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 1红色记忆 教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红色记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学会掌握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领域欣赏•评述1课时

三、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四、教学难点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上课内容是《红色记忆》。每个人都有记忆,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其中有辉煌的成就,也有屈辱的历史。今天《红色记忆》这一课就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带领我们回忆一下中国近、现代100多年以来的历史。

一、情境导入

1、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有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每年都有上千万人前来瞻仰,这八幅浮雕作品记录了100多

年以来中国人民伟大斗争中的重要时刻,你能说出它们各自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吗?

《虎门销烟》1839年《金田起义》1851年

《武昌起义》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五卅运动》1925年《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

《抗日敌后游击战》1938年开始《胜利渡长江》1949年

2、音频导入播放《保卫黄河》音乐片段。

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

✍这首歌曲描述了浮雕作品中的哪一个场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鸦片战争前夕,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歌曲《保卫黄河》描述的场景——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

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胜利渡长江》——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提问:为什么这些浮雕选择用众多的平民出现,而不是主要领袖人物出现?

学生思考后回答(纪念所有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广大军民)

二、欣赏学习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特点:

1、选择特定历史事件或领袖人物为创作内容。

2、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

3、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要突出重点,强调视觉中心。

三、深入理解、欣赏评述

1、提问:欣赏《启航》两个版本的油画作品,分析讨论。

✍画面中心人物在哪里?

(颜色、构图、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气候、环境、光线)✍你更喜欢哪张作品?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补充。

《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褐色的船帮,棕色的船身与大块墨绿色的天空围绕着众人物,使整个画面气氛显得和谐、庄重而又严肃。毛泽东的浅色衣服被衬得更突出,使整个画面显得稳定平和又富有节奏感。

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和涌起的波浪烘托出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高大的游船和撑起的竹竿则点出了“启航”的主题。

2、《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该作采用三角框架

式的立体结构,把画面中人们目光聚集在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构图严谨,形式感强烈,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

3、《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热烈。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无不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

董希文因这幅作品而声名鹊起、名扬全国,也因这幅作品而在“文革”中遭到打击迫害,饱受政治磨难。但在后来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开国大典》这幅画被迫数次修改,这在绘画史上是少见的。

第一次修改:1955年,删除高岗,以一盆鲜花代替。

第二次修改:1966年,删除刘少奇,补全原本被遮挡半张脸的董必武。

第三次修改:1972年,删除林伯渠,这时董希文已去世,画家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重新复制了一幅。

恢复原貌:画家阎振铎、叶武林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补画刘少奇和高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