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知识PPT课件

预防措施
勤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体液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 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精液、阴 道分泌物等体液。
分餐制
尽量采用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和食 物。
避免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避免直接接触肝炎患者的血液, 不共用免不洁性行为。
传播途径
01
02
03
粪-口传播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 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摄入 而传播。
性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 毒可经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 毒可经母婴传播。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主要表 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肝炎
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 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 肝区疼痛等症状。
保肝药物
保护肝脏功能,促进肝脏再生 和修复。
支持性治疗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减轻肝脏负担。
饮食调整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保 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
摄入脂肪和糖分。
心理支持
并发症处理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保持积极心态,增强
治疗信心。
针对肝炎引发的并发症, 如腹水、出血等进行及
时处理。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慢性肝炎和 肝硬化长期发展而来。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肝痛、消瘦、黄疸等症 状。治疗需采取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措 施,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
05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预防与管理的重要性
保护个体健康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②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 ③根据上述病情制定出有关护理措施。 ④如何做好预防和健康教育?
一、疾病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简称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 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型等。 甲、戊型肝炎表现为急性肝炎,病程约2-4
个月,可呈暴发流行。 乙、丙、丁、庚型肝炎多表现为慢性肝炎,
5.腹泻
与消化功能不良有关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6.舒适的改变:瘙痒
与黄疸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
与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有关
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引起瘙痒、
8.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
病重而长期卧床有关
9.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 与血氨增高有关
10.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肝功能受损有关
5.患者和家属明确知道肝炎的传播途径,正确采取 预防措施。
五、护理措施
1.隔离与消毒
①甲型、戊型肝炎实施消化道隔离,自发病之日 起隔离期3周。
②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实施血液/体液隔离。 ③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物须进行严
格消毒处理。 ④对病毒携带者进行管理。 ⑤医护人员进行有创检查或操作应注意做好自我
强
急性乙肝趋向恢复;
-
-
+
+ 慢性携带者;传染
性低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 传染性中毒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 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摄入减少、呕吐、 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一、疾病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简称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 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型等。 甲、戊型肝炎表现为急性肝炎,病程约2-4
个月,可呈暴发流行。 乙、丙、丁、庚型肝炎多表现为慢性肝炎,
5.腹泻
与消化功能不良有关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6.舒适的改变:瘙痒
与黄疸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
与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有关
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引起瘙痒、
8.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
病重而长期卧床有关
9.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 与血氨增高有关
10.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肝功能受损有关
5.患者和家属明确知道肝炎的传播途径,正确采取 预防措施。
五、护理措施
1.隔离与消毒
①甲型、戊型肝炎实施消化道隔离,自发病之日 起隔离期3周。
②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实施血液/体液隔离。 ③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物须进行严
格消毒处理。 ④对病毒携带者进行管理。 ⑤医护人员进行有创检查或操作应注意做好自我
强
急性乙肝趋向恢复;
-
-
+
+ 慢性携带者;传染
性低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 传染性中毒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 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摄入减少、呕吐、 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病毒性肝炎_护理措施ppt课件

、水果等。
控制钠盐摄入
避免高盐食品,如腌制品、咸 鱼等,以防水肿和高血压。
适量补充微量元素
如锌、镁、硒等,有助于改善 肝功能。
生活护理
总结词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 提高免疫力,减轻肝脏
负担。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等,增
强体质。
避免感染
心理状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心理支持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治疗信心。
03
病毒性肝炎的日常护理
饮食护理
01
02
03
04
总结词
合理饮食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促进病情恢复。
摄入足够的热量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 肪的食物,如瘦肉、鱼、蔬菜
