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刘玮*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
¹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º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
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
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
»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
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
一开始,译者有时*¹º»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的历史有一最大特点,就是他并非仅以叙述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为满足。
他之所以要写历史,其主要目的是想从其叙述中抽取有关战争一般现象的较大教训,而此种教训应该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testoftime)。
因此,他对若干问题都曾作精密分析。
他想要回答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战争爆发的原因。
他首先把所有战争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所谓远因(underlyingcause)与近因(immediatecause)。
他的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人所采用,包括波里比奥斯(Polybius),孟德斯鸠(Montesquieu),康德(Kant)等人在内,并且沿用到今天。
什么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远因?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使战争无可避免者为雅典权力的成长以及其在斯巴达所引起的畏惧。
换言之,斯巴达害怕的就是与雅典比较其权力地位已在相对地衰颓(relaetivedecline)。
此种观念也被称为修昔底德的霸权战争论(TheTheoryofHegemonicWar),其基础即为权力平衡。
每当有一霸权出现而使权力平衡发生改变时,则必然会引起他国的忧虑和猜忌,这也就会构成任何战争的远因。
其次则为人性(humannature)因素。
修昔底德对于这一点采取悲观的看法。
他也像我国的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对权力有天然的爱好,人都有个人的贪欲和雄心,这也构成一切罪恶的主因。
不过,他并不认为人性本恶即为一切战争的远因,因为战争毕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其说见后),但人在决策和行动时,又常受人性的影响。
远因可能潜伏很久,若无近因则战争也许不至于爆发。
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如果没有奥匈帝国皇储遇刺事件发生,则战争可能不会在1914年爆发。
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有两个近因:(一)为科孚(Corcyra);(二)为波提达(Potidaea)。
前者本为斯巴达同盟国科林斯的殖民地而倒向雅典方面,后者为雅典的同盟国却受到斯巴达的勾引。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杜廷广来源:《博览群书》2018年第07期大约2500多年前,在古希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战争的一方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另一方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经过27年(公元前431—前404)的惨烈较量,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取胜的斯巴达一方也并未享受到胜利的果实,盛极一时的希腊文明自此逐步走向衰落,甚至对后世的世界历史进程也造成了长远影响。
但这场战争成就了一个人、一部著作,即修昔底德和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修昔底德以求真求实的客观态度,简洁流畅的语言,为后人记述了几乎整个希腊城邦均卷入其中的“世界战争”的过程,他所阐发的思想,尤其是对于战争爆发前因后果的探寻和分析,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今日国际政治关系领域中还颇有影响,“修昔底德陷阱”一语即“脱胎”于他和他的著作。
Ⅰ对于修昔底德其人,留下的资料极少,而且大部分来自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零星信息。
只知道他是雅典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00—前400年,公元前424年担任过雅典将军,负责保卫战略要地安菲波利斯。
据说由于指挥不当,驰援不利,致使安菲波利斯落入敌手,后被诬陷为叛国罪遭遇流放20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我在懂事的年龄亲历了整个战争,乃专注于了解它,弄清楚战事是如何确切展开的。
恰巧我在指挥安菲波利斯战事后遭流放20年,能了解到双方的行动,因我的流放者身份,尤其能了解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行动,而且我有闲暇认真考察它们。
”不过该书最初并无名字,书名是后世人添加的。
之所以冠以“伯罗奔尼撒”之名,大概是西方人偏爱民主国家的雅典,而不是“贵族统治”的斯巴达的缘故,“多少体现了近代人亲雅典的立场,因为它的意思含有伯罗奔尼撒人发动战争的意味”。
为何要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用修昔底德自己的话说:“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相信这次战争史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战争更有叙述的价值。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如何写出来的?--“修昔底德问题”研究的
— — —“ 修昔底德问题” 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何元国
(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修昔底德创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花费了毕生精力, 全书各个部分的写作次序和时间如何迄 8 4 6年这个问题提出到 2 0世纪 8 0年代初, 大体有两派观点: “ 分离论” 和“ 一体论” 。前 今悬而未决。从 1 者认为, 修昔底德的著作是分阶段写成的, 这不仅表现在时间上, 还表现在作者的思想上; 后者则认为, 尽 管这部书是未完之作, 且有一些不完善地方, 但全书一以贯之, 因此主要在一个时间段写成。两派各执一 词, 探讨逐步深入。1 9 8 4年美国学者康纳提出修昔底德文本的同质性问题, 即作者有意带领读者一起面对 事件, 其思想认识和叙事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故其文本不是同质的。这对“ 分离论” 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也 超越了“ 一体论” 。在康纳观点指引下, 英国学者鲁德和美国学者德沃尔德研究了修昔底德的叙事方式。 鲁德认为“ 修昔底德问题” 是一个“ 无法回答的问题” ; 德沃尔德则证明其叙事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 修昔底德问题” 将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 砥砺他们的才智, 推动着学术界不断深化对于史学的认识。 