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历史教科书经常被贯有为统治者宣传的感觉,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一般的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不知不觉便跟随主流史观,而忽视了历史的真相,而且这些历史书大多枯燥。
高中时候在图书馆读过石悦《明朝那些事儿》,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有趣而且与史料为基础的历史小说,书中记述的历史“政治味儿”不是那么重。
当看了老师推荐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又让我历史的真相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是封建皇权的替罪羊,是民族危机加深时为警世计的靶子。
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不在此,根本的原因在于清帝国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到战术思想、武器装备的全面落后。
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如果说昏聩的皇帝、无耻的卖国贼没有一点责任,那显而易见会被遭到众人的唾骂。
因为他们身居高位却不谋其职,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所以我们才会在教科书里感受到鸦片战争的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我们在《天朝的崩溃》中学习的关天培、林则徐,不是夸大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他们。
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
而奕山、琦善就是惜命、爱官,成为了大奸臣,道光皇帝的眼界不高、谋略不深,才让慈禧一直掌握着大权。
在战乱时分,主战派、投降派都会有,他们的差异来自意见的不同。
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
史学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兵多民众。
可是,分析下来实战的需要,其实制度的限制使兵办得了内防对付不了外敌,兵役制度、运输设置、信息传递、装备技能……无一都输给了船坚炮利的英国。
所以对于关天培、林则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琦善、奕山、牛鉴,从道义上我们可以批评他们,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实力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史记读书报告《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书籍之一,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这部巨著以其严谨的史料搜集和详尽的记载而闻名于世。
我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史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理解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千年历史。
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史书评传。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格遵循了'实录真事,记述实在'的原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在阅读《史记》中,我发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对历史人物的精彩描写。
司马迁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
例如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对于自己身为史官的职责和使命进行了阐述,表达了他记录历史的决心和追求。
此外,在《史记》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篇章,如《太公世家》、《文苑行列传》等,这些篇章不仅揭示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还记录了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成就。
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言,史书的作用在于“观前事之政成,知后事之要趋”。
阅读《史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指导现实生活。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察,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总而言之,《史记》是一部极为重要且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发展。
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史记》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汉朝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而结束西汉政权的就是王莽。
他在篡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还是没能稳固开创的“新朝”,最终在刘秀的努力下,又建立了东汉,延续了汉朝正统政权。
在研究汉朝历史时,会发现西汉从开始到结束,外戚专权似乎都存在着。
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差点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而西汉末年,同样出现了王氏专权的局面,最后王莽这么一跺脚,就把西汉给结束了。
王莽出身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王禁是汉朝阳平侯,他的姑姑王政君是当时的皇后。
当时王氏家族是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担任过大司马。
这样的家世背景,王莽绝对是西汉末年的权贵子弟。
当时王氏家族中,很多人依仗祖辈的荣荫,过着声色犬马,极为奢侈的生活,这一切王莽都看在眼里。
但是对于这一切,王莽却表现得和其他家族中人,极为不一样。
相反王莽喜欢清净,生活上更是过得简朴,待人又非常谦恭。
更为难得的是王莽对于学习,丝毫不放松。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篡位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最新《历史三调》读书笔记
《历史三调》读书报告《历史三调》的读书报告是我大学第一学期里唯一的文科作业,读完此书时,概括来我得到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大致了解和对“历史”本身的所思所想以及几点对学习历史的启示,收获不小。
关于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读此书之前,我和很多同学一样知之甚少。
什么是义和团?它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回顾? ......简要概括,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质量连年下降,导致群众自发的组建自卫组织,其后来的发展又历史性的遇到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当时人们的无知,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无知的”拳民“们甚至残忍杀害了无数信教的中国同胞。
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是在民间的话,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
