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理论
第4章货币供给理论
• 对央行来说,商业银行准备增加100元,即央行负债增加 100元,而100元证券也就是其资产的相应增加。央行T账户 的变化如下:
中央银行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元 准备
+100元
央行买入商业银行证券的结果是,准备增加100元,基础货币也 增加100元。反之,央行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其结果相应是银 行体系的证券增加,准备减少;央行的证券减少,准备也相应 减少。不管央行对商业银行买入还是卖出国债,不考虑商业银 行的超额准备问题,都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倍数扩张或收缩。
2.通货比率C/D的变动 货币乘数与通货比率C/D负相关 3.超额准备率ER/D的变动 货币乘数与超额准备率ER/D反向变动
4.3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 4.3.1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表现为下式: M/H=(C+D)/(C+R)
4.1.1 基础货币在中央银行账户的表现
央行的负债及基础货币可以分为商业银行的准备 金R和公众的通货C,即H=R+C
准备金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通货是央行对 公众的负债。
央行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形成商业银行账户上 的准备金,商业银行据以进行存款创造,致使流 通中的货币量以基础货币的倍数增加。
准备
银行体系 资产
+100元 存款
负债 +100元
对央行T帐户的影响是,其在资产项目中多了100元的证券, 负债项目中也增加了100元准备:
证券
中央银行 资产
+100元 准备
负债 +100元
央行支票存入当地银行后,央行对非银行 公众的公开市场购买与对银行的公开市场 购买的结果相同:准备增加额等于公开市 场购买额,基础货币同额增加。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简述
[2]王爱琴.新古典综合派经济主张及影响[J].合作经济与
2006,23:26-27.
[3]张俊勇,刘蕾.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简述[J].五邑大学学
,2008,01:51-54+95.
托宾的货币供给理论认为,现代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
1.股权、2.政府债券、3.基础货币、
外贸资产。
私人财富新供给来源有三个:一是存货或生产资本的净
I),二是政府预算
赤字(D),三是国际收支盈余(CAS),家庭储蓄(S)
。由于储蓄等于国民收入减去消费(C)
T)之余额,赤字等于政府支出(G)与税收(T)
政策性。
二、货币主张
(一)货币乘数论
乘数(亦称倍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或收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狭义的货币定义下(即 ,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
B表示),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由现金
Ms表示)变
m表示)。这样,货币
其理由是:a.金融创新使得替代活期存款和通量的流动
b.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
c.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争夺放款的竞争,削
d.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
1.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
2.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
。
3.宏观金融控制的目标和手段应该改变。
3.公众的外币资产供给
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外币资产供给由国际贸易盈余和外
根据上两个公式可导出公众的外币资产供给函数:
4.托宾的资产选择的货币基础模型理论
托宾的决定短期均衡数量和价格的多资产模型表明,资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影响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理论是分析货币供给量大小以及决定因素的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得多。
这是因为在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供给作为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一个变量,因此经济学家很少研究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而是只研究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时经济如何变化。
后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中央银行并不具有绝对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对全部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还有赖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又受到商业银行和公众的影响,由此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和具有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供给的原理与过程以及几种典型的货币供给理论,不管是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还是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在形式上有一致性,而货币乘数是否稳定是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货币供给原理与过程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定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经济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则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供给量是流通在公众手中的货币资产,银行系统拥有但不能参与流通的货币是不能够计入货币供给量的。
货币供给量又可分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前者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后者是指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量。
虽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供给是有区别的,货币供给是一种行为或过程,而货币供给量是货币的存量,但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常常把货币供给量简单地称为货币供给。
由于货币供给量是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被各经济单位(银行系统以外的个人、家庭、企业和机关团体等)所持有的货币存量,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货币只由银行体系发行和创造,又不断回归银行体系,所以银行体系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环节与信贷关系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有三种途径: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根据乔顿的分析,在美国,决定货币存量的要素为货币基数、联储成员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之比、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美国政府存款与私人活期存款之比。
这些要素与货币供给之间关系具体可以表述为:假设:B——货币基数,基础货币——联储成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联储成员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库存现金R——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联储成员银行活期存款准备金——联储成员银行定期存款准备金C——公众手持通货D——商业银行的私人活期存款T——商业银行的私人定期存款G——政府存款r——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率——现金比率,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政府存款比率则有:狭义货币M=C+DB=C+R(1)(2)式(2)就是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述评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述评【摘要】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起源、核心理论、实证研究、局限性和发展趋势进行论述评价。
在分析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重要性、启示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在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该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践。
在未来,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理论的完善和实证研究的深入,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挑战。
