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效应的原理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的诡计

心理学中的诡计

心理学中的诡计1利用首因效应,在第一次见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通常,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某人或者某物,今后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2善用近因效应,让对方将不快改为好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交往过程中最后一次见面或者最后一瞬间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会在对方的脑海中留下很长时间,不但鲜明,且能左右整体印象。

如果你在与人初会的过程中,犯下了某种错误,或者表现平平的话,可以在分手之前,做一个良好的表现,以改变对方对你原来的印象。

3善于倾听是赢得对方好感的关键只有用心倾听,我们才能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信息,也才能让说话者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4尽量让对方多说,引导对方多说。

设问是了解对方心理的一大利器,也是接近那些难以接近的人的最好办法,通过巧妙地设问,让对方多多谈论自己。

要知道,人们谈论自己的时候,总是最高兴,投入的,只要对方高兴了,最容易与你形成互动。

5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沉默并不代表没有声音。

人际交往中,适时沉默是一项有效的心里技巧。

保持适当的缄默,让自己处在暗处,令人难以捉摸,反而更能占据主动地位,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

6恰当地发问,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提问时一门艺术,你选择的提问语言,是引入问题的方法等等,都能戏剧性地影响他人回答问题的质量。

恰当地提问能够引导被问者的谈话,帮助你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肤浅或者糟糕的提问只能得到无效的信息,甚至别人的拒绝。

7声音时一面镜子,善用声音表现自我。

声音像一面镜子,它能传递出人们许多潜在的信息,直接影响沟通效果。

与人沟通,我们必须重视声音的表现力。

一方面要辨别别人的声音,了解别人的心情,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挥声音的作用,用声音表现自我。

8自信是给对方的定心丸,要让自己看上去自信。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名词解释近因效应

名词解释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印象对人造成的影响,它往往会冲淡过去获得的有关印象,对优先效应形成冲击。

描述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

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这种现象是由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效果越明显。

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近因心理效应所形成的印象一般是“最后印象”,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最后印象”往往是最能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和态度的。

一般地,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本文话题:第一印象效应健康养生心理学心理学家心理活动效应信息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故事: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仑兹(E·Lorenz)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

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

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

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

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

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一只巴西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启示: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木桶效应(Buckets Effect)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印象及常见的印象形成效应

印象及常见的印象形成效应

印象及常见的印象形成效应一、印象形成概述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效应1.扇贝效应(强化理论)在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到达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

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被称为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新颖的奖励方式激起学生获得奖励的渴望,从而保持积极持久的态度。

2.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3.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4.破窗效应破窗效应具体是指,如果有人弄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上的玻璃,而这块破损的玻璃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那么其他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示范性的影响,去弄坏这幢建筑物上市名的窗户。

时间长了,这些破损的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没有秩序的感觉。

这样,人们就会陷入麻木不仁的气氛中,从而导致犯罪的滋生与猖獗。

5.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6.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重大的要求。

7.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的,一只南美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即著名的蝴蝶效应。

45个心理学效应

45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主要针对自身形象的管理:穿着得体;注意细节上的修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整体素质.2、名片效应:顺着他人的话说在与对方初次交际,或者开始交往的时候,要先向他们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是熟悉和喜欢的观点或者思想。

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意见渗透在这些观点中,组织好对方喜欢的言辞、语调,让对方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这样便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很大的实用价值!3、情绪效应:情绪传染与陌生人交际的时候,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

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调节情绪的方法:自我暗示,行动转移,自嘲等4、亲和效应:内心的亲和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

主要表现:微笑,温和眼神,和手势(轻柔的挥手、鼓励的握拳、温柔的抚摸等)5、身体语言定律:洞穿对方最真实的想法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解读对方所要表达的想法。

例如紧张时候,身体的表现形式:触摸或按摩颈部;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把手放在大腿上等6、“7/38/55”定律:衣着服饰中的大学问是人们在给别人第一印象时传递的各种信号所占的百分比.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

