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论档案的发展历程和进化

论档案的发展历程和进化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4期 361一、档案的演变过程与历史发展我国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历史档案,称为“甲骨档案”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就出现了档案这种物体。

“三皇”时代称档案为“三坟”,”五帝”称档案为“五典”,商朝称为“册”,商代典册,属于殷王言论和行事的记录,是商朝后期的历史档案。

西周时期,档案被称为“中”。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册”、“典”称呼外,更多地开始使用“简牍”、“简策”。

秦汉时期称档案为“典籍”、“图籍”。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称档案为“文书”、“公文”。

先秦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文化不发达,档案(文)和著述(献)不分,融为一体,两汉时期以孔子的“六经”作为先秦的档案史料和史书。

魏晋以后,尤其是到了唐代,随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史家们逐渐将档案(文)和著述(献)分开,单称档案为“文卷”、“文案”、“案卷”、“案牍”、“文牍”和“薄书”等等。

宋朝在沿用以上许多称呼的同时,开始较多地使用“案牍”、“文牍”等称呼。

明代的档案事物名称,与汉唐以来的称谓一脉相承,主要有“文书”、“案牍”、“文案”、“文卷”、“案卷”等。

清代,大批汉人被吸收进政府官衙服务。

在这种满汉文化的整合中,人们逐渐将满文的“档”和汉文的“案”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档案”一词。

90年代以来,档案开放成为时代主流趋势之一。

开放档案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史上一次划时代性质的革命,它彻底揭开了蒙在档案之睥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扩展了档案利用工作的领域。

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载体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以胶片、磁性材料以及光盘为载体的胶片档案、音响档案、磁性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形成、管理、保护及提供利用都产生巨大的变化,无纸化办公已经进入到我们工作中,这样的新型档案载体介质、形成规律、管理的工作流程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维护要求等都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截然不同。

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多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传统的管理与信息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融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有线电视、无线通讯系统一体化等功能为一体,为档案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对中国档案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

同时,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我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增强档案学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我国历代档案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中国档案学思想的孕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在文献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实践中,熔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编纂学及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于一炉,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几位档案工作者(架阁官)还就档案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学文献。

此外,在我国历代奴隶、封建王朝颁布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律令、制度及当时的文书、档案工作实践中也蕴涵着一些档案学思想。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主体的非专业性。

由于缺少档案教育,我国在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专业队伍,因此这一时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史学工作者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

(二)研究行为的无意识性。

我国封建社会的档案学思想是在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的,是以其他活动的副产品的形式出现的,其提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档案学研究。

探析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与方向

探析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与方向

探析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与方向作者:李一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演变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

基于此,本文将分别从创建期、恢复期、发展期、转型期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同时探究档案管理体制的演变方向。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演变方向引言从建国至今,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决定了演变的方向。

一、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一)创建期(1949-1965年)1949年之前,我国还没由国家级的档案管理体制。

1949年建国后,才开始逐渐形成国家档案管理体制。

1949年至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国营企业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档案,主要是科技档案。

从此以后,档案管理体制开始逐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采用“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恢复期(1978-1992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处于停止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政治建设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各种企业开始投入生产,档案管理体制开始恢复。

1980年,国务院档案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科技档案必须按照专业进行分类并统一实行管理,各主管机关需建立档案机构,对企业的档案进行管理”,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档案进行管理。

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三)发展期(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该时期的经济的主要特点,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私企与外企出现使得档案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994年我国出台政策,对外商企业作出如下规定:“各级政府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对管理范围内的外商企业需进行检查,做好监督工作”。

1988年又出台政策,对档案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付的职责作出规定,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

关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探讨

关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探讨

关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探讨作者:杨丽丽尹滨倩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档案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社会大发展的浪潮中,档案管理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个人。

本文通过分析档案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体制形成历程,肯定了档案管理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档案;档案管理;体制一、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概念界定我国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对“档案”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直到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对档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档案法指出:档案是国家、社会、个人过去/现在所从事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和意义,并以多种形式或载体存在,如文字、图表、声、影像等的原始记录。

随着档案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学者冯惠玲在《档案学概论》中将档案定义为:组织、个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并实现完整记录的固化信息,丰富了人们对档案的认识。

由于人们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和价值,而且档案定义的提出,更是让人们肯定了档案工作,端正了工作态度,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是积极的,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档案的价值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熏陶了人们的思想,其借鉴和传承作用日益明显。

