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体现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医学影像-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9424/3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9400/3 (Diffuse astrocytoma)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9400/3(Fibrillary astrocytoma)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9410/3 (Protoplasmic astrocytoma)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9411/3 (Gemistocytic astrocytoma)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9401/3 (Anaplastic astrocytoma) • 胶质母细胞瘤9440/3 (Glioblastoma)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9441/3 (Giant cell glioblastoma) 胶质肉瘤9442/3 (Gliosarcoma) • 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
三脑室前部及中 线结构移位,三 脑室受压变形、 闭塞
• 胚胎性肿瘤(Embryonal tumours)
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urs)
•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421/1 (Pilocytic astrocytoma) 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9425/3(Pilomyxoid astrocytoma)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9384/1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 邻近组织结构的改变:脑实质、脑
室、骨质、蝶鞍
• 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 • 脑疝:镰下疝、颞叶海马钩回疝、
小脑扁桃体疝
不同密度肿块
血管源性水肿 BBB破坏所致
不同信号的肿块 恶性水肿、指样水肿
脑室受压变形
不同信号的肿块及对周围结构的压迫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常见肿瘤类型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87例临床资料。

结果:颅内常见肿瘤为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听神经瘤、松果体瘤、、结核瘤、垂体瘤;幕上104例,幕下83例。

颅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松果体瘤最为常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为常见。

结论:ct可以准确定位颅内肿瘤,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颅内肿瘤病变部位、病灶的大小、密度高低、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可以推测病理诊断,对颅内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颅内肿瘤;ct扫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10.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73-02现将现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经检查和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87例肿瘤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7例经临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

其基本资料见表1。

1.2 临床资料:头痛142例,头晕32例,呕吐74倒,癫痫31例,视力减退22例,听力减退5例,多饮多尿6例;头颅局部凸起7例,头颅增大4例,颅神经障碍20例,眼底水肿56例,肢体感觉障碍l4例,肢体运动障碍25例,引出病理反射22例,共济失调25例。

1.3 方法:用美国ge9000及picker premeir,采用常规水平扫描后, 再加作增强扫描静脉个别病例加做冠状扫描。

2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密度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1-3],肿瘤囊壁的密度对肿瘤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5]。

2.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多深居大脑半球内,浸润性生长。

良性与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ct表现:良性星形细胞瘤常呈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或钙化,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常不强化或有轻度的瘤边不整齐的环形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影,瘤边呈明显的指痕状水肿,有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的影像,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瘤壁呈厚薄不均 (图1)。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其他非血管成分。现认为是错构瘤,即衬 有内皮的血管异常增生 ❖ 好发于青少年,额颞骨多见,起源于板障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额骨皮样囊肿
二者都起于板障,骨侵蚀外板多 于内板,有扇贝样的外板,边缘 硬化
平扫C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透光病灶 钙化罕见 板障膨胀,内外板变薄 增强CT 常见薄层、微弱的边缘强化
颅骨皮样囊肿
鞍区软骨肉瘤
岩枕裂软骨肉瘤
斜坡脊索瘤图解
好发年龄:30-50岁
好发部位:蝶枕软骨 结合处,以斜坡为中 心
破坏性的肿瘤侵蚀了 蝶骨和枕骨底部
骨质碎片特征性的悬 浮在肿瘤实质内
位于斜坡的中线破坏性病变 CT可见病变内破坏的骨碎片
平扫CT:蝶骨占位性病变, 伴有骨质破坏和肿瘤内高密 度灶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 伴有肿瘤内囊性坏死区
额骨骨瘤
颅骨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 Ewing肉瘤 ❖ 骨肉瘤 ❖ 骨髓瘤 ❖ 颅骨转移瘤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定义:任何系统都可出现的郎格罕细胞增殖 形成肉芽肿。受累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成反 转关系;50%LCH病例为单骨性
高峰年龄:1岁(单发),2—5岁(多发) 发病部位:以额骨、顶骨多见,其次为枕骨
肿瘤增大后侵犯下方的鼻咽 部、上方的海绵窦和蝶鞍、 侧方的颈静脉孔和蝶鞍 后方的基底动脉和脑干、前 方的蝶骨体、蝶窦和筛窦
斜 坡 脊 索 瘤
斜 坡 脊 索 瘤
1.T1加权像信号不定, 一般为略低信号,有 时可见局灶性高信号 2.T2加权像为典型的 高信号 2.矢状面显示脑桥前部 呈指压状改变
两 例 脊 索 瘤 的 不 同 表 现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瘤
❖ 最多见于颅面骨,仅含有骨组织 ❖ 分为致密型、松质型、混合型 ❖ 在平片及CT上,致密型表现为半球形、分叶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PR. 2022, Vol.20, No.04 Total No.150CT and MRI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通讯作者】钱金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9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4月 第20卷 第04期 总第150期扫描前准备:清楚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质。

