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五篇)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五篇)第一篇:《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中西美术作品外在形式上的异同,不仅仅是中西美术家风格手法的个体差异,更是中西文明传统差异的艺术化表现一、主要知识概述:1)“神似”与“形似”的涵义。
2)“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
3)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似”方面体现不同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难点是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三、作品以及人物背景介绍1,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2,苏长春,字仁山,别署教圃,又号菩提再生身尊者鲋潺,广东顺德人。
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
生卒年约在道光、咸丰(1821至1861)间。
其画法,自癖蹊径,故一般大夫之画传不载。
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儿播下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六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是否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蝗神?此图有全焦墨完成,落笔草草,风致宛然。
人物头像似不经意,欲刻划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苏长春代表作品之一。
3,《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玻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
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
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旁若无人;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一手轻捧纸绢,陷入沉思,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似在细细琢磨推敲,一作沉思状,一扭头回视,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
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
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西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导入。
1.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2.总结:西方人物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学习:1.写实性性较强的古典作品;2.主观表现的现代作品。
4.分析作品《最后的晚餐》;请学生讲述作品背景;场景互动。
总结: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心理,性格,情绪等角度赏析。
5.分析作品《猎人的休息》《作弊者》总结:具有情节描绘瞬间作画。
6.分析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此作品做到了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描绘。
7.分析作品《受祝福的贝亚德里奇》这是一幅典型的情绪性绘画。
8.分析作品《圣母像》此类作品具有共性美。
是一种理想美,程式化的美。
提问:与美丽女孩相比,谁更感人?为什么?9.总结古典绘画特征。
二.主观性较强的现代作品。
欣赏伟大的抽象主义画家杰森布拉克创作过程的视频;欣赏各型各色的现代派作品;1、线条2、色彩3、表现主义4、立体主义5、符号化三、中国人物形象1,视频导入。
观赏作品《送子天王图》分析出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线条。
欣赏不同音乐,用线条体现不同情绪从而得出:线条是具有生命力的。
2,分析《李白行吟图》;简洁,似与不似之间;意到即可。
3,分析雕塑《击鼓说唱俑》;幽默,神韵。
4,菩萨,天王力士图。
思想信念的形象化。
总结:中国人物形象特点:1、气韵生动;2、以神写形;3、形神兼备。
课堂作业:创作一幅“同桌的你”,要求1.用线造型;2.讲究笔墨的变化。
学情分析首先,本节课的面授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的孕育,产生了不同的中西人物艺术风格,对于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该从哪些角度入手赏析。
其次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在对人物画的表现方法,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如何能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迅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不同手法有个整体概括的了解。
最后,培养民族自豪感,并尊重世界民族文化。
效果分析首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西人物造型的特点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并增强了对于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我对听课班3班的班主任刘老师画的速写来导入今天的课题。
二)结合观点,教授新课展示两组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如:中国画《李白行吟图》油画《大卫自画像》教师提问:1. 这两张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 这两张画中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或感受?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1. 两组绘画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主题2. 中国画《李白行吟图》中画的内容都是感性概括的,而油画《大卫自画像》中画的内容都是具象写实的。
教师总结:首先肯定学生的不同观点,然后再进行一概总结:1. 中国人物画中突出“动”,行吟是对人物的生动形象进行表达;西方人物画中突出“静”,是对物体的颜色、体积、光线进行逼真的描绘。
2. 在西方绘画中,“写生”是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中国画中“写生”主要是指“写物之生意”,描绘形象的生动效果,不是绘画方式,而是画面效果。
3.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主要通过描绘物体的光线、颜色、体积、空间等,把景物的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相结合,最后形成画面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画家主要是借助人物的形象和笔墨意趣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观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我将引导学生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学习:1. 对比欣赏法:通过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对比比较,启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2. 探究竞学法:通过小组竞学的方式共同得出学习结论。
并在课堂让学生尝试描绘人物绘画。
效果分析通过对以上作品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中西人物造型的不同区别,肯定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作品展示,结合绘画作品了解墨色的变化。
并通过老师自己的近期作品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我们身边的人物画。
教师总结:中国绘画作品中体现的墨色变化,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西方绘画更客观真实的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感,并且在形体之上更多的去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
