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的内涵分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以刚刚结束的体育赛事,文化盛宴来探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分议题一:看亚运----知文化之内涵】
◎视频欣赏
观看欣赏短片亚运会开幕式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讲解引导
讲解一些亚运会开幕式中唯美的画面,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文化现象,归纳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点。
◎牛刀小试
两个选择题课堂训练。
结合表情包与教材90页“阅读与思考”部分思考“文化是什么?”
观看欣赏视频,
聆听教师讲解,
圈画重点内容
回答问题,判断文化现象
聆听讲解
快速浏览并完成课件呈现的表格内容。
观看视频,结合个人实际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给杭州带来了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文化有什么功能,并派代表进行发言交流。
◎小组探究
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探究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给杭州带来了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文化有什么功能。
◎教师点评
对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进行了解,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
◎功能讲解
1.引领风尚功能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文化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笔记,辨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第四步:小组探究,知识讲解
小组结合亚运讨论交流文化的功能,教师结合亚运会中的各种实例,分析讲解文化的各项功能。
第五步:总结升华,试题检测
教师引导,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升华认识,小题检测所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前对学情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高二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框题。
本框内容主要分两目,从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功能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的功能有哪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设计思路。
本框体“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从内容上看是比较宏观的,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深刻又生动地掌握、理解教材内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
本课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卫视出圈线——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一条是书本知识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揭示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以及讨论如何持续保证火热,使得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文化的功能包括哪几项。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情境体验,在思政课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拥护党的领导,领会在今天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听上去似乎很抽象,但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具体的文化产品,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
3.通过合作探究河南卫视为什么火起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的文化产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思考如何弘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播放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的节目剪辑。
2021年河南卫视从春晚开始,到清明奇妙夜、中秋奇妙夜,一直到端午奇妙夜,通过这一个又一个节目的展现,河南卫视收获了大量的观众,从一个二线卫视逐渐走上了一线卫视的舞台。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来透过文化之美来分析这一问题。
出示总议题——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分议题1:河南卫视凭什么出圈?教师活动:刚刚的视频展现了文化之美,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学生活动:通过视频观赏和课前预习,了解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一种精神现象。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说课稿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说案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一框题。
本框题包含“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两目内容,文化的含义、特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文化对社会、个人、民族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点。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点的起点,为后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等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首先,从认知基础来看,高二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初步对文化以及文化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是对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及文化的功能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系统的认识;其次,从学习特点来看,高二的知识与高一相比,内容更深、难度更大;最后,从思维特点来看,本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还不能从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认识到文化的作用,缺乏对文化的具体内涵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选择依据:由于理解文化的内涵是学习文化这一知识点的基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只有掌握好、充分理解这些基本内容,才能形成整节课的框架。
