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第五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二节 二力平衡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

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 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图3

图4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49页练习3-5。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单摆、滚摆、弹弓、石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动画。

教师:游乐场中惊险刺激的过山车,能让你尖叫,但你是否想过在你尖叫的背后,它是怎样运行起来的呢? 过山车在高台上只有重力势能,但是到了轨道的底端却有了动能,而重力势能变小了,可见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

(二)进行新课

1.机械能及其转化:

(1)教师介绍机械能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让学生观察时注意现象:

①滚摆下降时,高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

②滚摆上升时,高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

分析现象:

老师根据所展示的实验,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重力势能是越来越少的,动能越来越多了,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势能向动能转化。学生自己分析出上升时能量的转化。

(3)单摆实验。

根据单摆的实验,学生总结能量的转化过程。

结合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弹弓把石块弹出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学生列举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

(5)机械能守恒。

教师指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古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现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3.人造卫星:

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人造卫星在环绕地球运转时的能量转化。重点解释势能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地球的远近。在近地点,势能小,则动能大,也就是运行速度大。在远地点,势能大,动能就小,也就是运行速度小。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教学板书】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

2.机械能的转化:

(1)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单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1.3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物体,在t 时间内,运动了S 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t

S

v

(时间t 用表示,路程用S 表示,速度v 用表示)。

(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 )和时间单位(s )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 (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

(3)匀速直线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 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 ),横坐标表示时间(t ),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 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 ),横坐标表示时间(t ),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知识点精析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2.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t

S

v

(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也是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在涉及到机械运动的中考题中,有关速度、平均速度的考题出现得更多,所以理解、会应用速度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有关计算,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以简单计算题形式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所占分值一般在2-3分之间。

运动的快慢主要知识点有:速度、平均速度和运动图像。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熟悉速度公式,各物理量的所表示的含义、单位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一定要和物体运动的路程或时间相对应,计算平均速度也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个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运动图像:运动图像有路程图像和速度图像两类,分别表示的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动图像在中考题中出现的概率很大,也是考查考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类型的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所以,学会读懂运动图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中切不可忽视。

4.中考题型分析

运动的快慢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2分~3分之间。选择题考

考点概览

查学生对运动快慢(速度)的理解,有的需要进行监督计算;填空题以计算为主。在解答此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并要注意速度单位的统一。

5.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

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

常考热点平均速度简单计算、分析物体运动情况,常见题型是选择题运动图像通过运动图像进行计算和分析,常见题型是选择题

一般考点速度单位换算出现概率较小,主要考查对运动速度及单位的理解

冷门考点速度的估测常出现在估测题中,和其他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在一起

★考点一:速度与运动图像

◆典例一:(中考•雅安)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运动的s-t图象,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作匀速直线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当时间t=s时,两车相距8m。

【解析】(1)学会由图像分析物体运动情况是一项基本要求。此题中,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也就是物体路程随时间变化规律;从图像可以看出,甲物体在4s内的路程是24m,一物体在4s内的路程是16m,故甲比乙运动快,甲物体的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这样两物体之间就会发生位置变化。(2)由图可知,在物体运动时间为4s时,它们相距8m。

【答案】运动、4。

【考点】运动相对性、运动图像分析。

◆典例二:(中考•青岛)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典例精析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物体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在S-t 图像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路程随时间逐渐增加的直线;在v-t 图像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从以上给出的四种图像看,正确的是C 。 【答案】C 。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图像。 ★考点二:平均速度

◆典例一:(中考•咸宁)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5s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

B .整个20s 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

C .物体在20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物体在0~5s 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 内的速度大

【解析】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可知:

A :物体运动15s 对应的路程是30m ,所以15s 通过的路程是30m ,故A 正确。

B 、

C 、

D :前5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0m ,则速度为:s m t

m t S V /4520===,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5s 至10s 内物体静止;而10至20s 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s m s

m

m t S V /2102040=-==

所以在20s 的过程中物体做的变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s m s

m

t S V /22040==

=,故B 正确。 物体在0~5s 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 内的速度大,故D 正确。 【答案】C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

◆典例二:(中考•黄石)湖北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5月17至27日在秀美山水宜居名城-湖北

黄石成功举行。在百米赛跑比赛中,黄石籍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 )。

A .2.5 m/s

B .3.3 m/s

C .7.0 m/s

D .11.1m/s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 ,估算中学生运动会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中百米纪录略小于10s ,即运动速度略大于10m/s ;中学生百米所用时间要超过10s ,即运动速度要小于10m/s ,不可能达到11.1m/s ;而2.5m/s 和3.3m/s 太慢,7m/s 符合题意。

【答案】C 。

【考点】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一、选择题

1.(中考•宜昌)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合理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为1.6m ;

B .中学生百米跑平出速度为7.1m/s ;

C .人体的体积为0.5m 3;

D .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

【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A :学校课桌的高度为80cm ,故A 不符合实际情况。

B :中学生百米跑的速度约为7m/s ,故B 符合实际情况。

C :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 人的体积为33

305.0/100.150m m kg kg m

V =⨯==ρ,故C 不符合实际情况。 D :人的正常体温为37℃,温暖舒适的气温为25℃,故D 不符合实际。

【答案】B 。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

2.(中考•百色)运动会男子100m 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m 、80m 、100m 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C.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机械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对选项A,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选项A三名运动员全程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选项A不正确。

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小,物体运动越快;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故三名运动员通过的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运动越快,即v=s/t得:表中可知:周伟用时最少,平均速度最大,选项B不正确。