关键词: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问题; 分离论; 一体论 中图分类号: K 5 4 5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6 0 5 X ( 2 0 1 5 ) 0 5 - 0 1 2 5 - 1 1 H o ww a s T h eH i s t o r yo f P e l o p o n n e s i a nWa r Wr i t t e n ?R e t r o s p e c t i o na n dT h o u g h t o nt h eT h u c y d i d e a nQ u e s t i o n H EY u a n - g u o ( 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 W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4 3 0 0 7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H o wT h u c y d i d e s ’ s H i s t o r i e s w a s w r i t t e n , t h a t i s t o s a y , w h e na n di nw h a t o r d e r e a c hv o l u m e o r e v e ne a c hp a r t o f , e v e r yv o l u m ew a s w r i t t e nr e m a i n s 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 t o d a ys i n c e 1 8 4 6w h e ni t w a s f i r s t r a i s e db yaG e r m a nC l a s s i c i s t . U n t i l 1 9 8 4 t h e r ew e r et w om a i nt h e s e s :S e p a r a t i s ma n dU n i t a r i a n i s m . T h e f o r m e r a r g u e s t h a t H i s t o r i e s w a s w r i t t e na t s t a g e s , a t t h e l e v e l o f t i m ea s w e l l a s o f t h o u g h t , w h i l et h el a t t e r a r g u e st h a t t h ew h o l ew o r kw a sa nu n i t a n dw r i t t e nm a i n l ya t o n ep e r i o do f t i m e t h o u g hi t h a dn o t b e e nc o m p l e t e da n dt h e r ea r eal o t o f i n d i c a t i o n s o f i n c o m p l e t e n e s s . I n1 9 8 4 , W. R . C o n n o r r a i s e dt h eq u e s t i o no f h o m o g e n e i t yo f T h u c y d i d e s ’ s t e x t . H eh o l d s t h a t t h ea u t h o r 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l e a d e dt h e r e a d e r s t o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e v e n t s o f t h ew a r , s ob o t hh i s t h o u g h t a n dh i s n a r r a t i v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v a r i e da s h e w e n t a l o n g . C o n n o r ’ s o p i n i o ni s a r e m e d y f o r t h e r a d i c a l S e p a r a t i s m , a n db e y o n dt h er a n g eo f U n i t a r i a n i s m . U n d e r i t s g u i d a n c e , T . R o o da n dC . J . D e w a l ds t u d i e dT h u c y d i d e s ’ s n a r r a t i v e s e p a r a t e l y . T h e f o r m e r t h i n k s T h u c y d i d e a nQ u e s t i o ni s u n a n s w e r a b l e ; t h e l a t t e r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h e g r a d u a l l y m o v e s a w a y f r o m ’e n t h u s i a s ma s b e f o r e , a n dc h a l l e n g e t h e i r t a l e n t s . I nt h i s o n en a r r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 t o a n o t h e r . T h i s q u e s t i o nw i l l i n s p i r e s c h o l a r s p r o c e s s , o u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h i s t o r yw i l l b em o r ea n dm o r ed e e p e n e d . K e yw o r d s :T h e H i s t o r yo f P e l o p o n n e s i a nW a r ; T h u c y d i d e s ; T h u c y d i d e a nq u e s t i o n ; S e p a r a t i s m ; U n i t a r i a n i s m
论修昔底德的历史写作
论修昔底德的历史写作祝宏俊张俊内容提要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写作《伯+奔尼撒战争史》。
他的写作大致以公元前404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在公元前404年之前,他依次进行《阿基达马斯战争》《西西里远征》和《狄克里亚战争》的写作,前两部作C的撰写都经过了史料的收集与考证、纪事短文、无演讲词的叙述体文本、含演讲词的叙述体文本四个阶段;在公元前404年之后,他将二十七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在补写和平时期的内容后将已完成的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并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历史规律和行为动机。
漫长的写作过程、多样化的文本形式,既为后人研究其写作进程和思想变化提供了条件,也为相关研究制造了障碍。
关键词修昔底德《伯+奔尼撒战争史》写作近年来,随着“修昔底德陷阱”命题研究热度不断提升,国内学术界对修昔底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并从“修昔底德陷阱”向修昔底德的创作延伸。
对修昔底德的创作问题,早在19世纪德国学者就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进入20世纪,尽管热烈程度不及昔日,但也取得不少成果。
如格兰迪的《修昔底德和他时代的历史》①、芬利的《修昔底德写作风格的形成》《修昔底德历史的统一性》②、科纳的《修昔底德》③。
