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图

合集下载

《物理教育学》教学大纲

《物理教育学》教学大纲

《物理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物理教育学》是我校物理学专业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是一门紧密联系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实际, 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能力的课程。

二、教学的对象和目的《物理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物理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

在学《物理教育学》之前,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和教育方法的基础知识, 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教育学》的教学目的, 是使学生对物理教育的内涵、物理课程、物理教学和评价等内容有所理解, 具备初步的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等实施物理教学的能力, 成为合格的物理教师, 并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学原则1.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现实素材相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2.“实作与展演”: 要求学生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 根据每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结合自身实际, 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实验设计、试题编制等实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小组讨论、作品展示、学生讲演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在课外我们要求学生自行观看物理教学视频、小组练习讲课、到中学实地观摩物理教学, 组织班级和学院的讲课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物理教育学》为中学物理教师核心课程, 课时数为72学时。

其理论知识模块以及相应的拓展课程为:第一部分: 理论课知识模块一、物理课程: 本模块主要含有物理教育的基本概念、物理课程的构建、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等内容。

该模块教学时间为24学时。

二、物理教学: 本模块主要含有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案例解析、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物理课程评价等内容。

该模块教学时间为29学时。

三、专题教学: 本模块主要含有实验教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现代科学技术与物理教育等内容。

该模块教学时间为19学时。

四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四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些基本课 型 , 能很 好地 组织教学活 动 , 才 顺利地完 成教学任务 。根据物理学 科和
物理教学 的特点 ,物理课 的类 型可以主 要划 分为四种 , 即实 验教 学课 、 知识 教学 课、 范例教学课 和习题教 学课 。

致, 加深 了学生对 大气压 强的认识 , 同时
也培养 了学生 的思维能力 。最后做 “ 马
错误 。
1演示实验 。演示 实验主要是 使学 .
生获得感性认 识 ,培养学生 的观察 能力 和思维能力 , 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同时 对培养学 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 的示
情况 。 2 建立物理概 念和规律 。物理 概念 .
和规律是 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 等感 性 材料进行 科学抽象的产物 。在获得感 性 认识 的基 础上 , 出问题 , 提 引导学 生进行
时 ,教师 因势 利导地提出 :实验 中厚纸 “ 片受到哪些 向下的作用力?为什 么厚纸
物理基础知识 中最重要最基本的 内
容是物理概念 和物理规律 。教好 物理概
上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
3 讨 论 物 理 概 念 和 规 律 。 教 学 实 践 .
片不会掉下来?” 学生很 自然领会到厚纸 片不会掉下来是受 到一个 向上 的压 力作 用 , 个压力 只能是 大气 产生 的 , 这 可见 ,
大气对厚纸 片产生了压强 。接着又 向学
念 和物理规 律 , 使学生的认识 能力在 并
形成概念 、掌握 规律 的过程 中得 到充分
发展 , 物理教学 的重要任务 。 是 物理概念
证 明, 只有理解 了的东 西 , 才能牢 固地掌 握它 。因此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 立以
后 ,还必须 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

高中物理教案新课标

高中物理教案新课标

高中物理教案新课标
课型:新课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3. 理解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理;
4. 能够应用电磁感应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理;
3. 应用电磁感应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1. 熟练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问题;
2. 理解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理。

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
一、导入活动(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电磁感应实验或现象,引入电磁感应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
2. 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表达式;
3. 分析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理。

三、课堂练习(20分钟)
结合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拓展练习(15分钟)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思维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电磁感应的知识要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电磁感应实验器材、投影仪等。

教学反思:
电磁感应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学生感觉比较抽象的内容。

通过实验引入、概念讲解、例题演练和拓展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提升物理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物理典型课型

物理典型课型

第五章物理教学的典型课型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这些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我们从实用性和典型性出发,提出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物理复习课教学等5种物理教学的典型课型,对于每一种课型主要从教学要求、教学程序及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阐述,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

纵观物理学内容,它可以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和规律。

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

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物理概念作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体系。

例如,若没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一系列概念,就不可能形成电学内容体系;同样,若没有光源、光线、实像、虚像等一系列概念,也无法形成几何光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一、物理概念及其特点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它有内涵和外延两个重要方面,包括:概念的定义是什么,物理量的定义式怎么样,决定它的条件是什么,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否为矢量。