对选项C,根据v=s/t得: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v刘=s/t刘=60m/(8.3-2.4)s=60m/5.9s≈10.17m/s,v周=s/t周=60m/(8.4-2.5)s=60m/5.9s≈10.17m/s,选项C正确。

对选项D,根据v=s/t得: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相等;所以选项D不正确。

【答案】C。

【考点】速度计算。

3.(中考•来宾)(多选题)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解析】(1)根据图象读出时间;(2)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3)读出AC之间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根据v=s/t求出平均速度;(4)读出小球在BC段和AB段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

出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A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 ,故A 错误。

C :由图可知,AC 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

s m s

m V /11.05.0055.0==,故C 错误。 D :由图可知,小球在

BC 段的时间为s s t BC 2.01.02=⨯=,路程m cm cm cm S BC 03.000.350.250.5==-=,小球在AB 段的时间tAB=3×0.1s=0.3s ,路程SAB=2.50cm=0.025m ,所以s m s m t BC V BC BC /15.02.003.0===;s m s

m t AB V AB AB /083.03.0025.0===;计算可知,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故D 正确。

【答案】B 、D 。

【考点】速度及其计算。

4.(中考•济宁)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 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

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

C .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相等;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6s 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2)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

A :由s-t 图象可知,当t=6s 时,路程s=15m ,即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故A 正确。

B :由s-t 图象可知,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故B 正确。

C :物体在前2s 内运动的路程为5m ,后2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t

S V =可知,则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 不正确。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s m s

m t S V /5.2615===,故D 正确。 【答案】C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5.(中考•玉林)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 ﹣t 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 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 .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 .甲、乙两车都以10m/s 匀速运动;

D .甲、乙两车经过5s 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解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A :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s m s

m t S V /2510===

甲甲,乙车的速度v 乙=2m/s ,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 错误。

B :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 ,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 错误。

C :小车甲运动的s-t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小车乙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 匀速运动;故C 错误。

D :甲、乙都以2m/s 匀速运动,经过5s 通过的路程s=vt=2m/s ×5s=10m ;故D 正确。

【答案】D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6.(中考•眉山)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 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 .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 .经过4s ,甲乙相距8m

【解析】(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t 图象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关系;(3)

由图象可知两小车在4s 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A :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 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

B :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 正确。

C 、

D :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 时间甲车路程为s 甲=4m ,乙车路程为s 乙=12m ,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s 甲﹣s 乙=12m ﹣4m=8m 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 错误,D 正确。

【答案】C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7.(中考•海南)海口“双创”以来,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小谦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谦是 的,他以5m/s 的速度,匀速直线骑行500m 的时间是 s 。

【解析】(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2)知道小谦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路程,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骑车时间。 小谦同学骑自行车行驶过程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明同学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由t S V =

得,小谦同学骑自行车匀速行驶时间s s m m V S t 100/5500===

。 【答案】静止、100。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8.(中考•广元)小兵全家利用国庆节假期自驾游,汽车行驶过程中因转弯而导致身体倾斜,小兵向父母解释,这是由于 原因造成的。在高速路上,小兵看见一个路牌如图甲所示,小兵从路牌处开始观察到汽车速度计指针一直指在图乙所示位置,则小兵经过 分钟到达广元。

【解析】(1)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首先要对标志牌的意义进行了解,标志牌处到广元的距离是60km ;然后读出速度表根据t

S V =变形进行计算即可。 解:汽车行驶过程中身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转弯时汽车

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导致身

体倾斜;标志牌的含义是:60km :标志牌处到广元的距离是60km ,从速度计中可以知道汽车的速度为90km/h ;由t

S V =得:

汽车从标志牌处到达广元需要的时间:min 432/9060====h h km km V S t 。 【答案】惯性、40。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9.(中考•营口)一架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500m/s ,合 km/h 。军演地点距军用机场的距离为3600km ,则战斗机从机场起飞到达军演地点至少需要 h 。战斗机飞行过程中需要加油机适时加油,那么,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 的。

【解析】(1)1m/s=3.6km/h ,据此完成单位换算;(2)已知速度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

(3)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v=500m/s=500×3.6km/h=1800km/h ;根据t S V =

可得,战斗机从机场起飞到达军演地点至少需要的时间:h h

km km V S t 2/18003600===; 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

【答案】1800、2、静止。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三、计算题

10.(中考•德阳)小明家离学校2km ,他以5km/h 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10km/h 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去追小明;求:

(1)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

(2)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记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教科书忘记带上并立即掉头返回,问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少千米(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1)小明父亲追上小明所走的路程等于小明走的路程,由速度公式t

S V =可得;(2)出发5min ,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明 经过的路程,再利用相对速度求出时间,用总路程减去小明父亲的路程就是相遇时离学校的路程。

【答案】解:(1)由t

S V =可得,小明行驶的路程,s1=v1(t0+t )-①, 小明父亲行驶的路程等于小明行驶的路程,s 2=s 1=v 2t-②,

由①②可得,v 1(t 0+t ),=v 2t ,5km/h ×(5×h+t )=10km/ht ,

解得:min 5121

==h t 。

(2)由t S

V =可得,出发5min 小明通过的路程,km h h km t V s 125

601

5/501=⨯⨯==;

小明和他父亲相向而行时的速度:v=v 1+v 2=5km/h+10km/h=15km/h ; 由t S V =可得,小明和他父亲相向而行时相遇的时间:h

h km km V S t 361/15125

==='; 小明父亲通过的路程:km km h h km t V S 28.0185

361

/1022==⨯='=';

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距离:s ″=s 总﹣s 2′=2km ﹣0.28km=1.72km 。

答:(1)小明父亲经5min 能追上小明;(2)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1.72km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