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的协议
USB协议分析 (2)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引言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标准接口。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分析,包括其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方式、协议层次结构等内容。
二、背景USB协议是由USB实施论坛(USB Implementers Forum)制定的,旨在提供一种统一的、高效的、易于使用的接口标准。
USB接口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挪移设备、音频设备、打印机、摄像头等各类外部设备。
三、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分析USB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USB接口的功能和特性,并为相关设备的开辟、测试和维护提供指导。
四、USB协议分析1. USB工作原理USB协议采用主从结构,主机(Host)负责控制和管理USB总线,外部设备(Device)作为从设备与主机进行通信。
USB总线上可同时连接多个外部设备,主机通过分时复用的方式与这些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2. USB数据传输方式USB协议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
控制传输用于配置和管理设备,批量传输适合于大数据块的传输,中断传输用于实时数据传输,等时传输适合于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数据传输。
3. USB协议层次结构USB协议采用分层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传输电气信号,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分组和重组,传输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应用层则提供设备之间的应用程序接口。
4. USB协议数据格式USB协议定义了一套统一的数据格式,包括数据包(Packet)和帧(Frame)两种基本单位。
数据包是指在USB总线上传输的最小数据单元,帧是由多个数据包组成的数据传输单位。
5. USB协议交互流程USB协议的交互流程包括设备的插拔、设备的配置和控制、数据的传输等环节。
设备的插拔触发主机对设备的识别和初始化,设备的配置和控制包括设备描述符的获取、端点的配置等操作,数据的传输则是通过各种传输方式进行的。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个transfer(传输)由⼀个或多个transaction(事务)构成,⼀个transaction(事务)由⼀个或多个packet(包)构成,⼀个packet(包)由⼀个或多个sync(域)构成。
1.传输数据通信USB的数据通讯⾸先是基于传输(transfer)的,传输的类型有:中断传输、批量传输、同步传输、控制传输。
2.事务数据通讯⼀次传输由⼀个或多个事务(transaction)构成,事务可以分为:in事务、out事务、setup事务。
3.包数据通讯⼀个事务由⼀个或多个包(packet)构成,包可分为:令牌包(setup)、数据包(data)、握⼿包(ack)、特殊包。
4.域数据通讯⼀个包由多个域构成,域可分为:同步域(sync)、标识域(pid)、地址域(addr)、端点域(endp)、帧号域(fram)、数据域(data)、校验域(crc)。
USB传输传输分为四种类型:批量传输、等时(同步)传输、中断传输、控制传输。
1、批量(⼤容量数据)传输(Bulk Transfers): ⾮周期性,突发⼤容量数据的通信,数据可以占⽤任意带宽,并容忍延迟。
如USB打印机、扫描仪、⼤容量储存设备等。
批量输出事务:(1)主机先发出⼀个OUT令牌包(包含设备地址,端点号)。
(2)然后再发送⼀个DATA包,这时地址和端点匹配的设备就会收下这个数据包,主机切换到接收模式,等待设备返回握⼿包。
(3)设备解码令牌包,数据包都准确⽆误,并且有⾜够的缓冲区来保存数据后就会使⽤ACK/NYET握⼿包来应答主机(只有⾼速模式才有NYET握⼿包,他表⽰本次数据成功接收,但是没有能⼒接收下⼀次传输),如果没有⾜够的缓冲区来保存数据,就返回NAC,告诉主机⽬前没有缓冲区可⽤,主机会在稍后时间重新该批量传输事务。
如果设备检查到数据正确,但端点处于挂起状态,返回STALL。
如果检测到有错误(如校验错误,位填充错误),则不做任何响应,让主机等待超时。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引言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连接标准。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基本原理、通信流程和数据传输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二、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串口、并口等接口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USB作为一种全球统一的接口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摄像头、打印机等各种设备中。
三、USB协议基本原理1. 总线拓扑结构:USB采用主从式拓扑结构,主机负责控制总线上的数据传输,从设备则根据主机的指令进行响应。
2. 传输速率:USB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包括低速(1.5Mbps)、全速(12Mbps)、高速(480Mbps)和超高速(5Gbps)。
3. 数据传输方式:USB协议定义了四种数据传输方式,分别是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不同的传输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设备和应用场景。
4. 插拔支持:USB接口支持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在不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插拔USB设备。
四、USB通信流程1. 握手阶段:主机和从设备之间进行握手协商,确定通信参数和传输方式。
2. 数据传输阶段:根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主机发送命令或数据包,从设备进行响应或返回数据。
3. 结束阶段:通信完成后,主机和从设备进行结束操作,释放资源并关闭连接。
五、USB数据传输规范1. 控制传输规范:控制传输用于主机与从设备之间的命令和控制信息的传输,包括设备的初始化、配置和状态查询等操作。
2. 批量传输规范:批量传输适用于大量数据的传输,如打印机的数据输出。
3. 中断传输规范:中断传输用于周期性的数据传输,如鼠标和键盘的输入。
4. 等时传输规范:等时传输用于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音频和视频的传输。
六、USB协议分析工具1. USB协议分析仪:用于对USB通信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捕获和解析USB数据包,帮助开发人员定位和解决通信问题。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协议深入解读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通用的串行总线标准,用于连接电脑与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
