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

以下是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
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猜疑而产生的心理恐惧。

鸠占鹊巢:比喻不法侵占他人的事物或地位。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运气,不主动积极努力。

刻舟求剑:比喻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走马观花:比喻浏览或欣赏事物时匆忙、不深入。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才采取措施。

守望相助:指互相帮助,共同守护。

锦上添花:指在已经很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好的事物或效果。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真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看似不幸的事情可能转化为幸运。

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历史典故,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并且在汉语中广泛应用。

50个名人成语典故

50个名人成语典故

50个名人成语典故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50个名人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50个名人成语典故1、一鼓作气——曹刿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吕不韦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3、一字之师——郑谷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韩信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6、图穷匕见——荆轲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将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孙膑主张引兵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在中途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

3. 图穷匕见: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 四面楚歌: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

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这些成语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历史就是⼴义的故事。

其实在⼈类早期,缺乏⽂字的时代,本民族的历史多以史诗的形式⽤⼝头代代相传,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炙⼿可热】故事的主⼈公: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杨贵妃(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姿质丰艳,善歌舞,通⾳律,为唐代宫廷⾳乐家、舞蹈家。

其⾳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美⼥之⼀。

杨钊,唐中期权⾂,奸⾂。

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奸佞,败坏朝纲。

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

【炙⼿可热】是什么意思?⼿摸上去感到热得烫⼈。

⽐喻权势⼤,⽓焰盛,使⼈不敢接近。

【炙⼿可热】出⾃哪⾥?唐·杜甫《丽⼈⾏》:“炙⼿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可热】词语辨析:【炙⼿可热读⾳】:zhì shǒu kě rè【炙⼿可热的近义词】:烜赫⼀时、望⽽⽣畏、敬⽽远之【炙⼿可热的反义词】:平易近⼈、和蔼可亲【炙⼿可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炙⼿可热】如何造句:1.吸引猎婚族在⽇本也已成为⼀个炙⼿可热的⾏当,这与近年来⽇本不婚族⼤增的趋势密切相关。

2.这是个炙⼿可热的⼈物,攀附他的⼈不知有多少。

3.随着电⼦商务的蓬勃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炙⼿可热,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和诱发域名纠纷的重要因素。

4.美联社纽约电现在轮到中国成了⽓候问题炙⼿可热的焦点了。

5.专业知识加上流利的英语,⾜以让你成为社会上炙⼿可热的⼈才!6.在⾯对炙⼿可热的⾦州勇⼠时,湖⼈集体发威,轻松拿下⽐赛。

7.分析师们说,投资者对炙⼿可热的新兴市场股的狂热近来也有所降温,部分原因在于远离风险。

8.爱滋病护理是常今炙⼿可热的议题,亦是发展中的⼀门专业。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出自历史典故的 成语词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 成语词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供大家阅读!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一):匡衡凿壁发音kuāng héng záo bì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二):闻鸡起舞发音wén jī qǐ 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三):黄袍加身发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四):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五):破釜沉舟【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自历史典故,这些成语既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介绍几个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于古代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邯郸城内。

有一个画蛇的人,画得十分惟妙惟肖,但是他却在勾勒蛇的腰部时,突然发现蛇已经完整,他为了增加画的难度,竟然在蛇的脚上添加了一些图案。

结果,这幅画虽然十分精美,但是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努力,或者自讨苦吃的行为。

二、落井下石这个成语也来自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秦襄王即位之后不久。

当时,一个名叫邓析的小官员被流放远方,在路上他偶然发现一只蛤蟆掉到了井里,邓析心思机灵,特地将一块石头扔进井里,结果将蛤蟆打了死。

邓析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曾经替反对秦襄王的官员说话,结果被秦朝专政,这次他趁机报复。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恶意攻击,趁人不备,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

三、弄巧成拙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中。

故事讲述了墨子和庄子一起去垂钓,而其中墨子为了防止鱼跑掉,动了一些心思。

他采用细绳绕钩的方法,结果鱼咬上勾后,墨子拉得太紧,细绳绕钩使鱼脊椎折断,无法再利用,得不偿失。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在处理事物时,过于追求巧妙而导致事与愿违,最终害了自己。

四、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乐师仅有三个人,但是参加宴会的时候必须配备五个乐师。

于是官方通过招揽一些素质相对较差的人,来满足凑够五个的规定。

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他们只是学习了一些表面功夫,因此在演奏时,他们往往会弹的很差,影响了其他演奏者。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靠人数来凑数,而非靠才华博得青睐的做法。

