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补充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婴儿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

1、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

语言(language)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符号代表着一定的事物,是由人们共同约定制造出来,并为大家所公认的。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词,具有音、形、义三个基本特征。“音”和“形”是词的外在表现形式,“义”则是词的内容,即词所抽象、概括的客观事物。语言具有社会性、生成性、结构性和意义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社会性和生成性是作为语言的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的主要区别。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应区分语言和言语,即区分社会性语言和个别性语言。前者是指特定语言的抽象的语言系统,即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也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语言”,后者是指个体根据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过程,即实际的话语,心理学称之为“言语”(speech)。言语实际上就是语言的传递过程,它既包括听、读等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也包括说、写等表达的过程。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它作为交际、交流工具的职能,成为“活的语言”;而言语也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心理学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外部言语是用来进行交流的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它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自言语两种形式;书面言语是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被永久保存和反复感知。内部言语是伴随着思维活动产生的不出声的言语。但思维并不等于内部言语,没有它思维照样可以进行。—般认为,内部言语是口头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2—3岁),在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外部言语的内化。自我中心化言语就被维果斯基认为是由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的中间过渡形态。他还划分出内部言语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言语、自我指导或有外部表现的内部言语、无声的内部言语等。总的来讲,外部言语服从于交流目的,具有连贯、完整或严密性等待点;内部言语不具备交流功能,只针对自己,因而结构比较松散,不连贯,不完整,也不规范。婴儿先掌握的是外部言语。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三个基本方面。它们是言语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所有言语交流活动所必须经过的三个基本阶段。我们所说的婴儿言语的发展,主要就是指这三方面能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中言语知觉是指通过对言语的感知以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能力的首要内容.也是言语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婴儿最早获得的就是这种言语知觉能力。言语理解就是指将感知到的语言符号(声、形)转换成其所代表的事物(义)的过程,也即揭示出言语信息的意义。这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积极、主动的建造(也即“转换”)活动。言语表达是指个体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言语器官或其他部位的活动向别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又称“言语产生”,主要包括说和写这两种形式。它受一定目标的指引,又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是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和记忆密切相关。

另外,言语反馈也是言语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将言语表述后的反应信息返回到大脑中去,并对语义进行分析的过程。它使语言活动更加准确、清晰、可懂。

2、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1)强化说

无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还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婴儿言语活动的发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0到7—8个月);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7到10一11个月);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12个月以后);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言语听觉分析器开始和言语运动分析器建立复杂联系,大约在1.5岁左右。

而斯金纳(1957)在《言语行为》一书中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来阐述婴儿言语获得机制。他认为,首先,环境因素即当场受到的刺激的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函数分析”,认为只要能弄清外界刺激因素,就能精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其次,人的言语活动是一种有机体自发的操作行为,是通过各种强化来获得的。他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强化依随”是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它最初强化的是个体偶尔发出的某些近似于言语的活动。如婴儿偶然发出[ma]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②它的程序是渐进的。若要婴儿学习一个句子(或词语),不必等他碰巧说出这句话(或词语)才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于那个句子(或词语)就给予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于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婴儿最终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59)对斯金纳的“强化生成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彻底

剖析。他认为,婴儿不可能通过强化而形成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因为:①如果对于要儿每项言语活动(尤其是词语的组合)都要用强化的条件反应方式来建立的话,则其所需数目和时间实在太大,婴儿在1—4岁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根本不可能获得言语。米勒(1965)指出:仅仅去听一遍由20个单词可能组成的所有句子就要花费估计比地球年龄还大l000倍的时间。因此,婴儿不可能单独地去一词词、一句句地分开学习所有他能创造或懂得的词语,他需要发展一些一般规则,这些规则使他能理解并创造出新句子;②婴儿最初获得的(使用的)语法结构与成人的有所不同。如婴儿常说:He goed out(他出去了)。这绝不可能是直接模仿了成人言语,也不是随便乱说的错误,而是他们在有系统、有意义地创造自己的“语言体系”;③成人在和婴儿“交谈”时,往往并不对婴儿的“错误言语”进行纠正,而总是顺着他那不完整的且词不达意的话语去尽量理解他,甚至模仿他的言语进行交谈。他们谈话的目的主要在于相互了解以及完成当前一些实际目标,没有多少时间来注意语言的细节。

必须承认,乔姆斯基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他指出了“强化说”的致命弱点。当然“强化说”

也有其合理性,可以用来解释—些言语活动尤其是能解释清楚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低级言语的发生发展过程。

(2)转换生成说

又称“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是乔姆斯基(1957)在其《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1959年他对斯金纳《言语行为》中“强化生成说”的深刻批判,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对世界各国心理、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广泛影响。

基于前述对斯金纳的分析与批判,他指出:①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实现的;③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乔姆斯基的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当然,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另外,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

另外,我们认为,他所说的那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实质上就是事物(动作)固有的基本特征在言语中的反映。世界各国婴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发生发展顺序(如单词——单词句——双词句——三词句等)和这种普通语法结构,都是其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在语言方面的体现,究其根源,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事物是共同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普通语法结构并不是什么先天存在的内在机制,而只是婴儿思维与认知的发展规律在言语发展过程中的表现。1970—1977年对新发现的13岁“人工野孩”吉妮所进行的珍贵研究证实,错过0到13、14岁这—语言发展关键期以后,人类个体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言语,但却不能学会语法规则,也即他将不具备那种普通语法结构。这一发现使乔姆斯基不得不进一步补充他的理论,从而提出,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天生机制在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而这个关键期就在青春期以前。这表明他正在向语言形成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论靠近,使其理论更为完善。

(3)模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