所以将这两个内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
选择依据:由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个知识点离学生生活较远,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者,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难以理解文化对个人、社会、民族的作用。
所以将这两个内容作为本节课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结合高中课程标准,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区别文化的广义狭义内涵,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2O 年第 3 O6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 期 1 5
论 语 文 课 程 的 文 化 内 涵
孟祥 英 王 ,
(, 1 山东教 育学院 中文 系, 山东 济 南
娟
20 1) 504
20 1 ;. 503 2 济南 东方双语 实验 学校 , 山东 济 南
浴 在 不 同 的 文 化 氛 围 之 中 。等 到 儿 童 入 学 以后 , 受 到 了 则
存在 。人与文 化之 间是 一种 相互 创 造 、 互提 升 的关 系 。 相
一
方面 , 人不 仅生活在一 个物理 世界 、 生物 世界之 中, 也是
生活在文化世界之 中 , 人惟 有通 过文化 才能体 现其本 质特
心 田。总之 , 不管我们意 识到与 否 , 文化 与我们 朝夕 相伴 , 如影相随 ; 不管我们 自觉与否 , 我们 自出生后就渐渐融人 了
一
经验 , 充分体 现了人 的文化 化 的过程 。教 师与学 生在社 会 实践活动中 , 获取知识 , 积累经验 , 涵养 品德 , 订 价值 , 修 逐
本 文就 以文 化 为 切人 点 , 教 师 与学 生 、 文 教 材 以及 语 文 从 语 课 程 的 实施 三个 维 度 对语 文 课 程 的 内涵 加 以 阐 释 。
一
彩分呈 、 具特色的外来文化 , 这种多元文化碰撞 、 话 、 各 在 对
交融的时代语境下 , 孩子学习语言 的过程 、 参与社会活 动的 过程就是其不断社会 化 的过程 , 也是其 不断 融人 文化世 界 的过程 。例如 , 在每年所过的节 日中, 春节 、 元宵 节 、 明节 清 等等 , 能够 让孩子在 日常 生活 中了解 中华 民族 丰 富多彩 的
文化学课程学习总结多元文化的交融探索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学课程学习总结多元文化的交融探索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学课程学习总结:多元文化的交融探索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文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探索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进而意识到了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文旨在总结我在文化学课程中的学习收获,并探讨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域或群体内,存在着多种不同文化的共存与交融。
这种交融使文化得以相互影响、借鉴,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在文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多元文化交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元文化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习俗、信仰等,我深刻地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其次,多元文化培养了我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跨国交流和跨文化交往已成为常态。
通过文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行为、价值观等存在差异。
在交流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并克服这些差异,以更加有效地与他人进行跨文化沟通。
最后,多元文化催生了文化融合与创新。
通过学习多元文化交融的实例,我发现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产生新的观念、艺术形式和创新思维。
这种文化融合与创新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二、文化的丰富内涵除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文化本身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文化学课程中,我对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标志。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区所特有的共同品味、语言、风俗习惯等的集合。
通过学习文化学课程,我意识到文化是社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个群体的认同,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其次,文化是个体认同的重要来源。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通过学习文化学课程,我发现个体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个体往往通过接受和践行文化来形成自我身份认同。
最后,文化是价值观念和规范的传承者。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传承和塑造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方面的重要性。
学校课程文化及其生成
生在学校生活过程 中, 过一届届学生 、 通 一代又一代教师长期
经营 、 积淀而逐步形成 的。 课程文化是以“ 为人” 目标而进行 为
自身质 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 ,是一种教育学化与人学化 的文
化, 是课程在运行过程中所蕴涵并显现出来的文化特质。 它包
括 课 程 和 文 化这 两 个 概 念 内 在 的共 同本 质 ,是 人 们 在 学 校 课
文化 的外层 , 而学校课程精神 文化是最 高层 次和 最深层次的学校课程文化 , 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学校课程文化的生 成 不仅受到社会政治 、 经济与文化 的制约, 也受到学校课程 实践 、 学校课 程主体 的影 响。这 些内外 因素及其机 制的复杂多变性
决定着 学 校课程 文化生成发展 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以及课程行为等外显的文化形态 ,是课程主体在运行过程中 量 ” 这一思想 。即使一个人不受正规 的学校教育 , 只要他生存 所蕴涵并呈现 出来的文 化特质 。只要是“ 教育主体一 校长 、
教师 和学生在本质的对 象化活动 中所创设 的一切人化和物化 的因素, 可视为课程文化的范畴”1 都 …。 2 .学校课程文化的特征
21 0 0年 9月
湖南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n l o d c t n l S in e o n n No ma ie st o r a f E u ai a ce c f Hu a r l Un v r i o y
Vo . NO 5 I9 . S p,0 0 e .2 1
、
学 校课程 文化 的内涵及特 征
其次 , 课程文化是学校主体 ( 学校师生) 创造的。 文化 的稳 定性决定了课程文化 的形成也不是 一蹴 而就 的,它是学校师
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包含着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
