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内容梳理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单元必背课文内容重点梳理

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内容重点梳理第一单元1.《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讲述了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独立生活,遇到困难要多思考、多动脑。
2.《我是什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给人类带来了利与害。
3.《植物妈妈有办法》用拟人的手法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石榴传播种子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4.我知道蒲公英靠风来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来传播种子,石榴靠小鸟的肚子来传播种子,我还知道苍耳靠动物的皮毛来传播种子。
第二单元1.《场景歌》以歌谣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数量词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以及不同事物的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树之歌》以儿歌的形式,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3.《拍手歌》以拍手游戏的形式,写了雄鹰在云彩间飞翔,雁群会写字,熊猫在竹林嬉戏……呈现了动物之间、人和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场景。
4.《田家四季歌》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民一年的农事活动,赞美了农民的辛勤。
5.春季是个播种的季节,花开了,草长出来了。
夏季农民伯伯很忙碌,他们采了蚕桑又插秧,每天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是是丰收的好季节,谷像黄金粒粒香,农民伯伯的心里喜洋洋。
告诉我们:农民伯伯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
第三单元1.《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不小心弄脏了准备参加评奖的画,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画被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整幅画反而变得更好看了。
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一封信》全文围绕信展开。
露西给爸爸写了两封信,第一封充满悲伤,第二封则充满了欢乐,抒发了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4.《妈妈睡了》以孩子的口吻写了妈妈午睡时的美丽、温柔和累,表现了妈妈照顾孩子的辛苦,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梳理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梳理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受风霜、深受灾难而正在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的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废、贫脊、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
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重点内容梳理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重点内容梳理一、识字与识图1.1 五笔画在一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五笔画的基本笔顺和字形,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
1.2 识别汉字学生将学习认识并识别一些简单的常用汉字,如“人”、“山”、“水”、“土”等。
1.3 识图能力学生将培养对图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学习如何描述和解释图画中的内容。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2.1 课文朗读学生将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2 课文理解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诗歌鉴赏与赏析3.1 诗歌鉴赏学生将学习如何欣赏识别一些简单的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3.2 诗歌赏析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含义和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喜爱和理解能力。
四、成语故事与习作4.1 成语故事学生将学习一些简单的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
4.2 习作学生将通过模仿和创作,逐步提高自己的文章表达能力,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五、书写与作文5.1 汉字书写学生将通过反复书写训练,提高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速度。
5.2 作文表达学生将学习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行简单的作文练习。
六、品格教育与国学常识6.1 品格教育学生将通过课文、故事和活动,学习一些积极向上的品格和价值观念。
6.2 国学常识学生将了解一些我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知识,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七、语言表达与综合能力7.1 语言表达学生将学习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对话和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7.2 综合能力学生将通过课堂练习和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
以上是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的重点内容梳理,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些内容也涵盖了学生品格教育和国学常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希望学生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精读课文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精读课文梳理1.草原班级姓名学号一、课文概述《草原》这篇课文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描绘了三个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赞美了美丽的草原风光,深请讴歌了蒙汉同胞深厚的民族情谊。
二、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曾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我们学过他写的许多课文,有《猫》《母鸡》等,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他的语言很有特色,被称为语言大师。
三、重点语段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并不茫茫”的原因联系下文理解,是因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2)请在这一自然段中用“——”画出表示作者感受的句子,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可以使情与景融为一体,所写的景融入情,所抒发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艺术效果。
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请分析这句话的写作特点。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预习及知识点梳理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知识点知识点教材分析: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我会写:毯馆n (地毯、绿毯、毛毯)陈ch6n (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 (云裳、衣裳、红裳)虹hong (霓虹、彩虹、长虹)蹄甘(牛蹄、马蹄、蹄子)腐伯(豆腐、腐败、腐烂)稍sh&。
(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亚哥(微妙、微笑、轻微)易错字音蒙(m^ng)古包好(卜自o)客同行(xing)似⑸)乎多音字:行:(hang )(一行)(xing )(行动)勒:(危)(勾勒)(同(勒马)蒙:(m©ng)(蒙骗)(m6ng )(蒙受)(meng )(蒙古族)近义词:渲染一烘托热闹一喧闹明朗一晴朗奇丽一瑰丽疾驰一飞驰回味一体味境界一境地拘束一拘谨反义词:迂回一径直拘束一自然洒脱一拘谨舒服一难受羞涩一大方理解词语:清鲜:清爽新鲜。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1-5单元课文中心思想梳理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1-5单元课文中心思想梳理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
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 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
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
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藏戏》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第二单元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等情节。
“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课文主要写了喜欢虐待动物的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狐仙变成大拇指般大小后受尽动物们的嘲笑、恐吓和追逐。
后来,尼尔斯被雄鹅带到了天上,开始了骑鹅旅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曾经喜欢虐待动物、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的形象。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一单元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一单元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1/ 12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打印版)第一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4课《边城》(节选)沈从文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
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
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
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
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1下语文 课文内容回顾全册