五、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楚汉战争。

当时楚国被汉国包围,四面都是敌军,楚国的军队被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抗击。

【关于】四字成语有名的历史典故

【关于】四字成语有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的敌人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个叫季步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仗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他同族的一个长辈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把竹席要走了,王恭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回答,我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7.赵柔卖犁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那个人。

8.缇萦救父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9.杨震拒金东汉时有一名大臣名叫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

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曾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10.崔枢还珠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商人住在一起。

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去世前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宝珠。

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宝珠,而是将其一同葬进坟墓。

他的不贪财后来传为美谈。

11.荀巨佰舍身救友荀巨佰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

他不肯扔下朋友自己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20个历史典故成语吧,仅供大家参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历史典故的成语

历史典故的成语

历史典故的成语力士脱靴: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受拘束。

干将莫邪:比喻为宝剑,或比喻为良才美器。

大笑绝缨: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为某一种可笑的事情而大声发笑。

门可罗雀:比喻门庭冷落。

小时了了:称誉儿童才华出众。

马革裹尸:表示为国捐躯的抱负和决心。

子路负米:表示奉养父母;或者为奉养父母而在外谋求禄米。

比干剖心:指忠臣因直言敢谏被害。

无弦琴:指没有弦的琴,自寻乐趣;或者用来形容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或用来表示弦外之情。

五年书:指书多。

这一典故后来演化成“学富五年”,形容读书多,学问深。

五斗折腰:表示清高、有骨气。

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中流击楫: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能到达,一般多寓有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实现之意。

毛遂自荐:表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干某项工作。

风声鹤唳:表示人在极度恐慌的时候,听到与此无关的声音,也非常紧张、害怕。

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任职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失势后又得势。

东施效颦:“效”是学的意思;“颦”皱眉头。

比喻弄不清别人的长处,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糟。

东窗事发:指阴谋败露,将被惩治。

半部论语: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些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夸父逐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

后来人们用它表示不怕艰难困苦,坚定信念,通往直前,宁愿牺牲也要达到目的的英雄气概。

百步穿杨: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伸为本领高强,能达到预期止的,决不会落空。

与它有相似意义的典故是“百发百中”。

死灰复燃:原指失势后重新得势,现在一般指被消灭的恶势力或坏思想重新活跃起来,带有贬意。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薄。

床头《周易》:形容有才能的人不轻易暴露,用读书来消磨岁月,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文人生病。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无穷车胤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韦编三绝:形容勤奋好学。

网开三面:比喻实行仁政,恩及百姓;也比喻从宽自理罪犯,给罪犯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典故成语1. 引狼入室: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以前人名来比喻人贪得无厌,最终自取灭亡。

2.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天瑞》。

比喻不主动努力却等待不切实际的机会,空想得到好处。

3.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比喻固执己见,死板不变。

4. 青梅竹马: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从小一起长大,情感很深厚。

5. 抛砖引玉:出自《庄子·庚桑楚》。

比喻自己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只是打一个比方,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者更好的问题。

6. 水滴石穿:出自《列子·修文》。

比喻细小的事物或微小的力量长期不断的作用,可以穿透坚硬。

7. 说曹操,曹操到:出自《三国演义》。

比喻说话者被说的人听到。

8. 古为今用:出自《礼记·月令》。

比喻古代的制度、方法同样适用于现在,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方法。

9.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德充符》。

比喻跟着技不如人的人学习,搞得自己也不成样子。

10. 谈虎色变:出自《后汉书·张鲁传》。

比喻面对自己害怕的人或事,神色发生变化。

11. 钓鱼岛,赤化尾:出自《战国策》。

比喻用美名诱人上钩,一等上了钩,就露出丑恶的本相。

12. 柳暗花明:出自《红楼梦》。

形容虽然困难重重,但终究能迎来成功,光明。

13. 视死如归:出自《后汉书·南蛮传》。

形容不怕死亡,勇往直前。

14. 包公断案:出自《包公案》。

比喻公正无私,公正裁决争端。

15.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对才有决心,多次邀请别人。

16.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四面受敌,处境危急。

17. 青红皂白:出自《史记》,指是非对错,原意是指占上风和处于劣势。

18. 步步为营:出自《战国策》。

比喻在行动上非常慎重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9. 牵强附会:出自《汉书》。

比喻刻意把没有关系的事情勉强联系在一起。

20. 雷霆万钧:出自《尚书·周书》。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出⾃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齐⼀,物我两忘。

《庄⼦》中有⼀寓⾔申喻此理:庄周梦见⾃⼰化作⼀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乐。

梦醒以后,⾃⾝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喻⼈⽣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此典。

