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性人假设理论的不足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理性人假设理论的不足与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人”理论谈到了理性人假设的理论,简单的介绍了其理论的发展史。从对“五人抓豆子”例题的分析中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解释的局限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操作性。从而引出了新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重新概括这一话题,并着重对“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发现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完善。

关键词:经济人理性人假设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两位教授。他们分别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时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其中,卡尼曼教授的研究使经济学界开始反思正统经济理论关于理性人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设,以更加逼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提高。而史密斯教授所创立的实验经济学,则通过在可控实验环境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来检验和完善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这里两位教授获奖的意义不仅是拓宽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激发

了人们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等经济学基本命题的反思和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审视。我们在这里将比较系统的指出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局限性和当代新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从“经济人”到理性人假设的发展

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们从研究对象的利己主义和理性行为的角度出发,将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一切经济学命题或解释的前提。关于理性人行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在经济学说史上,亚当·斯密明确地把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确定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正因为此,他才能够出色地描绘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问题的展现,经济人假设逐渐演化为理性人假设,强调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值或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至于这种目标是利己还是利他则不作具体地界定。主流经济学的成功在于它的有理性的自私人假设恰好描绘了日常经济活动及其它一些活动中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活动中,其追求满足和快乐的根本动机都具体表现为利己动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们那里,理性人假设就成为一种“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经济人”在通过市场活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经济人”是按照经济理论行

事的理性人,市场是“经济人”和经济理论存在的前提。直到今天为止,西方的经济理论事实上依然是把斯密的经济人作为不言而喻的分析前提,并且进一步认为经济人行为的准则不仅是追求一般的自身利益,而且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

2.传统理性人假设的不足及对组织的危害

根据传统经济人理论,当理性人在做做决策的时候他的策略选择是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在一个组织中,则存在着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够想象的结局。笔者将在对下面一个“五人抓豆子”*的博弈问题中来分析其缺点及危害。

2.1五人抓豆子的问题及分析

例题如下:

有五个囚犯依次抓一个布带里面装的100颗豆子,他们无法互相交流,但他们都很聪明,是绝对的理性人。规定抓到最多豆子和最少豆子的人将被处死。如有抓到相同数目的人将一并被处死。他们的目标是先求保身,再求更多的害人。*

对该题的分析如下:

(1)他们都是绝对聪明的理性人,在决策的时候肯定会先考虑到自己的生存问题(我简称为“自保原则”)。遵循“理性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此时他所追求的最大个人利益是先求最大可能的生存,后求害死别人),第一个选择的人肯定会选择抓20颗,因为只有其平均数(100/5=20)时,其被包在中间的机

会最大,即存活的可能性最大。

(2)第二个热依次抓的时候他会考虑到第一个人策略,并且可以从剩下的球的数目得知第一个人拿走了多少,根据“自保原则”

他的策略会是尽可能的靠近20(才开始会避免选20一起死),这时其可行集为(19.21)当中选择一个(只有紧靠着20的数才能够使得后面的人没办法在他们中间找到空隙,生存下来。

他此时的策略也和第一个人一样,先求自己最大可能的生存,再害人,以下情况相同不在叙述)。此时,第二个人就会考虑一个“从小原则”(其本质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存活的几率最大),选择19。

(3)第三个人开始选择策略的时候,他很清楚第一和第二个人的策略,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五个人都是绝对理性人,其策略的选择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分析”。所谓“完全信息动态分析”就是指在这个博弈进行的每一步当中,要选择行动的参与者都知道这一步之前博弈进行的整个过程。)。他就会发现第一个人的策略是选择20,第二个人的策略是选择19。根据“自保原则”和“从小原则”他的策略会是18,依次可以得出第四个人的策略,选择17。(4)此时,一共还剩下26个球(100-20-19-18-17=26)和一个未抓球的第五个人。此时他的可行集为(1~2…26)。不难看出不管第五个人选择其可行集中的哪一个数作为其策略X时,其都是必死的(如选择1≤X≤16,第一个和第五个死;选择26≥X≥

21,第五个和第四个死:选择16<X<21,第五个和第一、二

三、四中任一个人的数字相同,其也必须死)。分析图如下:

当第五个发现其是必死的时候,必然感觉到不公平。问题出现了,根据对此题中“理性人”选择策略本质(最大可能的追求生存机会,并更可能多的害人)的推测,他一定会谋求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死。此时,在解决这个“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时候就必须依赖“逆向归纳法”。

(5)第五个人是必死的,这个已经成了一个公共信息,而第五个人是足够理性的,因而他的策略必定是前者四个人中一个选择的样。如果第五个人的策略是选择19,即和第二个人选择的一样,最后博弈的结果是第五个人和第二个人选择的结果一样,一并被处死。而第一个人选择的20最大,第四个人选择17最小,他们也将被处死,活下来的只有第三个人。继续如果第四个人选择17、18、20,都会得出一个结果,第四个人必死,只能活一个人。

(6)当第四个人猜测到第五个人做出的决策,他是必死的时候,他也会选择谋求更多人死的策略,即选择的结果和前三个人中任何一个相同。如其选择17,而第五个人也选择的是17,博弈的结果就会为第三、第四、第五个人一并被处死。而第一个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