USB协议定义了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规则,保证了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USB协议的工作原理是将数据分成小的信息包(packet),通过USB线缆传输。
数据传输分为Control、Bulk、Interrupt和Isochronous四种传输类型。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配置和命令交互,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传输,中断传输适用于延迟要求较高的设备,同步传输用于实时流媒体数据传输。
USB协议采用主从架构。
电脑作为主机(host),外部设备作为从设备(device)。
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设备的连接和通信,从设备根据主机的指令执行任务。
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设备地址,主机通过唯一的地址识别和寻找特定的设备。
USB协议还定义了一种层次结构,包括物理层、总线层、设备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USB线缆的传输、信号传输和电气特性。
总线层负责数据帧的传输、错误检测和纠正,以及设备的连接和断开管理。
设备层负责设备地址分配、设备功能描述和配置管理。
应用层根据设备的功能需求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USB协议还支持热插拔功能,即在不关机的情况下插入或拔出外部设备。
这得益于协议对设备的供电和识别机制。
当设备插入时,主机会为其提供所需的电源,然后通过设备描述符和配置描述符来识别设备的类型和功能。
通过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和断开设备,无需重新启动电脑。
在USB协议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设备称为HID(Human Interface Device),用于连接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
HID设备使用标准的USB报告描述符进行通信,主机通过解读报告描述符来识别和操作设备。
这种设计使得不同品牌的键盘和鼠标可以通用于各种操作系统和电脑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USB协议并不仅限于连接电脑和外部设备。
usb 协议
usb 协议USB 协议。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通用接口标准。
USB协议是一种用于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的通信协议,它已经成为连接各种外部设备的主流标准。
USB协议的发展历程,从1.0到3.2版本,不断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电源供应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USB 1.0协议于1996年发布,最初的传输速率为1.5Mbps和12Mbps,适用于键盘、鼠标等低速设备。
USB 2.0协议于2000年发布,提高了传输速率至480Mbps,适用于大容量存储设备、打印机等高速设备。
USB 3.0协议于2008年发布,传输速率提高至5Gbps,USB 3.1协议更是将速率提升至10Gbps,满足了用户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USB 3.2协议更是将速率提升至20Gbps,为用户提供了更快的数据传输体验。
USB协议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还不断完善了电源供应能力。
USB PD(Power Delivery)协议的出现,使得USB接口不仅可以传输数据,还可以为设备提供更高功率的电源供应,满足了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对于快速充电的需求。
除了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USB协议还支持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在不关闭电源的情况下连接或拔出设备,方便快捷。
此外,USB协议还支持多种设备的连接,通过USB集线器可以连接多个设备,实现设备的扩展和共享。
总的来说,USB协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用户提供了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方式。
随着USB 4.0协议的推出,传输速率更是将达到40Gbps,USB协议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各种外部设备的主流标准。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背景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USB协议是为了提供一个标准的物理连接和通信方式,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协议的基本原理、通信流程、数据传输方式等内容。
二、协议分析1. USB协议基本原理USB协议采用主从结构,主要包括主机(Host)、设备(Device)和USB集线器(Hub)。
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USB系统,设备是连接到USB总线上的外部设备,而USB集线器则用于扩展USB接口数量。
2. USB协议通信流程a. 握手阶段:主机和设备之间进行握手,确定通信速率和协议版本。
b. 枚举阶段:主机对设备进行枚举,识别设备的类型和功能。
c. 配置阶段:主机与设备进行配置,包括分配地址和分配端点等。
d. 控制阶段:主机与设备之间进行控制命令的传输,包括读取设备描述符、发送控制命令等。
e. 数据传输阶段:主机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包括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
3. USB协议数据传输方式a. 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具有可靠性较高的特点。
b. 中断传输:用于周期性传输小量数据,具有低延迟的特点。
c. 等时传输:用于实时传输,对延迟要求非常高。
4. USB协议层次结构USB协议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a. 物理层:负责传输电气信号和电力供应。
b.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检测。
c. 传输层:负责数据的分段和重组。
d. 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5. USB协议相关标准a. USB 1.0:最初的USB标准,支持低速(1.5 Mbps)和全速(12 Mbps)传输。
b. USB 2.0:提升了传输速率,支持高速(480 Mbps)传输。
c. USB 3.0:引入了超速(5 Gbps)传输,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usb接口协议标准
usb接口协议标准一、USB接口协议标准简介USB接口协议(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协议,是一种计算机硬件接口标准。