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绘画的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西美术绘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加深对绘画的理解,加强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感悟,能独立欣赏中国画与西方画,并将自己的感悟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与活动,交流与合作,谈论与探究,使学生培养各种基本素养和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西画的学习与鉴赏,对其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一定的认识与把握,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和借鉴西方的文化与艺术的精髓。
(二)主要知识点①中西人物画比较②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比较③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比较(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难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精彩美术作品,往往是以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内涵令观赏者产生无限遐想,同学们一定见过许多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对它们有不同的喜好。
下面有几幅作品,你能否谈谈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导出本课课题-------中西美术绘画的特点(二)讲授新课1、中西人物造型手段在绘画上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线条、明暗、色彩、空间等造型手段通过对比《五羊仙迹图》《李白行吟图》与《蒙娜丽萨》《倒牛奶的女仆》等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绘画主要以线条和笔墨塑造人物形象;西方绘画主要以色彩和明暗塑造人物形象。
欣赏东汉《击鼓说唱俑》,加深对中国古代人物造型特点的理解,通过欣赏雕塑作品《大卫》,体会西方人物造型中写实美与理想美的统一的审美特点。
2、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1)多媒体展示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作品设问:同学们分析两幅作品的完整度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西方的风景画画面形象色彩逼真,完整。
中国的山水画却多有留白处。
问什么?由此导出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虚实相生2)三远法引入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
第3课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鲁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3课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鲁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西美术在人物造型方面的异同之处,对比分析不同风格的人物造型特点。
2.学习中西美术的相关名家和作品,在欣赏中了解人物造型的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分享交流中提升个人的美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2.相关名家和代表作品欣赏三、教学重点中西美术人物造型的异同点,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如何对比分析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如何进行代表作品的欣赏和鉴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教学内容。
2.引入主题:中西美术人物造型的异同点。
2. 提出问题1.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各有什么特点?2.人物造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有什么关系?3. 探究环节1.教师相继介绍两个国家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代表的作品。
1.中国: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等。
2.西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
2.学生阅读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的相关文章,理解并比较两国人物造型的异同点。
4. 欣赏环节1.教师放映代表作品的图片(每个人的作品介绍不超过3部),让学生品味画面、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探究人物造型特点和表达。
1.中国作品:《山水之间》、《九马图》、《图腾之鹰》等。
2.西方作品:《蒙娜丽莎》、《大卫》、《花园中的女人》等2.学生进行作品的点评,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所感受的情感和细节。
5. 活动环节1.小组分工讨论,总结中西美术人物造型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2.学生就代表作品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出各自组的结果。
6. 总结环节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所得的收获进行总结和回顾。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提出下一阶段需要掌握和关注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作品的点评和小组讨论的深入程度可以体现他们对中西美术人物造型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个人发言和体现的自信程度和表达的准确程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解的更细致,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
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一、课时1课时二、课堂教学思路通过学习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使学生明白是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课中立足于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中西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主找到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三、课型欣赏四、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西方传统人物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
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化造型手法得异与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地了解与热爱,提高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1、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代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特点的理解。
2、“神似”固然终于“形似”,但“神”离不开“形”,画面之行时艺术形象之神的载体。
3、西方人物造型关于中国人物画造型观的不同处,是西方人物形象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美”。
六、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七、教学用具1、媒体设备学情分析中国的美术人物绘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
它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以其生动的神韵蜚声国内外,是世界文明中一颗闪光的明珠。
