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节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

1917年迁京。

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口号: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1917年初,《新青年》又高张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大旗。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作为一种工具已丧失活力,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面貌的文学革新运动便逐步开展起来。

先驱们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批判旧文学:1)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

(2)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有许多属于"非人的文学"。

第二节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文学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要巩固和发展其成果还必须与各种复古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新文学阵营内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并发生着分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一、幻想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边缘地位 • (一)中国文化的早熟性质,趋向实际和
理性。
(二)对道德功利的强调
• 二、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地位和古代儿童文 学
• (一)童年的消逝 • (二)古代民间儿童读物
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儿童文学运动 • 一、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 (一)理论的先行 • 1、文字改革: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 2、“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说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的现代化
• 一、现代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一)八十年代以前评论界对“现代文学”
的界定
• (二)八十年代以来的观点: 文学的整体性
• 二、现代文学的整体特点:
• (一)概况
• (二)特点: 启蒙、“为人生而艺术”、 “传播”新思想
第九章 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

第一节 左翼小说的创作
• 一、三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二十年代小说 人生写实派 (文研会为主) 主观抒情派 (创造社为主)
三十年代小说 左翼文学(上海)
京派文学(北京) 海派文学(上海)
• 二、左翼小说 • (一)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 • (二)丁玲
• (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 家群”作家(流亡作家群)
第一节 老舍的创作以及老北京文化 • 一、老舍的创作经历
• 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 • (一)“京味小说” • (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
第二节 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
• 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 • (一)老舍的思考 • (二)对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热爱与批判
• 二、老舍对现代北京的复杂心情 • (一)“挽歌情调” • (二)对现代北京人的刻画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笔记(4)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笔记(4)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笔记(4)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1、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外表浪漫本色写实。

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借异域写故土,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中常表露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

2、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思想复杂性表示在他作品中的爱国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宗教宿命倾向的矛盾;人物性格复杂性,如《缀网劳蛛》中尚洁,《商人妇》中的惜官,在逆境中,她们既有沉稳坚毅积极乐不雅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

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有三要素:1、异域色彩。

故事背景多为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南国的自然、人文,风俗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

2、宗教氛围。

既描写了许多宗教习俗和活动,更着重描写了具有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出世精神。

3、爱情线索。

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婚姻的线索。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鱼的鳃》。

1、《春桃》刻画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春桃,在命运恶浪的捉弄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

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两个男人,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本身勇敢的选择,在“我是我本身的”的信念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本身的意志支配本身的命运,表示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

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显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

2、《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dang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

