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在临床影像学中,纵隔肿瘤是一类很常见的肿瘤,其主要位于胸腔内纵隔部位,包括胸骨后、心脏周围、食管周围、气管支气管周围等位置。
其中,原发性纵隔肿瘤指的是肿瘤起源于纵隔组织的肿瘤,与其他肿瘤(如转移性纵隔肿瘤)有所不同。
影像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前纵隔肿瘤前纵隔肿瘤位于前纵隔,多数为单侧肿块,往往与心包、血管、肺、甲状腺等组织密切相关。
其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低密度肿块:其CT值低于30 HU,多数为囊性肿瘤;•高密度肿块:其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脂肪瘤等脂肪含量高的肿瘤;•混合密度肿块:其CT值介于30-50 HU之间,常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中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数起源于淋巴组织或胸软组织,与食管、气管、心包等组织有关。
其影像表现也包括以下类型:•囊性肿块:CT值低于10 HU,多数为囊性淋巴瘤、囊性畸胎瘤等;•钙化肿块:具有定性、特异性,可见于畸胎瘤等;•混合密度肿块:CT值介于10-50 HU之间,多数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后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起源于胸椎、胸膜或食管等组织,与横隔、腰大肌、肋骨等组织有联系。
其影像学表现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低密度肿块:CT值低于20 HU,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清晰边界的高密度肿块: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恶性肿瘤;•中心钙化影:多数为畸胎瘤等特异性较高的肿瘤。
诊断要点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明确肿瘤的类型;•注意图像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其他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征,以便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肿瘤的不同表现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中部向两侧延伸为肺门影。
2.侧位胸片:心脏影在前下方,其前方是胸骨后间隙;后方是心脏后间隙(有食管钡餐可示、支气管、胸主动脉);上方可示半透明的气管、主动脉弓、大血管影。
(二)C T表现:主要了解9个层面。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2讲课文档
19
现在十九页,总共六十七页。
侵袭性胸腺瘤
• 组织学呈良性改变,生物学特性呈恶性表现,侵犯邻近 结构。向周围蔓延,通常沿浆膜扩展,可达后胸部,甚 至腹部
• CT、MRI呈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 中等程度强化,其内可有坏死、囊变区
20
现在二十页,总共六十七页。
恶性胸腺瘤
• 定位诊断 1 X线:PA,前上纵隔半圆形肿块,
宽基底与纵隔相连。游离缘光滑锐利, 上缘模糊。L,上缘连至胸腔入口或直接 显示与颈部肿块相连。透视下随吞咽活 动。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11
现在十一页,总共六十七页。
CT、MR
• 前上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少数位于 气管后,软组织肿块,与甲状腺相连。
•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
点。
40
现在四十页,总共六十七页。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 后可出现钙化。
• 脂密度囊,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状, 轻度强化,囊肿囊
• 水样密度囊与脂密度囊相互混存
• 囊壁或间隔钙化
29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六十七页。
(1)单囊性 (2)多囊性
(3)囊实性
30
现在三十页,总共六十七页。
(3)囊实性
• 软组织密度、水样密度、脂肪密度及钙 化混存
• 软组织成分强化
31
现在三十一页,总共六十七页。
12
现在十二页,总共六十七页。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预后评估:生存率、复发率等
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等
讨论:诊断难点、治疗方案选择等
病例影像诊断的结论和后续治疗建议
病例1:患者男性,50岁,胸痛、呼吸困难,CT显示纵膈肿瘤,诊断 为胸腺瘤,建议手术切除。
病例2:患者女性,45岁,咳嗽、胸闷,CT显示纵膈肿瘤,诊断为神 经源性肿瘤,建议放疗和化疗。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难点分析
肿瘤位置复杂:纵膈肿瘤位于胸腔内,位置复杂,难以准确定位
肿瘤大小不一:纵膈肿瘤大小不一,小肿瘤难以发现,大肿瘤容易遮挡其他器官
肿瘤形态多样:纵膈肿瘤形态多样,难以通过影像学特征准确判断
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纵膈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难以区分 影像学技术限制:影像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纵膈肿瘤诊断的 需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概述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流程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典型病例分析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难点和挑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趋势 和展望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概述
纵膈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病例介绍:包括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结果 等
诊断思路:根据 影像学表现,结 合临床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报告(ppt 70页)
imaging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mass
Dept of Radiology. Daping Hospital 王武军 08-7-1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 结构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 性疾病
在 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 淋巴瘤、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 的肿瘤可以在纵隔的任何部位发生外,其 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一定的规律性
淋巴瘤双肺转移
•