传统中国美术人物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所有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的中国美术人物绘画,其创新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诸多矛盾,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通过学习中西美术人物的不同造型特点,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西人物造型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运用中西人物造型技巧,提升人物绘画创作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西人物造型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掌握中西人物造型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人物绘画创作。
二、教学内容2.1 西画人物造型特点2.1.1 西画人物造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1.2 西画人物造型的特点2.1.3 西画人物造型表现手法2.2 中画人物造型特点2.2.1 中画人物造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2.2 中画人物造型的特点2.2.3 中画人物造型表现手法2.3 中西人物造型对比与分析2.3.1 中西人物造型观念的差异2.3.2 中西人物造型技法的异同2.3.3 中西人物造型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西人物造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及表现手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西人物绘画作品,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西人物造型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3.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人物绘画创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绘画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人物绘画作品,考察学生对中西人物造型特点的掌握程度。
4.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计划5.1 第一周:中西人物造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5.2 第二周:中西人物造型的特点5.3 第三周:中西人物造型表现手法5.4 第四周:中西人物造型对比与分析5.5 第五周:实践操作——创作人物绘画作品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人物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中西人物造型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的学生,所以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实物展示、视频和图片,来总结出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征,最后通过欣赏画面找出共同点。
【效果分析】:这节课我主要从实物展示、有趣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从不同的设计角度进行鉴赏,如一些作品的设计关键在于创意,而另一些作品的关键在于美感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等。
感受设计给生活带来的趣味和魅力。
本课都是我们身边的设计艺术,学生们都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发现身边的设计,并进行简单评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对身边最常见的设计艺术作品的思考、讨论,相互启发扩大经验范围。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探索及应用,提高欣赏能力和创造精神,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教材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教材第3课,是以欣赏为主,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设计带给我们的乐趣。
内容分为两部分:中西任务的造型观念,造型手法。
本课通过大量的视频和图例让学生了解中西人物造型的特点,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背景的不同。
中国和西方各国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很大差异。
在艺术领域,各有千秋,人物画更是有的粗略豪放、浓墨重彩有的温婉细腻、恬淡素净。
【评测练习】:每组找两三位同学陈述自己对中西人物画的观念和手法。
师生给予点评。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与发言,我发现学生们会用分别鉴赏,整体归结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的人物画。
老师在知识点的转折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除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按教学目标要求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开阔思路的作用。
在本节课,学生们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整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整个愉快的气氛也深深感染着我,我与学生一起呼吸、思考、一起向前……。
【课标分析】: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理解相关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意图,掌握中西人物画的特点和相关知识;二、通过个人实践和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交流对话能力;三、通过课堂反思,引导学生发现我国的人物画在不断的创新和变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强精神。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中西人物造型特点在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西人物造型特点,提高其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1.2 课程目标(1)了解中西人物造型特点的基本概念和区别;(2)掌握中西人物造型的表现手法和技巧;(3)提高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运用中西人物造型特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概述(1)中国人物造型特点:注重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表现,强调人物的神韵和意境;(2)西方人物造型特点:注重立体感、透视、光影等方面的表现,强调人物的形态和比例。
2.2 中西人物造型表现手法及技巧(1)中国人物造型表现手法:线条勾勒、水墨渲染、色彩搭配等;(2)西方人物造型表现手法:素描、油画、雕塑等。
2.3 艺术创作和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中西人物造型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特点。
3.1 讲授法:讲解中西人物造型特点的基本概念、表现手法和应用实例;3.2 演示法:展示中西人物造型艺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技巧;3.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其运用中西人物造型特点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4.2 创作实践: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创作思路、技巧运用等方面;4.3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西人物造型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共15课时;5.2 教学进度安排:第1-2课时:中西人物造型特点概述;第3-4课时:中国人物造型表现手法及技巧;第5-6课时:西方人物造型表现手法及技巧;第7-8课时:艺术创作和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第9-10课时: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第13-15课时:课程报告评审及总结。