不过很不幸的,这股力量卷入了一场更加巨大的政治斗争之中并被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义和团的极端行为引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联合打压。
这场运动最终以辛丑条约的签订告终,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东北。
我认为“义和团”运动本身有一定的必然性,它发生在一个特殊时期,西方文明和古老的东方文明交汇的时期。
也许出乎其参与者意料的,它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又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义和团“运动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的美名,只是这样的美名未免太过牵强。
他们真的在“反帝“吗?他们分明是在非黑即白的“排外“,他们真的”爱国“吗?光是被他们杀害的同胞数目就远在洋人之上,还”顺带“让中国又多一次耻辱。
这让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曲解了这段历史,失去了从义和团运动中反思的机会。
关于历史柯文教授的这本专著不同于大部分的历史专著,他在向我们揭开义和团的面纱之前煞费苦心的撰写了一些文字,其中辩证的向读者说明了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比表面上更复杂,细腻的关系。
这些文字对我来说比这本书的主题“义和团”更有意义,它让我认识到,同一段历史,用不同的眼光去回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阅读报告模板
阅读报告模板阅读报告模板是一种专门用于撰写阅读报告的格式指导,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组织阅读笔记,汇总主要观点,并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下面列举三个常用的阅读报告模板:1. 书评式阅读报告模板本节具体步骤及内容要点如下:(1)引言:简要介绍阅读的书籍、作者、出版时间,所涉及的主题、问题等(约1-2段)。
(2)正文:分析整体业内文化形态的演变与特征;而后再从文化产业的动态和文化服务行业实践中得出文章的主旨,遵循文化服务行业的监管标准,开展文化参与补贴可能成为转化产业劳动模式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不少于3段)。
(3)结论:总结本书的思想,评价其价值与实用性,并建议是否适合推广使用。
2. 简报式阅读报告模板本节具体步骤及内容要点如下:(1)书籍介绍:领域、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2)章节摘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突出每一章节的意义。
(3)主旨摘要: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论述的要点。
(4)个人思考:阅读时的感触,对书中一些观点和对自己有启迪的地方的发言。
(5)评价:对读书的好处和缺点进行评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要尽量客观,使读者获得真实的信息。
3. 问答式阅读报告模板本节具体步骤及内容要点如下:(1)问题提出:通过一些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书的主旨。
(2)解答问题:通过阅读书籍的全文,逐一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3)概括主旨: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书的主旨。
(4)思考贡献:列举书中思想实践价值的内容,思考作者在这个领域中的贡献。
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阅读报告模板,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读者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更好地整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深刻地理解书籍的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如果能够按照阅读报告模板进行整理,不仅能够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更清晰地思考和表达。
下面列举三个案例,让我们更加了解各种不同类型模板的应用。
案例一:《白夜行》书评式阅读报告模板:引言:《白夜行》是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创作,讲述了两位十三岁少年的悲惨命运,以及这种命运所带来的人性的毁灭与扭曲。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三一文库()〔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张立方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批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
主要针对三种种族中心或西方中心的模式:(1)“冲击—回应”模式,(2)“传统—近代”模式,(3)帝国主义模式。
这几种模式都夸大了西方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十九、二十世纪中国所可能经历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能引起这些变化,这样就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把中国近代史引入狭窄的死胡同。
在批判的基础上,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研究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史的研究;把中国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注重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柯文注重对中国历史作精细化的描绘,特别强调“区分”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认清中国历史的真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现实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实质和规律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和理性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
一句话,历史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历史是复杂的,多面向的,而历史是由历史学家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掺进历史学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经验体会。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观点为当代人书写的,这是典型的历史相对主义。
胡适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柯文指出: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探知。
中国中心观提出的移情方法,要求史家摒除作为“局外人”的种种“偏见”以便进入“局中人”的世界。
他认为尽量寻回过去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柯文又支持关于历史真理的相对主义观点,认为这个过去最终是无法探知的。
柯文也采取了折衷的态度。
他强调:“限定真理并不等于取消真理……所有人,只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认真地对待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法减弱其影响。
认清历史的三大谎言
认清历史的三大谎言引言: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是被塑造的产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谎言被传播,扭曲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