这一观点,对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明确了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分野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过去的学校文化或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包含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的进入,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并将三者勾连起来,构成学校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目标;要求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进入课堂和学科,而不局限于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每年几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节日”;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品位和追求教学风格相结合,由此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课程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
我以为,课程文化能够充分显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一是课程与教学内在地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应该充溢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组织和学校行为等,但如果不能够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中,就依然是一种外在的、表层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学。
只有当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时,才是内化了的、落实了的、具体化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
二是课程与教学综合地体现了学校科技应用和人文风貌的总体水平。
学校教育中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并体现较高技术含量的是课程与教学;集中反映出管理水平的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与课程与教学紧密相关;体现师生能力、水平和创造,显示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展现学校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追求,也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各类学校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
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引言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是指幼儿园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思维方式。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教材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幼儿活动的设计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
课程多元化与文化多样性幼儿园课程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文化、艺术、科学、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幼儿园课程中,应该尽量融入不同文化的元素,让幼儿对不同的文化有所了解和认知。
例如,在绘画课上,可以引导幼儿画出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图案;在音乐课上,可以让幼儿学唱不同国家的儿歌;在手工课上,可以教幼儿制作不同国家的手工艺品。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欣赏能力。
学科整合与文化融合幼儿园课程的学科整合是指在课程中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文化融合是指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不同文化的元素。
学科整合与文化融合相互促进,在幼儿园课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自然环境教育中,可以结合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内容,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内容,让幼儿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
身心健康与文化传承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保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例如,在饮食教育中,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学习不同地区的传统食物和健康饮食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学习不同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师角色与课程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
小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_内涵特点、主要内容与学习价值
小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_内涵特点、主要内容与学习价值小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 内涵特点、主要内容与学习价值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小学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数学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数学文化。
本文将探讨小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和学习价值。
二、数学文化的内涵特点1. 抽象性与普遍性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通过符号、公式和概念来描述和表达事物间的关系。
数学的普遍性体现在数学规律和原理在不同领域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2. 严密性与逻辑性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它要求推理和论证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数学家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提出假设,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来验证结论。
3. 透明性与美感数学的透明性意味着其问题和解决方法是可以被清晰地展示出来的。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数学的美感,例如,发现规律、解开谜题等。
三、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主要内容1. 数学史故事数学史故事是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讲述数学家的贡献和发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定理和数列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几何和数列的兴趣。
