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武汉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市内有较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三大铁路干线和三大高速公路交汇于此,使得武汉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交通枢纽。
随着国家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武汉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等,为国内外交通运输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同时,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以长江为依托,强化水陆空多模式交通联动,打造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武汉地处湖北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农业、养殖业、渔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武汉还是湖北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医疗中心,拥有大量知识和技术资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还是世界知名的大学城,拥有多所高校,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智慧。
在产业方面,武汉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发展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次,武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武汉将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普,提高农业品质和产量,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通过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武汉还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武汉还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与沿线城市开展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同时,武汉还将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武汉城市扩张方向
武汉城市扩张方向
武汉城市扩张是以长江三角洲中部为主的政府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致力于其
快速发展的趋势。
它的主要构成部分,均为武汉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当今的武汉城市扩张正经历着依托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大力实施综合规划,扩展开发,在“一体两翼”城市构想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武汉城市扩张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建设“一体两翼”的城市体系为引领,实
现城市内河的建设、内环线的建设,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人和之间的桥梁”。
在这种“一体两翼”相结合,以及内环线建设的基础上,发展武汉与传统外环线建设结合的新型“外环”交通极为重要。
它将根据长江三角洲环境资源和长三路资源,建设以高快高精度高效能的高速公路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外环”系统,以及与新型城市主干道的连接,为城市扩张奠定了基础。
武汉最近也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新的城市景观,这表明了武汉有意发
展全新的景观体系,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设了多条河流,以及建设中的火车站、机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正在为城市扩张提供支撑和推动。
城市扩张的进行,使不同的城市形态就会融汇贯通,既保留历史传承,又伴随
着新的发展动力。
结合新的交通方式,把握新的建设性机遇,既依托着技术的突破,又不断加大投入,可以大力发展和推动武汉城市扩张的进程,使其走向新的、可持续的发展。
武汉的研究报告
武汉的研究报告武汉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发展,武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介绍武汉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面环水,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城市。
武汉市辖区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100万。
武汉地处内陆,是中国内陆城市的中转站,具有交通优势。
武汉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
武汉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
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和配套供应商。
此外,武汉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从事医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庞大。
武汉不仅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武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武汉话、楚文化等,深受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的发展,该市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内陆城市。
武汉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武汉还将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投资。
同时,武汉还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和旅游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强市。
总之,武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武汉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和升级,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路径探究武汉市水资源发展新思路探析绪论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水资源危机化解成功经验借鉴化解武汉市水资源危机的途径探析武汉市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2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2.1 武汉市基本水情2.1.1 河流、湖泊数量多,水域面积广武汉市对水资源的开发以地表水为主,拥有众多的河流及湖泊,水域面积广。
全市5km 以上的河流共165 条,境内总长2166.4km,河道水面面积471.31 km2,河道水面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 5.57%.以市区内部的长江为例,在武汉市的境内流程达到144.5km,水面宽度1000~2000m.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市境内的流程也达到62km,水面宽度100~400m.全市共有湖泊166 个,湖泊水域面积达到779.56 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6.8%,中心城区有湖泊40个。
在全市的湖泊中,面积在3.33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 个。
武汉市最大的湖泊是梁子湖(跨行政区湖泊,在武汉市内面积158.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最大湖泊是东湖,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 平方公里。
2.1.2 少数河流及湖泊的污染程度加剧尽管武汉市呈现出总体水质情况较好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加剧。
2006 至2011 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据统计,河流方面,在2009 年之前,作为武汉市主要引用水水源的长江武汉段以及汉江武汉段的水质均呈现了好转的态势但蚂蚁河的水质较2009 年有所下降。
在湖泊方面,全市主要检测湖泊按功能类别统计如下(表2.1),水质劣于Ⅴ类的湖泊的数量除2007 年,其它年份与上一年相比逐年减少,但是到2011 年劣V 类湖泊的数量又略有回升。
其中,部分大型湖泊如南湖和东西湖的水质每年都被检测出为劣Ⅴ类。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起源到现代的繁荣。
