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礼”

合集下载

孔子关于礼的解释

孔子关于礼的解释

孔子关于礼的解释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众多重要的理念和观点,其中之一就是礼。

孔子对于礼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对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在社会中相处。

礼包括了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例如敬老尊贤、尊重他人、谦虚有礼、诚实守信等。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人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孔子认为礼还体现了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孔子强调了谦虚、忍耐、宽容、正直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些品质是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所必需的。

此外,孔子认为礼还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孔子强调了对君上的忠诚、对家族的孝顺、对朋友的信任等,这些都是建立社会秩序所必
需的因素。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够保持社会的良好运行。

尽管孔子的理念与现代社会有所差异,但他对于礼的解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遵循礼的规范,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通过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此外,遵守礼的规范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准则。

总之,孔子对于礼的解释提供了对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他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孔子的礼的概念

孔子的礼的概念

孔子的礼的概念孔子的“礼”的概念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者社会习俗,更是一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理念。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孔子对“礼”的理解。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一种修养和教化的方式。

他认为通过参与和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在学校和家庭中,孔子主张要以礼教育人。

比如,他强调要尊敬师长,学生应当虔诚地向老师行礼,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他还主张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孝顺和顺从父母的意见,这是一种传统的家庭道德。

孔子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培养人的感恩之心,使人们学会如何面对他人和社会中的各种情况。

其次,孔子将“礼”理解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秩序和规范。

在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方面,他提出了一套详细的礼仪制度。

他认为这种制度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比如,他主张要按照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行行为规范,遵循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应该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孔子还将“礼”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要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己的仪表和形象。

他认为这样可以培养人的美德和人格,提高个人修养和品质。

孔子的“修己以敬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就是他对“礼”理解的具体表现。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气质和人格特质的体现。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人们可以修养自己的品性和形象。

他强调要以诚为本,以敬为重,以礼作为对他人态度和对待他人的准则。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礼仪修养,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和成功。

总而言之,孔子的“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操守和人际关系的理念。

在他的理论中,礼有其内涵和外延,既是一种修养和教化方式,也是一种秩序和规范。

了解和遵循“礼”的原则和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好的品性和道德习惯,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格局。

孔子礼的思想

孔子礼的思想

孔子礼的思想孔子在早期就提出了关于礼的主张思想,关于孔子礼方面你了解他的形成吗?下面由店铺阐述孔子在礼方面的思想,希望你喜欢。

一"礼"的起源古代所谓礼,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仪式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在自然经济关系统治之下,在社会经济生活停滞之下,庄园(封建领主庄园)流行着一种传统观念,一种惯例,作为决定当地习俗的标准此种习俗调节庄园经济的内部秩序和农民与领主之间的关系(柯·明斯基《封建主义》)",张仲实译本,第三产业5页)这种调节封建领主庄园秩序与关系的惯例习俗,包括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就即是礼周礼即是周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它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详尽的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统一性、平等性和对所有成员共同的约束性是他的基本原则由于它以氏族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在其形成与世代沿袭过程中,周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征就通过"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区别周族与其他氏族的外在标志"周礼"是西周以来奴隶制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它是用来维护奴隶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孔子对当时的礼治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礼"思想晋国女叔齐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可见礼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论语》中谈到"礼"达七十四次,主要是赞美和弘扬周公所奠定的周礼孔子认为礼作为规范社会结构和人们行为的基本制度在很久以前就存在,将来也会永远存在下去,礼治是永恒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他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由此推论,继周的一代也必须以周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这样一步一步地推下去,虽百世也是可以预知的因此,孔子对西周社会统治的井然有序表现出极强的向往之情,"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的这种向往是对奴隶贵族统治辉煌时期的依恋、,是对奴隶贵族统治鼎盛时期的追寻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又说:"好直不好学,起蔽也绞"(《论语·阳货》),这都是说学"礼"的重要性二、"礼"的内涵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治秩序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的情况是,"周室衰,礼法隳",王室衰微,礼法败坏而诸侯也是贵族世卿专权,如齐之田氏,晋之六卿,鲁之三家正所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即孔子所谓的 "礼崩乐坏"目睹这种种现象,与礼治下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照,孔子非常气愤当孔子听说鲁国三位权臣祭祀祖先唱着"雍"来撤除祭物时,就斥责道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 而当听说季平子竟然比照天子的标准,"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更加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面对当时如此不堪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复礼就是回归于"礼"当时不仅社会下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孔丘认为,其所以不照礼行事,因为人们都愿意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所以复礼必须"克己""克"就是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复礼"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就是要维护西周"亲亲"的宗法制度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尊与亲亲尊尊即尊贵,是维护等级制的原则,它规定人民服从贵族特权孔子礼思想的实质,就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藉以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即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上下、使之长幼有序,做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大传》)《礼记·哀公问》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这就是礼的根本作用。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关于孔子讲的礼