它是由美国英特尔、微软等公司于1994年发起,并于1996年正式发布的一种串行通信接口。
USB接口协议旨在为计算机和外部设备提供一种高效、可靠、易用的数据传输方式。
二、USB接口协议的发展历程自1996年USB接口协议发布以来,它经历了多个版本的迭代更新。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B 1.0:1996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12Mbps;B 2.0:2000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480Mbps;B 3.0:2008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5Gbps;B 3.1:2014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10Gbps;B 3.2:2017年发布,最高传输速率为20Gbps。
三、USB接口协议的主要特点1.高速传输:USB接口协议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满足大部分外部设备的传输需求;2.兼容性强:USB接口协议适用于各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Linux等;3.热插拔:USB接口支持热插拔,方便用户在不关机的情况下更换设备;4.供电灵活:USB接口可以为外部设备提供电源,满足设备的供电需求;5.拓展性强:USB接口协议有多种扩展规范,如USB Type-C、USB PD (Power Delivery)等。
四、USB接口协议的应用领域USB接口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电脑、手机、平板、数码相机、MP3/MP4、U盘等。
它为这些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
五、USB接口协议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USB接口协议将继续发展,主要趋势包括:1.更高的传输速率:未来USB接口协议可能将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满足更高速率设备的需求;2.更广泛的兼容性:USB接口协议将继续完善,以适应更多类型设备的连接需求;3.更强的拓展性:USB接口协议将拓展至更多领域,如无线充电、数据加密等;4.更简化的使用体验:USB接口协议将提供更加简化的使用体验,如自动识别设备、即插即用等。
usb的协议
USB的协议引言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连接标准。
它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方式,使我们能够连接各种外围设备,如打印机、键盘、鼠标和存储设备等。
USB的协议是USB设备和主机之间通信的规范。
USB的发展历史USB最早由英特尔等公司合作开发,于1996年发布了USB 1.0规范。
随着技术的发展,USB 2.0于2000年发布,提供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高的带宽。
USB 3.0于2008年发布,进一步提升了速度和性能。
目前,USB 3.1和USB 3.2已经发布,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功能。
USB的基本原理USB的协议基于主机-设备模型,主机控制设备的操作和数据传输。
USB使用一对差分信号线进行通信,分别是D+和D-。
USB设备通过电缆连接到主机的USB接口上,其中一个信号线用于传输数据,另一个信号线用于同步信号。
USB的通信是通过传输层协议(Transaction Protocol)来实现的。
传输层协议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和传输的规则。
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起始标记、数据部分和结束标记。
USB设备和主机之间的通信是通过USB传输类型(Transfer Type)来区分的。
USB定义了四种传输类型:1.控制传输(Control Transfer):用于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2.批量传输(Bulk Transfer):用于大量数据的传输,如打印机的打印数据。
3.中断传输(Interrupt Transfer):用于实时数据传输,如鼠标的移动数据。
4.同步传输(Isochronous Transfer):用于流式数据传输,如音频和视频数据。
每种传输类型都有不同的传输速度和延迟要求,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类型。
USB的协议栈USB协议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负责传输电信号和管理电源,定义了USB的电气特性和连接规范。
2.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处理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提供差错检测和纠正机制。
usb的协议
usb的协议USB的协议。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通用接口标准。
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使得各种设备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简单和便利。
USB协议作为其核心,是保证设备之间通信和数据传输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USB的协议进行介绍和解析。
首先,USB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定义一套规范的通信协议,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可以在相同的接口上进行连接和通信。
这种标准化的设计使得用户不必再为了连接不同设备而担心接口的兼容性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其次,USB协议包含了若干个层次的协议,其中最基本的是物理层协议和逻辑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定义了USB接口的电气特性和连接方式,包括数据线、电源线等。
逻辑层协议则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速率、错误检测和纠正等内容,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另外,USB协议还包括了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等内容,这些描述符的作用是为了描述设备的特性和功能,使得计算机可以正确识别和驱动连接的设备。
这些描述符的规范化设计,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被正确识别和使用。
此外,USB协议还定义了若干种传输方式,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
这些传输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设备和应用场景,保证了USB接口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最后,USB协议的发展并不止步于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USB 2.0、USB 3.0、USB 3.1等新版本的协议相继出现,不仅在传输速率上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在功耗管理、充电功能等方面也有了更多的特性和改进。
