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他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罗马。

你知道罗马在哪里吗?你还了解到罗马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罗马的资料)2、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罗马的城市广场,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

这是通往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广场的侧面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

这是登塔远眺时看到的整个罗马城市的风景。

看到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正是课题所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课件)3、学生根据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登塔远眺、克服困难、受用不尽)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一)结合父亲的话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1、师:当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塔,目睹脚下的一切,他们看到了──(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利用画面直观理解“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等词,也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分析数据。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图。

但是,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制作还不够深入,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例子来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同时,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模板、数据表格、彩笔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和数据表格,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打秋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打秋千》教案
4.创编活动:分组进行秋千节奏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5.欣赏分析:欣赏与秋千相关的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6.表现力培养:通过演唱、演奏、创编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唱《打秋千》,引导学生感受旋律、节奏的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打秋千》的旋律、节奏特点以及音乐符号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表达秋千感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音乐。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音乐表达秋千的感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增强音乐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表达音乐情感,提升音乐表现力。
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分组创编秋千节奏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4.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创编活动中大胆尝试,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5.培养音乐文化素养: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秋千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创编实践:学生在创编活动中,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性地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秋千节奏。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2、同学交流3、指名汇报课文记叙三件事:〈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1、生字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沦陷冯老师残忍虐杀规矩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惩戒申斥羞愧某些遐想岗位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⑴熟练朗读课文⑵思考书后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理解关键语句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略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齐读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3、倒叙开头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板书:讲演比赛(3-5)受到申斥(6-7)2、指三人分读(3-8)〈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40某( )60某(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

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

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4.6.8 笔算除法例5(除数不接近整十数)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第1课时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规律。

2.掌握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教材第56页情景图。

教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儿童游乐园游玩,有的玩旋转木马,有的玩碰碰车,玩得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出示坐碰碰车的图片及数学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2)怎样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3=(3)你是怎样算的?小组交流反馈:①算法一:20+20+20=60;②算法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算法二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说,学生再在下面自由说)(4)想一想:200×3=①怎么计算;②你是怎么想的?(注意引导例1的思路迁移到这里)2.在迁移类推中学习新知识。

出示玩过山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汇报交流:①学生汇报:10×3=302×3=630+6=36②老师出示小棒图(见教材),证明上面算法的正确性。

③想一想:12×4=怎么算?怎么想?全班交流思路。

(5)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这类题目可以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这样为后面学习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3.总结归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

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全)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全)
2.通过创设情景“Buy fruits”,让学生意识到要在果园里进行购买,由此展开本课的教学。
Step2:Presentation
1.学习本课新单词和句型:grapefruit, coconut,yummy; What′s this/that? It′s a .... Can I have one? Yes, I′ll buy one for you.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①语言能力:
能够听、说、认读单词:grapefruit, coconut,yummy。
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理解、说出询问水果时的礼貌用语句子:What′s this/that? It′s a pear/watermelon. Can I have one? Yes, I′ll buy one for you.通过初步学习,让学生理解怎样将日常用语用英语进行表达。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Unit6It′s a grapefruit.
1.单元教材分析
2.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说出以下句子:Can I have one? Yes, I′ll buy one for you.
(2)能正确听、说、读、写句子:What′s this/that? It′s a pear/watermelon. Is this a cherry? Yes, it is. Is that a peach? No, it isn′t.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grapes/apples.并在购买水果和魔术表演等真实情景、现实生活中熟练运用这些语言。
5.板书设计
Unit 6 It’s a grapefruit.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驿路梨花》1、撇开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的主题.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__品质。

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一)曲折的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1)学生思考;(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2)小组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认识进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法的计算。

2.进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进位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运用进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册。

3.课堂练习题。

4.小组讨论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单元学习内容,复习加法的基本知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超过十时,该如何处理?第二步:讲解1.介绍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进位的概念。

2.利用白板演示进位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意义。

3.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用进位的方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练习1.学生个人练习: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2.小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解释进位的运用。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进位的概念。