出血护理
总结词
出血是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等,注意牙龈、鼻腔、消化道等部位的 出血情况;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避免碰撞、挤压肝脾,防止破裂出血 ;遵医嘱给予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感染护理
总结词
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感染,需要加强护理和预防措施。
如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应避免直接 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接种疫苗
根据需要接种甲肝、乙肝等疫苗,提 高自身免疫力。
社区防控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
提高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防 止注射器重复使用。
控制钠盐摄入
避免高盐食品,如腌制品、咸 鱼等,以防水肿和高血压。
适量补充微量元素
如锌、镁、硒等,有助于改善 肝功能。
生活护理
总结词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 提高免疫力,减轻肝脏
负担。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等,增
强体质。
避免感染
心理状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心理支持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治疗信心。
03
病毒性肝炎的日常护理
饮食护理
01
02
03
04
总结词
合理饮食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促进病情恢复。
摄入足够的热量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 肪的食物,如瘦肉、鱼、蔬菜
出血护理
总结词
出血是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等,注意牙龈、鼻腔、消化道等部位的 出血情况;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避免碰撞、挤压肝脾,防止破裂出血 ;遵医嘱给予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感染护理
总结词
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感染,需要加强护理和预防措施。
如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应避免直接 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接种疫苗
根据需要接种甲肝、乙肝等疫苗,提 高自身免疫力。
社区防控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
提高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防 止注射器重复使用。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课件

适量蛋白质
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瘦肉、蛋、奶 等,以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低脂肪食物为主, 避免脂肪肝的发生。
营养搭配
1 2
均衡搭配
食物种类多样化,搭配合理,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适量膳食纤维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3
适量水分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新陈代谢和毒素排出。
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复发。
THANKS
感谢观看
定期复查
根据病情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 载量等相关指标的检测。
保持联系
与医生保持联系,及时反馈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以便医生进行个体化指导。
ABCD
及时就诊
如有不适症状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诊,调整治 疗方案。
注意观察
留意病情变化,如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症状加重或持续不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团体干预
02
组织患者参加团体活动,如交流会、讲座等,促进患者之间的
交流和支持。
家庭干预
03
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和指导,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和
理解,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05
病毒性肝炎的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
适量热量
为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求,应保证摄入充足 的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丰富维生素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 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水源。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 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防止疾病传播。
控制策略
加强监测
建立健全肝炎监测系统,及时 发现并处理疫情。
健康教育
开展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病毒性肝炎病人护理PPT课件

2.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是 A.隔离病人 B.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C.接种乙肝疫苗 D.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E.防止医源性传播
目标检测
四.简答题 1.说出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2.说出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诊断及 医护合作性问题 3.描述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饮食护理、 病情观察及措施。
目标检测
护理措施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 生命体征、神志状态、黄疸、出血等表现, 避免各种诱因,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报 告医生,并做好相应处理。 5.治疗配合: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抗病毒 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如使 用干扰素时应向病人解释使用干扰素治疗 的目的、药物反应和注意事项,并定时送 检血标本。
护理评估
2.身心状况
⑴症状评估:询问有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厌油食、腹胀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有 无尿色改变;有无发热、皮肤及巩膜黄染。 ⑵护理体检:注意皮肤和巩膜是否有黄疸及其 程度;肝脏大小及质地,有无压痛;有无蜘 蛛痣、肝掌。 ⑶心理社会状况:因病程长,且有传染性,或 害怕转为慢性,或慢性肝炎久治不愈,害怕 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久病经济负担加重而 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肝炎病毒模型
肝炎的临床分型
一.急性型:⑴急性黄疸型 ⑵急性无黄疸型 二.慢性型:⑴慢性迁延型 ⑵慢性活动型 三.淤胆型 四.重型:⑴急性重症型(暴发型) ⑵亚急性重症型(亚急性肝坏死)