高中美术_中西美术造型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中西方的美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表现在生活中的方面很多。
看大屏幕,从中西方传统服饰和现代人们的衣着方面感受他们各自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学生思考:哲学和文化对审美的影响?中西服饰差异: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
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
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下面我们请两位大明星出场,从她们身上你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吗?西方:注重个性释放,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
中国: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受儒家文化影响,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片思考问题。
中国儒家文化,谦谦君子,保守、含蓄西方海洋文化,突出自我,开放、张扬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哲学意识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审美也不同,表现在绘画中就是人物造型技法和审美追求不同。
今天,我们将采取中西对比的方式,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西美术人物在造型方面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比较中西两幅人物画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师:中西人物画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比较、讨论→结论:中国人物画:神似西方人物画:形似这两者是中西方美术的代表,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形神兼备。
只是中西方绘画的侧重点不同。
中西美术人物画对比三部曲:造型特点绘画语言空间营造第一比:造型特点宋梁楷《李白行吟图》齐读李白的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家都知道李白在文学上的造诣登峰造极,这得益于文字在纸上的保留和传播,然而对于李白的形象,后代的人们却无从知晓,这恰恰给了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那么我想啊,咱们同学们也有一幅自己心中的李白像。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人物造型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运用这些特点进行创作。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中西方人物造型的基本特点;分析中西方人物造型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中西方特点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内容2.1 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概述介绍中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中人物造型的基本特点,包括面部特征、服饰道具、体态动作等。
2.2 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对比分析中西方人物造型在历史发展中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宗教等因素。
2.3 中西方人物造型实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人物造型实例,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各自的特点。
2.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人物造型创作,要求作品体现中西方特点。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对比及其文化背景。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西方人物造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各自特点。
3.3 实践创作法学生在指导下进行人物造型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共计1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概述;第5-8课时:分析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对比;第9-12课时:进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五、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5.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考察其对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的掌握和运用。
5.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西方艺术史》《中国美术史》相关人物造型特点的图册6.2 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七、教学步骤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人物造型作品,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7.2 讲解内容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中西方人物造型的基本特点、对比及其文化背景。
高中美术_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选修)”(美术出版社)第二单元中西美术作品比较第八课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神像演变的大致线索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一课题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宗教雕刻,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刻。
对于这类雕刻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达成共鸣,从而能体会出神像雕刻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沿着时间脉络,采用比较鉴赏的方式,分组讨论的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在造型、创作理念等方面的特点,以鉴赏典型神像作品为例,尝试运用情境创设、背景铺垫、逐层推进、设疑释惑、对比鉴赏等教学方法,带动学生感受中西神像雕刻的艺术魅力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赏析中西方神像雕刻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大致线索。
2.中国佛教雕刻的基本特点。
(本土化、汉化过程)3.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五)教学难点1.中西神像雕刻的造型特点。
2.中西方神像雕刻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六)教学策略1.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任务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实际操作遇到问题及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
4.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5.师生演示、同学互助、教师指点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效率。