1. 起源和早期发展: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当时这个地区是古代楚国的一部分。
在楚国时期,武汉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长江和汉江。
2. 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在三国时期,武汉成为了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战略要地。
随后,随着南北朝的兴衰,武汉地区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的边界地带。
3. 唐宋时期:在唐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业中心。
随着长江水运的发展,武汉的贸易和经济繁荣起来。
到了宋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4.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武汉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城市。
明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防线,抵御了蒙古的入侵。
清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移民。
5. 近代发展:在19世纪末,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武汉的制造业和重工业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6. 现代武汉:在改革开放以后,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和物流中心。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通过对武汉发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到现代的工业和技术中心,武汉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中国继续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武汉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水都
绪言武汉是千年“江城”,更有“水都”之称,水是武汉城市的依托,水也是武汉的文化特征。
武汉不仅是首义之城、黄鹤之乡、知音故里,更应是水资源、水化之都。
江水造就了三镇,江水孕育了武汉……(从汉名称的由来、水孕武汉等内容说起,概括水与武汉的关系,为后面各篇的论述奠定基础。
)水资源篇一、水资源总论(一)水资源概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约25.0%。
武汉市5km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境内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水面面积779.6km2,湖泊总容积为19.5亿m3;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272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
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年降水量为1956年以来第29位,属于平水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36.89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43亿m3,水资源总量40.46亿m3。
全市过境水量6812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6730亿m3。
全市总用水量36.05亿m3,按工业、农业、生活统计,其中工业用水量17.27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0.7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60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61亿m3,林牧渔用水量1.87亿m3。
按生产、生活、生态统计,其中生产用水量29.84亿m3,生活用水量6.07亿m3,生态用水量0.14亿m3。
长江、汉江、举水、沙河、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及东荆河武汉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大中型水库水质较好,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比07年偏多8.7%,比多年平均偏少6.5%。
全市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丰水期4~9月平均降水量843.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3.3%;枯水期1~3月和10~12月降水量30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7%。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之一。
它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历史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
在商朝时期,武汉地区是楚国的一部份,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楚国的都城。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武汉成为了重要的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
在三国时期,武汉成为了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战略要地。
二、近代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武汉逐渐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
1861年,武汉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商埠,并且在清朝末年建立了新的城市规划。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城市之一,拥有多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钢铁、造船和纺织等。
然而,武汉在20世纪初受到了多次战乱和外国侵略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武汉成为了日本侵略军的重要目标,并于1938年被日军占领。
解放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三、现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1980年代,武汉成为了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武汉经济技术开辟区、东湖新技术开辟区等一系列经济开辟区的建设,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武汉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达,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建设使得城市内外的交通更加便捷。
同时,武汉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了对污染管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
四、文化与旅游武汉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景点。
如黄鹤楼、古琴台、东湖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武汉还拥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为城市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城市的重要代表,其发展历史丰富多彩。
武汉市城市排水基本情况介绍资料【范本模板】
各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排水体制调查一、城市排水概述1、武汉地处长江、汉水汇流之冲,为古云梦泽遗地。
地势低洼、湖泊众多。
除武昌、汉阳少数丘陵地带外,市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26米(黄海高程,下同),均在常年洪水位以下,汛期江河堤防闸口关闭后,城区雨、污水历史上全靠众多湖泊囤蓄。
随着城市发展,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调蓄雨水的能力明显减弱.而汛期雨、污水排放主要靠泵站抽排出江。
因此,1980年以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中心城区除对原有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外,重点对建成区投资了大量资金进行排水管网、泵站、涵闸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截止2006年,武汉市共建有25个排水水系,七个区的水务局(江汉、江岸、硚口、汉阳、武昌、洪山、青山)共建有下水管道1866.23km,箱涵261。
03km,明渠97。
79km,排水闸和下水道出口46座,主次干道检查井62777座、进水井72828座,泵站64座,总流量为714.08m3/s,中心城区服务面积283。
34平方公里,服务率92.16%。
