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周海燕来源:红网添加日期:10年05月18日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十五”期间,各地政府均致力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和全球化使城市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广泛,为应对新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挑战和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共识。客观地测度城市竞争力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明确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可为科学地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明方向。省城市化进程较慢,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本专题研究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构建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评价型,对全省地级市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若干增强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国外城市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目前,竞争力已被引入区域和城市领域研究中,城市竞争力(urban competitive power)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主要表
现为城市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其本质是城市为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其战略目标是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创造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栖居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力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受到国外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者的日益关注,同时也受到各级政策决策者的日益关注。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Iain Begg,Martin Boddy,Paul Cheshire,Jensen,Butler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研究;D 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波特(M E Porter)从产业角度研究竞争,认为生产因素、市场需求、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机遇、政府是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并构建了“钻石模型”。美国有专门从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机构;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城市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白皮书”;OECD针对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新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作了相关的报告。2000年5月,世界银行和世界议会在华盛顿举办了“城市竞争力全球会议”。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IMD)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逐渐得到认可,其公
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4个方面展开。总体上来讲,国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主要有三套评价体系:一是借鉴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的“钻石体系”和“价值链”理论;二是在城市综合评价或者说是在城市竞争资本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其他影响城市竞争的其他因素来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三是结合城市发展新的背景,关注竞争环境(或者竞争过程)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国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郝寿义(1998)等对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含义及测度进行了研究;宁越敏(2001)结合波特和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廖远涛(2003)等从目标层、表现层(社会就业、经济实力、环境)、影响层(创新与学习能力)以及随机层(政府角色和机遇)这三个层次探讨城市竞争力。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不少学者纷纷对不同地域围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展开了研究,构建不同的评价模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最多的是省域围的城市竞争力,以期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如,吴利华、垂勇(2003)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各主要城市市区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守红(2003)从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对外开放、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省中心城市竞争力作了评价;陆新根,徐斌从城市整体实力、经济发展、资源状况、社会科技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并对国部分城市进行了评价;王阿妮、幼松(2005)从省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出发,选取了发展水平、发展效益、发展潜力、发展外向度、发展调控度5个方面,建立了省地级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省地级城市竞争力作为评价;倪鹏飞等根据城市价值收益状况是城市竞争力的表现的假定,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选取表现城市竞争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即综合长期增长率、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人均收入水平、综合地均GDP,综合构成显示性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构造了“弓弦箭”模型;等等。
综观国外研究,国际竞争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转到城市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仇保兴,2002)。
二、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课题组采用多指标组合方法和多指标合成法进行研究,即在对城市复合系统进行多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测度城市竞争力。多指标组合法虽然借助不同的指标来揭示复合系统不同侧面的差异,但是不把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指标。多指标合成法则要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合成模型把整个指标体系反映的差异综合成一个指标,综合后的指标用以反映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及影响因素。
关于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课题组认为应该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可能最少原则。(1)针对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指标的选取应该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涵,不仅要着眼于目前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更要着眼于今后城市发展的动态和后劲。(2)系统性原则。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其部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如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城市发展的各个侧面,既突出重点,又不以偏概全。(3)可比性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用于省不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以便找出不同城市之间竞争力差别及其原因,纵向比较要能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进程。(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易于收集和计算,避免主观臆断的误差,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能让有关部门掌握,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5)可能的最少原则。要避免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要突出指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保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可能的最少数目。遵循上述原则,在吸收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建立了由5个因素共32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表1)。
表1 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