可见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7、诙谐效应:幽默是最生动的语言是一种防御机制。

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

幽默能使人轻松、愉快、爽心、情感舒畅.这样可活跃气氛,联结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8、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说话的分寸很重要: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兴奋;客观才能得人心。

9、费斯诺定理:与人交谈,多听少说也叫倾听定律,是指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快乐,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对方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从而达到双方都很愉快的目的。

印象形成效应

印象形成效应

印象形成效应一、印象形成的概念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征,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效应(一)社会刻板印象又称社会刻板效应。

指的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例如:说到“独生子女”大家会想到“依赖性强、娇生惯养、任性自私”等特征,但并不是每一个独生子女都具备这些特征,这是把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归属到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无视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二)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

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例如:常言道“一好百好,爱屋及乌”及“一白遮百丑”,还有当代青少年“追星”的现象,都是较为常见的此种心理效应。

(三)首因效应又称首次效应、最初效应。

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此种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例如:参加面试时,要求面试者着装正式、举止文明,其实就是利用了面试官的第一印象。

(四)近因效应又称最近效应。

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五)投射效应指的是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及“疑邻盗斧”都是投射效应的典型例子。

三、随堂小测“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物理成绩都不错”,这句话体现了社会心理中的( )。

A.社会刻板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A。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

10大心理学爱情定律首因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请对对方的喜好进行“备课”活动;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

近因效应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对方的“某一次”而感动。

马赫带现象3、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

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找一个“对比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时避免关于自己缺点的任何对比;于防守方——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不要盲目地进行对比。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以两本著作为标志:美国社会学家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1.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公式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真题:勒温关于行为的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 )(A)行为 (B) 个体 (C)函数关系 (D)个体所处的情境◎真题:“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的观点。

(A)F•奥尔波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B)海德(C)G•奥尔波特(D)勒温答案:D;D 2.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微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宏观):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真题: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答案:A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观察法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蝴蝶效应,青蛙理论,羊群效应,二八定律等常用原理效应知识

蝴蝶效应,青蛙理论,羊群效应,二八定律等常用原理效应知识

蝴蝶效应,青蛙理论,羊群效应等常用原理效应知识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有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经过系统的放大,会演变成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灾难。

刘备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

2、青蛙理论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但是当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当危害到来时,必须学会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要存有任何侥幸的心理。

“壮士断腕”就是这个意思。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稍微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引入新鲜的事物,或引入竞争的机制,会让原本死气沉沉的环境得到改善,增强群体的活力。

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主动加入WTO等社会组织,都是该原理的体现。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社会心理学的几个概念是常考知识点,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

本店铺老师对几个常考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大家对这些概念形成更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有关实验: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95%,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卢钦斯的实验并没有就此中止,他改变了实验条件。

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

营销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营销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营销心理学的十大效应营销心理学的十大效应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整理的营销心理学10个效果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参照效应博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刚孵化的小鹅深深依赖于它们第一次看到的生物(尽管一般来说,那个生物是它的母亲)。

但事情有了转机。

有一次,洛伦兹无意中第一次被刚孵出的小鹅在实验中看到,它们跟着他一直到长大。

于是,洛伦茨证明了小鹅不仅根据出生时的第一个发现来做决定,而且一旦形成就要坚持下去。

洛伦茨称这种现象为“印记”。

(说白了就是第一印象)这种影响在经济中是显而易见的。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做“锚”,大致意思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种商品,你第一次印象深刻的价格(或者我们第一次决定以某个价格购买某种商品时的价格)会对这个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

这个价格就是“锚”。

黑珍珠是由一种黑边牡蛎制成的。

20世纪70年代,即使价格很低,也没有市场。

经过一位传奇宝石商人的“策划”,它终于展现了它的辉煌。

他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商店橱窗里展示了这些黑色珍珠,并标上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