一个国家乃至个人的发展需要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由此也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固化信息,所以无论是国家档案、社会档案还是个人档案其数量都是空前的,尤其是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国家,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果丰硕,经验可贵,由此形成了庞大的档案工作,并需要特定部门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档案工作是指管理档案、提供档案信息等并为国家、社会、个人服务,近年来在我国更是形成了以档案室为工作基础,以档案馆、部门为工作主体,服务档案管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更是形成了档案科学研究、高校档案专业教育、档案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系统化发展之路助推我国档案事业高效、安全发展,同时满足企业、社会团体等对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借鉴的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作者:郭敏来源:《卷宗》2019年第20期1 序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鲜明地指出了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地位,这是1994年以来新中国历史上党中央、国务院全面系统指导档案工作,具有中国时代发展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新时期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公交档案由分散到集中管理,由手工到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对档案的开发,为企业发展利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企业发展的面貌。

公交成立四十多年來,风雨兼程,综合档案室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文件、照片、实物档案等,生动、全面、客观再现了公交40的来的巨大变化,为攀枝花公交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2 档案发展与变迁攀枝花公交1971年成立以来,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同步发展。

从现在保存的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和照片档案中,可以反映出档案工作人员作出的艰辛努力。

由于条件不足,企业成立之初的档案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生产、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文件材料,都由产生的单位自行管理,当时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靠一些不太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靠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探索。

但由于当时档案管理人员刚涉及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理论不足,库房和存放设施简陋,档案制作材料差,又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使许多档案文件材料收集不全、管理不当,造成的遗漏和缺失较多,为改变这一现状。

攀枝花公交于1990年7月23日成立综合档案室,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综合档案室归归总公司办公室管理,由行政一把手主管,办公室主任分管的管理模式,集中管理全司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和科技档案,配设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印发了《攀枝花公交客运总公司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制度、奖励与处罚、附则,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理顺了工作程序,明确了工作职责,有效杜绝了资料流失。

档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

档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

一、引言档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档案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销毁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本文将简要回顾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以期为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1. 古代档案管理制度我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那时,国家机关、诸侯国和私人纷纷设立档案机构,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如《周礼》记载:“内史掌文书,外史掌策书,御史掌记事。

”这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1)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对档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分类,设立了国家档案馆,实行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档案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纷纷设立史馆,负责编纂史书和整理档案。

北朝时期,设立了国史馆,对档案进行了统一管理。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设立了国史馆,负责编纂国史和整理档案。

此外,还设立了秘书省、中书省等机构,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管。

2. 近代档案管理制度近代以来,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受到了西方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逐步走向现代化。

(1)清朝末年:清朝末年,我国开始引进西方档案管理理念,设立了档案机构,如《大清会典》规定:“设立国史馆,掌编纂国史及档案事务。

”这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档案法》,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进行了规范。

此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逐渐走向法制化。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6年,我国颁布了《档案法》,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进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摘要】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古代档案保管的初步形成开始,到清朝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困境,再到近现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新时期中国档案事业的现状与挑战。

文章探讨了中国档案事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总结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展望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档案事业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未来的档案保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古代、清朝、近现代、新时期、现状、挑战、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价值、历史轨迹。

1. 引言1.1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概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可谓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珍贵财富。

从古至今,中国的档案事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当时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保存重要文件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档案保管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期,档案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档案材料的遗失和破坏。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档案学的引入和发展,中国的档案事业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新时期,中国档案事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求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中国档案事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档案保管的水平和效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档案事业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发展历程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中国古代档案保管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档案保管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保存在甲骨上,记录了古代商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甲骨文的保存和保护,标志着中国档案保管的开端。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自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

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

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

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

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

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

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

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

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

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

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

档案管理制度沿革

档案管理制度沿革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见证。

档案管理制度是规范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行为准则,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保障档案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沿革,以期为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档案管理制度在我国古代,档案管理主要依靠官府、宗族、学校等机构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设立史官,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这些史官的记载即为最早的档案。

秦朝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国家档案馆,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汉代以后,随着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体系。

2.近代档案管理制度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档案管理理念的传入,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1898年,清政府设立内阁,内阁下设档案处,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近代化。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这一时期,档案管理逐渐从封建式管理向近代化、科学化管理转变。

3.现代档案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确立了档案工作的法律地位。

此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恢复和发展,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规范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

(2)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96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档案工作的方针、任务和体制。