物理概念的内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例如,速度的物理意义可表述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

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理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总体或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物理概念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概念的建立,通常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在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

几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几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几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 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

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 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

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 随堂实验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

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

四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四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龙源期刊网
四种常见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
作者:卢镇英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8年第12期
物理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和物理教学的特点,物理课的类型可以主要划分为四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范例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做好准备。

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高中物理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解读

高中物理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解读

(3)注意事项: 教师一般不要读题,评析时重在追问学生得出结论的 依据,通过设疑,启发学生走出认知误区;针对训练的 题目要与例题相近,且难度不高于例题;当堂检测的内 容为本节课学习的基本知识及其简单应用,时间5—8 分钟。
(三)课后延伸: 三 : 1.对教师的要求: 反思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对学案加以修改、补充、 完善;检查学生对学案的整理情况,批阅学生的课后 拓展训练。 2.对学生的要求: 复习新课内容,整理好学案。完成课后拓展训练。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对教师的要求: 出示当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巡 回查看了解学情,进行学情与教情的整合。 (2)对学生的要求: 独立思考、完成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能解决的问题; 查找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从知识、方法、能力等 方面查找原因;做好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准备。 (3)注意事项: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情,要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 求;学生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敢于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的勇气。
4.有效训练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梳理;教师备有可灵活运 用的课堂跟踪练习或适当形式进行当堂检测;教师为 学生自我评价提供参考标准。 (2)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学习目标,回顾、整理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方 法,及时进行反刍总结; 独立完成课堂跟踪练习或当堂检测,自我评价当堂学 习效果。 (3)注意事项: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不可包办 代替;课堂跟踪练习或当堂检测,难易适度,自我评 价及时,当堂完成。
知识梳理课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一)课前预习 1.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知识、能力要求制定切实可 行的学习目标;编制学案;依据学习目标和编制的学 案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 2.对学生的要求; 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自主探究、尝试、体验相 关学习活动;搜集有关信息和资料。 3.注意事项: 学习目标表述要准确、科学,符合教学大纲和高考对 这一部分的要求;学案编制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 智慧和力量;学生应强化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三五五”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三五五”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五五”优质高效课堂”中的“三五五”的含义:“三五五”是指“三步五环节五课型”,“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温故知新、导学释疑、巩固提升三个步骤。

五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五个环节。

五课型是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种课型。

如新授课、实验探究课、习题训练课、知识梳理课、测试讲评课等。

基本课型及教学流程:一.新授课1.课前预习教师:编写学习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下,编制出“预习学案”;提前1天以上把预习学案发给学生;课前1天教师通过批阅“预习学案”或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依据预习学案认真预习,及时完成“预习学案”,记录疑点。

2.课堂探究环节1:出示学习目标环节2:自主学习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进行导入,而后指导自学。

学生:相互指导检查“预习学案”的改错情况。

根据学习目标和预习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再认真读书,纠正错误,对存在的疑问再思考。

环节3:合作交流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后提供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合作交流活动时间;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深入组内讨论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交流展示”及“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1)组内交流: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出现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方法,探讨知识间规律,在组内达成共识。

(2)班内交流:在小组交流共享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解说小组的观点和看法,解说小组得出的方法、结论和规律,引发全班思考讨论,优秀的成果共享,问题成果纠正。

环节4:精讲点拨教师:对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精讲点拨。

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整合提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

教师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定律解决问题(一)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共点力的平衡 条件
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 状态。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
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 定律解决问题(二) 超重和失重
超重 失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 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
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公式:Δx=x1-x2
第三节:运 动快慢的描 述——速度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公式:Δt=t2-t1
速度
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Δx/Δt 单位:米每秒(m/s)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第4章 相互作用
导 入 奇特的力现象
第1节 重力与重心 第2节 形变与弹力 第3节 摩擦力
第5章 力与平衡
导 入 感悟平衡之美
第1节 力的合成 第2节 力的分解 第3节 力的平衡 第4节 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6章 力与运动
导 入 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 第4节 超重与失重
余弦定理:F2=F12+F22+2F1F2cosθ
共点力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外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有 共同的作用点或者这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 这几个外力称为共点力。
非共点力 既不作用在同一点上,延长线也不交于一点的一 组力。
力的分解

《物理教育学》教学大纲

《物理教育学》教学大纲

《物理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物理教育学》是我校物理学专业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实际,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能力的课程。