• 恶性淋巴瘤可分为融合肿块型和非融合肿 块型,融合肿块型常需和恶性胸腺瘤、畸
胎瘤等前纵隔好发肿瘤鉴别。以下几点有 助于区别:(l)分辨率较高的CT扫描图像上能
显示未完全融合淋巴瘤可由边缘不甚连续
有相对分界多个小肿块组成,半数可见低 密店坏死灶;(2)完全融合肿块其边缘绝大多
异
•
位 胸
腺
瘤
• 【临床与病理】 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 含外、中胚层组织;实性畸胎瘤含三个胚 层组织。瘤内含液体、脂肪、汗腺、毛发、 毛囊、肌肉、钙化、牙齿及骨骼。恶性者 呈浸润生长并可发生远处转移
• 【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中纵隔含脂肪、 钙化、骨骼、软组织密度肿块是畸胎瘤特 征性表现。少数呈均一软组织密度,需与 纵隔其他肿瘤鉴别
•
神经鞘瘤食
神经鞘瘤
•
• 支气管囊肿 • 食管囊肿 • 心包囊肿 •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
雄导管囊肿(罕见)
•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 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 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 神经肠源
前纵隔畸胎瘤
•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部; 形态呈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常为双侧性病变(非霍金奇淋巴瘤); 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易包绕血管; 肺、心包浸润 肺网格、网结影,心包积液; 对放疗敏感, 未治疗前少有钙化。
先天性囊肿
影像表现 部位:淋巴管瘤多位于前纵隔中上部;支气 管囊肿常位于气管分叉以上气管旁;心包囊 肿多位于心膈角区;食管囊肿多位于后纵隔 前部或食管旁; 形态与密度:多数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 密度呈均匀水样密度(MRI呈长T1、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胸腺瘤(Thymoma)
WHO分类法
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 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 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 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 现,与A型类似, 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 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同 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
脂肪、钙化、骨化等) 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可强化 肿块短期内增大,应考虑恶性变可能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畸胎瘤
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最多见,绒癌次之,男性青少年 好发;
体积常较大,分叶多见,边界多不规则; 具有一定侵袭性,与侵袭性胸腺瘤一样,可
见血管铸型;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极少见脂肪和钙化,增
强明显强化 MRI T1WI及T2WI均略高于周围肌肉软组织,信号多
不均匀,增强强化明显。
胸腺瘤(Thymoma)
胸腺上皮性肿瘤 前纵隔最常见肿瘤,成年人多见(>40岁)占所有纵隔
肿瘤20%; 病理
上皮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混合型 侵袭性、非侵袭性 临床 重症肌无力(胸腺瘤15%) 与胸腺相关 的重症肌无力65%为胸腺增生而非胸腺瘤 <30岁可见正常胸腺,侧缘应为平直或凹陷,向外膨突 可考虑增生。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讲课文档
现在九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肿瘤常见临床表现
气管压迫症状:干咳、气促、紫绀等。 食管压迫症状:吞咽困难 腔静脉压迫症状:脸颈胸部浮肿、静脉
怒张。 肺静脉压迫症状:气急、咯血、肺淤血、
右心增大和胸腔积液等。 心脏、神经压迫症状。 胸骨后不适和隐痛为常见症状。
现在四十五页,总共九十页。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现在四十六页,总共九十页。
现在四十七页,总共九十页。
中纵隔肿瘤
现在四十八页,总共九十页。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淋 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九十页。
病理与临床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 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 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 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 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 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 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 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 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 等占据的范围。
现在五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分区示意图
现在六页,总共九十页。
现在七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肿瘤
纵隔原发性肿瘤:指原发肿瘤来源于纵 隔内组织和器官。
纵隔转移性肿瘤:
现在八页,总共九十页。
临床症状
纵隔肿瘤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 骨后不适感及隐痛。
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现在十五页,总共九十页。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 临床症状
•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点。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后可出现钙化。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MR
• 前上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少数位 于气管后,软组织肿块,与甲状腺 相连。 •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定性诊断
• X线一般不能明确定性,但边缘光滑显示壳状钙化 的甲状腺肿块一般为腺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