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有管涵105。
88km,检查井2245座,闸4座.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利用世行贷款等不同融资手段相继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黄浦路、三金潭、南太子湖、沙湖、二郎庙、龙王嘴、落步嘴、黄家湖、汤逊湖),这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使全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15万吨.2、全市排水工作长期坚持建管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加快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排水行业管理工作,武汉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排水行业管理历经由市政局单一管理,发展到水务一体化综合全面管理的模式,排水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排水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随着对城市环境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排水监测的管理工作,以排水监测为手段,重点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出水质进行监测的力度会越来越大,使其达标排放,那么我们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二、武汉市地理地貌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最大横距134km,南北最大纵距155km。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 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当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汉阳及武昌皆有 1800 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无非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浮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
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
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 、新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 ) 、黄陂的马寨城(汉代) 、江夏的五谷城( 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 1736 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筑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 900 吨。
武汉市水资源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
武汉市水资源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市现状年供用水能力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摸清现状概况,并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为保障水资源供需相对平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供用水量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全市水面总面积2117.6km2,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水面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因其地理位置、环境特殊,易受高空槽、高原槽、中低层切变线、台风等影响,形成多雨天气。
但水资源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沿江及平原地带水多易涝,山区、丘陵区岗地水少易旱,旱涝交替,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调配水资源,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2.供水能力及结构分析2.1供水工程供水能力据《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水利工程年总供水能力:全市总供水能力57.2622亿m3。
其中水利工程保证率P=75%的可供水量为18.8750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33.1%;自备水源工程22.4424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39.0%;公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5.4198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27.0%;地下水工程年供水能力0.5250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0.9%[2]。
2.2现状供水量及其结构分析2.2.1分工程类别供水量全市蓄、引、提工程总供水量37.4832亿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6.8826亿m3,占总数18.4%;引水工程供水量3.7282亿m3,占总数9.9%;提水工程供水量26.8724亿m3,占总数71.7%。
2.2.2分供水部门供水量公共自来水供水:中心城区自来水现状实际供水总量为9.12亿m3。
自来水厂水源地主要是长江、汉江。
新城区(各县区)自来水现状实际供水量2.1850亿m3。
自备水源供水:自备水厂现状实际总供水量12.8966亿m3。
其中,主要自备水厂(年取水量400万m3以上)供水量12.2232亿m3,占95.0%。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下段)河势的近期演变。
通过深泓平面变化、纵向变化、洲滩变化、河床形态变化、冲淤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综合历史变迁和近期河床演变过程,在上游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本河段仍将保持现有河势;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一定时期内本河段河床可能发生冲刷。
受两岸节点以及防洪工程等边界条件制约,河段河型将维持较长时间,总的河势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关键词】武汉河段;河道演变;水文河道资料1 概况长江武汉河段上起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下迄新洲区阳逻镇,全长70.3km。
其中纱帽山至龟山为顺直分汊河段,长约35km;龟山至阳逻为微弯分汊河段,长约35.3km;武汉长江大桥以下1.8km左岸有汉江入汇,入汇口以下是汉口边滩;距武汉长江大桥以下7.0km处建有长江二桥,再向下游是天兴洲及其分汊河段,其中右汊南岸有青山边滩,1998年大洪水后边滩消失。
武汉河段中段有龟、蛇二山锁江,下段有青山、阳逻十里山以及白浒山等天然节点控制。
主流自沌口走白沙洲左汊,过龟、蛇山节点,沿武昌深槽下行,平顺进入天兴洲右汊,其左、右汊在洲尾水口附近汇合后,经左岸阳逻下行至龙口折向右岸,然后沿右岸进入牧鹅洲水道。
图1.1 为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
图1 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2 深泓平面变化本文将该河段分成三段进行分析,一是三十七码头至天兴洲洲头段,该段历年深泓线偏靠右岸,平面摆动较小,但是深泓线分汊点及过渡段深泓线的变化较大,其变化规律与天兴洲洲头的淤积发展或冲刷回缩相关,随着天兴洲洲头护岸工程的逐步完成,加强了对河势的控制,洲头部位河床冲淤变化较小,左右汊分汊点位置基本稳定在丹水池附近。
二是天兴洲分汊段,天兴洲左汊系弯曲汊道,历史上处于主汊地位,目前为支汊。
左汊深泓线自进口至出口紧贴左岸,符合弯道水流运动规律,近四十年来左汊淤积萎缩,河床升高,原有的深槽淤积成为浅段,流路不集中,导致深泓线的局部摆动。
武汉市情特点说明
武汉市情特点说明(2005.1写2009.2改)武汉市是湖北省会,又是华夏腹地最大的经济、文化、工业、交通、商贸、金融、旅游和进出口中心,也是世界级的特大城市之一。
相对中国的其他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等,武汉的特点如下:一、淡水资源特别丰富:武汉地处亚洲最大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口,除年降水量在1200—1600㎜外,过境客水还是本市(总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降水径流量的200倍,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武汉中心城区水面积占有率达1/3,不只两江,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六倍)和其他上百个大小湖泊,素以“百湖城市”享誉中外。
至于洪水威胁,过去确实存在,但自1949年后,武汉虽数次遭受几千年中均属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却都安全渡汛。
今天,凭借现代科技和经济实力,更能有效防范洪灾,何况又兴建了三峡工程,更是水患变成水利。