此外,法国学者罗米丽的《修昔底德和雅典帝国主义》④、哈蒙德的《修昔底德的历史写作》⑤、亨特的《修昔底德历史写作的新思考》⑥等,也都进入了系统研究#国内,白春晓老师的《修昔底德的写作过程和叙事目的》简单介绍过修昔底德的写作过程⑦,何元国教授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是如何写出来的》集中介绍了国外的研究过程和代表性观点与成果⑧,李永明则对修昔底德作品的演讲词的真伪发文进行过专论⑨,杨共乐教授就修昔底德第一卷的创作进行过论述⑩,卢昕则对修昔底德第一卷中的“五十年记”展开过深入的研究⑪。
但总体看,对修昔底德的写作全过程尚没有进行整体研究,本文借助于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试从历时态的维度对修昔底德的历史写作进行研究,权做抛砖引玉。
196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写作围绕“修昔底德问题”,西方学术界大致上形成了两大派别:“分离派”“一体派”#“分离派”认为,修昔底德的著作是分阶段写成的,这不仅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作者的思想上。
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的著作当属《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在撰写这部著作时,采取十分严肃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为此,他用了科学处理史料的原则。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事件都是他亲身经历或者经过无数次考证的,他力求把这本著作的真实性发挥到淋漓尽致。
以便能够为后人提供研究的资料以及可以效仿或者当做警诫,他的目的是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对后世有意义,因此他追求著史的真实性原则。
修昔底德提出了非常专业化的史料怀疑和批判的原则,首次提出史学的社会功能:为现实和将来的人们的活动提供参照。
他有着冷隽客观主义的精神,采用历史叙述体,在编纂方法上,体现出结构严谨,联系紧密、文笔洗练,力求精确、代撰演说词,与叙事浑然一体。
他还拥有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他努力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注重记人事,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自然现象的原因。
“我们所应当感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他的著作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蕴含着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修昔底德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他不会将一个事件的发生简单地归结为某偶然因素,他注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他是古希腊第一个意识到经济因素会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学家。
他论证社会经济与政治治乱兴衰
之间的关系。
修昔底德的著作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他使历史叙述体更趋严密,有考订批判精神,在历史观念上发展了人本观念。
但是他也存在缺陷,宣传英雄主义观,总结来说,修昔底德其人其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册)》[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读后感
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入人心。修昔底德在书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如自私、勇敢、愚蠢、聪明、善良和邪恶等。这些主题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品还涉及了命运、自由意志等哲学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再次,修昔底德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他通过描绘战争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勇敢的战士、狡猾的政治家、慈悲的智者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动机。
此外,修昔底德在书中还关注了社会变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战争破坏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看,修昔底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社会变迁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生动案例。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我不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描绘战争和政治斗争时,修昔底德有时过于强调人性的黑暗面,这让我感到有些悲观。另外,作品中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战术描述较为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去理解。
第四篇范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册)》[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读后感——分析与评论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著作,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会主题令人印象深刻。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被其历史叙述所吸引,更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个说法最早源于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谨、客观地记录了斯巴达和雅典之间所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期间双方多次停战,斯巴达最终获得胜利。
我个人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通过希波战争在希腊生根发芽。
希波战争是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公元前500年,波斯侵犯爱奥尼亚地区的米丽都,雅典向其伸出援手,这成为希波战争的导火索。
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直到公元前449年结束,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波斯人疯狂进攻的阶段,后期是希腊人战略反攻的阶段。
希波战争局势图希波战争之前的希腊城邦一直奉行小国寡民的“分离主义”模式,各城邦拥有独立并存,这就导致了希腊人对于争权夺利、开疆拓土没有太大的兴趣。
直到希波战争爆发之初,外族入侵激发了希腊人的爱国热情,促使各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希腊城邦同盟随之兴起。
希波战争后期,原本为了与波斯联合作战而成立的“提洛同盟”逐渐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并夺取了爱琴海沿岸的大量战略要地,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雅典称霸爱琴海地区的工具,因此史书中经常将提洛同盟称为“雅典帝国”。