2、⾼⼭流⽔ 春秋时俞伯⽛⼯琴,琴曲托意摇深,常⼈难解,仅钟⼦期能赏。

伯⽛⿎琴,志在⾼⼭,钟⼦期赞⽈:“善哉,娥峨兮若泰⼭。

”伯⽛旋⼜志在流⽔,钟⼦期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期去世,伯⽛痛失知⾳,废琴终⾝不弹。

后⼈遂以“⾼⼭流⽔”喻知⾳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有佳⼈,绝世⽽独⽴。

⼀顾倾⼈城,再顾倾⼈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难再得。

”武帝⽆限神往,叹息良久⽈:“世岂有此⼈乎?”平阳公主进⾔,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

“倾国倾城”⼀词,即⽤以形容⼥⼦美貌绝伦,⽂学作品中引⽤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曹植,才⾼⼋⽃,⽂名卓著,⽽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篇传诵⼈⼝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尘。

”写洛神踏⽔⽽⾏,⽔⾯似留⾜迹之态⼗分传神。

后⼈遂以“凌波微步”形容⼥⼦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送,芳尘去”,即⽤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舍⼈徐德⾔,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乱,国亡⽆⽇。

恐⼀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夫妻各执⼀半,相约他年正⽉⼗五⽇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 班门弄斧
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
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
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
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
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
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
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
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其他几种动物都耐心地画龙须、龙角,但是毒蛇却自作聪明地在画好的蛇胴体上添上了一双蛇脚。

最终评选时,毒蛇因为画蛇添足而遭到了般若的嘲笑。

后来,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在原有的优点上添加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从而不但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反而破坏了原产品的品质。

6. 守株待兔
故事讲述的是农民石头在一天晚上偶然遇到了一只兔子,兔子碰巧撞上一棵树根,被撞晕了过去,石头很高兴地认为兔子自己碰到了树,后来它还能够撞上去。

于是,他就在那棵树下守了一夜,期待兔子自行出现。

当然,结果是失望的,兔子没有出现。

这回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仅仅靠等是得不到实现的。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而不是想着等待一些奇迹出现。

7.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晏子的大夫,“晏子问什么大家都懂我最懂”,他曾经得到最准确、最权威的橙色铃铛,却突然得到一件通知说:“有人想要盗取你的铃铛,你要想个方法防止他们。

”晏子却没有选用最常规的方法保护他的铃铛,而是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耳朵塞上,这样就不会听到他们想盗铃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从而采取了无效的办法。

我们需要正视与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欺欺人。

8. 刻舟求剑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庄子·列御寇》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用一把刀将船划成两半,然后把一把剑扔到水里,让船随着水流渐渐靠岸。

他回到晒干的船上,却才发现刚刚扔剑的那一块红船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

他认为船还是在原地,他来到船边,刻开船壁,想把剑拿回来,但是剑已经随水流冲到了别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随时改善和完善我们的思路和方法。

9. 坐井观天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位叫“白善”的人,因为身体残疾,不能出门,只能坐在井底,他认为井口所见到的天空就是整个世界,结果他只能狭隘地居于自己的小小世界之中,无法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了解这个世界的更多内容和信息,从而更好地亲身体验美好的生活。

10. 顺手牵羊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窃贼无意中路过一个牧场,看到放羊的人都离开了,
就肆无忌惮地牵了一只羊。

路过该处的一个游较凉的人也想偷这只羊,立即跟随窃贼。

窃贼发现那人,就让他帮助自己搬运那只羊到另一地盘,最后窃贼把羊留给了这个人,自己却杳无音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趁机行奸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不仅对社会和其他人是不道德的,而且会自食恶果,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11. 鸿毛泰山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和非常重要的东西。

它的故事也来自中国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谦虚的天鹅,它发现自己的身躯非常轻盈,只有鸿毛般孔雀尾。

有一天,天鹅成了英勇的国王鸟的朋友,它发现了身体的重量并不重要,因为它一直以来都是天生的强大领导者,而不是基于个人的体重或身高,鸿毛也不计其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关注实际现实的质量,而不是靠“占有量” 来衡量质量。

12. 过河拆桥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
的人,他设计了一条建政方案,使自己的国家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这个方案基本上是由他自己构思的,所以国王认为他的这些非常聪明的想法属于自己。

范蠡很快就向国王辞去了职务,国王非常生气,问范蠡为什么辞职。

范蠡告诉国王:“我寻找方法,以建造桥梁,以便我们可以愉快地重建我们的国家。

但是,桥一旦建成,我们也没有前进和过河的必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守住自己的道德边界,不要让他人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受到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