整体来看,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起源,核心理论,实证研究,局限性,发展趋势,重要性,启示,应用前景1. 引言1.1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述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是一种对货币供给的解释模型,它强调货币的供给是由市场需求和银行创造的需求相互作用而确定的。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货币供给不再由央行单方面控制,而是受到市场力量和银行行为的影响。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观点,揭示了货币供给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例如对货币供给的控制难度和货币创造过程的复杂性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同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推动该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起源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斯基提出,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货币供给是由金融机构和银行系统内部的信贷创造过程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单方面控制。
金斯基认为,银行通过不断发放贷款来创造货币,并且这种内在的货币创造过程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森的研究。
曹龙骐《金融学》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货币供给
曹龙骐《金融学》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货币供给本章摸索题1.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进展。
答:〔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在纸币流通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流通,以及在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之后,客观经济形势就迫切需要人们对货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
〔2〕信用制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还有其现实可能性,这确实是信用制造学说的产生与进展。
信用制造学说兴起之后,流通中的货币是如何形成的和如何运行的等问题开始明朗化,作为货币治理当局的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操纵等问题也就专门自然地提出来了。
〔3〕货币供给理论的进展过程①萌芽期。
信用制造理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有关资料,货币供给理论的萌芽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②成长期。
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有了长足的进展a.早期阻碍最大的是米德和丁百根两人,他们的要紧奉献在于对整个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量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b.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关于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分析见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
c.美国闻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阻碍»,这一研究成果是对近一百年来美国货币供给量的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
d.货币供给理论通过以上学者的进展,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但差不多观点是一致的:即货币供给量由强力货币〔亦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大伙儿所普遍同意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2.试述货币供给的一样模型。
答:〔1〕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亦称强力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MS为货币供给量,m 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第10章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一)现金漏损率(c)
对于银行制度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人们总会将部分 收入以现金形式保留在手中。这样就出现了现金漏 损,即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 中,难免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 的手中而不再流回。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 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 货币的能力。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专栏10—1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二)卡甘(P. Cagan)模型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 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 比。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三)乔顿模型 1.M1货币乘数模型 模型采用狭义的货币定义M1,即 M1 =D+C。其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近代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 其本质特征在于信用创造方面,即银行可以在相当 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 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诸环节的协调、 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
与此同时,这一信用创造功能还使银行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改变,它一方面大大强化了现代 商品经济中的信用经济性质,另一方面促使整个经 济的运转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 的交易。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 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 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 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转账方式发放贷 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 款的存款。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本章重点问题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八章 货币供给 《金融学理论与实务》PPT课件
三、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 (一)现金的供给机制
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现金的渠道,一般说来,主要渠 道有三:
⒈对政府贷款(通常是财政当局),政府获得了现金 的使用权;
⒉对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获得了现金的使用权; ⒊收购外汇和金银,出口商、金银持有者得到了现金
所有权。
• (二)存款的供给机制
√
$ 29 /个 9
比率
根据货币定义:
M1 C Dd
(8.1)
M2 C D
(8.2)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
BCR
(8.3)
根据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定义:
R Dr De
(8.4)
根据上述字母含义,Dd、C与D的关系可写成:
Dd Dn
(8.5)
C Dh
(8.6)
现将式(8.4)和式(8.6)代入式(8.3),得
第二节 货币供给模型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概念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初始货币,因其具有使 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 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 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 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影响超额准备金率的具体因素 ✓市场利率的高低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导向 ✓存款外流的程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 (三)现金漏损率
• 现金漏损率也称现金比率或通货比率,其高低水平 体现了社会公众持有金融资产的偏好。若现金漏损 率提高,货币乘数会变小,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 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减少;若现金漏损率降低,货 币乘数会变大,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 币供给量增加。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M0、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供给量对经济发展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的理论。