“雅典帝国”尽管雅典代表着民主政治、进步、城市、文化繁荣发达,斯巴达代表着贵族政治、保守、农村、文化鄙俗落后,但是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由来已久,因此并不是两者爆发战争的关键。
而希波战争带来的帝国主义使得雅典逐步领会到了“领导者”的快感,导致了雅典的野心的逐渐膨胀,妄图控制更多的希腊城邦,这才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惧,结果就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俢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及其史学思想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修昔底德的生平;2、要求学生理解修昔底德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3、要求学生掌握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内容及价值2、难点:修昔底德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导入]在世界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西方古典史学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形成了诸多的优良传统,对西方也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古典史学肇始于古希腊人的天才创造。
先是“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为西方史学的奠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后由于修昔底德的努力,为后世的西方史学确立了一种范例,一种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支配西方史学的范例。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及其著作《历史》,今天我们再一起接着来了解古希腊另一位杰出史家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及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一、修昔底德的生平修昔底德同希罗多德一样给他人作史,却没有为自己立传,因而他的生平鲜为人知。
除从他本人的著作中所能找到的材料外,我们知道得很少,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几乎没有提到他。
之后罗马作家提到他的也只有一些片段的记载。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其他的一些零星片段,为这位大史家勾勒出一个大体的线索。
修昔底德约生于公元前460年,父亲名叫奥罗路斯,是雅典公民,他本人也是雅典公民。
其家庭在色雷斯沿海地区拥有金矿开采权,大概属于富裕的贵族门第。
修昔底德在雅典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使他深受震动,他认为这次战争是“希腊人历史中最大的一次骚动”,因此从战争一开始就留心搜集资料,着手撰写一部历史。
公元前424年,他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指挥七艘战舰,驻扎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
驻守安菲玻里斯的雅典将军攸克利因受斯巴达围攻,向他求援,他驰往援救,但兵至城破。
雅典当局认为修昔底德贻误军机,有通敌之嫌,据说按着激进民主派克里昂的提议,他被革职,并遭到放逐。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第二次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
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
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
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
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并感动得泪流满面。
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的碰撞。
历史或许有进展,历史学就未必: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历史或许有进展,历史学就未必: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历史或许有进展,历史学就未必——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和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再度火爆,是因为一个叫“修昔底德陷阱”的名词。
实际上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什么历史陈迹,而是美国做了全球老大后,一直担心被人超越,而追溯出来的这样一个貌似有证据的价值链条。
我们放在文末再说。
至于修昔底德写作的历史的价值,受了进化论的影响,早就被放到一边了。
其实绝大多数古人写的历史,都是这个结局,特别是年鉴学派之后,更是如此。
我想,年鉴学派的前辈们也未必预料到这个结果。
有个理论说,一般情况下给别人写的传记里面都含着自己。
自己写的传记里头反而不那么是自己。
如果这样的说法有道理,那,我们手头最好的用来理解修昔底德人生的材料,就是他写作的,以及他也经历过的那段历史,甚至可以说他就是那段历史的组成部分。
布罗代尔的大历史观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渺小,人在各种力量面前的只能顺应甚至只能顺从的随着大势浮沉。
这是真的,但并不必然说明修昔底德这种还有我们中国传统式的历史写作就缺乏价值。
甚至这里面的更有温情,让我们进入到一个能够与之共情的历史之中。
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渺小,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善恶混杂,一样的迷茫,一样的坚定。
我想人类早期的历史记载的意义,首先在于叙事的记录,事实的价值仅仅是我们理解过去的基础,并不是全部。
因此第二,对于历史的记载中除了我们要发掘的那些细微处给我们的还原的古代世界,还有,甚至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看我们自己。
并且第三,在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中,我们作为后人可以进到这个叙事系统之中去体会,去理解,去感受,我们作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
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两人的历史观很不相同。
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更综合,历史与文学故事散文等并不做明确的区分。
而修昔底德对历史更自觉,因为更自觉,所以更多的对历史的独立性有主动的处理。
两人的学术目的不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双方僵持不下,互有胜负,但到公元前424年初冬时节,斯巴达名将布拉西达斯(Brasidas)攻克安菲波利斯城(Amphipolis),使雅典人辛苦赢得的一切战略利益都化为乌有。不过在这一战役中,双方主将(布拉西达斯和克里昂)都同时阵亡,因为克里昂为雅典主战派领袖,所以他的死使和谈排除了主要的障碍。公元前421年双方终于签订和约,结束长达10年的第一阶段战争,因为雅典签约代表为尼西亚斯(Nicias),故史称“尼西亚斯和约”(Peace of Nicias)。
