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优秀7篇)
2023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篇)
2023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篇)2023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打算〔精选6篇〕2023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打算篇1一、本学期的主要任务1. 完本钱期教本和读本的教学任务;2. 加强基础练习,落实单元训练,努力提高同学考试成果;3. 加强备课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促进青年老师的培育;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1.结合《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我校语文组的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阅历,连续发觉新问题,探究新教法,把课堂的讨论性阅读推向深化,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三教学工作(一)必修课1.教本(1) 必修课教本的处理,根据合理有利的原则、单元组织的原则、集体备课的原则、改革创新的原则,按时完成。
(2) 教学内容的组织:A.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单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六单元。
每个单元都支配中心发言人;每个中心发言人都承当一堂"转转课'。
B.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同学把握相关学问要点,并引导同学仿照和创作。
单元内部的各篇文章可以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从而深化对文章和单元要点的把握。
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之后,组织并指导同学完成单元小结。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有打算地引导同学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自奋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讨论性学习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课文理解;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舞同学互相切磋,互相商量。
(3) 教材的备课我们坚持每周星期四集体备课。
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要具体解说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提出教材处理看法。
要全备课组在听取这些看法后要各抒己见,细致商量,最终达成共识。
2.读本依据教本与读本相结合的原则,做如下支配:(1)课本、读本连接。
教本(单元) 读本(课文番号)第一单元 18(小说)其次单元 920(杂文)第三单元 2131(说明文)第四单元 3244(文艺论文和文化杂论)第五单元 4555(古文1)第六单元 5665(古文2)名著与文化素养:6668;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6979(2)读本纳入备课方案。
新教材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新教材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
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教材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材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寒假转眼已过,新的学期又拉开了序幕,本学期我依然任高一(7)(8)班语文教师,同学们进入高中已经一学期,虽然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有了很大进步。
以更好地进行下学期的工作,特作工作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高一(7)(8)班是两个普通班,同学们踏入高中已经一个学期,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进步,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漏洞较多,阅读、作文能力和鉴赏能力尚待提高,作文思路偏窄、语言平淡。
二、教学设想1、立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
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2、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
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3、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活起来要摆脱以前枯燥的教学模式,放弃满堂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快乐学习,所以我在分层教学的同时,引入了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自由你、平等的课堂氛围、试图让学生在竞争与快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022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2022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2022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新学期又如约而至。
学校又有了新的面貌,也迎来了新一批怀揣梦想的孩子。
这一学期我教一年四班的语文课,高一级上学期,是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适应高中教学的关键时期。
学生能否掌握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本学期的教学至关重要。
现作简单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不断克服语文教学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观念、旧方法、旧体系的影响,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工作、生活和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发展、人格健全打好基础,要为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打好基础。
抓住更换大纲、教材的契机,实施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摆脱流传已久的“以讲读为中心”的老习惯,探求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创新学习”的新途径。
二、教学要求1.现代文阅读:(1)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的妙处,培养语感。
努力提高学生文化的品位。
(2)放弃文体教学的旧路,探求切实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新路。
本册书四个单元应各有其阅读能力训练重点,要和第一册中已经形成的阅读技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
单元教学中的能力训练不能单打一,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教材中关于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在这个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
2.文言文阅读:(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2)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红烛篇一我曾经,是那么讨厌蜡烛。
一坨油腻的蜡,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比一夜黑(煤油灯)更气人!煤油灯起码还有个罩,它连罩都没有。
一次点烛写诗,烧焦了头发都不知道,于是顶着一团焦发过了两三周。
还有一次在寒假里,我准备做一条长引线,接到鞭炮上,这样我就能在屋里点燃屋外树上的那串鞭炮。
引线的做法较为简单,用冰冷的刀子削下火柴的头,再粘到带蜡的棉线上。
我从吃了早饭开始忙活到九点多,就要大功告成之时,棉线上的火柴头不小心碰到了烛焰上,易燃的火柴头哪里受得了如此炙热?瞬间,两个小时的努力化为缥缈烟,变淡,散开了啊哦!我的引线!气得我抓起蜡烛扔了。
以后,我不再将蜡烛点燃。
可是,一次停电,让我改变了对蜡烛的看法。
在老家的一天夜里,当我照例打开电灯,享受它的光明之时,灯却闪了几下,灭了!坏了,停电了!百年不遇的停电让我赶上了!我心爱的书籍没法看了,上网查资料也成了泡影!屋里顿时黯淡无光,屋外也是一片漆黑,我顿时急得在家里团团转。
家里仅存的两盏油灯,一盏在厨房,一盏被奶奶拿着去了兔舍。
我没辙,想起来了,对!还有蜡烛,权当应急了。
赶紧摸索着从书桌上拿起一支红烛,放在烛台上,用火柴点燃,屋内瞬间亮了起来。
这个蜡烛是我闲来无事时亲手制作的,收集十几个残烛头,合成此大烛。
它较粗,比我手掌长一点儿,略方,每个面都刻有萬古長存四个字,这些字都是我用牙签一笔一笔刻上的。
看着这盏红烛慢慢变短,最后,四面的萬古長存也终究不见了。
我恍然,当初只被我当做一个摆件的蜡烛,今天夜里却焕发了光芒,这是它生命的光!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赞颂的烛光!它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到燃尽了,也就终结了;它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辉煌,即使短暂,也要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红烛,才有了今天的发达昌盛,才有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
后来,我把它的残体小心地从烛台上剥下来,当成了标本,封为一级重器。
高一语文教案下册:文学欣赏与创新思维
高一语文教案下册:文学欣赏与创新思维语文是每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开阔思路,提升品位,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
高一语文教案下册,注重文学欣赏与创新思维,着力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里,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高一语文教案下册的特点和优势。