与此同时,他在一些印刷精美的高影响力杂志上登广告,在这些杂志上,黑色珍珠闪烁着砖块、红宝石和绿宝石的光芒。

他还在纽约一位流行歌剧女演员的脖子上戴了一颗黑色珍珠,并在曼哈顿游行。

就这样,原本不知道其价值几何的东西突然变成了稀世珍宝。

精明的商人一开始将黑珍珠与宝石“锚定”在世界上,此后其价格一直紧跟宝石。

2.互惠原则在《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介绍了“互惠”的概念。

我们应该用类似的行为来回报别人的一些行为。

西奥多尼在书中写道,当服务员把账单递给顾客时,他不会给薄荷糖,顾客会根据服务水平主观地给小费。

如果服务员给一个薄荷,小费会增加3。

3%;如果你给两个,小费会第一次增加20%左右。

在营销中利用互惠原则的方法有很多。

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中的原理先入为主是一种心理学中的原理,也被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初印象效应。

它指的是在人们接触到新事物或新人时,他们通常会基于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来形成对其整体的评价或判断。

这个原理说明了人们总是更容易受到先前的印象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常常会在后续的认知和行为中持续存在。

先入为主的原理可以追溯到心理学的早期研究。

在193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阿斯奥·斯凯切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发现人们对于第一印象很难改变。

例如,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会为参与者展示一系列带有不同属性的人或物品的图片,然后要求参与者根据第一印象对其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第一次的印象往往会在后续的评价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先入为主原理的存在可以归因于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机制。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刺激时,我们的大脑会赋予其特殊的注意和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记住和处理这个刺激。

这种注意和记忆的加强使得第一次经验在后续的认知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权重和影响力。

然而,先入为主原理并不一定总是准确和客观的。

它可以被误导、偏见和刻板印象所影响。

例如,当我们面对某人的刻板印象时,即使后续的证据和信息显示这个人与刻板印象不符,我们仍然可能会坚持第一印象的评价。

为了避免先入为主效应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尝试以开放、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和新人。

在形成判断之前,我们应该尽量收集更多的信息,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评价。

此外,了解和意识到自己受到先入为主原理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先入为主原理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原理,它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虽然它有时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判断,但我们可以通过意识到它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第一印象是什么效应

第一印象是什么效应

第一印象是什么效应
首因效应。

心理学中的第一印象是属于首因效应,它也叫优先效应和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双方形成第一次印象的过程会影响到今后的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入为主”这个概念。

第一印象并非是正确的,也很可能出现误差,但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简单、最鲜明的一种思维。

首因效应,又称作“第一印象效应”,指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初次印象。

首因效应产生原因: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印象形成效应及相关试题

印象形成效应及相关试题

印象形成效应及相关试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印象形成效应及相关试题印象形成效应在教资笔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多是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先入为主哲学原理

先入为主哲学原理

先入为主哲学原理先入为主哲学原理,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第一印象偏见”,是一种人类心理现象,指的是在初次接触人或事物时,人们会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和判断,而这种初次印象往往会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在社交、职业、政治等方面,先入为主哲学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入为主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人们在面对新的事物时,往往会通过这些事物所呈现出的特征和形象去快速判断,从而形成一个最初的评估和看法。

这个最初的评估和看法在后续的认知和行为中会起到指导和影响的作用。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人类大脑在面对新的信息时,为了省略掉过于繁琐和复杂的思维过程,会采用一种快速化的判断方式,即通过先入为主的方式去处理新的信息。

先入为主哲学原理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对方初次给出的形象和行为来评价对方,并据此决定是否进一步交往。

这种评价往往基于第一印象的先入为主,而在后续的接触中,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寻找与先入为主评价一致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先入为主的观点。

其次,在职业领域中,先入为主哲学原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者会根据面试者的外貌、举止、声音等因素进行初步的评估,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同样,在工作中,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印象来评价和对待同事和下属,这对于形成和维护良好的职场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再次,在政治、公共舆论等领域,先入为主哲学原理也是非常显著的。