急性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 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可有发热、乏力,消化系统症状, 病后3-10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开始 升高,尿色加深变黄,皮肤、巩膜黄染, 肝大压痛,脾可轻度肿大。 2-6周后,症状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似黄疸型,但 无黄疸且症状较轻,多于3个月恢复。
目标检测
四.简答题 1.说出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2.说出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诊断及 医护合作性问题 3.描述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饮食护理、 病情观察及措施。
目标检测
护理措施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 生命体征、神志状态、黄疸、出血等表现, 避免各种诱因,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报 告医生,并做好相应处理。 5.治疗配合: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抗病毒 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如使 用干扰素时应向病人解释使用干扰素治疗 的目的、药物反应和注意事项,并定时送 检血标本。
护理评估
2.身心状况
⑴症状评估:询问有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厌油食、腹胀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有 无尿色改变;有无发热、皮肤及巩膜黄染。 ⑵护理体检:注意皮肤和巩膜是否有黄疸及其 程度;肝脏大小及质地,有无压痛;有无蜘 蛛痣、肝掌。 ⑶心理社会状况:因病程长,且有传染性,或 害怕转为慢性,或慢性肝炎久治不愈,害怕 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久病经济负担加重而 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肝炎病毒模型
肝炎的临床分型
一.急性型:⑴急性黄疸型 ⑵急性无黄疸型 二.慢性型:⑴慢性迁延型 ⑵慢性活动型 三.淤胆型 四.重型:⑴急性重症型(暴发型) ⑵亚急性重症型(亚急性肝坏死)
急性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 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可有发热、乏力,消化系统症状, 病后3-10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开始 升高,尿色加深变黄,皮肤、巩膜黄染, 肝大压痛,脾可轻度肿大。 2-6周后,症状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似黄疸型,但 无黄疸且症状较轻,多于3个月恢复。
病毒性肝炎护理课件

✓ HBeAg ✓ HBeAb
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 处于活动期
复制减少或停止 传染性降低
护理评估
✓ HBcAg HBcAb: HBc-lgM
HBc-lgG
不易检测 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为近期感染指标 提示病毒复制,血液有传染性。
转阴,提示乙肝逐渐恢复; 转阳,预示复发
按体液和接触隔离 急性期-病毒消失
护理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
乙、丙、丁
加强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 餐具用具消毒 污水、粪便处理
重点在于防止血液、体液传播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消毒剂浸泡、高压蒸汽灭菌
护理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甲肝 乙肝
甲肝减毒活疫苗 保护率90%
免疫力维持5年-20年
乙肝疫苗 保护率90% 免疫力维持3年-5年
护理措施
用药护理: 无特殊治疗 甲、戊
乙、丙
干扰素治疗 观察不良反应
清除体内HBV-DNA 以及HBsAg
诱导HBe-Ab的产生 有效率:30%-60%
多饮水、多休息
发热、面色潮红、呼吸急促 恶心、呕吐、黄疸加重
护理措施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肝肾综合征 ➢ 肝性脑病 心理护理:疏导
一、恶心呕吐的护理
(1)、首先应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 (2)、协助病人釆取坐位,如病情不允许,可釆取侧卧位
或仰卧位,头偏向一边,避免呕吐物误呛入呼吸道; (3)、呕吐后做好洗漱工作,保持舒适; (4)、呕吐频繁者可暂时禁食,予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 (5)、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的表
广泛肝细胞坏死、出血
病死率高,达70%以上
概述
各型病毒特点 ➢ 甲(HAV)
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 处于活动期
复制减少或停止 传染性降低
护理评估
✓ HBcAg HBcAb: HBc-lgM
HBc-lgG
不易检测 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为近期感染指标 提示病毒复制,血液有传染性。
转阴,提示乙肝逐渐恢复; 转阳,预示复发
按体液和接触隔离 急性期-病毒消失
护理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
乙、丙、丁
加强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 餐具用具消毒 污水、粪便处理
重点在于防止血液、体液传播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消毒剂浸泡、高压蒸汽灭菌
护理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甲肝 乙肝
甲肝减毒活疫苗 保护率90%
免疫力维持5年-20年
乙肝疫苗 保护率90% 免疫力维持3年-5年
护理措施
用药护理: 无特殊治疗 甲、戊
乙、丙
干扰素治疗 观察不良反应
清除体内HBV-DNA 以及HBsAg
诱导HBe-Ab的产生 有效率:30%-60%
多饮水、多休息
发热、面色潮红、呼吸急促 恶心、呕吐、黄疸加重
护理措施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肝肾综合征 ➢ 肝性脑病 心理护理:疏导
一、恶心呕吐的护理
(1)、首先应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 (2)、协助病人釆取坐位,如病情不允许,可釆取侧卧位
或仰卧位,头偏向一边,避免呕吐物误呛入呼吸道; (3)、呕吐后做好洗漱工作,保持舒适; (4)、呕吐频繁者可暂时禁食,予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 (5)、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的表
广泛肝细胞坏死、出血
病死率高,达70%以上
概述
各型病毒特点 ➢ 甲(HAV)
病毒性肝炎_护理措施ppt课件

处理肝性脑病
一旦发生肝性脑病,应立即就医,采取降血氨、保肝、纠正 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措施,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 息。
பைடு நூலகம்
05
康复教育与指导
疾病认识教育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介绍肝炎病毒的种类、传播途径 、感染方式等。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描述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 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黄疸
等。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流行病学特点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容易传播。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乙型肝炎则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则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
、肝肿大等。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 重病情。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预防与处理
预防出血
避免碰撞、挤压、过度劳累等可能导 致出血的因素,定期检查凝血功能, 及时补充维生素K等凝血因子。