(3)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重点在于加强档案保管,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1979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4)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体 制 的探 讨 。
收 稿 日期 :0 1 1 - 3 21-20
因 素
我 国现 行 档 案 管理 体 制 的形 成 既有 历 史 原 因, 又有 现 实要 求 , 是多种 因素合 力而 为 的结 果 。
简 单概 括 , 分 为三种 原 因: 可
( ) 一 历史 根源
中华 文 明源 远流 长 , 早在 古代 , 文 献 整 理 对 和档案资料管理就 已有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 。
就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而言, 则更多借鉴了清 朝前期就已形成的高度集中式管理体系, 并在此 基 础 上 吸取 精 华 、 其 糟 粕 , 成 了集 中统 一 的 弃 形 体 制 。这一 方 面是 由于 原有 体制 体现 出的高 效 、
便 捷 等特 点 , 一方 面 则 在 于其 总 结 、 承 并 发 另 继 扬 了战争 时期 的胜 利法 宝 ,符合 历 史潮 流要 导, 日战 抗 争、 解放 战 争才 取得 了关键性 的胜 利 。 同样在 治 理 国家、 管理 国家的问题上, 尤其是具体 到档案 管 理 , 有坚 持 党政 不 分 、 重领 导这 一 原则 , 只 双 才
作者简介 : 刘亚静, 陕西商州人, 女, 商洛学 院办公室助理管员
商洛学院学报
21 0 2年 2月
能 使档 案 工 作真 正 做 到 为党 和 国 家 、为 人 民服 务。 此外 , 国后 随着社会 主义 事业 的全 面展 开 , 建 面对 疆 域 辽 阔 、 国情 复 杂 的现 状 , 只有 切 实 加 强
管理体系 和专 门的档案行 政管理机构成 为亟需解
摘 要: 历 史传 统 、 本 国情 、 构改 革三 方 面发展 根 源切 入 , 从 基 机 梳理 我 国档案 管理体 制建 国以来 的发展 历 程 , 讨论 了每 个 阶段 的发展 原 因与特 征 , 于未 来档案 管理体 制的发 展 , 出 对 做 了初 步 的展 望 。 关 键词 : 档案 管理 ; 展 历程; 发 档案信 息

谈谈我党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_周秀成

谈谈我党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_周秀成

参考文献:[1]江苏省历史学会.一次反封建的伟大实践[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总第126期Ja n2012[摘要]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它是对历史面貌的维护,是人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文章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史实和革命导师对档案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以及为档案事业的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60-02谈谈我党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周秀成(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档案事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它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需要,不仅牵连着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离不开档案工作,是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伟大工程。

一、在革命战争时期对档案事业的追溯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就非常重视档案工作。

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新篇章。

在建党之初,我党就重视建立文书挡案,1923年6月我党中央设立秘书,毛泽东任第一任秘书。

党的四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设秘书处。

不久,又下设文件保管处,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央文库,从而形成了我党第一个档案工作机构,从此,实现了我党中央机关文件的集中管理。

我党中央领导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先后参加了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的领导工作,对于我党早期的档案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19世纪30年代,我党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的地下文库,实际是地下档案馆,为保存党的档案和保守党的秘密工作、研究党的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重大的历史时期,档案工作极其重要,每一次的历史过程都记录着我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档案的起源与进展同人类社会的进展和进步紧密相关,其进展历史反映了人类记忆的进展脉络与生产水平。

档案和档案事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反应了社会的进展和进步。

研究档案事业,不可不知道档案的起源,知道档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纵观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进展史的研究,大多数都遵循这样一条主线,即从历史进展时期的纵向角度,以史料为依据,阐述中国档案事业的形成和进展过程,探究档案事业进展规律。

本文拟将中国档案事业的进展历程划分为萌芽、进展、变化、成熟四个历史时期加以系统阐述,以期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1.中国档案事业的萌芽时期:档案形成阶段(夏朝~战国时期)1.1产生背景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档案事业起源和萌芽的时期。

档案事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档案、档案机构、档案治理活动等都是在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和出现的。

关于档案的起源,国内学者大多数都承认文字的发明是档案产生的条件之一,它使人们有了记录本身活动的可能;其次,要想形成有条理的档案,除了文字的出现,另一个是重要条件那就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等作用下的产物。

[1]1.2进展概况自文字的发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档案便应孕而生,我国的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如结绳、刻契、图画等方法。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了我国基本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机器,出现了刑法和监狱。

商朝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如农业生产、祭奠、战争、田猎、出游、疾病、生子等无不卜问吉凶,祈求神明祖先赐福。

这些活动形成的记录叫占卜文书,因为刻在甲骨上亦称甲骨文书,后来成为甲骨档案。

西周统治阶级凡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重大事件都要在青铜器上铭文记载,如毛公鼎,这件西周晚期的器物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事和反映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形。