一、注重文学欣赏,提升审美素养高一语文教案下册,注重文学欣赏,涵盖了文学史、文学家、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审美素养。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文学既是艺术的表现,更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通过深入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感悟,感受到他们的诗歌构思、意境表现和艺术美感。
而在现代文学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还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底蕴。
二、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高一语文教案下册,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创新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文学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表达,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内涵。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想象,把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
此外,高一语文教案下册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勇于尝试。
例如,在写作中,教师不仅提供写作素材和模板,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选择写作主题和写作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强化实践操作,提高综合素质高一语文教案下册,强调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文学欣赏的同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理清作品的结构和情节,掌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集合阅读、思考和创造等能力,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情感抒发和思想表达。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还能够培养沟通合作、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等多个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部编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通用7篇)
部编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通用7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部编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通用7篇)》,您浏览的《部编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通用7篇)》正文如下:部编教材高一语文教学计划篇1一、总体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我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构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经过对语文知识、本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经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领悟根据自我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经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构成自我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梦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职责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我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我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块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将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本计划力求在巩固上学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普遍存在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写作表达能力欠缺、古诗文学习难度较大等问题。
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语文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o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o能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理解其内容和思想感情,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o能够掌握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和写作技巧,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o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o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探究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o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o掌握有效的口语交际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o能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o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o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
2024年高一下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设计
2024年高一下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包括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技巧等。
2.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课本内容1. 现代文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
2. 文言文阅读:选择经典文言文进行学习。
3. 写作训练: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
2.2 拓展内容1. 文学作品鉴赏:介绍中外著名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文化素养:介绍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成语、典故等。
3. 时事评论: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语文知识和文学鉴赏技巧。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3. 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五、教学计划1. 第1-4周:现代文阅读- 小说:《骆驼祥子》、《围城》等- 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诗歌:《沁园春·雪》、《登高》等2. 第5-8周:文言文阅读- 《论语》、《孟子》等经典文言文3. 第9-12周:写作训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4. 第13-16周:文学作品鉴赏- 中外著名小说、诗歌、戏剧等5. 第17-20周: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成语、典故等6. 第21-24周:时事评论- 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语文知识词典等3. 网络资源:相关新闻、文章、视频等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荷花淀》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荷花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形象的塑造。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欣赏小说、感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荷花淀》课文及教学参考书。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荷花淀》的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提问:“荷花淀”在小说中具有什么象征意义?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情节。
2.教师提问:请简要复述小说的情节。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a.请学生分别描述水生、水生嫂等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析小说的情节设置:a.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的波澜起伏,以及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5.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a.请学生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深入探讨1.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a.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b.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
2.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a.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荷花淀》的读后感。