• 气管周围软组织肿块, 密度高而不均,伴钙化和 囊变。显著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边缘光滑锐 利或与甲状腺相连提示为甲状腺瘤或结节性甲 状腺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 骨 后 甲 状 腺 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1 X线:PA,前上纵隔半圆形肿块,宽基底与纵隔相连。游离
缘光滑锐利,上缘模糊。L,上缘连至胸腔入口或直接显示与颈 部肿块相连。透视下随吞咽活动。
生殖细胞瘤 —迷走脱落的胚胎生殖细胞
成熟型畸胎瘤 • 畸胎瘤 不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恶变(癌、肉瘤) • 精原细胞瘤 • 胚胎性癌 • 绒毛膜上皮癌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成熟型畸胎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单囊性 (2)多囊性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膈肿瘤CT影像诊断
纵膈畸胎瘤的鉴别诊断
纵膈畸胎瘤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囊 实性肿块,其中包含脂肪、钙化和骨质 等成分,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它纵膈肿
瘤进行鉴别。
纵膈畸胎瘤的囊壁可强化,而实性部分 则可能存在不均匀强化。此外,畸胎瘤 内含有的脂肪成分在CT影像上呈现为
纵膈肿瘤的症状
纵膈肿瘤的症状因肿瘤大小、位置和性质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咳嗽、呼 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转移症状,如 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影像诊断原理
01
纵膈肿瘤是指在纵膈区域生长的 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02
纵膈是胸腔中部的一个区域,包 含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如心 脏、气管、食管等。
纵膈肿瘤的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纵膈肿瘤可以分为起 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和起源于腺体的 肿瘤。
根据良恶性,纵膈肿瘤可以分为良性 肿瘤和恶性肿瘤。常见的良性纵膈肿 瘤包括胸腺瘤、脂肪瘤等;常见的恶 性纵膈肿瘤包括胸腺癌、淋巴瘤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纵膈肿瘤的CT影像表 现
良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
边界清晰
良性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有清晰的界 限,在CT影像上表现为一个明确的肿 块。
密度均匀
无淋巴结转移
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 因此在CT影像上未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
良性肿瘤内部密度较为均匀,无明显 的液化坏死或钙化。
REPOR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前纵隔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胸骨
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后方、气 管前方和气管旁;临床上可无症状,较 大时可出现邻近结构的压迫症状。病理 包括甲状腺增生肿大、甲状腺囊肿或腺 瘤,少部分为恶性。
X线表现
为上纵隔影增宽,并有软组织影向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A
B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 A )示中纵隔影宽,
密度增高,向左肺野内突出;侧位片( B )示 前中纵隔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钙化;
增强检查可见轻度强化。淋巴瘤亦可侵
犯胸膜、心包及肺组织,表现为胸腔积
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病
灶。纵隔内结构可受压移位。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
发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 面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 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是胚胎时支气管胚芽移
胸内甲状腺肿
胸部正位片(A)示上纵隔影增宽,
气管受压向右移位;(B)见上中纵 隔肿块,气管受压变形并向右移位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部位及其
与颈部肿大甲状腺的关系,呈密度 均匀的实质占位等表现,一般均可 正确诊断。
胸腺瘤 Thymoma
病理与临床
胸腺瘤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据统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
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A
B
CT:
胸部CT可显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影。淋
巴结的分布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 见,其次是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 肿大的淋巴结可以融合成块,也可以分 散存在。肿块较大时中心可发生坏死, 放疗后更容易出现,并可出现钙化。
入纵隔伴发育异常所致。
临床与病理
病理上其壁的结构与支气管壁类似。内
壁可为多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可伴纤毛 细胞,并可含粘液腺体,部分细胞可以 鳞状化生,囊壁还可以含软骨、平滑肌、 淋巴组织、弹性纤维组织和神经组织, 囊壁可有钙化
临床上多无表现,常在体检时发现,如
果与气道相通,常伴发继发感染,可以
影像学表现:
X线:囊肿多数发生于右心膈角,侧位上 80%在前纵隔。正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 影紧贴心影上,侧位呈“泪滴状”,光滑 整齐,有传导性搏动。较大囊肿可随呼吸 与体位改变而稍变形。感染可突然增大或 出现钙化。
CT:常见于右心膈角发现单房、均质的
类圆形囊性密度影,CT值为0~20HU,壁 薄而光滑,偶尔可见钙化。
计胸腺瘤病人中约50%出现重症肌 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0%~15% 有胸腺瘤存在。CT和MRI难以区别 胸腺瘤良恶性,常根据肿瘤是否侵 犯至胸腺包膜外而把胸腺瘤分为侵 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
X线表现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的软组织 影与颈部肿物相连,并可随吞咽动 作而上下移位;气管可受压形、移 位。
A
B
胸部正位片( A )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 B )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CT与MRI
CT :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