关于孔子讲的礼

孔子对于礼非常重视,认为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基础。

他的讲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的本质:孔子认为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可以使人们互相尊重、守信、团结合作,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礼的目的:孔子认为礼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道德素质,使人们成为具备仁爱之心、正直之志和恭敬之态度的完善人格。

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社会的和谐。

3. 礼的层次结构:孔子提出了礼的层次结构,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兄弟之礼和朋友之礼。

他认为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尊重、忠诚和责任。

4. 礼与仪式:孔子强调了礼与仪式的关系。

他认为仪式是对应特定社会场合和人际关系的形式,而礼则是人们在仪式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只有在恰当地实施礼仪的同时,礼的真正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总的来说,孔子对礼的讲述体现了他对于个人道德、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追求。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人的成长和道德的提升。

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孔子对礼的阐述

孔子对礼的阐述

孔子对礼的阐述
孔子对礼的阐述是儒家重要的思想遗存,在他看来,礼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形式,它有许多好处,它不仅是让人们更好地相处,更能够强调仁义礼智施博的思想。

首先,孔子认为礼仪表示社会中作为仁义礼智施博的文化理念的本质内涵。

因此,他倡导其学生,要尊重老乡,对他人诚实守信,表现出恭敬,可以让大家能够更好的相处,礼仪的实践,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其次,孔子认为社会礼节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大家能够更有礼貌,受人欢迎,促进人们和谐地合作,渐渐形成文明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得以和谐地交往,起码的礼节也逐渐得以普及,人人都懂得了如何必要的行动起来,进而形成文明社会的社会秩序。

最后,孔子把礼定义为一种重要的品德,他认为要求人们自控情绪,要因材施教,或者去培养根源,而不是仅仅只是表面礼节,希望人们能够真正学习仁义礼智施博,能够在人们行为表现主动,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节度,来获取最美好的社会生活体验。

是孔子对礼的阐述,传承了中华文明里含蓄深邃,循序渐进,仁义礼智施博的
精神,把仁义礼智施博作为合理的社会礼仪,提倡让大家能够和谐美好的相处,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让我们在礼俗文化的学习与实践中体会到它的实际价值,实现共存的文明社会的梦想。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不少,其中有一些句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小人则是以利益为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其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看法,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的修养和修身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修养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虚浮的外在形式。

另外,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最后,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对于礼的看法和理解,也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孔子礼的内涵

孔子礼的内涵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上文孔子说了“立于礼”,而在教导儿子 伯鱼之时,孔子也再次重申了这一点: “不学礼,无以立”。礼,恭敬辞让、恭 俭庄敬,于政治而言是君子必知的礼仪, 于社会而言是君子立身之本,于个人修养 而言是君子修身之要。人不知礼,耳目无 所加,手足无所措,如何自立为人?在 《尧曰》中,孔子又一次说了,“不知礼, 无以立也”。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礼 对于君子的“立”十分重要。
立于礼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认为《诗 经》的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本于性情,在 吟咏之间,抑扬顿挫,感人易人,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以是兴于诗。礼以 恭敬辞让为本,君子修身立本离不开礼,学之 可以卓然自立、不为事物动摇,因此立于礼。 乐者尽善尽美,其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可 以养性情、涤邪祟,义精仁熟而且和顺于道者, 每闻乐而有所得,因此成于乐。这句话可见孔 子重诗教和重礼乐。
• 《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子路的一段话,他曾经听孔 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 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 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与此言同义,所注重的还应 该是礼本乎心。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论语·里仁》
• “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 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 来对待礼仪呢?”孔子在这里,提到了礼 的一个重要方面,让。礼之用,和为贵。 礼既包括外面所表现出的敬,又包括内心 所有的和,外敬内和,知敬能和,就必然 有让。礼在人与人相处之时必不可少,让 也同样。有礼无让,那还叫礼吗?
•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礼乐为教”思想中的“礼”、“乐”来自于殷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选取殷周时期研究其起源;将“礼乐为教”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时期作为探究重点;汉代作为“礼乐为教”思想与政治统治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生活的时期为西周后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一再强调,夏、商、周三代中,最灿烂、最文明的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而他现在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时代。