总之,USB的协议作为一种通用的接口标准,为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对USB协议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USB接口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为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希望本文对USB 协议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usb协议详解
usb协议详解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接口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设备中,例如打印机、键盘、鼠标、数码相机等。
USB协议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且易于使用的方式来连接和交流数据。
下面将对USB协议进行详细解析。
USB协议是一个层次结构的协议,分为物理层、传输层、逻辑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
物理层是USB连接器的物理规范,其中包括连接器的形状、引脚定义、电气特性等。
目前常见的USB接口有USB-A、USB-B、Micro USB和USB-C等。
传输层确定数据在物理层上的传输方式,包括数据传输速率、帧结构、同步机制等。
USB的传输速率一般为480Mbps(高速USB 2.0),10Gbps(超速USB 3.1)。
逻辑层主要处理数据的控制和管理,包括设备的枚举、配置和通信。
当设备连接到主机时,主机会发送一个枚举请求,设备通过回应该请求来表明自己的身份。
主机配置设备之后,数据的传输就可以开始了。
应用层定义了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USB协议支持多种传输类型,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配置、查询和控制;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的数据传输,例如打印机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中断传输用于数据可中断的设备,例如鼠标传输鼠标点击和移动事件;等时传输则是实时传输,用于音视频设备。
USB协议还包括一些基本的数据结构和协议规范,例如描述符和设备请求。
描述符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描述设备的功能和属性,包括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和端点描述符等。
设备请求则是用来进行设备配置和控制的命令,例如设备初始化、查询配置等。
总的来说,USB协议是一种标准化的外部设备接口协议,它提供了一种简化、统一和高性能的设备连接和数据通信方式。
通过USB协议,我们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设备,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在现代计算机应用中,USB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设备接口之一。
USB接口类型协议类型
一、USB传输协议USB是通用串行总线(英语: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是一种串口总线标准。
USB这种输入输出接口被广泛地应用于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等产品。
USB-IF(全称USB Implementers Forum)是位于美国的USB标准化组织,由英特尔、微软、惠普、NEC、LSI、意法半导体等发起的非盈利组织。
自1996年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组织发布最初标准以来,USB标准经历了多个版本,分别是USB 1.0、USB 1.1、USB 2.0、USB 3.0、USB 3.1、USB 3.2,最新一代是USB4。
二、USB协议发展历史1996年,USB1.0发布;2000年4月,USB2.0发布;2008年1月,USB3.0发布;2013年7月,USB3.1发布;2015年,USB3.0更名为USB 3.1 Gen1, USB3.1更名为USB 3.1 Gen2;2017年9月,USB3.2发布;2019年2月,USB3.2 Gen2×2发布,USB3.0、USB3.1又分别改名为USB3.2 Gen1、USB3.2 Gen2×1;2019 年8月,发布USB4.0。
最终现在的命名是这样的:三、USB接口参数不同的协议标准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最大电压和电流也是不一样的,如下:四、USB接口类型Type AType-A和Type-B根据支持的USB标准不同,又可以分为USB 2.0和USB 3.0标准USB接口。
根据接口的颜色,我们很容易区分该接口是支持USB 2.0还是支持USB 3.0的。
Type-A型接口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USB接口,广泛应用于鼠标、键盘、U盘等设备上。
(USB2.0)白色(USB3.0)蓝色●TypeBType-B型常用于打印机等设备上。
(USB2.0)白色(USB3.0)蓝色●Mini-AMini USB接口,是一种小型的USB接口,加入了ID针脚(用于区分设备是主机还是外设),以支持OTG(On The Go,该功能允许在没有主机的情况下,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传送)功能。
usb接口协议
usb接口协议USB接口协议。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通用的串行总线标准,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
USB接口协议是指USB设备与主机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时所遵循的规范和规则。
首先,USB接口协议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
在物理层,USB接口使用四根线进行数据传输,分别是VCC(电源线)、D+(数据+线)、D-(数据-线)和GND(地线)。
这四根线构成了USB接口的基本物理连接。
在数据链路层,USB接口协议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技术,通过差分信号的变化来表示0和1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传输层,USB接口协议采用主从式的通信方式,主机控制数据传输的开始和结束,从设备响应主机的指令并传输数据。
在应用层,USB接口协议规定了一系列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以便不同的USB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其次,USB接口协议还规定了USB设备的工作模式和通信流程。
USB设备可以分为主机设备和从设备两种类型。
主机设备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USB总线,从设备则根据主机的指令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