本文将揭示三大历史谎言,帮助读者更好地认清历史的真相。
谎言一:历史是客观的记录许多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的事实记录,但事实上,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的叙述往往倾向于强调胜利者的观点和利益,忽略了被压迫者的声音和经历。
例如,在某些历史书中,殖民统治被描绘成一种文明的使命,忽略了殖民者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的叙述视为客观真实的记录,而应该持怀疑态度,寻找背后的权力和利益。
谎言二: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进步另一个被误解的谎言是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进步。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一步都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包含着胜利和失败、进步和倒退。
例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他们的行为却违背了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历史看作是线性进步的过程,而应该认识到历史是多元、复杂和矛盾的。
谎言三: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许多人认为历史是既成事实,无法改变。
然而,历史的真相可以被重新评估和重写。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并纠正过去的错误。
例如,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被一些人试图掩盖或否认,但通过持续的努力,历史学家和证据揭示了这一罪行的真相。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批判思维,不断挑战传统观点,以求真相。
结论:历史是被塑造的,需要我们审视和重新评估。
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历史的叙述,而应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通过认清历史的谎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塑造未来。
让我们以人类的视角,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批判,为真相而努力。
读书报告10篇
读书报告10篇读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它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以下是我阅读的10本书的读书报告:1.《活着》 - 余华《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悲惨经历。
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塑造,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感悟和对家庭的重视。
这本书使我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新的认识。
2.《红楼梦》 - 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讲述了贾家的兴衰史。
这本书通过对人性、家族和社会的刻画,传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阅读它,我感到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3.《论语》 - 孔子《论语》是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传达了对品德、学问和生活的态度。
阅读它,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
4.《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小说,讲述了两个小男孩的友谊和命运。
通过对阿富汗的风土人情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探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百年孤独》 -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一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通过对人性、家族和历史的刻画,传达了对人生的寄托。
阅读它,我感到人生道路上的奇遇和奋斗。
6.《小王子》 -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是一本童话式的小说,讲述了小王子的旅行和思考。
这本书通过对孩子内心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探讨,传达了对人生的启迪和鼓励。
阅读它,我明白了童话可以不止是童话。
7.《了不起的盖茨比》 -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现代主义小说,讲述了盖茨比的一生。
这本书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揭示,传达了对“美国梦”的演绎和拷问。
阅读它,我对传说中扑朔迷离的美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8.《围城》 - 钱钟书《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讲述了贾平凹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通过对知识分子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抉择和人性脆弱的思考。
关于《真相》读书笔记(精选5篇)
关于《真相》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真相》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真相》读书笔记1本学期初,在世光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此书带给我许多思考与感悟。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高歌着言论自由,要在网络世界“畅所欲言”,殊不知虚拟化的世界正渐渐成为滋生虚假消息的温床。
权威媒体失去了把握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因为总是不断有更加细枝末节的内容涌现出来,这也把一个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大众到底该相信什么?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的《真相》一书,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可靠的、未来的新闻业该如何发展。
本书主要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在本书的第九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下一代新闻业》中,作者向我们列出未来新闻编辑部需要具备的素质:证明的层次必须更高、新闻必须更加透明、媒体必须更专业化、编辑部必须重组并增加新技能、新闻的定义必须改变。
让我清楚的意识到在真假参半的网络迷雾中,我们需要坚守新闻人追求真善美的节操,让这盏灯塔时刻带领新闻人、带领公众理智前行。
《真相》读书笔记2虽然文中列举很多美国的新闻现象,我不是很理解。
包括媒体的定位,以及议程设置都关乎新闻的价值。
网站点击量高的新闻,大多来自主流媒体。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多了更多求证的机会。
最大限度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给予读者尽可能深度的报道。
对于新闻写作的要求,不仅要三方互证,而且对于证据要尽可能的求证。
新闻写作不在于你写的事件是否真实发生,而在于你如何证明,如何让受众相信它真的这么发生了,最后习惯性的相信你,依赖你的媒体。
南少林寺为何突然消失?