《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不雅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不雅写实。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1、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现代文学第四章课程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第四章课程教案
十年留日(1914—1924)诗人身份:1913—1923年,留学日本。1916年夏在东京与佐藤富子(安娜)恋爱,同年12月同居;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在日本成立创造社,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为新诗开了一代新风;1924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表《革命与文学》,抛弃早期思想,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我说郭沫若,你可以不必害羞你思想的矛盾,诗人本来是有两重人格的。况且这过去的感情的痕迹,把他们再现出来,也未始不可以做一个纪念。”(郁达夫《<瓶>附记》)
3.政治抒情诗:
《前茅》:取名"前茅"——革命时代的前茅(《序诗》)。大多为1921—1924年作品,1928年出版,诗风转变之作。集中反映了诗人世界观和阶级立场转变的过程:泛神论——阶级论: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A:破坏与创造精神
《匪徒颂》更是直接歌颂反抗叛逆精神的典型诗著。《凤凰涅磐》借用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故事,象征了旧世界的死亡和新世界的诞生,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在《女神之再生》中,诗人借古代传说中颛顼与共工争帝和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谴责了当时中国的军阀混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申诉了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的否定和对新社会的追求。《棠棣之花》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通过聂政与姐姐聂莹姐弟二人在母亲墓前诀别时的歌唱和对话,揭露了当时军阀混战、苍生涂炭黑暗现实,揭示了“均贫富,茹强权”的社会理想,歌颂了聂政姐弟“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
从时间上来看,郭沫若并不是最早写新诗的人,在他之前就有胡适等人尝试新诗写作,但这些初期诗人的诗作大都是些带有旧诗词痕迹的“放脚体”新诗,内容肤浅,意境平淡,形式简陋,语言单薄,缺乏与伟大时代相适应的宏大气魄,不足以成为代表时代的声音。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返 回
2、写作意图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 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 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
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 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 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 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返 回
(二)电影赏析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 厂摄制的《阿Q正传》在用电 影语言体现原著思想内涵方 面,作了较成功的尝试。
四、近年来从人类学内涵角度的解析:
阿Q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 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1、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 2、无家可归的惶惑 3、面对死亡的恐惧
强调“精神胜利法”与“人的困境” 间的矛盾与关联。
返 回
平时作业
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 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 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独语体”的散文: “独语”是对《野草》风 格与写作姿态的概括。主 要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 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 括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 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 理的思考。
《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 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
回目录
思考与练习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 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分析《阿Q 正传》的艺术成就。
目 录
阿 Q
(一)写作背景及意图
正 (二)电影赏析传
(三)内容分析
(四)阿Q形象及意义
鲁 (五)艺术成就 迅
链接
(一)写作背景及意图 1、写作背景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 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 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 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 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 写作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六章闪耀于五四时代的星辰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六章闪耀于五四时代的星辰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六章闪耀于五四时代的星辰第六章闪耀于文化战国时代的星辰第一节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闻一多,原名闻家骅,1923第一部诗集《红烛》,多为自由体诗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1928,第二部诗集《死水》,转向格律体,诗风颇具新古典主义色彩。

昵称“新月的理论家”。

诗歌特征:《红烛》《死水》:大多秉持严谨凝练的诗风,“体情之制”。

《红烛》多写留美期间游子对家人的眷恋以及对故土的恋怀。

《死水》大多表现诗人悲愤的沉郁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但并没有完全陷入沉郁,而是在压抑中坚守抗争精神,赋予其爱国诗篇以悲壮的艺术魅力,而爱国主义的真情倾露,又成为其诗情的主要特色。

意象的选择和处理:华贵而新奇的意象;在意象的运用与组合上,他力求短小而恰切,同他的诗歌语言一样精炼。

三美理论:完美体现于代表作《死水》。

以及《口供》《夜歌》《一个观念》徐志摩:四部诗集,1927分界,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主调:忧郁和抒情的浪漫主义;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情感更为低沉阴郁。

比闻一多更像一位纯诗人,擅长凭借灵性将柔美流丽的情绪洒脱表达。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

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歌颂贯穿他的创作历程。

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抒唱爱情是诗人心灵律动的具体表现,爱的观念成为其人生的原动力。

诗歌语言多是轻烟般的飘逸,带有温柔缠绵的诗化情感。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将其发挥到极致,也集中体现了徐一贯追求的意境美。

徐志摩还注重音乐性的建设,讲究艺术形式的实验,他的新格律诗排列各异,长短不一,还才用过对话体、独白体、戏剧性情景,同时借鉴西方诗歌的用韵特点综合尝试,平衡了新月派过于追求格律的整饬与严谨的形式化倾向。