10年之后(前480年)波斯人再度来犯,其声势之大远胜于前次。但在雅典海军奋战之下,希腊的联合舰队遂又能在萨拉米斯会战(Battle of Salamis)中击败强敌,不仅赢得西方海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而且也象征着西方海权的兴起。
经过两次胜利之后,雅典在希腊诸国之中,也就自然跃居于领袖的地位。于是为威慑波斯再向希腊发动侵略,雅典遂提倡组织一个同盟。这个同盟以提洛岛(Delos)为基地,所以遂称为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它组成于公元前478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同盟,也可以说是现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先驱。这个同盟的会员国最初以那些感受波斯威胁的城市国家为主,包括在小亚细亚西岸(今之土耳其)以及爱琴海半岛上的国家在内。为保护这些国家并将波斯人逐出希腊北部,雅典遂必须继续不断地扩张其海陆军兵力。同时也修建所谓“城墙”(Long Walls)以保护其本身的安全。城墙分为北、中、南三道,将雅典城与其港口区连成一体,等到城墙完工时(前456年),雅典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一个陆上的岛国,由此更可显示海权对雅典的战略重要性。(城墙可参看附图)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以我个人观点,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希腊历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而且,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对希腊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一次战争,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积于以上这些原因,使我有兴趣、有动力去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
我想从三方面去谈读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后的感想。
第一,从作者修昔底德本人谈起(一)他对历史事实有着严肃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1可见,他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是多么严谨而客观,我认为这正是一个学史之人必备的道德和素质。
正如我国历史学家钱穆所说必能将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国家已往政治、社会、社会、文化、思想重重演变者所必备之知识。
2(二)修昔底德是第一个意识到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历史学家。
今天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在公元前5世纪,在修昔底德那个年代,他就能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于城邦国家建立的意义,以及经济补给对于一场战争胜负成败的影响。
可见他有多么伟大而卓越的思想: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因素的作用。
他在引用伯里克利在会议的发言中写到对他们的同盟者要紧紧地抓住,因为同盟者做缴纳的金钱就是雅典的力量,战争的胜利全靠聪明的裁断和经济的资源。
3(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大部分是在修昔底德被流放期间写成的。
修昔底德在战争爆发后被雅典公民选为“十将军”委员会的成员,但作为将军的他却历经坎坷。
安菲波利城的失陷,使得他也被牵连。
从此,修昔底德被放逐国外达二十年之久。
流落他乡。
饱受着屈辱和痛苦,这些对于一个有抱负、有远见的历史学家来讲,的确不算什么。
他曾经写到这样一句话这闲暇的时间给我特殊的便利,是我能够深入地研究一切。
修昔底德与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修昔底德,一位雅典人,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爆发之时,就开始撰述这部战争史了。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相信这是一伟大的战争,比之前任何一场战争都更值得记述........”这是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第一卷第一章《从远古时代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前的希腊国家》的开始,全书也是从介绍希腊各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到希波战争后希腊赢得胜利,雅典人利用他们在提洛同盟中的有利地位,把原提洛同盟诸邦逐渐降至附属国的地位,雅典与同盟者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关系,雅典国家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有阿提卡半岛的一个小邦一跃成为地跨亚欧,囊括爱情海的泱泱大国,焕然一新的雅典城成了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海陆交通和文化中心。
而其同时,雅典也形成第一个大规模的海上霸国。
伴随着雅典的强大对同盟国和周边领邦的威胁,同时还有路上强国斯巴达的地位受到挑战,再加经济上的矛盾和军事摩擦,两个同盟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前396年)出生于雅典的阿里摩斯德莫的一个富裕而显贵的家族,其父亲和色雷斯德王族及后代都有亲戚关系,他自己与公元前5世纪中期活跃在雅典政治和社会舞台上的一些头面人物都有亲戚关系,如客蒙,伯里克利等。
而他自己在色雷斯沿海岸拥有金库开采权,这些家庭背景,无疑为他后来写出名垂千古的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与当时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著名历史学家色诺芬同称为希腊三大历史学家,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狄奥尼修斯称其为历史学家中最为优秀者,而其被传统观念视为历史研究的标准;托马斯.霍布斯称其著作达到了历史写作的顶点;而大卫.休谟更称其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休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
由此可见,后世学者对其的评价也是相当高。
对于休昔底德的生平,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60年,那时正直雅典和斯巴达交战,即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直到公元前446年雅典人败于凯罗尼亚;波奥提亚诸邦摆脱雅典的控制;优波亚岛发生暴动,斯巴达出兵阿提卡以及公元446/445年雅典人和斯巴达人签定“三十年合约”才停止。
《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范文
《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篇一一、引言修昔底德(Thucydides)是古希腊的著名历史学家,以其深入且综合的研究方法著称,尤其是在他创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展现了对人类社会、政治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这部作品中,修昔底德所体现的“人本史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核心动力,也塑造了后世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揭示其重要性及影响。