南少林寺为何突然消失?“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称的南北两座少林寺院的僧人,匡扶正义,历次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然而,少林寺难逃被焚烧的命运。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北两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香火旺盛,南少林寺此刻却销声匿迹了。
为此,人们开始了历史的追踪。
相传,公元1674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军火烧南少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中必定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南少林之谜于是,莆田最先开始了他们的寻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队发现了一口刻有“僧兵”铭文的北宋石槽。
有关专家论证,“僧兵”是南少林寺独有的编制。
从而,推断出石槽的所在地——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然而,泉州的两本祖谱——《清源金氏族谱》和《西山杂志》更有详细记载,泉州存在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少林寺。
不料,此时的福清出示了更为确凿的证据,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地图、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一致指向福清的确存在着一座少林院。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罗炤的研究发现,却让南少林之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罗炤发现了福建闽南小镇的一种几乎绝迹的特殊的佛教派别——香花僧。
香花僧也侍奉佛祖,为民众做丧喜事,宏扬佛法。
但却有不同于正宗的佛教丛林的地方,他们可以杀生吃荤,可以娶妻生子。
奇怪的是,香花僧的传人,有一本神秘的秘典——香花僧秘典。
这本秘典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它揭开了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南少林寺为何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及寺院遗址的真正所在地。
(编导:蔡佳利)《南少林之谜》第一集解说词隋末“十三棍僧勇救唐王”,河南嵩山少林寺以禅宗和绝世武功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此后,嵩山少林寺派僧人南下福建兴建少林分寺,南北少林遥相呼应。
据说,福建这座寺院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它与祖庭嵩山少林寺一样是禅武同修。
南少林的僧人,将北少林的功夫糅合进南方拳术的特点,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拳。
此后,南北两少林并驾齐驱驰骋在中国的佛教界和武术界,世称“南少林”和“北少林”。
如何写读书报告
如何写读书报告简介读书报告是一种对所阅读图书的总结和评价,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思想和观点。
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读书报告以及一些写作技巧。
步骤1. 阅读与理解在写读书报告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整本书,确保对书籍的内容、结构和主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阅读时可以做一些笔记,以备后用。
2. 报告结构读书报告通常由引言、主体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应该概括性地介绍所读书籍的作者、标题、出版时间和主题,同时简要提及你对该书的评价。
主体是整个读书报告的核心部分。
在主体部分,可以按照以下几个要点来展开阐述:•主题和核心观点:概述书籍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核心观点;•内容总结:对书中的每个章节或主要部分进行简要总结;•评价和分析: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结论是对整个读书报告的总结,可以再次强调书籍的价值、对个人的影响等。
3. 选取适当的例子为了增加读书报告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可以在报告中引用一些书中的例子或内容,这些例子可以用来佐证你的分析和观点。
4. 风格和语言读书报告应该使用客观、准确和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
避免使用个人感情色彩浓重的语言,保持中立和客观的立场。
同时,应该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使用适当的过渡词语使得文章更易读。
5. 修订和润色完成第一稿后,应该仔细检查和修订读书报告,确保没有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同时,也可以对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优化,使其更加流畅和连贯。
6. 具体实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读书报告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以上提到的要点:标题:《1984》读书报告引言:《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9年出版的一本反乌托邦小说,它揭示了一个遭受高度暴政统治的世界。
在本报告中,将对该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核心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主体:•主题和核心观点:《1984》揭示了政府对个人自由和隐私进行极度侵犯的可能性。
读书报告摘抄大全20篇
读书报告摘抄大全20篇1. 《1984》《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未来社会。
小说以奥威尔的独特笔触和深刻思考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恐怖和荒谬。
通过对权力、真相、个人自由和人性的探讨,小说引人深思,令人震撼。
2.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婚姻生活和内心挣扎。
小说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和婚姻中的困惑和矛盾。
钱钟书的文笔流畅,情节生动,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3. 《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的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和深情的叙述让人动容,读完后不禁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 《人类简史》《人类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的畅销书,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全面梳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文化演变等重要历史事件,并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
这本书引发了许多关于人类命运的讨论和思考。
5. 《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以一个阿富汗男孩的成长故事展现了战争和家庭的重要性。
小说以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让人们对人性、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
6. 《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史诗般叙述,展现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无常。
马尔克斯的幻想现实主义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7. 《西游记》《西游记》是吴承恩的经典之作,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系列神魔、佛道斗争的故事。
小说既有幽默风趣的描写,又有深刻的人性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 《三体》《三体》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互为背景,展现了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博弈。
《发掘真相》读后感
《发掘真相》读后感《发掘真相》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并非一部小说,而是一本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之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一些我们过去可能并不了解的真相,让我对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详实描述和深入剖析深深吸引。