六、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准备小组探讨活动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位数加法和进位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进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

同时,课后要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和进位的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课程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2. 能够听懂他人在购物时说的价格;3. 能够询问和回答价格。

【教学重点】1. 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2. 熟悉购物场景中常用的价格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听懂他人交流时表达的价格;2. 询问和回答价格。

【教学过程】1. Warming-up通过各种数字游戏如抢数字、数数等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

2. Pre-task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商品,并简单说明价格,让学生熟悉购物场景中常用的价格表达方式。

3. Task-cycle学生分角色为卖家和买家,进行购物场景的对话练。

4. Post-task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What did you buy?b. How much did you pay?c. Did you buy anything else?5. Summary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练。

6. Homework完成练册相关练。

【板书设计】Numbers 1-100How much is it?It's ...【课堂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速掌握了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方法,并且初步掌握了购物场景下的价格表达方式。

在购物对话的练习中,需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向卖家询问价格并做出正确回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实时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收获显著。

初一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初一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初一英语第六单元教案【篇一:七年级英语第六单元课堂教学实录】英语教学实录赵本中学王庆学七年级英语第六单元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将所学单词进行归类。

2)熟练地掌握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和非第三人称的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

如:do you /they like salad?yes, i /they do.no, i /they don’tdoes he like french fries? yes, he does. no, he doesn’t.i (they) like oranges. i (they) don’t like bananas.she likes bananas. she doesn’t like ice cream.2.能力目标:能用英语熟练地交流喜欢与不喜欢的食品,并在班上提问同学展开调查。

3.情感目标:通过谈论美食,进一步引导学生享受美味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掌握主语为三单和非三单时的陈述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的形式。

三、教学难点: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的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动词变化形式。

四、教学设计:step 1. 复习前课所学单词与句型:通过看图片说单词的方式复习单词,并通过询问学生“do you like bananas/ oranges??”的形式,复习前一课的句型。

t: yesterday, we learned many words about food, right? do you still remember? now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t: what’s this?ss: apple.t: do you like apples?ss: yes, i do.t: and what’s this?ss: banana.t: yes, what about this one?ss: broccoli.t: do you like broccoli?ss: no, i don’t.t: yes, good job! you have good memory!step 2. 导入新课:分别请一男孩和女孩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出他们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然后就这两位学生的情况向全班提问,以此介绍主语为三单和非三单时的各种句型。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案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对话,重点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及其回答I often …并能结合实际情景进行运用。

(2)能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及其回答I often …完成pair work。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既要抓紧校内时间的学习,又要合理地利用周末,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学习策略:通过pair work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式学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及其回答I often …教学难点: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上述句型进行交际。

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录音机,动词词组卡片,挂图,表格。

②课前让学生按要求制作表格教学过程:一 warm-up策略一,歌曲,游戏教学法①Sing a song: My Days of the week②Game: Golden eyes教师出示几张已学过的动词词组卡片。

do home work, read books, playcomp uter games, play football, watch TV …让学生快速地看了一遍,要求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动词词组,谁说得又多又快就为胜者。

(策略分析;利用歌曲,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学生情趣大开。

)策略二;语言交际法③GreetingT: What day is it today?S: It’s Monday.T: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S: I have …T: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S: I often …(分析;师生自由交流,增深师生情感,又为以下的教学内容作好知识的辅垫。

人教版英语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英语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英语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和用法,以及句型和语法的运用。

2. 语言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

具体来说,学生能够听懂本单元所学的对话和短文,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够阅读和书写简单的英语短文和应用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任务。

3. 学习策略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记忆技巧、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等,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4.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本单元涉及的词汇主要包括学校、课程、活动等主题相关的单词和短语,如“math”、“art”、“music”等。

2. 语法:本单元涉及的语法知识主要包括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基本用法和结构,以及它们的用法比较。

