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章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导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第二篇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论语》第二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原文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包括“学习”、“朋友”、“不愠”等。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倡不断的钻研和修炼。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了君子的风度,应当宽容待人。

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这句原文中使用了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说在执政过程中应当以德为根本,像北辰一样居于高位,指引众多星星相互共同发光。

此处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以德治国,以道德和美德来引导人民。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析:这段原文中,孔子指出夷狄之地虽然有君王,但是他们的统治远远不及诸夏之地的亡国状况。

通过比较两者,孔子再次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正视君王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解析:这段原文中,“里仁为美”是指在家庭和社区中,要注重亲情和仁爱。

接着,“择不处仁,焉得知?”则是强调个人要从行为实践中体会到仁道的真正意义。

通过这两句原文,孔子教导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修炼,用仁爱来行事。

结语:《论语》第二篇中提到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学习、执政、治理和仁爱等。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第二章原文

论语第二章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

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怎么行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

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

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

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 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 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 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 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 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只抱着单纯的目的尊孔和反孔一样无知。 社会大同大和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本身是不是具 有这样的实质。当很多民生问题遭遇颠覆,人们打 内心里感到不和不同时,寄希望于孔子来抚慰人们 的内心,只能适得其反;盲目地崇拜孔子,认为只有 在孔子像面前鞠躬行礼会受到孔子的保佑,固然也 是荒唐,因为鞠躬者是否明白孔子的思想也不一 定…… 摆放一尊孔子像实在太简单不过了。但社会要 做到和谐,又是何等的的容易。 “孔子进京”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某种程 度上来看,正好折射出人们的心理。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 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 做。如果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只 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 是不可行的。”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 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 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 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 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 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 成生命的张力。

《论语》两章-教学教案

《论语》两章-教学教案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讲读《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无乃……与”“何以……为”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三、研习新课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2.讲读第1段(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

《论语》原文1-4章

《论语》原文1-4章

《论语》原文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12章选择喜欢的两章,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论语12章选择喜欢的两章,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论语12章选择喜欢的两章,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第12章是《卫灵公》一则,记载了孔子以礼义规范国家行为的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选择喜欢的两章,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第一章是《子曰》,内容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时,应该以德行来影响和规范人民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好比北辰在天空中居于固定位置,众星围绕着它共同运行。

这种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引领他人,塑造出一个诚信和正直的社会氛围。

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成就,取决于领导者的品德和行为。

第二章是《子夏》,内容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要保持谦逊和自持的态度。

这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也是一种品格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容易因为富有而显得骄傲自大,或者因为贫困而屈服于谄媚奉承。

然而,《论语》告诉我们,无论贫富,都应该保持端正的品德和态度,不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内在的自我。

这种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修养,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自信。

从这两章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论语》中孔子的智慧。

他所倡导的以德治国、谦虚处世的思想,不仅在古代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启迪意义。

作为现代人,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塑造自己正确的处世态度,影响他人的价值观,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个人观点上,我深受《论语》中的智慧和思想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取宝贵的处世之道。

以德治国、谦虚处世,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获得更加深入的人生感悟和启示。

《论语》中的每一章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领悟。

选择两章进行感想的过程中,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实际生活中要以德行来规范自己的信念。

关于《论语》第2章的读书笔记

关于《论语》第2章的读书笔记

关于《论语》第2章的读书笔记关于《论语》第2章的读书笔记精选篇1《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关于《论语》第2章的读书笔记精选篇2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论语》第一二章 全解

《论语》第一二章 全解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1)德:道德、德行、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这里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环绕在他身边。

反之,则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时期:每次遇到这样“无为”的统治者,便会出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觉后者解释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专心致志不分心,在这里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就是“All in one”或者“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想法。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章原⽂及翻译论语第⼆章原⽂及翻译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的弟⼦及再传弟⼦记录孔⼦及其弟⼦⾔⾏⽽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第⼆章原⽂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论语·为政篇第⼆》 1、⼦⽈:“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之。

” 译⽂:孔⼦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环绕着它⽽摆布。

” 2、⼦⽈:“《诗》三百,⼀⾔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篇,⽤⼀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也有说思想纯正⽆邪,似解不通)。

”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 译⽂:孔⼦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上正途。

” 4、⼦⽈:“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愈矩。

” 译⽂:孔⼦说:“我⼗五岁时⽴志求学,三⼗岁时可以⽴⾝处事,四⼗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岁时可以随⼼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 5、孟懿⼦问孝。

⼦⽈:“⽆违。

”樊迟御,⼦告之⽈:“孟孙问孝于我,我对⽈:‘⽆违’。

”樊迟⽈:“何谓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译⽂:孟懿⼦向孔⼦请教什么是孝。

孔⼦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驾车时,孔⼦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说:“⽗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 6、孟武伯问孝。

⼦⽈:“⽗母唯其疾之忧。

” 译⽂:孟武伯向孔⼦请教什么是孝。

孔⼦说:“让⽗母只为⼦⼥的疾病忧愁,因为各⽅⾯都表现很好。

七年级语文:《论语》两章

七年级语文:《论语》两章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论语》两章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二十一、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政治态度;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复习一些文言虚词;3.了解本文的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见”“列”“先”“后等文言实词。

2.难点:本文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态度。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颛臾zhuānyú(古国名)兕sì(独角的犀牛)柙xiá(关闭猛兽的笼子)椟dú(匣子)条diào(古代除草的农具)《论语》和孔子:《论语》20篇,内容主要是记孔子的言行。

书中称曾子(名参)、有子(名若)为“子”,有人推断,书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据师授编集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先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2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

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宋国的一次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定居在鲁。

