类沉积物(1)颗粒碳酸盐(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2)造礁生物粘结岩。

少量灰泥在南北纬40o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藻类有密切关系在水深15m中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

主要与浅水绿藻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

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成为颗粒的主要供给者)。

藻类繁盛提供了大量碳酸盐沉积物。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生物有密切关系藻类的生活需要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环境。

海水浑浊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生长,堵塞底栖生物的摄食器官,影响其繁衍(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

海水太深,阳光和氧气不足,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都不利。

海水太深,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会有大量碳酸盐的产生。

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浮游生物(颗石藻、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漂运来的灰泥或粉屑。

浅海碳酸盐颗粒的复杂成因内(源)碎屑:盆地内准同生改造的碳酸盐颗粒。

内(盆内):直接来源与准同生改造;成分:碳酸盐。

在海岸高能带,由于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使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簸选,将细粒碳酸盐带走,而留下各种砂砾级碳酸盐颗粒,形成各种砂砾屑滩、介壳滩、沿岸砂坝、砂咀、滨外砂堤、砂洲、潮汐三角洲、潮汐砂坝等(西沙群岛)。

细粒碳酸盐(灰泥、粉屑)沉积在:(1)较深水盆地区:陆棚边缘、障壁砂坝前缘的较深水区(滩前、滩间)。

(2)较低能的浅水区:障壁后的泻湖及潮坪区。

碳酸盐与生物和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

海洋科学中的海底地形与地貌

海洋科学中的海底地形与地貌

海洋科学中的海底地形与地貌海洋科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现象和海洋资源的专业学科,其中的海底地形与地貌是海洋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底地形指海底的地形特征,而海底地貌则是指海底形态的变化规律。

海底地形与地貌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海洋、探索海洋资源以及改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底地形和地貌的特征海底地形和地貌的特征与陆地是截然不同的。

在海底,地壳运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地壳的运动主要可分为构造运动和地质运动两种。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变形,而地质运动是指地壳周围的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变形。

海底地形主要由海底山脉、海沟、海底井等构成。

其中,海底山脉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特征。

它通常成为海底脊或海脊。

海脊沿海洋底部的中部区域, 大多蜿蜒曲折,长度可达几千公里。

海沟则是相对于海脊而言的凹陷地形。

海沟在海底地形中非常深,深达1万米以上。

海底井是一种穴状地形,通常成串出现在海底山脉附近,直径一般约在百米左右。

距离海底底层约五千四百多米处是海底构造界面,该界面一般被称为摩霍面。

海底地貌包括海底沉积地貌和海底岩石地貌。

前者主要是由海洋环境和沉积物质作用形成的。

后者则主要是由构造过程和地质变化所形成的。

海底沉积地貌包括堆积地貌、切割地貌、平原地貌和岛屿地貌。

其中,堆积地貌是由沉积物的积累所形成的。

切割地貌主要是由水流和波浪等作用所形成的。

平原地貌则是由平滑、均匀的沉积层所形成的。

海底岩石地貌包括火山地貌、地震地貌和石灰地貌。

其中,火山地貌是由海底火山爆发所形成的。

地震地貌则是由地震活动引起了地形变化所形成的。

石灰地貌则是由海底物质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二、海底地形与地貌的研究方法海底地形与地貌的研究方法包括观测、测量和实验法等。

在观测方面, 除了从船上进行直接的观测之外, 还要使用自动记录式纪录仪、无人潜水器、潜水器、遥控机器人等工具来进行不间断记录或监测。

在测量方面,主要是使用声纳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

海洋浅滩的概念

海洋浅滩的概念

海洋浅滩的概念海洋浅滩是海洋中一种特殊的海底地貌形态,一般位于海岸线附近,水深相对较浅的地区。

它是海陆交界处的重要地貌特征,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岸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浅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波浪、洋流和潮汐等海洋动力因子的作用。

波浪的冲击和沉积作用使河口、海岸堆积物在浅海区域逐渐堆积并形成浅滩。

同时,洋流和潮汐的作用也会带来大量的沉积物,进一步加强了浅滩的形成。

由于水深的变化,浅滩上的沉积物相对于水深较深的海域更容易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沙脊、沙洲等地貌特征。

