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1

合集下载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运用知识
联系生活
【设问】我们为什么要配制溶液?溶液有什么重要用途呢?
【投影】溶液的有关照片,谈谈溶液的用途
【板书】溶液的用途
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联系生活发言: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来叙述。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提炼的能力。
交流汇报
小结作业
【设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观察现象,完成导学案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并归纳总结:
1.溶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均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如浓度\密度\颜色)
3.稳定: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4.溶液是混合物,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观看动画演示。
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
学生朗读
回答: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指导学生实验】水和乙醇能互溶吗?
【小结】水和乙醇能互溶。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设问】找一找液一液互溶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
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导学案表格。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思考并回答:酒精溶液、双氧水、硫酸溶液
在交流发言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2.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重点:①建立溶液概念②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难点:①从微观上认识溶液②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关键点:溶液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及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新课程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4、启发式教学:贯穿互动教学模式的始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P32 1,2题
优等生选做:优化设计提高题
薄弱生必做:优化设计基础题六、教学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精品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精品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素材+精品课件(人教版)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溶解现象;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视频引入】播放视频《蓝色星球》。

【过渡】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那波涛汹涌的波浪之下,隐藏着无数的生命元素。

那么你了解海水吗?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可以用海水晒盐?盐又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呢?让我们这节课一探究竟吧!【板书】溶液的形成【过渡】海水中溶有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

像这样的混合物我们叫溶液。

那具体什么是溶液呢?【探究实验】取三个烧杯,各加入20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半药匙的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总结与交流】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实验现象。

【思考】烧杯中还能看到固体吗?过一段时间固液还会分离吗?烧杯中液体各处的甜度、咸度或颜色一样吗?【微观解析】以氯化钠为例解释溶解的微观过程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

(蔗糖是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的)。

【过渡】这些液体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溶液,你能说出什么样的液体是溶液吗?(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讨论】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判断一种液体是不是溶液,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判断?(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判断。

)【总结】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和概念;3.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引课师:我手里有两杯纯净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2药匙硫酸铜,另一杯中加2药匙泥土,现在烧杯里的物质还是纯净物吗?(停顿)还能称之为水吗?生:不是。

不能。

师:(举泥土的烧杯)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类的混合物为悬浊液,(举硫酸铜溶液)这类的混合物为溶液。

那什么是溶液?它是怎么形成的?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参照这两杯液体,结合学习目标,利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26-27页上半部分和28页下半部分。

并将你的收获和疑惑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我的收获和疑惑的空白处。

现在开始看书。

生:看书。

师:停。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全体同学齐读一遍)师: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是溶液吗?生:蔗糖水、食盐水等。

(如果有人说出非溶液的例子,可以让其他同学说下是否认同?)师:泥水为什么不是溶液呢?生:师:大屏幕展示均一性和稳定性。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课时一》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课时一》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由学生已经知道的几种溶液和混合物的概念提问混合物里的成分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播放蔗糖和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的实验视频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糖水蔗糖(固体)水食盐水氯化钠(固体)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6.讨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否也是无色透明的呢?展示学过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总结一些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为后面的金属盐溶液题目做准备。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播放实验视频2.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师生活动2:总结溶质溶剂溶解情况碘水碘难溶于水碘汽油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下一个课题即将要学习的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等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

此课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课件展示,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化学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且排在后面的酸碱盐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好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课本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做成课件形式,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分析讨论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实验内容更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展示课件的同时,通过现场操作多个探究性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3、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鼓励学生上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向全班强调基础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固体药品的正确取用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之前所学实验操作的直观印象。

教学策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多个教师演示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更加直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九年级】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6.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溶液的形成1课教案

溶液的形成1课教案
结论:
溶液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液的特征是性和性
溶质的物质状态一般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在初中阶段一般是_____.
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__________称为溶剂。若有水存在,则水一定是_______.
讨论:
氯化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而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会使溶液温度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理解溶液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性,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通常都伴随能量的变化,并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性
乳化作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假设上部某点的密度是1.03g/ml,则底部某点的密度一定是说明食盐水具有
2、如果将该食盐水密封,保存3年,是否会沉降或分层?说明食盐水具有
3、食盐固体是怎样消失的呢?
当将食盐固体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固体在的作用下,NaCl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微粒、,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的水溶液。因为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和,所以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在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ml、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的量筒和量取的浓硫酸分别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理解溶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4.了解溶解物质的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物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杯、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如食盐、砂糖、小苏打等)、温水。

