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改革理念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教师自身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修养:一、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种特殊教育手段。

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正所谓“师表,人之模范也”、“博学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是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

1.要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身为教师要首先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可以通过学习他们这些先进模范典型,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以师德榜样鞭策自己、评价自己,自觉遵守和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培训和管理内容之一,制定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内容和学时,考核合格计入相应学分,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篇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前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

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1.多样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

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2.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介绍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并探讨其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1.1 个体化教学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统一性和标准化,但这种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

个体化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个体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1.2 融合性知识传统课程划分明确,知识点孤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显得力不从心。

融合性知识强调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融合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3 基于实践的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环节。

基于实践的学习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参与真实情境中的活动、项目或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课程改革的策略2.1 学科整合传统教育模式中,各个学科独立设置,缺少交叉融合。

学科整合策略旨在打破传统边界,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语文教育中融入艺术、历史等元素,使语文教育更加丰富多样化;在数学教育中融入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内容,使数学教育更具实用性和现代性。

2.2 跨学科教学传统课程划分明确,缺少跨学科的交叉。

跨学科教学策略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探讨环境问题时,可以将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讨论和研究。

2.3 项目驱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孤立,缺乏实际应用。

项目驱动策略强调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来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

官方微信:【zjjsks】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

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一、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为选拔而教,为选拔而学,人的发展沦为选拔的副产品。

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贯穿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的改革的灵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21世纪的中国课程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下列课程理念:(一)教育民主。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这种课程既是平等的,又是高质量的。

(二)国际理解。

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必须追求“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三)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

(四)关爱自然。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五)个性发展。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

二、当前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近几年,全国、全省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教学形势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我们的教学改革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样一个背景进行的,而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党的十七大和2008年“两会”都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2007年下半年,烟台市教科院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理念,将2008年确立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年。

栖霞市教学研究室认真分析了我市中小学面临的现实情况,确立了建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基本理念为“让每一所学校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在成长”“人人得到必需的提高”。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
课程改革理念是把课程设计为一个丰富多样的体验,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模式,大胆开发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

策略是要完成课程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着重培养教师的课堂技能、创新技能、网络技能;其次要采取组织形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资源服务多元化的方式,个性化定制学习课程;再次要将“学生为主、注重教学质量”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实施课程学习状态可视化、智慧教学、课程学习管理等服务体系;最后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专业特性选择系统改革的对象和内容,落实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参与和拓展学习空间,构建以学校为核心,以非校教育为载体,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改革体系。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质量的提升为核心的,旨在建立一个学习者自主、教师指导、家庭关怀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实现课程学习的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系统性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一、改革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为原则,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课程改革要体现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

课程体系围绕学生能力的养成而构建,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

建立学工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内容(1)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对近三年毕业生中的530名学生在本行业的岗位进行了调查,分析毕业生任职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是汽车维修工,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

企业调查显示,现代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的工作:一是汽车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二是完成综合故障诊断和质量检验。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典型售后服务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主要工作人员是汽车维修工。

依据流程中的工作内容分析可得出所需的能力要求。

图2汽车售后服务工作流程图针对汽车维修工的工作内容,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共同分析出本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对于职业成长各阶段都必备的关键任务进行归纳,形成了66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总结归纳出职业群的三个阶段12项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图3为学习情境的设计。

基本要求 能力要求具有与客户沟通能力、问诊能力 具有故障车试车能力,汽车综合诊断能力工作流程专 业 能 力汽车操纵能力汽车维护能车间派工按照维修委托协议拟定填写维修工单,评价、定时,具有维修任务分配、沟通、协调能 根据委托书和服务顾问叙述故障情况,使用专用仪器,设备,工具,资料进行汽车检修,故障诊断、排除能力试车,性能恢复情况判断能力,沟质检合格后,将车辆清洁交给客进行电话回访,搜索、总结反馈信息,维护客户关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的能 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工作中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图3学习情境的设计表1汽车售后服务职业行动领域归纳为方便教学组织与实施,将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证、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顾客需求、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结合技术复合型工作特征,按照机电并行多技术融合、初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开发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新课程改革 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 新教育理念
33
•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 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 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 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 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 谛。 •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 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 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1
•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 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 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 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 • 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 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 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 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
31
•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 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 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 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 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 了教育的阻力。 •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 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 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 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 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34
•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 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 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 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 围。 •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 的解放。
4
•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 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 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 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 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欲扎实科学地做好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

以下十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每个课改工作者和广大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和细细体会的。