根据货币供给原理,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刺激经济发展并提高物价水平,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会抑制经济发展并降低物价水平。
货币供给原理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给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货币供给原理的基础是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作为经济交易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需求和政策制定的。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余额增加,因此他们可以更多地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相对不变,货币的过剩引发了需求上的溢出效应,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人们手中的货币余额减少,购买力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
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相对不变,货币的供不应求导致货币的稀缺性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
货币供给原理说明了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
然而,过度增加货币供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过度减少货币供给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权衡稳定经济和保持物价的双重目标,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
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www
第二,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他 们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样,都具有创造货币和 创造信用的能力。所以,必须对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实行全 面管理。
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一、内生货币供应论
“内生货币供应论”是新古典综合派在凯恩斯“外生货币 供应论”基础上提出的。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银行和 企业行为所决定的,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 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 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 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货币 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而不是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 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 的。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思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 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样, 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 量,因此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的办法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 经济增长。
一、外生货币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这种票券或符号之所以能被流通所接受, 完全凭借于国家的权威,依靠国家的法令规定强制流通。因此, 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他的观点可概括为“外生货币供应论”, 即认为货币供应是出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 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货币供应的控制 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 决策和金融的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 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
第9章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 弗里德曼、
(三)公式:简单变形得到
弗里德曼 D M = B × R D R + 施瓦茨模型: D C D C
( 1
+
)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 弗里德曼、
(四)货币供给是高能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五)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 – –
高能货币B; 存款对准备金的比率D/R; 存款对通货的比率D/C(即通货比率的倒数)。
(三)《拉德克利夫报告》
第一,对经济真正具有重大影响的不仅是传统意义 上的货币供给(即狭义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 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第二,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 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 第三,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 币供给,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三、货币供给理论——新观点 货币供给理论 新观点
(四)格利与肖
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 同样,银行与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类 同性与替代性。 货币的基本特性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从流动性这一基本特性而言,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 实际上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而言,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货币。这种广义 的货币不仅包括通货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且还应该包括商业 银行的定期存款及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所发行的负债。 从金融控制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不仅应该控制商业银行,而且也 应该控制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
m2 = = =
D +C +T rd ⋅ D + rt ⋅ T + E + C D+k⋅D+t⋅D rd ⋅ D + rt ⋅ t ⋅ D + e ⋅ D + k ⋅ D 1+ k + t rd + rt ⋅ t + e + k 1+ k + t rd + rt ⋅ t + e + k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经济(果)
p y = f (Ms)
是即非 否即中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关系:
是即内
经济变量(因)
货币供给(果)
Ms = f (s I c i y)
否即外
二、货币内外生性理论发展与变迁(王广谦43)
1、早期论述
(1)货币本质观与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货币金属观(足额准备论):内生性
货币名目观(管理通货论):外生性
(或P↑〉Y↑,Q↓) 结果有悖于中央银行银行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
为了增加产量、降低失业,中央银行只有增加
MS↑ 因为: 在V不变时, MS↑V = Y = P↑Q
3、结论: 物价是年平均工资率W与平均劳动生产率
A的函数: 当 w↑ 〉 A↑ 则P↑ Q↓;货币当 局要保证就业↑— Q↑, 就必须使MS↑
(2)格利、肖主张用更广义货币:M3、M4是央行无 法控制的内生变量。
(3)托宾:货币具有内生性与不可控性 (4)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量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 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
许多变量。
6、货币供给的内外生共性论:哈里斯(崔74)
5.2 文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五)货币的供需矛盾,宏观政策:国家可凭借权力创 造和增加货币供应
4、新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王P49)
基本观点: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 货币需求的结果
5、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 发变量。
Ms = f (货币当局) (曲线)
关键在于货币供给量是否是央行能够控制的独 立变量? 是否具有可控性?