3. 对话和短文:本单元的对话和短文主要围绕学校生活和学习的话题展开,包括课程安排、作业、考试等方面的内容。

4. 听力和口语:本单元的听力材料主要是对话和短文,口语练习主要是模仿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5. 阅读和写作:本单元的阅读材料主要是短文和应用文,写作练习主要是书写简单的英语短文和应用文。

三、教学方法选择
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学校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教材中的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归纳故事情节。

3.能够认识生字词,掌握其拼音和意思。

4.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的意义,适当表达个人看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四、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学生自我介绍,教师引入本单元主题。

2.朗读课文: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3.故事情节:分组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1.生字学习:教师讲解生字,学生默写拼音。

2.课文理解: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3.课文讨论:小组讨论故事主题及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1.课文导读:教师回顾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语文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3.课文回顾: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点评表现。

五、教学反馈1.学生自评:学生记录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建议。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六、教学延伸1.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故事书籍,拓展学生阅读能力。

2.亲子互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故事内容,增进亲子沟通。

通过以上教案安排,学生将能够在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全体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所收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2、与人交流能理解对方,尊重对方。

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与方法: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母的爱,与父母真诚谈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引起话题1、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

(板书课题)2、再现情境: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研究话题明确方法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2、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3、全班交流,模拟交际情景。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围绕话题互动交流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评互说。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师提醒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四、延伸话题综合运用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2、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

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太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 13 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2.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中有关后羿射日的一段话,指名读◆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 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来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9 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2、这个故事叫——后羿射日(学生齐答)。

“日”就是“太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后羿射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想一想,后羿能不能射下太阳?(学生简单回答“不能” )5、小结:要想把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就得好好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懂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2.字词检查摄氏度鸟兽虫鱼蔬菜生存繁殖比较治疗杀菌凝成寸草不生差不多(理解:寸草不生积累:寸步不离寸步难移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寸草春晖寸刻不留寸草不留注意“差”多音字传chuán(传说、传递)都dōu(都是太阳送来的)zhuàn(自传、水浒传)dū(首都、都市)差chà(差不多)漂piāo(漂浮)chā(差数、差错)pi ào(漂亮)chāi (出差)鸟兽虫鱼拓展:笔墨纸砚花鸟虫鱼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衣食住行风雪雨露)红色的字是这一课要写的生字,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哪个字你想给大家提个醒?齐读词语。

3.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归纳: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出示:《太阳》一文是围绕 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的。

4.分段:课文哪些小节是写太阳的特点?哪些小节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三、学习课文 1—— 3 自然段,了解特点。

1.自由读读 1-3 自然段,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2.归纳交流:(远、大、热)3.课文是怎样写出了太阳的特点?划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 1)远★其实,太阳离我们有 1.5 亿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3500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①指名朗读。

②1.5 亿公里到底有多远?课文是怎样说的?③完成填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其实,太阳离我们有( 1.5 亿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3500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④小结:是的,括号里填的都是数字,课文就是抓住了“ 1.5 亿公里”“3500”“二十几年”这些具体的数字,把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得清清楚楚。

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列数字你发现还有什么方法?(举例子)⑤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点明:差不多几个词的用法:没有办法考证,没有人知道,使表达更准确。

写太阳的“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办法?(引用传说)( 2)“大”——★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 130 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①指名朗读。

理解“抵得上”——相当于②你发现课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列数字、作比较)用示意图辅助理解: 130 万个地球 ==一个太阳③130 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地球的渺小,太阳的巨大。

)④小结:通过列数字、作比较,我们不得不心服口服地说,太阳的确很大很大。

⑤指名回读。

(3)“热”★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6000 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2500 倍。

①指名朗读。

②你发现课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热?(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演算 2500 倍到底是多少度?—— 1500 万摄氏度真有 1500 万摄氏度吗?——突出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③朗读4.小结:正因为太阳这么大、这么热,离我们这么远,所以后羿根本不可能射下太阳。

5.拓展:你还知道有关太阳的其他知识吗?学习课后资料袋。

6.扮演太阳作自我介绍: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课文,想一想怎样做自我介绍,然后自己练一练7.学生扮演太阳作自我介绍,教师注意及时评价。