在通信流程上,USB设备之间的通信是通过一系列的请求和应答来完成的。
主机设备向从设备发送请求,从设备接收到请求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向主机发送应答,从而完成一次数据传输的过程。
另外,USB接口协议还规定了USB设备的插拔和识别流程。
当用户将USB设备插入主机时,主机会通过USB接口协议进行设备的识别和初始化。
主机会向设备发送一系列的探测信号,设备在接收到信号后进行应答,主机根据设备的应答信息来识别设备的类型和功能,并加载相应的驱动程序。
当用户拔出USB设备时,主机会发送相应的命令给设备,设备在接收到命令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断开与主机的连接。
最后,USB接口协议还规定了USB设备的电源管理和数据传输速率。
USB设备在空闲状态下可以进入低功耗模式以节省能源,当有数据传输时再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usb的协议
usb的协议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常见、通用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连接接口。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速的方式来连接和传输数据。
但要实现设备间的通信,需要有一种协议来规定数据传输的方式、格式以及控制信号的传递。
USB协议是一种封装在物理层上的协议,它定义了电缆连接和信号传输的规范。
USB的传输速率通常可达到480Mbps (USB 2.0)或5Gbps(USB 3.0),并且支持热插拔功能,即使在计算机运行时也可以连接或断开设备。
USB协议由若干个不同的协议层组成,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应用层等。
在物理层中,USB采用了高速差动信号传输,利用差分对抗传输干扰。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分割成数据包,并控制数据的传输。
传输层实现了复杂的数据传输,包括同步和异步传输、流水线传输等。
应用层则定义了设备和主机之间的通信规范,包括设备识别、配置和控制等。
USB协议还定义了一些常用的设备类别,如存储设备、打印机、音频设备、摄像头等。
每个设备类别都有自己的协议规范,以确保设备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平台上正常工作。
此外,USB还支持USB电源规范,可以通过USB线缆为外部设备供电,方便实用。
在USB传输数据时,通常采用主机-设备的架构。
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设备,设备负责响应主机的指令并传输数据。
USB协议规定了各种数据传输的方式,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初始化和配置,批量传输用于大量数据传输,中断传输用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等时传输用于音频和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
USB协议还定义了一种标准协议,并且允许设备厂商定义自己的私有协议。
标准协议保证了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而私有协议则允许设备厂商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提供更多的特殊功能。
这种灵活性是USB协议的一大优势。
总的来说,USB协议是一种通用、方便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协议,它极大地简化了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协议名称:USB协议分析一、背景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标准接口协议。
USB接口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相机、打印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中,为设备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输提供了便利。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方式、协议层次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USB协议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USB接口的工作机制,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协议内容1. USB协议的定义和作用USB协议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标准接口协议。
它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和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支持多种设备的连接和通信。
2. USB协议的工作原理USB协议采用主从式架构,主机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USB系统,外部设备作为从设备与主机进行通信。
USB协议通过定义不同的传输类型和通信协议来适应不同设备的需求。
3. USB协议的物理层USB协议的物理层定义了USB接口的电气特性和连接方式,包括USB接口的引脚定义、电压规范和信号传输方式等。
4. 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通过定义帧的结构和传输规则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5. USB协议的传输层USB协议的传输层定义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等。
6. USB协议的应用层USB协议的应用层定义了设备的功能和通信协议,包括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等。
7. USB协议的控制传输USB协议的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初始化和配置,通过控制命令和状态信息的交换来实现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8. USB协议的批量传输USB协议的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适用于需要高速传输的设备,如存储设备、摄像头等。
9. USB协议的中断传输USB协议的中断传输用于周期性的数据传输,适用于需要实时响应的设备,如键盘、鼠标等。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协议深入解读
USB(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接口标准,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
它诞生于1994年,由微软、英特尔和惠普等公司联合开发。
USB协议是USB接口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计算机如何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USB协议是一种分层协议,从上到下分为三层:应用层、传输层和物理层。