处理出血
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就医,采取止 血措施,如输血、应用止血药物等, 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
谢谢您的观看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 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保证营养均衡。
营养支持
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 的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 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机体 正常运转。
休息与活动指导
休息指导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 劳累,有助于身体康复。
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状况,制定 合适的活动计划,逐步增加活动量 ,促进身体康复。
一旦发生肝性脑病,应立即就医,采取降血氨、保肝、纠正 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措施,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 息。
பைடு நூலகம்
05
康复教育与指导
疾病认识教育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介绍肝炎病毒的种类、传播途径 、感染方式等。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描述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 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黄疸
等。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流行病学特点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容易传播。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乙型肝炎则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则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
、肝肿大等。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 重病情。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预防与处理
预防出血
避免碰撞、挤压、过度劳累等可能导 致出血的因素,定期检查凝血功能, 及时补充维生素K等凝血因子。
处理出血
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就医,采取止 血措施,如输血、应用止血药物等, 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
谢谢您的观看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 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保证营养均衡。
营养支持
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 的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 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机体 正常运转。
休息与活动指导
休息指导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 劳累,有助于身体康复。
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状况,制定 合适的活动计划,逐步增加活动量 ,促进身体康复。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的另一 种严重并发症,肝炎病毒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癌的 发生。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 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 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 ,预后较差。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切除、化疗、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
其他并发症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外,病毒性肝 炎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门
确保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
Part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导致肝 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要时需要进行肝 移植手术。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 触或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 等。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和肝癌。
认知调整
2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
识,正确认识疾病,避免
恐慌和误解。
社会支持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情 感支持和理解。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分餐制 、使用个人物品等。
预防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及时接种肝炎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的发生。
传染病护理学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类型
症状
体征
反复出现疲乏、 可见肝病面容、
慢 性 肝 炎
病程 超过 半年者
厌食、恶心、肝 区不适等症状, 晚期有代偿期 肝硬化和肝外器
肝大质地中等, 伴有蜘蛛痣、肝 掌、毛细血管扩 张和进行性脾大
官损害的表现
类型
症状
体征
起病急,初期表现似急性黄疸型 可见
肝炎,10日内病情迅速进展出现 肝脏
急性 肝衰竭,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 缩小、
的侧重
【治疗原则】
(一)急性肝炎 护肝 休息及清淡食物 进食少可输液 清热、利湿、退黄中草药 急性丙型肝炎主张早期抗病毒治疗
【治疗原则】
(二)慢性肝炎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对症治疗 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病毒:转氨酶升高及病毒性活动性指
标阳性者
【治疗原则】
(三)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
【乙型肝炎的现状】
乙肝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 。 1992年全球乙肝病毒感染者共有3.5亿人, 我国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的现状】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年龄曲线相一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划免疫中心消息:乙型肝炎
的发病率与年龄曲线相一致。4-10岁是发病的第一高 峰;20-40岁是发病的第二高峰;40岁以后乙型肝炎的 发病率有所下降。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 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 性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血液透析、多个 性伴侣、吸毒、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 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免疫力。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是指乙肝病毒在生殖生育 过程中通过男方或女方传给他(她)的子女。