李金发:1923年,诗集《微雨》,4月《食客与凶年》,10月,《为幸福而歌》。

诗歌主题:大都围绕生与死的忧伤,在现实与梦幻的迷离间弹拨生命的哀弦,表达精神的孤独与绝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影响1.2 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的兴起1.3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1.4 曹禺与现代戏剧的崛起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2.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2.2 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2.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红色经典”2.4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演变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1999)3.1 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新局面3.2 汪曾祺与短篇小说的复兴3.3 现代诗歌的多元发展3.4 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第四章:21世纪初的文学趋势(2000-2010)4.1 21世纪初的文学特点4.2 城市题材小说的兴起4.3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阅读4.4 文学理论的探讨与批评第五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5.1 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选读5.2 茅盾《子夜》的长篇小说选读5.3 郭沫若《女神》的诗歌选读5.4 老舍《茶馆》的戏剧选读第六章:当代小说的新趋势(2011-2024)6.1 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6.2 毕飞宇与《推拿》的阅读与分析6.3 当代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6.4 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第七章: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7.1 当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创新7.2 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7.3 当代诗歌中的女性视角与声音7.4 网络诗歌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第八章:当代散文的繁荣与多样化8.1 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与趋势8.2 张抗抗与当代女性散文的创作8.3 当代散文中的自然与环境书写8.4 当代散文中的记忆与叙事第九章: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9.1 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9.2 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探索9.3 当代文学奖项与评价体系9.4 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研究10.1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10.2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10.3 现当代文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10.4 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的兴起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曹禺与现代戏剧的崛起重点环节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红色经典”重点环节3: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1999)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新局面汪曾祺与短篇小说的复兴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重点环节4:21世纪初的文学趋势(2000-2010)21世纪初的文学特点城市题材小说的兴起网络文学与数字化阅读重点环节5: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选读茅盾《子夜》的长篇小说选读郭沫若《女神》的诗歌选读老舍《茶馆》的戏剧选读重点环节6:当代小说的新趋势(2011-2024)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毕飞宇与《推拿》的阅读与分析当代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重点环节7: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当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当代诗歌中的女性视角与声音网络诗歌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重点环节8:当代散文的繁荣与多样化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与趋势张抗抗与当代女性散文的创作当代散文中的自然与环境书写当代散文中的记忆与叙事重点环节9: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探索当代文学奖项与评价体系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重点环节10:综合实践与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覆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

(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

(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十七年文学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

(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识记:(1)“文革”期间的文学,有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二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

(2)公开发表的小说的代表作。

(3)《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三)新时期的文学识记:(1)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文学。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6章 鲁迅(上)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6章 鲁迅(上)



二、《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实现了小说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现代汉语小说成熟的 标志。 第一,题材的变革。在晚近白话小说由传统的追求情节、讲求传奇、极少凡人 的写法转向描写普通平凡人的过程中,《呐喊》、《彷徨》把这一转向深刻化、

经典化,深入展示现实社会的常事常人。题材平凡,但发掘很深,能让读者重

2.完成“立人”思想的建构 不再以“角逐列国是务”为目标指向,而是从根本上调整了立人与强国 的主从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度的思想基点,从而与 梁启超的“新民说”划清了界限, “立人”思想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 本质意义。

其“立人”构想的两个层面:一是指向精神的,意味着观念层面上自由 的获得和精神的提升运动,解决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的问题; 二是指向生存环境的,意味着社会生活层面上自由的获得和生存环境的 改良,解决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体系的问题。为实现前者,必须通 过价值重估和批判国民性,揭示国民的灵魂以引起警醒,从而祛除国民 身上的奴隶性和各种因袭的精神枷锁,产生人的觉悟和做人的追求;为 实现后者,必须反抗一切压迫和奴役,反抗一切非人的社会规范,使人 获得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因此,鲁迅一直把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专制制 度、封建伦理与行为规范的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他以 “立人”为指向的启蒙主义话语。
蒙的先觉之声,文化荒原的死寂与空漠感就越加浓重。

3.4鲁迅的消解、质疑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启蒙的终极意义和许诺于未来等层面— —这种启蒙话语倾向带有强烈的廉价乐观情绪和肤浅的社会进化论色彩,在忘 情于国民性批判时往往呈现出挥之不去的道德精神上的优越感。鲁迅的质疑实 际上是对启蒙者在预设前景上的乐观情绪与高蹈倾向的一种制约。同时,他将 启蒙者自身亦纳入启蒙对象这一范畴进行审视,在现实层面强调启蒙者思想、 行为重构的必要性,进而将启蒙进程的起点建立在启蒙者的自我拯救上。

现当代文学 第六章 散文(一)

现当代文学  第六章 散文(一)




2.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A “人的文学”理论建设 B “美文”的倡导和创作 3.独具风采的散文创作 (1) 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A 杂文:触及现实,信笔直书——“浮躁凌 厉”的战斗气息 B 小品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平和 冲淡的隐士之风
3.独具风采的散文创作
(二)散文集:



《背影》、《踪迹》(诗文合集)、《欧游杂 记》等。 1.“写人生”的创作宗旨 A触及社会现实,表现反帝反封建意识,如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 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 B描述家庭生活,抒写个人感受,反映社会人 生,如 《背影》、《荷塘月色》等。
5.《故乡的野菜》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 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 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开头 知识性和趣味性 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 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四 朱自清散文


(一)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江苏秋 实,江苏扬州人。主要著作有《诗言志辨》、《略读 指导举隅》(与叶圣陶合著)、《经典常谈》、《标 准与尺度》、《语之零拾》、《论雅俗共赏》、《新 诗杂话》,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 有《朱自清全集》。
第六章 散文Biblioteka 一)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设立“随感 录”栏目,专门刊发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作家主要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 周作人、鲁迅等,他们“对于中国的社会、文 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而且又都倾注 了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以随感形式对现 实做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 神,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六章

3.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自由人”。 1931年12月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 上发表《阿狗文艺论》 《勿侵略文艺》中,胡秋原正式亮出了“自 由人”的名号。另一方面索性开始向左翼文艺界 的理论家们挑战。 钱杏邨反驳:《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之批判》。
“第三种人”
苏汶:《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
四、第二阶段文学概括
左翼作家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小说:丁玲、张天翼、茅盾、萧红、萧军 诗歌:中国诗歌会、艾青 杂文:鲁迅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小说:巴金、老舍、沈从文、“海派” 诗歌:新月派(臧克家)、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 散文:林语堂 戏剧:曹禺
4.倡导的文学观念
以工农 大众为描写对象”。 “暴露旧势力的罪恶”,“要促进新势力 的发展”。 形式:语言上:“接近大众的用语”。 偏颇:强调文学是一种宣传工具,作家做“无 产阶级的留声机”。
5.左联
三、30年代文艺战线的斗争
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的评判
二、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与左翼的 成立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兴起。 1928年1月《太阳》创刊; 《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月刊》“突变”——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2. 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原因: 见教材P131
3.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两个阵地
社团: 后期创造社。1928年1月复刊的《创造月刊》 和由创造社少壮派新办的刊物《文化批判》,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 太阳社。1927年冬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人发起 成立太阳社,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 先后发表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邨 《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运动就此张扬起了自己的大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一、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一、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革命战争题材:柳青《铜墙铁壁》、陈登科《活人塘》、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知侠《铁道游击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冯德英《苦菜花》、刘流《烈火金刚》、冯志《敌后武工队》、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农村生活题材:赵树理《三家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康濯《春种秋收》、反映工业的题材:草明《原动力》、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少数民族题材: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李乔《欢笑的金沙江》历史题材: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黄秋耘《杜子美还乡》现实问题题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特点:1、小说家分化2、题材等级化3、体裁两极分化4、形态的相对单一化第二节再观历史的革命叙事特征:1、不再站在启蒙主义立场视角描写战争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峙”的思维模式,整个世界被看作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固定的基调、统一的风格、很少体现对个体生命主义的思索。

第三节主流之外的声音50、60年代文学观念与创作的统一性是当时的总体面貌,但是在某个阶段某些作家有偏离规范的异端出现。

一、最初的异端50年代初有些作家直视生活中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干部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家庭生活的问题,影响最大的是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接着是批评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百花时代”的文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