1.应用层:这一层主要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请求,例如文件传输、设备驱动程序等。
2.传输层:这一层负责将数据打包成包,并通过USB总线传输。
它提供了四种类型的传输方式: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同步传输。
每种传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性。
3.物理层:这一层负责实际的物理连接和信号传输。
它定义了USB设备的物理特性,如电压、电流等,并规定了USB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插头和插座的形状、尺寸等。
在USB协议中,数据是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的。
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一个同步字段、一个包标识符字段、一个数据字段和一个校验字段。
同步字段用于同步数据包的开始和结束;包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数据包的类型;数据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校验字段用于检查数据包的完整性。
USB协议还定义了设备的枚举过程,即计算机如何识别和配置外部设备。
枚举过程中,计算机通过发送请求给设备,获取设备的描述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设备进行配置。
总的来说,USB协议是一种灵活、高效、易于使用的通信协议,它使得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配置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随着USB标准的不断发展,现在USB接口已经成为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标配接口之一。
USB的通讯协议通俗易懂
1
2
3
4
1
2
4
3
A型连接头
B型连接头
图16-2 USB连接头
16.3 USB物理特性
16.3.2 USB信号 差分信号技术特点 传统的传输方式大多使用正信号或者负信号二进制表达机制,这些信号利用单线传输。用不同的信号电平范围来分别表示1和0,它们之间有一个临界值,如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受到中低强度的干扰,高低电平不会突破临界值,那么信号传输可以正常进行。但如果遇到强干扰,高低电平突破临界值,由此造成数据传输出错。差分信号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必须使用两条线路才能表达一个比特位,用两条线路传输信号的压差作为判断1还是0的依据。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具有极强的抗干扰性。倘若遭受外界强烈干扰,两条线路对应的电平同样会出现大幅度提升或降低的情况,但二者的电平改变方向和幅度几乎相同,电压差值就可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并不会因干扰噪声而有所降低。
引脚编号
信号名称
缆线颜色
1
Vcc
红
2
Data-(D-)
白
3
Data+(D+)
绿
4
Ground
黑
表16-1 USB缆线的信号与颜色
16.3 USB物理特性
16.3.1 USB接口 从一个设备连回到主机,称为上行连接;从主机到设备的连接,称为下行连接。为了防止回环情况的发生,上行和下行端口使用不同的连接器所以USB在电缆和设备的连接中分别采用了两种类型的连接头,即图16-2所示的A型连接头和B型连接头。每个连接头内的电线号与图16-2的引脚编号是一致的。A型连接头,用于上行连接,即在主机或集线器上有一个A型插座,而在连接到主机或集线器的电缆的一端是A型插头。在USB设备上有B型插座,而B型插头在从主机或集线器接出的下行电缆的一端。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确保USB设备、主机/集线器和USB电缆始终以正确的方式连接,而不出现电缆接入方式出错,或直接将两个USB设备连接到一起的情况。
usb协议分析
usb协议分析USB协议分析。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通用串行总线,它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接口之一。
USB协议作为USB设备与主机之间通信的规范,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灵活、低成本的数据传输接口。
USB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下面将对USB协议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USB协议的物理层主要定义了USB接口的电气特性、信号传输方式和连接器形式。
USB接口采用了差分信号传输技术,通过差分信号传输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USB接口还采用了热插拔技术,用户可以在不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插拔USB设备,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其次,USB协议的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错误检测。
USB数据传输采用了令牌传输和数据传输两种方式,令牌传输用于主机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而数据传输则用于实际的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USB协议还使用了CRC(循环冗余校验)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接着,USB协议的传输层定义了USB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USB传输层主要包括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四种传输方式。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配置和管理,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中断传输用于传输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而等时传输则用于传输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
最后,USB协议的应用层定义了USB设备的功能和通信协议。
USB设备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如鼠标、键盘、打印机、摄像头等,每种设备都有自己特定的通信协议。
USB应用层还定义了USB设备的描述信息,包括设备的厂商ID、产品ID、设备类别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主机识别设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USB协议是一种非常灵活、高效的通信协议,它为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通过对USB协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USB接口的工作原理,为USB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