病毒性肝炎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61
人工肝技术
所谓人工肝技术,就是一种利用血液净化 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得以恢 复再生,并最终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疗新技 术。
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丙型肝炎 与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及免
疫损伤有关。HCV极易变异
丁型肝炎 同乙肝,有直接的损伤 戊型肝炎 同甲肝
ppt课件
25
四 、 病理生理:
1、基本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
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 胞再生
2、病理生理
黄 疸 肝性脑病 出 血 肝肾综合征 腹 水 肝肺综合征
ppt课件
43
(五) 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 性肝硬化两型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和 失代偿肝硬化
ppt课件
44
六、实验室检查 (一) 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谷丙转氨酶(ALT)重型肝炎出现酶~胆 分离 谷草转氨酶(AST) 碱性磷酸酶(ALP) 谷氨酰转肽酶(GGT)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 肠外途径传播。
ppt课件
5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为单股线状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 制,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早期产 生IgM型抗体,一般可持续8~12周,IgG型 抗体可长期存在。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则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HDV-IgM ,都可确定为HDV感染
ppt课件
52
5 戊型肝炎
抗HEV-IgM及抗HEV-IgG,由于抗 HEV-IgG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年,两者 均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
ppt课件
53
七、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ppt课件

回避他人 – 患病后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 – 患者及其家属的应对能力
健康史评估要点
重点评估:
– 是否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 状,有无黄疸、肝 功能损害的表现。
– 了解起病情况,有无体重减轻、乏力、皮 肤瘙痒、出血、神志及精神状态。
–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
护理评估(三)-身体评估
• 生命体征、神志精神状态、性格行为改变、 肝臭、营养情况
不愈、医疗费用高有关。 •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有关 • 照顾者角色困难:病情重,时间长,照顾者休息
不好,精力不够有关
护理措施
案例1 – 安置到肝炎病区单间 – 隔离消毒 – 做病原学检查 – 立即上报当地卫生防预部门 – 按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制订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案例2 – 安置到乙型肝炎病房 – 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制订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案例3 – 安置到肝炎病区ICU病房,告病危,特护,吸氧 – 禁食,鼻饲,禁蛋白 – 输液降血氨,护肝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神志、出血、电解
质、肝肾功能 – 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 做病原学检查,立即向当地卫生防预部门报告疫情
护理措施-消毒与隔离
– 甲、戊型肝炎:自起病日起隔离3周
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戊型肝炎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
护理评估(一) -流行病学资料
ℓ 流行季节 – 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 – 戊型肝炎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 – 乙、丙、丁型肝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以乙、丙型肝炎流行为主, HAV: 80%, HBV(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57.6%,HbsAg阳性率为 9.75%。 HCV现症感染者约3000万 HDV人群感染率约1% HEV人群感染率约17%
健康史评估要点
重点评估:
– 是否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 状,有无黄疸、肝 功能损害的表现。
– 了解起病情况,有无体重减轻、乏力、皮 肤瘙痒、出血、神志及精神状态。
–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
护理评估(三)-身体评估
• 生命体征、神志精神状态、性格行为改变、 肝臭、营养情况
不愈、医疗费用高有关。 •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有关 • 照顾者角色困难:病情重,时间长,照顾者休息
不好,精力不够有关
护理措施
案例1 – 安置到肝炎病区单间 – 隔离消毒 – 做病原学检查 – 立即上报当地卫生防预部门 – 按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制订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案例2 – 安置到乙型肝炎病房 – 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制订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案例3 – 安置到肝炎病区ICU病房,告病危,特护,吸氧 – 禁食,鼻饲,禁蛋白 – 输液降血氨,护肝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神志、出血、电解
质、肝肾功能 – 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 做病原学检查,立即向当地卫生防预部门报告疫情
护理措施-消毒与隔离
– 甲、戊型肝炎:自起病日起隔离3周
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戊型肝炎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
护理评估(一) -流行病学资料
ℓ 流行季节 – 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 – 戊型肝炎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 – 乙、丙、丁型肝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以乙、丙型肝炎流行为主, HAV: 80%, HBV(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57.6%,HbsAg阳性率为 9.75%。 HCV现症感染者约3000万 HDV人群感染率约1% HEV人群感染率约17%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 2.血清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是判定肝损伤程度的重要指 标之一。
• 3.血清蛋白 肝损伤严重时,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 下降,甚至倒置。
• 4.PTA检测 PTA高低与肝损伤程度成反比。PTA 小于 40%时提示肝损伤严重,是判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也是判断其预后最敏感的指标。
26
九、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查)