一、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定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我国的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浅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出现了“课上搞应试教育,课下搞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

正如李锐清副总理所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面化倾向的根本性措施,就是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几个基本理念被广泛提倡与应用,它们分别是个性化教育、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造。

一、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偏重于纸上谈兵,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考虑。

而在个性化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将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各个学科往往被独立教授,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形成有机的连接。

而跨学科学习则通过打破学科边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综合的认知结构。

跨学科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内,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社会实践则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四、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成绩的取得,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创新创造则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新创造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个性化教育、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造是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基本理念。

这些理念的应用能够推动教育的变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课程体系改革理念

课程体系改革理念

课程体系改革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们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日趋严格。

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成为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以“课程体系改革理念”为标题,讨论其改革的理念和方法。

首先,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新颖、科学、实用且具有竞争力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要积极探索各项教学改革措施,把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贯穿于课程的整个过程,操作化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要建立完善、灵活的课程联系体系,把专业性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实习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加真实地反映专业知识,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促进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科体系,将文与理结合,把学术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创新的需求。

其次,要积极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媒体技术,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对研究型课程的支持,提供科研条件和研究所需的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最后,要明确责任分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

一方面要加强教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必要的考核机制,确保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构建一套适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质量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要想实现课程体系改革,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同时重视老师的参与,严格考核措施,以教育实践的方式推进其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真正目的,实现学校教育的质量变革。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jīběn)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tànjiū),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zhī shi)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tā men)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tū chū)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值此,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人们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未接受过如此频繁的新课程培训,新课程理念被某些专家说得神乎其神,深不可测。

在某地一次针对30多所中学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收到的523份有效答卷中,能正确答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教师,仅有56位,正确率为10.7%。

这些教师都已经受过不止一次的县级以上新课程培训,足见新课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我认为,所谓的新课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新理论”。

它既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神秘莫测,也不像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难以实施。

不过,每位中小学教师还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并把它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否可以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一、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本文将从理念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简述。

二、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育模式以老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

而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

2.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指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3.跨学科融合传统课程设置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

而现代社会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

三、策略1.多元评价传统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

而多元评价则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包括考试成绩、作品展示、实践表现等。

2.项目制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以课程为中心,缺乏实际应用环境。

而项目制学习则是以实际项目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注重信息技术支持,利用网络、平板电脑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4.教育资源共享传统教育模式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

而现代教育则强调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结论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念和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综合素质教育、跨学科融合、个性化教育等理念,并采取多元评价、项目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教育资源共享等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一、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有三种:①以经济发展为本;②以社会发展为本;③以人的发展为本。

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基本趋势之一。

二、倡导全人教育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

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的近代教育基本特征是非人性化、划一化、规格化,其学校是一种“工厂型学校”。

新课程要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然要求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第二节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本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来阐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走向。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这意味着:(一)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共同活动、产生实际的教和学的行为时,“课程”的意义、“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

这个过程开始于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框架的设定,止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一、改革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为原则,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课程改革要体现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

课程体系围绕学生能力的养成而构建,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

建立学工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内容(1)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对近三年毕业生中的530名学生在本行业的岗位进行了调查,分析毕业生任职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是汽车维修工,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

图1 近三年毕业生所在岗位分布图企业调查显示,现代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的工作:一是汽车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二是完成综合故障诊断和质量检验。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典型售后服务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主要工作人员是汽车维修工。

依据流程中的工作内容分析可得出所需的能力要求。

图2 汽车售后服务工作流程图针对汽车维修工的工作内容,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共同分析出本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对于职业成长各阶段都必备的关键任务进行归纳,形成了66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总结归纳出职业群的三个阶段12项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图3为学习情境的设计。

为方便教学组织与实施,将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证、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顾客需求、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结合技术复合型工作特征,按照机电并行多技术融合、初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开发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需要,增设公共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构建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体系改革理念
随着教育技术与国家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不断提高,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受到赞誉的行动,这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教育,而且也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求学者们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求学者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通过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全面发展起来。

课程体系改革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个性、学习状况和能力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课程体系变得更加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以加强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课程体系改革中,有许多方面值得重视。

首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学校计划、设计、分配课程资源,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合理权衡基础教育和拔尖型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投入,加强课程设置、资源开发、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教育的开发,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研究课程等,以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应健全改革评价体系,重视课程改革成果,加强教学管理指导,确保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际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实现教育真正的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对求学
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要使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际的成效,必须在改革规划、改革实施、改革评价、改革评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