二、修昔底德的“人本史观”概述修昔底德的“人本史观”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将人置于历史中心的思想。
他坚信,历史是人的活动史,是人的行为、决策和互动所构成的过程。
他强调,人的行为和决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修昔底德看来,人的本质、动机和目的是理解历史的关键。
三、修昔底德著作中“人本史观”的体现1. 对人的关注:修昔底德的作品中,对人的关注无处不在。
他通过对人物的性格、行为、决策等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的历史叙述充满了对人的生动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中的人。
2. 对人性的探讨:修昔底德深知人性是复杂的,他通过描述人的欲望、恐惧、野心、善良等情感和动机,展示了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的人性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力。
3. 将人置于历史中心:修昔底德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的历史著作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人的行为、决策和互动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种思想使历史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充满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四、修昔底德“人本史观”的影响及价值修昔底德的“人本史观”对后世的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历史学更加关注人的行为、决策和互动。
其次,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力。
最后,它促进了历史学的发展,使历史学成为一门更加深入、综合和科学的学科。
五、结论总之,修昔底德的“人本史观”是古希腊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后世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外国史学史讲义之二修昔底德
外国史学史讲义之二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前460-前400/395年)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出现的又一位伟大的历史家。
他批判地继承、发挥、完善了希罗多德及其以前的史学传统和写作方法,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
以至于近代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把他誉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科学和批判历史著作的奠基者”。
一、生平与《战史》的写作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可靠文献极少。
同时代的古典作家很少提到他。
公元一世纪以后的罗马时期的作家如普鲁塔克、戴奥尼修斯、波桑尼阿斯等留下了一些片断记载。
后世为他作传的现知有三人。
但最早的马赛林那斯也已是公元五世纪的人了。
而且这些传记说法不一,时有矛盾,故不足为凭。
唯一可靠的资料就是他的《战史》。
从该书中可以大致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
他的出生时间说法较多,一般认为他的出生不会迟于公元前460年。
其父名为奥洛罗斯(Olorus),在色雷斯拥有矿产,由此推断,他家境富裕,属于雅典的上层社会之家。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他敏锐地估计到了这场战争的重要,认为这是“希腊人历史中最大的一次骚动,同时也影响了大部分非希腊人的世界,可以说,影响到几乎整个人类”。
“过去的时代,无论在战争方面,或在其他方面,都不是伟大的时代。
”(谢译本第2页)言外之意,他所处的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
他认为:“这次战争是所有的战争中最伟大的一次战争了。
”(谢译本,第17页)所以战争伊始,他就着手搜集资料,准备撰写这场战争的历史。
战争的前几年,他可能居住在雅典,也可能参加过一些战役。
公元前429年,雅典发生瘟疫,他不幸身染,亲身经历了那场瘟疫给雅典带来的惨重灾难。
前424年,他被选为十将军之一,受命率舰队驻守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
这年冬,斯巴达军队攻打离塔索斯不远的雅典殖民地安菲波利城。
他前去驰援,但未曾赶到,该城已陷入敌手。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摘要: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的传世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也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社会从此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
关键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帝国陆上称雄斯巴达海上称霸内部矛盾民主政体西西里远征两次瘟疫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把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
他不仅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战争的进程,而且以理性主义的精神对待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这次战争,无论对雅典或斯巴达任何一方说来,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而且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其中双方几度停战,但最后斯巴达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也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社会从此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
在这次战争中,希腊奴隶社会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自由民主各阶层(民主党与贵族党)间,两个同盟集团间,盟主国与同盟国间的一切矛盾都暴露出来了。
而本书的作者修昔底德,不光著作了本书,而且还亲自参加了这次战争。
看完这本书,不经让人产生疑问。
在这次战争中,一个在海上称霸,实力雄厚、准备充分,拥有足以进行长期战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雅典帝国却意外的被陆上称雄的斯巴达打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纵观整场战役,导致雅典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部的矛盾使雅典同盟四分五裂,切断了雅典的经济命脉;民主政体的弊端,为斯巴达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使雅典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海上优势;两次瘟疫的发生,又是导致雅典失败的一重要因素。
公元前431-前404年,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
修昔底德 “人性论”的由来——读《伯罗奔尼撒战争》有感
修昔底德“人性论”的由来——读《伯罗奔尼撒战争》有感张丽霞