2. 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节是通过举办各种数学竞赛、游戏和展览等活动,展示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数学游戏和竞赛,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作品展数学作品展可以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数学研究项目,也可以是整个班级或学校合作完成的数学艺术品。
通过展示学生的数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通过让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学习数学文化的价值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学生能够了解到数学的发展和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内容标准: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教学提示: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意义。
可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可评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业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促进政治认同落地。
科学精神: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意义。
评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节在单元中的地位、主要内容框架)本框内容为《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第三单元的核心任务是讲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课程文化:内涵、意蕴及品性
是文化杂烩拼盘 , 而是具有极强 的整合性和整体性 。
课 程 文 化 的 意 蕴
( ) 在 一 此 此 在 ( ae ) 著 名 哲 学 家 马 丁 ・ 德 格 尔 ( e e— D si 是 n 海 Hi g d grM. 在 其 巨 著 《 在 与 时 间 》中提 出 的 哲 学 概 念 。 海 德 e, ) 存
许 通 过 描 述 的方 法 能 把 捉 到 课 程 文 化 隐 藏 至 深 却 又 无 处 不
在的源初 。
定社 会 发 展 对 于 下 一 代 获 得 社 会 生 存 能 力 的 要 求 , 人 类 对 文化 的选 择 、 理 和 提 炼 而 形 成 的 一 种 课 程 观 念 和课 程 活 整 动形 态 ” … 也 有学 者认 为 :课 程 文 化 不 是 体 现 在 学 校 中 的 。 “ 某个社会群体上 , 即不 是 以 学 校 中 的 某 个 群 体 为 载 体 , 是 而 以群 体 间 的关 系 和 活 动 为 载 体 , 师 和 学 生 中 任 何 一 个 方 教 面 的活 动 及 所 体 现 出 来 的 文 化 特 征 , 不 在 课 程 文 化 上 有 无 所 体 现 。 课 程 文 化 是他 们 双 方 面 互 动 的 产 物 。 还 有 学 者 ” 认为课程文化是课 程与文 化 的简单 相加 : 程是 限定 文化 课
・ 2 l导 学
课 程 文 化 :内 涵 、 蕴 及 品 性 意
华 东 师 范 大 学课 程 与教 学研 究所 焦 方 瑞
摘 要 : 程 文 化 不 是 课 程 与 文化 的简 单 相 加 , 是 指 渗 透 、 现 于课 程 领域 中 的 一 切 文 化 精 神 、 化 形 态 和 文 化 意 蕴 , 课 而 涌 文
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学科课程文化建构系列研究之一
“ 教学科 目” 的简称 , 也称“ 科 目” , 具体指教学 中按逻辑程序 组织 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 围的单位 。如中小学的数学 、 物 理、 语文、 音乐等 ; 高等学校心理学系的普通心理学 、 儿童心 理学 、 教育心理学等。显然 , 我们在此处要探讨的学科问题 应属于“ 科 目” 的范畴 , 是课程的狭义所指 。因此 , 从文化 的 视角 出发, 学科的内涵应包括学科知识的储备 、 学科教学的 准备、 学科史实的研读 , 学科情感的建立 、 学科课堂教学模 式的建构、 学科教学艺术的掌握 、 学科备课上课等常规教学 行为的规范 、 学科成绩的评定等多项 内容 。 缘于上述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姑且给学科课程文化做 这样 的界定 :科学课程文化就是师生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 的学科课程建设 中, 经过持续积累并形成 的相关的物质、 知 识、 行为、 规则和精神等要 素的总和 , 具体包括学科史实文 化、 学科亲和文化 、 教学模式文化 、 学习方式文化 、 引导艺术 文化 、 学科通合文化 、 评价导向文化 、 教师发展文化等八大
元素。 二、 归纳 与 生成 : 学 科课 程 文化 之特 征 对学科课程文化建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不仅需要我 们对学科课程文化 内涵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而且还应对其 独有 的一些 基 本特 征进 行 归纳 。 有 不 同 的 内涵 , 就会 有不 同 的特征 。 从学科课程文化 的内涵出发 , 学科课程文化呈现出 以下 三大 特征 。
、
什么 。 在此, 拟通过对文化 、 课程 、 学科这三个概念的回味和 感悟 , 就学科课程文化 的内涵做一个描述性的界定 。 关于文化一词 , 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统一 的定义 。 综 而观 之 , 有 两 种定 义 是 比较 明确 、 通俗的 , 一 种 是 辞 书上 所说 的 “ 文 化 就是指 人 类 在社会 历 史 发展 过程 中所 创 造 的
浅论课程文化的涵义及研究现状
1课 程 文化 的 工具 性 、
课程涵义最复杂 、 歧义最多 的词汇之 一。“ 课程 ” 词在 一
我 国始 见 于 唐 朝 。唐 朝 孔 颍 达 的 《 经 ? 小 雅 ? 小 弁 》中 : 诗 “ 奕奕寝庙 , 君子作之 ” 一句注释 : 维护课程 , “ 必君 子监之 , 乃 依法制。据考 , 是 “ 程” 词在汉 语文 献 中的最早 显露 。 ” 这 课 … 朱熹在《 朱子全书?论学》 中多次 提到“ 课程”, 主要是 指“ 功
【 关键词 】 课程 ; 文化 ; 课程文化观
课程改革 , 不断的受到课 程专家们 的注 意 , 中, 其 课程 文 化作 为课程改革 的重要 目标 , 越来越 受到重视 。事 实上 , 课程 改革 的本质就是一次文化创新的过程 , 因而, 对课 程文化进行 深入研讨 , 是一种构建新课程理论形 态的积极尝试 , 不仅拓展 了课程理论研究 的视野 , 而且对 我 国课 程开发 与建设 具有根 本性 的导 引意 义 , 利 于课 程 改 革 的顺 利 进 行 。 有
一
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 观和课程活动观 , 并 在 课 程 目标 、 程 内容 和 课 程 实 施 三 个 层 面 上 展 示 其 主 要 内 课 涵及特点 。从课程理论与 实践 的角度 来看 , 课程 设计是 对文 化的选择 , 课程 的 目标 与内容决定于基本 的文化价值倾 向; 课
课程文化 , 不是课程与 文化两个 词含义 的黏 合或 简单相 加, 它是一种具有其本 身特质 的规定性 的文 化形态 。为 了对 课程文化的 内涵有深刻理解 , 们先对课程 与文 化的概 念进 我
课程文化的内涵分析
1 4 课程 文化 的 内涵分 析 0
特 古斯 , 志远 金
中图分 类号 : 4 G 0—0 5 5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6 2— 6 4 2 0 ) 1— 14— 3 1 7 9 8 ( 0 8 0 0 0 0
课 程 文 化 的 内涵 分 析
定 义 对 课 程 文 化 内 涵 做 出 解 释 。 “ 8 1年 , 勒 17 泰 ( d adB・ yo) 社 会 科 学 意 义 上 的 ‘ E w r T l 把 r 文化 ’ 下
、
课 程文化 内涵 : 已有研 究的缺 失