这一矛盾,促使孔子对“礼乐”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能否把“礼乐”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左传》为例,它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于事件的评论,最常出现的通常是“礼也”、“非礼也”,即符合道德与不符合道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礼乐”依然作为评价人、事的道德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礼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孔子的礼的认识

孔子的礼的认识

孔子的礼的认识孔子的礼的认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又称孔夫子,他是我国古代文化领袖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礼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孔子对礼的认识。

首先,孔子对礼的定义和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规范和习俗。

人们通过参与礼仪活动,学习尊重他人、谦虚有礼、端正品行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称礼为“中和之道”,认为它是调整人际关系、处理社会矛盾的一种方法。

在孔子看来,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习俗,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道。

其次,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认为,礼是社会治理的基石,缺乏礼的社会将陷入混乱和纷争中。

孔子曾说:“丧礼可乐也。

”他指出,通过丧礼,人们可以学会哀悼和思考生死,从而增加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此外,孔子还提倡孝道、夫妻和谐、君臣忠诚等伦理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通过礼来调整和维系的。

可以说,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社会稳定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再次,孔子对于礼的实践和教育有着具体的要求。

他主张通过学习礼乐来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孔子强调要学习典型的礼仪活动,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努力。

他认为,通过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学习历史上的典范,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同时,他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标准,君子是指具备德才兼备、修炼身心的人,而小人则是指道德品质低劣、不懂礼仪的人。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礼,可以将人从“小人”引导成“君子”。

最后,孔子对于礼的认识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儒家思想以礼为核心,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乃至至今,中国人仍然重视礼仪和传统习俗,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礼貌待人、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关系等。

孔子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

孔子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

孔子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论语》感悟(一五五)文/王营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8.2孔子说:“恭敬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疲劳;谨慎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拘谨懦弱;勇敢而不以礼来节制社会就会动乱,直率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伤人。

君子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人情淡薄。

”感悟:本章进一步阐述“礼”的重要性。

“礼”是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的规则、准则,也是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尺度。

孔子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个人都要恪守“礼”的尺度。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但是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一)。

对人过分恭敬的确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某单位有一名公务员,为了博得领导和众人的好感,几乎对所有人的态度都是毕恭毕敬,见面后先是握手,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寒喧,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以至于人们远远看到他,都绕道走。

既要动脑,又要动口、动手,你说这样的人累不累?过分谨慎的人往往显得懦弱无能,有的人一出家门就害怕下楼梯崴脚,走在马路上害怕被汽车撞,做事前怕狼、后怕虎,这种人能成什么大事?相反,有的人倒是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敢做,但就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结果犯下了抢劫偷盗、贪污腐败、杀人越货的弥天大罪,这种过分的勇敢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动乱。

孔子提倡“直”,但不提倡过分的“直”。

有些人非常直率、坦白,做事坚持原则,丁是丁,卯是卯,但说话不注意场合,不讲分寸,心直口快,当着众人的面直接顶撞上司或长辈,让人下不了台,这种人可能心地非常善良,但说话、做事很容易伤人。

鲁迅先生有一篇短文叫《立论》,说是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都高兴的不得了,抱出来给客人看。

一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孔子关于礼仪的论述

孔子关于礼仪的论述

孔子关于礼仪的论述1.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像我和小伙伴们在学校里一样,如果不懂礼貌,就很难交到朋友。

那天课间,新同学小明想加入我们的游戏,可小刚却很不礼貌地说:“我们才不要你呢!”小明当时就很沮丧,脸都红了。

而另一个同学小红笑着说:“欢迎你呀,小明,人多更有趣呢。

”从那以后,大家都爱和小红玩,小刚却渐渐被孤立了。

这就是礼貌的重要性呀,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友谊的大门。

2.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

”我记得有一次家庭聚会,大家在讨论去哪里吃饭。

叔叔坚持去他喜欢的火锅店,可婶婶想去吃炒菜。

气氛一下子变得有点紧张,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这时小堂弟说:“叔叔婶婶,咱们去吃那种既有火锅又有炒菜的自助餐厅好不好呀?这样大家都能吃到想吃的。