孔子的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

孔子幼年丧父,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

中年以后,他用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季氏将伐颛臾时代背景: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

论语第二章读后感

论语第二章读后感

论语第二章读后感《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二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二章读后感篇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第二章为政-课件

《论语》第二章为政-课件

甚明,不能以后世门户排挤心理推测圣人。
然孔子时虽无今之所谓异端,而诸子百家之
说则多萌芽于此时代,原壤之老而不死,则
道家之长生久视之术也。宰我短丧之问,则
墨家薄葬之滥觞也。樊迟学稼之请,则农家
并耕之权舆也。异端虽训为执两端,而义实
可通于杂学。
07-Nov-11
27
《中庸》引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 述焉,吾弗为已矣。”子夏曰:“虽小 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 子不为也。”所谓素隐行怪,所谓小道, 即异端也。君子止于不为,若夫党同伐 异,必至是非蜂起,为人心世道之害, 故夫子深戒之也。
07-Nov-11
6
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者, 正经是善道也,皆以忠孝仁义为本,是 有统也。四术为教,是殊涂也,皆以去 邪归正,是同归也。异端之书,则或糠 尧、舜,戕毁仁义,是不同归也。殊涂 同归,是《易•下系辞》文也。
——邢昺《注疏》
07-Nov-11
7
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 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 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 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 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 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 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攻乎异端,戒在害己。 ——《晋书·索紞传》
DǍN
异端之害道,在所攻矣。圣人且不攻之 者,非不攻之也,攻之则害尤甚也。
——宋·罗泌《路史发挥》
07-Nov-11
17
攻者,攻击之攻。溺于偏识,暗于正理,皆 所谓异端。节谓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 既明,则异端自熄,不此之务而徒与之角, 斯为吾害也已。
——宋·蔡节《论语集说》
止(《示儿编》)。程树德说,《论语》中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
摘要:
一、论语简介
二、学而篇第一
1.学而时习之
2.为人处世之道
3.孝悌为本
三、为政篇第二
1.为政以德
2.礼之用
3.君子不器
4.温故而知新
正文: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共分为二十篇,前两篇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而篇第一】
1.【学而时习之】
这一句是《论语》开篇之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应该持之以恒,时常温习,不断提高自己。

2.【为人处世之道】
这句话主要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对待别人要忠诚、宽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孝悌为本】
孝悌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

【为政篇第二】
1.【为政以德】
这句话阐述了政治理念。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以道德为根本,用道德来感化人民,实现国家的治理。

2.【礼之用】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说明了礼的作用。

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君子不器】
这句话描述了君子的品质。

君子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应该全面发展。

4.【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方法。

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发现新的道理和启示,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有许多深刻的哲理和道德准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论语》中的两章,分别为“学而篇”和“为政篇”,探讨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名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同时,孔子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念,提倡与他人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这种合作与分享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学而篇中,还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都强调了尊重他人、虚心求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无完人,各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要自以为是,也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

这种谦逊、尊重的态度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至关重要。

为政篇“父母唯其疾之患,可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也。

”这是《论语》中关于为政的精神所在。

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务必以仁爱之心为本,像父母关怀子女一样关怀百姓,以人为本,患不可知者,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为政的原则,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求仁得仁,又何怨?”等等,都强调了仁爱、正义和宽容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才能做到公正廉洁,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结语《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圣人的言行录,不仅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意义,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智慧,对于今天的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能够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尊重他人、虚心学习,追求仁爱正义,必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们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内容涵盖了孔子的教诲和他的学生们对于教育的态度。

这两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不应该只是一时的功课,而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地积累和提升。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人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社会变革的今天,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第二章中,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建议。

他说:“朋友之道,言而有信”。

这句话强调了信任和诚信在朋友关系中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而信任是通过言行一致来建立的,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具有
重要的启示。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面临着众多的选择和诱惑,只有坚守诚信,才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总而言之,《论语前两章》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两章的内容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于当代人的生活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两章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文章翻译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 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 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第1章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时间复 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 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两章
孔子简介:
•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 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 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 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 “博学好礼”。 •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 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 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2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 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 居。 •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元配施氏 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 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

论语前两章
摘要:
1.论语概述
2.论语前两章的内容概述
3.论语前两章的主要思想
4.论语前两章的现代启示
正文: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前两章的内容概述】
《论语》前两章是“学而”和“为政”两篇。

第一章“学而”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目标。

第二章“为政”则主要讨论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前两章的主要思想】
“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则主要讨论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以民为本,尊重民意,保障民生,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论语前两章的现代启示】
尽管《论语》前两章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其所包含的思想仍然具有强烈的现代启示。

无论是学习的重要性,还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两章教学目的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讲读《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1。

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无乃……与”“何以……为”2。

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三、研习新课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2。

讲读第1段(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

“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

“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

过,动词,归罪之意。

与,通“欤”。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

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

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

讲读第2段(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

“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

讲读第3段(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

无,没有(无所谓)。

倾,倾覆。

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词。

③“萧墙”见注。

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5。

小结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

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

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

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1。

解释下列加黑字: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2。

翻译下列句子: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

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2。

略)五、板书季氏将伐颛臾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第二教时教学内容讲读《荷蓧丈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二、指导预习1。

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

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

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4。

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三、研习新课1。

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

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

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

③“四体”,四肢。

④“食(sì)之”,请他吃饭。

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

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

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子路拱而立”)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

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

讲读第2段(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

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

此说是有道理的。

3。

归结全文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

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

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1。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

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

笔译第2段。

五、板书荷蓧丈人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荷蓧丈人:隐者清静无为隐居避世子路:恭恭敬敬(态度)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反对消极遁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