课 程文化 到底 是 指什 么?或 者换 一 种 说 法 : 课 程 文化 到底应 该 涵 盖 哪 些 领 域? 目前 有 不少 论 者 。 所 谓课 程文化 , 学 者认 为 , 校 课 程 文化 是 指 “ 有 学 按 照 一定社 会 对下一 代 获 得 社 会 生 存 能力 的要 求 , 对 人类 文化 的选 择 、 理 和 提炼 而 形 成 的一 种课 程 观 整
和 活动都 与课 程牵 涉起 来 ) 其 问题 的症 结 在 于 “ , 课
程” 具有 多种 含 义 , 文 化 ” “ 也是 一 个众 说 纷 纭 的概
念。
一
“ 课程 文化 有 三层含 义 , 它包 括 课 程 ‘ ’ 化 , 包 的 文 又 括课 程 ‘ ’ 与 文化 , 包 括 实 践 的课 程 文 化 。 笔 还 ” 者也 曾撰 文 阐释过 课 程文化 的 内涵 和本质 。现 在看 来有 失偏 颇 。笔者 侧重 文化 视角 根据 以下 经典 文化
的视 角 两 个 层 面 。 笔 者 认 为 , 程 文 化 显 然 不 是 课
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策略
践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规范的综合, 它包括教师的价值 观念 、 职业 意识、 思维 方式 、 教学方式 、 行为习惯 、 处事方式等。作为教师文 化的亚文化,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文化 的建设 , 既要具有 大学 教师文化 的一 般 特点 , 又要 有适 应 远 程教 育 要求 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 教师主体建设 和学校组织 建设则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建设 的两个基本方 面 。因此 , 我们认为 , 远程教 育教师 文化 的建设 主 现代 要应从 以下几方面着 手 : 1提高认识 , 、 重视现代 远程教育教 师文 化 的建设 。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师文化建设对现代远 程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要使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建 设成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和教师 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广大教师要作为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 , 积极 参与到远程教育教师文化的研究与建设 中来。 2 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精神层面的建设 。要加强对 、 远 程开放教育教 师 的师 德 师风 教 育 , 他们 树 立 正 确 使 的人生观、 价值观 , 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 观念 , 实行榜样示范和岗位实践相结合, 引导广大教师 在人 才培养 的各 个 岗位 实践 为人 师 表 , 在教 育 教学 各 个方面争创佳绩 , 最终形成一种爱 岗敬业 、 乐于奉献 、 团结协作 、 开拓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3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远程教育 的教学与 、 传统 的、 封闭 的学校教 育相 比, 在教学方式 、 学手 教 段、 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 远程教 育的 教 师应 在教 学模 式 的改革 方 面进行 积极 的探 索 , 索 探 出适合 远程 教育 特点 的教 学新 路子 , 造 出不 同于普 锻 通高校教师 的、 具有远程教育特点 的教学能力 , 形成 具 有远程 教 育特点 的教学 文化 。 4加强教师专业 发展建设 。远程教育教师要改 、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3.引入哲学视角,探讨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化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请举例说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文化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
4.设计一份关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至少包括10个问题,并邀请身边的人填写。收集问卷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形成一份不少于500字的调查报告。
5.结合所学知识,拍摄一段关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短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求展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并在视频结尾进行简要总结。
作业提交时间:两周后。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进入高中阶段,他们在政治课程学习上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然而,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特点与需求:
1.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审视文化,提升他们的理论认识。
2.学生在文化功能方面,对文化的社会作用和个人发展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把握。教学中,应通过具体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文化功能观念。
课程文化的实施方案
课程文化的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课程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因此,构建和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文化的内涵。
课程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二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三是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四是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构建课程文化的重要性。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 塑造学校办学特色。
构建课程文化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质师生资源。
四、实施课程文化的具体方案。
1.明确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
学校应明确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跨学科的融合,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实用性。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学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项目化教学、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避免简单的分数评价。
4.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总结。
构建和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文化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和提升课程文化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文化导论-课程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课程文化的内涵和结构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是一个辐射性的多维空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