”大家一听都笑了,愉快地去了自助餐厅。

这就像孔子说的,礼能让大家和谐相处,要是大家都争来争去,多不开心呢。

3.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君臣了,但可以类比成家长和孩子呀。

我爸爸妈妈对我可有礼貌啦,每次让我帮忙做事情,都会说“宝贝,请你帮个忙好吗?”我就会特别乐意去做,感觉自己像个小大人一样被尊重。

就像有一次,妈妈让我收拾书架,她说:“亲爱的,你能把书架收拾整齐吗?妈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我马上就行动起来,心里还美滋滋的。

这就是互相以礼相待的魔力吧。

4. 孔子有云:“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在学校里,我看到有些同学就是这样。

有个同学小勇,特别勇敢,可有时候他不懂礼貌,直接冲进正在讲话的老师面前问问题,就像一阵龙卷风打乱了秩序。

还有小直,他很直率,可说话太直白,经常得罪人。

而班长小花,既恭敬又有礼貌,做事谨慎也不会让人觉得胆小,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礼貌就像一条线,能把我们好的品质串起来,让我们变得更好。

5. 孔子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我们小区里,大家都很遵守公德,这就是一种礼呀。

孔子关于礼的论述

孔子关于礼的论述

孔子关于礼的论述孔子眼中的礼,那可是个顶顶重要的事儿呢。

礼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把神奇的尺子,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却能量出咱做人做事的分寸。

咱就说日常里的交往吧。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就飞不起来一样。

要是一个人不懂礼,在这社会上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你想啊,你去别人家做客,一进门就跟到了自己家似的,横冲直撞,也不跟主人打个招呼,这多让人讨厌啊。

这就像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地过马路,大家肯定都皱眉头。

礼呢,就是让咱们在各种场合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

去别人家,先礼貌地敲门,进门换鞋,和主人热情地打招呼,这都是礼的体现。

这样做了,主人高兴,自己也舒服,这关系不就处得融洽了嘛。

再说说在大场合里的礼。

孔子那时候,祭祀之类的大事都讲究礼。

咱们现在虽然没有那些古老的祭祀形式了,但也有类似的大场合呀。

比如说大型的会议或者婚礼。

在这些场合里,大家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范来行动,这就是礼。

要是有人在婚礼上大喊大叫,乱开玩笑,破坏了那种庄重和喜庆的氛围,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儿上乱涂乱画一样。

而大家都规规矩矩,新郎新娘按照仪式进行,宾客们在合适的时候送上祝福,这就如同交响乐里的各个音符,各就各位,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

礼还有个妙处,它能体现出咱们对别人的尊重。

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你认真地听对方说话,不随便打断,眼睛看着对方,这就是一种礼。

这感觉就像是给朋友的心里送了一束温暖的阳光。

如果别人说话你爱答不理,还老抢话头,那朋友心里肯定不好受,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热情的火焰。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这就是说礼的用处在于能让大家和谐相处。

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大家和和睦睦的,多好啊。

在家庭里呢,礼也无处不在。

孝顺父母就是一种大礼。

给父母端茶倒水,恭敬地和父母说话,这可不是做做样子。

这就像小的时候父母细心照顾咱们一样。

要是孩子对父母没大没小,这家庭关系就乱了套了。

这就好比房子的根基要是歪了,那房子能稳吗?所以说,礼在家庭里就是那根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纽带。

孔子礼的思想的例子

孔子礼的思想的例子

孔子礼的思想的例子孔子的礼制思想探析——以《论语》为中心“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语》包含了孔子对“礼”的诸多论述,其中提到“礼”的地方达七十余处,尤其是《八佾》篇和《乡党》篇更是集中记载了孔子对“礼”的认知与态度。

孔子的礼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礼的内在本质、外在形式、尊卑等级、生活日用等各个方面,对当今国家、社会的有效治理,人类生活的有序运行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与指引作用。

一、礼之本孔子继承周礼,赋予其“仁”的内涵,认为礼之本在“仁”。

所有的“礼”都要以“仁”为根本出发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还讲什么礼,讲什么乐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关于“礼”的一切论述都基于“仁”,从“仁”这一核心思想出发。