• 出血的护理 • 观察出血部位有无增加及出血量、生命体
征,特别是血压 • 及时抽血定血型,并配血备用,监测血红
蛋白量及凝血功能 • 告知患者不要用手挖鼻孔、用牙签剔牙、
不要用硬牙刷刷牙,注射后局部至少压迫 10~15min,以防出血 • 如出血,及时给予止血
35
十三、护理措施
• 肝肾综合征的护理 • 对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患者加强观察,蛋白30Fra bibliotek 十二、护理评估
• 1.询问健康史 • 2.护理体检 • 3.查阅辅助检查 • 4.社会-心理资料
31
十三、主要的护理问题
• 1.体温过高 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 2.活动无耐力 与肝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 3.营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呕吐等有关。
• 4.意识障碍:肝性脑病 与氨中毒、氨基酸比例失衡、假性神经 递质形成有关。
及时发现肝肾综合征 •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 及时留取血、尿标本检测尿常规、尿比重、
血尿素氮、肌酐、血清钾等,并了解检测 结果 • 正确使用利尿剂 • 必要时采取血液透析。
36
十三、护理措施
• 继发感染的护理 • 注意观察体温、血象及其它感染征象 • 加强对感染的预防,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减少探视,做好病室环境的消毒,防止交 叉感染。做好口腔护理,按时翻身,及时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腔及肺部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及餐具的清洗和消毒,防止 肠道感染。保持衣被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 3.血清蛋白 肝损伤严重时,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 下降,甚至倒置。
• 4.PTA检测 PTA高低与肝损伤程度成反比。PTA 小于 40%时提示肝损伤严重,是判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也是判断其预后最敏感的指标。
26
九、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查)
• 出血的护理 • 观察出血部位有无增加及出血量、生命体
征,特别是血压 • 及时抽血定血型,并配血备用,监测血红
蛋白量及凝血功能 • 告知患者不要用手挖鼻孔、用牙签剔牙、
不要用硬牙刷刷牙,注射后局部至少压迫 10~15min,以防出血 • 如出血,及时给予止血
35
十三、护理措施
• 肝肾综合征的护理 • 对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患者加强观察,蛋白30Fra bibliotek 十二、护理评估
• 1.询问健康史 • 2.护理体检 • 3.查阅辅助检查 • 4.社会-心理资料
31
十三、主要的护理问题
• 1.体温过高 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 2.活动无耐力 与肝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 3.营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呕吐等有关。
• 4.意识障碍:肝性脑病 与氨中毒、氨基酸比例失衡、假性神经 递质形成有关。
及时发现肝肾综合征 •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 及时留取血、尿标本检测尿常规、尿比重、
血尿素氮、肌酐、血清钾等,并了解检测 结果 • 正确使用利尿剂 • 必要时采取血液透析。
36
十三、护理措施
• 继发感染的护理 • 注意观察体温、血象及其它感染征象 • 加强对感染的预防,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减少探视,做好病室环境的消毒,防止交 叉感染。做好口腔护理,按时翻身,及时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腔及肺部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及餐具的清洗和消毒,防止 肠道感染。保持衣被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病毒性肝炎护理课件

休息与运动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逐步恢复 体力。
定期复查
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 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 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病毒性肝炎 患者的多元化需求,包括文化、 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制 定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护理实践建议
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 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和信心。
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提供全面的护理评估, 包括病情状况、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
勤洗手,注意口腔、鼻 腔、眼睛等部位的卫生。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 用未煮熟的食品。
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 提高免疫力。
控制策略
早期发现和治疗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控制病 情的传播。
隔离措施
对患者进行隔离,减少与他人 的接触。
健康教育
加强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提高预防意识。
监测和报告
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 现和控制疫情。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肝肿
大,质地偏硬。
肝硬化
慢性肝炎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 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脉高
压、腹水等症状。
肝癌
部分慢性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 癌,出现肝区疼痛、消瘦等症
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源为急性、慢性肝炎病人、
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 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的主要 传染源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
25
(二)传播途径
1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水的传播 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媒介传播
-
26
2 乙、丁型肝炎
血液、体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生活密
切接触传播是次要的传播方式
-
5
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
6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为单股线状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
制,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早期产 生IgM型抗体,一般可持续8~12周,IgG型 抗体可长期存在。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则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季节分布 甲肝 冬、秋季高峰
-
31
三、发病机制
➢ 甲型肝炎 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肝细胞
损伤
➢ 乙型肝炎 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清除HBV