患者体位选择: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

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

扫描部位:扫描自C2椎体下缘到颅顶,首先进行平扫,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科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1.5T磁共振,患者平躺于扫描床,取仰卧位,选用头颈线圈,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SE)序列T 1WI、T 2WI、DWI和矢状T 1WI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范围:对腹部及病变部位先进行平扫,平扫完后注入Gd-DTPA试剂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鞍区肿瘤影响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报告格式
按照医学规范和标准格式 书写报告,确保信息的准 确性和规范性。
报告审核
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诊 断结论准确无误,并及时 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意见 和建议。
04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案例一:胶质瘤影像诊断
总结词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影像学检查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胶质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通过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等特征,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胶质瘤做出诊断。
新技术的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数据进 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模态的影像(如MRI、CT、 PET等)进行融合,提供更全面 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
功能影像学
利用功能影像技术(如MRI的 DTI、fMRI等)揭示肿瘤对脑功 能的影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
X线诊断
X线诊断是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 的技术,主要用于颅骨肿瘤的 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和结 构,对于颅骨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有一定的帮助。
X线诊断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但分辨率较低,对 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CT诊断
CT诊断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 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
行成像的方法。
可靠性。
THANKS
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的定义
介绍颅内肿瘤的概念, 即发生在颅骨内或脑实
质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的分类
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和 生长方式,将颅内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
瘤。
颅内肿瘤的症状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边界不清混杂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多发条带状
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瘤 周无或轻度水肿
•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 MR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 MR增强:随程恶性程度不同出现不同度强化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图〕
左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图〕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图〕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概述: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
为3:4,多位于小脑、脑干、视神经、丘脑、 下丘脑
•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内
肿瘤边缘
欠清或不清
颅骨改变
罕见
蛛网膜下腔/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 平片
-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