作者不仅仅是一名历史学家,更是一名真相的发掘者。
他用事实和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作者揭示了一些被掩盖的真相,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二战期间的一些秘密行动,一些政治领袖的真实面目等等。
这些内容让我震惊和感慨,历史并不简单,它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揭露,作者还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权力的运作机制,人性的弱点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让我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内容让我深思,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真相和正义,只有通过发掘真相,我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思考之书。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发掘真相,我们才能找到前进的道路,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和进步。
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成为真相的发掘者,让真相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
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
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
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
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
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
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
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
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
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
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
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
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
历史真相的追寻
历史真相的追寻
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史的面纱一直笼罩在我们的头顶。
历史是时间
的见证者,记录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但是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
真相。
尘封的往事、扭曲的记忆,让我们陷入了追寻真相的漩涡中。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在烟幕之中,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揭开。
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因为政治、宗教或者其他利益等原因而被篡改,导致后人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比如,在某些战争中,战胜方会
宣传自己的英勇和胜利,而掩盖了战败方的痛苦和悲惨。
然而,真相
并不会因为被隐藏而消失,历史的追寻者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解开历
史的秘密。
历史真相的追寻,需要从庞大的历史资料中进行筛选、分析和研究。
史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是我们判断历史是否真实的重要标准。
通过研读古籍、档案以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还原出历史事件的真相。
同时,历史学家的研究和解读也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他们通
过比较、对比、梳理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我们揭示
历史事件的真相。
历史真相的追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
力和耐心。
但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了让后人了解历史的
经验教训,为了弘扬真实的历史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追寻历史
的真相。
历史是一面镜子,经过岁月的洗礼,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过去,从
中吸取教训,为未来指明方向。
而历史的真相,正如一颗明珠,需要
我们用心去发现、珍惜和铭记。
愿我们永远怀着敬畏之心,追寻历史的真相,守护历史的记忆,让历史的光芒永不熄灭。
革命的年代读书报告
《革命的年代》是一本回溯中国革命历史的巨著,涵盖了的时间跨度
极大,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世纪。
这本书以清末民初,到解
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等历史事件为主线,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物、思想、
意识、生活的变化以及历史背景下的各种思想、行动、局限。
本书具有较
高的历史思想性和文学艺术性,我就在这本书中深深地体悟到了中国历史
的艰辛与坎坷,以及普通人文化自觉性的提高。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在一系列的新思潮
和新型态的出现下,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社会变得热血沸腾。
从此,中国人开始不再是被动接受外来现代文明,而是有了融汇贯通的美好
希望。
然而,一个个挫折也让人不挑剔地感受到自己的无力。
各式各样的
革命者努力探索革命的道路,有充满梦想的,有不屑现实的,有坚持自我的,也有矛盾复杂的。
徐悲鸿被驱逐出境,陈独秀因被打入冷宫而快速走
向悲剧……
在革命的年代,人们表现出来的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时
时刻刻都想要推动国家走向强盛。
然而,无论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崇敬,还
是对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抗击和走路等等,始终是个群体而非个人的胜
利和插手。
这一点在书中也被充分血脉神经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革命的年代》一书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之大,读完此书,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理解,更加容易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真相和历史人物的内
心世界。
小学四年级读书笔记
小学四年级读书笔记小学四年级读书笔记1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海伦。
凯特写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书,虽然她双目失明,可她却用双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写出了这本巨作,着实让我佩服。
它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活是平淡的,而生命却是宝贵的!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我们感受到了海伦。
凯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她的坚强,也给了全世界所有的有眼睛的人心灵的启迪!这不得不让我想到海南边防站的解放军叔叔,他们站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皮肤每天在高温与风吹日晒下早已红肿晒破,可一直坚守岗位,从不离职,在需要时随时可以献出自已的生命,用平凡的一生谱写着一曲曲不平凡的生命之歌;也让我想起教室的老师们,她们在黑板上传授我们真理,引导我们求知的灵魂,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让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青丝变成了白发;这些可爱的人们,用不同的生活方式谱写着一曲曲不同的生命之歌!可有些人,他们只是用自已宝贵的生命,坐在家里,感叹世事的不公,蹉跎着年华!还有那些所谓的富人,成天只知道大鱼大肉,享受荣华富贵,一顿饭就要成百上千元,他们本可以把这些钱捐给孤儿院,让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吃上一顿饱饭,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是多么明显的差距啊!我们,虽然只是小学生,却也可以同海伦。