2.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关于水生嫂的人物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探讨,使学生对《荷花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分享的学习心得还不够充分,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教学建议本文的结构特点《记念》的结构严谨完整。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记叙的不是一件事或一个场面,而是包含着许多零碎的事情。
材料上的这样的特点,给组织结构带来一定的难处。
要有恰当的线索,自然而又妥帖地把这些人物和零碎的材料贯串起来,并且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样,结构才能浑然一体。
鲁迅写的是悼念文章,文章的体裁,决定了《记念》不追求全面记录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也决定了《记念》除表现人物的思想言行之外,还要突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因此,鲁迅把他和这五位青年作家的关系(交往、接触)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鲁迅对这些青年作家了解的深浅,对他们材料掌握的详略,决定了文章的线索;反过来,文章的线索确定后,便成为安排人物和材料主次的依据。
柔石与鲁迅关系最密切,他们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一起战斗过,了解最深,他在文章中占最大的篇幅,第四节高潮部分,也是在对他的描述上展开的。
鲁迅与白莽有过一些接触,描写分量次之。
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一段,或一笔交代。
有些对于这些作家的生平说来是重要的事件,由于鲁迅没有亲身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下降为次要材料或加以舍弃。
相反,有些看来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小事”,由于能很好地表现青年作家的思想面貌,并能突出地表达鲁迅的感情,而上升为主要的东西。
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柔石等人的思想事迹不被许多人所了解,因此,鲁迅想尽办法,从回忆中搜寻有关他们声音笑貌的一点一滴,加以表现,这正体现了鲁迅对牺牲了的革命青年的感情。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精选7篇)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精选7篇)高一语文教学计划1一、情况分析:1、教材教学:高一下学期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个学期,从教材上来看,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
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夯实“双基”,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三、工作重点: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5、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具体措施:1、以模块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模块”,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块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024年高一语文教学计划(7篇)
2024年高一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一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比与冲突;2.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3. 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4. 古代文学名篇的阅读与鉴赏;5.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6. 新媒体与传统文学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观看影视资料与音频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2. 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4. 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5.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学期:1.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比与冲突(2周)- 孔子与现代教育观的对比;- 《红楼梦》与现代女性观的对比;- 《西游记》与现代英雄观的对比等;2.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4周)- 阅读与分析古代文学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阅读和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 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3周)- 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达的技巧;- 阅读优秀的文章,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4. 古代文学名篇的阅读与鉴赏(3周)- 阅读《红楼梦》的精选章节,学习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 阅读古代诗词,品味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5.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3周)- 阅读现代散文和小说的优秀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风格特点;-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情感;- 表达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个人观点和评价。
【全国百强校】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必修四 第7课 声声慢
《声声慢》教学设计宁波效实中学刘佳妮【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通过作品了解其前后期词作风格。
2.感受作品意境,通过赏鉴意象来品味词句中所蕴含的悲怀愁绪。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接触过词,对”词“这一文学样式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学生对李清照并不陌生,通过预习和课文注解便能了解到她的一生可根据南渡分为两个阶段。
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同词人之愁终究是隔了一道,难以全面把握词中愁的内涵,需要教师引领,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我校学生程度较好,对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乐于赏读,但又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缺少系统性。
本堂课将以意象赏读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倘佯于诗词艺术的花圃中。
【重点难点】1.分析愁的内涵2.鉴赏词中意象,体味词人心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PPT出示济南趵突泉边李清照纪念堂对联,请学生根据对联,推断下说的是谁?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补充说明:《金石录》: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两人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研究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
金石:金指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物,石指石制器物等,这些东西上头多有文字记事,所以把这类历史资料叫做金石。
漱玉集:李清照的词集。
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
泉流漱石,声若击玉。
二、词人简介(一)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1)出生于书香门第,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著有《易安集》、《漱玉集》。
(二)易安词风1.PPT出示两个时间点1127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1129年赵明诚卒。
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11月,李清照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易安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前期多描写自然风光,离别相思,闺中儿女之情。
词风清新俊逸。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1一、使用教材: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学情分析: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
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很迷茫。
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
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
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
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下学期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下学期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正义等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正义等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工具书或互相讨论。
3.课堂讲解(1)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荆轲、秦王、易水歌、图穷匕见”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及其意义。
