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不朽的精神象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图腾——不朽的精神象征

一,主要内容

1.《狼图腾》是一篇记实体长篇小说,是唯一一部研究狼的奇作。狄戎各族以狼为图腾,高车祖老狼,突厥族狼,薛延陀祖狼头人,蒙古族以苍狼白鹿为图腾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进行大屠杀?中国人性格里究竟狼的成分有多少?有狼的风景会带给你怎样的震撼与冲击?这是一部关于狼的著作,一部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的小说,一部可以给包括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带来震撼的作品。

《狼图腾》一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

二、作者简介

姜戎(笔名),吕嘉民1946年4月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

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他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直到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并与他亲爱的小狼共同患难,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狼的神奇魔力,使姜戎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题:在自己插队的经历和草原生活基础上,姜戎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民族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中。

写作原因:1.蒙古文化自由、豪放、刚强的民族性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是因为我对草原的热爱。我亲眼见过原始草原的自然风貌,也目睹了草原的毁灭和整个游牧文明的毁坏,这样的剧变让我非常痛苦。离开草原几十年后,我看到更多的破坏,更大的灾难正在逼近;正因为如此,记忆中曾经美丽的草原离我越来越近,对它的感情和怀念越来越深。

三、作品

理念层次:“狼图腾”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的核心理念,在文本中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来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其一:“狼图腾”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无可否认的一个存在事实。(草原生活、草原历史和小说人物)其二:游牧民族为什么信仰“狼图腾”。(群狼与小狼的故事以及情节走向的内在逻辑推动)其三:“狼图腾”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的深度作用力。(结语的纵深探掘)。

语言特色:《狼图腾》的叙述语言,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犹如绘画中扎实的素描功底,轮廓和线条沉稳准确,具有凝重、高清晰度的写实风格,充满了极为传神、独创的动感比喻,对事物有极强的表现力。细微处可细至纤毫毕现、笔笔精致;粗犷处可寥寥几笔略去,整体感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用草原画家杨刚的话来说:“作者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和功力,在跑马拉松全程”,书中每一句话都像是上紧了发条,让人喘不过气。例如:

“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迸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足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震颤的铮铮声。这一定是他的魂魄被击出天灵盖的抨击声。陈阵觉得自己的生命曾有过几十秒钟的中断……”

文体:《狼图腾》的文体具有反流行小说的实验性,用现实主义手法,作出了探索与创新。富含哲理的“论语”,是小说叙事血肉之躯的“关节”——时有作者在场或脱离故事之外的思考与议论,是该书文体的特色之一。其议论部分均有作者对“事实”穷根究底、精辟独到的真知灼见,而少有泛泛而谈的平庸之说。例如:“草原民族的兽祖图腾,经历了几千年不知多少民族灭亡和更替的剧烈颠簸,依然一以贯之,延续至今,当然不会被眼前这七八十匹俊马的死亡所动摇。陈阵突然想到:‘黄河百害,惟富一套。’‘黄河决堤,人或为鱼鳖。

缺点:《狼图腾》这部被安波舜评价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自出版以来就广受好评。一股学狼、尚狼的风潮席卷而来。然而,一批学者则开始声讨作者姜戎,说他过度美化狼性,丑化农耕民族了。

笔者认为,《狼图腾》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有些太过偏激了。姜戎过于崇尚战斗,并十分极端地将中国人民的病根归结为——“羊性”,任人宰割,胆小怕事。并认为中国古代所有王朝的成功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都是因为输入了狼血,以狼的习性为纲。这有些崇拜帝国主义的味道。作者还说,蒙古人因为不会写书而吃了大亏,无法将狼的学问发扬光大。否则,中国的二十四史早就该改写了。完全否定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倘若如此,作者未必有些太小看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了吧。

不错,中国现在是存在一些病端,但所有问题都是多面性的,多种因素的。作者过分依赖狼性,将所有问题的原因都生拉硬套地归结到狼性上,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农耕民族可能是没有了解过蒙古草原狼,但按作者的理论,忽必烈的元朝以及美国都是充分贯彻狼性的朝代和国家。那么凭中国人的智慧,他们完全可以透彻地研究元朝、美国的制度等等,按照他们的路走下去。可是我们没有,很显然是因为不同意他们的某些做法,所以我们没有效仿美国,而是走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羊性”的农耕民族不也曾创造过突厥难以逾越的唐朝的辉煌、也成功地抵御过日本的入侵吗?可见,我们的病根并不是没有狼性。每个社会都有弊端,崇尚狼性的元朝也并不是一点弊端都没有的,否则它也不会如流星般稍纵及逝了。所以,中国现今存在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并不是作者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四,环境

时代反思:与时代紧密结合。在思想层面上,本书迫使我们对人类破坏性的反思。人类过于的自私,过于追求利益,目光短浅,导致土地沙化,洪水、龙卷风肆虐。终于迎来了大自然的报复。也许,我们以前的教育只是一纸空文,只是空泛地教育后人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但并没有进入人类的内心。但是《狼图腾》却言传身教,让读者亲眼见证一个民族的抹灭。读这本书时,我们是心痛的。小说的前半部分,草原狼威风凛凛,以毕利格老人为首牧民元首们倍受尊敬,草原肥沃,马儿壮,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小说的后半部分,外族人的进入,本族年轻人的鼠目寸光,与小说前部分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人们大肆虐杀他们曾敬畏的草原狼,它们被人类的先进武器攻打得颜面扫地,有家不能归,死伤惨重。本族人也不再那么听从毕利格老人的话了,老人无奈却也只能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成了最后一个被天葬的蒙古人。英俊的马被轰隆的吉普车取代,肥绿的草地变得满目疮痍,千疮百孔,不堪一击。读者在看了这一幕后,还能平心静气吗?想必早已被感伤充斥,没有几个会喜欢道尔基和包顺贵吧?如果人类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可怖变化,他们还能心安理得地说自己做的好吗?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高贵的物种就惨败在金钱的脚下,毫无反击的余地。

如今,正值中国社会转型,而农耕文明衍生的国民性格已成其沉重羁绊之时,姜戎终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