中国的档案管理制度

中国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和组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记录,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实施与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夏、商、周等朝代,就已经有了较为简单的档案管理制度。

当时,档案管理主要依靠官员个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 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1)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设立专门的档案机构,实行集中管理。

汉代进一步发展了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档案机构体系。

(2)唐宋时期:唐代设立“秘书省”,负责档案管理。

宋代进一步规范了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了档案机构体系,明确了档案管理职责。

(3)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档案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档案管理体系。

(4)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档案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此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三、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档案管理机构我国档案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档案局、地方各级档案局、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等。

国家档案局负责全国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地方各级档案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

2. 档案分类与编号我国档案分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法》,将档案分为十大类,分别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古籍档案、历史档案、外交档案、特殊档案。

档案编号采用统一的标准,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 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收集是指对档案的收集、鉴定、归档等工作。

档案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类、编目、装订等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

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

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为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建国以来;档案事业;发展;运用发展档案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档案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它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运用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它所积累的材料广泛运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领域,为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材料,对我国的各项事业工作和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速度快(一)社会需求量高。

建国初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缓慢,收集、整理、编研工作滞后,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和关怀档案事业的发展。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完备信息资源体系,重视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人员素质。

(二)信息化程度较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电子化管理过渡提供了条件。

档案工作要求实现现代化、标准化、开放化,能够使信息处理自动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档案远距离、无障碍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特别是近年来,各行各业要求档案的完整化、文档的一体化、材料的准确化、时间的快速化程度愈来愈高。

档案工作是为广大利用者服务的,以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为手段。

(三)人员素质有所提高。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操作流程规范,同时,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管理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等等。

特别是在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已成为必备的条件。

当前,电脑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在工作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成为必然。

(四)数字化管理强。

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电子文件成为重要的档案资源。

数字化建设是我们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程序,实施电子化的管理工作制度,成为我们档案工作者有效的工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刘亚静【摘要】从历史传统、基本国情、机构改革三方面发展根源切入,梳理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每个阶段的发展原因与特征,对于未来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的展望。

%File management system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hina is studied from three respects:historical tradition,basic national situation,and institution reform.Reasons and features of each stoge are disussed,and prospect is ma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file management system.【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档案管理;发展历程;档案信息【作者】刘亚静【作者单位】商洛学院办公室,陕西商洛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71我国的档案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并最终形成体系的创立过程。

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亦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摸索和改革,逐渐确立并趋于完善。

1949年之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基本上处于雏形阶段,各方面工作都未成体系且衔接不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档案工作也开始不辍探索,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创新,最终在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形成了目前实行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

近年来,学界对于档案管理体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贺凯教授[1]对于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历史梳理,呈现了具体的历史流变与衍生过程;刘国能教授[2]对于发展原因与特点的考辩,剖析了管理体制与历史语境的勾连等。

本文正是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以期继续深化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探讨。

一、档案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及现实因素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要求,是多种因素合力而为的结果。

简单概括,可分为三种原因:(一)历史根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对文献整理和档案资料管理就已有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

就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而言,则更多借鉴了清朝前期就已形成的高度集中式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形成了集中统一的体制。

这一方面是由于原有体制体现出的高效、便捷等特点,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总结、继承并发扬了战争时期的胜利法宝,符合历史潮流要求。

正是由于战争时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才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同样在治理国家、管理国家的问题上,尤其是具体到档案管理,只有坚持党政不分、双重领导这一原则,才能使档案工作真正做到为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

此外,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展开,面对疆域辽阔、国情复杂的现状,只有切实加强和认真贯彻党领导下的集中统一制,才能应对彼时的历史、实践难题。

例如建国初期,我国计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全国性、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政策,中共中央撤销并合并了若干省、市建制,对撤销机关的档案,成立了临时性的保管机构并集中统一管理。

这就为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现实国情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而高度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既服从于这一基本政策,更重要的则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要求和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外交还是内政,无论经济还是军事,我国都处在相对落后亟待发展的转型期,只有在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才有可能扭转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才能最高效地应对这一巨大难题。

作为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从无到有且困难重重的工作现状,既没有可以完全借鉴的模板,又需要尽力配合其他各部门工作,因此一方面服从党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吸收苏联管理模式优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集中式的管理方法。

(三)改革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思索如何改变弊端,更好地发挥行业优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发展做贡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先后进行过六次全面机构整改,档案管理系统的体制创新与此息息相关,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整改,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局馆合一”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原则[3]。