2.图片或实物: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以往的实验经验。

•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实验探究(20分钟)•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下面的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步骤一:每组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盐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二: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砂糖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三: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小苏打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四:观察每种溶液的外观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

3.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介绍溶质、溶剂和溶解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一些例子进行区分。

4. 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逐个检查并讲解正确答案。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区分。

•学生们将总结的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中。

五、课堂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总结你对溶质和溶剂的理解。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写下你对下一节课的问题。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区别:溶液:均一、稳定;
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乳浊液会分层;悬浊液会出现沉淀。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活动天地P50的问题。
学生阅读P50第一段文字和方框中的文字,理解溶液的概念。由氯化钠溶液的特征来分析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含义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溶液里的溶质可以是多种,如:汽水。
如:
蔗糖水溶液,即蔗糖溶液。
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
思考:电离与通电有关吗?
实验探究P51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活动天地P61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乳化作用,并能区别汽油去污与洗涤剂去污的原理。
多识一点P61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
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也一定是液体。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洗发液、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⑴概念:
⑵特征:①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②具有稳定性:即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的成分不会分离出来。
⑶颜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⑷状态:溶液不一定是液态的。从定义看,清新的空气及合金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它们都是溶液。
⑸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一种溶液里,溶质不一定是一种,如汽水;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液、气,如果是固、液溶于液体里,固、液是溶质,若液体溶于液体里,一般量多的是是溶剂,若有水,不论多少,水均作溶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等。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等。
(仅算溶解的那部分)
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来说说溶液的特征(加深理解,错误的观点及时纠正)
溶液的名称:
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
(溶剂若是水,可省略溶剂名称)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溶液的形成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构成(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景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在消费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实验和科学探求的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景象的能力,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先生学习化学的兴味,感受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难点:对溶液特点的理解学法指点【新课导入】溶液在消费和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糖水、盐水、食醋等等,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

因而科学的认识溶液,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利用溶液。

本节内容次要以小组合作,实验探求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实验探求,大声表达本人的观点,大胆质疑,学有所得。

【学习导航】扬帆:自学并完成以下填空题:1.溶液:是或物资分散另一种物资里,构成、的物。

交流与表达:我发现了:1.溶液的特点: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颜色、密度等)都相反。

不变性:当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压强等)不变时,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成绩2.一种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资吗?交流与表达探求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我们还可以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形状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请同学们根据所做的实验完成下方的总结。

总结与归纳:溶质可以是,也能够是或体。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液体是;两种液体相溶时普通把量少的叫做,量多的叫做;如果其中有水,不管水量多少,普通把水叫。

探求三:溶液的命名请同学们认真浏览下方【材料】内容,学习溶液命名的方法,为实验中所得的溶液命名。

【材料】命名方法:溶液的名称通常为“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名称可以省略,例如:硫酸铜溶于水叫做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所以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探求四:溶液的运用溶液在消费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大家的生活毫不相关。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学习难点:乳化和溶解的区别实验准备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棒、洗瓶、高锰酸钾、碘、蔗糖、食盐、硫酸铜、乙醇、汽油、植物油、胶头滴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 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 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教师:请一个同学来汇报实验情况。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语言的准确表 达离不开实验 的仔细观察,要 充分肯定学生 的准确表达。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能力,将知 识进行归纳,并 巩固所学知识。

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 水是溶剂。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章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溶液是一种典型的混合物,而且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且应用广泛。

本课题中教材对于溶液的形成、定义、组成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本课题的内容因贴近生活而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教学内容涉及到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的组成的相关知识。

此外还可以简单介绍生活中的常见溶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溶液,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海洋中的海水、游泳池中的水,在实验室里学生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等。

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仍然是感性的、不系统的。

本课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探究实验,对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的组成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溶液,认识溶解现象。

(2)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最常用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锻炼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现象得结论的实验探究能力。

(2)练习烧杯与玻璃棒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树立透过实验现象揭示化学本质的科学思想。

(2)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以及对生活中溶液的认识,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养成以科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中难点分析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对溶解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用品1、学生实验(1)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洗瓶、吸水纸(2)药品:食盐、蔗糖、重铬酸铵晶体、硫酸铜晶体、蒸馏水2、其他教学用品(1)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2)用品:眼唇卸妆液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
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6.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