通俗易懂的USB协议详解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标准。
它是一种快速、易用和多功能的连接标准,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
本文将详细解释USB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USB的工作原理:USB协议使用主从架构,其中主机(Host)是发起数据传输的设备,而从机(Peripheral)是被动等待命令的设备。
通信过程包括主机发送命令和从机返回响应。
USB分为各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规范和特性。
USB1.0和1.1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5Mbps和12Mbps,USB2.0提高到了480Mbps,USB3.0达到了5Gbps,USB3.1则有10Gbps的速率。
USB Type-C是一种新的接口规范,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USB传输类型:USB传输类型主要有三种:控制传输(Control Transfer)、批量传输(Bulk Transfer)和中断传输(Interrupt Transfer)。
控制传输是主机和从机之间交换控制命令的过程,用于配置从机和获取状态信息。
这种传输类型速度较慢,但可靠性高。
常见的示例是设备初始化和配置。
批量传输用于大容量数据的传输,速度较快,但可靠性较低。
常用于大容量存储设备和打印机等。
中断传输用于低延迟和实时数据传输。
它在通信过程中不需要确定发送/接受数据的时间间隔,但传输速率较低。
示例包括鼠标和键盘输入。
USB通信过程:握手阶段是主机向从机发送命令,并等待从机的响应。
主机发送一个命令包含特定的命名和数据,从机接收并处理命令,然后发送响应给主机。
握手阶段用于确保主机和从机都能够正常通信。
命令阶段是主机和从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配置设备和请求数据。
命令由特定的标识符和参数组成,从机根据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并返回主机所需的数据。
数据传输阶段是指在命令阶段之后,如果需要传输大量数据时的过程。
USB的通讯协议总结
USB的通讯协议总结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标准。
USB的通信协议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多个层次。
下面将对USB的通信协议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USB技术。
1.物理层:USB的物理层定义了USB接口的电气特性和连接方式。
它使用差分传输方式进行传输,通过D+和D-两条差分信号线进行通信。
其中,D+用于发送数据,D-用于接收数据。
USB的传输速率有多种选择,包括低速(1.5 Mbps)、全速(12 Mbps)、高速(480 Mbps)和超速(5 Gbps)等。
2.数据链路层:USB的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分包传输,并提供数据的可靠性检测和纠错机制。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分成更小的数据包,并在包头和包尾添加起始和终止标志。
同时,数据链路层还通过位填充和差分编码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3.传输层:USB的传输层提供了多种传输方式和协议,以满足不同设备的传输需求。
其中,最常用的传输方式是管道传输,它分为控制传输、中断传输、批量传输和等时传输四种。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配置和管理命令的传输;中断传输用于低延迟和周期性传输;批量传输用于大数据量和不敏感时延的传输;等时传输用于对时间要求最高的实时传输。
4.应用层:USB的应用层定义了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规则和协议。
USB设备被分为功能级和接口级,每个接口表示设备的一个功能,而每个功能可以包含多个接口。
应用层协议包括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和端点描述符等信息。
主机通过这些描述符了解设备的能力和特性,然后与设备进行交互和通信。
总之,USB的通信协议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多个层次。
这些协议共同组成了USB的通信体系,使得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能够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通过理解USB的通信协议,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应用USB接口,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功能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usb的协议篇一:usb接口协议usb接口协议简介b以及协议简介usb(universalserialbus)是近年来应用在pc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它是由一些pc大厂商如microsoft、intel 等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pc外设与有限的主板插槽和端口之间的矛盾而制定的一种通用串行接口。
数据通信协议部分是usb的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以差模串行信号为载体传送二进制代码来传输信号;数据包作为最基本的完整信息单元,包含一系列数据信息。
数据包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元—域;以包为基础,构成usb的三种事务。
进而,组合不同的传输类型,传输各种类型的数据,实现usb 的各种功能。
b通信机制为了细化usb的通信机制,usb协议的开发者采用了分层的概念,每一层传输的数据结构对其他逻辑层是透明的,usb设备和usb主机通信的逻辑结构和每层的逻辑通道。
在hsot端,应用软件(clientsw)不能直接访问usb总线,而必须通过usb系统软件和usb主机控制器来访问usb总线,在usb总线上和usb设备进行通讯。
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功能层、设备层和总线接口层三个层次。
其中功能层完成功能级的描述、定义和行为;设备级则完成从功能级到传输级的转换,把一次功能级的行为转换为一次一次的基本传输;usb 总线接口层则处理总线上的bit流,完成数据传输的物理层实现和总线管理。
途中黑色箭头代表真实的数据流,灰色箭头代表逻辑上的通讯。
如图所示:主机物理设备逻辑上的数据流实际数据流以usb摄像头设备为例,视频播放软件想通过usb总线得到usb摄像头捕捉的视频数据,这就相当于在功能层上。
应用软件是视频播放软件,功能硬件是usb摄像头。
而这些数据的读取需要usb设备层提供的服务,在这一层上,主要是usb设备的驱动调度主机控制器控制器向usb摄像头发出读请求。
每个usb设备会有多个管道,使用哪个管道,传输的大小都需要指定。
这个层次的usb系统软件就是usb摄像头的驱动程序。
而在usb设备一端一般会有小单片机或者处理芯片负责响应这种读请求,而这一层的传输又依赖于usb 总线接口层的服务。
在这一层,完全是usb的物理协议,包括如何分成更小的包(packages)传输,如何保证每次包传输不丢失数据等。
b传输的数据格式其他传输协议一样,在物理层,usb当然也是通过二进制数据进行传输的,首先二进制数据构成域(有七种),域再构成包,包再构成事务(in、out、setup),事务最后构成传输。