四.写字指导1. 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度庄稼鸟兽虫鱼生存繁殖蔬菜棉麻毛丝比较杀菌预防传说寸草不生日夜不停温度钢铁热量世界第二课时一.复习1.字词巩固2.太阳的特点二、学习 4—— 8 自然段,体会“关系密切”。

1.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说明太阳和地球关系密切。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有了太阳,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2. 朗读课文 4—— 7 自然段,找出太阳和什么有密切的关系?(植物、动物、煤炭、雨雾(天气)、风、人类生活)那课文是怎样把这种密切的关系写清楚?2.学习第 4 自然段(1)自由说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怎么密切?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种关系?(抓“有了 ,, 才,, ”“如果没有,,”体会)采用句式说话:①有了太阳 ,,例如: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有了太阳,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有了太阳,地球上才会有植物,有动物。

有了太阳,才有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

有了太阳,才有埋在地下的煤炭。

②能否换一种说法:如果没有太阳,, 就,, (与刚才相反)可见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你能否送它几个表示关系密切的词语?(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唇齿相依)(2 )谁来把第 4 自然段好好地读一读?你发现这段话采用什么方法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说清楚的?小结:有了太阳,这是从——正面来说,如果没有太阳——这是从反面来说。

因此,这段话是采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3)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4.补充学习 5—— 7 自然段(1)第 4 自然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呢?(2)读读 5—— 7 自然段,也用上“有了太阳 ,__________ ”“如果没有太阳, _________”当学生说到第 7 自然段太阳光能杀菌时,可以追问:你知道太阳光为什么能杀菌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将书中所学用到生活中。

(3)指名分节读 5—— 7 自然段,请你把太阳与风雪雨露的关系,与风的关系,与人类的健康的关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读得真好,那能否根据词语来复述呢?出示词语,根据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A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B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5、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继续采用句式训练:“有了太阳,____________,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

”结合读书所得,展开想象,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6、小结:大家说了这么多,其实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三.课外延伸,构建联系1.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做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你收集了哪些太阳的传说、故事、神话呢?2.课后可以摘抄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搜集有关太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太阳;还可以写一首赞美的小诗送给太阳。

板书:远( 1)特点大( 2)热 (3)太阳动植物 (4)关系天气变化 (5-6)(4-8)防治疾病(7)总结全段 (8)2.月球之谜学习目标:1.认识“悬、遐、奥”等 8 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 14 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奥秘的兴趣。

3、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方法,加深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4、想象未来月球,进行习作准备。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学生课前收集并整理、阅读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从诗意的世界中欣赏引入1、同学们,聆听着《春江花月夜》这优美的乐曲,静静地仰望着这轮皎洁的明月,你会想起些什么呢?2、大家说得的非常的好。

像我们刚才这样的活动,就叫做遐想,是凭空的用脑子思索、想象的一种活动。

(板书:遐想)3、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也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你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出示诗句,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郑板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张祜)4、指导读句: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5、可是,我们人类并不满足于这美好的遐想,还要进一步探索月球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

(板书课题)二、从美丽的遐想中阅读感悟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按照如下要求,自己来读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遇到难读句子多读几次。

(3)边读边划出课文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2、学生自读。

(老师巡视、倾听)3、检查反馈:( 1)检查字词悬挂遐想奥秘努力细菌水藻一项研究结果估计①指名分排读。

男女生读,齐读②(红色显示要写的生字)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一下,在写的时候,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学生练习临写)(2)课文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交流,再出示:(谜)①月球是从哪儿来的?②上面有些什么东西?③它跟地球一样吗?④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⑤为什么不同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生长情况不同?(提示:这段有没有疑问?可以怎么问?还可以怎么问?例如还可以这样问:难道不同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生长情况不同吗?)⑥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指导读好这些谜 )4、这美丽的月亮不仅唤起我们的遐想,也勾起了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决定去探索这美丽的星球。

★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指名读女生读(2)你知道人类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吗?你的知识真丰富 ! 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