二、教学的对象和目的《物理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物理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

在学《物理教育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和教育方法的基础知识,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教育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教育的内涵、物理课程、物理教学和评价等内容有所理解,具备初步的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等实施物理教学的能力,成为合格的物理教师,并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学原则1.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现实素材相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2.“实作与展演”:要求学生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根据每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实验设计、试题编制等实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小组讨论、作品展示、学生讲演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在课外我们要求学生自行观看物理教学视频、小组练习讲课、到中学实地观摩物理教学,组织班级和学院的讲课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物理教育学》为中学物理教师核心课程,课时数为72学时。

其理论知识模块以及相应的拓展课程为:第一部分:理论课知识模块一、物理课程:本模块主要含有物理教育的基本概念、物理课程的构建、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等内容。

该模块教学时间为24学时。

二、物理教学:本模块主要含有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案例解析、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物理课程评价等内容。

该模块教学时间为29学时。

三、专题教学:本模块主要含有实验教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现代科学技术与物理教育等内容。

该模块教学时间为19学时。

第二部分:拓展课程与《物理教育学》课程配合发挥作用的还有相应的拓展课程,它们是:《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物理学史》、《物理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以及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高中物理课型

高中物理课型

探究课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索、研究物理规律为出发点, 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课的过程结构: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探究课课没有内容结构。 课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实验课
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教学过 程看,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操作技能 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实验教学的过程要肩负训练 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的目的。从学习论角度看,是学生手脑并用、操 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结合的能力形成过程。
综合复习课
第二种:
物 理 竞 赛 画 图 讲 解 按 图 复 习 提 问 答 疑
“导学一讨论”模式
设 疑 激发 兴 趣 指 导 自 学 讨 论 启 发 小 结 指 导 练 习
综合复习课没有内容结构。

东师理想


现象课
物理现象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的依托, 是形成物理情境、分析物理问题的前提,是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现象课的过程结构: 展示现象——观察思考——本质分析——得出结论 现象课的内容结构: 现象的发现、现象呈现、现象分析、现象的应用 课例:①电场线 ②电磁感应现象A、B、C

单元复习课
物理单元复习课是实际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的 科学简化、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模型。物理习题 的教学是通过习题的解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 一种模拟和演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东师理想物理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序言课现象课概念课规律课探究课实验课单元复习课综合复习课分析问题归纳特征命名概念数学表达提出问题概念运用制定方案归纳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实验探索得出规律规律的应用实验理解发现观察诠释命题实验验证掌握命题应用理论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文字情景过程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解复现抽象分析确定判断展示目标进行矫正落实目标紧扣目标实施教学围绕目标诊断反馈画图讲解按图复习物理竞赛提问答疑物理竞赛画图讲解按图复习提问答疑设疑激发兴趣指导自学讨论启发小结指导练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创景激学“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知能生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

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的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新知探索课一、教学流程:自主研修交流展示跟踪训练确认目标应用达标预习总结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情景导入归纳总结二、环节解读1、课前预习考虑到初中学生在校时间短、认知能力弱、自主能力差的特点,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

(1)明确预习目标。

首先要明确提出预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2)完成预习问题。

预习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应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

要杜绝教材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再现,突出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掌握。

(3)巩固预习效果。

通过设计一定量的训练、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巩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预习成果,同时,通过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发现预习疑惑。

在预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预习反思的习惯。

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等。

2、课内探究(1)情境导入,确认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讲物理故事、复习旧知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课题导入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精到而不繁琐。

引导学生分析课时教学目标要求,挖掘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2)预习总结,自主研修。

课的开始,教师在简要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批交流预习的问题。

课内探究学案所设计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漏、易混点的知识等,它是通过学生预习和教师预测而提出的问题。

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找出解决不了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

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精选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

教师要适时点拨,保证课堂讨论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

(4)精讲点拨、跟踪训练。

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这是一个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对有疑义、争议的困难问题,教师不要去直接出示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

遵循“三讲三不讲”教学原则,对该讲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讲透,要拓展,要归类整合。

每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和科学的预见设计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应用学习方法。

(5)归纳总结,应用达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应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提出还存在困惑的问题。