3.1域:是usb数据最小的单位,由若干位组成(至于是多少位由具体的域决定),域可分为七个类型:3.1.1同步域(sync)八位,值固定为00000001,用于本地时钟和输入同步。
3.1.2标识域(pid)由四位标识符+四位标识符反码构成,表明包的类型和格式,这是个很重要的部分,这里能够计算出,usb的标识码有16种。
3.1.3地址域(addR)七位地址,代表了设备在主机上的地址,地址0000000被命名为零地址,是任何一个设备第一次连接到主机时,在被主机配置、枚举前的默认地址,由此能够知道为什么一个usb主机只能接127个设备的原因。
3.1.4端点域(endp)四位,由此可知一个usb设备有的端点数量最大为16个。
3.1.5帧号域(FRam)11位,每一个帧都有一个特定的帧号,帧号域最大容量0x800,对于同步传输有重要意义。
3.1.6数据域(data)长度为0~1023字节,在不同的传输类型中,数据域的长度各不相同,但必须为整数个字节的长度。
3.1.7校验域(cRc)对令牌包和数据包(对于包的分类请看下面)中非pid 域进行校验的一种方法,cRc校验在通讯中应用很泛,是一种很好的校验方法。
3.2包由域构成的包有四种类型,分别是令牌包、数据包、握手包和特别包。
3.2.1令牌包可分为输入包、输出包、配置包和帧起始包(注意这里的输入包是用于配置输入命令的,输出包是用来配置输出命令的,而不是放据数的)。
其中输入包、输出包和配置包的格式都是相同的:sync+pid+addR+endp+cRc5(五位的校验码)(上面的缩写解释请看上面域的介绍,pid码即产品识别码)。
帧起始包的格式:sync+pid+11位FRam+cRc5(五位的校验码)3.2.2数据包分为data0包和data1包,当usb发送数据的时候,当一次发送的数据长度大于相应端点的容量时,就需要把数据包分为好几个包,分批发送,data0包和data1包交替发送,即假如第一个数据包是data0,那第二个数据包就是data1。
但也有例外情况,在同步传输中(四类传输类型中之一),任何的数据包都是为data0,格式如下:sync+pid+0~1023字节+cRc16(16位的校验码)3.2.3握手包结构最为简单的包,格式如下sync+pid3.2.4特别包这里不做解释3.3事务分别有in事务、out事务和setup事务三大事务,每一种事务都由令牌包、数据包、握手包三个阶段构成,这里用阶段的意思是因为这些包的发送是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的,事务的三个阶段如下:1、令牌包阶段:启动一个输入、输出或配置的事务2、数据包阶段:按输入、输出发送相应的数据3、握手包阶段:返回数据接收情况,在同步传输的in和out事务中没有这个阶段,这是比较特别的。
事务的三种类型如下(以下按三个阶段来说明一个事务):3.3.1in事务令牌包阶段——主机发送一个pid为in的输入包给设备,通知设备要往主机发送数据;数据包阶段——设备根据情况会作出三种反应(要注意:数据包阶段也不总是传送数据的,根据传输情况还会提前进入握手包阶段)1)设备端点正常,设备往入主机里面发出数据包(data0和data1交替);2)设备正在忙,无法往主机发出数据包就发送nak无效包,in事务提前结束,到了下一个in事务才继续;3)相应设备端点被禁止,发送错误包stall包,事务也就提前结束了,总线进入空闲状态。
握手包阶段——主机正确接收到数据之后就会向设备发送ack包。
3.3.2out事务令牌包阶段——主机发送一个pid为out的输出包给设备,通知设备要接收数据;数据包阶段——比较简单,就是主机会设备送数据,data0和data1交替握手包阶段——设备根据情况会作出三种反应1)设备端点接收正确,设备往入主机返回ack,通知主机能够发送新的数据,假如数据包发生了cRc校验错误,将不返回任何握手信息;2)设备正在忙,无法往主机发出数据包就发送nak无效包,通知主机再次发送数据;3)相应设备端点被禁止,发送错误包stall包,事务提前结束,总线直接进入空闲状态。
3.3.3setup事务令牌包阶段——主机发送一个pid为setup的输出包给设备,通知设备要接收数据;数据包阶段——比较简单,就是主机会设备送数据,注意,这里只有一个固定为8个字节的data0包,这8个字节的内容就是标准的usb设备请求命令(共有11条,具体请看问题七)握手包阶段——设备接收到主机的命令信息后,返回ack,此后总线进入空闲状态,并准备下一个传输(在setup 事务后通常是个in或out事务构成的传输)3.3.4ping事务处理主要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中,只包含令牌包和握手包阶段,步骤如下:usb主机向usb设备发送ping令牌包,表示一个ping事务的开始;usb正确接收到该命令包,然后usb 设备向usb主机返回各种握手包进行响应3.4传输传输由out、in、setup事务其中的事务构成,传输有四种类型,中断传输、批量传输、同步传输、控制传输,其中中断传输和批量转输的结构相同,同步传输有最简单的结构,而控制传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传输3.4.1中断传输由out事务和in事务构成,用于键盘、鼠标等hid设备的数据传输中3.4.2批量传输由out事务和in事务构成,用于大容量数据传输,没有固定的传输速率,也不占用带宽,篇二:usbhid协议中文版——usb接口hid设备第8章usb接口hid设备hid(humaninterfacedevice,人机接口设备)是usb 设备中常用的设备类型,是直接与人交互的usb设备,例如键盘、鼠标与游戏杆等。
在usb设备中,hid设备的成本较低。
另外,hid设备并不一定要有人机交互功能,只要符合hid类别规范的设备都是hid设备。
wndows操作系统最先支持的hid设备。
在windows98以及后来的版本中内置有hid设备的驱动程序,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这些驱动程序来与设备通信。
在设计一个usb接口的计算机外部设备时,如果hid类型的设备可以满足需要,可以将其设计为hid类型设备,这样可以省去比较复杂的usb驱动程序的编写,直接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对标准的hid类型usb设备的支持。
8.1hid设备简介8.1.1hid设备的特点交换的数据储存在称为报表(Report)的结构内,设备的固件必须支持hld报表的格式。
主机通过控制和中断传输中的传送和请求报表来传送和接收数据。
报表的格式非常灵活。
每一笔事务可以携带小量或中量的数据。
低速设备每一笔事务最大是8b,全速设备每一笔事务最大是64b,高速设备每一笔事务最大是1024b。
一个报表可以使用多笔事务。
设备可以在未预期的时间传送信息给主机,例如键盘的按键或是鼠标的移动。
所以主机会定时轮询设备,以取得最新的数据。
hid设备的最大传输速度有限制。
主机可以保证低速的中断端点每10ms内最多1笔事务,每一秒最多是800b。
保证全速端点每lms一笔事务,每一秒最多是64000b。
保证高速端点每125us三笔事务,每一秒最多是24.576mb。
hid设备没有保证的传输速率。
如果设备是设置在10ms 的时距,事务之间的时间可能等于或小于10ms。
除非设备是设置在全速时在每个帧传输数据,或是在高速时在每个微帧传输数据。
这是最快的轮询速率,所以端点可以保证有正确的带宽可供使用。
hid设备除了传送数据给主机外,它也会从主机接收数据。
只要能够符合hld类别规范的设备都可以是hid设备。
设备除了hld接口之外,它可能同时还包含有其他的usb 接口。
例如影像显示设备可能使用hid接口来做亮度、对比度的软件控制,而使用传统的影像接口来传送要显示的数据。
usb扩音器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来播放语音,同时使用hid接口来控制音量、低音等。
hid类别设备的规范文件主要是以下两份:deviceclassdefinitionforhumaninterfacedeviceshidusa getables其中前者是hid的基本规范文件,后者可以是前者的附件,为开发人员提供实际的控制类型的描述。
文件是用来定义让主机了解以及使用hid数据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