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 丙型肝炎 与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及免
疫损伤有关。HCV极易变异
➢ 丁型肝炎 同乙肝,有直接的损伤 ➢ 戊型肝炎 同甲肝
-
32
四 、 病理生理:
–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有抵 抗性。
– 高压灭菌 (121℃15min)、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 均可使HBV失活。
➢失活的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
抗原活性。
-
16
-
17
(三) 丙型肝炎病毒(HCV)
线状单股正链RNA
抵抗力强,煮沸、高压消毒、
-
7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和低温,室温生
存1周,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 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
➢对热、紫外线和含氯消毒剂敏感,56
℃ 30分钟, 100℃ 5分钟、氯消毒剂 30分钟可以杀灭。
-
8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 电镜下可看见三种颗粒:
1、Dane颗粒 又称大球型颗粒,完 整的病毒颗粒,由包膜蛋白和核心两 部分组成。
• 抗HD不是保护性抗体。
-
22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 无包膜球形RNA
➢ 肝细胞内复制、胆道排除
➢ 对热及含氯消毒剂敏感
-
23
二、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1、甲型和戊型肝炎
➢ 急性肝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 发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大便排
除病毒最多,传染性最强
-
24
2 乙、丙、丁型肝炎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 HBV 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辅 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 肝损害。
-
20
➢HDV常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但在
大部分情况下是在HBV感染的基础 上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 HDV感染亦随之结束。
-
21
• 完整的HDV病毒有包膜和核心,外
面是HBsAg,内部是丁肝病毒抗原 (HDAg)和丁肝病毒核酸 (HDV—DNA)。
病毒性肝炎及护理
-
1
学习目标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概念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熟悉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熟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2
-
3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临床特点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 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 疸。
-
4
•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确定的有甲型肝炎
(hepatitis A)、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丁型肝炎 ( hepatitis D)、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 通过实验室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者称非甲~ 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 肠外途径传播。
1、基本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
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 胞再生
2、病理生理
2、小球型颗粒
3、丝状颗粒 小球型颗粒 、丝状 颗粒主要成分为HBsAg
-
9
抗原系统
•HBeAg • HBsAg • HBcAg
-
10
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产生抗-HBs
-
11
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不易在血
液中检出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HBV感染、无症状 携带者
+
+
-
-
- 急、慢性乙肝、无
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慢性乙肝(传
染性强)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
-
期”
15
HBV抵抗力
•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哺乳、经胎盘等方
式传给婴儿。
其他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昆虫等方
式
-
27
3、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
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
28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甲型肝炎 人类HAV普遍易感,儿童、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感染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
➢乙型肝炎 婴幼儿及青少年易感。
-
29
➢丙肝 多见于成年人,抗HCV并非保护性
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免疫。
➢丁肝 普遍易感,抗HDV不是保护性抗
体。
➢戊肝 青壮年多见
-
30
(四)流行特征
散发性发病 甲肝、戊肝和乙肝以散发性
发病为主。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
流行暴发 污染食物和水源,常见于甲肝
和戊肝
-
12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游离存在
于血液中
•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
象
-
13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cAg)抗HBc
•HBeAg、抗HBe
-
14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 抗HBs HBe
+
-
-
紫外线均可使病毒灭活。
加热100℃ 5分钟或60℃ 10小时
均能使病毒灭活。
-
18
•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
染的标志。
• 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抗
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 般持续1~3个月。如果抗HCV IgM 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 转为慢性。
-
19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
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 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的主要 传染源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
25
(二)传播途径
1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水的传播 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媒介传播
-
26
2 乙、丁型肝炎
血液、体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生活密
切接触传播是次要的传播方式
-
5
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