有 囊变或钙化,局部气管受压推挤移 位。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 MRI : T1WI 中 等 信号 , T2WI 高 信 号 MRI 矢状面成像能清楚显示胸内肿 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胸部正位片(A)示左侧中下纵隔影局限性增宽, 向肺野内突入,与左心缘重叠;侧位片(B)示 前中下纵隔高密度肿块,与心影重叠。
A
B
侵袭性胸腺瘤。CT显示胸骨后方肿块,
与纵隔大血管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 ; 增强后可见强化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 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前纵隔皮样囊肿(成熟性畸囊性 胎瘤)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中纵隔肿瘤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
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病理与临床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
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 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 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 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 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 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 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 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大多呈低信号,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 T1WI上呈高 信号。
CT:
2. 实性畸胎瘤 CT表现以密度不均匀为其典型表现。 肿瘤内含脂肪成分(- 25 ~- 50HU )、
MRI:表现为紧贴心包的泪滴状异常信号
影,右侧较左侧多见。大小约3~8cm。 呈长T1长T2信号。
心包囊肿
后纵膈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rs
病理与临床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大部分为
良性,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 细胞神经瘤。恶性者包括恶性神经鞘瘤、 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成年人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见; 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 瘤。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背 痛。脊髓受压迫时出现感觉减退、麻木 等表现。
CT:
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容物的性质密切 相关:浆液性囊肿 CT 值一般为 0~20Hu ;粘液 性囊肿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感染或 囊内出血,其 CT 值常在 30Hu 以上,新鲜出血 可达 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 晶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有凝血块形 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 含气影或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纵隔肿瘤
宁夏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金学荣
一、纵膈的解剖及分区;
二、纵隔肿瘤的X线及CT分
析方法; 三、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的 影像诊断;
纵隔X线解剖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是胸廓入口,
下界是膈,前界是胸骨,后界是胸椎和 部分脊柱旁沟。其中有心脏、大血管、 气管、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 神经及脂肪等器官和组织。纵隔随胸腔 的压力改变可增宽或移位。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 不均匀强化。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周围脂肪 界面密度增高,瘤内密度呈软组织性, 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及胸膜受侵, 可提示恶性的可能。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
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 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 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 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3、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 要意义。 如食管旁、气管旁、主动脉旁及脊柱 旁肿瘤。
4、肿瘤内组织成分:
•囊性病变(含液性肿块)
•实性病变(软组织密度肿块)
•脂肪性病变(含脂肪性肿块) •血管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
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X线表现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
X线表现
气管旁和两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早期
可为上纵隔或肺门轻度增宽,逐渐发展 为向两肺门或纵隔旁突出的肿块,为边 缘清、分叶状或波浪状的融合块团,密 度均匀。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的 气管及肺门区。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向 肺野的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胸部正位片(A)示左侧中上纵隔影局限性增
宽,向肺野内突入;侧位片(B)示前中上纵 隔高密度肿块
A
B
CT与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 密度和 MRI 信号较均匀, CT 上呈略 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 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瘤内可见囊变区,斑点状或条状钙化。 良恶性均可有钙化。 肿瘤可有轻~中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