海洋浅滩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沿岸地区,如河口、海湾、半封闭的海湾和瓶颈海峡等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水深相对较浅,水流速度相对较慢,所以海洋浅滩往往成为海洋生物的繁殖、觅食和栖息地。

在浅滩上,海水充足的阳光照射和大量的植物浮游生物,为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海洋浅滩是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水深浅且激烈的海流、波浪和潮汐等因素的作用,浅滩上物理环境的变化非常剧烈,这就为适应环境的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机会。

在浅滩上,常见的生物包括贝类、螃蟹、海星、海藻、珊瑚等,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类、鸟类和海豚等。

它们通过适应性进化,发展出了独特的特征和生存策略,形成了浅滩上独特的生态系统。

此外,海洋浅滩还对于海岸线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海岸地区的有效缓冲带,能够减弱大浪的冲击力,保护沿岸地区的安全。

同时,浅滩上的生物也能固定沉积物,减少侵蚀和风化的影响,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此外,浅滩内部的植物也能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害物质,净化海水,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海洋浅滩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

过度的捕捞、海洋污染和河流入海的淤泥等问题,破坏了浅滩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同时,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也对浅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一些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沉积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物沉积
浅海环境光线充足、水体流动、富氧,生物种类 繁多。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的有 机质、死亡后遗留的骨骼、贝壳等都能形成沉积 物。生物沉积主要有以下几类: 贝壳和生物碎屑沉积:如生物碎屑灰岩。 生物礁沉积:如生物礁灰岩。 有机质沉积:如油页岩。 在适当条件下,其中的有机物可转变为石油和天 然气。
化学沉积
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主要发育于低纬度、陆 源物质较少的海域,因盐度、压力、温度、P H 值等变化,化学搬运物通过过饱和、胶体电 性中和、微粒吸附和生物浓缩等方式沉积。
化学沉积的类型
碳酸盐沉积:主要为CaCO3和MgCO3,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可 导致Ca(HCO3)2过饱和,动荡海水中可形成鲕状沉积物,炎热 气候条件下可使MgCO3沉积。通常沉积在碎屑沉积物外侧。 铝、铁、锰沉积:在湿热气候区大量的Al、Fe、Mn的氧化物 和氢氧化物以胶体状态带入大海,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 聚沉积,常因海水动荡而形成鲕状、豆状或肾状。主要沉积 矿物为铝土矿、赤铁矿、硬锰矿等。 硅质沉积:SiO2胶体在水温较低、偏碱性环境下以胶体凝聚 方式沉积形成蛋白石,经脱水后形成燧石。 磷质沉积:因富磷质生物富集而使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
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
浅海海底地貌
浅海水域的大陆架也称陆棚,是在正常浪基面之下, 向海外一直延伸到与大陆坡转折的浅海海底,海水 深度约为10-20m到200m左右。大陆架平缓向外海倾 斜,平均坡度为0。07/,一般小于4。其宽度从几千米 到上千千米,平均75km.
在第四季冰期,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大陆架 的上部常露出海面。在末次冰期时,大部分的 大陆架成为陆地。由于地面流水和风的作用, 在大陆架上形成了次一级的地貌,如侵蚀作用 形成浅的槽谷、侵蚀阶地;沉积作用形成堆积 阶地、沿岸沙堤、沙坝、沙岸、沙丘,他们在 海平面上升之后形成水下堆积阶地,尤其是沿 岸沙堤、沙坝等是确定古海岸线位置的重要标 志,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海南的大陆 架上都发现了这些地貌。大陆架上还蕴藏有丰 富的油气资源和淡水资源,如东海大陆架淡水 资源丰富。
海地地貌图
海陆交界处
浅海的沉积物
浅海的沉积物包括: 碎屑沉积 生物沉积 火山沉积 自生沉积 残留堆积 化学沉积
碎屑沉积
由近岸到远岸由粗到细。海进,则自下而上 为逐渐变细,海退,自下而上变粗。以石英沙 粒和粘土为主,并含有大量生物遗体,沉积物具 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表面发育波痕、生 物遗迹等构造,内部构造种类繁多,有交错层 理、波状及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等。同粒 级碎屑常平行海岸呈带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