所有的“礼”都要表达传递内在的“仁”。

没有内在的“仁”,也就没有所谓的“礼”。

杨伯峻先生指出,“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谈不上礼。

”孔子与弟子的诸多对答都显现了其“礼之本在仁”的思想主张。

其中孔子与弟子林放的对话更是突出了“礼之本”。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社会地位并不怎么高的林放懂得问礼之本,思考礼的本原,这与季氏等三家的僭礼之举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得到孔子的称赞,谓之“大哉问”。

在孔子看来,礼不在于其外在如何奢侈铺张,而在于是否合乎礼义,是否是内在情感的真实表达,也就是说礼在于是否包含“仁”的内在。

丧祭之礼尤其如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丧,与其易也,宁戚。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礼记·檀弓上》)丧祭之礼不重奢华,而强调礼之本,重在是否有哀戚之心,提倡情感上的质朴与纯真。

八佾中孔子对礼的看法

八佾中孔子对礼的看法

八佾中孔子对礼的看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八佾中,他对礼的看法非常重要。

礼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孔子视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孔子对礼的看法。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他认为,只有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在社会中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遵守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强调礼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通过学习礼仪来培养友谊和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还强调礼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通过遵守礼仪来维护社会和谐的看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孔子还认为礼对于个人修身养性非常重要。

在孔子看来,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人们能够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来修身养性的看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对礼的看法可以概括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石,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

孔子认为礼,相当于一个精神家园,里面可以孕育出许多美好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也有助于缩小社会的分裂。

规矩的存在使人们明白,这种礼仪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它体现了社会风俗的和谐和秩序的统一。

孔子在《论语》中说:“先生以礼让,而后乐其臣;礼也者,忠信之薄,而乱失之险也。

” 意思是,上级要以礼仪来要求下级,这样才能使下级乐于服从,礼仪是完善忠诚和信任的基础,只有礼仪得到遵守,才能避免混乱和失败。

另外,孔子在《论语》中还曾说:“礼之用,和也,先王之制禁也。

” 意思是,礼仪的目的是要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古代先王制定的。

也就是说,礼仪是公正客观地反映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

孔子也在《论语》中说,“子曰:‘孝乎!弟乎!知礼乎!’” 意思是,孝顺,宽容,知晓妥善行事,这三点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懂得礼仪,才能更好地维系家庭关系,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秩序。

孔子认为,礼仪的伦理渊源深厚,是遵循仁义之路的必经之路,无论在家庭关系,还是在国家君臣治国领导人民的关系上,都应尊重礼仪,因为礼仪的存在可以加强社会的统一,提高社会的和谐感。