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而课程文化好比纽带,它将学校课程、师资队伍、学校环境组合起来,共同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办学思想的对象化而服务。
作为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本身也具有多维辐射性。
一、课程文化的理解课程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虽然对于课程和文化的解释和界定众说纷纭,但是传统上认为课程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工具。
社会的变迁注定要以冲破昨日的合理性为契机,寻求新内涵、新意义。
同样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也终结了课程工具化的命题,赋予课程自主的文化内涵与逻辑,试图使课程的自在的、自主的、自觉的文化主体重现。
而课程改革的根本性出路也在于改变课程的工具化角色。
由于课程和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对课程文化这一概念作出较为精确的表述、限定和解释是比较团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但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课程文化,即作为方法论意义的课程文化和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课程文化就是课程对文化的选择。
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就是视其为一种具有实体内容的对象化存在,即“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
裴娣娜教授的课程文化观点: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的确立,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课程文化是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含量。
其外延包括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文化价值,以及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在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所涌现的科学、人文文化名家的故事和他们滋润人类精神发育的思想情感。
课程文化的名词解释
课程文化的名词解释课程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与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它旨在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和引导学生对于各类学科和知识领域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一部分:课程文化的概念及意义课程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它涵盖了教育与文化的双重融合,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促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课程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发展为具备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最后,课程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拓宽他们的学习路径和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课程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课程文化的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语言与文学: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历史与社会: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 科学与技术: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实验技能。
4. 艺术与音乐:通过绘画、音乐欣赏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5. 体育与健康:注重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传授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课程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多样性和综合性。
首先,由于不同地域、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课程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其次,课程文化是综合性的,将各个学科和领域的文化元素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综合和跨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课程文化对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投入感。
其次,课程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使学生具备跨学科和拓宽思维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创新发展。
此外,课程文化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全球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课程方案内容有哪些文化内涵
课程方案内容有哪些文化内涵课程方案是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份学习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课程方案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其中文化内涵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内涵是指一个课程方案所包含的关于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它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方案中的内容:1. 文学作品:课程方案通常会涵盖各种文学作品,包括传统文学、当代文学以及国内外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社会背景,拓宽自己的视野。
2. 历史文化:课程方案也会涉及到历史文化的学习,包括国内外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人物事迹等。
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历史对于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3. 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方案中,会涉及到传统艺术的学习,如音乐、舞蹈、戏剧和绘画等。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4. 语言学习:语言是文化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在课程方案中,会有外语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5.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方案中,会有文化交流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和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等。