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成

人多位于幕上,10-20%脑脊液转移
• 病理
• -起自室管膜细胞,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 孔延到小脑延髓池,沿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 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
• 增强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理学:70%-80%多发,与脑质分界清楚。肿瘤生长迅速,
中心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周围水肿明显
81
影像学表现(CT)
• CT平扫:皮质及皮质下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也可为
略高密度或囊性;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 病灶常多发,硬脑膜转移为硬膜局限性增厚、硬脑膜 结节,颅骨转移为局部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 增强:微腺瘤强化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信号区,
延迟后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巨腺瘤呈均一 或不均一强化,并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受累情况
58
垂体微腺瘤 (图)
59
垂体巨腺瘤(图)
60
垂体瘤囊变(图)
61
侵袭性垂体瘤(图)
62
颅咽管瘤
• 先天性肿瘤,源于胚胎Rathke囊鳞状上皮残余,占
• 起自松果体实质的肿瘤 – 松果体细胞瘤、成松果体细胞瘤
• 神经上皮起源肿瘤 – 星形细胞瘤
• 邻近结构肿瘤 – 小脑幕缘脑膜瘤
• 非肿瘤性病变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
68
生殖细胞瘤
• 源于胚生殖细胞,原发脑瘤的1%-2%,占松果体区肿
瘤50%,是松果体区常见肿瘤;发病高峰10-20岁, 男性多见,肿瘤也可发生在鞍上、基底节和丘脑
• 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25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 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 和T2WI均呈高信号
• 增强: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
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26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图)
53
枕大孔区脑膜瘤(图)
54
左额脑膜瘤伴骨破坏(图)
55
垂体腺瘤
• 占颅内原发肿瘤10%,发病年龄为30-60岁,75%垂
体瘤因激素异常为有内分泌功能的腺瘤;25%为无 功能腺瘤
• 病理学:直径≤10mm者为微腺瘤;直径>10mm者为
巨腺瘤,可有囊变、坏死、出血
56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微腺瘤多难以显示,巨腺瘤为鞍内鞍上等或稍高
• 增强
-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 状强化
39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 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 脑积水
• 增强
-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 移灶也明显强化
40
髓母细胞瘤 (图)
41
室管膜瘤
• 概述
64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信号与囊液成分有关。T1WI多为低信号,囊内蛋 白浓度高或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 增强:
-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65
颅咽管瘤 (图)
66
颅咽管瘤 (图)
67
松果体区肿瘤
• 生殖细胞起源肿瘤 – 生殖细胞瘤最常见,松果体区肿瘤50% – 畸胎瘤
14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占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一般发生在儿童和
20-30岁成人。常位于髓质内,也可累及皮质
• 病理学:肿瘤为灶性或弥漫浸润,无坏死、新生
血管,水肿少见,15%-20%有钙化
15
影像学表现
•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
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 MRI: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16
右颞纤维型 星形细胞瘤
(图)
17
右额星形细胞瘤(图)
18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
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19
影像学表现
-幕上: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罕见
• 成人:幕上肿瘤占70%,如大脑半球胶质瘤、脑膜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肿瘤诊断三要素
(准确)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力争准确) • 定性
8
9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 MRI增强:
-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环状强化
77
听神经瘤(图)
78
左侧听神经鞘 瘤(图)
79
左侧听神经鞘瘤(图)
80
转移瘤
• 占颅内肿瘤2%-10%,按部位可分为颅骨、硬脑膜、柔
脑膜、脑实质型,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也见于乳腺癌、 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绒毛膜癌、等;转移 途径多为血行,也可直接浸润或脑脊液播散,多位于皮 髓质交界区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影像诊断浅析
1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熟悉各种影像学方法对颅内肿瘤诊断 的价值与限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的影像学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学习重点难点
• 本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 WHO分为:
典型或良性、不典型与间变性即恶性脑膜瘤
47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边 界清楚,以广基和颅骨内板或硬膜相连;常有点 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 或破坏。少数表现不典型,呈低密度,恶性者不 具特征性
• 增强:
-多明显均一强化
75
影像学表现(CT)
• CT平扫:
-小脑角区类圆形等或囊性低密度肿块,少数为高 密度,70%-90%内耳道锥状或漏斗状扩大,占位 效应明显,脑干、四脑室受压变形
• CT增强:
-半数均一,其次为不均一,少数环状强化
76
影像学表现(MRI)
• MRI平扫: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变坏死呈 T1低T2高信号
• 增强
-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43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
变、坏死时信号不均
•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44
四脑室 室管膜瘤(图)
45
四脑室室管膜瘤(图)
46
脑膜瘤
• 临床与病理:
占原发颅内肿瘤15%-20%,起自蛛网膜颗粒的蛛网膜 帽细胞,40-60岁女性多见;常见矢状窦旁、大脑凸 面、鞍区、大脑镰等,为颅内脑外肿瘤,有完整包膜, 血供丰富,常有钙化,可引起颅骨增生或破坏
27
胼胝体 胶质母细胞瘤
(图)
28
左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图)
29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图)
30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概述: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
为3:4,多位于小脑、脑干、视神经、丘脑、 下丘脑
•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10
脑内外鉴别
脑内
肿瘤边缘
欠清或不清
颅骨改变
罕见
蛛网膜下腔/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11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 平片
-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
• 脑血管造影
-可做定位诊断、有时定性诊断
48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瘤周可见受压脑 皮质为“皮质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 空信号
• 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脑膜尾征”
49
左额脑膜瘤(图)
50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51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52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35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36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37
髓母细胞瘤
• 属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
-占儿童原发颅内肿瘤15-25%,75%在15岁 以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 病理学
-边界清楚,血运丰富,较少囊变、出血、 钙化,可沿脑脊液播散
38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 楚,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 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
31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32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的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的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 病理学:肿瘤为实性,少有出血、坏死、囊变,可有
钙化,常发生脑脊液播散
69
影像学表现(CT)
• CT平扫:
-边界清楚类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肿块,钙化的松果体 被肿瘤包绕为典型表现,常有梗阻性脑积水
• CT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