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一)导入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这些工匠们在干什么?好像是在雕凿或雕刻着什么?大佛建在哪里?因何而建呢?大佛建在四川凌云山山崖上,这里是青衣江、岷江和大渡河交汇之处,水流湍急,传说这里常有水妖作怪,淹没农田,毁坏庄家,过往船只也经常发生翻船事件。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反思【推荐下载】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反思《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反思美术鉴赏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学会如何去感受美、体味作品,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作为美术教师,我始终贯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鉴赏,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以美术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美术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1.鼓励积极参与美术鉴赏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习惯,首先要培养起学生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理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靠学习才能获得。
当学生的感性与知觉经常与艺术作品接触便有了兴趣,鉴于学生已将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角度,课程导入展示是中西方经典的美术作品,谈谈自己喜欢哪一幅,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作品,鼓励与他人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主动地参与。
2.融入艺术,增强学科魅力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没有兴奋的情绪怎幺激励人?没有主动怎幺能唤醒沉睡的人?”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问题串联整个课堂,如欣赏一组图片中国东汉时期的雕塑《击鼓说唱俑》和西方的雕《米洛斯的维纳斯》,通过分析作品学生得知: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以形写神”重神似,西方传统人物造型高度写实,重形似。
在这个地方学生会误认为中国画重神似而忽略了形体的塑造,而西方重“形”而不求“神”。
紧接着以问题形式展示,是不是中国画重神似而忽略了形体的塑造,而西方重形而不求神呢?欣赏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得出中国也重视对形体的塑造;当然作者没有忘记对于人物神情的刻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并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优秀的美术作品,导入课题——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板书)。
学习目标:1.用比较的方法辩证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2.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造型手法的不同,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二、讲授新课(一)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跟随着这段视频,领略一下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
(播放视频)好了,视频播放完了,我想问咱们大家:中国绘画最讲究,是提出的形神论?那么,中国古代画家是如何去做的?与学生一起朗诵诗篇李白的《将进酒》,感受李白是怎样形象气质的人?学生答:豪放、不拘小节、自由……李白的形象应该如何表达?是细腻写实的方法好,还是用中国特有的写意表现好?我们看画家梁楷是如何表现李白的。
欣赏《李白行吟图》,回答:1.这是你心中的李白形象吗?为什么?学生:太简单了师总结:这个人物画的太简单了,画面太单调了,而且这个作品没有背景,没有色彩,他到底好在哪里。
2.梁楷如此刻画李白用意是什么?学生讨论(结合课本、导学案)回答:寥寥数笔将李白疏放不羁、洒脱放达的诗仙气质传神的刻画,高度提炼、概括的方法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3.从笔墨上感受梁楷大笔挥毫、以少胜多的笔法韵味。
欣赏中国的古代雕塑,看他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1.雕塑家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答:一位极具感染力的说唱艺人形象,他的头很大、腿很短、身体比例不协调。
2.欣赏雕塑的不同侧面,请同学们思考:这件雕塑把说唱佣边说边唱、眉飞色舞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吗?(表现出来了)用的是什么方法?(夸张)知识拓展: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神态,应该用哪一个?(得意忘形)艺人表演的得意忘形,雕塑家则是为了得“意”而忘“行”,我们欣赏者则是知其形而得其意。
与西方的雕塑武士进行比较,哪个作品是重形的变化,那个作品是重神态的变化?学生:武士重形、说唱俑重神。
总结:中国的人物画造型特点是神似重于形似,以形写神。
欣赏西方人物画作品,看西方人物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结合导学案欣赏一下《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体会西方绘画的第一种美“写实美”。
西方绘画是不是完全的写实?欣赏安格尔的《泉》,体会理想美在绘画上展现。
(无论是从人物的面貌、身姿、背景、明暗、色彩元素都是一幅理想美的典范。
)屏幕显示《武士》,希腊武士的形象真实、准确、客观的展现了一个健康男人体,同时上身和下身的黄金分割比例和1:8的身高都完美的展现了一个集众美与一身的理想美的化身。
小结:西方人物画是写实美与理想美的结合。
(二)如何从造型手段上感受中西人物画的造型特点1.品读优秀中国绘画作品,思考:中国绘画的造型手法是怎样的?请同学回答:中国绘画使用描绘形象,长于,的表现人物形象。
线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线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运用线的轻重,浓淡、干湿、粗细、转折、顿挫等不同的笔法。
来对物象进行描绘,是中国美术的独特技巧。
2.学生讨论:赏析曾鲸的作品《王时敏像》和任熊的《自画像》,结合图片进行分析人物动态的造型,及造型手段,加深“线”是中国绘画的主要手段的理解。
(1)任熊的《自画像》和《王时敏像》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可以结合这画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找同学回答一下。
(2)任熊的《自画像》和曾鲸《王时敏像》在用线上有什么区别?3.图片欣赏,看西方绘画重点去描绘形象的那两个元素?运用多媒体出示达.芬奇《蒙娜丽莎》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一直受人们的瞩目,她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思考:这幅画最让人惊奇和叫绝的是什么?(神秘的微笑)为什么说是神秘的微笑?用什么方法让这个微笑神秘的那?学生讨论(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小结:西方绘画的造型手段光阴与体积。
三、通过测一测巩固所学知识四、总结提升:比较中西人物画的异同,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纵观中西方人物画特点,中国人物画侧重于“主观形象”的表现,而西方侧重于“客观形象”的表现。
好的画家能在“神与形”或“主观与客观”之间把握住一个很好的度。
在以后鉴赏中我们要注重多种语言的表达。
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去理解事物,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事物、鉴别美与丑。
六、课堂实践:展示漫画头像,提起学生们表现的欲望。
为你的同桌画一幅漫画,抓住其特征适当进行夸张。
(做适当的点评)学情分析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由于面对的大多数都是农村学生,对于美术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基本上谈不上有什么美术基础。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以欣赏为主、多跟学生互动,给学生观看大量的名家名作,详细讲解作品和介绍画家的生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作品的含义。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提问、多启示学生,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才能表现出来,最终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得到教育和审美的享受。