在当今世界性淡水水荒时代,地球上许多地区和大多数城市,因淡水匮乏而威胁到生存和发展。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更加严峻,中国的淡水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且分布极不均匀。
武汉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仅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绝无仅有,即使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二、地理位置特别优越:武汉处于古老而稳定的地质带,几千年有史记载以来从未发生过强、中度的地震;因位于南方,不会有沙尘暴的侵害;又处在内地腹心,也不会有台风、海潮、海啸的肆虐;由于不必取用相对成本稍高的地下水,也就无须担心地层蹋陷影响建筑物安全;又因位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冲积壤土层深厚,自然没有石漠化的威胁。
此外,大雾及大风天气极少,更绝少雹灾。
由于森林和水面对气候的调节,近二十多年来,武汉冬天的气温从来没有低于摄氏零下6度;夏天最高气温比北京、天津要低2—3度,平均气温比上海、南京、合肥、郑州、重庆、长沙、南昌也都要低。
三、地表植被特别茂盛:武汉地处北纬30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丰沛,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无霜期达10个月,作物一年2~3熟,郊县多数乡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百人,仅长三角的1/10。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如下:
1. 经济发展:武汉将继续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武汉将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能源、水务等方面的投资。
特别是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还将加大港口和航运设施的建设,以提升物流网络的效率和覆盖面。
3. 教育和科研:武汉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未来十年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武汉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并加强与企业、产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武汉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力度。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水源、土壤等资源保护,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文化旅游: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未来十年,武汉将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总体来说,武汉在未来十年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它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历史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地区就是楚国的重要一部份。
公元前223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武汉成为了楚汉之间的交壤地。
随后,历代王朝都将武汉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二、近代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武汉开始崭露头角。
1840年,第一次雅片战争后,武汉成为了外国势力的占领地之一。
此后,武汉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商埠,外国人纷纷来到这里经商。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湖北总督署,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辛亥革命爆发后,武汉成为了暂时政府的所在地,被誉为“辛亥革命的都城”。
此后,武汉逐渐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武汉得到了大力发展。
特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武汉迎来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三、现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内地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武汉的创造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武汉还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人材。
2022年底至2022年初,武汉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
武汉市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全力抗击疫情。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未来,武汉将继续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
武汉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武汉还将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湖北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古代的楚国边陲到现代的经济中心,武汉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未来,武汉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地理介绍
武汉地理介绍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武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著名的九省通衢等方面来介绍武汉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理坐标纬度为30°22′N,经度为114°17′E。
三面环水,北依长江,东临汉水,与江西、安徽接壤,濒临鄂西山地。
其区位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转站,不仅连接着华中地区各省市,也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
二、气候特点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可下降至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较大。
武汉年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而春、秋季相对较旱。
三、地形地貌武汉地势较为平坦,以长江为界,分为三镇。
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阳位于长江北岸,是武汉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工业发达。
汉口位于长江两岸,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此外,武汉还有诸多湖泊,如东湖、西湖等,丰富了城市的自然景观。
四、九省通衢武汉地处三省交界,与湖南、江西、安徽等八个省份毗邻,因此被称之为“九省通衢”。
这使得武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九省通衢也使得武汉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总结:就地理位置而言,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三面环水,地理优势明显。
气候上,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上,武汉地势平坦,长江、汉江等水系贯穿其中,城市风景秀丽。
九省通衢的地理特点使得武汉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落实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任务清单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落实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任务清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8.07•【字号】武政办〔2024〕83号•【施行日期】2024.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落实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任务清单的通知武政办〔2024〕8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落实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任务清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认识。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聚焦重点问题,开展集中攻坚,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换为绿色发展优势。