通过参与文化交流,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课程方案内容中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学习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文化定义, 还是几位美国著名学者的文化定义, 它们都含有把文化理解为‘ 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 人类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进行教育和受教育
的过程。 1我们从以上文化与教育的密切联系 ”[1 3 上, 可以看出文化与人的发展、 主体发展的价值或影
响。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发展、 主体发展的 过程和结果。 总之, 我们从上述课程和文化内涵、 本质的分析 过程中, 可以明确课程和文化都是主体发展的资源。 它二者的共同点就是发展资源。据此我们认为, 课 程文化即为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
总和”[《 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0 。]中国 6 ( 对文化也作
了类似的界定: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 “ 和精神生产的能力、 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 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 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 科学、 文学、 艺术、 卫 生、 体育等方面的知识设施, 以与世界观、 政治思想、
14 课程文化的内涵分析 特古斯, 0 金志远
中图分类号 : 4 - G 0 5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7 一 6420 )1 14 3 1 2 98(080 - 0 - 6 0 0
课程文化的内涵分析
特古斯, 金志远
(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2 ) 1 2 0
定义对课程文化内涵做出解释。" 1 泰勒 1 年, 8 7
( d a B r把社会科学意义上的‘ Ewr " y ) d Tl o 文化 ’ 下 定义为包括知识、 信仰、 道德、 法律、 习俗以及包括作 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的复合体。 用当代的话来说, 文化的组成要素有四种: 规范、 价
念 程活动形态。〔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 或课 ”] ’ “
不是体现在学校中的某个社会群体上, 即不是以学 校中的某个群体为载体, 而是以群体间的关系和活 动为载体, 教师和学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活动及所
值、 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 ” ”〔据此, 课程文化就可
视为课程形态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规范、 价值、 信仰 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从以上对课程文化内涵 和本质阐释和界定可知, 主要从课程的视角或文化 的视角两个层面。笔者认为, 课程文化显然不是 “ 课程 + 文化” 文化 + 或“ 课程” 既不是“ , 课程” 与 “ 文化” 两个词及含义的枯合, 也不是这两个词的简 单搪塞。它是一种具有 自身质 的规定性 的文化形
程。 川 "r
除此之外, 从文化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亦可分析 出, 文化对主体发展具有价值和影响。所谓文化, 在 西文中最初指的是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 后来 指对人的身体精神, 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及天赋 的培养。美国文化学者杰姆逊认为存在着三种文化 定义: 一是指“ 个性的形成或个人的培养” 二是指 , 与自然相对 的“ 文明化 了的人类所进行 的一切 活 动”三是指与贸易、 , 金钱、 工业和工作相对的“ 日常 生活中的吟诗、 绘画、 看戏、 电影之类 的娱乐活 看
摘 要: 课程丈化的实质, 是课程文化最根本、 最深层、 最终极的规定性。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课程的角度或文化的角度来理解 课程文化的内洒, 应该说这是理解课程丈化内洒的一种视角。本文从课程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共同属性来把握课程文 化的内洒。它是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 课程; 文化; 课程丈化
体现出的文化特征, 无不在课程文化上有所化主要是指教材文化而言。宽泛定义的课程文化即
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课程 文化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
收稿日期: 0 - 7 1 2 7 0 -5 0
作者简介: 特古斯(9? )男, ( 6 一 , 蒙古族, 1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金志远( 6 一 , 蒙古族, ( 5 )男, 1 9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 民族教育学研究。
程即教学科 目; 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预期 的学 习结 果; 学习经验, 社会文化再生产, 社会改造来看, 这些 界定的共同点是对学生或教师主体发展有价值、 有 影响的东西。从课程的类型和环节来看, 课程也同 样体现出它是一种发展资源。如就象有学者所述: “ 以发展资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涵, 我们可以较确 切地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诸多课程现象或课程行 为。比如, 潜在课程实际上是以隐性间接的方式影 响学生发展的发展资源; 课程编制是课程编制者依 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生可能的作用, 规划、 选择和组 织发展资源的活动; 课程实施是教师引导和促进学 生能动地作用于发展资源, 以实现 自身发展 的过
念。
体的文化; 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 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 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 一种文化形式而言的。应该说, 课程文化是包含着
这两个方面内容在内的。[有学者认为,课程文 e 2 ] “
化, 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不 只表现为课程意识、 课程思想、 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 识形态, 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 课程制度、 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
能构成课程文化的 整体内 容和结构。 [他还 ”’ 认为, 〕
“ 课程文化有三层含义, 它包括课程‘ 文化, 的’ 又包
括课程‘ 文化, 与’ 还包括实践的课程文化。 4 ”[笔 1
者也曾撰文阐释过课程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现在看 来有失偏颇。笔者侧重文化视角根据以下经典文化