6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为单股线状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
制,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早期产 生IgM型抗体,一般可持续8~12周,IgG型 抗体可长期存在。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则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季节分布 甲肝 冬、秋季高峰
-
31
三、发病机制
➢ 甲型肝炎 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肝细胞
损伤
➢ 乙型肝炎 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清除HBV
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 丙型肝炎 与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及免
疫损伤有关。HCV极易变异
➢ 丁型肝炎 同乙肝,有直接的损伤 ➢ 戊型肝炎 同甲肝
-
32
四 、 病理生理:
–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有抵 抗性。
– 高压灭菌 (121℃15min)、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 均可使HBV失活。
➢失活的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
抗原活性。
-
16
-
17
(三) 丙型肝炎病毒(HCV)
线状单股正链RNA
抵抗力强,煮沸、高压消毒、
-
7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和低温,室温生
存1周,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 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
➢对热、紫外线和含氯消毒剂敏感,56
℃ 30分钟, 100℃ 5分钟、氯消毒剂 30分钟可以杀灭。
-
8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 电镜下可看见三种颗粒:
1、Dane颗粒 又称大球型颗粒,完 整的病毒颗粒,由包膜蛋白和核心两 部分组成。
• 抗HD不是保护性抗体。
-
22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 无包膜球形RNA
➢ 肝细胞内复制、胆道排除
➢ 对热及含氯消毒剂敏感
-
23
二、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1、甲型和戊型肝炎
➢ 急性肝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 发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大便排
除病毒最多,传染性最强
-
24
2 乙、丙、丁型肝炎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 HBV 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辅 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 肝损害。
-
20
➢HDV常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但在
大部分情况下是在HBV感染的基础 上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 HDV感染亦随之结束。
-
21
• 完整的HDV病毒有包膜和核心,外
面是HBsAg,内部是丁肝病毒抗原 (HDAg)和丁肝病毒核酸 (HDV—DNA)。
病毒性肝炎及护理
-
1
学习目标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概念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熟悉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熟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2
-
3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临床特点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 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 疸。
-
4
•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确定的有甲型肝炎
(hepatitis A)、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丁型肝炎 ( hepatitis D)、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 通过实验室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者称非甲~ 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 肠外途径传播。
1、基本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
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 胞再生
2、病理生理
2、小球型颗粒
3、丝状颗粒 小球型颗粒 、丝状 颗粒主要成分为HBsAg
-
9
抗原系统
•HBeAg • HBsAg • HBcAg
-
10
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产生抗-HBs
-
11
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不易在血
液中检出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HBV感染、无症状 携带者
+
+
-
-
- 急、慢性乙肝、无
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慢性乙肝(传
染性强)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
-
期”
15
HBV抵抗力
•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哺乳、经胎盘等方
式传给婴儿。
其他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昆虫等方
式
-
27
3、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
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
28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甲型肝炎 人类HAV普遍易感,儿童、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感染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
➢乙型肝炎 婴幼儿及青少年易感。
-
29
➢丙肝 多见于成年人,抗HCV并非保护性
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免疫。
➢丁肝 普遍易感,抗HDV不是保护性抗
体。
➢戊肝 青壮年多见
-
30
(四)流行特征
散发性发病 甲肝、戊肝和乙肝以散发性
发病为主。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
流行暴发 污染食物和水源,常见于甲肝
和戊肝
-
12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游离存在
于血液中
•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
象
-
13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cAg)抗HBc
•HBeAg、抗HBe
-
14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 抗HBs HBe
+
-
-
紫外线均可使病毒灭活。
加热100℃ 5分钟或60℃ 10小时
均能使病毒灭活。
-
18
•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
染的标志。
• 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抗
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 般持续1~3个月。如果抗HCV IgM 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 转为慢性。
-
19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