谈谈孔子所倡导的“礼”——读《论语》笔记

谈谈孔子所倡导的“礼”——读《论语》笔记
21 0 0年 1 2月 第 2 卷 第 6期 6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u n lo h n c u d c to n t t t o r a f ca g h n E u a i n I s iu e
D c 2 1 e.OO V 1 2 N . o.6 o6
谈谈孑 子所倡 导 的 “ " L 礼
— —
读 《 语》 笔记 论
李庆 龄
( 长春教 育 学院 政 史地 系,吉林 长春 1 0 6 ) 3 0 1
摘 要 :本 文 全 面 、 系统 、重 点地 介 绍 了孔 子 与 其 弟 子 关 于 “ ” 的论 述 ,并 就 孔 子 所倡 导 的 “ ” 提 出 商榷 性 的 看 法 。孔 子 极 力 礼 礼
孔子 非常重视礼 ,极 力倡 导礼 ,把 “ 己复礼 ,天下归仁 ” 来 ,就是 “ 克 礼是对 道德规范 的实践 ” 以上均 引 自 十三经注疏 》 。( 《 作为终 身奋 斗 目 。为了实现这个 目 ,他曾不辞 辛苦 ,周游列 《 标 标 礼记》 卷一 ) 孔颖达的这些注解是符合孔子原 意的 。 国 。他还开 办私 学 ,培养以礼治国的人才。他给弟子 开设六 门课 这样看来 ,孔子所 倡导的 “ ”不限 于现 在我们所说 的 “ 礼 礼 程 ,即礼 、乐 、射 、驭 、书 、术 ,以 “ 礼”为首 ;他讲授六部教 仪 ” “ 礼节” “ 礼貌”等等 ,它们只是 “ ”的某种形式 。孔子 礼 材,即 《 《 《 《 《 诗》书》易》礼》春秋》《 是其中之一。孔子对春秋 所 倡导的 “ ” 是一个 比较广泛 的概 念。概括 地说 ,人们在共 , 礼》 礼 , 时期 的违礼 现象 极为忧 虑 与不满 ;在 日常生活和 各项社 会活动 同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凡是合乎道德 的行为 ,都属于 “ ” 礼 。这 中 ,无不按 礼行事 ,时时处处表现为遵守礼法的师表 。孔子如 此 个 “ ”字 ,相 当于我们现在说的 “ 礼 文明行为” 。 重视礼 ,倡导礼 ,践行礼 ,以致使后 人一想到 “ ” 礼 ,便 想到孔 “ , 礼”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 ,是社 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它 子 ;一 想 到孔 子 ,便 想到 “ ” 礼 。简 直可 以说 “ 孔子 是礼 的化 不但有继承性 ,而且会随着社会 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 。孔子 的学 生 身” 。那么 ,孔子是 怎样论 述 “ 礼” 的?我 们应该怎样理解孔 子 子张 问老师 : “ 十世可知也 ? ”孔子 回答说 : “ 因于 夏礼 ,所 殷 所 倡导的 “ ” 礼 ? 损益可知 也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 什么是 孔子所倡 导的 “ ” 礼 ?孔子并 没给 “ ”下定 义。不 可知也。 ( 《 f )孔子认为 ,礼的继承和发展变化是有规 礼 ” 见 为 c 》 过 ,我们可 以从他 的谈 话中了解礼 的含义 。孔子时常把 “ 礼”和 律可循的。当子张 问十个三十年以后的事是否可 以知道时 ,孔子 “ ”相 提并 论 。他 说 : “ 德 道之 以德 ,齐 之 以礼 ,有耻且 格 ” 回答 说 ,殷代继承 周夏代 的礼 ,而 有所 增减 ;周代 继承殷 代 的 。 “ ”和 “ 礼 道德 ”含义相近 。 “ 道德 ”是 人们在共 同生活 中的行 礼,而有所增减。周代以后的礼,也是可以预见的。礼的具体内 为规范 和准 则 。 “ ”也是 人们在共 同生活 中的 行为规范 和准 容和 形式 ,不会 永远停 留在一点 上。它 会随 着时 代的变 化 而变 礼 则 ,属于 “ 道德 ”的范畴 。不过 , “ ”偏重于人们的行为 。所 化。譬如,君主时代官员上朝要对君主行 “ 礼 朝拜礼” ,到共和时 以 , 门可 以用两句话来表述 “ 我 礼”的含义 : “ 礼是 人们 的行为 代就没有这种礼节了。这是礼的内容的变化. 。至于礼的形式变 规范 ” “ , 礼是合乎道德规 范的行为 ” 。 化更快更多样。拿见面礼来说 , 过去作揖现在变为握手;过去下 有 孔子的话 为证 。孔子 说 “ 君子博学 于文 ,约之 以礼 ” 。孔 跪现在变成鞠躬了。不 同地域 、不 同民族 、不 用文化 ,礼的形式 子 的学 生 有子 说 : “ 以礼 节之 ,亦 不可 行也 。 不 ”这 里所 说 的 也各有特点 ,千变万化 。 “ 约束 ” “ 节制 ” ,是 说礼 的作用是 规范 人的行为 ,使之合 乎道 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 可变 的 ,但是 ,它的根本 东西却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孔子礼思想的内容是什么?孔子礼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礼思想的主要内涵,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礼思想的主要内涵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

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

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

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过而不式的故事孔子一生的贡献巨大,关于他的故事也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了下来。

“孔子过而不式”是选自与《韩诗外传》中的一篇文章,他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孔子一些的事迹。

“孔子过而不式”这则故事讲得是当时,楚国讨伐攻打陈国,结果陈国战败,楚国占领了陈国。

那时陈国的西门被打坏,于是就让投降的陈国百姓来修缮。

孔子刚好经过这里没有对人们行式礼,于是他的徒弟子贡就问孔子说:“根据《礼记》记载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行式礼。

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做式礼,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的行为;知道了却又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的表现;现在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这样的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两千五百多年前走来,他谈仁,说义,讲礼,论孝。

他所说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将带我们走进孔子学说,走进这位老人的内心深处。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

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坚定的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周礼”。