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配合其他行业工作,同时作为历史记录,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和创新,对于回顾过去、总结改革经验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发展历程、形成原因与特征分析(一)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基本成型建国初期,我国的档案工作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基本处于机关档案室工作阶段。

无论行业之间、行政区之间,还是部队、企事业单位,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关,非常松散且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

面对这一分散乃至混乱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和专门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要求。

因此,在借鉴苏联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区重组后对撤销机关档案成立临时保管机构集中统一管理的实践经验,国家档案领导机构形成,这也就为中央档案馆和其他一些省档案馆的建立树立了榜样,创造了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从无到有的体制建立过程中,坚持贯彻党的领导和集中统一原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对于大区档案的管理,就设立了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整理和保管,既保证了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又避免了混乱和重复。

面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全面发展的历史要求,档案工作的进步也越来越需要建立国家级别的管理机构,以做出统一的部署和规划。

周恩来总理在1954年做出决议,由国务院设立相关机构国家档案局,同年该机构正式成立。

这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从此,我国的档案工作不仅有了自成体系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管理体系,且为其进一步发展,在组织方面提供了坚定支撑。

在此基础上,《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1956年通过)对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管理原则、基本原则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定性规定和详细的解释说明。

其中,对于档案的所有制特别做出说明,即全部档案都是国家的历史财富。

这也就要求,全国的档案都要由国家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并分层负责。

在1956年《决定》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做出了调整和进一步细分,发布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把党的档案工作和政府的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各级档案管理机构相应地要做到党政结合,既是党的机构同时也是政府的机构。

”[4]这就从实践上服从了党政不分、双重领导的原则,并进一步加强了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

具体而言,各级档案管理机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服务于政府工作:“在中央,由中央办公厅主任直接领导;在地方,由各级党委秘书长直接领导;如不设秘书长的县委,可由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

而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档案处的业务指导工作与国家档案局合并,使之成为全国党、政系统档案管理的最高机构。

”[1]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形成了一个统一领导且便于集中的管理体系,不仅高效且利于配合。

至此,经过建国后近10年的努力,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体制基本成型。

这一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局限:由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所决定,强调集中统一地管理,强调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强调分层地垂直领导。

其特征在于,强调党政对于档案管理的统一领导,计划严密,科层落实,但机构不够精简,效率也有待加强。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革新1978年,随着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步入了历史性的新时期。

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适应新的国情、解决新的问题,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机构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体制和组织机构,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展开。

因此,作为国家行政体制中的一部分,档案管理工作如何处理转型问题以便更好地配合其他各项工作,也成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就此,本文以时间为序做以梳理。

1.从完善到发展“文革”之后,面对十年浩劫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破坏,尽快步入正轨、恢复整顿成为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

“文革”其间,许多重要的档案资料遭到毁坏,档案管理体系受到不小冲击。

档案工作不仅资料受损、人才缺少,管理体制困难多、涉及面广、上下级协调不够等诸多问题,也都亟待解决、调整。

1979年,国家档案局得以恢复,全国各级档案管理机构也逐渐恢复,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并通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恢复中央档案馆名称和国家档案局的通知》,再次强调和巩固了档案工作要党政结合,既是党的机构同时也是政府的机构。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转发《国家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对于恢复和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和规范。

除了重申档案管理体制的性质归属,还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领导关系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基本遵从1959年颁布的《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重新恢复和确定了中央办公厅主任、各级党委秘书长,以及不设秘书长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对档案工作的直接领导。

伴随着一系列整顿工作的展开,1982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档案管理工作都逐步正规化,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得到了加强。

2.政策、法律保障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以及更好地发挥国家各部门职能,1982年我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机构改革,“其中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整也包含其中。

这主要是因为档案工作从服务对象到具体内容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工作性质变化:由机关内部业务向外扩展,与其它科研、文化等活动密切相关。

再比如档案工作的中心不再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档案室工作,而改由各级各类档案馆主要展开。

”[2]就具体管理内容而言,从主管公文文书不断扩展,各种门类、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档案工作都列入其中。

工作方法也以过去人工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信息登记、整理为主。

这一时期的体制改革,基本集中面向本阶段档案工作中涌现出的具体问题,做出了系统性调整。

1985年,《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颁布,对于档案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调整做出说明和规范。

鉴于档案工作中许多实际问题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彼此协作,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仍隶属党委下的一个工作部门,这次调整在坚持“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原则下,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在编制上列入政府编制序列。

具体来说,国家档案局改由国务院领导;中央档案馆业务上受国家档案局指导,日常工作由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地方各级档案局改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