【期刊名称】《中国城市经济》
【年(卷),期】2011(0)3X
【摘要】基于人性论的历史观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一大特色,作者笔下的人性含义广泛,既有个体的个性化的人性,也有群体的共同的人性,还有人的生理特性。
修昔底德在书中对各色人性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又以此为线索揭示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阐述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修昔底德为何要用这样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来分析、探讨战争和历史呢?他的人性论思想又是源于何处呢?本文从智者学派的影响、战争的直接影响以及希腊史学传统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总页数】2页(P201-202)
【关键词】人性;战争;希腊
【作者】张丽霞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45
【相关文献】
1.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引发的思考——兼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爱琴海区域国际体系 [J], 林伟龙;何文泽
2.悲剧的历史与历史的悲剧——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志》的一则阅读札记[J], 胡继华
3.解读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当前中美国际关系的思考 [J], 陈舒迟
4.悲剧的历史与历史的悲剧——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志》的一则阅读札记[J], 胡继华
5.“修昔底德命题”抑或“修昔底德陷阱”——历史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缘由之不同解读 [J], 杨晨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摘要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的传世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这场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束了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
在其著作中体现的“求真”精神、人本思想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对后世影响甚大,颇值得后人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修昔底德“求真”人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史观Abstract Thucydides is a famous ancient historian after Herodotu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is his masterpiece handed on from age to age. The Peloponnesian War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and ended the golden age of Greece. 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and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n history in his work have a great effect on all posterity. And all these are well worth later generations researching.Key words:Thucydides;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修昔底德生在富贵人家,长在雅典城,有很多受大师熏陶的机会。
“贵族阶级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要造就富有修养、言谈举止优雅、在公众场合语惊四座的政治家。
修昔底德当然会依循这条传统的人生之路,而客观环境也使作为政治动物的雅典公民不可能脱离沸腾的政治生活。
但年轻的修昔底德爱好历史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当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开始,他便以敏锐的历史触觉着手撰写他。
”①修昔底德写的是他同时代发生的事,是一部当代史著作。
他自己说:“这场战争刚刚爆发,我就开始写这部历史著作,相信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过去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更有记载的价值。
”②自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他即关注这场战争,并从各方面搜集史料。
后在雅典被指控贻误战机,有通敌之嫌,被判终身放逐。
在放逐的20年间,他主要居住在色雷斯,并搜集到不少与战争有关的资料。
修昔底德在晚年加紧写作,但只写到公元前411年就意外死亡,没有完成他的著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修昔底德个人的命运影响甚大。
它不仅招致他的判罪和放逐,而且使他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在他的书中,他不是简单地描述战争,而是把自己的所有经验和思考在战争结束阶段形成的观点融入其中。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八卷,六十余万字,目前有关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史实,主要是靠了他的记载才流传下来的。
“他不仅是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翔实可靠、立论严谨的历史名著,其中所展示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更是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这场战争当作一个整体来叙述,各部分紧密相连,全书严格按照编年顺序写。
第一卷卷首有一简短“引言”,表述了修昔底德著此书的背景。
修昔底德简单追溯了希腊地区各城邦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并说明了此次战争的原因:“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④第二卷叙述的是公元前431年战争开始后前3年的情况。
战争交战的一方是雅典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另一方是斯巴达人和他们的伯罗奔尼撒同盟①郭小凌:《克里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②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页。
③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61页。
④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页。
者。
第三卷讲述的是战争爆发后第四至第六年的历史。
第四卷描述的是从战争爆发第七年到第九年的史事。
第五卷的前两章记叙了在战争爆发后第十年发生的安菲玻里战役,第三章至卷终描写了签订和约后名为“和平”时期的历史,修昔底德认为应该把维持和平的时间也包括在战争时期之内。