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是礼仪之邦。

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

但是,孔子也因此背负了保守甚至反动的骂名。

那么“周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孔子所推行的礼究竟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将为你论孔子眼中的礼。

)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礼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中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

比如说,见到老人,要表现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

见到残疾人的时候或者见到病人的时候,应该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这些都是礼。

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这种规范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在中国,最早的礼是用来祭祀神时的器物和仪式程序的规定。

到了周代,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礼的制度。

概括讲,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

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已经逐渐不再遵守周朝时期的“礼”了,所以孔子在积极推行周礼。

孔子这个思想提倡礼,注重人际交往之间基本的准则。

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非常大。

所以现在世界称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西方人看我们中华民族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孔子)这个对我们中华民族影响是很大的,对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礼仪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礼仪在形成的过程他产生于人的自发的倾向、自发的情感、自发的习惯、表现出人于人之间那种自发情感,人于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

礼和法不一样,法不是出自自我,法不是出自自己的内心,法是出自自他,法是由外在力量来强制你遵守。

礼往往是根据人的情感,因顺人的感情而形成,法就不一样,法是一种统一的规定,你不得不这么干。

所以在《管子》里有一种说法,说“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

这里特别强调“因人之情”,根据人的情感,根据人当时的心态来行礼,礼是因人之情。

法就不一样了,法是不得不然。

法是一种统一的规定,这个跟礼不一样。

孔子很注重礼,他希望礼不光停留在表面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

不能光是一种表面的,不能光停留在一种表面形式上,玩花架子,不能这样。

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

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什么意思?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的仁的感情,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你如果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那么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的,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的话,你这些礼仪活动就没有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孔子有一个学生,问过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讲到:“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话什么意思呢?说我们平常搞礼仪活动,比如祭祀神灵、祭祀祖先。

因为很多人他只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礼仪活动搞的很奢侈。

用高级的祭祀用品,非常豪华的场面,那么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与其搞的这么奢侈,还是俭朴一点好,还是简单一点好。

我要的是你真诚的情感,在你搞各种礼仪活动中,真正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就可以。

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那种表面的,那种豪华的场面,豪华的形式。

“丧”,办丧事,与其你的丧事办的特别完备,办的特别周全,不如怎么样?你应该把工夫更多的放在自己真正的情感,表现出你的情感。

孔子这个话里就反映出礼,我们所说的礼仪、礼仪活动。

孔子关键注重的是内心,反对那种不注重内心,不注重真正的情感,只追求一种表面的礼节,反对这种形式主义。

孔子一举一动都很讲究礼,注重礼的形式。

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夹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

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

然而孔子又进一步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礼要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

虽然孔子的这种看法很人性,但是在其生后还又很多人批判他,他们到底批判的是孔子“礼”的哪一方面?孔子所遵循的礼与传统的礼是一会事吗?孔子35岁的时候和鲁召公一起流亡到齐国。

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曾经和孔子讨论过治国的问题。

齐景公问他如何治国。

孔子首先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的解释不一样。

有的解释: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要像个臣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

也有的解释,君还归于君的位置,臣还归于臣的位置。

你是什么位置,你还归于你原来的位置。

那就是说,由于礼崩乐坏,这个位置都不端正了。

每个人原有的位置都被打乱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你回到原来的位置,你是君就是君,你是臣就是臣。

做臣的,你别干做君的事。

做君的,你别干做臣的事。

做父亲的你应该干跟你父亲身份相称的事情。

儿子,做跟你儿子身份相称的事情。

大家各归其位,这也是一种解释。

不管那种解释,孔子确实强调等级,这是一件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

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季氏。

季氏势力很大,他当时在鲁国垄断了政权。

由于势力非常大,他对原有的等级制,对原有的礼他也不遵守了。

开始干一些超越礼仪的事,违反礼的事情。

如在《论语》里记载这么一句话“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当时是什么事情呢?季氏大概是看歌舞,看歌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文艺节目。

