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级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均衡增长: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是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指除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地区专业化部门: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q ij =e ij /e i / E j /E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x ij =(e ij /e i -E j /E)*(e i /e ij )=1-1/q ij新产业区:是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除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城镇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城市不相上下,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位度: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规模差距的指标,等于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规模之比。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
产业经济学关注的是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则研究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水平。
一、产业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链、产业集聚等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改变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优化和改变不同产业的比重和配置,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在现代经济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传统的重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面临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可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 产业链建设产业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销售环节所组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建设完善的产业链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区域内不同产业环节的相互依存和密切配合,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3.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在空间上的密集集中。
区域内的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外部性效应,促进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通过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可以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要素流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经济学的启示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经济学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
因此,在进行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间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就业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就业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两个学科分支。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于这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就业市场中的发展前景及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学在就业市场中的前景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发展、区域竞争、地方经济政策等。
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就业市场对于具备区域经济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首先,政府部门是区域经济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政府在区域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等方面需要有专业的区域经济学人才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区域经济学毕业生在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发展规划部门等都能够找到很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金融机构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潜力,以便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评估。
研究机构则需要专门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人才来推动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发展。
再次,企事业单位对于区域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区域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因此需要有一批懂得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市场调研和业务拓展。
二、产业经济学在就业市场中的前景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问题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集中度、产业链分析、产业政策等。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产业经济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政府部门对产业经济学人才的需求较大。
政府需要依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因此,产业经济学毕业生在政府的相关部门、发改委等机构都能够找到很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产业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杜肯堂、戴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 士根(2004) 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魏后凯 (2006)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 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 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 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 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 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 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1.1 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 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 员会所作的定义。即: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 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 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 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 区域” 表1.1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 点
学者(年份) 程必定 1989) (1989 张敦富 (1999) 基本观点 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 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 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
一概念区域是指拥有多种内需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概念,相对性极强,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学科来观察、分析和理解。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狭义)。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等活动。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内部完整性。
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区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称区域开发:是指人类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发展,区域开发部决定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生产力的诸要素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集聚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即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和方式。
区域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起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区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
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分工是指区域为了获得资源股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门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门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区域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增长,防止或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损害,在经济发展中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行动,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
区域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共同或独立地从事或服务于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开发与扩散,为政府提供用以制定和执行创新干预政策框架的一系列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一个区域内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系统。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它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市的聚集过程。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2.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
3. 产权: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4.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5. 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6. 产业布局指向: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7.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8. 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9. 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10. 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比如制造业企业与初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11. 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12. 城市的“三生功能” :即:(1 )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2)确保城市生产和流通的运行;(3)努力从生态失衡走向生态平衡。
13. 城市的“三元结构” :即:(1)满足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城市社会结构;(2)满足和促进社区生产和流通的城市经济结构;(3)满足和维持社区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14.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15.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
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二、主要任务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区域分为三类(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地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
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
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
如:欧盟。
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就业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就业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就业前景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重要分支。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于深入研究区域特征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区域经济学就业前景1. 政府部门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级政府部门中从事经济政策制定和规划管理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决策过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和研究报告,帮助政府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2. 经济研究机构各类经济研究机构对区域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毕业生可以在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工作,参与社会经济调查和研究项目,为国家和企业提供经济预测、分析和战略建议。
3. 地方发展部门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地方发展部门中也有较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地方经济规划和项目管理工作,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4. 教学科研机构区域经济学的深入研究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指导。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高校教师或研究院所研究员等职位,培养和传承区域经济学的学术及实践经验。
二、产业经济学就业前景1. 企业战略规划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企业中负责战略规划工作。
他们可以借助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竞争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
2. 金融机构合理的产业配置和风险评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尤为重要。
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事产业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专业的指导。
3. 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对于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
毕业生可以加入咨询公司,为客户提供产业分析、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等服务,帮助客户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4. 创业和投资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创业和投资方面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他们可以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创办自己的企业或参与创业投资,开创自己的事业。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这使得产业区位的要素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韦伯的区 位—生产模型给出了工业区位论最基础的研究框架,奠定了 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也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石。
三、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
❖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 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如 图(a))。
❖ 如果B在其他地点布局(如图(b)),正如两条旅途成本曲 线(送达价格线)表示的那样,B在市场的右侧比在市场 的中央布局送达价格要低。
❖ (一)门槛值与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
❖ 维持某企业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入口(门槛入口)或
购买力(门槛需求)就叫门槛❖ 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执行某种中心职能的企业,因
此,门槛值准确地说应该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 ❖ 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中心地提
聚集力图形分析
❖ P1、P2、P3三个工厂区位各有一条临界等费线。由于三个 工厂区位相近,三条临界等费线相交,形成公共地段(重叠部 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所节约的费用大于所附加的运费, 使三个工厂都得到好处。
有关三因素总结
❖ 在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中,他通过对工业运输成本的计算, 给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工厂区位选择的一般结论。
临界等费线示意图分析
❖ 工厂的区位如果按总成本最低应该设在Z0处;如果将区位转 移到Z1点,它与Z0处是等价的。如果移到Z2 点时,是因为这 一点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总成本降低;然而,若将区位转移到 Z3处时,运输成本则大幅提高,总成本再度上升。因此,最优 的地点应该是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相交的那一点,而这一 点就是所谓的临界等费线。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们分别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解释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和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产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等问题,而区域经济学则侧重于地域差异、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等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与市场竞争的学科,通过分析产业内部
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等因素,揭示了产业经营的规律和
问题。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市场结构理论、产业集中度测度方法、企业行为理论等。
市场结构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市场
竞争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和寡头垄断等不同市场结
构类型。
产业集中度测度方法则通过计算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等指标,量化描述了市场竞争程度。
企业行为理论则探讨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的策略选择和效果,并着重分析了定价、营销和创新等行为对企业绩
效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问题的学科,通过分析不同
地域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区域政策等因素,揭示了地域差异和区
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域差异理论、区
域发展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等。
地域差异理论认为地域内部的资源分布、自然条件和人口等因素是
导致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禀赋论、交通成本理论和人口迁
移理论等。
区域发展理论则探讨了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着重分析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等问题。
区域政策理论则研究了
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政策工具,包括区域补贴、产业园区和农
村振兴等政策措施。
三、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但在实践中
二者紧密相关。
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而区域经济学则关注地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问题。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
果可以为区域经济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而区域经济学的实证
分析则可以验证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模型。
例如,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可以帮助区域经济学解释不同地
区产业集中度的差异,比如为什么某些地区有较高的产业集群效应和
竞争力。
同时,区域经济学的地域差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也可以为
产业经济学提供案例和实证分析的依据,比如从地域差异的视角来探
讨某个特定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影响因素。
此外,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也具有交叉
和互补性。
比如,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链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可以为区
域经济学提供产业发展和价值创造的视角,而区域经济学中的空间计
量模型和GIS技术等则可以为产业经济学提供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的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和交流,可以更好地揭示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提出更准确和有效的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因此,进一步加强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将为经济学研究和实践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