一、 课程文化内涵 : 已有研究的缺失 课程文化到底是指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 课 程文化到底应该涵盖哪些领域?目前有不少论者。 所谓课程文化, 有学者认为, 学校课程文化是指“ 按 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 对 人类文化的选择、 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
来源。 世界图书词典》 Te r Bo D tn- 《 ( W l o ii a h od k o c
r) “ y 中,来源" u e是指“ ( r ) S c o 事物所从来, 或所从获 得的地方” “ ,提供信息的人、 书本、 文件、 资料等” ; “ 资源” R s r ) ( o c 是指“ eue 供满足需要的” 东西, 或 “ 储藏以备需要时提取” 。从辞典的解释和汉语的 语言习惯来看,资源” “ 都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指事物所从出, 即事物的来源。另一 个是指, 某种事物对另一些事物是必不可少的, 是满 足别的事物的需要的条件。无论界定课程资源为知 识、 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和课程实施的媒介, 还是视为 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 或者 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总是供给课程活动, 满足课程 活动需要的一切。它既是课程活动本身, 也是指向 构成课程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素材和条件。资源一般 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指 人类可利用的自 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 社会资源是 指人类通过 自 身劳动, 在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的过程 中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思想、 经验和知识等等) 。而 任何资源实际上都源于文化资源。关于何谓文化, ( 辞海》 是这样界定的: 文化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 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万方数据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00八年第一期
15 0
态。它包括课程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共同本 质。即: 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 二、 课程文化内涵: 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 《 辞海》 中的“ 指: 资” 资财, 供给, 资助。“ 源” 指: 水流所从出, 引申为事物的来源。在《 现代汉语 词典》 “ 中,资源” 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
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的环境等, 就是典型的发
展资源。 9 ”[项贤明博士将人的发展资源界定为 ]
“ 主体发展自身所需的一切现实的和可能的外部条 件的集合” 是主体在发展 自身的过程中通过实践 , 不断地占有和‘ 消化’ 的客体 , 是有待去开发利用的
客 对象”〔 因 从课程本质的以 观 。。 此, ‘ 〕 往界定, 如课
课程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 目 标, 益成为当代的学术热点之一。那么, 日 何谓课程 文化?其实质和内涵是什么?尽管有学者曾作过阐 释和界定, 但仍有深人研讨的必要。这是由于课程 文化研究既是特定文化研究的成果引人课程论领 域, 又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文化, 所以, 课程文化 研究既可能过于简化( 如简化为课程意识形态或课 程观念形态)也可能过于泛化( , 如把一切文化现象 和活动都与课程牵涉起来)其问题的症结在于“ , 课 程” 具有多种含义, 文化” “ 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
则是共同肯定的。文化都包含着“ 学而知之” 的涵
义。因此, 它们都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针对
源, 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价值、 意义或促进作用
的任何东西。某种东西能否成为发展资源, 就看它 对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部或某一方面的形成与完善是 否有价值、 意义或促进作用。比如, 人类精神文化、
前苏联文化定义: 文化是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是人的 特殊活动方式; 是变化的发展的人的 社会属性, 是人 通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具体形成实现的自 我发展和 自 我再生等等, 指出“ 首先, 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不
参考文献 : [] 裴娣娜. 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 1 多 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教育发 R. 展研究, 0, )1. 2 2( : 0 4 6 [ 1 郑金洲. 2 教育文化学【 .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0.2. 2 128 0 [1 黄忠敬. 3 课程文化释义: 一种分析框架【]学术探讨, 0 ,1 : 3 J. 2 2 ()1 . 0 0 [ 1 黄忠敬. 4 知识 ・ 权利 ・ 控制— 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 .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0 .3 2 34. 0 [ 〕 庄锡昌,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 . 5 等. MI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8.3. 1 734 9 [] 辞海编辑委员会. 6 辞海【 ]上海: G. 上海辞书出版社, 8. 3. 1 01 3 9 5 [〕 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7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G . [ ]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2. 1 594 9 [] 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8 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论【 ]上海: M. 上海人民出 版社, 9.. 1 98 9 [」 陈佑清. 9 课程即发展资源 []课程 ・ J. 教材 ・ 教法, 0,1)1 一 1 2 3(1 : 1. 0 0 [0 项贤明. 1」 论教育与人的发展资源[]中国教育学刊, 9 ,1 : . J. 1 6()2 9 3 [1 陈佑清 课程即发展资源— 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一个新视角【] 1] J课程 ・ 教材 ・ 教法, 0 ,1)1. 2 3(1 : 0 2 [2 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西安: 1〕 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 - . 1 62 3 9 [3 膝 星. 1〕 族群、 文化与教育【 ] 北京: M. 民族出版社, 0.5. 2 23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