当时你看的歌舞的规模有多大。

给你演节目这些人,给你演歌舞这些人,你能享受多大规模的阵势,这在当时是有规定的。

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是一个队列,一个队列可以有八个人。

八佾八八六十四个人。

就是说周天子可以享受由六十四个人,八个队列六十四个人给他唱歌、跳舞,这个规模的待遇周天子可以享受。

诸侯王可以享受多大规模呢?六佾,就是六八四十八。

那就是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你唱歌跳舞,你可以享受这样一个规模的待遇。

诸侯王底下的卿大夫,他可以享受多大规模的待遇呢?四佾,那也就是四八三十二。

你可以有三十二个人这样的规模给你唱歌跳舞。

你享受这样的待遇。

而季氏只是卿大夫的位置,他的规模只能享受到四佾,四八三十二个人给他唱歌跳舞。

只能享受这个待遇。

可是当时季氏竟然怎么样?“八佾舞于庭”,他让八个队列六十四个人给他唱歌跳舞。

这是天子的待遇。

严重的违反了等级,超越了等级。

所以孔子非常愤怒。

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件事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非常愤怒。

所以孔子对等级是非常非常强调的。

孔子是如此坚持礼的原则,在听说季氏在欣赏歌舞后,做了违背礼节的事情,竟然是如此的吹胡子、瞪眼睛。

在这一点上孔子所坚持的礼就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礼仪和礼貌了。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贵贱之分了。

因此人们认为孔子维护旧的等级就是保守的,是与历史进步相违悖的。

难道孔子维护等级之礼错了吗?首先我们这里先讲一下等级是不是都不好。

是不是说,只有不讲等级制才是革命,不讲等级制才是进步的。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等级其实还是很重要的。

人类是要划分一定的等级,没有一定的等级的话,人类会陷于无政府的状态。

有了等级人们才有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责任意识。

每个人,你居于什么位置,每个人你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大家划分的就非常清楚了。

这样人类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才能用整体的力量战胜周围的环境。

战胜周围各种困难。

所以荀子,荀子也是儒家思想家。

荀子说过这样的话“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这话什么意思?人力气不如牛大,这是对的。

你跟牛去拔河,你跟牛去顶,你肯定顶不过他。

牛的力气非常大。

“走不若马”,这个走就是跑的意思,人跑不过马,马跑的是很快的。

骑着马,快马加鞭,如飞一样。

所以人力气不如牛大,顶不过牛,拉不过牛。

跑起来不如马快,但是牛马为人所用,为什么呢?荀子说“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也就是说人能够有社会性,牛马不能有社会性。

差别在这。

荀子看的非常准。

人能够用社会性力量,用整体的力量去战胜牛马,去战胜豺狼虎豹。

人有这个能力。

荀子又往下分析了,人为什么能够结成社会性呢(人何以能群)?为什么能形成社会的群体,以整体的力量战胜周围呢?“分”,分是什么呀?分就是等级。

人有等级,有了等级之后,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个自的地位、各自的分工就明确了。

有了这些之后人就能形成一个整体。

用整体的力量来战胜周围的自然。

战胜一切困难。

应该说荀子(把等级)看的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荀子特别强调礼,他说这个礼是等级之礼。

荀子“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是什么呀?礼就是等级制。

“贵贱是有等”的,谁高谁低;“长幼有序”,谁是长辈,谁是晚辈,是有序列的。

“贫富轻重”,每一种人,你的物质待遇,你的政治地位,都有跟你等级相称那种待遇。

所以荀子也讲等级非常重要。

孔子也强调等级。

所以应该说讲等级制并没有错,什么时候都得有等级的划分。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

他提出“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愿意学习我都教你。

孔子教的子弟尽是穷人的子弟、贫困人的子弟、下层人的子弟。

孔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努力学习,好好道德修养。

将来为国家做事情。

孔子教书,教学生这种教育活动,就反映出他的这种一种观念:即使是下层人,即使是没有身份的人,穷人的子弟,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将来就可以上升,你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你也可以做大的事情。

这反映出什么?孔子的观念当中就是等级开放。

放开,大家竞争。

平等竞争,谁有本事谁上。

谁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谁能学到知识、有丰富的知识谁就可以上升。

所以孔子那里等级是开放的。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什么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是说先学习礼乐文明,学了礼乐文明之后,有了知识了,有了道德了,然后再做官。

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这样的人是野人,野人就是劳动人民的子弟。

过去劳动人民住在城外,住在野外,所以叫野人。

这些劳动人民的子弟他没有家族背景。

他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关系,他们要想上升就得凭自己的本事。

好好学习、道德修养。

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的人才。

成为一个造福国家的人。

造福于人民的人。

那么这样的人,有了知识,有了道德。

先学习、先道德修养,然后再来做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