二、加强组织领导。
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统筹,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园林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市级牵头单位按分工落实牵头抓总职责,明确专项行动年度任务、措施、责任清单,强化督促指导。
各区履行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年度安排,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加强市区纵向联动和部门横向协同,落实落细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
及时报送工作信息,选树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
创新宣传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壮大志愿服务力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良好氛围。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8月7日。
城市与水的关系水与武汉
水与武汉1、武汉之水——江湖水系的总体概况武汉之水既不同于威尼斯、芝加哥,也不同于苏州、杭州,其独特性表现为:①“通”——四通八达、九省通衢,是活水。
②“丰”——千湖之省中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拥有一江(长江)、三河(府河、金水河、通顺河)、四水(汉水、滠水、举水、倒水)和200多个湖泊。
全市水面面积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率)达25.8%。
图1-1 武汉水系分布图图1-2 武汉主城区湖泊分布图③“全”——江河、湖泊、水库、塘堰等各种水体功能俱全。
④“富”——全市主水、客水、地下水三水之合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1.4万立方米,是全国的37倍,世界发达国家的10倍。
⑤“均”——各类水体大致呈均匀分布,城市空间与水系相互交融,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格局。
主城区范围内就拥有长江、汉水和27座大小湖泊。
因此,如果就水面面积率而言,武汉在中国大中城市中不是最高的(山东聊城33%,江西南昌28.2%),但就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而言,武汉却是最密切的。
2、水与武汉2.1 得水生城——水是孕育和形成武汉的必要条件①生命源于水,生命之活动离不开水。
考古证明武汉早期人类的聚居点均位于濒临水边的高地上。
3500年图1-3武汉主城区的四大水系图1-4 国内相关城市水面率比较图1-5 老武汉码头的繁华景象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前武汉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地“盘龙城”就建在黄陂区的江水边。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和驾驭大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及水上运输的需要,遂在沿江形成三镇。
武泰闸一带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一带来自全国的竹、木排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的帆樯林立迎来了汉口——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美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作者:方立娇)——长江以及武汉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发展在武汉市,汉水注入长江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我们看了武汉市地图便可知道,不仅长江从市中心穿过,同时武汉市也有大大小小城内湖泊100多个,所以武汉市可以说是研究江河文明和城镇发展的重要案例。
拥有3500多年文明传承与积淀的武汉,早在宋元之际,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被认为是振兴长江全流域经济,带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命脉”所在。
图一:武汉市水系图第一篇:长江以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历史沿革据近年考古工作发现,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市郊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
武汉在夏代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明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
1856年鸦片战争后,陆续有十几个国家涌进汉口,设领事,开租界,办商行。
清朝中期,汉口成了非常繁荣的城市,与汉阳、武昌形成“三镇鼎立”。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定名武汉”。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发生在武汉的故事总也离不开“水”。
比如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汉口开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等11座城市为通商口岸。
说不清是武汉拥抱了长江,还是长江选择了武汉。
第二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和谐发展一.长江与武汉的发展近代,武汉借助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中国重点建设由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武汉受到重点安排,成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打造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使“武汉制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皮鞋、手表、螺钉等都享誉全国。
一直凭水运“通江达海”而得“九省通衢”盛名的武汉,成了中国经济誓言“赶超英美”的一张王牌。
进入21世纪,武汉市凭借在长江航运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了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1.“两通”政策助武汉兴盛1984年4月,武汉市政府采纳了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制订了以“两通”为突破口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武汉三镇就此敞开大门,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格局。
这一战略冲破了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武汉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流的勃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过亿元的大型商场。
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了7家,雄居全国之首;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从起初的一条只聚集了103家个体工商户的小街,逐步延伸到了10多个社区、100多条街巷里弄的千家万户……“货到汉口活”的历史得以重现。
2.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
长江切断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京汉铁路的钢轨与粤汉铁路的钢轨始终是隔离、阻断的。
因此,在长江上建桥,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5年9月万里长江第一座大桥动工,1957年10月15日建成。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连接南北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将原京汉、粤汉两条铁路连接为京广铁路,也把武汉三镇的干道连通。
从此武汉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时期。
接着武汉又架设了一座一座桥梁,时间表如下: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公铁两用)武汉第二座长江大桥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2000年——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第四座长江大桥2001年——军山大桥武汉第五座长江大桥2008年——阳逻长江大桥武汉第六座长江大桥2009年——天兴洲大桥(公铁两用,在建,2009年通车)武汉第七座长江大桥2011年——二七长江大桥(在建,2008年9月开建,2011年通车)还有,武汉长江隧道(在建,2008年12月通车)3.中部崛起,武汉借长江发力武汉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一是得水独优,武汉位于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的交汇处,航道网络居中游之首。