第六卷和第七卷写的是雅典人远征西西里的情况。
第八卷没有写完,内容比较草率,描写西西里远征失败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一阶段的战事。
修昔底德以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西方史学上占有重大地位,向来被认为是西方客观主义史学额始祖,这表现在他的史学方法上。
修昔底德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家的榜样,并不是因为其文风受到普遍欢迎与赞赏,而是因为他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真实的历史史实的叙述。
正如狄奥尼修斯对其晦涩的文风提出批评但同时也不得不对他求真的作风予以充分的肯定。
他说道:“我们认为历史是真实的祭司,他最为关注的是记录事实,既不妄加,亦不隐瞒,更不恣意于写作之需,以无可挑剔的原则,避免了所有的怨恨与奉承。
”①因此有学者特别强调他的所谓“客观主义”的史学思想,盛赞他的如实直书的客观主义精神。
“修昔底德的巨大创造性在于他的建设性的研究方法和把理论应用于实际。
”②而说他的“求真”的主要依据就是他依赖的主要是口述资料,而非文字资料。
希腊口述传统在修氏著作中的突出表现是他对演说词的大量引用。
他主要利用这些演说词来阐明历次行动中相关各方的政策、立场和策略,这无疑是具有相当说服力的一种叙述方式,他论述道:“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就是这样,真理还不是不容易发现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的不完全,就有不同的说法。
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那么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
但是如果那些想要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以及了解根据同样人类本性将来也会发生类似事件的人们,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③从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求真”精神。
在第七卷第五章中,有段关于与叙拉古人海战的描写:“当天叙拉古人撤退了,但是次日他们驾驶七十六条舰船出来了,同时他们的陆军也像雅典的城塞进军。
雅典人驾驶八十六条舰船船舰出来迎战。
两军靠近,于是战斗开始了······但是有十八条船舰被叙拉古人和他们的同盟者所俘虏。
”④关于这次战役的描写,修昔底德把双方交战船舰的数量精确到了个位数,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修昔底德“求真”的精神。
如果不是他自己经常提及“雅典人修昔底德斯”的话,天真的读者有时会弄不清楚他是哪国人。
这就是修昔底德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史家难以做到的地方。
作为一个史家,自然有民族、国家,当他在记述涉及民族、国家的史实时,难免会夹杂自己的情感,这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其所著历史的理解。
而修昔底德身为雅典人,在记述雅典与斯巴达战争的历史时,却是以①Dionysius of Halicamassus,op. cit. [Z].转引自黄洋:《修昔底德的理性历史建构》,载《History Teaching》,,2007年第6期。
②[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9页。
③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7、18页。
④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34、535页。
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在同一个冬季里,雅典人决定再派一支比雷歧兹和攸利密顿所率领的更大的军队去进攻西西里;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想征服这个岛。
”①这是一段关于雅典进攻西西里的叙述。
从措辞来说,不容易看出这是雅典史家写的。
修昔底德的这种客观精神,使他所记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具有真实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说,原始图腾观念的消失,神话色彩的淡薄,多彩的世俗生活取代了浪漫的神仙世界,概言之,神人同一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②在古希腊,修昔底德以前的历史学家,错误的认为人的活动受到神和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也具有这种思想,他在写史时夹杂这不少神的启示、梦兆、占卜等等。
“当城邦或是民族将要遭到巨大灾祸的时候,上天总会垂示某种征兆的。
”③但是,修昔底德却对宗教迷信和神话持否定态度。
其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旨是“人事成败之际,城邦兴废之由”。
④他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⑤他认为日蚀、月蚀、地震、风暴都是自然现象,不能把他们看为吉凶的征兆。
他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发生的原因:“依我看来,这些事情是由地震引起的。
在地震最强烈的地方,海水就被吸引,离开海岸,然后更强烈的冲回来,因此产生水灾。
”⑥修昔底德指责远征西西里的统帅尼西阿斯因为天文现象而贻误战机:“当一切准备好了,他们正要航行的时候,当时的满月发生月蚀。
大多数雅典人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因而劝将军们等待。
尼西阿斯也过于相信占卜和其他类似的事情,所以他说,依照预言家所说的,要等到过了三个九天之后,他再讨论如何移动军队的事情。
所以雅典人因月蚀而延误,以后又停留在那里了。
”⑦修昔底德在对神的否定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的重要性,人本思想也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远征西西里的雅典军队陷于绝境时,他还通过尼西阿斯的演说表明:“建立城市的是人,而不是那些没有人的城墙或船舰。
”⑧以此激励士兵。
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
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性。
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无关,与道德理性背离。
由此他从人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我的著作不只是迎合群众一时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
⑨这是修昔底德在的撰史目的,对于理解他对人性与历史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他说: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
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
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类似事件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段话概括来有三层意思:其一,因为人性总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过去发生的事和将来发生的类似事件;其二,既然根据人性能理解过去的事和将来的事,那么这些事不仅与人性有关,是人类的活动,而且能通过人性联系起来;其三,从人性入手叙述历史,可使读者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