(2)讨论荆轲刺杀秦王成功与否,分析原因。
5.拓展延伸(1)介绍《史记》中的其他刺客故事,如《聂政刺韩傀》、《专诸刺王僚》等。
(2)组织学生观看《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强调忠诚、勇敢、正义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读后感。
3.收集其他刺客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讨论拓展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重点字词,领悟了荆轲的品质。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荆轲刺秦王》,这是一篇描绘古代刺客传奇故事的课文。
请大家先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些什么?生1:荆轲是燕国人,他刺杀秦王是为了报答燕国的恩情。
高一下学期语文电子版教案5篇
高一下学期语文电子版教案5篇高一下学期语文电子版教案1《荷花淀》教学目标:1.理解、学习抗战军民深明大义、舍家卫国、乐观乐观的民族精神。
2.学习、赏析名家通过传神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人物形象难点:人物对话的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肯定看过不少描写战斗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写战斗场面的成语。
如:枪林弹雨、硝烟布满、刀光剑影。
能再说几个吗?能残酷点的。
如: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等。
“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布满血腥味的战斗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而今日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荷花淀》,也是描写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
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有没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斗场面?2、那么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还有人物对话。
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很明显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的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
3、中国文学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写都极为精彩,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三国演义》。
《红楼梦》。
好像还有《水浒》。
孙犁先生格外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观察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
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
孙犁的《荷花淀》吸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实,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超群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4、:小说的人物对话部分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_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二、分析小说传神的对话描写:|A、分析小说“_话别”中三处对话描写:师:小说写到由于白洋淀抗日形势的变化,小苇庄游击组长水生和同村的几名年轻人参与了地区队,明天就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选水生回家和家人说一说,尽管水生嫂还是个开明的人,但水生还是担忧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设法地查找着的开口时机,但细心、温存的女人还是觉察到水生今日的反常,经过一再追问,水生最终小声说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段格外精彩的_对话。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五篇【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五篇》,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知道和掌控。
教学进程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庞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众所周知,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秘密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控重点知识:1.《诗经》反应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依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首创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说明)。
下面重点说明“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慨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动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4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4篇(一)教材分析:《高一语文下册》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教材,是学生在高一下学期使用的教材之一。
其中,有一篇古文《氓》,也是其中的一篇课文。
《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民歌,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的现象,展示了人民群众对于贫苦、困难的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了解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理解《氓》的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并正确把握。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主题、人物形象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贫富差距、社会问题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文话题。
2.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分析课文,共同探究《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进行讨论。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合作研究成果,教师对《氓》的人物形象、主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正确把握课文。
4. 学生自主作答: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作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订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1. 《高一语文下册》教材2. 视频、图片等素材3. 学生讨论小组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作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研究,提前准备好教案,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4篇(二)教案:《离骚》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背景;2.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诗歌鉴赏技巧。
高中语文最新-高一语文下学期复习教案 精品
生了儿子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
胖了被鲁四老爷鄙绝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而死
4、尝试: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或做作业)
2、关于“祝福”
“祝福”是当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
4、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毫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解说:人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命运也应属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对“鲁镇”环境的分析将有助于对主人公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的探求。)
六、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五、分析祥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1、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优秀7篇)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
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
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
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
《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
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篇2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首先需要掌握*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的语言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