二是交通便捷,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公路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得中独厚。
三是腹地市场广阔,武汉作为中部商业重镇,市场辐射范围广及30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个县市。
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武汉建设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编制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计划,力争把航运中心建设计划整体或重要项目建设纳入武汉市、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以落实航运中心建设资金,争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完成长江干流航道整治、枢纽港建设和航运信息通信系统建设等重要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运市场大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结合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港口和运力发展规划,为适应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初步拟定以两个阶段来实施,即2010年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2015年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并使航运中心成为长江中游的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大宗货物中转港、外贸货物的主通道。
武汉的崛起和发展,与长江忧戚相关,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将为武汉带来无尽的机遇和发展的基础,是武汉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希望。
即将崛起于长江腹地的武汉新港,将成为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在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武汉1996~2000年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指数表显示,五年来,武汉市研究区内的湖泊面积从45.602千公顷下降到45.437千公顷,减少了165公顷;同时与会人员还指出了城市水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中的诸多错误做法。
比如像水利防洪做堤岸那样做驳坎,破坏了水岸的生态功能,减少了亲水性;城市滨水建设中石砌驳岸、花岗石铺地、毛石压脚护坡,有些工程甚至连河底也铺上混凝土。
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换取的却是土地的“窒息”和自然生态的沦丧。
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城市特色丧失和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功能退化。
新世纪一开始,武汉便投入到了探索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去,并逐步成为了全国城市水系规划的示范城市。
1. 江城“治水”思路成全国范本2007年09月27日国家建设部专家组评审通过武汉市规划院主编的《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该《规范》集中体现了武汉市在探索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的成果。
新编的《规范》,对水系规划内容作了一些强制性规定,如“对自然水体的改造,不得减少水面面积。
”“现状水质为劣Ⅴ类的水体必须进行内源污染控制与处理”等。
武汉市规划院介绍,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治理黄孝河是把脏和臭“盖”在地下。
90年代,建设汉口江滩,“腾”出了城市中心区内漫长的生产性岸线,变成市民参与和共享的大型绿化公园。
2002年,武汉“水专项”提出六湖连通,建立水体系,使水景与城市交融,提升了城市品质和空间。
其中,条例专设“山体、江河、湖泊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的章节,规定在山体、湖泊水域内,除按照规划建设的园林小品及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建设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建设项目临近山体、湖泊的,不得占山填湖、破坏自然山体形态。
2.人水和谐:构建生态之美武汉是一座水边的城市,目前,全市有56%的河流和89%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8年新年伊始,武汉市开始了对武汉市内水系的全方位生态修复,从截污、河底清淤、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湿地及坡岸整治等多方面着手。
比如连接汉江与龙阳湖的琴断小河位于武汉市郊,这里的水质将直接影响整个汉阳连通水系的水质状况。
武汉市在此投巨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工业污水经此处理,通过河东岸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半天然湿地和水生植物塘的净化,最后注入琴断小河。
武汉市也已于去年7月8日正式实施《武汉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以期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同时为了为监控和管理武汉水环境,武汉市政府规划投资4200万元,建立标准化的水环境数字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
3.武汉水系生态网显雏形2002年9月,武汉市同科技部签订了项目协议。
按照协议成立武汉碧水科技公司专门负责项目运作。
三年后的2005年9月,武汉市被水利部确定为首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
为了将武汉建成“水中江城”,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景观,制订了江湖连通工程。
该项目包括“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
“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由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组成,实施水力调度、点源控制和生态修复,并与长江连通,形成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以达到“流水不腐,清水释污”的目的。
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是将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南太子湖及后官湖连接贯通,再与长江相通,形成“襟江带湖”连通体系,实现“一船摇遍新区”的美妙设想。
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这两项工程已经开始启动。
新区“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武汉水专项”的科研及示范成果,第一期工程(2004-2005)已于2005年底完工,第二期工程(2005-2007)也已于2007年完成。
“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中的截污工程也已启动。
目前东湖周边排污口已堵80%,东湖水质逐渐好转。
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秀美的城市水系逐渐展现在武汉市民面前,到湖边散步游玩逐渐成了江城市民的一大乐趣,可以说武汉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第三篇.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旅游业发展1.江河为武汉城市添色彩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城市呈现依江发展的汉口、汉阳、武昌三个组团的格局。
市区山青水秀,湖泊众多,拥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点,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图二:武汉市旅游图2.武汉市的因江河而形成旅游景点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
黄鹤楼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千古佳作《黄鹤楼》诗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1981年10月,武汉政府重建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对,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
名冠四方的楼阁隔江相望,在万里长江上惟此一处,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