1956——1957年,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与教条的局面,人们把这一时期成为“百花时代”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邓友梅《在悬崖山》、高晓声《不幸》、陆文夫《小巷深处》这些作品大多是短篇小说,作家较年轻。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一、概述1、发表于1956年《人民文学》9月号2、1957年,被称为“向党猖狂进攻的毒草”3、1979年,重版,被誉为“重放的鲜花”二、文本价值(解读角度)1、这是一篇揭露和批判官僚主义,“积极干预现实”的写实小说2、这是一篇以个人体验与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冲突,表现作者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3、这是一个有关“外来者”的故事,也是一个表现现代中国社会“疏离者”命运的故事4、①知识分子的精神②作品的主旋律是与区委会的缺点做斗争第三章1950、60年代诗歌第一节概述一、特征1、颂歌:歌颂新中国、党、人民领袖、革命胜利和新生活“欢乐颂”谱写了昂扬的第一乐章代表作品:郭沫若《新华颂》、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祖国》、冯至《我的感谢》、田间《天安门》、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未央《祖国,我回来了》2、1953年起,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诗人纷纷向生活觅取诗情,“欢乐颂”演变成“建设之歌”“新生活赞歌”代表作品:李季《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生活之歌》。

李季被称为“室友诗人”。

阮章竞《新塞上行》、《我歌唱鞍钢》青年诗人的涌现:公刘、邵燕祥、李瑛、闻捷、顾工“边革命边写诗”“西南边疆诗群”:梁上泉《高原牧笛》、顾工《在世界屋脊的土地上》、闻捷《天山牧歌》3、1950年代中期,郭小川、贺敬之的抒情风格诗歌冲击诗坛代表作: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4、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诗人们开始写自然、写人情、关注国际。

主题开始深化,对生活中的矛盾、问题予以揭示代表作:艾青的寓言诗《养花人的梦》、《礁石》、流沙河《草木篇》、公刘《禽兽篇》、郭小川《一个和八个》5、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与民歌运动,诗坛表面繁荣,实则空洞虚假、粉饰现实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6、1960年代,写实风格、关注政治时事、书写政治上的壮志豪情,出现了“政治抒情诗”。

1962年后,成为主潮。

代表作:贺敬之《雷锋之歌》、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变化:革命精神的抒发代替了现实变革的描写,生活的画面的减少,抒情议论增多。

颂歌的主调变为战歌的主调,战斗的呼叫战胜了对生活的赞颂,“小我”没有完全消失,个人情感时有表露,“我”变成了阶级的化身,正确思想的载体,是某种群体形象的代言人7、文革十年①诗人劳改、刊物停刊、流通的是“健康万岁”的颂神诗,“冲冲杀杀”的战斗诗,“紧跟照办”的表态诗,“罪该万死”的请罪诗②1976年清明,出现“天安门诗歌”第二节写实倾向的诗歌一、诗歌的写实倾向与叙事诗1、确认为当作诗歌的写作方向2、使诗歌突破了狭小的空间和境界与唯物主义和感伤主义保持了距离,扩大了对中国民众生存状态的关切,但过于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应,抑制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生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让诗歌渐渐变成了缺乏心理内容的生活的素描,另一方面,模糊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特征上的区别,要求诗歌来承担小说、戏剧这些文体的任务二、代表诗歌——闻捷《天山牧歌》1950年代中期创作、以爱情诗文明1、善于从小的事情中来表现情感、《苹果树下》、《赛马》2、通过爱情描写赞美新中国的青年热爱运动和热爱新生活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

《追求》年轻猎手对牧羊对姑娘的追求《舞会结束后》3、爱情描写至于风俗画、风情画之中,新鲜有趣作品《苹果树下》选自《吐鲁番情歌》思想内容《苹果树下》是一首爱情诗,在自由欢快的劳动生活中表达了男女爱情的甜蜜,也赞颂纯洁的爱情和新时代青年的心灵美,从侧面反映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也表达出对新时代和新生活的由衷赞美艺术特色①构思巧妙独特a、摄取小镜头,表现生活的诗意b、安排两条抒情线索苹果生长过程线索,爱情发展线索用苹果生长线暗示爱情发展线,将爱情与劳动并行发展的主题寓以苹果生长的过程,正面写劳动,侧面写人情。

表面写苹果,实质写爱情。

②、注重心理描写③、环境衬托人物,增强审美效果第三节政治抒情诗一、特点(诗体意义)1、诗人作为抒情主体,是人民的代言人,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映2、在诗歌的形态上,把强烈的情感和政论式的表达紧密地结合、诗歌的形象逐渐的演化为抽象的象征符号。