3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的关 系:二者都是反映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只是因果 关系相反而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M0、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机构,独享货币发行权,履行国家赋予的调节经济、稳定货币的任务。
二是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执行金融政策、依法进行调节经济、管理金融的活动,不受利益集团或政府领导人的个人干预,也不受股份投资者的干预。
三是中央银行的非盈利性。
中央银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不与普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其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
但一切活动的宗旨是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不与商业银行以及一切经济部门争利,没有自身的盈利目标。
二、中央银行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1.发行的银行的含义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袭断货币发行(currency issue)的特权,使之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等少数国家是一个例外,在这些国家中财政部门也可以发行部分货币)。
统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形成的最基本动因。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重要意义:(1)可避免货币发行分散的弊病,使钞票整齐划一,便利商品流通,防止发钞银行倒闭而引起银行券挤兑、贬值所造成的金融动荡和经济混乱;(2)有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使货币发行便于控制,以保持市场货币流通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当比例,保证通货的稳定;(3)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因为货币发行是银行信贷的一种资金来源,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可以藉以控制社会资金供应,便于掌握和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4)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推行,使政府利用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工具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5)由于发行钞票有一定的经济利益,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可使政府得到一定的收益。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1.银行的银行的含义(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结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2)中央银行在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仍表现出银行所固有的存、贷、汇等业务特征;(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同时,也是商业银业的监督管理者。
2.银行的银行的职能(1)集中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成立后,各国一般都通过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一定的存款准备金(reserve against deposit),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宏观调节的需要,变更、调整存款准备金的上缴比率。
(2)最后贷款人责任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办理票据再贴现、再抵押的方式融通资金,在特别情况下,也可直接采取提供贷款的方式。
最后贷款人职能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组织、参与管理全国的清算这一职能始于英国。
19世纪中期,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银行每天收授票据的数量日趋增加,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紧密。
1854年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对各种银行之间每日清算差额进行结算的做法,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效法。
中央银行清算主要包括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进行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提供跨国支付清算服务等。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政府的银行的含义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中央银行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中央银行为本国政府代理国库。
2.政府的银行的主要职能(1)代理国库具体包括按国家预算要求协助财政、税收部门收缴库款、根据财政支付命令向经费单位划拨资金、随时反映经办预算收支缴拨过程中掌握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经办其他有关国库的事务。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当今世界各国均广泛利用发行政府债券的有偿形式以弥补开支不足或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
中央银行通常代理政府发行债券以及债券到期时的还本付息事宜。
(3)向政府融通资金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在政府财政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一般负有提供信贷支持的义务。
方式:①直接给国家财政贷款或透支。
②购买政府债券现在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禁止中央银行对政府财政透支和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限制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直接融资。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5)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政府关于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各个国家通常授权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
(7)对金融业实施监管(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三、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给(一)基础货币概念1.基础货币定义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它是货币供给的最基本的部分,具体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基础货币=流通中通货+银行准备金银行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2.基础货币地位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它影响了整个社会货币供给。
3.基础货币性质(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央行资产负债表(三)基础货币变化关系式基础货币=(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外国存款)+(政府债券-政府存款)۶+对商业银行贷款和贴现+(其他资产-资本及其他负债)+在途资金=国外资产净额+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金融资产净额+在途资金(四)结论1.中央银行的一切资产负债业务(主要是前面的1-2-3项业务)的变化影响了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
2.由央行资产负债表可知,中国流动性创造主要来源是外汇占款,即¡°流动性创造的主渠道¡±。
四、影响基础货币供给的因素一般说来,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
但是,进一步地分析,基础货币供给会受到以下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从而使央行的直接控制力受到减弱。
1.政府预算赤字弥补预算赤字存在三种方式:增加税收、发行债券和发行货币。
2.商业银行的贴现要求贴现贷款的数量是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共同的决定的,而不是受中央银行单方面决定的。
3.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会影响本币的对外汇率,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会采取措施调节外币供求,这会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
第三节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创造一、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信用货币,就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包括各种银行卡)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存款货币来源于现金货币的存入和银行贷款派生机制。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显著区别在于只有商业银行才能经营活期存款业务并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本质与条件(一)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本质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本质是利用存贷期限错配,通过存款¡ª贷款¡ª派生存款的信用创造过程产生的资金时间价值的高度应用。
(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条件1.必须是存款和贷款功能集中于一体;2.部分准备金制度;3.部分现金提取。
三、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过程1.两个假设(1)商业银行的客户都将其全部货币收入存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帐户,不持有任何现金,且全部交易都使用非现金结算;(2)商业银行按照法定准备金比率提取存款准备金后将余额全部以贷款形式放出或全部投资于有价证券,不存在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现象。
2.创造过程设原始存款为100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则存款创造过程如下:商业银行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增加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存款增加总额:D=R/r=kR派生存款:C=D-R=(R/r)-R四、制约存款货币制造和收缩的因素(1)超额准备金率。
(2)现金漏损率。
(3)定、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例。
(4)客户对贷款的需求。
第四节货币供给模型一、简单乘数的货币供给模型该模型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为范例,以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d)、基础货币量(B)为限制因素,导出如下的模式式中,m=1/rd仅是由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数值,故称为简单乘数。
二、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若用M、C和D分别代表货币存量、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则有M=C+D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又有B=C+R,式中的B和R分别代表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此可得:货币供给存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基础货币(B)的规模;(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共同决定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3)非银行公众所决定的存款与通货之比(D/C)。
三、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一样,卡甘(P. Cagan)也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手持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