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做一做!【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3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二、非选择类3.(3)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情景默写四、句子默写五、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同步练习 附答案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同步练习 附答案

课时把关练16 六国论◆文言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4.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④不能独完.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B.②⑤C.③④D.①③5.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不赂者以赂者丧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4)《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其孰能讥之乎C.张喙而恐喝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焉独存,虽王可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洎(j i )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 a n ) 奉之弥(mi )繁B. 弊在赂(丨U )秦弃之如草芥(ji e ) 率(丨心)赂秦耶 C . 暴(bdo )霜露 革灭殆(d a )尽之际 小则获邑(y i ) D.胜负之数(sh u ) 思厥(ju e )先祖父与(y n )嬴而不助五国也2. 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同步达纲练习」 ③④⑤ D. A. ①②③ B.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选岀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④⑤⑥ C. ①③⑥ (3. A. B. C. D.4. A. C.5.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①⑤⑨C.⑥⑦⑧ D. A. ①③⑤B.②④⑦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之所以为圣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B. C.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意义也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暴霜露,斩荆棘..,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得一夕安寝..百倍..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 B①②⑤C③④⑤ D②④⑥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③思厥先祖父jué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答案:C;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答案:B;解析:B项,厌:满足;1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答案:B;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5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答案:D;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1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答案:A;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17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答案:D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答案:C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B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面说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养生息;2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答案:B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A24翻译文中线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25默写下列;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答案: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3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如弃草芥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6将下面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1其恶者贵,美者贱;答案: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答案: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第20课 六国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20课 六国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20课 六国论》课文同步练习(时间:60分钟 分值:70分)一、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赂.(lù贿赂)秦 举.(jǔ全部,都)以予人 B .暴.(bào 残酷)霜露 奉之弥.(mí更加,愈)繁 C .洎.(jì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xīn 柴)救火 D .秦击赵者再.(zài 两次) 为.(wéi 治理)国者 答案 D解析 A 项,举:拿;B 项,暴:pù,暴露;C 项,洎:及,等到。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 C解析 C 项,“固”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

A 项,或:代词,有人/副词,或许,也许。

B 项,而: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连词,表转折,但是。

D 项,以:连词,表目的,这才/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内.立法度,务耕织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⑧吞二周而亡.诸侯⑨今殴民而归.之农⑩而秦兵已西.矣A.①⑥⑦⑩B.③④⑧⑨C.①④⑦D.③⑤答案 C解析①④⑦为名词作状语。

4.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苟以天下之大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赵尝五战于秦答案 C解析C项与例句一样都是被动句。

A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齐”。

B 项,定语后置句。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六国论》,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训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十二郎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B.《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C.《六国论》中,第二自然段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D.《放鹤亭记》中,作者苏轼借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欣羨和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二、选择类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百倍..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一句点明六国四、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

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

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 C。

①③⑥ 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孤危..安寝④可谓智力⑤剌客不行..也..,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⑦而犹有可以..之数,存亡之理..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 C。

⑥⑦⑧ 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

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7、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或.曰:“六国……〞或.未易量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B.“思厥先祖父”中“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

C.“可谓智力孤危”中“智力”指智慧和力量。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指旧事。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以割城为例,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作论证。

C.第三段分析齐、魏、楚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剖析其破灭的原因。

D.文章属于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3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5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

秦之得、6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弊在赂秦(luō)②率赂秦耶(shuài)③思厥先祖父(jué)④暴霜露(bù)⑤洎牧以谗诛(jì)⑥日削月割(xuē)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答案:C。

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7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答案:B。

解析:B项,厌:满足。

1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8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5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D。

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

1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9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④/②⑤/③/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⑥⑦答案:A。

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

17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D(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10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答案:C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B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面说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⑧C①④⑥⑦D①④⑦⑧答案:C。

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B②④C②⑤D②③答案:D。

解析:①古:崤山以西。

④古:挺身而出。

⑧古:休养生息。

2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喻证法B例证法C对比法D引证法答案:B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A2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25默写下列名句。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