一般为长诗、大量采用排比句,对情绪进行渲染、铺陈。

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3、具有鼓动性,适合于朗诵,大量出现在有群众时期二、贺敬之的诗1、分类①篇幅短小的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②长篇的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3、特点①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性题材和主题《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②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结构去思考重大的时代性的命题③有集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④在诗歌的形式上有自己的探索,既吸收了民歌和古典诗词的特点,又结合了外来的技巧三、郭小川的诗(战士诗人)(一)1、1955——1956,《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风格热烈豪迈、形式上采用阶梯式,主题上表现斗争、建设、进军、艺术方面不够成熟2、1957——1960,诗情爆发时期。

诗人多选择革命历史题材、《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诗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而深沉。

3、60年代前期,诗人深入工矿、农村歌唱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的乐观精神4、文革十年,诗人受到迫害、被剥夺写作权利,但坚持创作,书写对社会矛盾的严肃思考《万里长江横渡》、《秋歌》★(二)诗歌特征: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思想艺术特色1、革命战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2、激情与哲理相结合,思想深邃想象丰富3、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吸收了古典诗词、民歌、群众口语、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写、风格明朗、含蓄、粗犷而细腻。

形式上有阶梯式、民歌体、半自由体、自由体第四章五、六十年代的戏剧发展第一节概述一、基本特征建国以后,解放前重视戏剧的传统的沿续,国家成立了各种机构以领导各种戏剧的创作,也建立了戏剧观摩汇演制度,以加强对戏剧的引导规范。

二、话剧1、1950年代前期出现的话剧:①写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的话剧:《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②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话剧:《在新事物面前》(杜印等)《考研》(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③农村生活和斗争的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萍)、《龙须沟》(老舍)《明朗的天》(曹禺)2、1956——1957年,出现了在体裁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的作品《洞箫横吹》(海默)、《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同甘共苦》(岳野)、《人约黄昏》(赵寻)《归来》(鲁彦周),1957年《茶馆》(老舍)3、1958年,话剧被要求简易的配合政治运动“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槐树庄》(胡可)、《红大院》(老舍)、《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田汉)、“时事讽刺剧”《纸老虎现形记》(陈白尘)4、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热潮《关汉卿》、《文成公主》(田汉)、《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甲午海战》(朱祖贻、李恍)、《胆剑篇》(曹禺、于是之等人)“革命历史题材”《东进序曲》《兵临城下》、《七月流火》(于伶)《杜鹃山》(王树元)三、戏曲1、建国后,戏曲界对戏剧进行了改革,一方面,整理改编传统的剧目昆曲《十五贯》、京剧《杨门女将》、《白蛇传》、评剧《秦香莲》、晋剧《打金枝》、豫剧《花木兰》、越剧《西厢记》、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评剧《小女婿》、《刘巧儿》沪剧《罗汉钱》、《三代人》、《芦荡火种》、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淮剧《海港的早晨》、花鼓戏《打铜锣》3、京剧的现代戏后来居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节振国》、《红嫂》4、新编历史剧京剧《海瑞罢官》(吴晗)、《谢瑶环》(田汉)、昆曲《李慧娘》(孟超)5、文革期间,戏曲创作受到摧残,江青等人窃取了戏曲改革的成果,修改加工后成为“革命样板戏”,戏曲创作方面反有湘剧《园丁之歌》、晋剧《三上桃峰》等几个剧目比较好四、歌剧建国之后,我国的新歌剧创作发展相对平缓,57年之前,有影响的歌剧只有《小二黑结婚》、《五贵与李香香》、《刘胡兰》(于村)1957年,召开了新歌剧研讨会,一等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歌剧出现《红霞》(石汉)、《红珊瑚》(赵忠)、《江姐》(闫肃)、《洪湖赤卫队》1、根据神话和民间传说创作的《槐荫江》(卢肃)《秦娘美》(侗族)、《刘三姐》第二节老舍与《茶馆》一、老舍建国后的剧作1964年,赴美讲学,研究当代戏剧,1949年底回到北京,50、60年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