1.《春夏秋冬》本文介绍了(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了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姓氏歌》这首姓氏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用姓氏组合的方法为我们介绍姓氏,激发了我们(识字)的兴趣。
3.《小青蛙》这首儿歌讲述了青蛙的外形和本领,号召大家要爱护(小青蛙)。
课文通过“青”作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同时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
4.《猜字谜》本课的两则谜语的谜底分别是(秋)和(青),在猜谜的同时,我们借助谜面巩固了“青”字族的汉字,了解了合体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1.《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为解决乡亲们吃水困难的问题,带领大家(挖井),乡亲们懂得感恩,饮水思源,为他(立碑)的故事。
我们从中懂得了在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候,不能忘记(创造劳动成果)的人。
2.《我多想去看看》两个小朋友,一个生活在祖国西部的(天山脚下),一个生活在祖国的首都(北京)。
两个孩子的共同心愿是走出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文章通过记叙两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写出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
3.《一个接一个》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写“我”一天的活动和心理的转变,突出了孩童的(天真快乐),赞美了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心态。
4.《四个太阳》本文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
“我”为每个季节画了不同颜色的(太阳),给世界万物带来各种美好,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心愿。
5.《小公鸡和小鸭子》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公鸡)跟(小鸭子)一起玩儿,小公鸡给小鸭子捉虫子吃,小鸭子给小公鸡捉鱼吃的故事。
小公鸡下河后差点儿淹死,幸亏小鸭子救了他。
本文还告诉我们,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6.《树和喜鹊》(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是因为他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
课文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了(朋友)才会充满快乐。
7.《怎么都快乐》课文从孩子的角度讲述了对快乐的理解,一个人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 课文内容梳理《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爱。
《乡愁》以一个游子的感触,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该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
《我看》用生动的词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画面。
表达了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丿二、单元字词汇总1•字音莽莽(d ng)分外(f 4 n)妖娣(r 6 o)稍逊(x ti n)风骚(sa o)成吉思汗(hd n)今朝(zh a o)数风流人物(sh ti)汹涌(y 6 ng)刮着(gu a ) 腐烂(f ti)娉婷(p I n)鲜妍(y a n)冠冕(u a n) (i Q n)浮动(f d )呢喃(n 1)丰润(r ti n)红晕(y 0 n)忧戚(q I )枉然(w d n) 谐奏(z d u)飘逸(y i )坦荡(t d n)摇曳(y d )翅翼(y 1)2•字形s I (嘶)哑h 6 u(喉)咙悲f d n(愤)1 1 (黎)明邮pi d o (票)坟ti (墓)海xi d (峡)云y d n (烟)轻1 i n (灵)庄y d n (严)柔族n (嫩)0 (鹅)黄1 i d n (梁)间n 1 n (凝)望d n (漫)游吹x i (熄)沉zu 1 (醉)3•解词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课文内容梳理《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 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爱。
《乡愁》以一个游子的感触,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该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
《我看》用生动的词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画面。
表达了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题。
二、单元字词汇总1. 字音莽莽(m a ng)分外(f e n)妖娆(r d o)稍逊(x u n)风骚(s a o)成吉思汗(h d n)今朝(zh a o)数风流人物(sh u )汹涌(y o ng)刮着(gu a )腐烂(f u )娉婷(p i n)鲜妍(y d n)冠冕(u a n)(mi a n)浮动(f u )呢喃(n i )丰润(r u n)红晕(y u n)忧戚(q 1 )枉然(w a n)谐奏(z o u)飘逸(y 1 )坦荡(t a n)摇曳(y e )翅翼(y 1)2. 字形s 1 (嘶哑h o u(喉咙悲f e n(愤)I i (挪邮pi a o(票坟m u (墓海xi d (峡云y a n(烟轻I i n(灵庄y d n(严柔n e n(嫩)e (鹅黄li a n(梁间n i n(凝望m d n(漫游吹x 1 (熄沉zu 1 (醉3. 解词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学习资料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课文重点内容梳理归纳总结划重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课文重点内容梳理归纳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1.本文中作者观潮的时间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观潮的地点是:海宁市的盐官镇。
2.《观潮》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一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3.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风号浪吼。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5.午夜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1.《观潮》一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过程,这种景象可以用古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加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来形容。
这首诗描述的是钱塘江大潮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景象。
2.描写潮来时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从形状和声音这两个方面描写了了大潮来时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3.“观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是“景象”,在文中指“潮来时的景象。
”第2课《走月亮》1.《走月亮》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边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
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3.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七年级下课文内容1-15课梳理+文学常识、拼音练习

七年级(下)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攒cuán成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ï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ân) 葚收(liǎn) 敛脑(suǐ) 髓人声(dǐng) 鼎沸 (kuī) 盔甲3.用恰当词浯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主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含蓄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1.重点:第2段(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2.动作描写:P5 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懒惰duî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梳理(1-27课)

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梳理1 观潮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 走月亮《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得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3* 现代诗二首《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忆读书课文内容梳理

《忆读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冰心在文中讲述了她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的好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从小就爱读书,尤其是那些充满想象力和故事情节的儿童读物,如《三国演义》等。
第二部分则重点讲述了作者在求学时期如何通过读书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特别提到了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经历,以及这些书籍对她的人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读书的感悟和总结。
她认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同时,她也强调了选择好书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挑选好书的建议。
总的来说,《忆读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读书的魅力和价值,鼓励读者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