政治候选人的外貌、言辞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民对其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往往是建立在第一印象的先入为主之上。

类似地,在公共舆论中,人们会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与自己最初印象一致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矛盾的信息则持怀疑态度。

先入为主哲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人们思维中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在认识和评价他人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先入为主哲学原理的存在,尽可能地去剔除主观偏见,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他人和事物。

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一个人给其他人所展现出来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他人对此人的评价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优先效应或首次效应。

第一印象影响很大,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第一印象效应最早于1946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提出。

阿希曾经做过一个最能说明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张写有六个形容词的表格,每个形容词都描写着假想的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然后让被试者说出自己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

表格分为两种, 一种写着: (1) 聪明的; (2) 勤奋的; (3) 冲动的;(4)吹毛求疵的; (5)顽固的; (6)嫉妒的。

另一种所写的六个词语完全相同,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即: (1)嫉妒的; (2)顽固的; (3)吹毛求疵的; (4) 冲动的; (5) 勤奋的; (6) 聪明的。

这两种表格分别展示给两组被试者,结果这两组被试者说出的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完全相反,前一组对这个人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而后一组的评价则是消极的——尽管他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各种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次序的不同,可正是这不同的次序影响了被试者对此人的评价,他们的态度形成都是以首先接触的印象为基础的,即使后面看到了这个人具有相反的特征,也并没能改变他们最初形成的看法。

美国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琼斯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他令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成功,然后成绩则持续下降;使另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糟糕,而后则成绩稳定上升,但是就总体而言,两组人员在全部30个测试项目中都成功地完成了15个。

琼斯让被试者分别观察了这两组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尽管他们的总体成绩是一致的,可是前面表现好的一组却明显获得了更为优秀的评价,被试者认为这一组人员是有能力的,而另一组则获得了恰恰相反的评价。

虽然后面他们表现得很好,但是也没能扭转最初给被试者所留下的糟糕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效应的原理
印象效应是指个体根据一些特定的信息或事件,往往会产生对他人或物品的整体印象,进而对其进行评价或判断的心理现象。

印象效应是人们在了解他人或事件时,由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存在某种偏差而产生的结果。

这种偏差可能来自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个体之前的经历或信息对其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影响我们对他人或物品的感知和评价。

印象效应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包括认知加工、信息加权、初见效应、最近效应等。

首先,认知加工是指我们在获得信息时经历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包括注意、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

在印象效应中,我们会根据个体最初获取到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或物品的印象。

其次,信息加权是指我们对不同信息的处理程度和权重分配。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更加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或者将某些信息的重要性高估,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或物品的整体印象。

这种加权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个人偏好、经验或之前的知识等。

印象效应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初见效应,也称为首次印象效应。

初见效应是指我们在第一次接触某个人或物品时,往往会根据最初的印象来评价他们。

这种初次印象有时可能来源于外貌、言行举止、声音或其他感知信息。

我们容易根据最初的印象来形成稳定的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对于改变这个印象可能相对困难。

初见效应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个体持有一种或消极或积极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会影响我们在接触后续信息时的处理。

除了初见效应,印象效应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最近效应。

最近效应是指我们对最近接触到的信息或事件更加敏感,相对更容易记忆和引起影响。

这意味着最近的经历可能会对我们的印象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之前的经历可能越来越模糊或不太重要。

最近效应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个体或事件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我们无法回忆之前的信息的情况下。

此外,印象效应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能受到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和群体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对他人形成不同的印象。

同样,我们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我们的印象产生一定的偏差,使我们更易受到最初印象的影响。

总结起来,印象效应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基于个体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特点而产生。

印象效应的原理主要包括认知加工、信息加权、初见效应和最近效应等。

初见效应和最近效应可能是形成印象的重要因素,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印象效应的存在使我们容易对他人或物品形成稳定的印象,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信息过于偏见和片面。

因此,在评价他人或物品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客观、全面和公正的态度,克服印象效应带来的偏见和误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