效果分析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巧妙的设置疑问,以问题串联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我从两个方面进行:1.如欣赏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中西绘画的造型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东汉时期的雕塑《击鼓说唱俑》和西方的绘画作品、古希腊的雕塑《武士》,通过分析作品学生得知:中国传统绘画“以形写神”重神似,西方传统人物造型高度写实,重形似。
2.从造型手段上感受中西绘画的造型特点。
欣赏《王时敏像》和任熊《自画像》感受中国画中线的运用,通过《蒙娜丽莎》的赏析去体会西方画中光影与体积的运用。
在这个地方学生会误认为中国画重神似而忽略了形体的塑造,而西方重“形”而不求“神”。
紧接着以问题形式展示,是不是中国画重神似而忽略了形体的塑造,而西方重形而不求神呢?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得出中国也重视对形体的塑造;当然作者没有忘记对于人物神情的刻画。
欣赏列宾《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得出西方除了重视形似也重视神似。
总结出好的美术家善于在“形似”与“神似”之间掌握好一个度。
从而正确了解中西方“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
此环节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
通过中西作品比较的方式,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可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产生出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了解外国优秀的艺术,是学生知道世界艺术的多元性,产生出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化的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挖掘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起共鸣。
教材分析本课出自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第三课。
教材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美术的审美特点、造型特点等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中西美术各自的特点以及异与同,这是以往美术教材所没有的,具有创新性。
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以往的教材大多是通过学习美术史的方式,先分中外,后从发源到发展细细密密、美术理论、美术言论、美术年代、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等,精微细致。
这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必要且必须的。
但对于素质教育来说,美术课面对的是更广泛的普通受教育人群,对非专业人群,显然此种方式不合适。
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
对中西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则侧重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欣赏、审视不同传统形式的美。
通过对比、参看、交流、勾通等方式,更通俗、更平易的了解和认识世界范围内美的形式、形态。
从而更好的挖掘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术。
首先,比较的出现,说明认识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比较是人类在同外部自然交流勾通中较高的一种认识阶段,它可以同时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参照系统建立联系,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独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
其次,比较可以见出异同。
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
而使得在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欣赏时,能够更为透彻,更加从容自由。
再次,比较不是以高低优劣为目的。
它通过对大量丰富的美术观念、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从中发现中西美术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更准确、客观的认识我们民族美术的长处与不足。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重点,而本课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开篇课。
因此,上好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
评测练习1.(1)“画家首先应当将镜子拜为老师”。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这句话,说明西方传统人物造型详尽、写实的特点,更重()(2)“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我国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这句话,说明了中国美术在人物造型方面的特点,追求()A.抒情B.形似C.意境D.传神2.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观察、摹仿和解释,油画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并逐渐成熟。
从下面两幅图可以看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3)作为油画艺术的经典,具有鲜明的写实的特点。
相比较,中国宋代画家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图4)则笔墨简练、形象传神,具有的特点。
3.观察作品,《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得益于()A.明暗调子的微妙变化B.色彩的微妙变化C.线条的精确D.透视的准确4.《倒牛奶的女仆》描绘了平凡的生活细节,从而揭示出生活中朴素、和谐、静谧的美。
(1)这幅名画的作者是()A.意大利拉斐尔B.法国大卫C.俄国列宾D.荷兰维米尔(2)这幅画采用了一下造型手段()①光影②笔墨③线描④体积A.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课后反思美术鉴赏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学会如何去感受美、体味作品,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审美是美术教育的主题,它贯穿整个教学大纲和全套教材之中,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说是每课必用。
审美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已对美术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认知过程的欣赏后加以评述,从建立审美意识到形成审美认识,最后成为审美表现。
审美是美术教育的主题,它贯穿整个教学大纲和全套教材之中,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说是每课必用。
审美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已对美术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认知过程的欣赏后加以评述,从建立审美意识到形成审美认识,最后成为审美表现。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在本堂课中我始终贯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鉴赏,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美术作品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美术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