最后让学生通过课堂达标测试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并当堂反馈矫正。

3、课后练习(1)延伸训练。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后作业。

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落实性。

或布置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2)反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知识梳理课一、教学流程合作交流总结升华提升能力展示问题随堂检测自主探究精讲点拨深化训练预习总结反思总结二、环节解读1、课前预习(1)明确复习目标。

预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从而增强自主复习过程中的针对性。

(2)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纲,带着问题预习,做到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掌握“是什么”的知识,初步解决“为什么”的知识,形成基本知识框架。

(3)自我检测。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习学案中的训练题。

题目可提供答案,通过学生的自考自批,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预习总结。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写出预习反思,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感到困难的疑点和难点、未能解决的问题等。

2、课内探究(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课的开始,教师在简要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批交流预习的问题。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预习学案归纳汇总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全班进行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的学习。

教师要把这些问题放在后续适当的学习环节中处理解决。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同时找出疑难问题。

课内探究学案中设计的典型例题要有层次性,应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应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

依据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找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掌握等方面进行互帮互学,并组织组间的交流展示,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

(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针对所复习的相关知识,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交汇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规律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升华。

教师的点拨讲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面上不会的问题;二是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忽视点;三是引导帮助学生将相似、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易同比较,总结规律,理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好知识网络;四是讲知识的合理延伸。

五是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4)深化训练,提升能力。

教学中应坚定不移的立足基础着眼能力,把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渗透到例题、习题的讲练中去。

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设计适当的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问题中。

(5)反思总结,随堂检测。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达标检测题,当堂检查训练效果,让学生做出自我评价。

3、课后练习(1)达标训练。

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重点知识与方法,再精选相应习题进行课后训练检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2)反馈评价。

通过教师收缴批阅或学生互批等方式,了解达标训练情况。

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在知识理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应设计一定量的补充练习题,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习题训练课一、教学流程自主练习反思内化方法指导收集问题变式训练典题引导交流合作重点点拨预习总结反思总结二、环节解读1、课前预习(1)明确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考点制定习题训练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知道完成这些题目可以考察哪些知识点,以及针对这些知识点需要达到的要求等。

(2)知识梳理。

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即巩固新知识的习题训练课)应首先呈现本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具有参与讨论、解答习题的基础。

单元复习课中的习题课(或综合知识的习题训练课)参照知识梳理课教学模式。

(3)自我检测。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训练题。

题目一定要注重基础,要提供答案,通过学生的自考自批,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设计几个选做题,可注明“能力提升”或“能力拓展”等,实施分层次答题。

(4)自我反思。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写出预习反思,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感到困难的疑点和难点、未能解决的问题等。

2、课内探究(1)预习总结,搜集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简要点拨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挥“支架”作用。

(2)典型引导、自主练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编制一份练习题,它应以题组形式出现,题型要体现多样性,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可分为基本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等),结构要体现完整性,能体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读题、审题、解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练习题,同时能针对不同题型归纳总结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环节中应提醒学生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这是后面小组内交流的重点)。

应根据学情和题目的难易程度确定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可采用分段完成或全部完成。

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的例题难度应贴近课本,重点掌握此类习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方法的总结,在例题分析过程中要紧扣所呈现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点考查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复习课中的习题课参照知识梳理课模式。

(3)合作交流,反思内化。

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

在小组内应重点交流做标记的题目,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思路。

组内都不会或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应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

(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将组内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展示,将“问题”、“错因”以及“当时的解题思路”充分暴露出来,或学生讲解,或师生共议,或教师讲解。

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

这是习题训练课的升华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及时进行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支架作用。

例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

(5)反思总结、变式训练。

针对有代表性的共性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

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生成情况,及时对所做题目进行调整。

3、课后练习(1)二次过关。

针对出错多的练习题目,再设计类似的变式训练题,进行二次过关,以检查学生改错程度和掌握程度。

(2)反馈评价。

教师应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训练题,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互补完善暴露问题方法指导确立目标升华提高自我整理自主合作展示思路释难答疑考情分析变式训练反思总结一、教学流程二、环节解读1、课前预习(1)分析体验。

要让学生明确本次测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重要程度。

教师可将《《考试说明》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验知识的重要程度。

(2)纠错寻因。

学生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找出每道错题的出错原因,把做错的题进行错因归类。

(3)查漏解惑。

教师根据出错情况总结出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点和迷惑点,并进行归类,设计相关问题加以强化。

可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回顾再现,解决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同时记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