凯特一样过不平凡的生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的,学习,只有认真学习,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能体现无限的价值,让自已活的更加光彩有力!小学四年级读书笔记2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啄,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
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
《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
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
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
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
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
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
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
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
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
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
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
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
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
到二十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相继受到挑战和颠覆,惟有马克思的唯物史仍然保有活力。
史学研究的转变是从孔德和斯宾塞开始的。
培根的《新工具》使实证主义大为发展。
黑格尔和孔德等人的现代史理论, 为历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知识依据。
兰克学派称,历史学家应当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
至二十世纪,韦伯和涂尔干对实证主义提出挑战。
二十世纪中叶, 库恩提出用社会因素解释科学革命起源,向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
库恩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
面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作者主张历史学的民主要鼓励对传统观点持怀疑态度, 同时也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可知性。
福柯和德里达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
他们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发起了挑战。
福柯认为,“真实和真理不过是包藏着权力意志的话语”,提倡挖掘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
科学家强调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来掩盖其做出选择和阐述时起作用的主观意志。
因此,历史学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叙述形态,都曾是后现代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历史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客观,结论是折衷与调和的产物,是话语制造知识,而不是知识在制造话语。
而历史发展是多线的、多层的演进,一种方式难
以阐释多样性的历史,那么我们就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来解构历史,在历史话语的背后发现历史真相。
西方史学界经过了知识绝对主义的建立和垮台,然后人们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怎样才叫客观?而对于没走过这样的一段路的中国史学界而言,如何来看待我们既有的史学模式?又如何来正视后现代主义史学带来的冲击、做出回应?我想,这些问题绝对是值得思考的。
本书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端于文化和文学批评领域,因于当时社会形势而迅速扩展,影响广泛,其特点就在于彻底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反对启蒙运动。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批判主要是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泛滥与理性主义的过度扩张两方面,他们主张重新建立人生的价值意义,不相信普遍理性的存在,发扬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对理性进行解构,反对直线的进步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强调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等。
后现代史学的兴起与当代思潮中的文学批评有关,尤其是后结构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逐渐由社会科学化的现代主义史学逐渐向后现代主义史学转移。
现代主义史学指以科学模式的史学研究追求历史真理,认为语言可以再现真实,并认为可以经由语言再现社会实体的存在,故历史论述架构常以建构社会实体的大结构和大叙述为主体;并且相信以科学的分析,可以整理出明确的历史脉络,进而终结历史。
而后现代史学则认为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并非单纯的再现过去真实;科学方法以因果律连接史实,却无法论证事物确有此因果顺序。
后现代史学重新理解历史写作的性质,发展出新的历史学观念。
他们认为历史写作的价值是作品的原创性,在此中起作用的是史家的表述即组织文本的风格或形式,并非是呈现史实的真实与否。
后现代史学坚决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其基本观点是“否认历史著作所谈的乃是真实的历史过去”,我们见到的历史,只是历史学家关于过去事件的观点,是被史家重新建构起来的过去,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著作只是对过去的论述,绝对不等于过去。
我们认知中的过去是史家对过去的一种解释,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也只不过是历史学家思想过和整理过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或者说解释已经不再合乎历史实相,而只是史家自身试图把一致性强加于历史之上的对历史的阐释——是史家的发明或虚构,而也正是这种阐释遮蔽了历史,使读者对历史产生了误解,因此,后现代史家认为没有史料与史实的差别,原始材料与间接材料也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改变了要严谨钻研史料以重建历史的这种兰克式的态度和做法,而是指出每一份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创造。
本书的作者认为,虽然“后现代主义者是一群心灰意冷的知识分子,不分马克思主义或自由派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或是自由解放的一切期望,全部予以驳斥。
从很多方面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嘲讽的世界观,甚至是绝望的世界观,在其最极端的形式里几乎没有一般所知的历史学的容身之地。
”但后现代主义主张“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挑战”,它的兴起“使得人民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
后现代主义使人们质疑现代的历史叙述方式,再度证明历史哲学不是无关紧要的”,实际上,“由于没人能确信自己的解释绝对正确,人人都要听听别人怎么讲。
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历史学的不同诠释法可能互相排斥,但不同的视角却不会互不相容”,这也是后现代历史学存在的“合法性”所在,因为,新的文化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也像以前的新理论一样,有助于活跃关于治学方法、目标、知识基础的讨论。
这些扰乱人心的新理论也提出了必须重新回答的问题”。
但后现代主义“只凭历史学家的活动必须具有创作性这一
点,就否认历史著述有客观的真实性,乃是停留在十九世纪理解知识形成方式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其实正是一种新的元叙事”,“排斥一切元叙事是说不通的,因为有叙事和元叙述,世间发生的事才能讲出头绪。
叙事讲出行为的意义,行为才显得合乎情理”,“不可因为叙事是人制造出来的,就说它等于虚构和神话”。
“历史学家即使对已有的社会理论和元叙事还有怀疑,仍必须设法发展新的更好的社会理论和更好的元叙事。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其产生与特征都有其特殊的场景与条件。
但后现代主义理论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